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电教课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589970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0.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数学电教课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四年级数学电教课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四年级数学电教课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四年级数学电教课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四年级数学电教课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数学电教课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四年级数学电教课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数学电教课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年级数学电教课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千百十万┆千百十个

万万万┆

位位位位┆位位位位

写万级上的数.

问:

六千八百五十万,写在万级上的数字是多少?

生:

6850.

板书:

(对照数位顺序表)6850

写个级上的数.

个级数位上有没有数?

(没有)

没有数怎么办?

(用0表示或用0占位)

如果不写0,就剩下”6850”性不行?

为什么?

(对照数位顺序表)在6850后面写上”0000”,即68500000.

5读一读.

同样,把68500000分级,在读做:

六千八百五十万,然后和原来的读数(原题目)进行比较,检验.

(1)显示:

三千零八十万人参加了”保护母亲河”行动.

1让学生尝试写数;

2引导启发:

含有几级的数;

万级上的数字是多少?

个级上的数字是多少?

与上一题有什么相同之处?

有什么不同之处?

要注意什么?

(同样,这也是含两级的数,万级上的数字是”3080”,个级上的数字是”0000”.在写数时要注意:

万级上的“零”要用0表示,个级数位上要用0占位.)

(2)写一写:

一千五百六十九万三千

六百七十二万三千一百一十三

1同样,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在让学生学出这两个数;

2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讨论,检验;

3提出存在的问题,有同学或来势来讲解;

4全班交流,板书正确写法:

一千五百六十九万三千写作:

15693000

六百七十二万三千一百一十三写作:

6723112

5看数读一读.

三、巩固练习

1.课文第7页”做一做”

(1)由学生独立完成,请4位同学上台板演

(2)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3)教师奖品,全班校对.

2.课文第7页:

“你知道吗?

介绍有关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发展历史,对学生形成树感,感受数字的文化内涵提供了素材。

3、练习一的第6题的一、二排

第6题“看计数器写数”要求学生对照计数器上的数位顺序,看珠子写数2、练习一的第7题,本题没有数位表来支撑,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画数位线或数位格来代替,逐步过度到直接写出.

四、课后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课程内容很简单,学生基本能够通过讨论、迁移、自学解决本节课的内容,并能用较完整、准确的数学语言,归纳、总结出两个数甚至多个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第6课时亿以上数的读法

课本第21页例1

1、对照数位顺序表,读出亿以上的数。

2、由学生自己探索出读数的规律,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3、通过地球不堪负人口之重的拟人素材,生动地引入世界人口总数,让学生在感受大数、学习亿以上数的读法的同时,了解人类的生存环境。

4、让学生在学习亿以上数的读法的同时,了解到地球上人口太多了,如不控制将要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环境,渗透有关人口知识和环境保护的教育。

一、复习(引入)

1、请学生读数,我们已经认识了亿以内的数,这几数你们会读吗?

(个级和万级)

2.十进制计数法。

3.写出数位顺序表。

二、探求新知“亿以上数的读法”

1、创设情境

2、读数:

你们知道地球上有多少人吗?

(6100000000人)地球说:

我快背不动了。

3、让学生自己尝试,自做一个数位顺序表,把数字填上去。

谁来大胆的读一读

千 

百 

十 

亿 

万 

位 

6100000000

10040002000

400305000000

4、出示10040002000和400305000000

这两个数又该怎么读呢?

同桌互相说一说。

5、分别写出3个数的读作:

_________________

讨论:

亿以上的数该怎样读?

(和亿以内数的读法类似)

小结:

亿以上的数的读法和亿以内数的读法相似,同学们共同总结出读亿以上的数的方法,真棒。

1、让学生共同来完成“做一做”。

9200000000

508040000000

26705000000

300200000

说一说,比一比,你是用什么方法能够很快的读出来。

2、一亿是()个一千万。

( 

)个十万是一百万。

309654007中的3在( 

)位上,9在( 

)位上。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哪些收获?

基本能够通过知识的迁移进行自学,同时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绝大多数学生能够用流利、完整、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述亿以上数的读法。

同前一课一样,通过一些类似489000526和48910526这样的数进行比较,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第2课时角的度量

一、教学内容:

角的度量P40——P41

二、教学目标:

1.联系已有的学习经验,体会计量角的大小需要有统一的计量单位,认识角的计量单位,建立1°

的表象。

2、在观察、交流的基础上,认识量角器的结构与功能;

经历探索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和过程,初步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3、通过量角,感受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

初步感知三角尺上三个内角和的特点。

4、通过一些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

四、教学准备

课件、量角器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回忆什么是角,请你画一个角。

怎样知道你画的角的大小呢?

这就需要有统一的计量单位和度量工具。

这节课就来学习角的度量。

(二)探索发现

1、认识计量角的单位

要测量一个角的大小应该选用一个合适的角作单位来量,人们将圆平均分成360份,将其中一份所对的角作为度量角的单位,它的大小就是1度,记作1°

,根据这一原理,人们制作了度量角的工具——量角器。

量角器是把半圆分成180等份。

2、认识量角器的中心、0刻度线、内外圈刻度。

(1)师:

量角用什么工具?

