浅谈新时期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618965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新时期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浅谈新时期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浅谈新时期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浅谈新时期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浅谈新时期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新时期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文档格式.docx

《浅谈新时期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新时期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谈新时期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文档格式.docx

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健全完善公益文化服务体系,将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多的文化宣传阵地和休闲娱乐场所,进一步提高城乡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促进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

文化是民族和国家历史变迁和发展的沉淀,也是其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土壤孕育的灿烂花朵。

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文化的意识形态性是文化生产力区别于其他生产力的标志性特征,文化的公益性就是从文化生产力的本质上反映出来的。

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成分,公益性文化事业是意识形态的实践形式,它一出生就天然地具有公益性、亲和性和整合力。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总结了近年来文化改革发展的成就和经验,分析了文化建设面临的形势和任务,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形成了国家文化建设的战略部署和顶层设计,指明了新形势下国家文化发展政策的基本取向,取得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

《决定》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内涵。

《决定》指出,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任务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三个体系”和一个“一体化”: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

从理论上看,现阶段公益性文化事业主要包括上述“三个体系”和一个“一体化”。

这个界定,明确了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的内容和范围,对于现阶段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决定》明确提出了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目的在于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并强调实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凸现了公共文化服务的独特定位。

这意味着只要是属于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都要纳入公益性文化事业范畴,都要予以保障。

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包括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

基本文化权益属于人权范畴。

1948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第一次把文化权益纳入人权范畴,提出人人有权通过国家的努力和国际合作,实现自己的文化权利,文化权利是个人尊严和人格自由发展中不可剥夺的一部分。

1998年3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文化政策促进发展行动计划》提出了十二项原则,其中包括:

可持续发展和文化繁荣是相互依存的;

人的发展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使个人在社会和文化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文化创造力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文化多样性则是人类的财富,是促进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文化政策的基本目的是确定目标,建立结构和争取得到适当的资源,创造一个充分发展的人文环境,等等。

这些表述充分说明,人类的发展最终是以文化来定义的,而文化首先体现在人人享有的基本文化权益上。

公益性文化事业着力于屏蔽市场的影响,使基本文化活动成为所有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这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评价指标。

可见,我国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理论创新也是对国际文化权利理论的创新。

二、公益性文化事业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繁荣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

“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

”必须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益文化服务,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一)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是推动科学发展、切实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文化需求越来越旺盛,文化权益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

文化权益是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只有当文化权益与经济、政治、社会等权益一起得到有效保障时,对人民权益的保障才是全面的、充分的。

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关系千千万万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不仅体现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而且对于实现文化惠民,提高幸福指数,促进社会和谐,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

现阶段,我们界定的基本文化需求主要包括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加公共文化活动等。

在农村,考虑到过去的传统,为农民免费放映电影也属于这个范畴。

这些基本文化权益,需要政府免费或优惠提供,主要途径就是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

这就要求公益性文化事业必须有别于经营性文化产业,着眼于社会效益,以非营利性为目的,为全社会提供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

(三)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必须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

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是中央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本特点的高度概括。

公益性,就是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基本上是免费服务,或是低于成本、收费很少的服务;

基本性,就是政府提供的是基本文化服务,而不是所有文化服务;

均等性,就是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富人穷人,不分城市农村,不分东中西部,都平等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务;

便利性,就是要网点化,做到一定空间范围内必须有公共文化活动场所,方便群众就近参与。

随着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不断强化和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日益摆上党和政府工作重要位置。

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地位不断提升,工作不断推进,服务日益完善,目标更加明确。

随着公益文化设施网络日趋健全、重大文化惠民工程不断推进,公益文化设施逐渐遍布城乡,成为人民群众汲取精神食粮、陶冶心灵情操的重要场所。

但也要看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和水平相比,与人民群众日益旺盛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仍然滞后,离实现基本建成公益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目标还有不小差距。

三、当前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公益性文化设施短缺,人才总量不足且结构不合理。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生活的不断改善,人们对公益文化活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但现实中,我国公益性文化设施和环境的发展水平仍不能够达到人们的需要。

