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594738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Word文件下载.docx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Word文件下载.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Word文件下载.docx

1906年宣布“预备仿行立宪”。

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又规定了9年的预备立宪期限。

1911年5月设立责任内阁。

13名大臣中满族有9人,其中皇族就有7人,被讥为“皇族内阁”。

新政和预备立宪并没有能够挽救清王朝,反而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

事实表明,清政府已是大厦将倾,无法照旧统治下去了。

正如当时孙中山所形容的那样:

“满清王朝可以比作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经从根本上彻底地腐朽了,难道有人只要用几种小柱子斜撑住外墙就能够使那座房屋免于倾倒吗?

”革命已如箭在弦上,一触即发!

3、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20世纪初,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及与它联系的社会力量也有了明显的发展,这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的阶级基础。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是一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这个群体主要来自于新学堂的学生和留学欧美日本的留学生。

这些青年知识分子成为了辛亥革命的中坚力量。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1、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

孙中山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

次年即策划在广州举行武装起义,失败后流亡海外,继续从事革命活动。

资产阶级革命派从一开始就选择了以武装起义推翻清朝腐朽统治的斗争手段,高举起了民主革命的旗帜。

1904年,孙中山发表了《中国问题的真解决》一文,指出:

只有推翻清朝政府的统治,“以一个新的、开明的、进步的政府来代替旧政府”,“把过时的满清君主政体改变为‘中华民国’”,才能真正解决中国问题。

表明了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专制统治的斗争目标。

这也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的根本不同之处。

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

1903年,章炳麟发表了《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反对康有为的保皇观点,斥封建皇帝为“小丑”,歌颂革命为“启迪民智,除旧布新”的良药,强调中国人民完全有能力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邹容出版了《革命军》,热情讴歌革命,阐述在中国进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和正义性,号召人民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共和国”。

陈天华出版了《警世钟》、《猛回头》两本小册子,痛陈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带来的灾难,揭露清政府已经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号召人民奋起革命,推翻清政府这个“洋人的朝廷”。

在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过程中,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也在各地建立。

从1904年开始,出现了十多个革命团体,其中重要的有华兴会、科学补习所、光复会、岳王会等。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和黄兴、宋教仁等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

孙中山被公举为总理。

同盟会以《民报》为机关报,并确定了革命纲领。

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1905年11月,孙中山在为同盟会机关报《民报》所写的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16字纲领概括为三大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

1、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

一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的统治;

二是追求独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具有较强的革命性。

但没有从正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害怕帝国主义的干涉,对列强抱有幻想。

同时,也没有把汉族军阀、官僚地主作为革命对象。

2、民权主义

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即孙中山所说的政治革命,政治革命的目的是要扫除“恶劣政治的根本”,即封建专制制度。

具有强烈的反封建的革命意义。

但民权主义学说忽略了广大劳动群众在国家中的地位,因而难以使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真正的保证。

3、民生主义

民生主义在当时指的是“平均地权”,也就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命。

孙中山试图以平均地权的方法来解决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问题。

但平均地权的主张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在革命中难以成为发动工农群众的理论武器。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初步描绘出中国还不曾有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整而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它的提出,对推动革命的发展产生了积极而重大的影响。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论战

1905年至1907年间,围绕中国究竟是采取革命手段还是改良方式这个问题,革命派和改良派分别以《民报》和《新民丛报》为主要阵地,展开了一场大论战。

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这是双方论战的焦点。

改良派认为,革命会引起下层社会暴乱,招致外国干涉、瓜分,使中国血流成河,亡国灭种,所以,要爱国,就不能革命,只能改良、立宪。

革命派认为,清政府是帝国主义的工具,因此,爱国必须要进行反清革命。

只有通过革命推翻清王朝,才能避免瓜分之祸,获得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

2、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改良派认为,中国国民恶劣,民智低下,不具备实行民主共和的能力,如果实行,则非亡国不可。

因此,只能行君主立宪,甚至主张与其实行共和,还不如行君主立宪,与其行君主立宪,不如行开明专制。

反对推翻帝制。

革命派认为,不是国民恶劣,而是政府恶劣,民主共和是大势所趋,只有兴民权改民主,才是中国的唯一出路。

中国国民自有颠覆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的能力。

3、要不要实行社会革命?

