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心出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梳理文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586419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良心出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梳理文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良心出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梳理文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良心出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梳理文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良心出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梳理文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良心出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梳理文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良心出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梳理文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良心出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梳理文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良心出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梳理文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良心出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梳理文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⑨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 

 

使┄┄坚固)

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

⑾得道者多助(施行仁政)

⑿寡助之至(极点)

⒀亲戚畔之(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⒁天下顺之(归顺,服从)

⒂故(所以)君子(指上文所说的“得道者”,施行仁政的君主)有(要么)不战

6、重点语句翻译: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使人民定居不迁到别处去,不能靠边疆的限制;

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施行仁政的国君,帮助他的人很多;

不施行仁政的国君,帮助他的人很少。

(或:

施行仁政的国君,有很多人帮助他;

不施行仁政的国君,很少有人帮助他。

5、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用天下归顺的力量,去攻打连父母兄弟都要背叛的国君;

所以施行仁政的国君不打仗则已,如果打仗就一定能取得胜利。

【理解性默写】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攻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

天时不如地利。

守城一方“委而去之”的原因是:

地利不如人和。

3、日本某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的哪句话:

失道者寡助。

4、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

5、日本某些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那句话: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6、分析家认为,美国对外武力干涉他国内政的战略已呈“失道者寡助”之势,而中国“和平崛起”的外交战略正呈“得道者多助”之势。

(用《<

孟子>

两章》中两句话填写)

7、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8、“战必胜”的条件是:

“得道者多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备课复习资料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一、文学常识。

1、这段文字选自《孟子·

公孙丑下》。

孟子,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

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

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认为他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因此把他和孔子并称:

孔孟,并尊其为“亚圣”。

2、《孟子》是儒家的经典之一,为孟子和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著。

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

3、孟母教子的故事,流传至今,“三迁择邻”和“断机教子”的故事一直为后人传诵。

4、《孟子》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7篇,《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的说理散文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了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及他对哲学、道德、教育等方面的见解。

孟子思想的核心是“仁政”、“王道”“仁义”、“民本”思想。

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

5、本文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6、孟子名言名句: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3、五十步笑百步4、尽信书不如无书。

5、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6、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二、正音。

夫fú

谿xī 

畔pà

粟sù

畎quǎn 

说yuè

乏fá

曾cé

ng

三、解释下列实词:

⑴得道:

施行“仁政”。

助:

帮助、支持 

失道:

违背道义。

⑵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不如,比不上。

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⑶城,内城。

郭,外城。

⑷环而攻之而不胜:

①而,表修饰;

②而,表转折,却。

环,围。

⑸夫环而攻之:

夫,句首发语词。

得,得到,获得。

⑹然,可是。

而,表转折。

⑺城,城墙。

非,不是。

也,表判断。

池,护城河。

兵革,武器装备。

坚利,坚固锋利,精良。

米粟,粮食供给。

多,充足。

委,放弃。

而,表承接。

去,离开。

之,城。

是,代词,这。

⑻域,界限,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封疆,疆界。

封,界疆。

以,凭,靠。

⑼固,使…巩固。

险,险要。

威,震慑,使人害怕,屈服。

利,锋利。

引申为精良。

⑽道,治国之道。

者,的人。

寡,少。

⑾之,到。

至,极点。

亲戚,内外亲戚。

畔,通“叛”,背叛。

⑿顺,归附,顺从。

⒀君子,指上文中的“得道者”。

所,众叛亲离者。

必,一定。

矣,表肯定语气。

四、古今异义词。

郭 

(古义:

外城 

七里之郭 

姓氏)

池 

池非不深也 

池塘)

去 

离开 

委而去之 

到……去)

亲戚(古义:

内亲外戚 

亲戚畔之 

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委 

放弃 

委任)

域 

界限,限制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地域)

是 

这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判断动词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五、通假字。

畔通“叛”,背叛。

亲戚畔之。

六、虚词。

以 

①凭 

以天下之所顺 

②用来 

所以动心忍性

之:

①代词他 

②助词的 

三里之城。

③动词到 

寡助之至

而:

①表并列并且 

泉香而酒洌 

②表顺接 

夫环而攻之。

③表转折却、但是 

环而攻之而不胜。

于:

①从 

舜发于畎亩之中 

②给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③由于 

而死于安乐也

七、一词多义:

国:

⑴国防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⑵国家 

国恒亡。

利:

⑴有利 

地利不如人和 

⑵锐利 

兵革非不坚利也

八、词类活用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名词用作动词,震慑。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固。

九、本文主旨:

本文选自《孟子?

