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乡村文化产业振兴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599735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77.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达州乡村文化产业振兴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达州乡村文化产业振兴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达州乡村文化产业振兴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达州乡村文化产业振兴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达州乡村文化产业振兴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达州乡村文化产业振兴Word文件下载.docx

《达州乡村文化产业振兴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达州乡村文化产业振兴Word文件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达州乡村文化产业振兴Word文件下载.docx

经过专家鉴定,出土各类文物多为战国早期青铜兵器、铜罍等,考古界和学术界初步推断该遗址为巴人王侯或巴王墓葬所在地,具有十分重要的科考价值。

目前,达州境内一共有4000处不可移动文物点,其中1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3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达州是全国第二大苏区所在地,境内有红色文化遗址14处,建有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通川区神剑园红军文化陈列馆(张爱萍故居)和达川区石桥列宁街。

非物质文化资源富集,有十大类248项非遗,其中国家级非遗3项、省级非遗29项、市级非遗66项、县级非遗117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3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6人、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42人。

达川区福善镇孝善文化、万源烟霞山道教文化等资源独特,达州元九登高、宣汉马渡民歌、渠县刘氏竹编和三汇彩亭会、石桥烧火龙、开江甘棠火龙等文化品牌驰名中外。

近三年来达州有16个地方被授予“四川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渠县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彩亭艺术之乡”。

(二)文化惠民成效显著

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以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惠民工程,促进乡村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近五年投资20亿元,高规格建成巴山大剧院、田园大舞台、巴人文化广场、巴山书画院(达州市美术馆)、市文化馆(新馆)、市博物馆、市图书馆(新馆)等公共文化阵地。

目前,全市有乡镇综合文化站311个、社区文化中心325个、村文化活动室1973个、农家书屋2760个、社区书屋398个、城乡文化广场362个、乡村大舞台57个、农民工文化驿站354个、留守儿童之家33个,基本形成“城市十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十里文化圈”。

深入开展“文化惠民在身边”系列文化活动,通过政府配送、企业资助、演员义演等方式,以“流动舞台进基层”“文艺帐篷轻骑队”等形式,开展各类文化惠民活动。

其中“文艺帐篷轻骑队”工作做法被《人民日报》推荐刊发,“巴山蒲公英文化志愿者”获全省十佳志愿服务品牌荣誉。

2017年,达州开展文化惠民演出1000余场次,开展“巴渠大讲坛”200场,举办文化精品展300场,放映农村公益电影35900余场,受益群众1200万人次以上,基本实现了文化惠民全覆盖。

全市公共文化单位免费开放接待群众,群众文化辅导的社区覆盖面达到100%,组织基层文化骨干培训达到100%。

(三)文化产业发展提速

达州始终坚持文化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原则,推动文化产业从外延推动向内源驱动,从单一产业振兴转向融合发展转变,形成了“一核一纵两横”空间布局和“4+3”产业布局。

目前,达州文化市场经营单位3000多家,解决就业人员20000余人,据估算2017年全市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45亿元,占GDP的3.5%。

文化旅游业快速发展,呈现出产业规模扩大、经济实力增强、带动作用凸显的好发展态势。

通川区莲花湖湿地公园、神剑园红军文化陈列馆、达川区真佛山、达川区列宁街、宣汉县王维舟纪念馆、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渠县賨人谷、开江县飞云温泉等文化旅游景区年接待游客量逐年增加,具有一定的产业效应。

目前,达州拥有美术品经营场所11家、演出经纪机构4家、文艺演出公司2家,从业人员近3万人,年产值逾10亿元。

文艺演出、演展产业方兴未艾,2017年全市举办各类文艺演出达1300余场次,展演优秀摄影作品800余件、版画作品140余件、小品小戏266场、优秀舞蹈剧目38场,观众逾千万人次,经济价值5000余万元,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四)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有力

