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概论》十年期末考试简答题题库排序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592780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51.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政策概论》十年期末考试简答题题库排序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公共政策概论》十年期末考试简答题题库排序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公共政策概论》十年期末考试简答题题库排序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公共政策概论》十年期末考试简答题题库排序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公共政策概论》十年期末考试简答题题库排序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共政策概论》十年期末考试简答题题库排序版Word格式.docx

《《公共政策概论》十年期末考试简答题题库排序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政策概论》十年期末考试简答题题库排序版Word格式.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共政策概论》十年期末考试简答题题库排序版Word格式.docx

三大悬念:

思维的校正。

通过思想的碰撞来进行思维方法的校正,避免由于决策的失误而损害公共利益。

四大悬念:

立体思维,将建设三峡放在一个宏观的中国大背景下考虑。

五大悬念:

渐进思维。

六大悬念:

集体决策,渐进决策。

2.大众传播媒介对决策问题提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012年7月试题]

(1)缩短了公众议程的时间。

如果公民个人之间相互议论的某个社会问题一经大众传媒的传播,几分钟时间就可以让全国甚至全世界的人都知道,立即形成了某种社会舆论,从而使公众议程更容易形成。

(2)缩短了正式议程的时间。

某个社会问题经大众传媒传播后,社会公众很快一般了解了这个问题,同时也使决策者一般了解这个问题。

这样,就使一些重大决策问题,在未经形成公众议程之前,决策者就可能已着手研究处理,制定出相应的方案。

(3)扩大了决策问题提出的数量。

决策问题实际存在的数量是很多的,但如果渠道不通畅,最终能提出的数量是有限的。

而现代大众传媒的信息容量大,传输速度快,形式丰富多样,使大量的、各种各样的问题都能够充分反映出来。

3.大众传媒在政策议程中的作用。

大众传媒在政策议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第一,在政策议程设定阶段,大众传媒可以看作“守门人”和“议程建构者”。

传媒不是机械地反映政策问题,而是对政策信息和问题进行整理.加工.筛选之后,才传递给社会大众,与其说他们是在“反映”现实,不如说是在“建构”现实。

第二,在政策议程创建之后到政策正式出台的中间阶段,往往是各种相关力量进行表达和游说的关键时期。

大众传媒在这个环节中所扮演的角色可称为“要求通道”和“议题游说者”。

大众传媒能够及时.有效地向官方决策者反映社会公众的政策诉求,在政策网络中搭建起政策主体之间进行政治沟通的桥梁,帮助官方决策者打开“政策之窗”。

第三,在正式政策出台之后,大众传媒主要扮演“政策的宣传者和监督者”的角色。

传媒是社会舆论的导向标,官方决策者往往借助传媒的力量发挥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通过宣传政策思想和理念,引导或规制人们的行为,从而实现有效的社会控制,促进政策系统的良性运行。

4.当代公共政策面临着哪些现实挑战。

(1)公共政策的程序化与非常规决策之间的矛盾。

(2)公共政策体系的相对封闭性与系统开放性的矛盾。

(3)公共政策的特性与传统方法论之间的矛盾。

5.邓恩列举的备选方案的来源包括哪些?

列举了八个来源:

(1)权威,即相关政策问题的专家;

(2)洞察力,长期与某些政策对象打交道的人或者一些政策相关者的知觉或者判断;

(3)方法,利用系统分析等创新性的分析方法;

(4)科学理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所产生的一些对问题现象的解释;

(5)动机,参与者的信念.动机和需要;

(6)相似的案例,其他地方处理相同或者相似问题的经验;

(7)类比,不同种类问题的相似性的的比较;

(8)伦理体系,哲学或者其他社会学家所提出的社会正义公平等理论。

6.第三部门(公益机构)志愿失灵的主要表现。

[2017年6月试题]

(1)慈善不足,公益活动所需要的开支与能募集到的资金之间存在巨大缺口。

(2)慈善活动的狭隘性,公益活动受益对象往往只是某些特定的社会群体。

(3)慈善组织的家长作风,公益机构的服务对象属于弱势群体,容易助长慈善组织董事会成员的家长作风。

(4)慈善组织的业余性,慈善机构中的多数志愿者都没有受过工作培训,普遍缺乏专业知识。

7.对公共政策分析者而言,重视并掌握结构不良的政策问题的原因。

[2017年1月试题]

