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湾滑坡勘探细则最终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616371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89.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张家湾滑坡勘探细则最终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张家湾滑坡勘探细则最终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张家湾滑坡勘探细则最终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张家湾滑坡勘探细则最终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张家湾滑坡勘探细则最终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张家湾滑坡勘探细则最终版文档格式.docx

《张家湾滑坡勘探细则最终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张家湾滑坡勘探细则最终版文档格式.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张家湾滑坡勘探细则最终版文档格式.docx

2、软土、饱和粘性土中如有缩孔、塌孔,破碎岩体中的掉块、卡钻等,应注明其位置及严重程度,并采取加固孔壁措施。

3、岩芯采取率:

对完整和较完整岩体,不应低于80%,较破碎和破碎岩体不应低于65%;

对需重点查明的部位(软弱夹层等)可采用双层岩芯管连续取芯。

4、在岩层中钻进时,每回次进尺不宜超过2m;

在粘性土和粉土中钻进时,一般每回次不宜超过1m;

在软土和松散地层中钻进时,每回次不宜超过0.5m。

5、回次误差不允许超过5cm,终孔深度误差不允许超过20cm。

6、准确量测和记录钻进尺寸及不同岩性分层深度,钻进深度、岩土分层界面深度、地下水位测量允许误差为±

20mm。

7、准确记录钻探进尺、不同岩性的分层厚度和采样位置,认真填写钻探记录的各项内容。

8、厚度大于0.3m的地层应分层描述。

9、按照要求及时采取样品,进行各种试验。

原状土样应减少扰动,土样应蜡封,岩样应密封,水样瓶口应密封。

砂样应尽量在标贯点采取。

送样必须及时。

10、钻孔过程中应准确量取初见水位,每个机组必须准确量测稳定水位不少于2次(第一次是第一天钻探完成后,第二天继续钻探前量测;

第二次是钻探完成技术员验孔后,机组封孔前量测)。

11、所有钻孔的岩芯均应按顺序在岩芯箱中摆放整齐,并按回次填写岩芯签,并标明工程名称、孔号、岩芯箱长度标尺或箱号、岩性、分层深度、取样深度等,然后数码拍照(注意选用合理的像素,逐箱拍照,每箱岩芯应拍摄1张),相片应清晰。

12、钻孔内因要做较多试验,尽量保证钻孔孔壁的完整。

13、应避免在孔中掉下钻具等钢铁制品(例如套管、钻杆、钻头、工具等),若出现钻孔内遗留有钻具等钢铁制品,应尽一切努力打捞上来,采取各种措施仍无法打捞上来的,须记录出现事故的详细情况。

(四)钻探记录

1、开钻前,记录员及班长应详细了解任务书提出的钻探目的、要求。

2、了解钻探工点地质概况、地层结构及岩性特征等,做好机具及材料设备的准备工作。

3、做好岩芯整理、保管和处理工作。

将岩芯按先后顺序排列整齐,存放在钻孔附近,填写回次标签,写明回次编号。

岩芯名称和取样深度,夹在相应的岩芯位置。

施钻过程中做好岩芯保管,以便复查核对。

终孔后,一般岩芯经会审、鉴定并核对日志,在拍彩照后,除个别需长期保存的岩芯外,可就地妥善处理。

4、岩芯鉴定和描述是地质钻探的第一手资料,基础之最,十分重要。

必须及时如实记录变层深度和岩(土)厚度,对每一节岩芯均需鉴定,凡岩性结构有变化者,都应详细描述,并准确记录变化处的深度。

5、钻探记录中应特别注意对岩芯中反映不出来的钻探异常情况的记录。

如对钻具自然下落、钻进自然压力的增减、孔内异常响声、孔内掉块、钻具跳动、循环液消耗异常、颜色变化等(如漏水、塌孔、埋钻、卡钻、缩孔、涌砂、涌水、掉块、钻具陷落、震动、钻进快慢、冲洗液颜色的变化,在空洞地段钻探的钻具陷落、断层带中发生的进尺突然变快、钻孔歪斜、下钻困难等)情况进行及时详细记录,以便为地质技术人员分析判定孔内地质情况的变化提供依据。

