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 8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590627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2.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祝福》 8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祝福》 8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祝福》 8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祝福》 8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祝福》 8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祝福》 8Word格式.docx

《《祝福》 8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祝福》 8Word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祝福》 8Word格式.docx

研习新课

1.学生自读预习提示,了解小说的教学重点,教师点拨,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见前面教学目的,可以板书)

2.理清情节,了解倒叙的作用。

学生速读课文,画出课文中表明时间地点的词语,并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各段内容。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统一意见,形成下面的表格:

提问:

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叙述呢,还是另有自己的特点?

本文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这是采取了倒叙手法。

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

讨论归纳:

小说将祥林嫂的悲惨结局在开始就呈现在读者面前,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

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

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

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呢?

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而且死后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被骂为“谬种”,这就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哪一句是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显示由倒叙转为顺序的?

“然而先前所见所闻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3.指导学生研读序幕部分有关环境描写。

学生自读课文第1—2段,思考:

课文是怎样描写鲁镇祝福景象的?

哪些语句带有作者的感情或有特定的思想内容?

小说在开头就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

晚云的闪光、爆竹的钝响、幽微的火药和人们忙碌的景象。

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嗅觉,写得层次分明,具体形象,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

课文中用“沉重”的晚云,“阴暗”的天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等语句透露出作者对这种气氛的反感和贬抑。

其中有一句话“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值得注意。

这句话点出了辛亥革命以后农村风俗习惯依旧,封建思想依旧。

而破折号插入的部分又反映出,在这贫富悬殊的社会里,穷人无福可祝,无福可言。

这些语句,勾勒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基础。

4.初析鲁四老爷形象

学生阅读第1—2段有关鲁四老爷的部分,思考: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鲁四老爷的?

从中可以看出鲁四老爷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发言讨论,教师点拨归纳。

小结:

鲁四老爷是一个迂腐保守、虚伪落后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他顽固地维护封建旧制度旧思想,是没落的封建阶级代表人物。

作者刻画人物用笔不多,却正面侧面相结合,虚实相映,这种写法值得我们借鉴。

5.学生朗读这两段,进一步体会理解。

布置作业

1.写300字左右的小作文——《祥林嫂的故事》。

2.画出文中祥林嫂前后几次的肖像描写,并体会其作用。

3.做“思考和练习”一。

第二教时

交流作业,由两位同学读《祥林嫂的故事》,在学生互议的基础上,教师简要评议。

1.学习阅读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来的部分。

思考:

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是怎样的状态?

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肖像: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

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

(年轻,勤劳,朴实,新寡)

眼睛:

顺着眼。

(善良温顺)

表现:

整天地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

做工不懈,食物不论,力气不惜。

(勤快耐劳)

变化:

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要求极低,反衬出在婆婆家的遭遇)(择其要点板书)

鲁四老爷对雇用祥林嫂最初是什么态度?

皱眉,讨厌她是寡妇。

祥林嫂被抢走时,鲁四老爷反应如何?

两次“可恶”,“然而”是什么含义?

鲁四老爷估计祥林嫂是逃出来的,“皱一皱眉”表示反感,却没有丝毫同情心。

寻人时,也仍然是“踱”。

发现祥林嫂被抢走,鲁四老爷说了两次“可恶”,“然而”。

我们细细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里面没有丝毫是对祥林嫂的同情。

第一次“可恶”的是婆婆“抢”的举动,给自己带来了麻烦。

“然而”是书面语重转连词,后面隐含的意思是:

祥林嫂私自逃出,礼教不容;

婆婆作主,理所当然,而且表示了鲁四老爷的假斯文。

第二次说可恶是针对卫老婆子的,对卫老婆子先荐祥林嫂然后又合伙劫她,闹得沸反盈天,有损鲁家的体面。

“然而”找到像祥林嫂这样比男人还勤快的劳动力是不容易的。

2.讲析祥林嫂被迫改嫁一部分。

学生默读,思考:

为什么只有四婶还提起祥林嫂?

祥林嫂似乎从人们记忆中消失了,四婶还问起她,也仅仅因为后来再也雇不到像她那样不懒不馋、勤快能干的佣人。

为后文收留祥林嫂打伏笔。

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什么?

祥林嫂“闹”得出格又反映什么?

这部分的结果怎样?