成立了达州市市属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制定《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监管管理办法》,明确了国有文化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薪酬管理、内容导向等事项。

组建、培育了达州市大巴山文化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10亿元以上,统一经营市本级国有文化资产,形成规模效益,带动达州文化产业发展。

全面深化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组建市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实现了同城一级政府执法,理顺了文化市场监管机制,强化了执法保障。

加强文化领域行业组织建设,开展文体领域行业协会与行政主管部门脱钩的改革试点,将奇石根雕艺术协会、网络文化经营协会等与主管行政部门脱钩,充分发挥协会创作、行业自律的独特作用,激发创作、管理热情。

与中国工商银行达州分行签订了《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培育和扶持出具有特色优势和竞争实力的文化企业2家。

二达州市发展乡村文化产业的主要措施

近年来,达州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探索中,根据文化资源空间分布、富集程度等因素,逐步探索建立了乡村文化产业“一心一轴三带”的发展布局,乡村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有力助推了全市乡村文化振兴。

(一)“一心”即建设以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基地为重点的创意文化产业核心区

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基地,总体规划面积4.5平方公里,规划总投资30亿元,分期建设新农村文化艺术核心区、民俗风情区、文化产业区、主题游乐区、乡村旅游区、田园山水区等六个片区。

目前,一期已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占地面积约268亩,建筑面积4732.80平方米,含市文化馆(新馆)、巴山大剧院、群众文化广场、田园大舞台等一大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

特别是为助推文化产业发展,组建达州市大巴山文化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进驻管理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基地,主要从事文化文艺演出活动、节庆、会展、体育赛事、休闲体育开发,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民间文化项目规划、建设、策划等产业发展项目。

借助乡村文化创意产业核心区,打造在全国有影响的新农村文化艺术品牌。

2011~2017年,达州市连续举办了六届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文化活动,吸引了五大洲及全国各地的民间文艺团体参演,成为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的大会演、大交流,成为新农村文化独有的全国“文化品牌”。

2017年5月15~18日,“乡村大舞台幸福新农村”第六届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在达州市田园大舞台开幕,同时开展了新农村龙舟大赛、文化创意产品展销、闭幕展演及颁奖演出等六大系列文化活动,带动了达州本地抬总爷、踩高跷、抬彩亭、舞狮、舞龙等民俗民间文化活动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成为一年一度的农村文化盛宴。

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坚持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文化惠民与拉动消费共生,开展文化创意产品推介、展销、洽谈和签约等经贸活动。

初步统计,借助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文化品牌,达州文化旅游、文艺表演、剧目引进、文艺创作、工艺品销售等文化产业实现增产值32.3亿元,形成了文化与经济共生共融、相互促进的良好格局。

下一步,达州市将在创意文化产业核心区,利用周围的门店打造主题文化街区,布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文化创意产品、特色文艺创作等产业元素。

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民间工艺传承创新行动,展示传承巴文化技艺。

推广普及优秀传统文化,打造达州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民间文化资源数据库网络再现、VR呈现工程。

加强创意文化产业核心区内非遗文化、民俗民间文化工艺产品及其他衍生产品的营销推广,扩大游客、观众数量。

在创意文化产业核心区周围的主题文化街区开展演出、展览、诵读等系列唱学做活动,让文化走进老百姓的门槛,走进老百姓的心坎。

推动各民间文化艺术类社会组织聚集,形成合力,开展民间文化艺术培训。

通过给予创业扶持、资金补贴、税收减免等系列手段,鼓励达州更多返乡青年主动参与达州文化传承创新的的事业。

(二)“一轴”即以打造巴文化高地为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主轴

对境内罗家坝、城坝、賨人谷三大巴文化遗址的考古研究表明,达州是古代巴人繁衍生息的中心区域之一。

其中,宣汉罗家坝遗址和成都金沙遗址、成都商业街古蜀大型船棺独木棺葬遗址一道,被称为“继三星堆遗址之后古巴蜀文化的三颗璀璨明珠”,具有极好的资源品质和文化价值。

近年来,达州将建设巴文化高地作为实施文化强市战略的重要抓手之一,力争把达州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巴文化起源与发展中心。

