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模块综合检测试题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586758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模块综合检测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模块综合检测试题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模块综合检测试题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模块综合检测试题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模块综合检测试题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模块综合检测试题Word下载.docx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模块综合检测试题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模块综合检测试题Word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模块综合检测试题Word下载.docx

B.选拔人才注重德才兼备

c.体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D.考试程序繁杂试题艰涩

A 材料“得知中举后,竟高兴得发了疯”,表明科举制使士人的心理发生扭曲,人性得不到应有的伸,故A项正确。

5.中英《条约》第十一款规定:

“英国驻中国之总管大员,与中国大臣,无论京京外者,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

两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

”这说明(  )

A.英国开始干涉中国的政

B.中国的行政主权遭到破坏

c.清政府失去了外交自主权

D.清朝天朝上国观念被打破

D 材料规定突出的是中英来往时人员的平等,打破了清朝的朝贡体系和天朝上国观念,故D项正确。

6.”贼做官,官做贼,清廷一片黑漆漆。

骨包皮,皮包骨,金田快有新君出。

”这一首歌谣描绘了(  )

A.三元里抗英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爆发

B 根据题目中的关键词“金田”得知描绘的是太平天国运动,故B项正确。

7.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

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

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  )

A.宣告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破产

B.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c.增强了中国人的民族危机意识

D.促使知识分子关心中国的发展前途问题

c 据材料“直截了当地讲救亡”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增强了中国人的民族危机意识,故c项正确。

8.1899年,慈禧册立载漪之子溥儁为大阿哥,计划废黜光绪帝,但溥儁不获外国公使承认,慈禧被迫停止废立计划。

义和团运动中,载漪与载勋等利用义和团排外。

1901年,清政府与联军议和时,载漪被指为“首祸”要求惩办。

1902年,清政府下令将载漪、溥儁父子流放x疆。

据此可知(  )

A.列强开始干涉中国政

B.晚清政府进一步走向沉沦

c.晚清统治集团发生分裂

D.义和团运动引发朝廷争

B 列强开始干涉中国政开始于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A项错误;

据材料“溥儁不获外国公使承认,慈禧被迫停止废立计划”“1901年,清政府与联军议和时,载漪被指为‘首祸’要求惩办。

1902年,清政府下令将载漪、溥儁父子流放x疆”可知晚清政府进一步走向沉沦依附于列强,B项正确;

c、D两项材料体现不出。

9.有学者评价辛亥革命时指出: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把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一举推倒了,为此后的革命打开了通道。

这种不朽的业绩难道不值得我们今天给予热情的歌颂吗?

”该学者认为辛亥革命  (  )

A.促进了中国思想的传播

B.推翻了封建等级制度

c.是中国民族革命的开端

D.具有革命的一面

D 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具有革命的一面,故D项正确。

10.“共争归来,同看国贼罢黜;

欢呼学生复课,庆贺商店开门。

”这一事件(  )

A.体现强烈的爱国精神

B.使观念深入人心

c.推翻君主专制制度 

D.动摇了列强统治中国的根基

A 从材料提供的信息看反映的事件是五四运动,结合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分析可以看出“共争归来,同看国贼罢黜”彰显了中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B、c两项是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D项是国民革命的意义。

11.右图是玉祥在1939年所作的漫画。

画上的白话“打油”诗是:

“妈妈在前 爸爸在后 弟弟播种 哥哥打寇 男女老少 齐报国仇 多产粮米 把倭打走”。

该漫画的主旨是(  )

A.嘲讽日寇对华侵略B.鼓励发展农村经济

c.号召百姓积极抗日D.赞扬国共合作抗日

c 该漫画的主旨并不在于嘲讽日本的侵略,而在于号召百姓积极抗日,故A项错误,c项正确;

鼓励发展农村经济的目的是抗日,故B项错误;

材料体现不出国共合作,故D项错误。

12.下图是中国新主义革命时期年代尺。

适合填入图中空白处的是(  )

A.开天辟地B.握手言和

c.分道扬镳D.走向成熟

D 1935年召开会议,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妥善处理了党长期存在的矛盾和分歧,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故D项正确。

13.该电报(如下)发于哪场战争中(  )

粟,并告华东局,邓,中原局:

齐辰电悉。

应极力争取在附近歼灭敌人主力,勿使南窜。

华东、华北、中原三方面应用全力保证我军的供应。

军委

佳亥(9日21—23时)

A.淞沪会战B.会战c.淮海战役D.渡江战役

c 根据材料可知参战军队为华东解放军、中原解放军,指挥者为粟裕、毅、等,材料又涉及,可知该战役是淮海战役,故c项正确。

14.下面两历史照片反映的史实共同说明(  )

A.中美、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B.中国睦邻友好政策取得重大成果

c.世界政治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

D.西方对中国的外交孤立政策破产

D 中美建交于1979年,A项错误;

美国非中国邻国,B项错误;

20世纪70年代世界格局未发生根本性变化,c项错误;

图片信息共同说明西方对中国的外交孤立政策破产,故D项正确。

15.《欧洲历史》说:

“古代希腊的与今天西方代议制形式的不能完全相提并论。

在雅典,城邦的所有公民都有可能亲自参加选举和表决。

”这说明了(  )

A.古希腊与近代西方是完全不同的

B.雅典强调公民的广泛参与和直接管理

c.雅典比西方代议制优越

D.西方代议制是直接

B 材料“亲自参加选举和表决”反映了雅典强调公民的广泛参与和直接管理,故B项正确。

16.《查士丁尼法典》序言中写道:

“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

这样,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

”这句话表明(  )

A.罗马法可以消除罗马社会矛盾

B.罗马法是皇帝制定法律的唯一依据

c.罗马法对近代欧洲法制影响深远

D.法律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之一

D 材料强调了法律的重要作用:

治理国家、巩固统治,D项正确。

A项不正确,罗马法可以缓和社会矛盾,而不是消除;

B项错在“唯一”;

c项说确,但与题干无关。

17.《欧洲文明扩史》中说:

“从欧洲的总体看,甚至到19世纪下半叶仍远不能说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欧洲都实现了英法式的近代。

而且的体制与的精神并不完全是一回事:

有了议会制,是说有了的形式,不等于说有了的容。

”最能印证材料观点的是(  )

A.1689年《权利法案》B.美国1787年宪法

c.1875年法国宪法D.1871年德国宪法

D 该题实际考查到19世纪下半叶有的形式,而无的容的国家。

依据所学可知,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皇帝拥有绝对权力,虽然有议会,但是议会的权力很小,D项正确。

18.19世纪上半期,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等社会改造方案纷纷提出。

这反映了(  )

A.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B.民族主义思潮兴起

c.工业革命加剧了社会分化D.资本主义走向衰落

c 19世纪以来,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西欧社会贫富分化明显,一些思想家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不是一个公正、合理的社会。

他们纷纷提出改造社会的方案,社会上先后出现了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潮。

19.巴黎公社会议决定,在市政厅开设公共食堂。

公社委员因时间紧或公务缠身;

就在食堂自己掏钱买定价份饭吃。

饭菜的价格和花样都是有规定的,午餐标准1.5法郎,晚餐2法郎,每人只准喝半瓶劣质葡萄酒。

就是这样一个公共食堂,也严禁公社委员们的家属使用。

材料主要反映了(  )

A.公社因财政紧提倡节俭

B.公社的公共食堂管理规

c.巴黎公社倡导公仆意识

D.公社实行平均主义原则

c 材料中没有涉及公社财政状况,故A项错误;

公共食堂的管理规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但非问题的本质,故B项错误;

材料“因时间紧或公务缠身”“自己掏钱买定价份饭吃”“严禁公社委员们的家属使用”,说明巴黎公社倡导公仆意识,故c项正确;

食堂的饭菜需要委员们自己掏钱,未体现平均主义原则,故D项错误。

20.就当时布尔什维克党部的分歧,莫洛托夫说:

“当他们所说的社会主义革命是将来的事情时,列宁回答说:

不,现在就应当准备社会主义革命。

”当时“分歧”主要是围绕(  )

A.“四月提纲”中的主

B.《和平法令》中的规定

c.建立维埃政权的决定

D.《土地法令》中的规定

A 根据材料可知当时布尔什维克党部存在的分歧在于当时是否需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提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A项正确。

21.下表是某国际组织资料,该国际组织是(  )

成立时间1949年

组织宗旨成员国在集体防务和维持和平与安全方面共同努力,通过政治和军事手段,促进欧洲——大西洋地区的、法治和福利,保卫成员国的自由与安全

总部驻地布鲁塞尔

A.北约B.华约

c.欧共体D.不结盟运动

A 根据题目该组织成员国是为了促进欧洲——大西洋地区的、法治和福利,可知其成员国为西欧国家和美国,并且其总部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成立的时间是1949年,可以判断该组织是北约,故A项正确。

2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和联由盟友成为对手;

到了80年代之后又谋求合作。

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世界多极化的发展B.经济全球化的推动

c.两国意识形态的矛盾D.两国国家利益的需要

D 美间合作也好对立也罢,都是出于自身利益而作的政策调整,国家利益是外交的根本出发点,故D项正确。

2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谈到: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厮杀后,昔日称雄于世界的欧洲列强均已沦为二等国家、三等国家。

在,来自联和东欧盟国的威胁日益严重;

在西方,来自美国的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不断加强。

”基于此,西欧国家(  )

A.积极推行改革 B.与联展开激烈竞争

c.走上联合自强之路  D.努力抢占新的殖民地

c 从材料可知,西欧各国面对联的威胁和美国的控制逐步认识到必须采取措施改变这种局面。

联系所学知识,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建立,开始了欧洲联合的进程,以应对美的压力。

24.20世纪60年代,某次国际会议通过宣言,支持各国人民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坚持反对帝国主义和新老殖义,主国际关系化。

这一会议是(  )

A.万隆会议B.日瓦会议

c.不结盟运动会议D.朝核六方会谈

c 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召开,会上确立了不结盟运动始终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宗旨和原则,支持各国人民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坚持反对帝国主义、新老殖义,主国际关系化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c项符合题意。