首先,从数量看我国公共文化设施的数量与实际的人口数量不成比例。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大多数公益性文化事业部门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同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相比,其发展远远未能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仍然表现在设备不足、发展不完善上。

其次,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逐步完善,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不仅越来越多样化,而且对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的要求也与日俱增。

(二)文化体制改革之后,政府行政干预过多,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缺乏创新性。

长期以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相对滞后,政府对文化事业单位干预过多,文化建设行政色彩浓重,一方面导致资源浪费,另一方面也容易致使文化单位及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减弱,文化发展丧失活力。

(三)投资主体和资金单一,社会力量支持公益文化事业建设的渠道不通畅。

目前我国公益性文化事业投资主体和投入资金的来源过于单一,社会力量支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的渠道不通畅,而这必然导致公益性文化建设发展动力不足。

首先,仅仅依靠政府投入,大大妨碍了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使得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物质和精神内涵以及外在表现形态单一枯燥,缺乏拓展的空间和对公众的吸引力,实质上弱化了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社会功能。

其次完全依靠政府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也难以满足新时期公众对文化多元化、多层次消费的需要,使得公益性文化事业长期存于一种单轨迹的简单运行中,难以产生飞跃与真正的文化繁荣。

再次,社会力量如果可以充分调动,一方面可以为公益性文化发展提供多渠道的资金支持。

另一方面,可以扩大社会团体的知名度,提高全社会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支持和关注。

渠道不通畅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如社会宣传力度不够,缺乏必要的激励制度,捐助手续过于繁琐复杂,捐助资金管理和使用缺乏必要的监督而导致社会公信力的丧失等等,这无疑阻碍了公益文化的共建共享,抑制了全社会的文化繁荣。

(四)经营性大众文化兴起,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遭受巨大冲击。

在我国,经营性的大众文化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而逐步发展兴盛起来的。

从本质上来说,经营性的大众文化是一种供大众消费的商品文化,满足大众消费需求和追求商业价值是其生产的根本目的,所以能够迎合大众的需要。

相比之下,非经营性的和非营利性的公益文化,由于其公共物品的属性,不仅常常面临缺乏资金而难以运作的局面,同时其发展也呈现出被动、活动不足等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经营性大众消费文化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冲击是不可避免的。

四、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新时期

当前,我们国家正处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各项事业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新机制,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公益性文化事业,同样需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体制,建立一套良性循环的新的运行体制,其中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社会化运作。

多渠道的投资方式是公益性文化建设社会化的主要特征之一。

在公益性文化建设日益社会化的今天,建立规范有效的运作机制,逐渐形成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的多渠道投入的体制,使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实现在政策保证、资金到位的同时,充分发挥和调动群众文化内部自身的潜力和创造力,是公益文化的必然走向。

公益性文化事业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是评价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重要方面,是提高国民整体文化素质的重要基础。

因此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社会化运作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自身事业发展的需要。

要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先安排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建设项目,抓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基本文化设施,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下乡活动,提高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

五、加强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举措

(一)政府改进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管理

对于公益性文化事业,我们主要是政府为主导,必须是注重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的要求,由政府投资提供有关的服务。

对于经营性文化产业,主要是以市场为主导,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多方面的需求。

这样来推动文化体制改革,针对不同情况来加以实施和改进。

通过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文化管理体制、政策法规体系和投融资机制,为社会化创造社会氛围和必要的社会条件。

具体可以从以下五点做起:

1.要加大政府对公益文化设施建设投入,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益文化体系。

国家可以设立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和基金,扶持国家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是重点之一。

保证一定数量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和新增文化经费主要用于农村文化建设。

制定相应税收政策,鼓励社会力量捐助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

2.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加强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电台、电视台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一批代表国家文化形象的重点文化设施,完善大中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在巩固现有图书馆、文化馆的基础上,基本实现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在中西部及其他老少边穷等地广人稀地区配备流动文化服务车。

3.要着力建设一批公益文化的重点工程。

优先安排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建设项目,大力推进以农村为重点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

加强西藏、新疆等地区广播电视设施建设;