6、准确记录水、土、砂、石样的取样编号及深度,样品必须密封,妥善保管。

送样单的填写要清楚、准确,并及时运交到试验地点。

7、钻进中发现地下水时,做好简易水文地质观测,测定初见水位、稳定水位、稳定时间。

8、钻进过程中,记录员与施钻人员密切配合,经常观察循环水颜色、成分等,若有变化,及时量测深度位置,分析其原因。

9、从岩芯管内获取岩芯时,钻具不宜提吊过高,以防岩芯掉出后层次混乱或摔断岩芯。

下钻时,必须掏尽管内的残存岩芯以及下钻时孔壁刮带至孔底的岩(土),以免造成下回次岩芯误记。

10、孔内脱落或残留的岩芯数量,应确定查清,必须推算出岩芯的实际层位和长度,正确计算岩芯采取率、完整基岩确定岩石质量指标(近似RQD值)。

不易取出岩芯的地层,应保留岩粉或破碎样品。

(五)终孔原则

应严格执行孔深确定原则,任务书中的孔深,仅为参考孔深,最终孔深确定,需在钻探过程中不断与地质人员联系确定,凡孔深超深或不够的,必须严格按技术要求执行。

(六)岩土分层代号

各岩土分层编号、时代成因一览表

大层号

岩土层名称

时代成因

岩土特征

分层

代号

1

人工填筑土

人类活动形成(Qml)

黏土为主,局部夹碎石,松散至稍密。

<

1-1>

耕植土

黏性土为主

1-2>

2

淤泥质黏土

第四系全新统南淝河组

(NQ4)

软塑至流塑,偶夹砂层。

2-1>

软塑状粉质黏土、黏土

含铁锰结核、氧化物及少量有机质,局部为黏土。

2-2>

可塑状粉质黏土、黏土

含铁锰结核、氧化物及少量有机质,局部呈软塑。

2-3>

硬塑状粉质黏土、黏土

土质较纯,含铁锰结核、氧化物。

2-4>

粉土

中密至密实,局部夹砂层。

2-5>

粉细砂层

松散至稍密,饱和。

2-6>

中粗砂

稍密至中密,饱和,含云母、石英、氧化铁。

2-7>

3

可塑状黏土

第四系更新统下蜀组

(XQ3)

土质较纯,局部含砾石。

3-1>

硬塑状黏土

土质纯,含高岭土

3-2>

土质较纯,局部含砂粒、粉粒

3-3>

稍密至中密,局部为松散;

饱和,偶含砾石。

3-4>

4

可塑状粉质黏土

残积层(Qel)

土质较纯,含铁锰结核及氧化物,局部呈可塑。

4-1>

硬塑状粉质黏土

土质较纯,含铁锰结核及氧化物,砂粒含量高。

4-2>

5

全风化泥岩

下第三系定远群

(E1dn)

棕红、紫红色,风化成硬塑土状,含云母,土质较纯。

5-1>

强风化泥岩

碎块状,节理裂隙很发育,裂隙面多见铁质浸染。

5-2>

中等风化泥岩

棕红、紫红色。

泥质结构,暴晒易开裂,岩质极软

5-3>

微风化泥岩

5-4>

6

全风化泥质砂岩

棕红、紫红色,风化成硬塑土状,手捏砂感重。

6-1>

强风化泥质砂岩

6-2>

中等风化泥质砂岩

棕红、紫红色,钙、泥质胶结,岩质较软

6-3>

微风化泥质砂岩

6-4>

7

白垩系上统张桥组

(K2Z)

棕红、肉红色,风化呈土状,土质较纯

7-1>

7-2>

7-3>

7-4>

8

8-1>

8-2>

8-3>

8-4>

9

侏罗系上统周公山组

(J3Z)

9-1>

9-2>

9-3>

9-4>

10

10-1>

10-2>

10-3>

10-4>

11

断层泥

Fbr

岩芯多呈碎石状、土状,受构造影响强烈。

11-1>

断层角砾岩

岩芯多呈碎块状及短柱状,硅质、钙质胶结,可见挤压揉皱现象,局部岩芯可见石英岩脉。

11-2>

三、取样规定

(一)原状土

1、取样前必须清除孔底残留物,量准取样深度,量测允许误差为±

2、取土器内径不小于110mm,对于软土应采用薄壁取土器。

3、取样入土长度不得超过取土器的有效长度。

4、取原状土样宜用压入法或击入法;

防止扰动,否则重取。

5、土样取出后,两端齐筒口削平,空隙间填以余土,及时蜡封,以防止水份流失,填写标签,注明上下。

6、不同层位均应分别采取土样,取样间隔一般为2~3m。

软土应采用薄壁取土器取代表性样品(一般每2m一组),一组长度50cm;

一般黏性土每组土样应有两筒(每筒直径108mm,长度200mm),尤其应注意对软土地段地表硬壳层土样的采取。

7、基岩全风化层按土样要求进行。

(二)扰动土(砂样)

