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经典背后那些事儿 历代文人故事及名作养成记之唐诗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611848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4.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5经典背后那些事儿 历代文人故事及名作养成记之唐诗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5经典背后那些事儿 历代文人故事及名作养成记之唐诗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5经典背后那些事儿 历代文人故事及名作养成记之唐诗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5经典背后那些事儿 历代文人故事及名作养成记之唐诗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5经典背后那些事儿 历代文人故事及名作养成记之唐诗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5经典背后那些事儿 历代文人故事及名作养成记之唐诗Word下载.docx

《5经典背后那些事儿 历代文人故事及名作养成记之唐诗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经典背后那些事儿 历代文人故事及名作养成记之唐诗Word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5经典背后那些事儿 历代文人故事及名作养成记之唐诗Word下载.docx

唐朝同邻国与边境各族实行的是经济、文化交流政策;

音乐、舞蹈、绘画、建筑等方面接受西域及外来影响,这些新鲜事物也给诗人们以宽敞良好的艺术熏陶。

一、初唐时期

代表作家: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以及陈子昂。

初唐时期诗人的作品气象万千,雄浑博大,初步扭转文学风气,开辟了新的世界。

1、王勃

王勃(649或650~675或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人,出身于豪门望族。

王勃的作品,明人辑有《王子安集》。

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

据说他写文章之前,把笔墨纸砚准备好,饮酒后蒙被而睡,醒后一挥而就,不改一字,时人称为"

腹稿"

其诗流利婉畅,宏放浑厚,独具一格,人称“诗杰”。

乾封初(666)王勃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一篇笔墨游戏的《檄英王鸡》而蜚声朝野。

唐高宗认为此篇意于挑拨离间,钦命将他逐出长安。

随即出游巴蜀。

咸亨三年(672)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

上元二年(675)或三年(676),王勃南下探父,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王勃作为古代一位极富才华的作家,未及而立之年便逝去,实在是中国文学的一大损失。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苏教版初中语文八上)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这是王勃在长安时写的,该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

“少府”,是唐朝对县尉的通称。

这位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上任,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赠诗。

2、陈子昂---唐诗发展进程中里程碑式的人物

陈子昂(约659年-700年,一说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遂宁)人。

睿宗文明元年(684年)举进士。

因上书言事被武则天赏识,授麟台正字。

曾多次上书论政事,官至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

有《陈伯玉集》传世。

陈子昂继“四杰”而起,他提倡学习“汉魏风骨”,恢复建安时代的诗风。

其诗词意激昂,风骨峥嵘,被誉为“诗骨”。

他的《登幽州台歌》苍凉辽阔,哀而不伤,被认为是怀古诗的绝唱。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首诗写于公元696年(万岁通天元年)。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

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

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公元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

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随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二、盛唐诗坛

公元8世纪初,唐王朝出现了所说的“开元盛世”,经济、文化发展到鼎盛。

诗歌创作领域也出现大批优秀诗人,唐诗发展至顶峰时期,题材广阔,流派众多,出现“田园诗派”与“边塞诗派”、“浪漫诗派”与“现实诗派”。

1、田园诗派(这一诗派是陶渊明、谢灵运的后继者)

代表人物:

王维、孟浩然,合称“王孟”

特点:

题材多山水田园风光、幽人隐士;

风格多恬静雅淡,富于阴柔之美;

形式多五言古诗、五绝、五律。

代表作:

王维:

《山居秋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孟浩然:

《过故人庄》等

(1)王维——最伟大的自然诗人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

官至尚书右丞,世称"

王右丞"

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著有《王右丞集》。

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厌倦官僚生活,长期隐居,热爱自然,熟悉农村,诗风恬静闲适。

王维不少诗歌中有浓厚佛教禅宗意味,以禅入诗,人称“诗佛”。

以天宝初为界,王维的思想和创作可分为前后两时期:

前期积极进取,有政治诗、边塞诗(《使至塞上》);

后期隐遁事佛,以山水田园诗为主。

另外,王维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一直过着舒适生活的王维,到了晚年却被卷入意外的波澜当中。