(1)结构不良的政策问题体现了社会价值的冲突性—一个社会中,经常同时存在着不同的社会价值;

(2)政策制定者通常倾向于按照自己的价值系统去制定政策,而常常忽略整体社会的偏;

(3)政策制定者往往不愿去考虑创新性的政策,而传统的渐进决策模型又无法妥善解决结构不良的政策问题;

(4)由于资源有限,政策制定者元法罗列出所有可能的解决方案,因而限制了解决结构不良问题的可能性;

(5)政策制定者通常无法预测可能解决方案所有的正面及负面结果。

8.对目标群体边界的确定和研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1)目标群体与政策共生共存。

(2)目标群体的边界因政策而异。

(3)目标群体的边界确定要适当。

9.分析哪些人群容易从公共政策中获得利益?

[2015年7月试题]

公共政策具有利益的分配功能,利益究竟分配给谁,在通常情况下,有三种利益群体和个体容易从公共政策中获得利益:

(1)与政府主观偏好一致或基本一致者。

政府是政策制定的主体,自然也是公共利益分配的主体。

政府显然愿意把公共利益分配给自己的拥护者,而不是反对者。

(2)最能代表社会生产力发展方向者。

政策的好与坏、正确与错误,首先看它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其行为体现生产力发展趋势者,必然会从政策中获益。

(3)普遍获益的社会多数者。

一项政策的实际效果,取决于该政策是否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利益。

因为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利益得到满足或基本满足的各种利益群体与个体,会自觉不自觉地拥护和执行政策,促使政策的实际效果与预期效果一致。

一般地说,政策受益的人越多,发生政策偏离的可能性就越小。

10.公共机构的特性是什么?

第一,公共机构有存在的必要性。

第二,公共机构有维护公共利益的能力。

第三,公共机构产出的独特性。

11.公共利益区别于共同利益的基本特征。

第一,公共利益是一种具有社会共享性的共同利益。

第二,公共利益与政府的高度相关性。

第三,公共利益的公平性及其实现途径的民主性。

第四,公共利益“公共属性”的理论内涵与判断标准。

第五,公共利益的层次性。

第六,公共利益实现途径的多元化。

12.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要素主要有哪些?

(1)弄清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目的;

(2)选准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角度;

(3)确定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立足点。

13.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1)阶级性。

(2)整体性。

(3)超前性。

(4)层次性。

(5)多样性。

(6)合法性。

(7)公共性。

14.公共政策的内涵。

[2016年7月试题]

从一般意义上来讲,公共政策是由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为实现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实施共同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这里需要强调四点:

(1)公共政策制定的主体是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

(3)公共政策是为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所制定的行为规范;

(4)公共政策的主体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实施管理的同时,也要为自身管理制定准则。

15.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

[2016年1月试题]

公共政策的功能是指公共政策在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1)导向功能,为解决某个政策问题,政府依据特定的目标,通过政策对人们的行为和事物的发展加以引导,使得政策具有导向性。

(2)调控功能,公共政策的调控功能是指政府运用政策,在对社会公共事务中出现的各种利益矛盾,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3)分配功能,公共政策应具有利益的分配功能。

16.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和公共政策分析要素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2009年1月试题]

(1)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有三个:

导向功能、调控功能与分配功能。

(2)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要素有:

政策问题;

政策目标;

政策方案;

政策模型;

政策资源;

政策评价标准;

政策效果;

政策环境和政策信息。

17.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要素。

(1)政策问题。

(2)政策目标。

(3)政策方案。

(4)政策模型。

(5)政策资源。

(6)政策评价标准。

(7)政策效果。

(8)政策环境。

(9)政策信息。

18.公共政策分析要素的基本内容。

19.公共政策环境的特征。

(1)系统性;

(2)互动性;

(3)复杂性和多样性;

(4)联动性与定向性;

(5)稳定性与突发性。

20.公共政策评价标准大致有哪些方面?