目前,已出台《推进全国巴文化高地建设实施方案》,实施巴文化高地建设“12359”战略。

例如在巴文化保护挖掘方面,提出推动资源普查普勘与文物考古,启动巴文化遗址公园、巴文化遗址博物馆建设等措施。

在学术研究领域,提出要成立巴文化研究协会,举办全国性学术研讨会,提炼巴文化精神等。

在成果展示运用方面,开展“十大巴文化历史名人”评选活动、确立巴文化精神等一系列工作。

在文艺创作方面,排演大型话剧《巴国春秋》和大型史诗梦幻剧《梦里巴人》等。

在巴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宣汉县四大家领导班子带头开展“三巴活动”(穿巴人服、唱巴人歌、跳巴人舞),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带动了巴文化从讲堂走向群众,具备发展产业的群众基础。

同时,宣汉县提出建成全国巴文化旅游精品目的地的目标,拟投资10亿元,开发巴文化主题旅游目的地——巴山大峡谷,聘请原央视春晚总导演哈文团队打造全国首个巴文化大型情景史诗剧——《梦回巴国》,预计2018年10月前完成并正式演出。

同时,充分借鉴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等大遗址保护模式,加快建设四川省首个巴文化遗址公园与博物馆,重点推进遗址公园核心组成部分——遗址博物馆的规划建设,使达州成为全国巴文化展示中心。

规划建设巴人主题酒店、巴人街、巴人文化艺术墙、巴国城等巴文化产业,积极争取文物保护经费,探索多元化融资道路,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政府投入与社会投资并举的原则,加大招商引资金力度,鼓励民间资本投资。

(三)“三带”,即打造三条特色乡村文化产业带

结合达州实际,打造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风民俗三条乡村文化产业带。

一是打造以巴人文化、賨人文化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产业带,依托渠县城坝遗址等巴文化遗址,改造提升渠县賨人谷;

整合三国大将王平故里、渠县汉阙等历史文化资源,深度打造汉文化产业园、賨人文化产业园等。

规划建设六相祠、唐甄纪念馆,完善提升元稹纪念馆、六相广场,彰显达州历史文化内涵,提升达州文化品味。

二是打造以红军战斗遗址、将军故里为主要内容的红色文化产业带。

依托达州红色文化资源,深度打造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通川区神剑园、宣汉县王维舟纪念馆、达川区石桥列宁街、万源市固军坝起义旧址等红色文化产业圈,创建一批红色文化产业园,做大做强红色文化旅游品牌,辐射带动周边发展。

三是打造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为重点的民俗民间文化产业带,依托以元九登高、石桥火龙、马渡民歌、三汇彩亭、巴山背二哥、大竹竹唢呐等为主要内容的民间手工艺品和地方特色文化(旅游产品),打造民风民俗文化产业。

加大对非遗保护的投入力度,把非遗保护、保存经费列入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预算,争取设立非遗各级保护名录以及代表性传承人专项基金,给予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每人每年一定金额的补助支持。

根据“一心一轴三带”乡村文化产业布局,达州市初步建立起一大批文化产业园或文化产业发展基地(见表1),如川东艺术品创作交易中心、宣汉县土家民俗风情苑、宣汉县巴人遗址、賨人文化产业园、四川大竹文化创意产业园、达州诗歌苑、达川区真佛山孝善文化体验区、凤凰山休闲文化产业园、“两弹一星”文化体验园、万源红色文化体验园、渠县刘氏竹编产业园、开江县温泉旅游文化产业园等,推动着达州乡村文化产业全域发展。

表1达州市重点乡村文化产业布局情况

产业

项目名称

主要内容

乡村文化产业核心区(一心)