玄宗天宝十四年(755)爆发了安史之乱。

在战乱中他被贼军捕获,被迫当了伪官。

而这在战乱平息后却成了严重问题,他因此被交付有司审讯。

幸在乱中他曾写过思慕天子的诗,加上当时任刑部侍郎的弟弟求情,才得免于难,仅受贬官处分。

使至塞上王维(苏教版初中语文七下)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创作背景

公元736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吐蕃发兵攻打唐属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

公元737年(开元二十五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

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即作于此次出塞途中。

(2)孟浩然

孟浩然生于公元689年(武后永昌元年),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他考进士未被录取,也没正式做官,长期漫游和隐居,以山水诗闻名于世。

据说孟浩然曾在张九龄官署偶遇唐玄宗。

玄宗知道他的诗名,命他朗诵诗作。

他诵读了《岁暮归南山》,其中有“不才明主弃”(我缺乏才能,所以圣明的君主不用我)一句,玄宗听了大不高兴,说:

“是你不求当官,不是我不让你当官,你怎么能怪我!

2、边塞诗派

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

描写战争与战场,表现保家卫国的英勇精神,或描写雄浑壮美的边塞风光,奇异的风土人情,又或描写战争的残酷,征戍的艰辛,表达对民族和睦的向往情怀。

高适:

《燕歌行》《别董大》《蓟门行五首》《塞上》《塞下曲》

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王昌龄:

《出塞》

王之涣:

《凉州词》

以岑参、高适为代表的边塞诗,之所以能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一个重要的流派,主要原因是这些诗人普遍具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洋溢着开拓进取、建功立业的激情与梦想。

正是这种豪迈的气质,造就了令后人永远仰慕的盛唐辉煌。

(1)高适

高适(700年—765年),字达夫、仲武,景县(今河北省衡水)人。

世称“高常侍”。

作品收录于《高常侍集》。

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作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

20岁西游长安,功名未就而返。

开元20年去蓟北,体验了边塞生活。

后漫游梁、宋。

天宝三载,与李白、杜甫同游梁园,结下亲密友谊,成为文坛佳话。

天宝八载(749年),经睢阳太守张九皋推荐,50岁应举中第,授封丘尉。

十一载,因不忍“鞭挞黎庶”和不甘“拜迎官长”而辞官,又一次到长安。

次年入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为掌书记。

这是他生活的转折点,以后仕途遂顺,创作渐稀。

安史之乱后,曾任淮南节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节度使等职,官至渤海县侯终散常侍,世称“高常侍”。

永泰元年(765年)卒,终年65岁,赠礼部尚书,谥号忠。

高适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

开封禹王台五贤祠即专为高适、李白、杜甫、何景明、李梦阳而立。

后人又把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和称“边塞四诗人”。

(2)岑参

岑参(约715年—770年),原籍南阳(今属河南新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人称“诗雄”。

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

现存诗403首,七十多首边塞诗,另有《感旧赋》一篇,《招北客文》一篇,墓铭两篇。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苏教版初中语文九上)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此诗作于公元754年(唐玄宗天宝十三载)。

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

这一年,岑参第二次出塞,充任西安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节度使的僚属),而武判官即其前任,诗人在轮台送他归京(长安)而写下此诗。

(3)王昌龄

王昌龄(698年—756年),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其七绝写的“深情幽怨,音旨微茫”,因而举为“诗家天子”。

作品有《王昌龄集》。

王昌龄家境比较贫寒,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官汜水尉校书郎),后贬龙标尉,世称“王龙标”。

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闾丘晓因忌才而杀害王昌龄,是对我国古代诗歌的一大破坏。

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王昌龄北归,游襄阳,访著名诗人孟浩然。

孟浩然患疽病,快痊愈了,两人见面后非常高兴,孟浩然由于吃了些许海鲜而痈疽复发,竟因此而亡。

在这时期,王昌龄又结识了大诗人李白,有《巴陵送李十二》诗,还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与孟浩然、李白这样当时一流的诗人相见,对王昌龄来说,自是一大乐事,可惜与孟浩然一见,竟成永诀,与李白相见,又都在贬途(当时李白正流放夜郎)。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冬,王昌龄离京赴江宁丞任,此时已与名诗人岑参相识,岑参有《送王大昌龄赴江宁》诗,王昌龄也有诗留别。

途经洛阳时,又与綦毋潜、李颀等诗人郊游,也都有留诗。

《出塞》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该诗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王昌龄的诗又如《从军行》等,也都为脍炙人口的名作。

