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下学期《水龙吟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598145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下学期《水龙吟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下学期《水龙吟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下学期《水龙吟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下学期《水龙吟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下学期《水龙吟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下学期《水龙吟Word下载.docx

《高中语文下学期《水龙吟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下学期《水龙吟Word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下学期《水龙吟Word下载.docx

祖父辛赞,未及南渡,仕金历宿亳沂海诸州。

辛弃疾受学于亳州刘瞻,与党怀英为同社生,号“辛党”。

二十一岁参加耿京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

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

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

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

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

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

有《稼轩长短句》。

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要求学生正确注音)

2、听读 

(要求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3、抽读 

(要求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读)

要读出千里清秋的辽远空阔,读出落日楼头的孤寂悲凉,更要读出栏杆拍遍的苦闷悲愤。

4、译读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词意思)

出色的朗读往往是建立在正确的理解的基础上的。

要求学生结合课本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内容。

并把自己不理解的句子划出来,可以和旁边的同学讨论解决,也可以和我老师一起探讨。

5、质疑 

(师生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四、研习全词,体会感情,感受形象

★结合注释读过辛弃疾的这首词,相信大家一定读懂了一些东西,心里涌动着太多的感动和感慨让我们一起深入词人内心最深处,去触摸他的情感脉搏吧。

(一)分析词的上片

1、上片中哪些句子是景物描写,词人分别描写了哪些景物?

——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板书)

2、“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物描写又牵动了作者怎样的心绪?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开篇写景,但这景意境是宏大壮阔的。

大家想象一下,遥看辽阔无边的楚天之下,横无际涯的秋色,浩浩荡荡的滚滚长江,水天一色。

面对这阔大的境界,词人那种磊落的胸怀让我们一览无余。

★下面“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

“遥岑”即远山。

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

3、人心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仿佛是远山在“献愁供恨”。

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

★那么词人的愁恨为何,又何因而至?

词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时地情景,可以意会得到。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

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

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

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却力不得伸。

以上种种,是恨之深、愁之大者。

借言远山之献供,一写内心的担负,而总束在此片结句“登临意”三字内。

开头两句,是纯粹写景,至“献愁供恨”三句,已进了一步,点出“愁”、“恨”两字,由纯粹写景而开始抒情,由客观而及主观,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强烈。

一切都在推进中深化、升华。

4、“落日楼头”六句意思说,夕阳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

他看着腰间空自佩戴的宝刀,悲愤地拍打着亭子上的栏干,可是又有谁能领会他这时的心情呢?

★这里“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

落日,本是日日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

、这里的游子又是指谁呢?

这又表达词人怎样的情感呢?

游子指辛弃疾自己。

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

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北伐收复失地之意,也不把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

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

有哪些动作呢?

(板书:

看、拍、会、登)

★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吴钩”是吴地所造的钩形刀)。

李贺《南园》诗中就有“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句子。

“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用武之处,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

第二个动作“栏干拍遍”。

据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吁唏独语,或以手拍栏于。

曾经作诗说:

“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干拍”。

栏干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干来发泄。

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另外,“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除了典型的动作描写外,还由于采用了运密入疏的手法,把强烈的思想感情寓于平淡的笔墨之中,内涵深厚,耐人寻味。

“无人会、登临意”则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正如岳飞所写《小重山》里的“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后几句一句句感情渐浓,达情更切,至最后“无人会”得一尽情抒发,可说“尽致”了。

读者读到此,于作者心思心绪,亦可尽知,每位读者,也都会被这种情感感染。

小结:

上片大段写景:

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

用的是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

(二)分析词的下片

★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则是直接言志。

下片十一句,分四层意思:

1、与词的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词人写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

张翰——乐于归隐 

许汜——谋取私利

刘备——雄才大略

桓温——叹时光流逝

2、词人对这些历史人物各持什么态度?

既不愿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愿学求田问舍的许汜。

而赞赏刘备的包裹才气,表明自己志在为国为民。

3、作者写这些历史人物有什么用意呢?

心志的表白并没有使自己摆脱心灵的寂寞,相反增添一份凄苦,于是他想到了古人,并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①“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作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

(见《晋书•张翰传》)现在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呢?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辛弃疾虽然那张翰自比却是反其意而用之,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乡,又谈何容易!

②“尽西风、季鹰归未?

”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愤懑,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是第二层意思。

求田问舍就是买地置屋。

刘郎,指三国时刘备,这里泛指有大志之人。

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

许汜去询问刘备,刘备说:

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

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

(见《三国志•陈登传》)“怕应羞见”的“怕应”二字,是辛弃疾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

象你(指许汜)那样的琐屑小人,有何面目去见象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

所以,这二层的大意是说,既不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

作者登临远望望故土而生情,谁无思乡之情,作者自知身为游子,但国势如此,如自己一般的又何止一人呢?