改良派反对土地国有、反对平均地权。

认为中国社会经济组织优良,土地问题不是中国最重要的问题,不存在社会革命的可能。

社会革命只会导致中国的大动乱。

实质是反对变动中国的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革命派强调,中国存在严重的地主强权和土地失平现象,只有在进行政治革命的同时进行社会革命,通过平均地权的手段实现土地国有,才能避免贫富不均等社会问题的出现。

这场论战具有重大的意义。

通过这场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但这场论战也暴露了革命派在思想理论方面的弱点。

如:

他们主张推翻清政府,但对“革命是否会招致帝国主义干涉”的问题不敢作出正面回应,而只是希望能通过“有秩序的革命”来避免动乱和帝国主义的干涉。

他们主张社会革命,但并没有明确提出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表现出反帝反封建的不彻底性,这些理论和认识的局限不可避免地会影响辛亥革命的进程和结局。

第二节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一、封建帝制的覆灭

1、武装起义与保路风潮

同盟会先后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黄花岗起义。

1911年4月27日,同盟会以会中精英120余人在广州发动起义,大部在激战中牺牲。

其中72烈士遗骸合葬于黄花岗。

1911年5月,清政府宣布“铁路干线收归国有”,激起鄂、湘、粤、川四省保路风潮。

四川保路运动是直接推动辛亥革命爆发的导火线。

2、武昌首义与各地响应

1911年10月10日晚,驻武昌的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起义的第一枪,激战一夜,起义军占领武昌,取得首义的胜利。

武昌起义吹响了辛亥革命的号角,打开了清王朝统治的缺口。

革命军在3天之内就光复了武汉三镇,成立了湖北军政府。

武昌起义后,革命风暴迅速席卷全国,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到处燃起革命的烈火。

在一个月内,就有13个省和上海及许多州县宣布独立。

脱离清政府的统治。

腐朽的清王朝迅速土崩瓦解。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

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覆灭。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

1911年底孙中山从海外回到国内,被独立各省的代表选举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正式宣誓就职,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并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这个政权中占有领导和主体地位。

其制定的各项政策措施,集中代表和反映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愿望和利益。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临时约法规定: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享有人身、财产、集会、结社、出版、言论等自由,享有请愿、陈述、考试、选举与被选举等民主权利。

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推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为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开辟了道路。

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带来了人们思想上的解放,打开了思想进步的闸门。

促使中国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发生了新的积极的变化。

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

虽然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辛亥革命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但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

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为中华民族建立的历史功绩彪炳史册!

在辛亥革命中英勇奋斗和壮烈牺牲的志士们永远值得中国人民尊敬和纪念!

辛亥革命永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第三节辛亥革命的失败

一、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武昌起义后,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得到列强和附从革命的旧官僚和立宪派的共同支持。

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次日,孙中山即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咨文。

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职。

4月1日,孙中山正式卸任。

4月5日,临时参议院决定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1、袁世凯窃国辛亥革命流产

封建军阀的专制统治

袁世凯窃国后,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北洋军阀反动政权。

政治上,实行军阀官僚的专制统治。

镇压二次革命,解散国民党,停开国会,撕毁《临时约法》,炮制《中华民国约法》。

对外出卖主权以换取列强的支持,进而还一再上演了复辟帝制的丑剧。

经济上,代表大地主和买办阶级的利益,兼并土地,盘剥农民。

组成官僚买办资本集团,操纵垄断财政金融和工业、运输业。

文化上,攻击民主共和思想,宣传封建纲常名教,尊孔复古思潮猖獗一时。

在北洋军阀的统治下,中国重新落入了黑暗的深渊。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梦想破灭了。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1、挽救共和的努力及其受挫

1918年5月21日,孙中山离穗赴沪,护法运动失败。

护法运动的失败标志着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它表明,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已经陷入绝境,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再也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前进了。

“二次革命”(1913年)。

建立中华革命党(1914年)。

护国运动(1915-1916年)。

护法运动(1917-1918年)

2、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客观上,是由于帝国主义列强和国内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这是导致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

主观上,是由于领导这场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存在的弱点和错误:

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

3、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和启示: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这些弱点、错误,根源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正因为如此,辛亥革命赶跑了一个皇帝,却没有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封建主义和军阀官僚政治的统治基础,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不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都不能完成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要解决中国发展进步问题,必须找到能够指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革命的先进理论,必须找到能够领导中国社会变革的先进社会力量。

辛亥革命虽然失败了。

但它开启了20世纪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

辛亥革命后,接受这场革命洗礼的中国先进分子和中国人民继续顽强探寻救国救民道路。

1921年,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

从此,中国人民有了用先进理论指导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中国革命出现焕然一新的面貌。

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征程中,不断实现和发展了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的伟大抱负。

革命派在与改良派的论战中是如何论述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的?

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大变化?

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失败?

它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书信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