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分报告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610884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80.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芜湖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分报告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芜湖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分报告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芜湖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分报告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芜湖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分报告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芜湖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分报告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芜湖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分报告Word下载.docx

《芜湖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分报告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芜湖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分报告Word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芜湖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分报告Word下载.docx

2013年,汽车及装备制造业实现工业增加值541.71亿元,比上年增长14%。

汽车及零部件、材料、电子电器、电线电缆四大支柱产业实现增加值860.71亿元,比上年增长16.6%。

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372.71亿元,比上年增长22.4%。

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838家,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757家,超百亿元企业和企业集团4家。

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5个,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5家。

(四)载体建设提档升级

安徽省江北产业集中区实行“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起步区项目布局基本完成。

芜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芜湖承接产业转移集中示范园区获省政府批复设立,开工项目18个,累计完成投资167.7亿元。

无为经济开发区、南陵工业园区、新芜经济开发区、鸠江经济开发区、繁昌工业园区扩区升级获批。

(五)创新能力快速提升

芜湖市拥有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工程大学等11所高校和25所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大学生、中职学生21万。

全市专利申请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每亿元GDP授权专利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4项指标均居安徽省首位。

(六)生态建设取得实效

示范区始终坚持走绿色承接、集约承接之路,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城市饮用水源水质常年达标率100%,空气质量优良率98.9%。

芜湖成为国家级卫生先进城市、园林城市、优秀旅游城市,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二推进示范区建设的主要举措

(一)坚持产业高端化,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把承接转移与转型升级结合起来,突出高端引领、集群带动,重点承接发展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等,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1.聚焦突破首位产业

按照“首位产业、首要任务、首位扶持”的工作思路,将汽车及装备制造确定为全市首位产业,大力实施“千百亿”企业培育工程,围绕原材料、关键零部件、控制系统等重点领域组织技术攻关,集中力量扶持培育一批龙头企业、核心产业基地和示范项目。

形成了以奇瑞汽车、中集瑞江为核心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以美芝精密制造、威灵电机、欧宝机电、海螺川崎、新联造船为核心的装备制造产业。

2013年,首位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工业的43.1%。

2.优化提升支柱产业

以投资拉动、项目带动和创新驱动为抓手,支持汽车及零部件、材料、电子电器、电线电缆四大支柱产业发展,以增量优化带动存量提升,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方面,引进德国大陆、美国江森、美国德尔福等一批国外著名汽车零部件企业来芜湖投资发展,产品涵盖汽车配套零部件体系。

奇瑞建立了新的研发体系和品牌体系,艾瑞泽7、瑞虎5、观致3和迪凯挖掘机等新产品陆续上市。

材料产业以海螺、新兴铸管为代表,水泥、型材、铸管产能均居世界前列。

电子电器产业以美的、格力、日立为支撑,其中家用空调器年产达1570多万台。

电线电缆产业方面,芜湖市是全国四大电线电缆生产基地之一和国家特种电线电缆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2013年产值达423亿元。

3.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瞄准国内外高端产业发展方向,依托产业基础和优势骨干企业,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6122”工程,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及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节能环保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加大资金扶持和政策引导,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以直接投资、引导风险投资、以奖代补等方式,带动社会资本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

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机器人、新型显示产业获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

4.积极构筑产业竞争新优势

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和芜湖市产业发展基础,按照转型升级的要求,谋划了工业机器人、通用航空等十大经济增长点,作为芜湖市产业转型升级、抢占新一轮制高点的重要抓手和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的主要引擎。

全力推进园区招商引智和产业集聚发展,实行“一个园区、一个专班、一个规划、一套政策”,市本级财政连续5年,每年安排10亿元扶持资金,撬动500亿元项目投资,力争形成5个千亿元以上规模的产业集群。

目前,工业机器人产业园、循环经济产业园、通用航空产业园、铸锻产业园已开工建设,新型平板显示、文化科技、新材料、凯翼汽车、海创总部基地、新能源等产业园建设提速推进。