教师讲解:

婆婆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旧社会劳动妇女没有地位,死了丈夫还得受制于婆婆。

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以八十千的价格“卖”掉了。

祥林嫂的反抗,并不是因为在读书人家里做过事,而是她的自发反抗,她要摆脱这任人宰割的命运。

在当时的社会,她的反抗不可能有结果。

这部分最后交代了祥林嫂嫁了勤劳朴实的贺老六,并有了一个儿子。

读者读到这里,往往会稍松一口气。

但祥林嫂的命运究竟如何呢?

我们继续研读。

3.讲析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这一部分。

学生速读这一部分内容,概括主要情节。

①祥林嫂再次到鲁镇做女佣。

②祥林嫂的痛苦悲伤成了人们咀嚼品味和取笑的材料。

③柳妈的恐吓和祥林嫂捐门槛。

④祥林嫂捐门槛后仍得不到解脱,最后被赶走沦为乞丐。

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时肖像有哪些变化?

从中反映出什么?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择其要板书)

与前面第一次来时比较,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受到刺激,极度悲伤。

作者正是用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悲哀。

原来不爱说话的祥林嫂为什么反复讲阿毛的故事?

人们的反应怎样?

是因为她心中非常悲伤,想通过倾诉来发泄心中的痛苦,希望得到人们的安慰和同情。

但人们却很少同情和怜悯,在鲁四老爷家不让她干祭祀的活,镇上的人们很快就厌倦了她的故事,并把她作为取笑的对象。

这些,说明在那个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祥林嫂享受不到一个普通人的权利,要忍受巨大的精神压力。

(在讨论中注意理解有关句子的含义,并分析“思考和练习”六的三个句子)

柳妈是一个怎样的人?

祥林嫂为什么要化那么大的代价去捐门槛?

捐门槛后祥林嫂有哪些变化?

柳妈是个深受封建礼教和迷信毒害的小市民。

她的话,本身没有什么恶意,但却使祥林嫂思想上更加痛苦。

祥林嫂花了12元鹰洋去捐门槛,是她的又一次反抗和挣扎,她要顽强地活下去,争取恢复一个普通女佣的地位。

所以捐了门槛以后“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祥林嫂以为从此可以摆脱厄运了。

请一学生朗读“冬至的祭祖时节……那我可不知道”。

使祥林嫂受到致命的打击是什么?

接着祥林嫂发生了什么变化?

四婶在祭祀时的一句话使祥林嫂陷于绝境。

祥林嫂捐门槛后本已告诉四婶,可四婶仍不让她沾手。

其实,四婶的背后是鲁四老爷的话:

“伤风败俗”,“祭祀的时候可用不着她帮手。

”正是鲁四老爷所代表的封建礼教封建思想,阻断了祥林嫂的生路,把她逼向死地。

祥林嫂受到打击后“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不济”,胆怯,惴惴,是一个木偶人(阅读时注意这一段的重点词和关联词语),作者写出了祥林嫂精神上的巨大变化,显示了心灵上的巨大创伤。

最后,祥林嫂竟被鲁四老爷一脚踢开。

祥林嫂悲剧的

范进中举 .教案示例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儒林外史》的介绍。

2.讽刺艺术的表现形式——夸张、对比、写实。

(二)能力训练点

1.欣赏小说的讽刺艺术。

2.比较阅读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了解封建科举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四)美育渗透点

体会作者对丑恶现象进行辛辣讽刺的艺术。

二、学法引导

因《范进中举》是长篇小说节选,学生要想较好地完成该课的学习目标,宜课外阅读《儒林外史》全书,对该书的整体情况,包括所刻画的人物,所选取的典型题材,反映的主题,主要的艺术手法有个大体的了解。

学习本文时,着重从范进的语言、动作分析其性格,抓住范进中举前后的不同遭遇及中举后喜极而疯的原因的讨论分析,理解本文的主题及艺术特点。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1)个性鲜明的人物语言与动作。

(2)对比、夸张与直接写实在讽刺小说中的作用。

2.难点

旧小说中的雅语与口语。

3.疑点

同是读书人,范进与孔乙已有何不同?

