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地质学系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609577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0.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Word文档格式.docx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北大学地质学系Word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Word文档格式.docx

      ②运动方式

      ③力学机制

      ④各种几何关系

与有关构造几何关系◆与岩层走向的关系

1.走向断层、2.倾向断层、3.斜向断层、4.顺层断层

◆与褶轴/区域构造线关系

1.纵、2.横、3.斜

两盘相对运动◆正◆逆——逆冲,<

30°

,>

5KM 构造窗/飞来峰(12-5)◆平移◆组合命名:

平移-正断层;

逆-平移断层◆枢纽断层(12-6)

v

(二)断层形成机制

●断层形成机制涉及到:

①破裂的发生和断层的形成②断层作用与应力状态

③岩石力性④断层作用与形成环境的物理状态

●断层的形成作用

据电镜观察,羽状微裂隙多为张性。

——联合成断面,当σ1-σ3>

阻力时发生宏观滑动扩容试验SanAddressFt.应力释放与地震

●断层形成的应力状态

AndersonmodelHafnermodel浅层非均质,先存软弱面

v(三)断层岩

●碎裂岩

断层角砾岩 >

2mm;

注意与其它角砾岩的区分

碎粒岩 0.1-2mm

碎粉岩 >

0.1mm

玻化岩

断层泥

(Tab.12-1)

●摩棱岩

基本特征◆粒度变小◆Enhancedfoliation&

lineation◆在强应变带内产出◆塑性流变现象:

Q-ribbon,矩形晶、锯齿状亚晶、动态重晶粒、核幔结构◆残斑(Pl)——碎裂或波状消光,机械双晶摩棱岩类型

(Tab16-1)

v(四)断层效应(简述)

仅讨论地层关系变化和视错动

●1、走向断层引起的缺失、重复

正断层  逆断层

(Tab12-2),由二个变量可确定第三个

●2、横向断层引起的效应

v(五)断层的识别

●1、地貌标志

断层//三角面(12-23)//山脊错断//盆岭边界-切局部山脉走向//串珠湖泊洼地(12-24)//带状泉水//水系-河流急转

●2、构造标志

地质界线中断(12-25)

构造强化:

产状突变(吴家坪)//节理带//劈理带//小褶皱//挤压破碎//擦痕//构造透镜体(张口子)

断层岩

●3、地层标志

重复/缺失——见“效应”一节

●4、岩浆、矿化

沙沟花岗岩和矿化、(卡林型)金矿——双王、马鞍桥、于坪

硅化、蚀变、热液活动

放射/环状岩墙

●5、岩相和厚度标志

v(六)断层的观测

产状、相对运动、性质、规模、组合

●1、产状确定

“V”字型、三点法利用伴生/派生小构造◆剪节理、劈理带、揉皱、构造岩面理、构造透镜体注意产状变化

●2、二盘动向

◆脉动性、反复活动、反向运动——现代活动断层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

地层新老关系◆纵向断层,横向断层(切背、向斜)牵引(12-29),逆牵引(见后述同沉积断层)擦痕,阶步(12-30)

羽状节理侧旁小褶皱(12-33D)角砾岩(12-34)

XY与断层所夹锐角示对盘运动方向(角砾近于构造透镜)

●3、断层规模

长度、深度中小型断层——标志层/作图、定断距大型断层——标志层/平衡剖面,查位移

v(七)断层作用时间性

涉及①形成和活动时间;

②长期活动

●活动时代的确定

与褶皱的关系、规律性

不整合(地层、岩体)

岩墙——同位素年龄(沙沟)

同沉积断层、地层(见后)

●大断层长期活动分析

岩相厚度控制不同时代错距不一致(平移)岩浆活动、矿化多期性

●同沉积断层

原合编教材(12-35)

第二节伸展构造及重力滑动构造

●重要性

●“开”与“合”

v

(一)伸展构造类型

(1)地堑、地叠

(13-1)

(2)①阶梯状断层;

②箕状构造;

③盆岭构造

①(13-2)

一般均有旋转

②箕状——半地堑

单个或多个,与阶梯状相似,但规模大,主干断层一般为同沉积

华东、山东济阳(13-3)