请大家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2)小组合作研究量角器。

(3)学生汇报研究的结果。

注意这里要尽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来解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要说明哪里是量角器的中心,哪里是0度刻度线及内刻度和外刻度,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等。

根据回答做出下列板书:

中心、0度刻度线、内刻度和外刻度。

总结:

量角器上内圈刻度是按逆时针方向排列的,外圈刻度是按顺时针方向排列的。

刻度线汇集的一点,是量角器的中心点。

请分别找出内外刻度中0°

20°

90°

135°

180°

只给小组同学看。

3、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

1、出示下列角(教材第41页例1),问:

这个角你能读出它的度数吗?

(因为没有标角的度数,所以学生读不出)。

接着问:

要读出这个角的度数该怎么办?

(用量角器)指导学生实际操作,按步骤去量角。

①使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

②使量角器的零刻度线与角一条边重合;

③看角的另一条边所对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教师边说明边演示,巡视加以指导。

独立测量P40∠2的度数。

2、量出下列角的度数。

(突出第二个角的边不够长可以延长边来量,要问学生为什么可以延长边来量的道理)。

总结:

角的一边与哪条0°

刻度线重合,就读哪圈的刻度,一般情况下,开口向左读外圈刻度,开口向右读内圈刻度。

四、比较角的大小。

不测量比较哪个角大?

再用量角器量下面的两组角,比较一下它们的大小。

(教材第41页做一做2例1)

你发现了什么?

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总结结论:

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

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叉开的大小,叉开得越大,角越大。

(三)巩固发散

1、P41——1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读数的方法,教师强调看哪圈刻度。

2、P41——2先观察,比较大小,再测量,你有什么发现。

教师总结:

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长短无关。

3、P41——3独立测量,全班订正。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角的度量

量角器

计量单位1°

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六、教学后记

通过课件直观引导,绝大多数学生能够用量角器量角,还明白了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学困生要再课外指导。

第4课时角的画法

角的画法P43

1、使学生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并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角的有关知识。

2、通过学习,使学生经历画角和练习的全过程,进一步巩固角的有关知识。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分析、推理的能力。

重点:

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

难点: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课件、量角器、活动角、尺或三角板

1.说出下面的角各是哪一种角。

(大屏出示)

2.我们已经认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会进行角的分类,怎样画角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画角。

板书教学内容:

画角

1.教学角的画法

问:

量角的工具是什么?

(说明要画一个指定度数的角,也要用量角器来画。

出示例题:

画一个60°

的角

(1)请同学自学角的画法,书P43,例3

(2)试一试

让学生拿出量角器、铅笔、练习本,按书上的步骤一步一步地画一画。

请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画的?

学生一边说,教师在黑板上示范,最后教师讲解说明。

总结画角步骤:

(1)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0°

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2)在量角器60°

刻度线的地方点一个点。

(3)以画出的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

2.练习分别画出75°

、105°

学生说出这两个角的名称。

学生自己进行画角,同桌用量角器互相订正。

1、选择合适的方法画出下列各角,并说说它们分别是哪一种角。

10°

45°

60°

90°

105°

120°

2、用一副三角尺,分别画出15°

、150°

165°

的角。

(指名汇报方法)

3、P43做一做2独立完成后指名订正。

角的画法

(1)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0°

(2)在量角器60°

(3)以画出的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

通过课件直观引导,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掌握角画法,但还要在画的精准上再指导。

学困生要让优等生给教。

第1课时笔算乘法

笔算乘法(因数的中间和末尾没有0)P47

1.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使学生经历笔算乘法计算的全过程,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3.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准备课件

笔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45×

12=44×

59=63×

52=

这节课我们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笔算乘法

1、出示例1:

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约行145千米。

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

说一说这题如何列式?

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

(板书教学内容补充:

三位数乘两位数)

145×

12估计一下大约是多少?

(指名回答)

怎么计算出准确的结果?

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这道题,自己试一试。

(小组讨论并汇报)

提问:

(1)先算什么?

(先算2乘145的积是290,得数的末位和因数的个位对齐)

(2)再算什么?

积的书写位置怎样?

(3)最后算什么?

注意第二步个位上的0不写。

板书:

12=1740

145

×

12

290

145

1740

和45×

12比较,你发现了什么相同点?

两位数乘法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师生归纳

两位数乘法,先用一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尾和个位对齐;

再用这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尾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1.P47做一做

134×

12176×

47425×

36237×

82

322×

24145×

27679×

13286×

35

笔算乘法

四、教学后记

绝大多数学生基本能够通过知识的迁移进行自学,同时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能自己总结出计算方法和注意事项,明白算理。

但基础差的学生计算准确率低,要加强训练。

第2课时笔算乘法(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

笔算乘法(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P48

1.使学生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进一步认识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

2.使学生经历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3.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计算的能力

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

掌握竖式的简便写法。

1.口算

40×

72=600×

300=30×

23=

53×

30=20×

700=40×

22=

72=40×

72=

20×

20=40×

90=502×

7=

608×

5=908×

4=400×

50=

2.笔算并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708×

6=790×

8=54×

278=

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乘法板书教学内容:

1、出示例2

怎样计算160×

30=

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自己试一试。

学生独立进行计算。

(1)请不同算法的学生说一说口算的过程。

可以用口算计算先算160×

3=480,再在积的末尾再添1个0;

或16×

3=48,再在积的末尾添写2个0

(2)写竖式时,如何处理0和非0数字的对位问题?