25.当今世界,有人认为存在“新冷战”。

那么,新旧“冷战”的基本共同特征是(  )

A.美国在对峙中处于攻势地位

B.欧洲成为争夺的前哨阵地

c.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D.双方既对抗又避免直接军事冲突

D 尼克松时期美国在美争霸中处于守势,A项错误;

欧洲成为争夺的前哨阵地是旧“冷战”的基本特征,B项错误;

1991年华约已经解体,c项错误;

“冷战”是指采用除武力之外的一切手段来遏制其他国家,双方既对抗又避免直接军事冲突,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26.无论中外,“分权”思想自古就有,虽然它们的目的和影响各不相同。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分权主要以君权与相权,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的划分为表现形式。

……汉代以后,我国的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就正式分由不同机关行使,实现了在职能、权力和人员三方面的分离,和现代国家三权分立的方式相似。

所不同的是,作为xx国家基本政治制度一部分的分权体制是从总体上以对国家权力进行有效制约为目的而做出的政治安排,这三种权力的最终来源是人民,而我国古代无论决策执行还是监督都直接或间接地对皇帝负责。

材料二 美国第四任总统麦迪逊《辩论——美国制宪会议记录》一书评论道:

《联邦宪法》是一套“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

朱雄在《论三权分立原则对美国政治体制的影响》中说:

1787年宪法将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制衡理论作为宪法的核心,并对其进行创造性的发展,形成了特殊的“双重分权制衡”政府结构。

材料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

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

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1)中国的分权在隋唐时期最为典型的体现是实行了什么制度?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分权和近代以来西方分权的根本不同。

(10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87年宪法所体现的原则及其对美国发展所起的作用。

(7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如此分权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这部宪法的性质和意义如何?

(8分)

(1)问,第一小问制度,据材料一“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就正式分由不同机关行使”及设问中的“隋唐时期”可知是三省六部制;

第二小问不同,据材料一“这三种权力的最终来源是人民,而我国古代无论决策执行还是监督都直接或间接地对皇帝负责”,结合所学得出,中国分权服务于皇权专制,西方分权服务于制度。

(2)问,第一小问原则,据材料二“形成了特殊的‘双重分权制衡’政府结构”得出分权与制衡原则;

第二小问据所学,从政治、经济等角度回答即可。

第(3)问,第一小问目的,据材料三“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结合所学分析得出,限制袁世凯权力,维护资产阶级制度;

第二小问性质,结合所学得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第三小问意义,结合所学分析得出确保制度的实现,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答案:

(1)制度:

三省六部制。

(4分)

不同:

中国分权服务于皇权专制;

西方分权服务于制度。

(6分)

(2)原则:

分权与制衡原则(或三权分立、互相制约、原则等)。

(2分)

作用:

防止了专制,保障了;

维护了国家统一,促进了经济发展。

(5分,只要能答出相同的意思即可得分)

(3)目的:

限制袁世凯权力,维护资产阶级制度。

性质:

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意义:

确保制度的实现,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2分,只要能答出相同的意思即可得分)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5年初,人民解放军相继解放一江山岛、大岛、渔山列岛、披山岛等岛屿,至此,沿海岛屿全部解放。

同年3月16日,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称,如果新中国在海峡扩大战争,美国将使用核武器。

——根据“人民解放军战史”整理

材料二 1955年是世界历史上的另一个转折点。

新解放的非洲和亚洲人民召开了万隆会议,要求加快和推广非殖民化。

此后不久,美决定不再限制联合国接受新会员国,这项决定有利于殖民地人民的解放……两大战胜国在原则上仇视欧洲殖民帝国。

联的意识形态提倡人民解放。

美国支持非殖民化,因为它本身就是非殖民化的最早期结果。

除了这个感情原因外,美国还想乘欧洲之危机扩展自己的势力围。

——德尼兹•加亚尔、贝尔纳代特•德尚

《欧洲史•欧洲帝国的结束》

材料三 1955年5月5日起,联邦德国正式成为北约成员国,联和东欧成员国对此作出强烈反应,并终于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

(1)材料一反映出美国对华的基本政策是什么?

(3分)

(2)材料二中的“转折点”指的是什么?

据材料分析出现这一转折的原因。

(16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这一时期的国际形势。

(1)问,根据材料一“美国将使用核武器”可知美国威胁、敌视新中国。

(2)问,“转折点”从材料二“加快和推广非殖民化”等信息可知是指欧洲殖民体系的瓦解;

“原因”依据材料中“万隆会议,要求加快和推广非殖民化”“美……仇视欧洲殖民帝国”“欧洲之危机”,结合所学来分析。

第(3)问,材料三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标志着欧洲出现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美两极格局形成。

(1)政策:

敌视新中国。

(2)转折点:

欧洲主导的殖民体系瓦解。

原因:

亚非会议联合反殖,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美支持非殖民化;

欧洲的衰落(或危机)。

(12分)

(3)形势:

美冷战,欧洲正式形成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