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十二郎文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601314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祭十二郎文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祭十二郎文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祭十二郎文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祭十二郎文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祭十二郎文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祭十二郎文Word格式.docx

《祭十二郎文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祭十二郎文Word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祭十二郎文Word格式.docx

尤以散文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他生活在中唐时期,是唐德宗贞元八年(792)进士。

他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

他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这些主张是进步的积极的,并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

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作品收在《昌黎先生集》。

《祭十二郎文》是一篇祭文,主要叙述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抒发难以抑制的悲哀,写得情真意挚、凄楚动人,表达了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

2、背景:

韩愈三岁时就死了父亲,而后由兄嫂抚养长大。

长兄韩会无子,次兄韩介有子韩老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

按封建社会的规矩,十二郎过继给韩会为子,因此韩愈与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深厚,虽为叔侄,却情同手足。

成年后,韩愈仕途不顺,二十五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又触犯权贵,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因四处漂泊很少与十二郎见面。

后唐穆宗继位,韩愈官运好转,叔侄二人能够相聚之时,突然传来十二郎病亡的噩耗,韩愈悲痛欲绝,也勾起他辛酸的回忆,于是写下这篇祭文。

在韩愈诸多优秀的抒情散文里,《祭十二郎文》当推为其中的佼佼者,它在我国浩繁的古代散文作品中,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名篇,历来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

3、释题:

祭文――也称“悼词”,通常是祭奠死者,抒发悼念哀痛之情的一种文辞,也有用以祭神祭物的。

祭文的内容和形式都公式化――一般先简介死者逝世情况(职务、时间、地点、死因、享年等),表示哀悼之情;

然后介绍死者的生平事迹,评价死者的功德贡献;

最后向死者亲属表示吊唁慰问,号召生者学习死者的精神品质。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不拘格式,写得情真意切,生动感人,为后人传诵。

不单在形式上用的是散句单行,在内容指向上也一任情感的激荡,通篇追叙他与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谊,以及渲泄十二郎之死所带给他的莫大哀痛。

这种对祭文体的创变,适应了作者情感表达的需要,进而也使该文形成了“以情胜”的鲜明艺术特色。

《古文观止》评论说:

“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

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

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三、初读课文,掌握字词

1、正音

闻汝丧(sāng)  及长(zhǎng)    不省(xǐng)所怙(hù

)  兄殁(mò

)南方 

省(xǐng)坟    归取其孥(nú

)   丞相薨(hōng)     佐戎(ró

ng)徐州   

汝遽(jù

)去吾   万乘(shè

ng)之公相 殒(yǔn)其生     窆(biǎn)不临其穴中  

尚飨(xiǎng)

2、词语

羞:

“羞”通“馐”,美味食物。

世:

“世”通“逝”,死去。

兆:

坟地,坟墓。

 曷:

“曷”通“何”,什么。

怙:

依靠。

戎:

军事、军务。

尤:

怨恨。

果:

成为现实,实现。

旅:

旅居,在外地。

诚:

假设连词,如果,果真。

其:

语气助词,加强反问语气,“难道”。

抱:

忍受。

比:

近来。

殒:

死亡,这里指损害。

吊:

抚慰。

抑:

表选择关系的连词,还是,或者。

3、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大意:

第一部分(1-3)写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先从身世和家世的不幸,写幼时孤苦相依;

后叙两人的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合而成永别,使作者悔恨无穷,抱憾终生。

第二部分(4-9)写十二郎之死。

先写对十二郎之死的悲痛,再详叙死因和死期。

第三部分(10-12)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等事。

(2)理清文章的感情思路

提问:

本文以抒情为主,在文中找出重在抒情的段落,有什么标志性词语。

明确:

本文抒情的段落有2、5、10、11自然段,标志性词语为段首“呜呼”。

本文并非连续抒情,而把难以抑止悲哀融于家常琐事中,这种抒情的特点?

本文感情的抒发是波浪式的。

①作者沉痛之情积蓄已久,所以一提起笔感情便禁不住喷涌而出。

父母早亡,“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两世一身,形单影只”。

如今侄儿这童年的伙伴,“两世”中的“一世”竟又离开人世,这诸多的不幸怎能不叫作者悲从中来?