4.解决办法

重点问题主要由学生阅读分析得出答案,难点多参照文下注解解决,疑点采取结合上几节课内容进行两个人物的比较的方法解决。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查找资料,谈对吴敬梓和《儒林外史》的了解。

2.教师启发,学生讨论分析。

(1)从范进中举前后社会地位、经济状况及其自身变化中把握人物性格及世态人情。

(2)范进喜极而疯片断赏析。

(3)胡屠户形象分析。

(4)对比、夸张、直接写实的讽刺手法。

3.教师推荐《儒林外史》精彩片断,师生共同赏析。

4.范进与孔乙己比较阅读,教师点拨,归纳。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介绍吴敬梓与《儒林外史》。

2.从范进中举前后地位、经济状况变化把握科举制度的罪恶,从周围人的态度变化了解世态。

3.范进喜极而疯片断精读。

(二)整体感知

《儒林外史》是古代讽刺小说中的精品,所以在一开始应予以介绍并鼓励课外阅读,这也能促进学生对本课知识、人物主题的认识。

而后分析课文内容,熟悉故事情节,在此基础上重点剖析主人公范进的遭遇及性格。

(三)教学过程

1.作家、作品简介

吴敬梓,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门第,早年也曾热衷功名,便考场屡屡失意,同时在家境由富到贫的变化中,他也饱尝世态炎凉,这些使他对现实,尤其对科举制度有了较清醒的认识,促使他写下了长达三十万字的章回体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儒林”指读书人这一阶层。

《儒林外史》全书正是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描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

书中人物,大都有当时真人真事为影,全书故事没有一个主干,但有一个贯串其中的中心,即反对封建科举、封建礼教,讽刺因热衷功名而造成的极端虚伪的社会风气。

作品塑造了许多典型人物,如周进、范进、马二先生,严监生等等。

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讽刺小说中,这本书获得很高评价。

2.听课文范读录音,要求

(1)读准字音,体会语气,语调的运用,注意文下注释中一些旧小说中的词语的解释。

(2)围绕“中举”这一中心事件,按时间顺序将选文分成“中举前”和“中举后”两个部分。

3.范进形象分析

(1)中举前

学生默读第1、2两段,[思考]两段有哪些地方能表现范进的社会地位与经济状况?

在这种情形下,他仍偷偷参加乡试,这说明了什么?

如“这十几年,不知猪油也曾吃过两三回”,“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几句可见范进家境贫寒,而胡屠户对他的轻侮中可见他社会地位低下,面对屠户的训骂,他竟然“唯唯连声”。

在这种情形下,他仍偷偷赴试,更表现出他对功名的热衷。

(2)中举后

投影,放范进发疯的画面,学生读第5段范进喜极而疯片断,给其划分层次,并分析这里有哪些文句的反复,这种反复说明了什么。

范进喜极而疯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昏厥一疯跑一跌倒一疯走上集。

这里拍手的动作、笑的表情多次重复,“我中了”一句话反复出现。

拍手、笑印证了他是因喜而疯,“我中了”体现他念念不忘的是科举,一旦中举,喜极而疯,这一情节的设置,充分表现了范进的利欲熏心,从而揭示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学生读第5至12段,[思考]范进中举之后地位、经济状况发生哪些变化?

这说明了什么?

范进对胡屠户的态度有何变化?

又说明了什么?

中举之后,范进地位马上提高,这从周围众邻居的称呼“范老爷”,胡屠户的言行,张静斋上门几件事都可看出。

而张静斋送钱送房子,可见范进经济状况与以前不可同日而语,更预示他从此将走上富贵之路。

他对胡屠户的称由“岳父”转为“老爹”,可见他性格中有虚伪的一面。

从中举之后看,范进已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新贵,他得到了他想要的功名富贵,但他也马上表现出虚伪、世故的性格,对胡屠户态度变化,与张静斋称兄道弟,这就表现他已被科举制度所腐蚀,所同化。

4.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二、课后练习五第2小题。

(四).总结、扩展

本课对于范进形象的分析是一个重点内容,通过分析,我们重要的是明确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孔乙己没有进学、潦倒一生,范进进了学又如何?

不过变为统治阶级的走卒而已,不同的命运、相同的主题。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对胡屠户描写部分,体会人物性格。

2.课外阅读《儒林外史》第四、五、十三至十五回。

第二课时

1.胡屠户形象分析。

2.对比、夸张、写实的讽刺手法。

3.范进与孔乙己形象比较。

4.《儒林外史》精彩片断阅读。

(二)整体感知

本课时以讽刺艺术的欣赏为重点,以胡屠户的形象分析其实也贯穿这一内容,范进与孔乙己比较、精彩片断阅读求粗不求细,大致轮廓出现后让学生自己揣摩。

1.以胡屠户为例,分析本文的讽刺艺术。

本文最大的特色在于它的讽刺艺术。

讽刺有多种表现形式:

如对比、夸张、反语以及直接写实等。

[思考]本文主要用丁哪几种形式?