公孙丑下》是一篇短论,论述了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十、相关成语:

得道多助

十一、关于本文的对联。

①有道百姓不弃 

无德万民皆责②得道得民得天下 

失义失心失苍生

③得地不如得利 

取利那比取民④暴君穷黩武 

仁者得人心

十二、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l~3)论述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在决定战争胜负中作用大小不同。

第一层

(1)总论。

摆出观点,提挈全文。

第二层

(2)从进攻一方的失利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第三层(3)从防御一方的失利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第二部分(4段)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则“战必胜”。

十三、板书设计。

得道

多助

失道

寡助

中心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突出“人和”

事例

小城环而攻之不胜

城高兵利粮足不守

道理

域民

固国

威天下

“人和”

重要

论断

(结论)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君子有不战,战必胜

对比“人和”实质

十四、用原文语句回答。

⑴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⑵文章经过论证,得出怎样的结论:

⑶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

⑷阐述关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的名言的句子是:

⑸阐述人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⑹能够表明地利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⑺能够表明人和胜于地利的句子是: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

⑻表明君子战必胜的必要条件的句子是:

⑼表明“寡助之至”的结果的句子是:

亲戚畔之

⑽表明“多助之至”的结果的句子是:

天下顺之

⑾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要素是天时、地利、人和,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人和。

古今有许多名言名句谈论了这三者的重要性,请各写出一句来万事具备,只欠东风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人心齐,泰山移

⑿、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为了证明中心论点,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

的论证方法。

⒀、本文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 

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的思想。

(2分)

⒁、2001年5月,美国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改选中落选,印证了孟子关于人心背向的重要规律,即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⒂、“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原因是“天时不如地利”;

具备了“地利”条件,却“委而去之”的原因是“地利不如人和”。

文中阐明“地利”的句子是“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作者在这里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6分)

⒃、结合文章,想一想,“人和”的实质是“得道”,得“人和”的最佳场面会是“天下顺之”

⒄日本政府审议通过了右冀势力编写的历史教科书,肆意串改历史,美化侵略,遭到许多支持正义国家的强烈谴责,真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用《孟子》二章中名句填写)

⒅孟子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关系的句子是“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⒆陈水扁要搞“台独”,遭到了海峡两岸人民的强烈反对。

这正是如《〈孟子〉二章》中写的那样: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⒇孔子和孟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们的思想博大精深。

请你分别写出一句你所知道的最能体现二人智慧和主张的名言或短语。

(课内外皆可)

①孔子的:

仁者爱人②有教无类③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④三人行,必有吾师焉;

②孟子的:

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③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④舍生取义等(21)美国插手中国内部事务,一次又一次怂恿台湾加入只有主权国家才有资格加入的世界卫生组织。

当然,他们的图谋均告失败。

这充分证明了“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的道理。

(22)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道”,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天下顺之”。

(23)请写出一句与“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

①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家和万事兴。

②兄弟同心金不换,妯娌同心家不散。

③众人拾柴火焰高④团结就是力量⑤人心齐,泰山移

(24).本段用了三个“不以”排除了“人和”以外的因素,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

(25)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的野蛮行径,遭到世界人民的强烈谴责和反对,这正如本文所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6)各写出两个含有下面句中加黑体的成语。

(1)多助之至:

如获至宝、至高无上、至理名言等

(2)失道者寡助:

曲高和寡、孤陋寡闻、寡廉鲜耻、孤家寡人

(27)文中的双重否定句是: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28)作者认为”域民”“固国”“威天下”应该靠什么?