于是便自然引发了作者的第一次抒情。

②作者在抒悲惨身世中宣泄感情,后自然转入对三会三别的回忆之中。

③韩愈与老成不期然中已成永别,想起“少者殁而长者存”,他的悲情又陡然而起。

令读者仿佛看到作者泪流满面地哭诉到:

“呜呼!

其信然邪?

其梦邪?

其传之非其真邪?

”“呜呼!

其信然矣!

”不愿信其真,又无法否定的无可奈何,抒发了自古以来有过至悲至痛感情的人们的共同感受。

④通过感情的再次宣泄之后,文章又转入低沉的叙述。

推测侄儿得病的原因,去世的日期,对侄儿后事、家务的安排及吊慰家属等。

⑤作者好像在向死者话家常,但想到侄儿的生、病、死、葬料理不到又陷入了沉痛的自责,悲愤再一次喷涌而出。

“彼苍者天”,“曷其有极!

”如果说先前之悲还只是悲侄儿之死,而此时已转而为无限的悔恨和对不公平的上天的诅咒了,并且表示了自己“无意于人世”的沉痛心情。

全文悲起悲结,中间穿插了两次叙述.抒悲愤是本文的主题,是茂盛枝叶,而叙述则是文章的框架,是悲情的依托。

悲情在回忆中不断加深。

这种波浪式的结构使作者的悉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四.布置作业

1.在课文中找出自己认为重要的知识点加以整理归纳。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研读第一部分(1-3段)。

一.导入

二.研读第一部分(1--3)

1.朗读课文。

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课文。

3.强调重点字词句

(1)通假字:

 时羞之奠(馐)      不幸早世(逝)

(2)古今异义:

明年,丞相薨       将成家而致汝

(3)词类活用:

乃能衔哀致诚(形作名,诚意)    汝又不果来(副作动,实现,成为事实)

莫如西归(名作状,向西)      将成家而致汝(使…致)

(4)句式:

惟兄嫂是依。

(“惟……是……”是文言文中一种宾语前置的句式。

句意是:

只有依靠兄嫂。

4.内容提示:

写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第1段:

此段交代了写祭文的时间,叔侄关系、远奠的方式。

用第二人称写法,如与亡者衔哀面语,虽说此段是祭文固定格式,但饱含深情至哀,确立了全文的情感基调。

第2段:

诉说自己的家世的不幸,在不幸中叔侄二人“未尝一日相离”,情同手足。

第3段:

回忆与十二郎离别后的三次见面和三次见面未果的经历,痛惜成年后二人离聚不定,竟成永诀,为此抱恨终身。

三.重点研读

1.祭文之初,作者为什么要详叙幼时及成年后与十二郎聚散离合的往事?

参考:

叙事是抒情的基础。

往事历历在目,忆之深乃因情之切,于叙事中,亦可见作者真情。

2.在这两段的叙述之中,你以为最动人的细节是何处?

允许自由答问。

如第二段“嫂尝抚汝指吾再言曰:

“韩氏两世,惟此而已!

”一语,“抚汝指吾”的细小动作,体现出为母为嫂的深切关爱与顾惜;

“韩氏两世,惟此而已”仅寥寥八字,却字字透出嫂嫂的焦虑、期待和悲伤。

十二郎遽然辞世之时,韩愈又重提旧事,也流露出韩愈无尽的沉痛与凄凉。

如第三段“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写自己的痛惜和悔恨。

四.布置作业

1.背诵第二段。

2.预习第二部分。

第三课时

研读第二部分(4—9段)

一.检查背诵

指名背诵第二段

二.研读第二部分(4-9段)

(一)重点字词句

1、注意下列加点的词语:

皆康强而早世(逝)其信然邪(耶)

虽然/志气/几何/成立

视(名,视力)病者全乎(形作动,保全)旦暮(名作状)

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名作动,继承……的家业)夭其嗣(使…夭)

苍苍(形作名,黑发)者欲化为白(形作名,白发)矣

(4)虚词“其”:

其能久存乎(语气助词)其信然(大概)其无知(如果)

其然乎?

