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亿家居产业基地将现安徽文档格式.docx
《千亿家居产业基地将现安徽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千亿家居产业基地将现安徽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这一系列措施,给内地需要承接产业转移的地区以充分的想象空间。
在大势所趋之下,单位土地面积产出相对较低的家具行业的外迁,就成为当务之急。
中国知名沙发品牌左右的董事长黄华坤告诉笔者,作为左右这样一家具有很强实力、高速发展的制造企业也同样面临转型升级的迫切性。
发展不等人,必须要加紧向内地转移的步伐。
借势而为——
产业升级与高位承接双赢
对于包括安徽省在内的中部地区而言,大力承接产业转移,绝不是去承接那些落后的产业转移,而应在产业转移中更多地整体承接优化升级后的产业。
而中国华东家居产业基地,正是以科学理念承接产业转移的典范。
深圳家具行业协会秘书长侯克鹏介绍说,过去10年,中国家具行业经历了一个高速发展期,我国的家具行业形成了五大制造业板块和四大分销基地。
但这种集聚是自然形成的,面临生产、储存、销售配套不齐全等问题,产业链效率相对低下。
在未来10年的第二轮高速发展期中,自然集聚的产业链形态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大工业化生产与分销模式。
未来的发展需要更加科学的理论来支撑,而这个理论就是有效集聚理论。
笔者在一份“中国华东家居产业基地”的规划图上看到,占地15平方公里的工业用地上,明确地划分了制造、商贸、物流、园区社会四个区域,而园区制造中,又细致地划分成板式、软体、实木、原材料等多个部分,各个区域相互比邻,功能清晰。
核心企业、中间企业、辅助企业和公共服务企业四类企业相辅相成,鱼水共生,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一幅家具产品源源不断、有条不紊从制造区域的工厂到物流中心仓库,从物流中心仓库到商贸中心,从商贸中心发送到区域外的图景在我们的面前展开。
未来的中国华东家居产业基地,有望成为中国家具的“第五极”。
笔者就此项目咨询了国内家具行业知名学者、南京林业大学家具与工业设计学院院长吴智慧教授,他对笔者表示,中国华东家居产业基地的规划起点很高,眼光长远,既顺应了沿海家具企业产业转移的需要,同时还提供了可靠的路径。
未来,安徽省家具产业的发展,值得期待。
因势利导——
产业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
总投资580亿元,年产值超过1350亿元,就业人数超过40万人……这些数字听起来,不禁令人咋舌——传统的家具制造,能够形成如此之大的产业规模,能够产生如此之巨的产业效益吗?
未来的社会效益能否与产业效益齐头并进?
笔者带着疑问,向项目规划方——深圳家具研发院的有关人员详细询问了该项目的有关情况。
据介绍,目前,沿海地区先进大中企业已达到人均年产值15万元以上的水平,产业园通过高新技术应用,以及管理水平的提升,完全可以达到人均年产值25万元左右的国内先进水平。
园区成熟运营后,物流、制造、商贸、园区社会综合产能将达到600万元/亩,总产能近1350亿元人民币,参照深圳家具行业的普通利润水平(12%)和综合税率标准(8%)计算,园区年税收将达到108亿元人民币。
从社会效益来看,家具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的作用显而易见。
中国华东家居产业基地建成后,生产加工型工业基地投产后,将解决13-15万人的人口就业问题,批发零售业市场开业后,提供直接从业人员岗位10-15万个,间接带动就业人员近30万人。
这一庞大的产业人口群体的安居乐业,则完全有赖于此项目规划中,园区社会部分的建设。
与此同时,由于该基地同时也包括了商贸及物流区域,会形成制造、商贸、高端服务业相互支撑的产业格局,对于繁荣当地市场,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将发挥巨大作用。
如今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正处于全面转型,跨越发展,加速崛起的新时期。
而在安徽省“东向发展”战略中,宿州成为皖东北战略的“桥头堡”。
宿州拥有的交通区位优势、消费辐射优势、劳动力优势和资源优势非常明显。
宿州,区位优越、交通便捷。
襟连沿海,背依中原,历来被称为是南北经济文化交汇的要冲,又是承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向内陆辐射的前沿,京沪、陇海两大铁路纵横穿越宿州全境。
随着京沪高铁、宿淮铁路、郑州到徐州城际铁路的陆续建成通车,宿州处在了中国“两纵三横”城市化战略格局的重要节点上。
在宿州市500公里半径内,没有大规模成型的家具生产企业,给发展家具制造和分销提供了空间。
而以宿州为中心300公里半径内辐射34个区域约1.65亿人,500公里半径内辐射81个区域约4.04亿人,具有庞大的消费市场。
另外,由于安徽具有丰富的劳动力、人力资源和电力资源,是发展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区域转移的理想场所。
同时,林木产业是宿州市农业产业化的六大主导产业和四大支柱产业之一。
家具产业与当地林业的相互带动和协调发展前景也令人看好。
独特的优势,加之宿州市委、市政府抓住大机遇、引来大产业、谋得大发展的思路清晰。
在引入了中国中部鞋业基地、中国中部纺织服装产业基地、电子产业园等八大产业园区之后,再次大手笔引进了中国华东家居产业基地。