5.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按照“传统服务业铺天盖地、现代服务业招大引强”的发展思路,优先承接发展金融、现代物流、文化创意、服务外包和旅游五大服务业,着力提升第三产业支撑能力。

编制服务业集聚区和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制定培育服务业重大增长点的实施方案,实施“6115”工程,努力提高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推动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金融、总部经济、弋江区服务外包、镜湖区中央商务区、文化创意产业园获批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总数居全省第一。

出台打造欢乐城市意见,加快建设以欢乐体验为特色、以高科技主题公园集群为重点的国家级旅游目的地城市。

芜湖市成为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市。

2013年,五大现代服务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46亿元,比上年增长18.2%。

6.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编制芜湖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启动南陵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区建设,积极引导优质工商资本投向现代农业,推动农产品加工向精深化、品牌化和集群化发展。

全市产业化龙头企业达269家,其中省级以上55家,国家级3家。

拥有省级以上农业示范区4家,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1家。

培育农业合作社1446个,拥有农机专业合作社64家,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62%以上。

7.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把自主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出台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打造经济升级版意见及系列配套政策文件,建立科技创新政策体系。

积极开展产学研对接,三年来累计新增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179个,目前拥有院士工作站11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6家。

专利申请量、授权量一直位居安徽省前列,芜湖市成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连续六次蝉联“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

(二)深化开放合作,着力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充分利用皖江示范区“双核”城市的“金字招牌”,把握国内外产业发展和转移大趋势,创新招商方式,优化承接平台载体建设,拓展和深化示范区辐射带动作用,努力提高经济外向度。

1.加强载体建设

高水平推进开发区建设,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的优良载体。

省江北产业集中区管理体制调整为“省市共建、以市为主”,15平方千米起步区建设全面推进。

芜湖承接产业转移集中示范园区获批,并作为三山经济开发区区中园享受省级开发区权益。

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二次创业”进程加快,2012年综合竞争力位列省内开发区第一位。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拥有德尔福、海格斯、雅图、问天量子等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正致力于打造中部领先、全国一流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

开发区扩区升级步伐加快,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芜湖长江大桥开发区调整区位、新芜经济开发区和南陵工业园区扩区获批,孙村、许镇、高沟经济开发区获批筹建省级开发区。

在省级以上开发区周边规划建设12个产业新城,使之成为县域特色产业和城镇人口的重要集聚地、带动乡村发展的服务基地。

2.强化招商引智

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第一抓手,出台招商工作导则,强化政府对招商引资的指导,推进粗放式招商向集约招商转变。

围绕首位产业、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积极开展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园区共建招商等,着力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带动性强的大企业、大项目,进一步提高招商引资实效。

加快人才特区建设,每年安排专项资金1.2亿元,采用期权股权激励、生活补助、工作补贴等形式,吸引高端人才集聚。

3.深化区域合作

积极融入长三角,芜湖市正式成为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成员。

参与长江流域大通关建设,围绕打造亿吨港口和安徽国际集装箱枢纽港,推进芜湖港与上海港战略合作,加快芜湖综合保税区申报,努力将芜湖港建成上海洋山港的重要喂给港。

全面推进芜马同城化建设,与马鞍山签订同城化建设合作框架协议,编制芜马城市组群城镇体系规划,凤鸣湖路等城市道路与马鞍山全面贯通。

推动与亳州市结对合作,援建的亳州华佗技师学院建成招生,亳州芜湖现代产业园区建设稳步推进,累计完成投资29.8亿元,落户企业项目47个。

(三)突出跨江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大城市

围绕建设长江流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现代化大城市,大力实施拥江联动、跨江发展战略,拉开新一轮发展框架,着力提升示范区综合承载和辐射能力。

1.全力推进跨江发展

坚持高起点规划、组团式发展,举全市之力推进跨江发展。

江北区划顺利调整,无为县二坝、汤沟镇划归鸠江区管辖。

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获批,编制江北集中区总体规划及综合交通枢纽、内河岸线资源利用等专项规划,积极争取11座过江通道纳入国家《长江干流桥梁(隧道)布局规划》。