[2015年1月试题]

(1)投入工作量。

即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所投入的各项资源的质与量以及分配状况。

(2)绩效。

即依据具体明确的目标,分析公共政策对客观事物与公共政策环境所造成的实际影响。

绩效既包括公共政策推动的结果,又含有民众心目中认定的满意程度。

(3)效率。

即投人工作量与绩效之间的一种比例关系,通常表现为政策投入与政策效果的比率。

(4)充分性。

即满足人们需要、价值或机会的有效程度,它反映了绩效的高低。

(5)公平性。

即公共政策所投入的工作量,以及产生的绩效在社会不同群体间公平分配的程度。

公共政策的类型不一样,所反映的公平性的角度与观点也不一样。

(6)适当性。

即公共政策目标和所表现出的价值偏好,以及所依据的假设是否合适。

具体地说,公共政策追求的目标是否是社会期望的,公共政策的成本与利益分配是否公平、公正。

(7)执行力。

即探求影响公共政策成败的原因,进而导致因果模型的构建。

(8)社会发展总指标。

即对社会状态与发展的数量进行描述与分析,既反映过去的动向,又可作为社会现状的说明,其特征是以描述性指针为主。

21.公共政策评价与一般的评价活动有何区别?

[2013年1月试题]

(1)公共政策是政府有选择的管理行为。

公共政策的主体由于其特殊的职能和地位,使得它比一般政策具有更大的作用范围和更深远的目的,因而要从公众的、宏观的、系统的高度来进行评价。

(2)由于公共政策对利益的分配是一个动态过程,那么公共政策的实践也必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会因为时间的推移因势而动。

因此,对公共政策的评价也应放到一个比较长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进行。

(3)公共政策是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对其进行评价时就要考虑到社会公共利益是否得到了科学有效地分配和落实。

22.公共政策评价在公共政策运行中发挥什么作用。

第一,公共政策评价可以检验公共政策实施的效果.效率和效益。

只有通过严格的程序、周全的数据和科学的手段对公共政策加以客观评价,才能判断特定的公共政策是否达到了预定效果,产生了怎样的社会影响,公众的响应如何等。

第二,公共政策评价有利于政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

现代社会人类活动日益复杂、风险增多,不确定性增大,从而对政策的科学性提出挑战;

人们的利益要求趋向多元化,公众参与要求高涨,从而对政策的民主化程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三,公共政策评价监督着政策资源的有效配置。

通过公正、公开的公共政策评价,可以知道在公共政策周期的不同阶段上资源投入量的比例分配是否恰当,在政策过程中人力、物力、财力的组合是否合适。

第四,公共政策评价能够在公共部门内部形成浓厚的竞争意识,有助于提高公共部门的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

第五,公共政策评价结论决定公共政策的生命周期。

对某项公共政策的评价构成一个政策周期的结束,同时又是下一个政策周期的开始。

23.公共政策评价作为公共政策过程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与一般的评价活动有什么区别。

第一,公共政策是政府有选择的管理行为。

公共政策的主体由于其特殊的职能和地位,使得它比一般政策具有更大的作用范围和更深远的目的,因而要从公众的.宏观的.系统的高度来进行评价。

第二,由于公共政策对利益的分配是一个动态过程,那么公共政策的实践也必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会因为时间的推移因势而动。

第三,公共政策是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对其进行评价时就要考虑到社会公共利益是否得到了科学有效地分配和落实。

24.公共政策思维方式的特点有哪些?

公共政策思维方法的特殊性就在于它具有“决策”和“公共性”的双重特征。

25.公共政策体制的类型。

第一,层级结构中的集权制与分权制。

(1)集权制是指权力集中于上级决策组织,上级组织包揽较多的的决策事务,下级只能依照上级指令行事的决策机制。

(2)分权制是指各级决策组织在各自管辖的范围内享有决策权,上级无权干预下级决策活动的决策机制。

第二,个人决策模式和集体决策模式。

(1)个人决策模式指决策权力属于单个决策主体所有,它包括个人专断式和个人负责制两种具体形式。

(2)集体决策模式指决策机构的全部成员拥有同等决策权力,共同决策和共同负责。

具体形式有历史上的寡头政治和当代的各种委员会制。

26.公共政策未来的基本走向如何?