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演展基地创意文化产业园(巴渠文化产业园)

在通川区莲花湖畔建设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演展基地,规划建设民俗博览街、美食文化街、莲湖歌坊、婚庆园等文化产业项目

川东艺术品创作交易中心

以通川区大修当代艺术村、万星拍卖公司为依托,积聚秦巴地区美术、书法、摄影及各类工艺美术品创作、生产、交流,打造达州艺术品创作和交易中心平台

全国巴文化高地建设(一轴)

宣汉县土家民俗风情苑

在宣汉县渡口乡土家族聚居地规划建设土家民俗民风展示厅、生产生活展览厅、风情体验区、民俗文化展示区。

科学布局土家腊肉、土家刺绣、土家药材、土家甜酒、土家服饰等设计制作生产区域

宣汉县

巴人遗址

在宣汉县罗家坝科学规划建设罗家坝遗址博物馆、巴人民俗风情园,保护发掘现场,修缮传统建筑;

开展体验“文物”发掘与修复,复制生产文物商品、纪念品、巴人服饰等活动;

挖掘巴人舞蹈艺术

賨人文化

产业园

依托渠县賨人谷、城坝遗址等文化资源,加大文化遗址保护修复,打造以賨人文化为主题的旅游产业园

历史文化产业带

四川大竹文化创意产业园

在大竹县竹阳镇体育大道、城西乡云雾山和大竹县清水镇建设大竹文化大厦、古賨贡菊文化展览馆、川东民风民俗文化展览馆、川东民间群众艺术展演场、川东特色文化长廊、王母娘娘纪念馆、牛郎织女鹊桥会、清河历史文化古镇、破山禅师纪念堂、禅理茶道碑林、佛教禅茶文化艺术体验山庄等十余个重点文化产业项目

达州诗歌苑

在达川区北山乡打造“中国·

达州诗歌文化苑”。

以诗风大道为主体工程,开展诗歌符号景观(如“六艺”景观、诗人会所、诗歌外景)、观光旅游、文化休闲等产业建设

达川区真佛山孝善文化体验区

在达川区福善镇真佛山风景区规划建设“三教合一”文化区,包括德化寺文物维修和儒家文化苑、道家文化苑、一佛寺佛教文化区等项目;

建设凌云古寨文化体验区和莲花庵旅游新村

凤凰山休闲文化产业园

在通川区凤凰山深度打造元稹诗廊、元稹纪念馆、凤凰楼、红军亭、六相祠、巴人文化广场等文化设施和旅游景点,建成集文化、旅游、演艺、休闲、餐饮于一体综合性文化产业园

红色文化产业带

“两弹一星”文化体验园

在通川区罗江镇规划建设“两弹一星”博览园、“两弹一星”文化苑和“两弹一星”文化广场。

万源红色文化体验园

以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陈列布展改造为依托,规划打造红军纪念广场、体验区道路、红色文化标志景点、红色文化专题陈列室、红军战场互动式体验模拟场景和万源保卫战红军纪念碑

