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影非艺术视野的思考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586806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56.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电影非艺术视野的思考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关于电影非艺术视野的思考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关于电影非艺术视野的思考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关于电影非艺术视野的思考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关于电影非艺术视野的思考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电影非艺术视野的思考文档格式.docx

《关于电影非艺术视野的思考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电影非艺术视野的思考文档格式.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电影非艺术视野的思考文档格式.docx

然而在编辑过程中,编者渐渐被它感染,它在絮絮叨叨谈论电影界的各种掌故时显得相当地道,相当亲切,有着一种特殊的影人作文的文风。

如果耐下心慢慢读下去,一波三折的,跟随着作者时时有新的发现,得出新的观点,会有真正的品尝的快乐出现,仿佛吸完浓浓的原汁后,才尝到了肉和骨头——而不是就干巴巴的骨头本身。

那就姑且算它是一篇浸透着原汁的“论文”呗,相信它能够给人带来新鲜的、层次丰富的冲击力,引发人们对电影现状进行深思。

一、国歌·

孙先生·

电影

  在我们的地球上,只有一个国家,每天都会在最庄重的时刻、最庄重的地方,以最庄重的形式演奏和演唱一首电影歌曲。

这个国家叫中国。

她有12亿人口,占人类总人数的五分之一。

——引子

  1950年初秋,在已经解放了一年多的南京城里,金陵大学的秋季开学典礼之后,金大“电影与播音部”的“电影与播音专修科”的新生们,涌进金大应用物理实验馆,一起围坐到一张很大很大的桌子后面。

这是他们学习电影经历的开始。

站在他们面前的教授,名叫孙明经,时任金陵大学理学院电影与播音部主任。

  在年轻学子们的期待中,孙先生开始了他的讲课:

“1949年10月1日,对人类、对中华民族的历史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天,这一点,今后的历史会加以证明的。

这一天,在北京的天安门前,有两个声音向全世界、也向全中国发出:

第一个声音是毛泽东先生向世界宣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第二个声音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乐队演奏了一首1935年创作的电影歌曲。

  “这两个声音引发的震撼,我和各位都亲身感受到了,随着时日的推移,我们的民族和我们的世界,会更长久地感受到这个震撼。

  “同学们从今天开始的学习内容是电影与播音,以及如何运用电影和播音进行教育。

因此,我们这个班级有两个名称:

‘电影与播音专修科’和‘电化教育专修科’。

  “我们这个拥有4万万5千同胞、刚刚成立的国家,选用一首电影歌曲做国歌,对于从今天开始就要学习电影的各位,既是一种鼓舞,也应当引发一种思考。

我和各位,以及天安门广场以外的整个世界,是怎么听到天安门前演奏的这首电影歌曲的呢?

是从收音机中听到的。

对于从今日起就要学习播音的各位,这也同样是一种鼓舞。

  “国歌是什么?

她以音乐形象代表着一个国家所有民族、所有成员所共同构建的民族精神。

在北美,在欧洲,诗人们把她叫做国之灵魂。

我们这个刚刚建立起来的新国家为什么会把一首电影歌曲当作我们的国之灵魂?

  “这个决定是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出的,我和各位通过报纸、广播、新闻电影已经对作出这个决定的人们有了一些了解。

其中,不仅有中国共产党人最杰出的领袖,还有国民党人中杰出的领袖,还有我们民族中最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文艺家、军事家、商人、宗教领袖、侨领及来自各地的民族头人。

连国母孙夫人都亲自参予了这个决定。

这个决定在表决时是全体通过的,无一人反对。

  “在进这间教室之前,我在报上看到一篇版面不大的文章,题目是《请别再把火柴叫‘洋火’》。

我和各位都经历过旧中国的时日,随便一说就可以说出一堆加以‘洋’字的东西。

比如‘洋钉’、‘洋灰’、‘洋袜子’、‘洋房’、‘洋车’、‘洋布’、‘洋磁盘子’、‘洋油’等等。

一般来讲,只要叫得上名字的东西,在旧中国好像无一例外都加了个‘洋’字。

可是有两样百分之百的舶来品——一个是电影、一个是播音,前面并不加‘洋’字。

有谁听到过‘洋电影’、‘洋播音’的叫法吗?