③盆岭——地貌单元

不对称纵列单面山

●(3)大型断陷盆地

区域性沉陷,菱列、带状、等轴、华北、松辽、江汉盆地

●(4)裂谷 rift(valley)

◆continentalrift◆Inter-continentrift◆oceanicrift◆Wilsoncircle裂谷特征:

◆地堑系、隆起轴部、岩石圈伸展◆沉积作用♦磨拉石♦蒸发岩和红层♦熔岩♦碎屑岩◆浅源地震、火山◆负重力异常,或负背景上的正异常◆负磁异常◆边界平行于重力梯度带(及磁异常带)◆热流高◆岩浆岩♦大陆溢流(TH,碱性玄武岩或双峰系列火山岩;

或碱性玄武岩-响岩或粗面岩层)◆深部结构、幔涌、壳薄、裂谷垫(异常地幔,波速低)

●(4)剥离断层(第三节专题论述)

盖层与基层之间剥离断层上盘位正断层组合

v

(二)伸展构造模式

●据伸展构造形成时的应力状态

纯剪-地堑、裂谷单剪-巨型剥离断层+上盘阶梯断层

●据地壳结构的模式

三个构造层次◆表层次:

各种正断层组合♦中层次:

韧性带、My1带、塑性伸展构造-塑性变形为主◆深层次:

地壳深部伸展性塑性流变,常有花岗岩和基性岩墙群

伸展构造外来系统(马杏垣)◆——大型正断层以上部分(据华东中新生代伸展结构)◆各种正断层(正、反向阶梯状、地堑、地垒)◆旋转、垂向变薄、横向拉长(13-6),深层次为韧性流动和岩墙群

●据断层活动方式(动力学机制)分类——沃尼克(B.Wernicke)二类三型模式

(Tab13-1)旋转伸展◆平面状断层伸展系统,断层、岩层均旋转,断块发生伸展◆若已知断层和岩层产状,可计算伸展量(Fig 13-8,13-9)

伸展百分率(%)=(x-1)×

100

        =[

-1]×

伸展百分率(%)=

×

铲状断层,―――无相应计算公式

非旋转伸展◆(13-11)◆查明断层产状和几何形态(平面状或铲状),岩层产状及变化;

旋转或非旋转,在此基础上查明伸展量

v(三)剥离断层与变质核杂岩

●剥离断层-Armstrong(1972),北美盆岭区,上部年轻地层直接覆于深变质地层之上。

●定义:

伸展构造区平缓的铲状大型正断层,往往伴以变质核杂岩体。

位于基底与盖层间。

上剥离盘-浅层次正断层组合下剥离盘-corecomplex

●核杂岩

古老片麻岩,穹隆状,以剥离断层为界,变质变形强烈。

顶部为糜棱岩带,厚几十米-数公里,常叠加脆性断层。

a线理;

鞘褶皱;

L-S结构(线+Myl面理)常有侵入体相伴;

深部基性岩和岩墙群常见。

断层岩序列变化(由下而上):

◆糜棱岩◆碎裂岩,绿泥石化糜棱岩◆掺有糜棱岩碎粒的碎粉岩、碎斑岩◆角砾岩剥离断层发育时间长,常与区域隆起/伸展同时,且不限于同一层位或接触带剥离断层带宽且厚,断层岩序列可出现穿插,叠覆上剥离盖层中常见顺层滑脱,导致地层减薄,缺失剥离断层和核杂岩确定标志◆糜棱岩和穹状片麻岩◆盖层与基底之间滑脱断层现象♦盖层底部地层缺失及断层岩◆盖层中的顺层断层表现为地层减薄、缺失、滑动破碎剥离断层与成矿◆卡林型金、金属矿——内华达、亚到桑那、加州◆成矿机理:

上剥离盘中的氧化环境低温水溶液与下剥离盘中的还原环境高温水溶液,二者在剥离断层附近交汇,促使含矿溶液沉淀。

剥离面若破碎强烈,可形成客矿空间。

如胶东片麻岩、花岗岩中的金矿、安庆月山多金属矿

剥离断层与不整合◆产状一致,被强迫,可能为糜棱岩面理◆e.g.嵩阳界面、周口店侵入体与围岩接触界面

v(四)重力滑动构造

概念:

重力作用、影响

(1)基本结构

下伏系统:

变形相对弱,固化程度高,坚实润滑层:

软弱层,盐、粘土、煤◆华南的巨厚志留系砂泥岩-区域性润滑层、岩性差异很重要滑面:

断层面,常发育于不整合面、不同岩性之间的界面、塑性界面◆主滑面、次级滑面、铲状滑动系统-滑面以上、强变形◆褶皱+逆断◆褶皱强度渐增;

斜歪→侧转→平卧;

逆断发育于倒转翼,断面与轴面平行

(2)分带

后缘拉伸带:

正断、地堑(垒)、张节理、角砾岩中部滑动带:

明显定向(褶+断)、滑面隐伏前(外)缘推挤带、侧转平卧、叠瓦、滑裂岩(似混杂堆积)。

重力滑动构造总体结构特点◆后缘至前缘:

拉伸→剪切→挤压◆平面上,后缘断裂成弧形,弧顶指后方;

前缘断裂成弧形,弧顶指前缘◆不协调:

♦滑动系统与下伏系统之间♦滑动系统内部次级滑面上下

●(3)构造样式

滑片型-一系列叠置的铲状和叠瓦断层及所夹断片(13-16)滑褶型-一系列复杂褶皱(13-17)滑块型-组合性断层及切割的断块◆主发育于(似)侏等式褶皱构成的滑动系统中◆断层组合成对冲式、背冲式、地堑槽式、正一逆槽式、正逆拱式(13-18)

●(4)重力滑动构造的形成条件

适宜的坡度。

坡陡、速度快,滑动构造复杂滑动系统岩层具一定厚度(重量),厚度大利于滑动形成润滑层、孔隙压

第三节逆冲推覆构造

●19世纪晚期-第一次高潮

●70’S中期,COCORP,南阿巴拉契亚,薄皮、油气、圈层结构

v

(一)基本概念和构造样式

(1)基本概念

◆thrust+nappe◆主产于造山带及前陆,多为挤压、收缩结果褶皱推覆冲断推覆推覆与滑覆

(2)构造样式(组合)

单冲型、叠瓦状背冲对冲楔冲

v

(二)几何结构

(1)台阶式

断坪(flat,顺软层)+断坡(Ramp,切硬层)交替总体呈铲状——具普遍性◆岩层处于水平状态时的形成,后期可发生变化图:

上盘断坡(HWR)hangingwallramp

◆下盘断坡FWR footwallramp图14-9:

前、侧、斜断坡◆——据断坡走向与逆冲位移方位关系决定

(2)双重逆冲构造-双冲构造

C.D.A.Dalstrom(1970)提出

结构◆顶板◆叠瓦逆冲断层+断夹块(horse)◆底板逆冲断层叠瓦扇 inbrecatedfan◆叠瓦构造,无顶板断层◆与duplex并列,(14-13)♦断端线或断尖线tipline;

分叉thrust前缘常被剥蚀掉♦断叉线(分叉线)branchline——分支thrust与主干thrust的交线

●(3)冲断褶隆Culmination

顶部宽平的箱状和穹状

●(4)反冲断层(backthrust)和冲起构造

反冲断层:

主要见于前锋和断坡后侧,亦见于应变较弱的断坪◆有些backthrust向下变陡,甚至转为与逆冲方向一致冲起构造(popup)-因强烈挤压上冲、隆起,与底辟或刺穿相似◆常表现为扭曲的背斜(断层切割)

●(5)分带性:

根、中、锋带、后(外)缘带

表现在结构、构造、变形强度上,与变形作用相关。

◆后缘带:

根带后侧◆外缘带:

锋带前侧根带:

起始发育部位◆强挤压、面理、轴面、小断层陡-直立、塑性增高,有时为ductilezone,流劈理、褶劈理相对发育◆陡峻菱形体与挤压面构成网结◆自根带向中带断层开始分叉,产状变缓。