结合胡屠户形象分析逐一进行说明。

主要用了对比、夸张和直接写实三种。

(1)对比胡屠户对范进的前后态度变化。

对范进的称呼“现世宝”一“贤婿老爷”。

对范进外貌的描述“尖嘴猴腮”一“才学又高,品貌又好”贺礼“一副大肠和一瓶酒”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

动作。

“腆着肚子去了”,“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一“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那手早颤起来”,“干思万谢,低着头,笑迷迷的去了”

通过对比,表现出胡屠户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市侩性格。

(2)夸张

胡屠户打了范进之后,“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

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

”众人回家时,“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这种细节上的夸张,用漫画式的笔法显示出胡屠户对范进畏惧、巴结的情态。

(3)直接写实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五第1小题。

这里胡屠户的动作“攥”、“舒”、“缩”、“揣”及“紧紧”、“连忙”两个词活画出他那副贪财虚伪的小人相。

通过对比、夸张、写实的手法,胡屠户的性格跃然纸上:

这是一个趋炎附势的市侩形象,他欺贫爱富、贪财虚伪、庸俗自私。

学生讨https:

///论文中对其他人物的讽刺描写,如用夸张的手法描写范进喜极而疯的情状。

2.学生讨论,比较范进与孔乙己形象。

教师提示:

可以从人物性格,人物的遭遇,人物与作品中其他的人关系几方面着手。

范进逆来顺受,甘受屈辱,孔乙己自视清高、孤芳自赏;

范进世故虚伪,孔乙己迂腐善良;

范进中举之后成为统治阶级,享受荣化富贵,孔乙己连秀才也没考上,最后被打折了腿死路一条;

范进中举后,周围人巴结奉承,送钱送银子,孔乙己一生遭人嘲笑,掌柜最后记得他还是因为他欠了酒钱。

作者的态度:

吴敬梓对范进以批判为主,鲁迅对孔乙已有批判,也有同情。

3.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三。

本文与《孔乙己》相比,是通过一个中举的人,围绕“中举”这一事件,描写各色人等的种种丑态,从而揭露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揭露当时社会中趋炎附势的世态。

作者用了对比、夸张、直接写实的手法对这些人物进行描写、讽刺,大大加强了文章的批判性。

比较阅读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方式。

作为比较的双方应具有可比性,即有共性与个性。

同样,除了范进与孔乙己,还可进行丁举人与张静斋的比较,胡屠户与张静斋的比较。

这些比较都有利于深入地把握人物性格。

下面进行《儒林外史》精彩片断的阅读讨论。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组找一个带有明显讽刺的片断进行阅读,然后集中讨论。

示例1第四回写到范进到知县汤奉处打秋风,当知县看到范进因守制而不用银镶杯箸,不用象箸时,很担心他不用荤酒,正在此时,却见范进“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元子送在嘴里”,这才放心。

一句“大虾元子”的描述将范进虚伪的性格暴露无遗,同时也表现出封建礼教的虚伪性。

示例2第五回写到严监生临死前伸出两个指头,众人都不得要领,其妾赵氏猜出他的心事“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恐费了油”,挑

教学目标

  1.学习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对比论述的方法。

  2.通过评点了解本文跌宕生姿而又组织严密的特点。

  3.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鸿门宴”上,项羽因为害怕担当“不义”之名,终于让刘邦得以脱逃,纵虎归山,铸成大错。

其实项羽真正注重的不过是一个“名”,他企图“名正言顺”的爬上帝王的宝座。

其人虽不可一概抹杀,其“义”却不足为训。

  在我国历史上,另有一大批志士仁人,他们舍生取义,前仆后继,或藐视权贵,或为国为民,不务虚名,不图私利,他们跟项羽有着很大不同!