其不然乎?

(5)特殊句式:

何为而在吾侧也?

(宾语前置句,应为“为何”。

为什么在我身边呢?

(二)内容提示:

写十二郎之死。

第4段:

哀叹自己未老先衰本该早死而未死,十二郎年少康强,不该早死而竟死,两相对照极度悲哀。

第5段:

倾诉自己遭受巨大打击精神恍惚,对十二郎的死不愿相信又不得不相信的惨烈心情。

第6段:

表达自己希望“从汝而死”,死后与侄儿相见的愿望,倾诉视死为幸的至悲至痛之情。

第7段:

联想到自己的和侄儿的孩子,说他们难以健康成长,悲痛至极连忌讳和不吉利都不顾及了。

第8段:

推断侄儿猝然而死的病由,倾诉自己“未始以为忧”的痛悔之情。

第9段:

推测侄儿的死期,倾诉自己不能确知侄儿死期的悲哀。

三.重点揣摩第5段虚词的作用

揣摩文章第5段中的“邪”、“也”、“乎”、“矣”的用法,体会它们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

点拨:

三个“邪”表明作者难以接受十二郎夭亡的事实,所以用反诘的语气,强化作者极度震惊的心情。

第五句“也”“乎”合用,表明作者仍不相信事实,所以用推断来排除现实的可能性,整个一句用的是假设语气。

第六七句末尾用“乎”,来表示作者的质疑,不愿接受残酷的现实。

第八句末尾用“也”,表明作者始终难以接受事实,陷入了极度的痛苦之中。

第九句前两个“也”连用,表假设,后一个“也”表反问,作者清醒地明白,眼前这一切是事实。

第十一、十二、十三句连用“矣”来表明自己的不解与迷惑,作者实在无法接受残酷的事实。

最后两句末尾用“矣”,相当于“了”,表明天道难测,神机难明,天理不可推究,人的寿命难以预知。

1.熟读课文。

2.预习第三部分。

第四课时

研读第三部分;

一.导入: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

大家在读课文时要注意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深挚感情。

二.研读第三部分(10-12段)

(一)重点文言知识:

1、通假字:

敛不凭其棺(殓)以待馀年(余)

2、其它词语:

吊汝之孤以待终丧先人之兆然后惟其所愿

窆不能临其穴长吾女与汝女尚飨

3、虚词“其”:

其又何尤!

曷其有极?

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汝其知邪?

其不知也邪?

4、虚词“以”:

取以来以待终丧

相养以生,相守以死

5、特殊句式:

其又何忧(宾语前置句,应为“尤何”。

又能怨谁呢?

第10段:

吊慰遗孤,为侄儿安排身后事,告慰侄儿在天之灵。

第11段:

为侄儿的死而归罪自己,恸哭长号,告诉侄儿自己已是万念惧灰,仅存替侄儿教子嫁女的心愿而已。

第12段:

全文结束,“言有穷而情不可终,为侄儿的死而痛伤不已。

总之,全文12段环环相扣,以悲痛之情为线索组织全文,体现思路的发展,先回

忆叔侄相依为命,感情至深,这是前提;

接着围绕侄儿的死叙写自己的惶惑、痛悔和强烈的感情震荡,为高潮奠定基础;

最后诉说自己的心迹,在恸哭长号中伤痛之情达到高

潮。

全文写来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读后令人潸然泪下。

三.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五课时

总结全文,鉴赏特点。

一.检查复习

二.鉴赏特点

1、感情真挚,催人泪下

思考:

作者何以对侄儿的死悲恸欲绝?

结尾的“言有穷而情无终”抒怎样之情?

为世间少有的哀情——

(1)悲家事不幸;

(2)悔“旅食京师”;

-叔侄情深

(3)叹未老先衰;

(4)恨小病丧命;

-噩耗传来

(5)哀后辈孤苦;

(6)疚丧葬难周。

――祭奠亡灵

文章以情感人,文中那些语句集中表现什么情感?