答:

得道(或行仁政)

(29).“君子战必胜”的条件是什么?

答:

得道;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30)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句名言,“民,水也;

君,舟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君王如得不到多数人的支持,后果就不堪设想。

由词可联想到本文的孟子的两句话是: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1)第二段举攻城未能取胜的例子,目的是论证什么问题?

(32)第三段举守城而未能取胜的句子,目的是论证什么问题?

(33)美国插手中国内部事务,一次又一次怂恿台湾加入只有主权国家才有资格加入的世界卫生组织。

这充分证明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天时”是指气候、时令和机遇;

“地利”是指地理、物资、装备上的优势;

“人和”是指“团结一致的人心”和下文中的“得道”“多助”说的都是一个意思。

(34))本文的论证层次十分清楚,全文围绕中心论点分别从天时不如地利(进攻、攻城)和地利不如人和(防御、守城)两方面逐层论证。

从内容看,其层次之间存在着递进关系。

十五、回答问题。

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道”指的是什么 

王道。

施“仁政”。

⒉“三里”、“七里”是在强调防守一方占有哪方面优势?

“环”是在说明进攻一方占哪方面优势?

第二段中,进攻方“环而攻之而不胜”,证明了什么道理?

地利、天时。

⒊第三段中的四个双重否定排比句意在说明什么?

此段中防守一方为何失利?

证明了什么道理?

地利占尽。

主动放弃。

⒋二、三两段同第一段是什么关系?

二、三段是分论,第一段是总论

⒌在第四段中三个“不以”句形成排比,进一步说明了什么道理?

地利不足恃。

⒍“封疆之界”“山溪之险”、“兵革之利”同属“天时”“地利”“人和”中哪一个范畴?

这些条件不足依靠,作者主张什么方式“域民”“固国”“威天下”?

地利。

行仁政。

⒎“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这三个句子的修辞是什么?

三个句子的顺序为什么不能颠倒?

排比。

从“域民”到“固国”再到“威天下”是治国的顺序,必须将前一个阶段的事情做好,才有可能实现后一个目标。

⒏作者写“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这段文字的目的是什么?

从防御一方虽“地利”却“委而去之”论证了“人和”的重要性。

9.选文中最能体现全文中心的一句话是什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0.第一自然节用了什么修辞?

有什么作用?

这一节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是什么?

顶针,强调“人和”重要性。

“天时、地利、人和”

11、“三里”“七里”这两个数量词有什么作用?

强调其小而易攻。

12、“环而攻之”有什么作用?

言攻势之大。

13、第四段中,从三个“不以”句和“得失”、“多寡”、“畔顺”三对词语中,都能体会到对比的意味,这样对比的意图是什么?

突出“人和”的重要性,有利表现中心。

14、怎样理解文中“道”的意思?

仁政

15、武王伐纣、牧野倒戈,能够证明文中所说什么道理?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16、为什么君子能够“战必胜”?

已得人心,无往不利。

17、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二、三两段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

第2段选取攻战的例子,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

第3段同样选取攻战的例子,说明“人和”的重要性。

18、孟子写作目的是说明怎样打赢一场战争吗?

不是,是借助战事论证当行仁政。

19、孟子写此文的目的是什么?

宣扬“仁政”

20、君主须“得道”,百姓亦须“得道”,商人要掌握经商之道,学生要掌握学习之道,你认为我们在学习中应遵循的“道”有哪些?

态度端正,方法适当,勤奋刻苦

21、纵观历史,能得到“人和”的人很多,并说说带给你什么启示?

毛泽东领导的解放战争得到了广大中国人民的支持,革命队伍不断扩大,正是因为他的指导思想深得民心,得人和,所以说无论做任何事情,都应该取得更多人的信任和支持,这样才能成就事业。

22、回忆你学过的文言课文,从中举出一则可以证明本文论点的史实。

秦王朝施行暴政,使“天下苦秦久矣”,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秦王朝灭亡。

或者长勺之战能以弱胜强的先决条件,就是作到取信于民。

课文翻译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比如一座)方圆三星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

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