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传统学生复习用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中国民俗传统学生复习用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民俗传统学生复习用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与人类学相比,它的时间性比人类学要长,而内容上却要窄一些。
民族学与民俗学的关系也很密切。
民族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民族的科学,它包括民族的起源、发展、迁徙、地理分布等等,可以说有关民族的一切无所不包。
而民俗学的研究内容比民族学要窄,它仅仅只包括各族人民生活和文化中具有传承性的习俗惯例这一部分。
从民族学的观点看,它只是民族学的一个分支。
民俗学与社会学也有交叉关系,但社会学的研究领域比民俗学要广阔,而且内容的界定不完全一样。
社会学研究的重点是社会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而民俗学研究的重点是文化的传承。
二,民俗在中国的历史
中国的民俗学的研究应该始于二十世纪的二十年代,最初它的学名是来源于日文译名“民俗”一词,一九二二年十二月十七日北京大学的《歌谣周刊》上,周作人写的一篇文章中首次用了“民俗学”这个名词。
一九二四年北大风俗调查会成立以后,发表了很多有关风俗的调查报告和论文。
一九二八年三月二十一日,广州国立中山大学出现《民俗周刊》,并成立民俗学会。
抗战期间,在国统区仍然有一些民俗研究的成果,在解放区则有一些新因素发展起来。
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的东北地区,也作了大量的社会调查,其中包括民俗的调查。
办了几个刊物,如《中和月刊》《3中国学报》等。
同时在日本国内还掀起了一股研究中国的热潮。
解放后的十七年间,主要是致力于民间文学艺术的搜集和研究,对于社会习惯、风俗等基本上就没有触及。
十年动乱期间,认为民俗学是资产阶级的东西,采取的是打倒的政策。
“四人帮”倒台后,民俗学开始复兴,并走上研究的正轨,相对于文革前和解放前来说,这段时期研究的范围更广泛,内容更深刻。
许多以前未触及到的民俗学的方方面面的领域,现在都开始研究,可以说现在是民俗学研究的最兴盛时期。
三、民俗学研究的范围
民俗学研究的内容,从大的方面粗略地讲,应该包括所有的民俗事象,如果要具体的分类,也可以大致分为这样三大类:
即物质生活方面、社会生活方面和精神生活方面。
第一部分便是物质生活方面的,它是看得见的民俗。
它主要包括:
环境、劳动、衣食住行等等。
第二部分是社会生活方面。
它主要表现的是人与人之间关系方面的内容。
如家族和亲族、民间组织、交际活动、人生礼仪、岁时风俗、吉庆娱乐、游戏和竞技等等。
第三部分是精神生活方面,主要有认识和观念、祭祀礼仪、巫术和宗教、习惯法、语言和民间艺术等等。
语言中的民俗现象也是很多的。
中国地域广阔,居住相对分散,各地区的语言有很多地方的特色,除了语调的不同以外,各地的语言中都有很多当地人才听得懂的方言,这种方言的地区性很强。
四、民俗的主要特征
第一,民俗有鲜明的社会性和集体性。
任何一种民俗现象,都不是个人的行为,而社会的风尚和喜好。
个人的生活习惯、爱好和它所要遵循的仪祀等,只有和社会习俗相结合,才会得到社会的承认,融于社会的民俗之中。
单是个人的行为,是构不成社会的民俗事象的。
民俗的社会性是指人们在共同的生活中所形成和约定俗成的风俗习惯。
这种风俗习惯,有地域性、也有民族性。
民俗的民族性。
民俗学在最初是与民族学混在一起的,后来才被学者们划分出来。
民俗学之所以开始时与民族学混在一起,其中原因之一,就是民俗具有的民族性。
民俗有很浓厚的集体性色彩,这种集体性首先是指民俗事象的产生,是集体创造的结果,或者是由个人创造,经集体的响应、丰富、发展而来的。
其次,集体性是指民俗的流传,是靠集体的行为来完成的。
集体的创造与传承,是民俗在流传上的突出特点。
在民俗的集体性特点中,也不排除个人的因素,但是这种个人,是作为集体的一员出现的。
第二,民俗的阶级性。
民俗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除了有它的普遍性以外,其中有些部分也是不同阶级各自的一种行为。
比如封建贵族阶级的婚丧之礼与平民阶级的婚丧之礼就有区别,有些在贵族阶级中流行的习惯与礼仪,在平民百姓中不见得会流传得下去。
第三,民俗的原始性,由于大部分民俗的形成古老、流传久远,因此,带有原始性就是必然的。
第四,民俗的类型性和模式性。
民俗的类型性和模式性,是指民俗事象在其表现形式上的特点,也是指民俗事象中带支配力的主流部分。
它为社会的成员所共同遵守,并成为约束其行为的标准。