◆根带的研究对确定逆冲推覆在区域中的地位、活动和运移规模、变形性状和形成作用具重要意义。

中带◆断层分叉,叠瓦扇和双冲◆单剪为主◆次级断裂、褶皱产状相对稳定,倾向根带◆变形强度:

强(近根带)→稍弱→强(近锋带)♦断坡处较断坪处强,复杂。

E.g.南昌-宜丰

♦图解:

塑性降低

劈理化减弱,变稀疏(密集节理)

定向性小构造:

褶皱式窗棂、膝析、旋卷、透镜体、小型双冲

锋带◆岩层倾角增大◆陡立紧闭小褶皱(下盘近断层面处)◆碎裂(带)◆构造定向性较根带明显◆次级断层发育,并强烈变形影响锋带变形的影响因素:

作用力大小,持续时间

作用力停止的快慢

岩席的岩石性质,强度差和组合结构

底板逆断层的扩展速率

底板逆断层的位移量

岩席内缩短量

逆冲前陆构造或前侧的其它构造

Tab14-1(14-17):

垂向变化 可由一个或多个nappe组成

变形过于复杂。

上部推覆体形成早

应变不均匀

接触面处应变最强。

可达100:

1(X:

Z)

多次推覆,叠置形成堆拄(napperill)

伴生、派生构造明显变化(自底向上)

cleavage,Joint,Fd,N-Ft,Lineation

反映变形强度、变形性状、应力状态、PT的变化

·

变形由下面上趋于复杂,因为上部nappe运移历史长形成早

逆冲断层的走向变化——总体移量基本一致,叠瓦状逆冲断层带中各单条逆冲断层的运移量和压缩量可变逆冲断层的终止——一条主要的逆冲断层分为多条次级断层,或转变为褶皱等压缩性构造

v(三)逆冲推覆构造的扩展

顺序发展 imbrecatedfan&

duplex

自造山带向前陆运移

(1)扩展方式:

前展(背驮)式 piggybackpropagation向前陆向腹陆扩展

绝大部分为前展式-据野外、模拟及理论分析

后展(上叠)式 oversteppropagation扩展方式的判别①总体变形特征②各级各类构造发育状况③各断层交切关系

e.g.14-17

前展式逆冲断层中,早期冲断层变形强烈。

台阶结构被变形,破坏。

据各主要逆冲断层变形强度及被切割的情况可较准确地确定逆冲顺序。

◆一些多次逆冲形成的逆冲断层,变形强度呈递进变化。

晚期保存为台阶式,早期形成的已强烈弯曲。

次级断层发育机制、扩展进程的分析、模拟和构造模式(14-19)―――Mandl(1981)◆逆冲岩席中压应力值向前呈正弦规律递减;

二个压应力最大点(尾部下角与岩席表面的一点)◆其连线为第一条断层位置◆此时sheet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前方岩席照此方式继续发展,逐渐形成叠压构造◆各断层间的间距为

d2/d1=d3/d2=……=a(d1>

d2>

d3…)

(14-19)

(2)双冲构造扩展模式(Boyer&

Elliof,1982)

根据:

规模和角度的实测数据假定:

平面应变、长度不变、褶皱为膝折式

v(四)逆冲作用与褶皱作用

逆推构造总与褶皱伴生

二者几何学上具相关性,成因上具统一性

e.g.褶皱侧向与逆冲方向一致,变形强度共同衰减。

1阿巴拉契亚谷岭区,侏罗山式褶皱,东南造山带,褶皱强,Ft增多;

向西北(锋带)及北美台边缘,Fd变平缓开阔以至消失。

2湘鄂西至川东与之类似

二个问题:

1断层和褶皱,谁为主导?

2褶皱形成机制?