作者于此是说,我很怀念家乡但却绝不是像张翰、许汜一样,我回故乡当是收复河山之时。

作者有此志向,但语中含蓄,“归未?

”一词可知,于是自然引出下一层。

③“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是第三层意思。

“流年”,即时光流逝;

“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

据《世说新语•言语》,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

“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大呢!

这三句词包含的意思是:

于此时,我心中确实想念故乡,但我不会像张瀚,许汜一样贪图安逸我今日内心是怅恨忧惧的。

我所忧惧的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宿愿不能实现。

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

这三句,是全首词的核心。

到这里,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最高潮。

下面就自然地收束,也就是第四层意思。

4、 

这种借古人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法我们称之为什么?

——用典。

就本词来看,词人用典意在对比,前两个是反例,后两个是正例,正反对比表达了词人的荣辱观、价值观。

可见,辛弃疾可谓是用典高手。

5、你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一句呢?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倩”是请求。

“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

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

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已,得不到同情与慰藉。

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

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在滴血呀!

五、咀嚼涵咏,品味语言

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往往是情感与语言的完美结合,这首《水龙吟》就是个很好的例子,相信词中的许多句子都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现在请大家合上课本,试着回忆一下,哪些句子让你一见倾心?

并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

玩味着句句言近意远的诗句,一位雄才大略,襟怀磊落,忧国伤时的诗人,仿佛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

是啊,锦绣河山必然哺育无数英雄,又何止辛弃疾一人呢?

《念奴娇•赤壁怀古》就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抱负远大,识度明达的苏轼。

请同学们就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做一个简单概括。

写作特色

1.寓情于景的写法

这突出地表现在作品的上片。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连用两个“秋”字,隐含了作者心中的愁苦之情。

那烟波浩渺、水天一望无际的画面更增加了愁的力度,把此地之“景”和登临者的“情”有机地融合为一体。

下面的“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也是如此,这些景物将作者的“愁”具体化了。

远处美丽的山峦已沦陷敌手,景色之美词人已无心欣赏,面对此情此景,作者只有愁和恨。

因而在作者眼里,是“献愁供恨”。

恰在此时,夕阳西照,一抹残晖似乎预示着风雨飘摇之中的南宋王朝的命运;

离群孤雁凄厉的叫声让词人想起自己无家可归的游子处境。

“落日”“孤雁”“游子”的情调和谐,一股悲凉、凄切的氛围迎面而来,已分不清什么是景,什么是情,真正达到了情与景的有机统一。

2.强烈而极富暗示性的动作刻画

紧承“江南游子”,词作由即景抒情完全转入人事人情。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充满了昂扬的斗志和激情。

在这里,作品不再用即景抒情之法,而是以人物动作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作品所展示给我们的是包含感情色彩的景物和带有强烈激情的动作,而感情的具体内涵却需要我们自己去体会。

这样作品便更加深沉浑厚,具有更加强烈的艺术魅力。

板书设计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理解作品内容。

2.理解《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

3.体会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背诵《念奴娇·

赤壁怀古》

登临赤壁,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少年得志的周瑜相比,年近半百的东坡自然会生发无限的感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继苏轼后的另一位豪放词派的代表作家辛弃疾的作品《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来思考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

(设计说明:

由刚学过的豪放词派代表苏轼的作品引入学习另一位豪放词派代表辛弃疾的作品更能引起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兴趣,并能与复习旧知衔接起来。

二、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山东历城人。

其词题材广泛,风格以豪放为主,与苏轼接近,世称“苏辛”。

辛词充满了誓复中原的爱国思想感情。

著有《稼轩词》,又名《稼轩长短句》。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

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

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

到了南方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

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

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

辛弃疾被迫隐退,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

他的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

本词作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秋天,辛弃疾已66岁。

其时宰相韩侂胄独揽朝政,高谈伐金而不作实际准备,继续过着奢靡荒淫的生活。

赋闲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这年春又受命知镇江府,出防要地京口(今镇江)。

表面看來,朝廷队他似乎很重视,实际上只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号召而已。

但辛弃疾仍想以自己的风烛残年为国立功,故到任后,他积极为军事进攻作准备,同时又对韩侂胄的轻敌冒进感到忧心忡忡。

怀着这样复杂的心情,辛弃疾登上此楼,面对着破碎的山河,感慨着历史的兴亡,忧虑着复杂的形势,百感交集,写下了此词。

三、初步探究理解

1.理解题意。

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的题目有哪些内涵?