民俗一旦形成,大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并在稳定的发展中,又形成一定的模式。
之后,就按照这种模式代代相传。
同一民俗事象,在不同的地区以相同的模式代代相传,是民俗现象中经常见到的事。
第五,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
民俗文化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传承并享受的文化事象。
比起民族文化中的上层文化来说,民俗文化同样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特征。
民俗的稳定性是指民俗一旦产生,就会伴随着人们的生产及生活方式长期相对的固定下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一部分。
民俗的稳定性,一般来说取决于经济基础和与之相适应的意识形态。
上层建筑有一定的稳定性,当一种经济基础处于巩固和发展时期的时候,民俗文化不仅在这一经济基础上形成和完善,而且反过来会为这一经济基础服务。
但当这一经济基础消失时,民俗文化并不因此而立即消失,它作为人类群体观念的反映,仍然要保持相当长的一个时期,这就是民俗文化稳定性的强大支配作用。
民俗文化的稳定性是相对的,稳定性中随时包含着可变性因素。
民俗变异是指民俗事象在流传过程中,由于受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
民俗变异形成的原因,有其内在的和外在的因素。
一,是民俗是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文化现象,这种传承方式,本身就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它很难原封不动地传承给下一个人。
二,民俗的变异受地域环境、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民俗作为文化现象,它是客观物质生活的精神反映。
所以同一民俗,在不同的地域,由于受到不同的自然环境以及在这种自然环境下所形成的独特的生产方式的影响,决定了民俗必须通过变化,以适应新的条件和环境,不然这种民俗的传播和保存就要受到阻力。
三,民俗变异受社会发展和时代变革的影响。
民俗和一切上层建筑一样,一旦形成大都保持着相对的稳定性。
四,民俗变异受到地域观念和民族心理的影响。
民族心理和地域观念,是在独特的自然环境、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之下形成的。
各族人民,自古以来就有着友好往来和进行文化交流的优良传统。
在这种交流中,民俗也互相交流和影响。
有些民族本来有自己的民俗内容和形式,后来由于受各民族特别是汉民族的影响,便在自己的民俗活动中,借用其它民族的民俗事象作为补充,这样也引起民俗的变异。
第六,民俗还有它的神秘性、实用性和地区性几大特点。
第七,在所有这些特点中,一个特别突出并具有普遍意义的特点是民俗的传承性。
民俗传承是指一定的人群在长期社会生活中共同创造的、广泛流行的、同时被当作某种规范约定俗成的习惯,保持下来,并人人相袭、代代相传。
它往往反映着对历史上某种经济形式、政治形式及其残余的依存性。
民俗的传承性还表现为各地和各民族间的民俗由于互相影响,而发生着变化的因素,这种现象在民族杂处和人口变动较大的地区发生得比较多。
有时候在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进行了征服以后,双方的习俗也会由于两者的逐渐融合而发生种种改变。
民俗文化的传承是,由它的功能决定的。
这种功能系统体现着教化的职能,传承只不过是一种形式和手段。
由于这些传承的习俗既有着对旧有经济形式和政治形式的依存性,又有着人类秉性中的惯性,因而,从这一点上讲,民俗学是我们认识人类社会自身发展的一门很重要的学科。
四、民俗的社会功能作用
1、民俗与社会生活在民俗学研究中,是把民俗当作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对待的。
实际上,它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且是人民生活中的有机组成成分。
民俗的生产离不开人类的社会生活,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决定了民俗事象的丰富多彩。
在现实生活中,民俗最终是受到社会经济基础的制约的。
2、民俗的功能
民俗作为研究民俗的科学,研究领域是十分广阔的,几乎涉及人们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
因此,民俗的传承有什么功能,今天的民俗学研究有什么意义,这是民俗学研究必须回答的问题。
