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教考试真题2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606484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97 大小:97.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招教考试真题2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7页
招教考试真题2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7页
招教考试真题2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7页
招教考试真题2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7页
招教考试真题2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招教考试真题2Word格式.docx

《招教考试真题2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招教考试真题2Word格式.docx(9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招教考试真题2Word格式.docx

C.启发性D.直观性

1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交过程,其实施顺序是()。

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B.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

C.以行为开端.行、知、情、意依次进行

D.视具体情况,可能有多种开端的顺序

12.训练班级成员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己开展活动的最好载体是()。

A.班主任B.兴趣小组

.C.少先队D.班集体

13.小学生容易把“b”写成“d”,这说明小学生的()还不成熟。

A.感知能力B.注意、能力

C.记忆能力.--D.思维能力

14.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是()。

A.儿童中心论的代表

B.教师中心论的代表

C.劳动教育中心论的代表

D.活动中心论的代表

15.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

A.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

B.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C.教学大纲、教科书t

D.教学大纲、教学计划

16.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的(、)。

A.剩余价值学说

B.资本和商品的学说

C.劳动学说

D.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7.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

根本的动因。

提出这一观点的学者是()o

A.弗洛伊德B.华生、

C.桑代克D.巴甫洛夫.

18.个体在不同的年龄段表现出的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

发展任务。

这就是身心发展的()。

A.差异性B.顺序性

C.不平衡性D.阶段性

19.小学生的思维()。

A.正处于具体思维与抽象思维并行发展阶段

B.正处于抽象思维向具体思维过渡阶段

C.正处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

D.完全属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

20.根据现行法律规定,对中小学的身份表述是:

中小学生是在国家法律认可的各级各

类中等或初等学校或教育机构中授受教育的()。

A.未成年公民B.社会公民

C.普通受教育者D.青少年儿童

二、填空题

1.规定着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人物、入学

条件、修业年限及其关系的制度叫——。

2.班主任是学生班级的直接——、教育者的领导者。

3.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一篇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论著,被称作

教育学的雏形”,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开始从其他学科中独立出来的一个重要标志。

4.我国义务教育的学制年限通常有“六三”学制、“五四学制”及“——99。

5..从活动水平的角度看,个体的实践活动由生理、——和——三种

不同层次和内容的活动构成。

6.我国小学阶段课程的基本性质包括:

普及性、——性、发展性和:

性。

7.教师在写教学进度计划,包括——、——和课时计划三种计划。

8.综合考察历史上不同的儿童发展观,人们普通认为正确的儿童发展观主要应包括以

下咒点:

(i)——;

(2)——;

(3j——o

9.师爱是激励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动力,又是打开——的钥匙。

10.学习动机是推动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

学习动机往往与——、——

和联系在一起。

11.制约小学课程的三大因素是社会、——和——。

-

三、简答题

1.为什么学校教育工作必须要坚持以教学为主?

2.简述学习教育原理的实践意义。

3.简述当代学制发展的一般趋势。

4.对教师语言的要求有哪些?

5.为什么说赫尔巴特对科学教育学体系的建立作出巨大贡献?

四、论述题

1.我国传统的小学课堂以分科为主,存在很多弊端,试分析。

2.论述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制机能的要求。

1.D2.D

3.A【解析】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规定设初等小学堂招收7岁

儿童入学,修业年限为5年,并规定初等小学堂教育为义务教育。

4.C.

5.B【解析】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属于内发论

6.C【解析】《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是维护少年儿童的社会权利主体独立地位。

7.C

8.B【解析】“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说明教学过程中应

重视学生自身的能力。

9.C10.C

11.D【解析】德育过程可以从培养知、情、意、行的任何一个方面开始,因为德育过程具

有多端性。

12.D

13.A【解析】小学生容易把“b”写成“d”,这说明小学生的感知能力不够成熟,感知具有

笼统性,精确度比较差。

14.B【解析】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学派的代表,他在教学中主依教师中心。

程中心和课堂中心。

15.A16.D17.A18.D19.C20.A

1.学校教育制度

2.组织者

3.《学记》’

4.九年一贯制

5.心理、社会

6.基础、可接受

7.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

8.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儿童的发展蕴涵于儿童主体的活动之

中、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

9.精神、心扉

10.兴趣、求知欲、责任感

11.知识、学生

1.