(1)突显“公共性”,将决策视为公共行为,视政策为重要的公共物品;

(2)公共政策将更加强调公共问题的具体要求;

(3)公共政策将突出公平在其目标体系中的地位;

(4)公共政策的民主化趋势;

(5)公共政策的科学化走向。

27.公共政策问题构建的步骤。

第一阶段:

以“问题感知”体悟“问题情境”。

第二阶段:

以“问题搜索”认定“元问题”。

第三阶段:

以“问题界定”发现“实质问题”。

第四阶段:

以“问题陈述”建立“正式问题”。

28.公共政策系统的构成及其各自的职责。

公共政策系统主要由信息系统、智囊系统、决断系统及监控系统构成。

第一,信息系统职责:

(1)有计划、有规律、经常性的收集、处理、分析和贮存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历史和现实的情况与数据,以保证公共政策能够及时获得适用、准确和充足的情报信息资料。

(2)有意识地收集、整理政策实施过程及结果等方面的情况、数据,并及时向决策者反馈。

(3)研究分析政策执行结果中存在的问题,发现政策的偏差或失误,并及时向决策者反馈。

第二,智囊系统职责:

(1)参与公共决策,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2)为政策主体提供咨询服务,开阔政策主体的视野和思路。

(3)对政策问题进行会诊,找出问题的症结。

第三,决断系统职责:

(1)界定政策问题;

(2)确定政策目标;

(3)设计政策方案;

(4)选择政策方案。

第四,监控系统职责:

(1)防止政策主体滥用决策权。

(2)促使政策内容切合实际。

(3)监督执行机构及其人员正确执行政策。

29.公共政策学中引入案例分析的意义。

30.公共政策在美国诞生的现实条件。

公共政策学科首先在美国形成并获得巨大发展,日本学者药师寺泰藏曾指出,公共政策学之所以诞生于美国,是因为美国“的确具有适合公共政策学生长的土壤”。

所谓适合公共政策学生长的土壤是指当时的美国社会所具有的三种特别因素:

普遍流行的行为主义方法、日益加剧的社会问题、接受政策替代方案的文化。

正是这三种社会文化因素构成了公共政策学在美国诞生的现实条件。

(1)第一个因素是普遍流行的行为主义方法。

从20世纪20年代后期开始,行为主义的研究浪潮在美国流行开来。

两股力量推动了行为主义在美国的发展。

一股力量是一批祟尚实证分析的犹太学者为美国政治学研究注入行为主义活力。

另一股力量是一些财团通过出资支持对美国的政治行为进行研究。

(2)第二个因素是日益加剧的社会问题。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到80年代,美国的社会问题日趋增多。

政治学家、科学家和学者们一方面对政府的错误政策提出猛烈的抨击,另一方面也提出要对公共政策的制定系统进行研究和改进。

(3)第三个因素是接受政策替代方案的文化。

日本学者在考察美国总统竞选中选民的投票倾向时,发现美国人具有从“党派投票倾向”向“问题投票倾向”转变的文化。

31.公共政策终止的策略。

(1)重视说服工作,消除抵触情绪;

(2)公开评价结果,争取支持力量;

(3)旧政策终止与新政策出台并举;

(4)不放“试探性气球”;

(5)只终止必要的部分,减少终止代价。

32.公共政策终止的影响因素。

(1)决策者价值取向的改变;

(2)政策资源的缺乏;

(3)政策环境的变化;

(4)触发机制的影响。

33.公共政策终止可能遇到的障碍。

[2018年7月试题]

(1)心理上的抵触。

(2)组织的持久性。

(3)反对势力的联盟。

(4)法律上的障碍。

(5)高昂的成本。

34.公共政策主体的能力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2013年7月试题]

(1)规制社会成员行为的能力;

(2)引导公众观念、行为的能力;

(3)调控各种利益关系的能力;

(4)公平分配社会资源的能力;

(5)公共政策体系内部的互动及整合能力。

35.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的内容。

(1)规制社会成员行为的能力。

(2)引导公众观念、行为的能力。

(3)调控各种利益关系的能力。

(4)公平分配社会资源的能力。

36.公共政策主体体系。

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公共政策主体体系包括政府主体、准公共政策主体和社会公众。

这些政策主体对政策结果的影响各异。

他们之间既非平起平坐的关系,也非从属关系。

实际上,公共政策运作的整个过程就是多种力量相互博弈的过程,无论从纵向维度还是从横向维度上看,每个主体以及主体内部的各个层面都存在不同的利益,共同作用于公共政策的整个过程。