第一,民俗的历史教化功能民俗就其整体而言,是一种历史的文化创造的积累,而且这种积累往往呈现出十分明显的层次,把不同地区的民俗事象排列起来进行对比,会发现每一民俗事象之间,都有形式或者内容上的交叉关系,都有历史发展的轨迹可寻。
它记载着民族发展的历史,体现出演变的脉胳和传承上的规律。
民俗学工作者,首先就是通过对民俗的历史层次的剖析,去了解某一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
民俗的历史功能表现在民俗事象本身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民俗学有时也被学者称为历史之学,这也正好说明民俗的历史功能。
第二,民俗的教育功能民俗是社会的、集体的创造,它扎根于人民生活的土壤中,因而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民俗的产生,起初总是含有一定的功利目的,即和教育的功能联系在一起。
没有哪种民俗是个人行为。
民俗的教育功能,就是指民俗在人类个体的社会文化过程中所起的教育和模塑作用。
我国各民族的民俗,是一座蕴藏极其丰富的宝库,在现实生活中,他们总是通过丰富多彩人民俗活动,对本民族人民实行传统的思想教育。
民俗活动可以帮助人们学会许许多多有关生产和生活和知识。
民俗的教育功能,从来都是寓于具体的民俗事象之中。
比如人生礼仪等。
民俗的教育功能主要培养人们的道德情操,增强人们对生活的勇气和热爱、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第三,规范功能即民俗对社会群体中每个成员的行为方式所约束作用。
人类社会生活需要的满足,往往有多种方式可供选择,民俗的作用在于根据我写条件,将某种方式予以肯定和强化,使之成为群体的标准模式,从而使社会生活有规则地进行。
社会规则有多种形式,大致可分为四个层面,一是法律层面,二是纪律层面,三是道德层面,四是民俗层面。
其中民俗是产生最早的,约束面最广的一种深层行为规范。
第四,维系功能这是指民俗统一群体的行为与思想,使社会生活保持稳定,使群体内所有成员保持向心力与凝聚力。
在社会生活的交替中,民俗作为一种传承的文化,不断被后代复制,由此保持着社会的连贯性。
第五调节功能它是指通过民俗活动中的娱乐,宣泄,补偿等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心理本能得到调剂的功能。
民俗不仅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和创造,它同时提供人民群众享受和利用。
传承于民间的大部分民俗活动都带有娱乐性质。
3、民俗学的作用
第一,民俗学起着普及民俗知识的作用。
民俗联系着各民族的生活,影响到各民族的心理。
为了达到各族人民的相互了解,增强民族团结,民俗提供的知识应该是我国各族人民都应具有的常识。
第二,民俗学能为民族政策的制定提供有关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方面的可靠资料和参考意见。
第三,民俗学能为空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第四,民俗学能承担有差异专题调查和提供一套先进的调查方法。
五、民俗学和其他学科的关系
在社会学科中,民俗学既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又具有边缘学科的特点。
弄清民俗学与其他社会科学之间的关系,不仅有助于对民俗学在社会科学中的位置的全面正确的认识,而且,有助于对民俗学性质和特点的深刻理解。
因为在各门社会学科的比较中,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促进和发展。
从某种意义上讲,民俗学的独立地位是在同其它学科的相互竞争中获得的;
它的理论框架,也是在向其它社会学科的学习和借鉴中形成的。
1、民俗学与人类学的关系
人类学是研究人类自身起源、发展和演变情况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首先人类学不仅研究人类的自身发展,同时还兼及研究人类所创造的全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起源、发展和演变。
前者的研究范围属体质人类学,后者的研究范围属文化人类学。
即文化人类学是研究人类所创造的全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民俗学的内容自然也包含其中。
就是说,民俗学与人类学在内容上是有联系的,也可以说人类学是把民俗学当作一门支学来对待的。
其次,从民俗学发展的历史和研究方法的形成来看,它也得利于人类学的研究。
2、民俗学与社会学的关系
社会学是以社会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具体来说,它主要研究社会结构和社会过程。