民风民俗文化产业带

渠县刘氏竹编产业园

投资3000多万元,在渠县东城工业园区建成四川刘氏竹编工艺展示园

牛山寺文化公园

在开江县新宁镇牛山寺规划建设民俗民间艺术展示馆、修经堂、斋舍、亭台水阁、鬼府、动物园、凉亭、游乐城等。

根雕奇石艺术产业园

以达州根雕、奇石艺术协会为依托,挖掘现有资源,在达州城区建设集观光、赏析、创作、销售一体的根雕奇石艺术产业园

犀牛山休闲文化观光园

在通川区犀牛山规划面积200亩,湖泊面积5000平方米,实施集自然风光、文化娱乐、旅游、餐饮、住宿于一体的综合性开发

开江县温泉旅游文化产业园

在开江县新宁镇规划建设温泉沐浴广场、别墅区、绿色走廊、生态文化园四大工程体系,打造集休闲、旅游、林果、花卉、养殖、加工为一体的综合生态园

通过近几年的发展,达州市乡村文化产业呈现出发展提速、规模扩大、质量提高等良好态势,构建了以市级为骨干、县级为枢纽、乡镇和村(社区)为基础的四级文化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共有161个国家三级标准以上的乡镇综合文化站,19个省级示范乡镇综合文化站,17个省级“文化扶贫示范村”,1个全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渠县),16个省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个市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每年举办流动舞台进基层文艺演出、巴渠大讲坛、放映农村公益电影、“西部文化下乡演出计划”等各类活动5000余场,通川区“文化赶集”、万源市“红色文化活动月”、大竹县“百场文艺下乡”等乡村文化惠民活动品牌影响不断扩大。

乡土题材文艺创作兴盛,达川区檀木镇综合文化站演出队、大竹县石河镇吹打乐团、渠县土溪镇民乐团、开江县新宁镇木兰剑表演队、万源太平腰鼓队等多支农民文艺队伍相继建立;

巴山作家群、巴渠诗群、巴山摄影人、巴山画派等本土创作团队根植于乡土文化,年均创作生产各类文艺作品5000余件。

乡村文化旅游不断做大做强,磐石都市农业体验区、碧瑶庄园、马渡关石林、汉亭生态农业观光园、明月川东莲乡、下八米岩花海等建设加快。

成功举办省第七届乡村文化旅游节(春季)、省第八届乡村文化旅游节(春季)分会场暨市第六届旅游发展大会、开江县第四届荷花节等活动,乡村文化旅游总收入160亿元,同比增长18%,成为达州市旅游产业支柱。

下一步,达州市将依托厚重的历史文化、巴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民间文化资源,推动文化产业从外源推动转向内源驱动,从单一产业振兴转向融合发展转变,促进形成“一核一纵两横”空间布局和“4+3”产业布局,重点推动影视传媒、演艺娱乐、出版印刷、文化旅游等四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鼓励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新模式,以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为核心,培育休闲体育健身、文化创意设计和动漫游戏开发等三大新兴业态,研发体现优秀传统文化、展示达州形象、面向国内国际市场的文创精品。

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中,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子,推动乡村文化产业与制造业、建筑业、会展业、数字内容产业、特色农业、体育产业等融合发展,形成结构合理、门类齐全、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力争2018~2020年全市文化产业完成重点项目8个,概算投资110亿元;

新增规上企业20家,新增从事文化产业企业30家,培育5个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节庆会展品牌,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突破45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3.8%。

(四)其他达州市乡村文化产业的典型案例

1.“石桥火龙”和“甘棠火龙”民俗文化旅游节。

石桥火龙和甘棠火龙,是指产生在四川东北部石桥古镇、甘棠镇等一带的民间纸扎工艺和元宵群众性文化活动。

“烧火龙”活动作为一种民风民俗文化在石桥古镇、甘棠镇代代传承,成为达州市著名的民间民俗文化活动之一。

2008年石桥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09年7月石桥火龙纳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0年以后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中国新闻》《新闻直播间》《朝闻天下》《北纬30度·

中国行》等栏目先后7次报道石桥火龙盛况。

2018年春节、元宵节期间,石桥镇、甘棠镇共有火龙队伍十余支参与表演,引发相邻巴中、平昌等地的民众驱车前来观看,观看“烧火龙”的人数达20万,创下历史之最,拉动当地餐饮、住宿、特色产品销售等旅游收入3亿元。

2.渠县刘氏竹编手工业产业。

渠县刘氏竹编是在渠县渠江镇一带盛行的一种传统民间竹编工艺美术,曾60余次荣获国际国内各种奖项,被评为四川省优质产品,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并被四川省人民政府连续三届授予“四川名牌”称号。