没有,各位没有听过,我也没有听过。

那么为什么在连我们中国人自己设厂生产的火柴都叫‘洋火’的时代,而作为百分之百的舶来品的电影,在我们这块早已被列强瓜分过的土地上,反而能不加‘洋’字呢?

  一位当时只有19岁,戴着眼镜的小伙子激动地问了一句:

“教授,那是为什么?

”这个小伙子叫沈嵩生,后来做了北京电影学院的三届院长,历时9年,是自1956年北京电影学院建院以来,历任正院长中任期最长的一位。

  这的确是个有意思的问题,但我们暂时把它搁置,让时光向后挪移几十年。

1992年11月16日,病骨支离的孙先生躺在床上对我说:

“电影是法国人发明的,法国是电影故乡,在电影发明后的最初五年中,全世界包括美国在内、放映的主要是法国人拍摄的电影。

很可惜,今天的法国已成了美国电影的殖民地。

这个变化有很多原因,其中法国人把电影理解成艺术,是使法国电影败落的根源。

美国人把电影理解成一种经济行为,一种高效率的教育手段,结果今天的美国电影成了世界电影市场的主人。

而日本人则把电影理解成为用日本商品占领美国市场、亚洲市场、甚至世界市场的‘航空母舰群’。

在今天的美国、今天的亚洲国家、包括我们中国在内,这些当年牺牲了几千万生命、苦苦战斗、最终成为战胜国的国家国土上,早已有路便有日本车,有商店便有日本货,有家庭就有日本商品。

再过三年,电影问世就一百年了。

面对过去的一百年,面对新的未来的一百年,我们该如何理解和使用电影呢?

说完这一段话之后三天,孙先生就走了……

  自1930年成为电影教育委员会的书记员至1992年去世,孙先生一直都没有离开过电影这个学科。

中国的电影高等教育正式始于1936年。

孙明经先生参加了自1930年至1936年期间、为创建这一学科而进行的全部准备工作。

为了认识电影和理解电影,从1927年到1934年,他本人读完了金大理学院和中央大学理学院化工系、电机系、物理系用无线电专业的所有相关课程。

为了能阅读电影的原文著作(那时关于电影的中文专著几乎是零),他学习了英、法、德、日、俄五种外语。

就是在文革最艰难的日子中,他还翻译了英、法、德、日、俄各国外文原著中有关电影电视最新进展的资料200多万字。

194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因为孙先生在电影与播音教育与创作中做出的贡献,他被聘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中国首批委员。

  孙先生在62年的实践、研究、创作、教学中,发现了一件极有趣的事:

百年电影史,是由五个故事构成的。

这五个故事构建了电影生命的链条。

孙先生为这个链条起了一个名字:

“电影的科技行为学、电影的教育行为学、电影的经济行为学”,其中:

——电影诞生的基础是经济与科技。

——推动电影发展的目的与动力是经济与科技。

——而手段则是教育。

  一位干了一辈子电影的老人,他之所以在临终前还在比较着各国电影的不同命运,是因为他深深关注着、忧虑着中国电影的命运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如果我们懂得从凝结着他一生思考结晶的经验之谈中吸取一点儿有益教训的话,我们的电影向前发展时兴许会多几分参考,减少些许盲目。

让我们回到法国、美国、日本各国的电影问题上去。

二、巴黎狂欢之夜

  1995年12月28日,是一个非同寻常的日子。

这一天,人类也许是以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规模、为庆祝一件事而举行了一次空前庆典。

