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汉江流域中下游农业综合开发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614671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8.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汉江流域中下游农业综合开发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湖北省汉江流域中下游农业综合开发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湖北省汉江流域中下游农业综合开发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湖北省汉江流域中下游农业综合开发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湖北省汉江流域中下游农业综合开发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省汉江流域中下游农业综合开发文档格式.docx

《湖北省汉江流域中下游农业综合开发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汉江流域中下游农业综合开发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北省汉江流域中下游农业综合开发文档格式.docx

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181家,占全省388%。

  4.人才和科教资源雄厚,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健全。

我省作为科教大省,各类技术人才众多,在农业科教人才、技术推广、培训教育等方面独具优势。

区域内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比较健全,现有各类农业协会2518个,建立健全了市、县、乡〔镇〕三级现代农业信息服务网,为区域内现代农业进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和信息保证。

  5.区域进展后劲较足,农业综合开发潜力较大。

汉江流域中下游地区是我省重要的经济进展轴区,近年来区域经济保持良好进展势头。

随着〝两圈一带〞战略的深入实施,区域进展新格局逐步凸现,为汉江流域中下游地区的农业综合开发在更大范畴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联动进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资金、项目支撑。

  〔二〕机遇与挑战。

  1.机遇。

汉江流域中下游农业综合开发面临着良好机遇。

一是〝两圈一带〞战略机遇。

在深入推进〝两圈一带〞战略的同时,实施汉江流域中下游农业综合开发,将使湖北区域进展战略逐步完善为〝多点支撑、和谐进展〞。

汉江流域中下游农业综合开发侧重于流域开发、〝带状〞开发,通过充分挖掘农业潜在优势,建设现代农业和现代水利示范带,构建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带和优质、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集聚带,探究流域国土开发新模式。

二是中部崛起战略机遇。

国家«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

提出中部地区建设〝两横两纵〞经济带,其中包括〝沿长江经济带〞。

汉江作为长江的第一大支流,纵贯湖北南北,必将成为〝两横两纵〞经济带开发的重要内容。

三是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机遇。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重大部署:

〝抓紧实施粮食战略工程,推进国家粮食核心产区和后备产区建设,加快落实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

汉江流域中下游地区是我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商品粮基地,抓紧实施汉江流域中下游农业综合开发,关于落实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挑战。

汉江流域中下游农业综合开发既具有进一步加快进展的有利条件,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要紧表达在:

汉江流域中下游地区农业综合开发可利用资源闲置,开发力度不够;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老化,农业抗灾能力较弱;

农业产业化进展不够,农产品品牌带动能力不强;

能源资源保证能力较弱,环境污染问题比较突出,资源环境约束凸显,传统进展模式难以连续;

城乡和区域进展仍不平稳,生产力布局不尽合理,空间利用效率不高;

体制机制性矛盾依旧存在,等等。

  3.南水北调工程的阻碍。

一是水资源利用成本增加。

丹江口水库加高后,将直截了当阻碍汉江中下游干流来水量和可利用水量,使区域的经济进展因水环境承载能力降低而受到制约。

调水后,汉江沿江涵闸、泵站取水保证率将降低20%—30%,受水位下降阻碍,灌区绝大多数闸站取水能力只能达到设计能力的35%—47%,共有185处闸站需要重建或改造,运行费用增加,当前农田水利设施配置难以适应南水北调后的新形势。

二是操纵污染的难度增加。

调水后,中下游水环境容量将减少26%左右,水体稀释自净能力降低,〝水华〞发生概率增加,农业生态环境将发生不可预见的变化。

三是不适合鱼类生存的因素增加。

调水和梯级建设后,将使水生物的生存环境发生改变,梯级枢纽库区水质可能变差,天然鱼类产量将减少40%—50%,流域内部分鱼类种群将退化甚至消逝。

生物多样性下降。

四是耕地资源退化。

水位下降将使汉江中下游干流两岸的一级阶地、二级阶地土壤环境质量受到不同程度的不利阻碍,直截了当阻碍土壤生态系统平稳,两岸的洲滩及岸边河滩湿地面积减少,导致形成新的沙化危害。

  二、指导思想、战略构想和差不多原那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进展观为指导,以〝流域、梯级、滚动、综合〞开发为总方针,按照国家对汉江中下游流域综合开发的总体要求和农业综合开发的特点,推动汉江流域中下游地区特色农业综合开发,形成以农业板块基地为支撑、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纽带、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的第一二三产业相互转化、相互融合、相互开放的高效优质特色农业经济带、现代水利示范带和优质特色农产品加工集聚带。