2003年,文化部命名渠县为四川省竹编艺术之乡。

渠县刘氏竹编技法精妙,可将平面竹编、立体竹编等有机结合,特别是双面竹丝编、竹编字画、提花瓷胎竹编、竹编台屏等系列竹编工艺名扬海内外,成为我国竹编工艺美术的一大创举。

目前,渠县刘氏竹编出口国家和地区达到40多个。

渠县成立了“中国竹编艺术之乡”发展项目领导小组,精心制订了《竹编产业振兴规划》,《规划》提出建设竹编生产基地、竹子博览园、艺术博物馆、竹文化旅游购物接待中心等设施,扶持和培育一批骨干竹编生产企业,建成竹产业聚集区和竹编销售市场。

3.红中电商。

四川红中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是四川根据地酒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赖一世等在达州建立的一家融合B2C、F2C、O2O模式的现代化电子商务企业,于2017年4月5日正式成立,公司注册资本2980万元,涵盖物流、金融、健康、影视、旅游等产业门类。

该公司依托达州红色文化资源,主推“互联网+红色文化”产业模式,建立了川陕革命老区龙头电商平台——新长征商城,现有达州市政府菜篮子工程、好汉子酒业、四川省根据地酒业股份有限公司、川汉子灯影牛肉、兄弟牛排、广东沛脉科技有限公司等加盟商家50余家,带动川味牛排、川汉子牛肉等农特产品销售逐年增加。

该公司出品的电影《一路川囧》即将在爱奇艺等主流媒体上展播。

三达州发展乡村文化产业的三点启示

达州市作为贫困山区和革命老区,在经济欠发达的情况下,乡村产业发展蓬勃发展,取得良好成效,主要有以下经验。

(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是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

与发达地区和省内其他市州相比,达州作为川陕传统革命老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产业发展资金匮乏、人才资源稀缺、文化供求矛盾凸显,动漫、电影、手游等高投入的新兴文化产业处于起步阶段。

因此,达州注重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挖掘本地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风民俗文化,将文化产业发展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等深度融合、同步实施,特别是将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落到实处,建立乡文化站、村文体活动中心、文化院坝。

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为连续举办全国性新农村文化活动提供了硬件条件,助推了全市乡村文化发展,也助推了乡村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

(二)农耕文化、文艺创作是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引擎

达州在全省率先提出了乡村文化振兴“十乡百村”试点行动,在文艺创作方面,通过不断挖掘乡村文化内涵,引导优质文艺资源向基层倾斜,激发乡村文艺精品创作。

达州市文艺工作者“下基层体验生活”“下基普及文艺知识”活动,以及“艺术发现乡村”“艺术走进乡村”“艺术融入乡村”等主题活动,寻找乡村里的民歌、族谱、农具、老宅、手工艺等,将其“清洗”“打磨”,让这些掉色的瑰宝重新换发生机,让农耕文明回归本位。

同时,达州市通过艺术的手笔,将“孝善仁义”“耕读传家”“水墨乡村”等内容融入村容村貌的打造中,将和谐宜居的美丽环境与彰显特色的传统文化有机结合,使乡村呈现生态之美、人文之美。

通过《达州市文艺精品项目资助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措施,达州本土文艺作品创作生产得到了动力,乡村文艺作品逐年活跃,大批反映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音乐舞蹈、网络剧、微电影、微视频作品如雨后春笋般成长,出现了贺享雍《乡村志》系列小说、李明春脱贫攻坚小说《山盟》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好作品,为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力量源泉,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良好效果。

(三)人才培养、能力提升是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

无论是设施建设还是文艺创作、文艺表演、产业发展,其推动、创新和落实最终要归结于人的力量,人才仍然是制约影响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达州作为革命老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始终立足于用好本地文艺人才,统筹用好文艺院团、大中专文艺院校系、民营文化企业及自由文艺工作者等资源,多渠道发现培养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生物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