推进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国家话剧院等国家级和地方重点文化设施建设。

4.要抓好基层文化建设,保障农民和城市低收入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

加大力度改善农村及中西部地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条件,使城市的文化设施、服务网络和文化产品基本满足居民就近便捷享受文化服务的需求,采取政府采购、补贴等措施,保障和实现城市低收入居民、残疾人、老年人和农民工等群众的基本文化生活需求。

国有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或优惠向残疾人、老年人等群体开放。

国有艺术院团、影剧院每年安排一定场次主要面向低收入居民的低价演出或放映。

5.要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管理运行机制。

各级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加强对公益文化机构的指导、监督,并从资金、设施、场地、机构、人员等方面,保障公共文化设施正常运转和功能的充分发挥。

公益文化机构要完善功能定位,明确服务目标、任务和责任。

6.建立考核、激励和约束机制,增加政府公信力。

当前,在我国正处在经济与社会双重转型阶段,各类矛盾错综复杂并日渐凸显,加之各种突发事件的发生,不断考验着政府公信力。

2006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十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制,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

(二)建立社会参与机制

一提公益文化,很多人就会联想到由政府投资生产公益文化,其目的是满足公民的文化要求,提升全体公民的文化素质。

但公益文化不可能只由政府一家买单。

1.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由非营利机构提供的公益性文化事业是非常普遍的,它是向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部分。

德国政府对所有资助文化活动的企业实行免税政策。

此外,包括国家和私人的各种层次的文化基金会,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必不可少的财源。

1860年成立的洪堡基金会,不仅资助本国学者去国外进行学术旅游,也为外国青年才俊提供在德国求学的奖学金。

美国的税收体制是对艺术赞助最重要的保障。

美国法律有明确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向艺术事业捐赠。

纳税捐赠方向免税的非营利性机构提供任何形式的捐赠,可减少纳税额。

在美国,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捐赠方式是做义工,全国共有约39万名全职义工。

上世纪90年代初,做义工的人平均收入在5.6万美元以上。

这种以时间方式进行的捐赠,相当于200亿到250亿美元。

巴西成立了国有企业赞助委员会和私人企业赞助委员会,颁布了文化赞助法,制定了免税优惠政策。

无论企业和普通人,只要进行文化赞助,且赞助的项目符合巴西文化部的要求,都可以对所得税进行减免。

2006年,巴西社会各界赞助文化的经费总额达到4亿美元;

2007年,赞助总额有望达到5亿美元。

环顾全球,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公益文化都不是由政府全部出资的,而且现代企业家们也越来越认识到,企业不仅仅是市场的主体,也应是承担一定文化义务的社会公民。

企业为社会提供一定的公共文化产品,以免费或者低价方式便于广大公民享受,目的不在赢利,而在于体现企业和企业家的文化品格和社会责任。

2.我国提出社会力量更多地参与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要求。

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四次全体会议,多名政协委员就有关议题作大会发言。

全国政协委员杨澜和万捷委员联合发言的题目是《充分调动社会力量促进文化事业发展》。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落实和完善文化经济政策,支持社会组织、机构、个人捐赠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引导文化非营利机构提供公益文化产品和服务”,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也调动了各种社会力量投入文化事业的积极性。

近一个时期以来,建立各类文化公益组织,兴办文化非营利机构,方兴未艾,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

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性文化事业,可以使资源配置更加灵活,形式更加多样,因而使用效率也更高。

这在政府公益财政投入不足,配置资源手段和形式单一的情况下,更显出其独特的优势,特别是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高雅艺术的推广和普及、文化教育与人才培养、艺术探索与创新等非营利领域,其独特的优势更为显著。

(三)建立科学的市场运作机制

随着文化行政部门从主要以办文化为主向主要以管理文化为主转变,文化行政从传统的办文化等文化行政模式转为集中精力进行公益文化的规划与决策。

政府充分利用市场资源,管理公益文化,提高管理效能,实现文化行政的宏观管理,从而促进公益文化协调、全面发展,在更高的水平上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实现文化资源的共享,文化事业的共建,发挥出文化新的潜在力量。