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证粮食安全,全面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富裕为要紧目标,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农业产业层次,进展高效生态农业,壮大优势主导产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以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和治理创新为动力,促进农业进展方式转变,有效整合农业资源与生产要素,进一步提升农业综合开发的内涵和水平,走现代农业可连续进展道路;

统筹城乡进展,加快小城镇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建设特色小城镇和资源节约、健康环保型村镇。

  〔二〕战略构想。

  致力〝两个并重〞:

加快现代农业进展,提升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加强农业生态科技园建设,初步形成现代化农业雏形与加快流域综合交通开发,充分发挥汉江〝黄金水道〞的水运、水利、水能、水景观等综合功能优势,大力进展以水资源为支撑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并重;

不断提高综合实力、创新能力、带动能力、综合承载力和国际竞争力,在全省领先差不多实现现代化,带动和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进展与促进流域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城乡一体和谐进展、绿色进展并重。

  突出〝五个重点〞:

努力发挥汉江流域中下游农业经济带科技优势、产业优势、市场优势和区位优势,突出增强粮食生产能力;

现代水利开发;

水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水土保持和滩涂开发;

城乡统筹和谐进展。

  构筑〝三带一群〞:

构建特色农业和绿色生态环保带,现代水利示范带,优质特色农产品加工集聚带;

建设汉江流域中下游沿江沿线特色城镇群。

  实现〝三个目标〞:

把汉江流域中下游地区建设成为交通便利、生态良好、产业发达、市场繁荣、城乡统筹、社会和谐并在全国具有重要阻碍的流域经济带,成为湖北区域经济进展的重要增长极;

成为汉江流域资源综合利用、经济特色突出、生态环境优美的人水和谐的典范和全国水资源可连续利用的示范区;

成为促进武汉都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行圈互动、和谐进展的主轴和重要空间载体,发挥联系、带动〝两圈〞的重要作用。

  〔三〕差不多原那么。

  1.坚持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那么。

把农业综合开发与区域经济社会进展、生态环境建设、社会全面进步紧密联系起来。

从生态安全的要求动身,依照资源特点、立地条件、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统筹规划流域生态农业功能分区,明确各功能区生态定位与产业进展方向,实施分区治理,合理布局生态爱护范畴和特色产业基地。

  2.坚持内涵开发为主、外延开发为辅的原那么。

在爱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以改造中低产田为主,充分挖掘农业耕地资源潜力,增强农业进展、粮食增产后劲;

以坚持耕地总量平稳的外延和扩展为辅,适量开垦宜农荒地、撂荒地、废弃地,适度开发滩涂等后备土地资源。

努力实现资源的可连续利用和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大力进展特色生态农业,强化农业经济在区域进展和农民增收中的作用。

  3.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有序推进的原那么。

在改善生产条件上,充分利用现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进行配套、修复和完善。

按区域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逐年安排,分步实施,集中连片开发,力求规模效益。

  4.坚持产业化、市场化、规模化、品牌化的原那么。

以市场为导向,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开发建设一批有市场、有资源、能带动农民增收的项目。

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

  5.坚持城乡统筹、集约进展、和谐健康进展的原那么。

以〝百镇千村〞示范工程为重点,循序渐进、集约进展,促进城镇化进程;

按照〝生产进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治理民主〞的要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强村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加快生态家园建设。

探究村庄建设新模式,促进村民建房逐步向小城镇和中心村集中,乡村工业向小城镇工业园区集中。

  6.坚持农业产业化与新型工业化相结合的原那么。

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业现代化,促进三次产业和谐进展,促进经济进展和环境爱护和谐推进,促进沿江地区城乡和谐进展,全面提升沿江地区和谐进展水平,带动全省城乡、区域和谐进展。

  7.坚持发挥内生优势与区域联动、开放合作、争取政策支持相结合的原那么。

推动沿江地区联动开发,互动进展。

统筹谋划沿岸和腹地的产业布局。

充分发挥武汉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区域内产业形成分工明确、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新格局。

促进资源整合,推进要素集成,实现优势集合。

扩大对外开放,吸引国内外资本参与湖北汉江流域中下游农业综合开发。

争取将汉江流域中下游农业综合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申请国家政策支持。

  三、区域布局与总体目标

  〔一〕区域布局。

  依照湖北省主体功能区划,结合汉江流域中下游农业基础条件,构建以〝三区七带〞为主体的农业综合开发战略格局。

即:

鄂西北山区特色农业区、鄂中北岗地丘陵生态农业区、江汉平原湿地现代生态农业区。

重点建设江汉平原优质水稻产业带、双低油菜产业带、汉江流域专用小麦产业带、优质棉花产业带、生态安全林业带、生猪水产养殖带及优质蔬菜水果带。

  1.鄂西北山区特色农业区。

包括神农架林区。

积极探究高山、中山、低山、库区高效特色生态农业模式,提高农业商品化率,大力推广农业生态循环示范项目,通过进展生态农业,在生态爱护基础上充分挖掘山区特色和优质林副土特产品资源优势。

  2.鄂中北岗地丘陵生态农业区。

包括随州市、襄阳市所辖县〔市、区〕。

积极探究适宜本区域的种养业与第二、三产业相结合的循环农业模式,通过建立循环农业示范区或示范基地,逐步推广循环农业,把本区域建设成为国家级旱作商品生态农业区。

  3.江汉平原湿地现代生态农业区。

包括荆州市、荆门市及宜昌市东部县〔市、区〕。

积极探究适宜本区域的以种植、养殖、渔业等为核心的循环农业模式,通过建立循环农业示范区或示范基地,逐步推广循环农业,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生态农业进展模式和推广体系,把该区域建设成国家级大宗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

  〔二〕总体目标。

  1.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农业生产力稳固提高。

汉江流域中下游地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到2021年保持在1630万吨的水平,总产稳固在1570万吨左右;

2020年保持在1737万吨的水平,总产稳固在1610万吨左右。

  2.加快农业产业进展,农产品优质率显著提高。

  〔1〕要紧农产品优质率提高。

到2021年,要紧农产品优质率比〝十一五〞时期提高6—8个百分点;

到2020年,农产品实现无害化,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标识每年增加30个。

  〔2〕农业产业化快速进展。

到2020年,汉江流域中下游地区产值过5亿的龙头企业进展到25家〔其中过10亿元的5家〕。

汉江流域中下游地区90%以上的农户进入龙头企业和各类合作经济组织体系,农产品加工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15∶1。

农产品出口总额达到5亿美元。

  〔3〕农业先进有用技术差不多普及。

到2020年,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化肥农药使用量比〝十一五〞末减少10%,生物农药用量占农药总用量的比例达到20%。

建立标准化生产线,进展集约化经营,农业科技奉献率比〝十一五〞末提高4—5个百分点。

大力进展循环农业,积极进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能等节约型农业。

到2021年,五年间建设循环农业示范村80个、示范场35个、示范县7个。

  〔4〕农业效益明显提高,农民收入明显增长。

力争农业增加值年均递增7%;

耕地产出率年均增长3%,到2020年达到3000元/亩;

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10%,2021年达到9800元,2020年达到15800元;

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2%,2020年达到12800元/人。

  3.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特色农业经济显著进展。

通过统一规划、统一和谐、统一治理,〝跳出农业抓农业、围绕特色壮龙头〞,狠抓特色农业板块基地建设,不断优化优势农产品产业结构,努力使域内特色农产品的数量有较大幅度的增加,质量有明显的提高,品牌建设有制造性的突破。

  4.按照现代理念综合治理汉江流域中下游地区。

以现代治水理念和理论为指导,依照区域经济社会进展对水利的需求来确定水利进展的任务和重点,建立人水和谐的防洪保安工程体系、连续优化的资源配置工程体系、良好的生态环境工程体系、科学合理的综合开发工程体系、适应现代治理的治理工程体系等五大工程体系。

力求达到工程设计优、工程效益好、环境污染少、人文景观美。

  到2021年,差不多完成新集、崔家营、兴隆梯级枢纽工程建设,中下游闸站改造工程;

部分完成引江济汉工程;

启动碾盘山、雅口梯级枢纽工程建设;

完成汉江下游堤防除险加固一期工程,杜家台分蓄洪区续建配套工程,10处大型灌溉、排灌结合泵站更新改造工程;

部分完成17处大型灌区、54处中型灌区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部分完成襄阳汉江堤防河道综合整治工程和荆门汉江堤防河道综合整治工程。

  到2020年,全面完成碾盘山、雅口梯级枢纽工程和引江济汉工程;

全面完成17处大型灌区、54处中型灌区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全面完成襄阳汉江堤防河道综合整治工程和荆门汉江堤防河道综合整治工程。