反映宫女们不幸遭遇的《长信秋词》、《西宫春怨》等,格调哀怨,意境超群,抒写思妇情怀和少女天真的《闺怨》、《采莲曲》等,文笔细腻生动,清新优美。

采莲曲王昌龄(苏教版初中语文七下)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4)王之涣

王之涣(688年—742年),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

其诗多引为歌词,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

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可惜他的诗歌散失严重,传世之作仅六首,但这寥寥数首,确为我国古典文学宝库的精华。

以《登鹳雀楼》、《凉州词》为代表作。

王之涣出身于太原王家,为当时名门望族。

王之涣排行第四,自幼聪颖好学,年龄还不到20岁,便能精研文章,未及壮,便已穷经典之奥。

他少年时豪侠义气,放荡不羁,常击剑悲歌。

到了中年,他一改前习,虚心求教,专心写诗,在十余年间,诗名大振。

后来,他曾一度作过冀州衡水县主簿,时间不久就被人诬陷。

于是,王之涣拂衣去官,在家过了15年闲散自由的生活,晚年任文安县尉,在任上死去。

他在职官风以清白著称,理民以公平著称,颇受当地百姓称道。

凉州词王之涣(苏教版初中语文九上)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鉴赏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

苍凉慷慨,大气磅礴,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

章太炎推《凉州词》为“绝句之最”。

典故:

旗亭赌唱

3、浪漫诗派

李白

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

诗词自由、奔放、顺畅、想象丰富、气势宏大。

语言主张自然,反对雕琢。

李白:

《月下独酌》《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等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被后人誉为“诗仙”。

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

有《李太白集》,收诗九百多首,其诗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浑奔放,色彩绚丽,语言清新自然,被誉为“诗仙”。

李白家境富裕,少年抱负宏大。

同时好交游,受朋友和社会影响,喜谈修道成仙,向往行侠仗义,慷慨有大志,性格豪放不羁。

25岁时离开家乡,漫游长江、黄河南北各地,结交社会名流,以诗文获得很高的社会声望。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由友人荐举,唐玄宗召见他,任他为翰林待诏,做皇帝的侍从文人,居长安近三年,使他对宫廷和贵族社会有了直接了解。

由于权臣排挤,于天宝三年(公元745年)离开长安,再度开始漫游生活。

在洛阳,与比他小11岁的杜甫相识,结下终生友谊。

安史之乱开始时,他已55岁,正在宣城(在今安徽),怀着报国之情,应永王李璘之邀,入其幕府做事;

后李璘被肃宗李亨铲除,李白则被流放夜郎(在今贵州),中途遇赦而归,生活于金陵(今南京)和宣城间,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病逝于当涂(在今安徽),享年62岁。

李白一生都怀有远大的抱负,他毫不掩饰地表达对功名事业的向往。

在长安3年经历的政治生活,对李白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的政治理想和黑暗的现实发生尖锐的矛盾,胸中淤积了难以言状的痛苦和愤懑。

于是,便写下了《行路难》、《古风》等一系列仰怀古人、愁绪难遣的著名诗篇。

行路难李白(苏教版初中语文九下)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是乐府旧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

李白作为一个热爱祖国、关怀人民的伟大诗人,也十分关心战争这一重要问题。

对保卫边疆的将士予以热情的歌颂(如《塞下曲》),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则给予无情的鞭挞(如《战城南》等)。

李白还写了不少乐府诗,描写劳动者的艰辛生活,表达对他们的关心与同情(如《长干行》、《子夜吴歌》等)。

塞下曲六首·

其一李白(苏教版初中语文九上)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苏教版初中语文七上)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这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大概作于公元753年(唐玄宗天宝十二载)。

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

李白的诗歌对后代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中唐的韩愈、孟郊、李贺,宋代的苏轼、陆游、辛弃疾,明清的高启、杨慎、龚自珍等著名诗人,都受到李白诗歌的巨大影响。

4、现实诗派

杜甫

诗歌艺术风格沉郁顿挫,多表现忧时伤世,悲天悯人的情怀。

杜甫:

《三吏》《三别》《兵车行》等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生于河南巩县,其诗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