37.公益机构监督困难的主要原因。

[2018年1月试题]

(1)公益机构产出的质与量难以测定和度量。

(2)公益机构服务的间接性。

(3)监督主体方面的缺陷。

38.国际政策环境的主要趋势和特点。

国际政策环境的主要趋势和特点有三个,即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化。

(1)全球化。

全球化通常是指国与国之间的界限和各国制度的差异界限趋于模糊,甚至消失。

它是以市场化与信息化为基础,不以任何国家、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发展进程。

(2)信息化。

信息化与全球化相互交织,推动着全球产业分工深化和经济结构调整,重塑着全球经济竞争的格局。

信息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近年来电子政务的发展。

(3)知识化。

是指知识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和资源,被人们吸收、创新,转化利用,从而提高个人素质,改变生产生活方式,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过程。

知识化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而经济则又成为知识化的重要载体。

39.行政机关制定的政策有别于立法机关的两大特征。

40.行政机关制定的政策有别于立法机关的两大特征。

行政机关制定的政策有别于立法机关,其具备以下两大特征:

一是具体性,行政机关制定的政策绝大部分是把同级党委和人大所制定的政策具体化;

二是补充性,对党和国家权力机关制定政策尚未涉及的领域,行政机关制定出一些补充性的政策规定。

41.行政权力强控制的种类。

强控制主要包括三个种类:

第一种强控制是在经济上形成了公有制成为社会唯一利益源泉的局面。

第二种强控制是国家运用行政权力禁止其他利益源泉的存在,也就是消灭公有制之外的其他任何经济成分。

第三种强控制是通过意识形态的力量来最大限度地消除人们偏离这一利益结构的轨道的可能性。

42.简述公共机构的特性。

(1)公共机构有存在的必要性;

(2)公共机构有维护公共利益的能力;

(3)公共机构产出的独特性。

43.简述公共决策思维方法的特点。

公共决策思维方法的特殊性在于它具有“决策”和“公共性”的双重特征。

44.简述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2011年7月试题]

(1)整体性;

(2)超前性;

(3)层次性;

(4)多样性;

(5)合法性。

45.简述公共政策的评价标准。

[2014年1月试题]

(1)投人工作量;

(2)绩效;

(3)效率;

(4)充分性;

(5)公平性;

(6)适当性;

(7)执行力;

46.简述公共政策分析要素的基本内容。

[2012年1月试题]

某一公共政策能否顺利地完好提出,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人们是否对政策问题取得共识。

政策分析的中心任务,是要确定解决问题的目标,或者明确地说确定目标是分析前提。

为实现某一目标,可采用多种手段或措施,它们统称为备选方案。

拟定可供选择的各种备选方案,也是政策分析的基础。

按照系统分析的理解,模型是对研究对象和过程某一方面的本质属性所进行的一种抽象描述。

在政策制定与实际执行中,都会消耗各种资源,尤其在执行中。

整个政策过程,无论是从系统评估、投资评估、推测评估、方案评估还是执行评价或总评价等,都有待于建立合适的评价标准。

效果是达到目的时所取得的成果。

衡量政策效果的尺度往往用效益和有效性表示。

公共政策系统不仅包括政策主体和政策客体等多种要素,而且还包括外在环境。

公共政策活动实际上是对政策信息进行搜集、传递、加工、使用、反馈的过程。

47.简述公共政策评价与一般的评价活动的区别。

因而要从公众的,宏观的、系统的高度来进行评价;

(2)由于公共政策对利益的分配,是一个动态过程。

那么公共政策的实践也必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会因为时间的推移因势面动.因此,对公共政策的评价也应放到一个比较长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进行;

48.简述公共政策学中引入案例分析的意义。

[2010年1月试题]

(1)引入案例分析,凸显以案论理的理论价值,有利于推动公共政策理论的发展与深化;

(2)引入案例分析,有利于促进公共政策实践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

(3)引入案例分析,有助于促进公共政策学特别是MPA教育质量的提高。

49.简述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的内容。

50.简述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的内容。

(5)公共政策体系内部的互动及整合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