  5.建设生态环境优良的村镇。

按照〝统筹城乡进展〞和〝农村经济可连续进展〞要求,改善生态环境,建设人居适宜乡村。

实施以沼气为主的〝一建三改〞项目,加快生态家园建设。

  〔1〕建设环境优良的生态型乡镇。

到2021年,乡镇供水普及率达到95%,绿化覆盖率达到35%,污水处理率达到60%以上,垃圾处理率达到80%以上。

到2020年,乡镇供水普及率达到98%,绿化覆盖率达到40%,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垃圾处理率达到90%以上。

  〔2〕建设环境优良的生态型村庄。

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旅行村,环境整治全部达到«

湖北省村庄整治评判标准»

对示范村,环境整治全部达到«

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8%;

农户建沼气池、改厕、改圈、改灶率达到90%以上。

对一样行政村,环境整治力争达到«

  四、要紧任务

  〔一〕加强防洪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1.依照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后的阻碍,对现有各类防洪水利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升级。

选择前期工作较好、防洪地位重要的汉江中下游干流及东荆河堤、襄阳市城区堤防、荆门钟祥市堤和大柴湖堤〔堤内为丹江口一期工程移民安置区〕、丹江口市汉江干堤为本规划堤防加固工程范畴。

规划堤防加固工程的堤防长度共9338公里。

  〔1〕汉江下游堤防除险加固一期工程。

范畴为汉江左岸天门—汉川、右岸沙洋—汉川,东荆河左岸进口—杨林尾、右岸全线,长度共7457公里,其中:

汉江干堤4743公里,东荆河堤2714公里。

  〔2〕襄阳市汉江干堤加固工程。

襄阳市所辖县、市城区堤防,包括老河口城区堤、谷城城区堤、樊城城区堤、襄州城区堤、襄城城区堤、襄城欧庙堤和宜城城区堤,堤防长度共1082公里。

  〔3〕荆门市汉江干堤加固工程。

钟祥市皇庄堤和大柴湖堤,长度共697公里。

  〔4〕丹江口市汉江干堤加固工程。

丹江口大坝坝下至老河口交界处,长度为102公里。

  2.积极开展汉江中下游水利现代化建设试点工作。

  〔1〕防洪保安工程。

建立起防洪工程体系与防洪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现代防洪除涝减灾体系。

按照干流防备百年一遇洪水标准,建立起暴雨洪水预警预报体系、洪水演进、洪水调度、防汛指挥调度等系统,运用洪水风险治理策略,最大限度地降低本流域洪涝灾难缺失。

  〔2〕水资源配置工程。

通过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引江济汉、沿程涵闸改造等工程措施,以及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明晰水权、调整水价、进展水市场等非工程措施,对各用水区和用水部门的用水量进行调配,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高效利用、有效治理,以缓解中游〝旱包子〞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和下游〝水袋子〞地区内涝灾难。

  〔3〕综合开发工程。

以干流为主线,以生态环境爱护和满足灌溉、航运要求为重点,注重水能资源开发,使工程取得较大的综合利用效益,并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顺利实施制造有利条件。

  3.汉江中下游治理工程建设。

要紧包括兴隆水利枢纽、引江济汉、局部航道整治、沿江部分涵闸改造等四项工程。

四项工程是汉江中下游地区乃至湖北省最大的水资源优化调置工程。

  〔1〕兴隆水利枢纽。

兴隆水利枢纽位于汉江下游潜江、天门交界的汉江河段兴隆二闸下游950米处,上距丹江口枢纽378公里,下距河口274公里。

施工总工期4年6个月,第一台机组发电时刻为主体工程竣工后次年2月上旬,发电工期3年7个月。

工程总投资305亿元。

  〔2〕引江济汉工程。

要紧任务是由长江向汉江兴隆以下河段补充因南水北调中线调水而减少的水量,同时改善该河段的生态、灌溉、供水和航运用水条件。

引江济汉工程初步拟定工期4年,工程总投资734亿元。

  〔3〕沿江部分涵闸改造工程。

汉江中下游沿岸直截了当从干流取水的水源工程共有216座公用或自备水厂和241座农业灌溉闸站,总设计流量达1060立方米/秒。

为排除因调水产生的不利阻碍,满足下游工农业生产的用水需求,对汉江中下游沿江185处闸站进行改造,其中:

襄阳市34处,荆门市43处,潜江市1处,天门市4处,仙桃市3处,孝感市52处,武汉市48处。

改造闸站项目安排在调水当年完成,为保证安全度汛,与防汛有关的项目安排在枯水期〔当年11月至次年4月间〕进行。

  〔4〕局部航道整治工程。

汉江中下游局部航道整治要紧是对水位下降形成碍航的局部河段进行整治,同时结合各梯级枢纽建设,形成从武汉至丹江口650公里的优质航道。

  2020-2021年,通过局部河段整治,保证丹江口至武汉通航500吨船舶。

2020年,结合各梯级开发工程、引江济汉工程和河段整治,保证丹江口至武汉通航1000吨船舶。

确定局部航道整治工程近期水平年的建设规模为Ⅳ级航道标准。

航道整治工程要紧有筑坝工程、护岸工程、护滩工程、疏浚工程等。

  〔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着力抓好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大型泵站更新改造等基础项目建设,解决一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老化问题。

  1.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

对灌区骨干工程进行续建配套改造工程建设,建设的要紧内容包括骨干渠道配套改造工程、骨干渠系建筑物配套改造工程、骨干排水工程等。

  〔1〕骨干工程改造。

在水资源紧缺的大岗坡、石台寺两个提水灌区,灌区改造以骨干渠道衬砌防渗为主,全面推广先进的田间灌水技术。

水库灌区水资源相对丰沛,灌区改造以骨干渠道渗漏整治、老化设施更新和技术改造为主,以解决灌区季节性缺水和工程不配套及老化失修引起的工程性缺水,在巩固现有灌溉面积的基础上复原原设计灌溉面积。

在江汉平原的引水灌区,灌区改造以引水枢纽改造、渠道疏挖、灌区排水工程配套改造为主,提高灌区灌溉保证率。

  〔2〕田间工程节水改造。

田间工程节水改造以进展地面节水灌溉技术为主,提高田间工程配套率和斗农渠衬砌率,提高灌水质量;

田间工程以田间渠沟和建筑物配套为基础,结合渍害低产田改造综合治理。

  大中都市周围的灌区在进展渠道防渗衬砌为主的同时,积极进展微喷灌蔬菜大棚面积;

离大中都市较远的丘岗型灌区,以渠道防渗为主,兼顾进展管灌、喷灌和微灌面积。

  规划水平年2020年多年平均综合灌溉定额在234—396立方米/亩之间。

  2.大型灌溉、排灌结合泵站更新改造。

更新改造的范畴包括总装机功率达10000千瓦及以上,或总装机流量达到50立方米/秒及以上的单座泵站;

由多级或多座泵站联合组成的泵站工程,其整个系统的总装机功率达到10000千瓦及以上的,或整个系统总装机流量达到50立方米/秒及以上的,并属同一治理单位治理的泵站且组成泵站中至少有1座中型骨干泵站〔单座泵站装机功率达到1000千瓦及以上,或设计总流量达到10立方米/秒及以上〕。

按照国家对大型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的要求,对汉江流域中下游地区10处灌溉、排灌结合泵站进行更新改造,总装机台数654台,装机容量1363万千瓦,规划投资804亿元。

  3.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我省汉江中下游列入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的水库共有89座,其中:

大型7座、中型46座、小〔一〕型36座。

均已列入了除险加固建设打算并安排了资金。

目前7座大型病险水库和46座中型水库均已安排资金并正在实施除险加固建设,部分水库除险加固已完成。

36座小〔一〕型水库已安排资金,正在连续实施除险加固建设。

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共投资1862亿元,其中:

大型459亿元,中型1199亿元,小〔一〕型204亿元。

  4.土地资源整治开发。

采取有效的技术、工程、经济和行政措施,按照〝因地制宜、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环境和谐〞的要求,以高产农田建设〔高产农田项目、血防〝兴地灭螺〞工程、高产农田建设示范工程〕、移土培肥坡改梯改造、低丘岗地改造、滩涂开发和村庄整治项目为依靠,依照各项工程特色,对汉江中下游农田进行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完善排灌体系,进行土地平坦,提高土壤肥力,加强道路建设,配套防护工程,兴建农民新村。

在村庄整治过程中,通过对农村居民点合理有序的规划,实施搬迁、集中,并配套生活、生产基础设施,迁村腾地,有效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和生产条件,增加有效耕地。

  2020—2020年土地整治822万亩。

近期2020—2021年完成415万亩〔高产农田2163万亩,完成丹江口库区〝移土培肥〞工程83万亩,低丘岗地改造工程77万亩,滩涂开发工程106万亩,村庄整治工程74万亩〕;

远期2021—2020年完成407万亩〔高产农田2982万亩,低丘岗地改造工程1021万亩,村庄整治工程67万亩〕。

  〔三〕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

  按照〝确定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进展规模经营〞的思路,以建设标准化生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