试以四字句概括。

至情之文,千古绝调――思念之情、痛悼之情、骨肉之情;

追悔之情、人生无常、宦海沉浮。

(1)在深沉的叙事中倾泻情感

侄儿的突然死去使作者想到身世的不幸、家世的凄凉,父母早逝全赖兄嫂抚养,自己的孤独全凭有侄儿相依相慰;

侄儿死后,其子女幼小无依而自己未老先衰,万念惧灰。

一幕幕一桩桩,回忆过去,面对现实,叙述时不加修饰,不做渲染,诉说琐事显得平淡,但字字句句发自骨肉至情,真实而且深沉。

在深沉的叙事中融着作者奔流起伏而倾泻的悲伤之情。

开篇是含着眼泪的诉说,进而呜咽抽泣,进而泪流满面,安排侄儿身后事时已是号淘痛哭,直到罪己责己已竟是顿足捶胸,呼天抢地了。

在情感的倾泻中,有怀念、有感激、有悔恨、有哀愤、有自咎、有乞望,或徐或疾,或高或低,直至“言有穷而情不可终”仍是悲哭不已。

可以想见,作者一面哭一面写,一面写一面哭,一边叙述一边抒情,百思萦集,情不能已,真是催人泪下。

(2)汝吾相称,如对谈面泣,真切感人

古代的祭文大多是公式化的,赞颂死者的功德,评说死者的一生,实际上是讲给活人听,叙事难免夸饰,抒情难免不实在。

本文却敢于打破常式,写得真切感人。

作者祭奠与自己关系密切感情深厚的侄儿,抒发了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通篇汝吾相称,像是与侄儿对谈面语,异常真切。

开篇一个“告”字,让人感到全文都是向十二郎当面诉说,而亡者也正侧耳倾听:

叙家常琐事如与久别的侄儿共忆往事;

推测十二郎死的日期又像是叔侄二人共同核对;

安排十二郎身后事犹如共同商量,抚背安慰;

说起心中的惶惑,不时发出感问,真恨不得十二郎当面给予回应,听着二人说话,我们很容易感受叔侄情深,感受作者的悲感。

如果十二郎有知,也一定会与作者一起捶胸顿足,恸哭不止的。

难怪本文被称为“至情”之作而千古传诵。

2、边诉边泣的语言形式

这种独具特色的语言形式和语气词的运用,增强全文的感染力。

本文读来似叔侄二人之间,生者死者之间的无尽交谈,语言形式独具特色,文中多用重叠的语句和排比句,增强了语势,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的使用也增强了全文的感染力,多处接连不断地连用“而”,“邪”,“于”,“也”“矣”字。

加重语气,强化情感,并使形为散体的这篇祭文,含有了韵味,节奏也更加顿挫有力,从而更能打动读者。

在这里作者独特的表现手法,是使其真挚、深沉的情感紧紧融注在日常平凡琐事的叙述之中。

让绵密深沉的主体情感,直接投射于与十二郎有关的生活细节之中,反复抒吐,与之融铸成完整的审美意象,释放出强烈、隽永的感情光芒。

3、破骈为散,自由多变的形式

本文却不拘格式,破骈为散,采用自由多变的散体,写得情真意切,生动感人,为后人传诵。

通篇追叙他与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谊,以及渲泄十二郎之死所带给他的难以抑制的悲哀,表达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和莫大哀痛。

总之,《祭十二郎文》之所以能将诚挚的抒情与日常琐事的叙述紧密融合在一起,

深切地表达出对亡故亲人的悼念和对人生浮沉离合的无限感叹,其另一个重要的艺术特

点不能忽略,即成功的语言运用。

作者首先善于极贴切、生动地使用语言,使其文字不

但切情而且切“境”,即描写什么人在什么时间场合,便用什么样的语言手法使之凸现

出来、活动起来。

其次是作者在用语方面擅长变化。

人的情感活动本来就处在时刻张驰

起伏的规律之中,所用于表达的语言如果平板单调,就万不能表现好情感世界的微妙深

奥。

而韩愈这篇文章的语调句式随着自身情感的发展变化段段变、时时变。

句式或长或

短、或口语或雅句;

语调则或急促或迂缓、或高亢或低回,真正做到了情至笔随。

从而

使文章收到了情文并生的最佳效果。

三.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写一篇关于《祭十二朗文》的赏析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