江北集中区起步区项目布局基本完成,开工建设各类项目47个,总投资303亿元,宝能组团、江北总部经济和金融服务区等项目加快推进。

2.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综合功能,增强支撑能力,迅速启动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芜湖长江公路二桥、北沿江高速、芜湖火车站改扩建等项目开工建设,宁安城际铁路、合福铁路、铜南宣高速、芜申运河等项目加快建设,商合杭铁路项目获批并完成长江公铁大桥可行性研究报告省部联合评审,城南过江隧道获批开展前期工作,芜宣机场、泰山路长江大桥等项目前期工作加速推进。

调增国省道461千米,实现普通国道县域全覆盖。

着力完善城市道路交通体系、地下管网体系,加强城市供排水、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城市综合承载力进一步增强。

3.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加快实施“147”空间发展战略,全面提升主城区,建设江南城区、龙湖新城、江北新城三大组团;

推动无城、湾沚、繁阳、籍山4座县城发展成为中等城市;

打造高沟、石涧、襄安、许镇、弋江、荻港、六郎7个新市镇。

积极推进无为县、南陵县新型城镇化试点县建设,重点推进城关镇、开发区及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城乡统筹力度,积极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启动中小河流治理工程,解决了114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8个,完成86个美好乡村建设任务。

(四)强化金融支撑,全力支持示范区建设

围绕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积极探索金融支持示范区建设的新理念、新方式、新路径和新功能,推进金融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示范区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撑。

1.加强金融体系建设

在全省率先完成农信社改制工作,四县农村信用社全部改制为农商行。

积极引进和设立各类金融机构,申报筹建大江银行,并作为全省第1家上报的民营银行获得国家银监会受理。

国内现有的金融业态芜湖市基本齐全,在全国非省会地级市中处于领先,逐步形成了多层次、多元化、业态丰富、充满活力、具有地方特色的金融发展格局。

全市现有银行业金融机构23家,证券营业部16家,期货营业部8家,保险机构28家,年度检查合格的小额贷款公司55家、融资性担保机构33家,典当行22家,金融租赁公司1家,汽车金融公司1家,获央行许可的第三方支付企业1家,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1家,民营资本为主体的金融集团1家,各类股权投资企业85家。

2.拓展多层次、多功能资本市场

大力发展各类资本交易平台,组建了全省首支、中部省份第2支、总规模30亿元的皖江物流产业基金。

打造了集安徽长江产权交易所等5大要素交易中心和资本市场路演中心为一体的芜湖资本CBD。

强力推进企业上市工作,通过成立上市工作推进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分级分类建立上市资源库等六项推进机制,加大企业改制上市力度,率先在全省启动“新三板”试点申报工作。

积极推动区域性股权市场(“四板”)建设,重点依托芜湖市“五所一中心”开展中小企业股权托管与交易。

目前全市上市公司14家(3家境外上市),发行股票15只,总市值近2000亿元。

3.拓宽多元化融资渠道

充分发挥银行融资主渠道作用,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银企对接活动,举办“产业与金融资本对接服务周”等银政企对接活动62场次,为近千家企业对接融资四百多亿元,新增贷款、典当和保险理赔等社会间接融资216.3亿元。

积极利用债券票据等直接融资工具拓宽融资渠道,率先在全省获准发行4.1亿元高新技术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和4.5亿元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奇瑞发行10亿元私募债券实现省内零突破,金牛电气成功发行中小企业私募债券2000万元。

近三年全市累计实现直接融资731亿元,占全省直接融资规模的20%;

全市股权投资企业认缴资金规模达207亿元,社会融资总量达4100亿元,有力支持了实体经济发展。

4.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出台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支持政策,规范有序发展准金融机构。

规范发展三类准金融机构,在全省率先出台三类机构经营资格年度检查和高管人员任职资格管理办法,将日常监管与现场检查相结合,实施外部审计常态化,率先推动信用评级工作,对不规范经营的公司实施退出,防范金融风险。