现在我们来学习张溥的《五人墓碑记》,文中记述了颜佩韦等五人的“蹈死不顾”,会帮助我们“明死生之大”,加深对“义”的认识与理解。

  

(二)检查引导

  1.指名朗读课文,口头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2.简要提供课文有关人物的材料(也可在学生预习时提供)。

  

(1)五义士

  颜佩韦(商人,为人慷慨,喜打抱不平)、杨念如(阊门外鬻衣)、沉扬(牙侩)、马杰(练武玩棒)、周文元(周顺昌的轿夫)。

颜佩韦等人过去互不相识,而且除周文元外,其它四人同周顺昌也毫无交往,在周顺昌被捕时,他们完全是出于义愤才自发参加斗争的。

五人被捕后,对自己的作为,理直气壮,毫不隐讳。

天启六年七月中,苏州城里布满警卫,戒备森严,就在阊门外吊桥上,五义士大骂魏忠贤和毛一鹭,从容就义。

临刑时,几万市民含泪同五人诀别。

  

(2)周顺昌

  (1584~1626),字景文,号蓼(l))洲,苏州吴县人。

万历进士,任福州推官,后升吏部文选员外郎。

为人正直、清廉,疾恶如仇,对民间疾苦多所关注,后辞官还乡。

原应天巡抚周起元被罢官时,周顺昌指斥魏阉并为之送行。

天启五年,被迫害的“六君子”之一魏大中被捕路过苏州,周顺昌与他“周旋累日”,还把女儿许配魏大中的孙子。

魏忠贤获悉此事后指使东厂特务罗织罪名,借机陷害。

天启六年三月,周顺昌被逮到北京,在狱中受尽酷刑,同年六月十七日被拷死狱中,年四十三岁。

到崇祯元年才得以昭雪,赠太常卿,谥忠介。

(详见人教社《中语参》高中第二册)

  (3)张溥与复社

  张溥(1602~1641),字天如,号西铭,明末太仓(现江苏省太仓县人)。

崇祯四年进士,“复社”的创始人和领袖。

复社成立于熹宗天启末年,是和阉党斗争的东林党的继续,他们自认为东林党的继起者。

复社是文社,但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能与政治斗争相结合,在历史上是很少有的现象。

  3.补充介绍作者

  张溥自幼勤学,所读之书必手抄六七遍,故名其书斋曰“七录斋”(其专集之名即来源于此)。

18岁那年,魏忠贤阉党开始专政,政治更加黑暗,东林党人受到残酷镇压。

本文作于魏忠贤“投缳道路”(1627年冬)之后,当是崇祯元年(1628年),其时他26岁。

  4.学生口述苏州市民暴动经过。

(略)。

  (三)诵读第1段

  步骤:

  齐读一遍后,学生提出难词难句,解答后再齐读一遍,然后进行评点。

评点方式有三:

①学生用铅笔在课本上评点,教师巡视中发现好的评点,向全班推荐;

②教师提问,学生答问,再加以概括,使之成为评语;

③教师作补充。

评点后练习背诵并作检查。

(以下各段同此)

  评点: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为第3段叙事张本),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为第4~6段议论张本;

“义”,全篇纲领)。

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首提“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点墓碑)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呜呼,亦盛矣哉!

(用感叹结住叙事,为下文蓄势。

  写法指要:

  作墓碑记,故先叙墓之由来;

况此墓来得不寻常,尤非先说不可。

此段纯属叙事,用一个“盛”字作结,却将作者胸中议论托出,何等笔力!

  (四)诵读第2段

  评点: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极言为时之短。

这是引导句,为的是引出下面的议论)。

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

况草野之无闻者欤(一比,与常人比)?

独五人之曒曒,何也?

(承上段“盛”字。

  写法指要:

  此段不接着叙五人之死的经过,却就建墓事生发议论,以常人与五人对比,已暗含“死生之大”之意,为结尾张本。

由此再进一步展开,真可谓“出奇制胜”。

(略释作文中的“奇正”之法。

  注:

以上内容大多可以化为启发提问,不是由教师说出。

(下同)

  (五)诵读第3段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犹记”统领本段叙事。

“周公之被逮”承开篇首句),在丁卯三月之望。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周公义者,吴民亦义者,”义”是一段叙事主旨),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

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

”众不能堪,抶而仆之。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

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须对照下文“矫诏纷出”,义勇如见)。

中丞匿于溷藩以免。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此处点出五人姓名,值得玩味),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承首段建墓事,妙。

  本段叙苏州市民反阉党斗争始末,而以“激于义”三字为统帅,至五人姓名戛然而止,即又回到建墓事上,此亦跌宕之法,盖为下文蓄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