  这一天的巴黎,人们从早到晚都沉浸在狂欢之中。

午夜了,没有人去睡觉。

此时巴黎的街头,在卢米埃尔兄弟首放电影最近的那条大街上,两男两女四个年轻人,挤出了狂欢的人群。

太累了,去喝点什么,坐一坐吧。

  这是巴大研究生院的四位正在攻读电影学博士学位的博士生。

他们是同一位导师的弟子,一位24岁的美国姑娘,一位27岁的法国小伙,一位23岁的日本小伙,因为他生得太文气,小模小样的,所以同伴们叫他”小男孩”。

还有一位29岁的中国少妇,是这四人组合中的大姐。

因为他们的导师常常要求他们看同一部电影、同一部专著,或让他们一起讨论电影或专著,因此,这四个人成了一个小团体。

他们常常是四个人一起去图书馆、去电影馆、去导师家,当然也常常一起吃快餐和乘车。

在巴黎的中国留学生把他们叫“四人帮”,他们自己则戏称他们的组合叫小联合国教科文。

他们在一起时,不管干什么,花钱从来都是AA制,自己掏自己那一份。

可这天晚上进了咖啡厅,一坐下,法国小伙就宣布:

“今天晚上我出全份!

因为今天是法国的节日。

中国少妇叫了一声:

“好!

”日本“小男孩”却并不同意:

“什么意思?

如果只是为了表现一次大方,我当然不反对,可要是为了什么法国的节日,那可得讲个明白。

  “这还不明白吗?

100年前的今天,在巴黎诞生了电影。

这里是电影的故乡,全世界都在庆祝,我们四个人也在庆祝。

庆祝什么呢?

当然是100一年前法国人发明了电影!

不是吗?

这还不该说是法国的节日吗?

在今天的世界,有哪个国家的政府会象我们法国政府对电影这么支持呢?

在法国,最好的电影艺术家们每年都会得到政府的资助。

在历届法国政府的预算中都会为支持电影事业列出专项预算,而且这种用于支持电影的预算每一年都在增加。

近十年中每一年都会有几个亿的法朗,最高的年份可以达到10亿之多,这是一项世界之最。

还有,每年都会有很多人从世界各地来到法国,在法国的大学里、在法国的电影学教授指导下攻读电影学位,当然这也包括了在座的我的三位同学。

‘小男孩’,我这么说明可以吗?

 “哈哈哈!

”美国姑娘大笑起来。

 “你笑什么?

是笑我刚才说的话吗?

”法国小伙问。

  “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你。

我从小就爱看电影,因此小学中学的电影课我都学得很有兴趣。

后来我上了大学,选了电影学作为专业,读硕士也仍然选择电影学。

在读美国电影史时,我发现了一组有趣的数字:

从1896年到1900年的5年中,在美国本土电影市场中放映的影片,有85%是法国人摄制的;

可到了1988年至1993年的5年中,在美国本土电影市场上放映的法国人摄制的影片,连百分之一也没有了。

相反,近5年里在法国电影市场上放映的影片,美国电影占了数量的30%,而票房美国电影则占了56%。

我们知道,在法国除放映美国电影之外,还放映德国、英国、西班牙、意大利、中美、南美、日本、非洲各国的中东、东欧及俄国电影。

  “今天法国电影业的收入有56%来自美国电影。

而法国电影在法国本土市场上的占有已到了很低的程度,而在本土以外的世界市场上的占有率则离零很近很近。

近10年中平均每年全球电影市场额为200亿美元,美国电影占了80%。

美国电影业从90多年前法国电影的殖民地发展成了今天全球电影市场的主人,当然也是法国电影市场的主人。

我想1900年的12月28日,所有的美国人都会同意这是法国的节日,可是现在,作为一个美国人,我想我有权说今天是美国的节日。

说到我会到法国来读博士学位,是因为我实在太想弄明白一个在美国让我怎么也弄不明白的问题:

法国是怎样从电影故乡沦为美国电影的殖民地的?