在全省率先建设芜湖市信用联合征信系统,积极申报全国“信用城市”建设试点,芜湖市在2012年“中国城市商业信用环境指数”排名位列非省会城市第二。

(五)注重生态建设,促进示范区可持续发展

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突出抓好生态文明建设与节能减排、统筹城乡、新型城镇化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和打造芜湖经济升级版“五结合”,积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1.优化产业布局

按照空间利用集约和要素配置集聚的方向,编制了《芜湖市产业发展与布局规划》《芜湖市长江岸线资源开发利用总体规划》,推动产业发展由“块状结构”向“带状布局”转变,加快工业向省级以上开发区集中,服务业向主城区、副中心城区网络节点适度集中,农业向作物带和基地集中,形成主城现代服务业集聚核、东部高端产业优化带、拥江临港产业集聚带、中部产业培育带和都市型现代农业基地的“一核三带一基地”的产业空间开发格局。

严把产业政策、节能、环保、投资强度、产出效益“关口”,促进产业合理布局,坚决淘汰落后产能。

三年来,共审查产业布局项目114个,涉及项目总投资650亿元。

2.推进节能减排和环境整治

强化节能预警监测,实行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开展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做好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十二五”以来,全市单位GDP能源消耗下降8.76%,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全面完成省政府下达目标任务。

编制生态强市实施行动计划,启动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申报工作,完成两家企业(产品)的资源综合利用审定,37个型号进入国家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和节能家电推广目录。

全面实施大气、水、重金属、固体废物等污染防治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和城市截污,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生活垃圾处理全覆盖。

市区4个点位PM2.5监测设备安装到位,实时发布监测数据。

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区监管,芜湖成为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

3.加快发展新能源和循环经济

芜湖荣获首批“全国新能源示范城市”称号,试点建设初见成效。

相继建成50兆瓦金太阳示范工程、1.2兆瓦光电建筑一体化项目。

先期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610辆,被列为国家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试点城市。

电网、电源点和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积极进展,申能燃气热电联产、华电二期、电厂六期等一批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

推进循环经济“百千万”示范工程,芜湖循环经济产业园签约落户项目7个,总投资141亿元。

(六)完善管理服务,营造示范区良好环境

坚持把示范区发展与改善民生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优化发展环境。

1.着力提高行政效能

创新服务方式,建立完善建设项目“并联审批”制度,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办事效率。

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合并、下放各类行政审批事项232项,市级行政审批事项精简一半以上,全力打造效率最高、收费最低、运行高效、规范透明的投资服务环境。

2.提升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

推进创业富民,落实企业减负稳岗、就业培训补贴等政策,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近三年累计城镇新增就业2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9%以下。

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实现政策全覆盖。

在全省率先建立低保标准自然增长、临时救助等制度,城乡低保月人均补差从119元、35元分别提高到335元、138元。

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从20%上升到50%以上。

3.加强社会治理

启动国家级社区服务规范化体系建设试点,出台规范社会组织管理意见,建立全省首家社会组织培育中心。

扎实推进全市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工作,教育、卫生、地理、城市污水管理等信息资源整合共享。

落实机关联系基层、干部联系群众制度,着力解决群体性信访疑难积案。

平安芜湖建设深入推进,安全生产形势总体良好,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三示范区发展展望

未来三年是皖江示范区建设的关键时期,更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面深化改革战略部署的重要时期,国家实施长江经济带开发战略,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为皖江示范区发展带来了新的重大历史性机遇。

芜湖作为皖江示范区建设排头兵,将进一步发挥核心城市引领与示范作用,采取更加开放与优惠的策略,先行先试,破除体制机制瓶颈,努力构建对外开放合作的新机制、新平台、新载体,推动产业高端化、城市现代化、环境生态化,着力打造引领开放合作的新高地和促进中部崛起的新引擎,不断提升芜湖在长江经济带乃至全国的地位和影响力。