引导思考、提示回答:

(1)词牌:

明确:

永遇乐

(2)地点:

京口北固亭

(3)内容:

怀古

2.本词怀了什么“古”呢?

请大家听朗读录音,迅速找到相关的人名。

3.听朗读录音。

4.让学生回答,词作中出现的人名:

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

思考:

辛弃疾登上北固亭,极目远眺,为什么会想到孙权和刘裕?

孙权:

他曾经在京口建立吴都,并曾打败来自北方的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

刘裕:

刘裕的祖先由北方移居京口,刘裕曾经在这里起事,最后建立政权。

为了恢复中原,他几次大举北伐。

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

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恢复中原的伟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上片小结:

上片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刘义隆在元嘉二十七年,草率出师北伐,想要建立像古人封狼居胥山那样的功绩,结果落得北望敌军而仓皇失措。

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

借鉴历史,伐金必须作好准备,委婉劝韩侂胄不能草率行事。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佛狸:

后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名。

他击败宋文宗,率军追到瓜步山上,在山上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诗人写佛狸祠下的迎神赛会的一幕景象,是什么心情?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

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百姓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

表达对南宋政权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凭谁问: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免职后,跑到魏国。

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

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赵使者还报王曰:

‘廉将军虽老,尚善饭;

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屎)矣。

’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3.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提示】以廉颇自况,虽64岁仍想为国效力:

可当政着不接受他的建议,又有小人挑拨,他感到悲愤,担心

像廉颇一样被弃置不用。

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

而这正是全诗的主旨。

下片小结:

下片用刘义隆、佛狸祠、廉颇的典故,继续写自己报效祖国的一片忠心,并表示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激愤。

研读课文

诗歌艺术特色

1.抒怀写志,内容丰富,义蕴极深,非一般的登临怀古之作可比。

【提示】词中表现了作者对祖国深沉的爱,对英雄业绩的热烈向往,充满战斗的激情,而对统治者的妥协投降,轻率出兵,又表现了深切的忧虑和愤慨,字字句句都渗透着作者沉痛的感情。

2.体现词人爱国主义精神。

【提示】因词人心中怀着杀敌报国的理想,但是壮志难酬、岁月蹉跎,而老大无成,内心交织着慷慨悲愤的复杂感情,所以当他登临祖国大好山河的时候,千丝万绪涌上心头,常常就写下苍凉悲壮的词作。

3.题为怀古止在伤今,怀古伤今以词论政。

【提示】词人登临怀古或借古讽今,或征引历史教训,或借古事进行类比,怀古之中都寄寓着对国事的忧虑和对自己遭遇的感慨。

从山川风光说到古代历史,从古代历史又说到眼前事实,怀古、伤今有机地结合,写景、叙事、议论、抒情融为一体。

4.借古喻今,融古于今

【提示】词中的孙权、刘裕、刘义隆等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初看起来并不相关联,但实际上他们表达的内容和思想感情是完全统一的。

这些典故用的中心明确,含义深刻,耐人寻味。

5.句句用典,各有其妙

【提示】

(1)有的借赞扬古人业绩来暗讽当朝,有的借谴责古人来警告当朝,有的借感叹古人来表明自己怀才不遇而又壮志未已。

(2)词中用的典故都带有慷慨激昂或苍凉悲壮的感情色彩。

(3)恰当传达了词人当时那种壮志犹存、报国无路而深感悲愤的复杂情绪,具有动人心弦的力量。

(4)虽然多用典故,但却用的恰到好处,这也是辛弃疾怀古词的突出特点。

在艺术风格上,显得豪放悲壮,沉郁苍凉。

修辞手法

1.对比

(1)历史上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

(2)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

(3)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社鸦鼓”对比。

2.运用典故

英雄业绩——可悲现实

对比 

刘裕——刘义隆

扬州路——佛狸祠

廉颇——自己

3.暗喻

(1)借刘宋的旧事来暗喻南宋的现实: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2)宋文帝元嘉北伐失败之后,北魏太武帝率军追击击败王玄谟(mó

)的军队后,在长江北岸的瓜步山上修建一座行宫,南宋时老百姓常在这里迎神赛会。

后成了魏太武庙,也叫佛狸祠。

人们忘记了失败的历史,竟在佛狸祠下迎神祭祀,香火很盛,这情景真是不堪令人回首。

4.借代

金戈铁马——写出了刘裕率兵北伐,浩浩荡荡、驰骋中原、气吞胡虏的壮大声势。

全词总结:

这首词通过怀古,表现了词人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壮志难酬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图恢复,不善用人才的愤懑。

布置作业

1.背诵《京口北固亭怀古》

2.读辛弃疾的《摸鱼儿》,写一篇200~300字的赏析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