  “我刚才会笑,也许是因为你讲到法国政府每年都会专门为电影做出预算来支持本国的电影事业时,你的表情很自豪。

  “美国电影业每年会向美国联邦政府上交45亿至50亿美元的税金。

政府可以用这笔税金发展教育、发展科研、发展民众的文化事业,也可以用这笔钱建立公立医院,改善公共交通。

因此,每一个美国人和生活在美国的外国人,都可以从美国电影业中得到实惠。

而法国的电影业则反过来要政府从纳税人交的税金中拿出钱来支撑它的存在。

我曾去过一个亚洲城市,那里的乞丐非常多。

我问导游这是为什么,导游说这里是宗教圣地,到这里来朝圣的人都把布施当成一种乐善好施的举动,因此造成了这个城市独特的乞丐文化:

这里的乞丐不被人岐视,乞术高的人很富有,乞讨被看成一门艺术,乞讨有术的人被称为艺术家。

在美国,纳税被看成一种神圣的义务,身体健全的人决不会接受布施。

因此,我很难理解为什么你会把政府用纳税人的钱对法国电影人布施也引以为自豪。

  “小男孩”很有节奏地拍了拍手掌:

“说得十分精彩,可你弄错了一个前题,今天在世界电影市场上放映的电影,你刚才讲主要是美国电影,身为日本人,我不能不纠正你——是日本电影,而非美国电影。

我再强调一下,今天在世界电影市场上放映的电影所创造的票房收入和税金,日本电影所占的份额是51%,这个份额在未来还会更多。

  “我过去一直以为你是一个认真的学者,没想到你会是一个狂热的、不顾事实的民族主义者!

”美国姑娘叫了起来,她一下把1990至1994年5年中全球最卖座的50部影片的片名和世界票房的成果报了出来。

  美国学人如此重视统计数据,不能不让那位中国研究生叹服叫绝。

一年之后,这位中国留学生回国探亲,她对我谈起了那个不眠之夜。

讲到此处时,她停住了。

我追问下文,留学生对我说:

“那50部最卖座的电影中,有48部是美国好莱坞影片。

但你会想到吗?

这48部好莱坞电影当中,有28部的老板是日本人!

三、问题、寓言和理论

  至此,有两个问题放在了我们面前:

A、美国人怎样从法国电影殖民地发展成为世界电影市场的主人?

B、日本这个战后长期在美军占领之下的二战战败国,到底用了什么方法成为最卖座的美国电影的老板?

并在今日世界上形成有路就有日本车、有店就有日本货的局面?

  有一则寓言:

  一头雄狮身上有两个跳蚤在争吵,A跳蚤高叫:

“这狮子属于我,是我给他取的名字,他叫奥尔特!

”B跳蚤气坏了:

“笑话,要想让我承认狮子属于你,你必须比我跳得高!

”两跳蚤狂争不下,最后决定比谁跳得高。

当两跳蚤一起落到地上时,它们又开始了新一轮的争论——这个地球究竟属于谁?

  研究电影当然需要理论,今天可供我们选择的理论很多,那么我们在研究电影时选择什么样的理论呢?

  但愿我们不选用比谁跳得更高的理论!

  但愿我们不选用以自己的命名为准的理论!

  《理论论》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当今世界万万千千的理论可以用一种方法把它一分为二:

  A、得到统计成果支持的理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理论——它的表达特色是“统计成果使我们看到……”

  B、学者以自我权威命名的理论——它不需要、它排斥统计成果,它的表达特色是“我个人认为以及某某某大师指出……”

其实不论有多么高明的跳蚤存在,狮子是决不会因为某一个跳蚤跳得更高或那一个跳蚤为自己取了一个什么样的名字而使自己的生理特性发生丝毫改变的。

四、电影的开端:

它在法国如何从科技发明而“变”成了杂耍?

  1952年以后的很多年以来,在我们中国电影教学的课堂和出版物中,在讲到电影的历史和本性时,会有一种描述:

诞生——杂耍——艺术。

  我们的问题是,这一变化过程是如何实现的?