而在这一研究中,强调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
社会学作为一门以社会为背景的学科,它的研究领域是十分广阔的。
诸如社会结构系统,社会变迁、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社会制度、社会问题等,都包括在社会学研究范围之内。
民俗学的兴起比社会学要晚。
起初民俗学的内容包括在社会学研究之中,后来随着民俗学的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社会学研究的范围虽然越来越广,重点又侧重在对社会问题的研究上,所以和民俗学的分工越来越明确。
有关社会民俗事象的研究,则主要是由民俗学来承担。
3、民俗学与民族学的关系
民族学是研究古今一切民族的形成、发展、相互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它的研究对象包括了古代及当代所有民族,范围也是相当广泛的。
其中,对各民族民俗的研究,在民族学研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因为民族学脱离不了对民族文化的研究,则民族文化中就包括了民俗的内容。
作为两门不同的学科,它们在研究对象上是有区别的。
民族学比民俗学的研究范围要广泛一些。
它面对整个民族的历史发展,而民俗学只是就各民族民间传承的民俗现象进行研究。
民族学的有些领域,民俗学并不去专门涉及。
4、民俗和语言学的关系
各民族的民俗事象,都是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所以它始终离不开语言。
即民俗传承靠语言,民俗调查整理等也靠语言。
在民俗调查中得到的语言现象,或在语言调查中得到的民俗现象,对民俗学和语言学的研究都是同等重要的。
另外,语言现象本身也是民俗现象。
某一地区、某一民族操某种方言和民族语言,它本身就体现了这一地区和民族的民俗特点。
某一民族完整保留语言历史传承下来的语言,它就可以成为识别民族成分的标志之一。
民俗和语言的关系如此紧密,所以我们在研究民俗学时,不能抛开语言学的帮助。
5、民俗学与宗教的关系
宗教,无论原始宗教和现代宗教,对人们思想、生活、文化、道德的影响极为深远。
直到今天,有些人也还不能摆脱它的束缚。
人类社会后期所形成的宗教制度,在有些民族中,还成为社会制度的一种,其影响的作用就更大。
而且这种影响所致,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不同的宗教信仰习俗。
这种习俗的内容是相当复杂的,如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道教、佛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信仰以及封建迷信等,这就给民俗学和宗教学研究带来十分复杂的课题。
宗教迷信还和民族心理交织在一起。
有些民族全民信仰某一宗教,宗教教义成了人们行动的准则。
在这种情况下,宗教意识直接影响到民族心理。
民俗学和远视者学的研究,必须重视这种特殊现象。
6、民俗学与民间文艺学的关系
民俗学与民间文艺学的关系是极其密切的,密切到连学术名称(folklore)都是一样的.这就说明,民俗学起源于对民间文学作品的研究,或者说,民间文学作品及基理论研究,是民俗学的组成部分。
民俗学推动民间文学的研究,民间文学是一种特殊的文学。
第一,民间文学在民间的创作,带有社会性和集体性特点。
许多民族,都有口头创作和传承民间文学作品的风习,从这种意义上讲,它本身是一种民俗事象,具有民俗的基本特征。
第二,民间文艺学的研究,领域十分广阔,比作家语言学研究要复杂的多。
民间文艺学家,需要具备诸多种人文学科的基础知识,如文化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语言学、宗教学、心理学,一般文艺学等。
不具备这些知识,民间文学的研究就很难深入。
这不是故弄玄虚,因为民间文学作品大量出现于如上学科研究的领域,所以只有运用多学科的知识,才有可能解释民间文学丰富复杂的内容,其中民俗学对民间文艺学有着更为直接的作用。
第三,民俗资料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对民间文学作品民族性、民族特点的探讨,离不开民俗资料。
文艺民俗学可以作此方面的专门探讨。
7、民俗学与其它社会科学的关系
除了它与上学科的关系以外,它还和其它一些社会学科,如哲学、经济学、地理学、心理学发生联系。
经济民俗学、地理民俗学、心理民俗学、文艺民俗学的发展,都不是不可能的。
六、民俗学的研究方法论
1、什么是民俗学方法论
什么是方法论?
方法论在民俗学研究中有什么重要意义?
怎样正确运用方法论去指导民俗学的研究?