市场运作机制是指借助市场规律的因素和作用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运行模式。

这类运行模式在运行过程中与其它相关要素所产生的必然联系以及运行模式所发挥的作用和效益,构成了群众文化的市场运作机制。

建立科学的市场运作机制,就是要建立起推动公益性文化事业健康、快速发展的良性循环的规范有效的市场运作模式,建立多元投资机制,吸收社会资本投入,激发社会的投资积极性,更好地满足社会文化需求。

市场是社会需求的动态反映,抓住了市场,也就抓住了社会需求。

公益文化产品、服务的供给与群众需求是否相统一,必须要借助市场。

借助市场,是指政府通过对群众文化需求的调研和对社会非营利文化团体情况的掌握,根据群众反映的信息,确定公益文化项目及形式,并利用一系列市场手段,将项目转让给群众文化事业单位、社会文化团体或文化企业,由他们按照政府的要求提供文化产品与服务。

在这种模式下,文化行政实施的是以更好地满足群众需求为目的的治理,由市场实施执行。

实行治理与执行分离,是建立“服务型”政府的第一步。

例如,对重大公益文化项目实施社会化运作是指文化行政部门使用财政性资金及集中使用的预算外资金,将重大公益文化项目通过信息发布、接受申请、资格认定、专家评审、授权实施、监督审计等一系列程序,以“契约”、“定单”等方式,授权或委托符合条件的企业、事业单位及社团、民间组织来承办。

让群众文化事业单位在市场中参与公平竞争,应根据不同的消费心理和消费需求,增强市场意识和开拓精神,不断推出新的市场对路、健康、优质、丰富的群众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形成多元化、多形式、多层次的文化消费结构。

公益性文化事业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社会各界从人力资源、物质资源、舆论导向等方面积极配合,需要在政府作用与社会力量、社会文化资源、群众文化消费等方面进行整合,使政府、社会、外资、个人共同参与,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多种体制共同发展,最终形成全社会自觉支持公益文化事业的社会风尚和发展势态。

总之,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社会化运作是群众文化发展中的一个战略性问题,既需要有社会发展、国家政策作为背景和保障,同时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为此,文化管理部门的决策者应进一步提高综合素质和领导艺术,积极勇敢地更新观念,开拓思路,使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社会化运作实现多渠道、多元化,最终达到提高“文化力”的目的,为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持续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五、发展认可文化,传递信任,服务发展

认可事业发展十年,正逐步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并且已经成为连接世界的通用技术语言和重要桥梁纽带。

作为现代质量发展的基础设施,作为第三方公正服务,要做到赢得社会认可必须广泛宣传认可知识,传播认可理念,彰显认可价值,提高认可的社会认知度,强化诚信意识,强化廉政意识,建立认可“证实能力、传递信任”的良好形象,使全社会形成认可公信力,信赖认可的氛围。

要围绕政府职能转变开展认可服务,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发挥技术支撑作用;

围绕政府重点工作开展认可服务,加强和改进对质量、安全、环保、医疗卫生、司法鉴定等与民生相关的认证机构、检测机构、检查机构的认可评价。

要赢得国际认可。

既要遵循国际规则,主动与国际接轨;

又要发挥主导作用,维护国家权益,赢得国际尊重。

通过学习借鉴国外经验、进一步推动认可结果的国际互认、积极参加国际认可活动,不断提升中国认可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一个时代留下的不能只有高楼大厦。

文化代表一个民族的性格,也塑造一个民族未来的性格。

公益性文化事业关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乎亿万人民群众的福祉。

参与文化建设是每个公民的权利。

我们相信,按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部署,加快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让广大群众共享文化发展的丰硕成果,就一定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夯实基础、拓宽道路。

有着五千年历史传承,善于汲取各国优秀文化经验的中华民族,通过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和聪明才智,使政府、市场和文化非营利机构良性互动,定能创造出无愧于伟大时代的灿烂文化。

参考文献:

1.肖肖,《公益文化建设研究》,大连工业大学,2005.

2.谢晶莹,《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

保障公民文化权益的有效途径》,福州党校学报,2009.

3.《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R],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

4.龚书铎,《中国近代文化概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5.娄成武,孙萍,《文化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6.罗争玉,《文化事业的改革与发展》,[M],人民出版社,2007.

7.贺善侃等著,《国际大都市公益文化比较研究》学林出版社,2010-3-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