1、扰动土样必须保持天然含水量,取出后立即装筒,密封。

砂样尽量在标贯位置采取,以保证原始的颗粒组成。

并用袋装好标贯器中砂样,放入同一组砂样袋中,试验时获取ρc时用该组砂进行试验。

2、每组砂样不少于1kg。

(三)岩样

1、每组岩样总长应大于60cm。

岩样直径不得少于89mm,每节长不少于10cm。

单轴抗压强度试验样品每组总长不得少于1m,弹性模量试验和抗剪断强度试验每组总长不得少于3m。

2、岩样应具代表性(强风化、中等风化、微风化、未风化岩石种类)。

在隧道洞身范围钻探遇到中、微风化岩时,注意采取岩样。

3、取出后立即密封,以防风化、开裂。

4、试件应标明上、下面。

5、当破碎岩体石,取样困难时,可采用点荷载试验测定其强度指标,每组岩石试验数量不宜少于15块。

(四)水样

1、取水样前,应先洗孔、抽出不少于钻孔内水柱体积二倍的水,然后取样。

2、水样必须澄清,不得含泥、砂、杂质和油污。

3、水样瓶必须干净,用所取水样的水洗涤2~3次方可盛取水样。

4、取样后,瓶中应保留1/5空间,随即加盖并密封,贴水样标签。

5、每组水样为4瓶,水样采取数量不应少于750ml,其中一瓶为250~300ml,进行分析侵蚀性CO2,应立即加入2~3g大理石粉。

摇晃溶解后随即密封,并在水样标签上注明。

四、原位测试

(一)标准贯入试验

1、土层及基岩全风化层按每2m一次;

饱和粉土和砂土大于0.50m应做标贯试验,对埋深小于20m的砂层,每1.0~1.5m做一次标贯试验;

在砂层中做标贯的,均需将标贯器中砂样袋装,进行编号,送试验室作为砂样扰动样进行粘粒含量分析。

2、标准贯入试验孔应采用回转钻进,并保持孔内水位略高于地下水位。

应清除孔底残土后才进行试验,并防止塌孔,当孔壁不稳定时,可用泥浆护壁;

孔底沉渣厚度不应超过10cm。

若采用套管护壁,套管底部应高出试验深度75cm。

3、先用钻具钻至试验土层高程以上15cm处,并应避免试验土层受扰动。

预打15cm后,应以小于每分钟30击的锤击频率开始记录每打入10cm的击数,累计打入30cm的击数,定为实测击数,同时记录试验的杆长。

密实土层中贯入不足30cm而击数超过50击时,应终止试验,使用时应换算成贯入30cm的击数。

标贯器内岩心按钻探一个回次对待,填写岩心签。

贯入器达到孔底后需用尺量准需贯入的深度,不允许用目测或用手指度量。

4、贯入前,应拧紧探杆接头,将贯入器放入孔内,避免冲击孔底,避免锤击时的偏心和侧向晃动,注意保持贯入器、探杆、导向杆连接后的垂直度。

孔内宜加导向器,保证穿心锤中心受力。

5、拔出贯入器,取出贯入器中的土样进行鉴别,描述记录。

6、土、基岩全风化层鉴别的标贯参考指标

(1)砂土密实度:

N>30,密实;

15<

N≤30,中密;

10<

N≤15,稍密;

N≤10,松散。

(2)冲洪积粘性土塑性状态(仅供参考)

N≤2击,流塑;

2<

N≤8(6)击,软塑;

8(6)<

N≤15(12)击,可塑;

15(12)<

N≤32(30)击,硬塑;

N>

32(30),坚硬。

(二)、静力触探

重点查明软土性质,划分出软土、软塑状粘性土等分布范围及埋深、厚度,确定其有关力学指标。

静探孔的深度,以探明软土的分布为准,一般要求探至基岩面。

若遇厚层密实的粗砂、砾石层及坚硬状的残积土层,贯入实为困难时,亦可在相应土层中终孔。

1、设备要求

(1)探头圆锥锥底截面积应采用10cm2或15cm2,单桥探头侧壁高度应分别采用57mm或70mm,双桥探头侧壁面积采用150~300cm2,锥尖锥角应为60°

(2)探头测力传感器应连同仪器、电缆进行定期标定,室内探头标定测力传感器的非线形误差、重复性误差、滞后误差、温度漂移、归零误差均应小于1%FS,现场试验归零误差应小于3%,绝缘电阻不小于500MΩ。

2、试验前电缆线应按探杆连接顺序一次穿齐;

安放触探机的地面应平整,使用的反力措施应保证静力触探达到预定深度。

检查探头是否符合规定;

核对探头标定记录,调零试压。

试验过程中,探头应按规范要求进行归零检查,记录零漂值。

3、触探主机就位后,应调平机座并用水平尺校准,与反力装置衔接、锁定并随时进行检查;