(1)以教学为主是由学校教育工作的特点所决定的;

(2)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3)教学为主是由教学自身特点决定的;

(4)历史经验已经表明学校工作必须要以教学为主,如我国建国以来教育实践能说明这

一点。

2.①掌握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树立科学的教育观。

树立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学生

观.是一名合格教师的根本条件。

学习教育原理,首先是为了树立正确的教育指导思想,为

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奠定思想基础。

②掌握教育工作规律,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教育原理把教育实践经验上升为教育理论,

通过学习能使教师掌握教育、教学工作的原则与方法,遵循客观规律,提高教育质量。

③在教育理论指导下,不断总结经验,探索规律。

教师的工作是一种复杂的创造性劳

动.在正确教育理论指导下,从亲身实践中总结经验,是提高教育工作质量的重要途径,也

是提高教师水平的有效手段。

④学生教育原理可为继续学习教学原理、德育原理、学校管理等学科提供坚实的理论根

基,具有深化和奠基的作用。

3.学制是建立在一定基础上的,随着个体和社会对教育需求的变化,及各种主客观条件

的改变,各国学制呈现出许多变化,以下是三条重要的发展趋势。

(1)重视学前教育。

当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

早期教育对人的智力发展和身心完善

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家庭结构的变化,父母也更加重视

幼儿教育.产生较强的教育要求。

这两方面推动了学前教育的发展。

如今,许多国家将学前

教育确定为义务教育的组成部分,人园年龄提前,教育范围和规模扩大,并进一步将其纳入

学校教育体系。

(2)小学入学年龄提前,义务教育年限延长。

小学入学年龄呈提前之势,据联合国教科

文组织统计,在199个国家和地区中,大多数规定儿童5-7岁入学,其中规定儿童6岁入学

的国家占56.8%。

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是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科技进步的必然要求,也

是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

许多国家不断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有的已达到8-12年。

(3)高等教育多极化,学校类型多样化。

当代高等教育已形成了初、中、高三级体制,

即专科教育阶段、本科教育阶段、研究生教育阶段,这在各国都有体现。

近年来,在硕士、

博士研究生教育之后,又出现了“博士后教育”。

学校类型也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多数国家

不仅有国文公立学校,还有私立学校。

除全日制普通学校外,还有各种广播学校、函授学

校、刊授学校、夜大学、自学考试助学班等多种学制类型。

4.教师的劳动方式和劳动对象决定了教师的语言行为有特定的要求。

例如,语言表达准

确、逻辑性强,语言符合标准,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流畅、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富有启

发性和感召力等等。

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是语言艺术的运用,也是语言艺术的再创造,这个

过程的实现有明确的要求,有些要求反映了教师语言行为规范的特点。

5.1806年赫尔巴特出版了《教育学讲授纲要》,主张将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

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论理学基础上,从而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1.第一.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逻辑顺序和科学体系,各分科课程的学科知识相对封闭,

不能反映客观世界本身的统一性和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性,难以使学生形成有关认识客体的

完整图景和初步的科学世界观。

第二,课程分科过细,脱离了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第三,分科教学的课程门类较多,交叉重复现象较为严重,造成时间和精神的浪费,结

果势必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

第四,分科教学的课程结构不合理,有的学科被片面强调,有的学科形同虚设,学生的

教养、创造力、操作能力被忽视,无法获得跨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

2.建立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新机制要求如下:

(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

学生的发展是班级管理的核心。

纪律、秩序、控

制、服从是传统班级管理所追求的目标。

在现代学校教育中,班级活动完全是一种培养人的

实践活动,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既是班级活动的出发点,又是班级活动的最终归宿。

(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

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学校管理的宗旨。

在传统的班

级管理模式下。

学生在某种程度上是教师的“附属物”,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本无法保障。

代教育的发展。

从根本上促进了新型班级的建立,从而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提供了保证。

(3)有目的地训练学生进行班级管理的能力。

实行班级干部的轮流执政制,让每个学生

都有锻炼机会。

并学会与人合作。

以训练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为主的班级管理制度改革的重点

是:

把以教师为中心的班级教育活动转变为学生的自我教育,即把班级集体作为学生自我教

育的主体。

2008年甘肃省教师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教育学部分(50分)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

  将其代码填入答题纸的相应位置。

每小题1分,共10分)

  1.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

  A.培根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D.赞可夫

  2.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是

  A.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理论B.认知结构理论

  C.教学与发展理论D.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3.就儿童发展整体而言,生理的成熟先于心理的成熟,这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的

  A.顺序性B.阶段性

  C.个别差异性D.不平衡性

  4.我国教育目的制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是

  A.社会本位价值取向B.人本位价值取向

  C.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D.政治本位价值取向

  5.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

  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

  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知能力的教学原则是

  A.直观性原则B.启发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D.巩固性原则

  6.把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依据是

  A.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B.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

  C.课程设置的要求D.课程内容所固有的属性

  7.马克思主义认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

  A.理论联系实际B.做到因材施教

  C.实现教育机会均等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8.把两个及两个年级以上的儿童编在一个班级,直接教学与布置、完成作业轮流交替进行,在一节课内由一位教师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

  A.分层教学B.合作教学

  C.小班教学D.复式教学

  9.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式称为

  A.说服法B.榜样法

  C.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D.锻炼法

  10.目前世界范围内,最普遍和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A.个别教学B.小组教学

  C.班级授课制D.复式教学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

  将正确答案的代码填入答题纸的相应位置。

错选、多选、漏选均不得分。

  每小题2分,共12分)

  1.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A.阶级性B.道统性C.功用性

  D.专制性E.刻板性

  2.下列教育家中,属于人本位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代表人物有

  A.凯兴斯坦纳B.卢梭C.康德

  D.小原国芳E.裴斯泰洛齐

  3.学校潜在课程主要是指

  A.教学过程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

  B.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受到的影响

  C.校风、班风等制度化与非制度化的影响

  D.未来社会要求的新科技

  E.学校物质文化对学生所构成的各种影响

  4.中小学体育的主要任务有

  A.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其身体正常发育

  B.提高运动素养,传授必要的知识技能

  C.参加各种体育竞赛,选拔运动人才

  D.增强体育兴趣,形成良好的精神品质

  E.养成运动习惯,培养竞技体育观念和竞争意识

  5.建立良好班集体的策略主要有

  A.对学生实行专制管理B.树立明确的共同目标

  C.建设一支好的学生干部队伍D.培养健康的集体舆论

  E.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

  6.发展性评价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

  A.发展性原则B.激励性原则C.合作性原则

  D.整体性原则E.多元化原则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1.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2.简述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评价改革的特点。

  3.什么是启发性原则?

贯彻该原则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四、论述题(10分)

  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有哪些?