●逆冲推覆与褶皱形成的传统观点

褶皱导致逆冲推覆-先褶后断◆Heim(1921)Alps 水平挤压,先褶后断,形成褶皱推覆体现代认识-逆冲推覆控制褶皱-先冲后褶;

据松树山模式(14-7)♦70’S以来,对前陆及造山带的逆冲推覆有了更全面认识,认识到逆冲引起褶皱的作用。

但并不等于Heim的观点全部过时。

仍有部分运用。

◆褶皱由逆推引起,逆推发生早◆箱状褶皱、侏罗山式褶皱是逆冲滑脱形成,断坡(Ramp)对褶皱形成起重要作用◆褶皱的影响因素:

断坡(倾角、长度、间距)运移速度和规模、岩系组成、逆冲作用进程,滑脱层(性质、厚度、深度)◆Ramp可能向上延伸切断顶板断层,形成切顶构造

(2)逆冲作用控制下褶皱的发育♦W.R.Jamison(1987),单个褶皱的发育及几何学分析和模拟◆三种类型(据褶-断关系)♦断弯褶皱作用(Fault-bendfolding)♦断展褶皱作用(Fault-Propagationfolding)♦断滑(滑脱)作用(Detachmentfolding)♦(14-21)在岩席爬升断坡时形成;

发生在断坡形成之后。

形成于thrust终端,与断坡的形成同时或近于同时

thrust终端,顺层滑脱结果,与Ramp无关

决定褶皱与Fx二种作用的主导因素,可能是地质力学性质

断滑-下伏有能干层,其上为软层

断展-上、下岩层韧性差不显著

v(五)逆冲推覆构造的形成作用

涉及若干相关问题:

断裂发生、滑动和位移、驱动力、构造演化

●关于驱动力(尚无定论)

早期认识:

(1)收缩论,水平挤压;

(2)重力滑动◆区域性水平挤压,包括前陆与造山带

对称叠瓦由巨型复背斜发展而来,例如天山、祁连山

◆后部推动,形成不对称叠瓦状构造

e.g.Alps喜山

◆此种解释存在的问题:

♦某些逆冲带无强烈褶皱♦压应力与岩石强度相矛盾♦应力传递。

在弹塑性状态下,应力难以远距离传递♦对重力滑动的质疑-基底冲断面坡度板块构造解释◆accretionaryprism◆collisionbetweenislandarc&

continentalmargin◆forelandandbackland◆A-typesubduction◆板块(应力)传送带◆Qinling-tectonicexplanation其它◆重力扩展//液压传动//热产生元素关于(异常)孔隙压力◆主要发生于快速沉积带和构造加压带◆水热增加-放射性元素?

♦摩擦◆孔隙压力作用:

♦降低围压、利于剪裂♦浮力效应♦表层PT状态延伸至深部,使其保持脆性和完整性(由于围压降低使深部状态改变,接近于表层状态)

v(六)推覆与滑覆的对比和鉴别

(1)挤压推覆与重力滑覆

挤压推覆:

整体挤压、根带可能大于中带和缘带重力滑覆:

拉伸-挤压,锋带挤压强度大应变轴方向◆挤压推覆有限应变长轴方向直立◆重力滑覆有限应变长轴方向水平断层根带产状不同◆推覆:

变陡下插,倾向后方◆滑覆:

变缓上升,倾向前方断面形态、倾向◆推覆:

台阶或平滑弧形,倾向根带◆滑覆:

铲状,倾向前锋地层层序◆推覆:

老地层往往上覆◆滑覆:

老地层可上覆,但往往是新地层在上并造成部分地层缺失(构造剥蚀)地层关系、规律性和连续性◆推覆体中地层具有规律性、连续性较好,地层序列相对容易恢复◆滑覆体中地层十分混乱,规律性连续性差,并由于滑覆顺序(新地层先滑),可形成倒序叠量(diverticulation)褶皱特征

推覆:

倒转-平卧,倒转翼变薄拉断

滑覆:

下翼(倒转翼)往往完整

(2)逆冲推覆构造与剥离构造

(剥离断层及上、下盘)表14-2

第四节走滑断层

v

(一)走滑断层基本特征、构造样式

(1)基本特征

主要特点◆带状、包括次级断层、分叉交织、发辫状◆常伴生雁列式褶皱、断裂◆二盘地层一岩相带依次错移,地层时代老,错距大◆直线状,航卫片上明显左阶式、右阶式(15-11)离散性/收敛性走滑◆张剪/压剪

(2)走滑断层构造样式

单条、平行线、雁列、菱格/棋盘格

单条式:

一条或多条主干断层,或分或合;

次级断裂:

平行或小角度斜交。

平行线式:

二条或更多断层并列、平行雁列式

可形成pull-apartbasin

菱格式

大区域,丁国瑜-现代地震(中国)

v

(二)走滑断层内部应力状态、相关构造

●应力应变场

●断层弯曲引起的应力应变场

隆起、逆断、正断、盆地

●走滑断层交切引起的挤压、拉张

●断层端部应力状态

端部还可能存在与断层斜交的张剪/压剪应力带,并形成相应构造

●此外,基岩结构不均匀,走滑过程中剪切方向偏转,进一步使走滑带中形成复杂的挤压-拉伸带,并交替变换。

年轻断层在地貌上可显示。

v(三)走滑断层伴生的褶皱

●雁列式褶皱

褶轴小角度交于断层,多为背斜远离断层倾伏、消失产于断层一侧,二侧,或带内,亦产于隐伏断层上覆盖层(5-11)(5-12)

●牵引式弯曲(褶皱)

新西兰Alps,郯庐

hinge:

steepdipping

v(四)拉分盆地

B.C.Burchfiel(1966),研究了圣安德列斯,死谷盆地之后,提出理想化模式

●拉分盆地的几何特点

曾称作菱形断陷,分为S型、Z型S型-左行左阶Z型-右行右阶规模:

长数百米——百公里;

宽:

数十米——数十公里长宽比约3:

●拉分盆地的演化

可在二条断层控制下发育也可在一组雁列断层控制下发育大型拉分盆地中的次极断层和拉分盆地,形成堑中堑(盆中盆)和堑中垒拉分盆地形态:

一般窄而长,宽度相对稳定,长宽比达到3:

1时停止发育决定盆地发育的因素:

①雁列走滑断层的间隔和重垒;

②断层长度;

③活动持续时间和切割深度消亡过程,自边界向内部萎缩

●拉分盆地的地质特点

发育快、沉降快、厚度大、相变快

陆缘陆相→海相;

或海相→湖相→河流相陆内拉分盆地:

全为陆相大型拉分盆地,长期生长,地壳相对薄,有火山活动,热流较高油气、盐类◆厚的多有机物海、湖相沉积,快速沉降埋藏,高热流-生油层◆碎屑沉积-储油层◆雁列褶皱-储油圈闭地震◆伸展扭动背景中,多震——土耳其安那托利亚断层◆海原地震(1920)◆滇西北红河北段第四次断陷

v(五)花状构造

●根据形态、力性分为正花状和负花状

●正花状

收敛性走滑断层派生压扭性应力状态逆断层组合,背冲◆断面下陡上缓,凸面向上◆地层呈背形,但非弯滑褶皱

●负花状

离散性、张扭性正断层、凹向上◆似地堑构造◆地层平缓◆浅部纵向斜(不具弯滑性质)花状构造多发育于未强烈变形和叠加地区,我国中、西部多正花状,东部以负花状为主

v(六)走滑断层在区域构造中的地位、意义

在区域上可是单剪或纯剪的结果,可是独立体系或区域中一个单元,对区域构造进行转换和调整

e.g.印度二侧的平移

前陆褶冲带(油气)走向上常被走滑断层横切大逆冲岩席二侧被二条走滑断层限制

●几种重要构造现象

菱格和发辫式构造◆菱格♦产状平缓,新构造区显著

e.g.地震与现代破裂网格(fig盆地轮廓(塔里木、柴达木)(南缘阿尔盆左行平移)

菱形强应变带与弱应变域-网结

变质杂岩中、大别

◆发辫式构造♦图解说明:

雁列吕德尔剪裂,先形成

低角度剪裂P形成在R之后,由模拟得出

主剪切带、RR’,P断裂滑向均一致

关于P断裂

由于P的发育,使RP’相互联接,夹有菱形地块

♦双重构造-貌似平面上的双重逆冲构造陆块构造

R.L.Bruhn(1987)

◆基本内涵:

♦地壳被切成块体(微板块-数km块)♦块体间相互作用、运动、转动♦走滑断层和转换拉张(transextesion)转换挤压(transpressure)

——引起陆块转动的主要动力

强调tr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