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皖北将拥有一座集家具制造、物流、商贸为一体的产业新城。
宿州,这个不为人熟知的城市,也将会因家居产业而家喻户晓。
编辑:
付刚
新版外商投资目录发布新兴产业与服务业鼓励外商投资
记者29日从国家发改委网站获悉,发改委、商务部日前全文发布《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1年修订)》(以下简称新《目录》),自2012年1月30日起施行。
2007年发布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07年修订)》同时停止执行。
从新《目录》内容看,修订主要围绕两个方面:
一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放宽外资限制;
二是引导外资投向调整,即鼓励外商投资高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鼓励外资投向中西部地区。
在放宽外资限制方面,新《目录》增加了“鼓励类”条目,减少了“限制类”和“禁止类”条目。
其中,将外商投资医疗机构、金融租赁公司等从“限制类”调整为“允许类”。
同时,取消新能源发电设备等领域的外资股比限制,有股比要求的条目比原目录减少11条。
在引导外资产业投向方面,新《目录》在“鼓励类”中增加了纺织、化工、机械制造等领域新产品、新技术条目,增加了废旧电器电子产品、机电设备、电池回收处理条目;
增加了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系统设备等条目;
增加了包括机动车充电站、创业投资企业、知识产权服务等9项服务业条目。
同时,考虑汽车产业健康发展的要求,将汽车整车制造条目从“鼓励类”中删除;
为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盲目重复建设,将多晶硅、煤化工等条目从“鼓励类”删除。
在引导外资区域投向方面,发改委网站显示,“此次修订中删除的部分鼓励类条目,将根据促进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发展中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等原则,在修订《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时予以考虑。
”
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表示,从新《目录》内容来看,国家在引导外资投向上与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一致,都是为了促进制造业改造提升、培育战略新兴产业、促进服务业发展、促进中西部地区发展。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引资国。
近年来中国吸收外资政策逐渐成熟,从反垄断法实施,到国务院发布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的意见,到建立外资并购安全审查制度,再到新版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的发布,显示出外资政策重点不再是看重数量,而是更加重视质量,以增量调整存量,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的绩效。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王晋斌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总体上,新《目录》的变化体现了“十二五”规划中“调结构、促升级、趋平衡”的发展思路,同时希望在一些传统领域如医疗、金融部门,进一步引入竞争来提高效率。
要促进产业升级,必须调整结构,外资引入必须具有更高的技术含量,并给予外资在企业中更多的发言权,外资才有动力进入这些行业。
与此同时,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需要鼓励外资进入中西部,带动中西部的产业承接和技术提升。
中国外资政策的调整,既是为了国内经济调整的需求,也是为了适应中国投资环境的变化,以及在华外资企业的需求。
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教授桑百川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从国内投资环境来看,我国进入对外开放全面转型期,在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中,利用外资的基本条件已发生变化,“双缺口”变为“双过剩”,外商投资可利用的优惠政策逐步被国民待遇替代。
在这个过程中,外资的主要作用转变为配合我国技术升级与结构调整。
未来,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高端制造业将成为我国吸收外资新的增长点。
联合国贸发组织投资与企业司司长詹晓宁说,由于中国的工资水平和生产成本持续上升,因此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向中国大量转移的趋势已经放缓,流入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正在向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转移。