学校教育如何适应这些规律,促进个体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B 

2.A 

3.D 

4.C 

5.A 

6.C 

7.D 

8.D 

9.B 

10.C

  

二、多项选择题(错选、多选、漏选均不得分。

每小题2分,共12分)

  1.ABDE 

2.BCE 

3.BCE 

4.ABD 

5.BCDE 

6.ABCDE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逐步相互渗透。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1)淡化甄别与选拔功能,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化。

  

(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多主体参与评价。

  (3)强调评价标准与内容的多元化,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

  (4)强调质性评价,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

  (5)强调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贯彻该原则的基本要求有:

(1)教师要掌握和运用好“启发”的条件和关键。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建立新型的尊师爱生的关系,发扬教学民主。

四、论述题(10分)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个体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其整个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

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要循序渐进,一切知识技能的传授、智力的发展、体质的增强、思想品德的培养,都要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到高的顺序,既不能拔苗助长,也不要压抑学生的发展。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个体在不同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前后相邻的阶段进行着有规律的更替,在前一个阶段内准备了向后一个阶段的过渡。

每一发展阶段,经历着一定的时间,在这一阶段内,其身心发展主要表现为数量的变化,经过一个时期,这种发展就由量变到质变,从而使其身心发展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这就要求教育工作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地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上不能搞“一刀切”,也不能人为地将各个阶段截然分开,要注意各阶段的衔接和引渡工作。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进程不总是以相等的速度直线发展的,而是时而猛长、时而缓慢,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一种不平衡性。

因此,教育教学工作要抓住关键期,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好的效果。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

从生理方面来看,如果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以后,可以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因此,教育者要能够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是生理或心理机能发生障碍、学业成绩落后的学生,帮助他们树立起坚定的信心。

还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特别是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势,做到扬长避短。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由于性别、遗传素质、环境、教育、主观努力等方面的不同,导致个体之间必然会出现一定的差异性。

在教育工作中,教育者不仅要认识学生发展的共同特征,还应充分重视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2009年河北省某市教师招聘考试

教育理论综合知识试卷

(满分:

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3道小题,每小题1分,共13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为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称为()。

  A.终身教育B.普通教育C.职业教育D.义务教育

  2.提出"

泛智教育思想"

,探讨"

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的教育家是()。

  A.培根B.夸美纽斯C.赫尔巴特D.赞科夫

  3.将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这是()。

  A.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划分的

  B.从课程的功能角度划分的

  C.从课程的组织核心角度划分的

  D.从课程的任务角度划分的

  4.()是指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

  A.教育方针B.教育目的C.教学目标D.培养目标

  5.()是教师最为常用的研究方法。

  A.观察法B.访谈法C.实验法D.行动研究法

  6.()是指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

  A.视角B.视敏度C.视野D.明适应

  7.考察被试个体差异,用于衡量被试相对水平,用于以选拔为目的的测验是()。

  A.常模参照测验B.标准参照测验C.目标参照测验D.团体参照测验

  8.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

三维目标"

是()。

  A.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B.知识、情感、意志

  C.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

  D.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9.作为传统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提出了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的教育学者是()。

  A.杜威B.卢梭C.赫尔巴特D.夸美纽斯

  10.在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中,主导性的因素是()。

  A.教育者B.受教育者C.教育措施D.教育内容

  11.马克思指出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

  A.理论联系实际B.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C.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2.某学生在研究事物时,容易受他人态度的影响,这位学生的认知方式很可能属于()。

  A.场依存型B.场独立型C.冲动型D.沉思型

  13.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从事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称为()。

  A.自我期待感B.自我归因感C.自我预期感D.自我效能感(班杜拉)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请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4.教育是对教育专制性、等级化和特权化的否定。

  15.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德国哲学家。

  16.对学生是人的属性的理解包含三个基本的观点:

学生是主体,学生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学生具有独特的创造价值。

  17.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分和。

  18.自我控制主要表现为个人对自己行为的和,使之达到自我的目标。

  19.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的交叉学科。

  20.奥苏贝尔指出,一切称之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至少包括三方面的内驱力决定成分,其中被看作是学习的最重要和最稳定的动机。

  21.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中的软情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种占优势的与的综合表现。

  三、辨析题(本大题共3道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22.动机强度越高,越有利于取得成功。

  23.智力高者,创造力必定高。

  24.人类学习和学生学习之间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25.教学

  2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