人称为“诗圣”。

诗作有“诗史”美称。

著有《杜少陵集》。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出身于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青年时期正值“开元盛世”,游历过南起吴、越,北至齐、赵等地。

35岁到长安求官,过了10年穷困落拓的生活,最后才得到一个八品小官。

安史之乱爆发,长安沦陷,杜甫曾困在城中,后逃出投奔肃宗李亨,任左拾遗。

49岁时,弃官携家入川,在成都郊外建草堂定居,由好友严武保荐任过一段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常被称为杜工部)。

流落四川八年,57岁时出川,辗转流徙于湖北、湖南各地,59岁时在岳阳附近病死于一只小船上。

杜甫诗风老成稳健,倾向现实主义。

他的全部诗作,一方面反映了一个诚实的知识分子一生的遭际,同时也是唐帝国由盛转衰那段历史的真实写照。

杜诗又被后人称为“诗史”,即本于此。

安史之乱是杜甫一生最痛苦的一段经历,也是他写进诗歌的重要内容。

这一期间的诗,虽也有关于个人穷通利达的慨叹,更多的诗却着眼于百姓苦难。

杜诗中著名的“三吏”、“三别”,全面反映了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的深重苦难。

在成都杜甫草堂里挂着郭沫若写的一副对联: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这16个字是对杜诗很好的概括。

杜甫的诗歌体现了古代优秀知识分子的良心。

立身群众中,与百姓同忧乐,替人民呼号,为黎庶请命,在这方面他是中国知识分子永久的楷模。

所谓“诗圣”,就是诗歌领域的圣人,中国3000多年诗歌史上得此殊荣的只有杜甫一人。

登岳阳楼杜甫(苏教版初中语文七下)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此诗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为盛唐五律第一。

写作背景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杜甫57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靠饮药维持生命。

大历三年(768年),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

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

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在岳阳写下《登岳阳楼》、《泊岳阳城下》和《陪裴使君登岳阳楼》。

孤雁杜甫(苏教版初中语文七下)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孤雁》这首咏物诗作于大历初年杜甫旅居夔州期间。

由于四川政局混乱,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乘船沿长江出川,滞留夔州。

诗人晚年多病,故交零落,处境艰难,心中充满失意之感和哀伤之情。

这首诗表达的就是乱离漂泊中失群人的痛苦心情。

春望杜甫(苏教版初中语文八上)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安禄山起兵反唐,由于唐玄宗宠妃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误导唐玄宗,把守潼关的哥舒翰派到关外攻打叛军大本营,中途哥舒翰被俘。

安禄山没有了劲敌,一下子就攻下长安。

唐玄宗带领妃妾皇子,与大臣们逃往灵武。

唐玄宗退位,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

唐肃宗至徳元年(756年)八月,杜甫从鄜州(现在陕西富县)前往灵武(现在属宁夏)投奔唐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后被困居住在长安。

这首诗作于次年三月,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凄凉。

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伤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无限的感慨。

诗人在这首诗中表现了浓厚的爱国之情。

望岳杜甫(苏教版初中语文八上)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杜甫现存作品中最早的一首。

大约作于开元二十四年(736)第一次游齐赵时,诗人当时是二十五岁。

这是一首气势宏大的写景诗,展示巍峨秀丽的泰山景观。

诗中洋溢着诗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和青年时代胸怀大志,积极进取,乐观自信的精神。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苏教版初中语文九下)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此诗作于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八月。

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又辗转经同谷(今甘肃成县)到了巴陵。

公元760年(乾元三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

不料公元761年(上元二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

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由自身遭遇联想到战乱以来的万方多难,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三、中晚唐时期

唐代中后期,王朝的鼎盛期已过,但诗歌创作仍未衰歇,先后出现了韩愈、柳宗元、李贺、白居易、刘禹锡、杜牧、李商隐、温庭筠等风格不一的杰出诗人。

1、韩愈

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

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

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苏教版初中语文七上)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此诗作于公元823年(长庆三年)早春。

当时韩愈已经56岁,任吏部侍郎,这是他一生所做最大的官。

此前不久,镇州(今河北正定)藩镇叛乱,韩愈奉命前往宣抚,说服叛军,平息了一场叛乱。

穆宗皇帝非常高兴,把他从兵部侍郎任上调为吏部侍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