怎样确定积的末尾0的个数?

(指名板演,其他学生在本上完成。

小组讨论交流计算的过程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

掌握竖式的简便写法

160×

30=4800

160160

30×

30

0004800

480

4800

2、独立计算106×

30=

学生反馈讨论:

(1)竖式的简便写法,为什么不写成

106

(2)计算106×

30时,既然中间的0与3相乘得0,那么这个过程可以不要吗?

106×

30=3180

106

3180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以后再看乘数末尾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填写几个0

教材P48做一做1、2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30=4800106×

160106

48003180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因数中间和末尾又0的笔算乘法,通过对比练习,绝大多数学生基本能掌握方法,同时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能自己总结出计算方法和注意事项,明白算理。

第4课时积的变化规律

积的变化规律P51

1.理解积的变化规律,会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2.通过观察、讨论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索、归纳积变化规律的过程。

3.在探索、归纳积变化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的条理性。

三、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

2=6×

20=6×

200=

1、组织小组交流

2、归纳规律:

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也要乘几。

3、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

4=10×

4=5×

4=

4、组织小组交流

引导概括:

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也要除以几。

5、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或计算器验算。

26×

48=17×

12=

24=17×

24=

12=17×

36=

观察算式。

学生将发现的规律说给自己的同伴听。

全班汇报交流发现的规律,并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6、问:

谁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

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要乘(或除以)几。

1、两个数的乘积是120,其中一个因数乘4,另一个因数不变,这时积应该是(),如果另一个因数也乘4,这时的积应该是()

2、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除以5,要是积不变,另一个因数应该()

3、在一个乘法算式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8后,积变成424,原来的积是()

4、P51做一做第1题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

5、P51做一做第2题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

教师指导:

方法有两种,方法一:

先求出长200÷

8=25(米)再用25×

24=600(平方米)方法二:

因为宽扩大了3倍,在长不变的情况下,面积也扩大3倍,200×

3=600(平方米)

积的变化规律

第5课时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

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P52——P53

1.使学生初步认识单价、数量、总价以及速度、时间、路程的含义,在具体生活情境中理解和掌握这两组数量关系。

  2.认识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中各种不同数量的求法,会应用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和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单价、数量、总价以及速度、时间、路程的含义,在具体生活情境中理解和掌握这两组数量关系。

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和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

谈话:

同学们,这有一些物品的价格信息,请你来做售货员,算一算要花多少钱?

(出示教材P52例4)

1、教学例4

(1)篮球每个80元,买3个要多少钱?

(2)鱼每千克10元,买4千克要多少钱?

学生尝试列式解答,指名汇报并板书。

师:

说一说,这两道题的条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都是求什么的问题?

两道题都是讲的买商品的价钱问题,题中篮球每个80元、鱼每千克10元,这样的每一件商品的价钱是单价(板书:

单价),买3个、买4千克这样买的件数是数量(板书:

数量),求一共用的钱是总价(板书:

总价)。

找一找,数学书的单价是多少?

你还知道哪些物品的单价。

说一说第

(1)题中篮球的单价、数量、总价各是多少,怎样求总价?

(2)题呢?

从上两题中你能发现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吗?

生概括并板书

想一想如果知道总价、数量怎样求单价呢?

生汇报

如果知道总价和单价又该怎样求数量呢?

我们在识记这一组数量关系时,只要记住“单价×

数量=总价”就可以根据乘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就能想出“总价÷

数量=单价”“总价÷

单价=数量”

2、教学例5

出示例题,独立解答

(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70千米,4小时行多少千米?

(2)一人骑自行车每分钟行225米,10分钟行多少米?

两道题都是讲的行程问题,题中每小时行70千米、每分钟行225米,这样的在一个单位时间里行的路程,是速度(板书:

速度),所用的4小时、10分钟是行走的时间(板书:

时间),求出的280千米、2250米,这样的一共行的路是路程(板书:

路程)。

说一说第

(1)题中汽车的速度、时间、路程各是多少,怎样求路程?

从上两题中你能发现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吗?

生概括并板书。

想一想如果求速度,又该知道哪两个条件呢?

怎样列式?

如果求时间,又该知道哪两个条件呢?

我们在识记这一组数量关系时,只要记住“速度×

时间=路程”就可以根据乘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就能想出“路程÷

时间=速度”“路程÷

速度=时间”

教材P52-P53做一做,指名汇报

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

单价×

数量=总价速度×

时间=路程

总价÷

数量=单价路程÷

时间=速度

单价=数量路程÷

速度=时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