什么人,为着什么目的,把这个19世纪末诞生时拥有同时代一切事物中最高科技含量的科技成果叫做了杂耍?

电影诞生的前提是她需要:

 生理学共同构建的成果——视觉暂留的发现。

 心理学

 光电学——放映时提供足够强的投射电光源。

 物理学——拍摄时把实物转换成清晰影像精确投射到胶片上的光学原理与技术。

放映时提供投射光源平行光束使胶片上的影像能正好精确地投射到幕上成像的原理与技术。

 机械学——可以使有孔胶片连续运动中每秒18次精确同位置暂留定位和启动的原理与技术——摄影机。

 化学和化工学——在连续运动中可以快速感光的感光乳剂和使影像从潜影还原的冲洗技术。

 材料学——在机械运动中有足够强度的、必须是透明的、能使感光乳剂在其上均膜涂布和牢固附着的材料——片基。

 照像术——高速中每一次开启关闭必须等时的快门原理设计与技术——叶子板。

  当以上诸多学科与技术的学术发展共同达到足以支撑构建起后来中国人命名为电影这东西的临界水准时,卢米埃尔兄弟首先完成了可以使“它”诞生的准备——制成了摄影机和放映机(当时用的是同一架机器),制成了制做胶片片基的材料和涂布平台,制成了为胶片精确打孔的打孔机、制成了足快的感光乳剂,解决了乳剂在片基上均匀涂布和牢固附着的技术与材料,解决了冲洗那么长长度的感光片的技术和设备(在此以前,冲洗技术只能冲洗尺寸很小的照片底片)。

他们还事先多次进行了拍摄、冲洗、和放映试验,为12月28日的当众放映做好了准备。

  在1895年,如果不是经过别有用心的精心设计和大规模运作,而只凭几个人的心血来潮,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得到这样一个就当时时代而言科技水准最高的项目成果的!

  电影根本不是杂耍。

它那就当时时代而言、空前的高科技含量,使无论多么无知的人也不可能把它理解为杂耍!

  但法国电影史的著作中,的确为“它”留下了一段“杂耍”时期的记录。

这是一个精心策划设计的骗局!

那么是什么人,为了什么目的要设计这个骗局?

回答是——资本。

  电影诞生后,有一个神话被人们口口相传:

火车可以从墙上开出来!

大家都想一睹为快。

于是马上就有了让想一睹为快的人们看到“它”的操作——最早的以放映谋生的人出现了,他们奔到一切想看到这奇迹的人们中去。

他们的投资迅速增值,于是立刻激发了更多的人把钱投入到放映业中来。

片源节目的需求自然也同步猛增。

观众在法国带来的热潮,还推动着有人为资本增值而跨海远行。

最早的胶片制造业、机具制造业、放映业出现了。

  统计成果让我们看到,看电影、放电影的人的增多,造成了两个直接的结果:

A、原本看歌、看剧、听音乐、看小说、读诗、购画的人一下猛减。

B、投资戏剧、音乐、出版的人及画商们失去了原本属于他的市场。

 投资意味追求资本增值。

当投资不能增值时,一场为保卫自己利益的斗争就不能不发生了。

  资本开始收买学者良心!

资本开始收买报纸的版面。

最聪明的方法是吹捧从口袋中掏钱的人——于是法国人是世界上最有艺术鉴赏能力的民族——文学、诗、音乐、绘画、戏剧都是艺术,电影吗,只不过是杂耍!

因为“它”不是文学、不是诗、不是音乐、不是绘画、不是戏剧——“它”没有色彩、没有声音、没有情节——一句话“它”呀,不包含艺术的任何元素,在一切有艺术鉴赏力的人面前,“它”只不过算一个杂耍罢了。

吹捧有效!

十分有效!

骗局成功了!