当触探主机不能按指定孔位安装时,应记录移位后的孔位和地面高程。

4、探头应匀速垂直压入土中,贯入速率为20±

5mm/s。

当使用孔压探头触探时,宜有保证标准贯入速率20mm/s的控制装置。

使用手摇式触探机时,手把转速应力求均匀,贯入速率1.2m/min。

5、在地下水埋藏较深的地区进行孔压触探,应使用外径不小于孔压探头的单桥或双桥探头开孔至地下水位以下后,向孔内注满水,再换用孔压探头触探。

6、当贯入超过30cm,或穿过厚层软土后再贯入硬土层时,应采用措施防止孔斜或断杆,也可配置测斜探头,量测触探孔的偏斜角,校正土层界线的深度。

7、孔压探头在贯入前,应采用室内保证探头应变腔为已排除气泡的液体所饱和,并在现场采取措施保持探头的饱和状态,直至探头进入地下水位以上的土层为止;

在孔压静探试验过程中不得上提探头。

8、当在预定深度进行孔压消散试验时,应量测停止贯入后不同时间的孔压值,其计时间隔由密而疏合理控制,试验过程中不得松动探杆。

9、使用数字式仪器时,每贯入0.1m或0.2m应记录一次读数,深度记录的误差不应大于触探深度的±

1%。

10、计深标尺设置在主机上时,每贯入3~4m应校核一次实际深度。

11、遇下列情况之一者,应停止贯入并在记录上注明:

①触探主机负荷达额定荷载的120%;

②贯入时探杆出现明显弯曲;

③反力装置失效;

④探头负荷达额定荷载;

⑤记录仪显示异常。

12、触探终孔后起拔最初几根探杆时,应注意观察并丈量探杆表面干、湿分界线距地面的深度,注明于记录表内。

13、进行下一孔触探时,孔压探头的过滤片和应变腔应重新进行脱气处理。

(三)十字板剪切试验

在较厚软土段(包括淤泥质砂)所作的静探孔旁,进行十字板剪切试验,测定软土的不排水抗剪强度。

试验时,均进行原位剪和重塑土剪,求得原状土的十字板强度和重塑土强度,计算灵敏度。

十字板剪切的间距一般按1.0m一次。

(四)动力触探

主要在人工填石、碎石类土及基岩强风化带中进行,特别是砂、泥强化带内无法取原状样或无法进行标贯的层位。

动力触探仪一般应采用重型或超重型,应记录探杆长度,进行杆长校正,探杆不要歪斜,要垂直,动探孔的深度,一般以探明基底地层的情况为准,若贯入确困难时,亦可在相应地层中终孔。

(五)旁压试验

要求旁压试验的钻孔,必须用100mm的特殊钻具开孔,地质技术员在确认旁压点位置时,应在底板以上一定尺寸稳定层位内完成,旁压试验严禁跨层位试验,主要集中在冲洪积粘性土层、残积层及全、强风化层内。

1、宜使用自钻式旁压试验;

压力表、弹性膜、仪器综合变形等指标均标定完好。

2、钻孔应保持土体的天然结构状态,孔壁竖直、呈圆筒形。

2、在试验前宜通过试钻确定最佳回钻速率、冲洗液流量、切削器的距离等技术参数。

3、可采用快速加荷方式。

4、旁压试验应在有代表性的位置和深度进行,旁压器的量测腔应在同一土层内,试验点的垂直间距不应小于1m,每层土的测点不应少于1个,厚度大于3m的土层测点不应少于3个。

5、加荷等级可采用预期临塑压力的1/5~1/7,初始阶段加荷等级可取小值,必要时,可作卸荷再加荷试验,测定再加荷旁压模量。

6、每级压力应维持1min或2min后再施加下一级压力,维持1min时加荷后15s、30s、60s测读变形量,维持2min时,加荷后15s、30s、60s、120s测读变形量。

7、当量测腔的扩张体积相当于量测腔的固有体积时,或压力达到仪器的容许最大压力时,应终止试验。

8、同一个试验孔,由上向下逐次试验,且每个试验段成孔后应立即进行,时间间隔不大于15min。

引孔过程中详细记录地层情况。

9、加压时,采用打气筒加压,每级压力应保持相对稳定的观测时间,对粘性土、砂土为3min。

10、量测测管零水位至孔口高度时,应将旁压器放入孔中预定深度位置。

开始试验时,打开测管阀和辅管阀,同时启动秒表,以旁压器测量腔的静水压力作为第一级压力开始试验,达到稳定时间后,增加压力继续试验。

(六)岩土电阻率测试

主变电所,牵引、降压变电所,跟随变电所,测量岩土电阻率。

1、范围按设计提供的设计平面图位置四周边界再加宽60m的区域内,如果所测的岩土电阻率大于1000Ω·

m时,则测区应加宽100m。

2、方法选用直流电阻率四极对称测深法。

3、测试点距:

按地面下0.8m、2.5m、5m、10m,以下点距为5m深度内分别测出其岩土电阻率。

4、电测深的最大极距(AB/2)max的选择应保证勘探深度达到上述所需的要求的最大深度,若所测岩土电阻率大于1000Ω·

m时,则应增加测量20m深度的电阻率。

5、大地导电率测量:

区间、车站两端或隧道出入口、车辆段出入段线以及控制中心,测量大地导电率。

①方法选择:

采用直流四极对称电测深法(等比装置),其中电测深法的最大极距AB/2的长度选择应保证实测电测深曲线与求解大地导电率曲线图的上升曲线(800HZ和50HZ)或下降曲线(800HZ和50HZ)相交后,实测电测深曲线在其相交点以后有2~3个极距点。

②测点布置:

在隧道出入口或车站两端,地层分界线两边必须布置电测深点,车辆段出入段线应有电测深点,控制中心应加密电测深点。

若相邻两测点大地导电率比值大于等于3或小于等于1/3时,必须在中间地段加补电测深点,至相邻两测点的大地导电率比值小于3且大于1/3为止。

③提供800HZ和50HZ的大地导电率及其成果资料。

(七)波速测试

确定压缩波和剪切波的波速,确定地层小应变的动剪切模量、动弹性模量、泊松比和动刚度;

划分场地土类别、建筑场地类型、计算场地卓越周期、判别地基土液化的可能、判定岩体风化程度、完整程度、判定隧道围岩分级(类)等,同时可估算基床系数并确定围岩稳定程度,提供场地动基础设计所需的动力参数等。

(1)三分量检波器须固定在孔内预定深度处,并紧贴孔壁。

(2)竖向测试点间距为1~2m,层位变化处加密,并自上而下逐点测试。

当钻孔深度大于15m时,应对试验孔进行测斜,测每一试验深度的倾斜角和方位,测斜点竖向间距lm。

(八)扁铲侧胀试验

8.1扁铲侧胀试验使用于软土、一般粘性土、粉土、黄土和松散或稍密的砂土,可判定土层名称与状态、明确饱和粘性土的不排水杨氏模量、静止土压力系数、水平基床系数等。

8.2扁铲侧胀试验选择在有代表性的地点进行,测试点间距取0.2~0.5m。

8.3扁铲侧胀试验按照如下规定进行操作:

8.3.1每个孔试验前后进行探头率定,取试验前后的平均值为修正值;

膜片的合格标准为:

1)率定时膨胀至0.05mm的气压实测值△A为5Kpa~25Kpa;

2)率定时膨胀至1.10mm的气压实测值△B为10Kpa~110Kpa;

8.3.2试验时,应以静力匀速将探头贯入土中,贯入速率为2cm/s。

8.3.3探头达到预定深度后,以匀速加压和减压测定膜片膨胀至0.05、1.10mm和回到0.05mm的压力A、B、C值。

8.3.4扁铲侧胀消散试验,在拟测试的深度进行,测读时间间隔按照1、2、4、8、15、30、90min,后每90min测读一次,直至消散结束。

8.4遇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停止贯入,并在记录表上注明:

1)贯入主机负荷达额定荷载的120%;

2)贯入时探杆出现明显弯曲;

3)反力装置失效;

4)无反应信号或测不到压力B值时有时无;

5)气电管路破裂或被堵塞;

6)试验时校核(B-A)值时出现B-A<

△A+△B

8.5扁铲侧胀试验成果资料整理包括如下内容:

8.5.1对试验的实测数据进行膜片刚度修正:

P0=1.05(A-Zm+△A)-0.05(B-Zm-△B)

P1=B-Zm-△B

P2=C-Zm+△A

式中:

P0—膜片向土中膨胀之前的接触压力(kpa);

P1—膜片膨胀至1.10mm时的压力(kpa);

P2—膜片回到0.05mm时的终止压力(kpa);

Zm—调零前的压力表初读数(kpa)。

8.5.2根据P0、P1和P2计算下列指标:

ED=34.7(P1-P2)

KD=(P0-U0)/σVO

ID=(P1-P0)/(P0-U0)

UD=(P2-U0)/(P0-U0)

ED—侧胀模量(kpa);

KD—侧胀水平应力指数;

ID—侧胀土性指数;

UD—侧胀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