联合国调查显示,中国吸收外资的前景进一步看好,这得益于中国整体产业结构的优化,以及地区间产业升级与转移,如东部沿海地区的服务业和高新产业得到进一步增强,而制造业则加快了向西部地区转移速度。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在中国创新技术、节能环保等领域捕捉机会,并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意愿。
美铝公司中国公司事务副总裁黄志湘说,未来中国更加需要以创新技术为基础的GDP增长,跨国公司必须重新调整战略。
孙韶华
(来源:
经济参考报)
21家新闻单位网络媒体联合评出2011年国内国际十大经济新闻
由经济参考报主办,全国21家新闻单位、网络媒体的总编辑、副总编辑与特邀的经济学家12月28日联合评选出2011年国内十大经济新闻和国际十大经济新闻。
评选出的国内十大经济新闻是(按新闻发生时间顺序排列):
1、我国多措并举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
2、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十二五”规划纲要。
3、个税起征点提高到3500元。
4、甬温线发生铁路动车追尾事故。
5、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6、财政部允许上海浙江广东深圳自行发债。
7、1000万套保障房建设全面开工。
8、存款准备金率三年来首次下调,货币政策强调预调微调。
9、我国粮食产量连续第八年实现增产。
10、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2012年总基调为“稳中求进”。
评选出的国际十大经济新闻是(按新闻发生时间顺序排列):
1、G20寻求破解全球经济失衡之道。
2、日本九级强震引发多重灾难。
3、欧债危机深度恶化。
4、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换帅。
5、美国首次丧失AAA主权信用评级。
6、“占领”活动由华尔街蔓延至欧洲。
7、美联储实施“扭转操作”。
8、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去世。
9、德班气候大会决议艰难降生。
10、俄罗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11年国内国际经济形势错综复杂。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债务危机愈演愈烈。
从国内看,2011年是“十二五”时期开局之年,国民经济发展总体向好,实现了平稳较快的增长,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但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物价上涨压力并存,经济金融等领域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潜在风险。
为筛选出2011年具有代表性的经济新闻事件、较为客观全面地反映世界以及中国经济发展态势,参加评选的评委们在认真比较、反复推敲备选新闻后,提出修改建议,并投下选票。
通过对选票和修改建议的汇总,最终评选出2011年国内十大经济新闻和国际十大经济新闻。
参加评选的新闻单位、网络媒体是(排名不分先后):
中国记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人日报、农民日报、科技日报、中国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参考消息、第一财经日报、中国经营报、经济观察报、环球时报、中华工商时报、财经杂志、财经国家周刊、财新传媒、新浪、和讯和经济参考报。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和社科院学部委员刘树成为本次评选的专业顾问。
(来源:
中国日报网编辑:
梁杉)
“中国制造”正处于不进则退的时刻
2011年是“中国制造”应该留下记忆的一年。
一面是“中国制造”雄冠全球,另一面却是“中国制造”在巨大生存压力面前的种种困境。
全球制造业格局正在发生变化“中国制造”正处于不进则退的时刻。
根据联合国统计数据,按2011年年初汇率计算,今年中国制造业产值已达2.05万亿美元,美国制造业产值为1.78万亿美元,中国将继2010年之后继续成为全球制造业产出最高的国家。
然而,作为全球第一制造大国,中国依然未能摆脱低端制造的困惑。
由于仍处于世界制造业产业链中下游,我国制造业部门对美贸易的价格贸易条件呈现恶化趋势,这反映出我国单位出口商品交换能力减弱,出口的每单位商品获得的贸易收益和贸易附加价值在下降。
中国在对欧美贸易的贸易分配中处于失衡状态。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的资本占劳动比只是国际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是美国的十分之一。
资本收益率不仅显著高于国际平均水平,也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高收益利润缘何而来,很大程度上源于劳动力价格长期扭曲。
这些年,中国积累了大量的贸易顺差,但高顺差并没有获得高收益。
按旧金山联邦储备银行的计算,美国消费者支出的88.5%花在了“美国制造”上,其中包括占消费支出大头的服务费用;
而美国消费者支出仅有2.7%花在了“中国制造”上。