统计成果让我们看到,杂耍说一面世:

消费人群很快就把热情从“它”身上移回到音乐,戏剧、文学和绘画这些艺术上去了。

  此时的电影放映业已有了一点小小的气候,电影资本已有了最原初的规模。

当时的法国有着数量不少的放映者,他们把自己的钱、或借来的钱变成了机器和胶片,购置了大蓬车(最早的放映人用来放映和运输的用具),租赁了放映场地。

而杂耍说的风起云涌,使“它”刚刚火爆起来的市场,一下变得冷清了。

  电影业不能不组织自己的反击!

“它”必须为资本增值而战。

法国的消费者不是最有艺术鉴赏力的民族吗?

要夺回并进一步发展电影资本的市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全法国的消费者们都把电影理解成一门艺术,一门高于、优于文学、戏剧、音乐、绘画的艺术——一门新兴的、年轻的、综合的艺术。

当时在法国向电影注入了资金的人群,都是一批最富挑战精神、最有活力、最肯一试新事物的和最能为之一拼的人们。

他们开始在放演的同时用钢琴配音乐、用歌手配唱、用演员朗诵旁白。

他们把摄影机对准舞台拍摄戏剧、歌剧、舞蹈、他们拍摄画家作画……

  但其它的艺术资本仍在收买学者的良心和报刊版面。

电影人最初的努力没有成功。

“它”被那些出卖自己的学者们称之为:

加了新调料的杂耍。

不论电影人怎么努力,学者们都会用新的方法把“它”重新装进杂耍的口袋中。

  电影资本只有一条出路:

用其人之道还治其人。

电影资本不得不开始收买学者的良心和报刊版面。

  于是,法国的报刊上发表了最初的一批把电影称之为最新兴艺术的文章。

电影资本必须创造出一种能够保护自己利益的理论。

它必须树立和拥有其它艺术门类所拥有的艺术理论、艺术大师、艺术理论家和艺术经典作品。

在当时的法国,这是一门艺术能够立足和被认同的不可缺少的四个要素。

  最初被电影资本收买的学者们,试图用绘画的理论来描述电影的艺术特性,这立刻受到了被艺术资本收买的学者们的嘲弄,被嘲弄的学者们于是挖空心思要为电影构建一种只属于电影的理论。

他们必须制造出一位大师、大师的方法、大师的作品和大师的理论。

在当时的欧洲,建筑被理解为各项艺术中的最高成就——它是凝固的音乐,它把绘画和雕塑最有机最巧妙地融合到了一起。

法国人把这种“融合”称之为“蒙太奇”——组合、架构——结构。

被电影资本收买的学者们从“蒙太奇”中找到了灵感:

如果把早已为法国学术界和公众认同“蒙太奇”移植到对电影的理解和理论中去怎么样呢?

  于是一个动人的故事应时而生——某某氏在大街上拍摄,机械发生故障,拍摄中断,某某氏努力调试机器,故障得以排除,于是再拍摄,当他把冲洗出来的影片放映时,结婚和送丧的队伍组接到了一起!

电影有了“蒙太奇”的艺术作品、创作它的艺术大师、也有蒙太奇的艺术理论、和运用这一理论的艺术理论家——于是电影终于成了一门艺术!

  对电影从最初的研制到诞生整个过程进行研究、考察,会让人发现,把电影称为艺术如同把电影叫做杂耍一样,也是一个精心编造的骗局。

  因为创造蒙太奇的并不是那位某某大师,在1895年12月28日之前,蒙太奇已经产生,而这是由于卢米埃尔兄弟在研制胶片时资金不足所造成的。

  卢氏兄弟制造胶片时,首先要把溶剂溶解后涂布在一个光洁度很高的平台上(称涂布平台),待溶剂完全挥发后,制成透明片基。

然后再在制成的片基上涂布感光乳剂,这是一个必须在无光环境中完成的工作,因此,最初的胶片片长,只能小于涂布平台的长度——因为没有更大的房间来安放涂布平台。

(注:

①)

  一次装片只有880个画格长度的胶片,这是电影诞生前就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