(一)以跨江发展为重点,加快建设现代化大城市

把握新型城镇化建设机遇,按照“建管结合、以建为主、南北统筹、江北为主”的思路,举全市之力推进江北开发建设,拉开新一轮发展的大框架,建设高品质城市。

1.加快“147”组团城市建设

坚持规划引领,按照主城区定位规划建设江北新区、三山区,促进产城融合发展。

优化城镇功能布局,加快发展无城、湾沚、繁阳和籍山4个城市副中心,高标准建设高沟等7个新市镇,支持基础条件好的县城和重点镇提质扩容。

2.着力提升基础设施承载力

全力推进芜湖长江二桥、商合杭铁路芜湖长江公铁大桥、泰山路长江大桥、芜湖城南隧道、北京西路隧道“三桥两隧”过江通道建设,完善江北路网体系,加快江北城区主干道和南北快速通道建设。

强化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进棚户区改造、污水和垃圾处理、园林绿化等工程建设。

3.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

按照“城乡一体、跨江联动、市域统筹”总体要求,推进江北江南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城乡规划管理、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就业和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建设一体化,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互动,形成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加快美好乡村建设,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

4.完善城镇化发展机制

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为指导,创新新型城镇化投融资机制,加快推进南陵、无为县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县建设。

完善户籍、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的配套政策,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二)以产业转型升级为关键,打造芜湖经济升级版

充分把握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维护好产业既有比较优势,突出抓好存量调整、增量优化,积极培育竞争新优势,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

1.培育提升优势产业

把汽车及装备制造产业作为首位产业重点突破,支持奇瑞、海螺等龙头企业加快发展。

推动四大支柱产业与新兴产业融合发展,加快企业重组和产业链重塑,增强龙头企业和产业竞争力。

深入实施“千百亿”企业培育工程和战略性新兴产业“6122”工程,着力推进机器人、新型显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试点建设。

实施重大经济增长点培育工程,每年安排不少于10亿元资金,撬动500亿元项目投资,集中力量抓好一批具有突破性、带动性和示范性的关键项目。

2.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带动战略,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

加快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加强与上海自贸区合作对接,积极引进优势资源,以三山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建设载体,着力构建区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中心。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强农产品冷链、城市物流配送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综合港口物流园区建设。

积极培育电子商务、物联网、云计算等适应消费升级的服务业态,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

抢抓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建设机遇,积极创建旅游、文化科技产业等试点示范,加快打造欢乐城市。

3.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加快培育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优质工商资本投向现代农业,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

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集中连片开发优势农产品,推动农产品加工向精深化、品牌化和集群化发展。

加快智能农业发展,以南陵大浦农业科技示范园为核心,扩大农业物联网应用试点范围,稳步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农业产业园区建设。

4.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推进国家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加快科技成果研发转化交易、科技资源共建共享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加强骨干企业创新平台和研发机构建设,进一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加快培育创新型人才和创新团队。

(三)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构筑示范区发展新优势

结合转型发展的新要求,努力在资源节约集约和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取得新的进展,推动皖江示范区建设再上新台阶。

1.加快构筑对外开放新格局

抢抓长江经济新支撑带和上海自贸区建设契机,积极推动新一轮对外开放,健全长三角区域大通关协作机制,加快三山等港区口岸建设,积极推进芜湖综合保税区和自由贸易区创建工作,努力将芜湖港打造成对外联通国际、对内辐射内陆的“双桥头堡”。

放宽外商投资市场准入,探索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逐步扩大金融、教育、文化、医疗、商贸物流等服务业和一般制造业对外开放。

2.提高招商引资成效

严把招商项目准入关,将招商引资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调整产业结构紧密结合,坚持引资与引智、引技相结合,重点围绕首位产业和新兴产业加大承接力度,鼓励企业重组兼并,培育形成产业集群。

着力提高项目投入产出率、税收贡献率和就业带动力,增强发展后劲。

3.强化示范区平台建设

抢抓国家出台重点产业布局调整和产业转移的政策机遇,进一步加大载体建设,高标准建设江北产业集中区、芜湖承接产业转移集中示范园区,主动承接主体功能区产业横向转移。

统筹各类开发区的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卡通动漫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