清华大学国际经济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对美出口占中国对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从1989年的6.6%增长到2008年的17.7%,而美对华出口总额占中国进口总额的比重却从1989年的9.7%降到2008年的7.2%,因此,中国的低端制造高增长空间已经不大,必须向高端制造转型。
全球金融危机正在迫使发达国家重新审视其产业结构,探索实体经济再振兴道路,鼓励高端制造业留在国内。
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报告预测,将有15%针对北美市场的美国企业从中国“回流”到美国。
这是一个不进则退的时刻。
美国未来新的竞争优势来自高端制造的重振,美国制造业正在利用巨大的创新优势和全球资源的整合能力强势回归“中国制造”该何去何从?
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以及环境、资源等瓶颈,意味着中国生产要素价格重估的开始,中国的低成本优势将逐步消失。
如果中国不能真正建立起创新基础,不能尽快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又逐步失去低成本优势,将会导致低端制造和高端制造优势的双重流失,这是中国经济未来十年最大的挑战之一。
(经济参考报张茉楠)
2011年国内十大经济新闻
1、我国多措并举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
今年以来,房地产市场调控不断加强,1月26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明确房价过高、上涨过快的城市,在一定时期内,要从严制定和执行住房限购措施。
7月14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要求,房价上涨过快的二三线城市也要采取必要的限购措施。
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动摇,促进房价合理回归,加快普通商品住房建设,扩大有效供给,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经过持续调控,全国房价呈现止涨回落趋势。
10月份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平均环比指数年内首次出现负增长。
2、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十二五”规划纲要
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此后,钢铁工业、建材工业、邮政业等多个行业的“十二五”发展规划相继出台。
3、个税起征点提高到3500元
6月30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
修改后的个人所得税法将工薪所得税率结构由9级缩减为7级,第1级税率由5%降到了3%,个税起征点从2000元提高到3500元。
起征点上调后,有6000万人不再需要缴纳个税。
4、甬温线发生铁路动车追尾事故
7月23日,D301次列车在甬温线与D3115次列车发生追尾事故,造成严重人员伤亡。
8月10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决定开展高速铁路及在建项目安全大检查,适当降低新建高速铁路运营初期的速度,对拟建铁路项目重新组织安全评估,暂停审批新的铁路建设项目。
12月28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听取“7·
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调查情况汇报。
经调查认定,“7·
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是一起因列控中心设备存在严重设计缺陷、上道使用审查把关不严、雷击导致设备故障后应急处置不力等因素造成的责任事故。
5、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10月15日至18日,十七届六中全会在北京举行。
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6、财政部允许上海浙江广东深圳自行发债
10月20日,财政部宣布在上海、浙江、广东和深圳市开展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
同时公布了《2011年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办法》。
《办法》明确指出,债券期限分为3年和5年,以新发国债发行利率及市场利率为定价基准,采用单一利率发债定价机制确定债券发行利率。
7、1000万套保障房建设全面开工
11月10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布,截至10月底,今年全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已超过1000万套,实现了年初计划的目标任务。
今年中央财政已分批下达1522亿元保障性安居工程补助资金,截至10月14日,全国落实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任务用地42614公顷,用地落实率超过100%。
8、存款准备金率三年来首次下调,货币政策强调预调微调