这些是每一个民俗学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所谓方法论,并不是指具体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论’是指方法的原则,即研究工作的指导思想。
由于方法论是一种指导思想,所以它涉及的不是具体的方法,而是认识论、世界观、逻辑学和辩证法等带根本性的问题。
这是方法论的本质。
可以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方法论。
居最高,它是统帅各种研究方法的。
第二,基本方法。
属中间层次,一般指民俗学研究中所采取的特殊的研究方式。
如“田野作业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
第三,具体研究程序和技术。
属最低层次,一般指研究所经历的具体步骤和手段。
归纳法是从对具体民俗事象的观察出发,不断地扩充资料,综合研究,并在与其它学科,比如文化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等学科研究对象的比较中,逐步形成民俗学的基本范畴,从而提出关于民俗学的一般理论问题。
系统演绎法,是首先了解民俗学的概念、对象、范围、任务、基本原理及理论构架,然后沿着民俗学本身所涉及的基础理论的阶梯,不断进行更深入的地研究。
在这一研究中,研究者特别注意各民族具体的民俗事象,并用这些具体的民俗事象不断地研究内容,甚至对民俗学理论进行补充和发展。
民俗学方法论,作为研究者的指导原则和思想,是受着研究者的思想与世界观的支配和制约的。
民俗是一种时空文化的连续体,也是极其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
它的产生、发展和传承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各类民俗事象,在它经历社会发展的各个链条时,无不打上时代和阶级的烙印。
有些甚至是腐朽、没落和反动思想体系的体现。
为了准确地把握某一民俗事象的本质,揭示其产生、发展的规律,,必须学会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云观察事物和认识事物,这是无产阶级民俗学与资产阶级民俗学的根本区别。
我们还应该看到,尽管世界观对民俗学方法论有统帅和制约作用,但是世界观又不等于民俗学方法论,更不能代替民俗学方法论。
民俗有自己产生、发展的客观条件和规律。
2、民俗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第一,田野作业法。
民俗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
它和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等学科一样,在研究方法上,都强调实地考察,亲自积累研究资料,而且这种资料越多越好。
民俗学者应把民俗资料的调查和搜集,作为学术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俗中,把这种深入实地考察,直接采集民俗资料的方法,叫做:
“田野作业法”或“直接观察法”。
田野作业法,是民俗学研究中最可靠的研究方法,它既可获得忠实可靠的资料,又可以修正补充前人调查资料的不足。
第二,历史研究法。
民俗学既是一门现在之学,也是一门“历史之学”。
民俗学对任何一种民俗事象的研究,都离不开对它的历史过程的考察。
所谓历史研究法,就是要追溯民俗事象的纵的历史联系。
任何一类民俗事象的产生、发展和演变都是表现为一定的历史过程。
许多民俗事象不仅现在仍在民间流传,而且在历史文献中早有记载。
借助古籍文献资料,可以追溯某一民俗的原始形态和它以后的发展及今天的传承。
第三,比较研究法。
这是文化人类学、民族学和民俗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方法。
尽管如此,如上学科在具体运用比较法时,所使用的资料途径和目的是各不相同的。
比较研究是一种手段和工具,而不是目的。
任何一种事象作为文化现象,在民间一代一代的传承,总有它的地理的、社会的、生活的和生产的原因,有自己的规律可寻。
同时民俗作为社会文化现象,它又是一个整体,比较研究正是为了把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通过相互比较更好的把握它的规律。
第二章民居与建筑
了解民居与建筑风俗形成的原因,南北民居的风格与差异.
第三章 生产与行业民俗
生产和行业习俗与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状况的关系,行业习俗中神灵的形成与作用.
第四章 从古到今的服饰习俗
服饰发展与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关系,服饰习俗所反映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与变化.
第五章 饮食习俗
饮食文化在中国形成的条件与原因,饮食习俗所反映的中国各地区地理、气候和地区发展的特征。
饮食文化中礼仪与习俗的关系。
第六章 人生礼俗
人生礼俗中礼与俗的关系,人生礼俗在中国的发展与变化。
各地区不同的人生礼俗所反映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各民族的不同观念等。
第七章 信仰习俗
信仰习俗形成的原因,各种不同信仰习俗所包含的自然原因与社会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