中国人民银行11月30日宣布,从12月5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这是央行三年来首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
年初以来,中国延续了上年年底确定的稳健的货币政策。
随着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货币政策在保持稳健的同时,显示出更加灵活的姿态。
10月2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天津调研时指出,要把握好宏观经济政策的力度、节奏和重点,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
9、我国粮食产量连续第八年实现增产
12月2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报告,据初步统计,2011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57121万吨,比2010年增产2473万吨,增长4.5%。
这是我国粮食产量连续第八年实现增产。
今年的粮食增产克服了北方冬麦区冬春连旱、长江流域旱涝急转、西南地区严重干旱等灾害影响。
10、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2012年总基调为“稳中求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2日至14日在北京举行。
2011年下半年,宏观调控效果逐步显现,11月份CPI同比上涨4.2%,较7月份的年内最高值回落2.3个百分点。
同时,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呈现逐季回落趋势。
在这样的宏观经济背景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推动明年经济社会发展,要突出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
来源:
经济参考报
2011年国际十大经济新闻
1、G20寻求破解全球经济失衡之道
2月19日,二十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G20)在巴黎就建立衡量全球经济失衡指标达成共识,同意就各指标评估方法制定方针,通过国际多边合作缩小全球经济过度失衡,促进可持续发展。
世界银行在《2011年全球经济展望》报告中指出,世界经济今明两年将延续“南高北低”双速复苏局面。
2、日本九级强震引发多重灾难
3月11日,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放射性物质泄漏。
日本政府估算,地震造成的基础设施和企业设备直接损失在16万亿日元(约合2000亿美元)至25万亿日元(约合3100亿美元)之间。
而福岛核事故的各类损失难以计算,日本政府预测仅福岛第一核电站废堆费用就需1.5万亿日元。
全球汽车、精密仪器、电子消费等行业的供应链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
3、欧债危机深度恶化
2011年,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深度恶化,重灾国形势岌岌可危,甚至波及到欧元的存亡。
希、意、西、葡、爱五个受援国政坛生变,首脑全部换人,法、德等核心国家的“感染”迹象更加明显,欧洲金融业也告急,德克夏银行被拆分,预示着欧债危机正在迈向一场灾难性的信贷危机。
为抑制危机蔓延,3月24日欧盟春季峰会通过了“欧洲稳定机制”等一整套全面应对方案。
12月初,欧盟各国领导人又同意缔结新条约,以强化财政纪律,避免债务危机重演。
4、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换帅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6月28日宣布,法国财长克里斯蒂娜・拉加德被选为新任总裁。
她是IMF历史上第11位总裁,也是该机构首位女性掌门人。
7月5日,拉加德正式就任。
前总裁多米尼克・斯特劳斯-卡恩因在美国涉嫌性侵犯被捕,于5月中旬提出辞职,后美国检方因证据不足宣布撤诉。
5、美国首次丧失AAA主权信用评级
在民主、共和两党经过漫长协商后,美国国会众议院、参议院分别于8月1日和2日投票通过了提高美国债务上限和削减赤字法案,总统奥巴马随后签署法案。
但国际评级机构标准普尔还是在8月5日,将美国AAA级长期主权债务评级降至AA+,前景展望定为“负面”,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丧失AAA主权信用评级。
11月28日,另一评级机构惠誉也将美国信用评级展望从稳定降至负面。
6“占领”活动由华尔街蔓延至欧洲
9月17日,美国纽约爆发“占领华尔街”示威活动,自称“代表99%”的示威者抗议华尔街金融机构贪婪腐败,批评美国政府经济治理能力不足导致美国民众陷入经济困境。
随后,“占领”活动席卷全美多个城镇并扩散到英、德等欧洲国家,西方国家体制弊端遭到拷问。
7、美联储实施“扭转操作”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9月21日宣布,为了刺激经济复苏,将采取“卖短买长”的“扭转操作”(OT),延长所持美国国债期限。
同时,美联储通过此举避免了再次推出颇有争议的量化宽松(QE)政策。
因世界经济复苏明显放缓,欧洲央行等全球主要央行今年以来在货币政策上陆续放弃“紧缩”立场,降息已成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