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理健康复制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578888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83 大小:110.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心理健康复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教师心理健康复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教师心理健康复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教师心理健康复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3页
教师心理健康复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心理健康复制Word文件下载.docx

《教师心理健康复制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心理健康复制Word文件下载.docx(8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心理健康复制Word文件下载.docx

  一、心理异常概述

  我们知道,很多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异常.据who的估计,在同一时刻里,几乎可有20%-30%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异常。

并且,心理异常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严重的,也可以是轻微的。

目前,一般有关心理异常的分类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心理异常的类别:

  1、神经官能症:

是一种轻微的心理异常。

常因挫折与冲突长期得不到解决,而产生的一种持久性的精神紧张与焦虑,以致对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

常见的有焦虑反应、恐怖症、神经衰弱、疑病症、癔症、抑郁症。

  2、心理过程障碍:

在认知、情感、和意志活动过程中发生的心理困扰。

如:

感知障碍、记忆障碍、思维障碍、情感障碍和意志障碍以及综合性的意志障碍和智力障碍。

  3、人格障碍:

最主要特征是有一种引起不适应行为的显性人格品质,这种不适应是从社会的角度看的,他自己很少或根本不为自己感到焦虑。

主要表现为人格型式障碍、人格特质障碍、和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4、性行为异常:

是一种性冲动障碍和性对象的歪曲。

分为:

功能障碍,对象歪曲,活动歪曲、反社会。

  5、精神病:

一般认为不正常心理、神经症或心理障碍、精神病三者之间是继续的或连续的,但在行为特征或症状上却是递增的。

精神病患者的人格较神经症和心理障碍者更为紊乱,更少系统性,他们不能区分现实和幻想,从现实中退却,自圃于一个幻想的世界之中,无视社会的规范的约束,失去了生活的适应能力。

它有精神分裂症、情感精神病和偏执精神病。

  6、心身疾病:

亦称为心理生理反应。

是一种具有心理病因的身体疾病。

他包括的范围极广。

比如:

高血压病、偏头痛、心绞痛、消化性溃疡、神经性厌食症、阳痿、阴冷、哮喘周身疼痛症等。

  

(二)心理异常的分类

  严重的心理异常:

精神分裂症;

躁狂抑郁性精神病;

偏执性精神病;

反应性精神病;

病态人格和性变态。

  轻度的心理异常:

神经官能症.包括神经衰弱,癔病,焦虑症,强迫症,恐怖症,疑病症,抑郁症。

  在这里,我按照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的不同,将心理异常问题分为如下几类:

  1、常见的不良心理问题;

  2、轻度的心理异常;

  3、重度的心理异常。

第二教室 教师职业心理

第一节 教师职业的特点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教师这一特殊的职业群体,肩负着为国家的未来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尤其在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我国教育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保证。

  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古已有之。

人类文明的传播以及人类素养的提高都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活动的教育性,决定了这一职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那么教师职业有哪些特点呢?

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点:

  一、鲜明的示范性

  韩愈指出: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这明确指出了教师的职责,即传授为人之道,传授知识,说得具体些,就是教书育人。

教师活动的这一本质特点,决定的教师的劳动必然带有强烈的示范性。

所以,“师者,人之模范”。

教师劳动与其他劳动的一个最大的不同点,就在于教师主要用自己的思想、常识和言行,通过示范的方式去直接影响劳动对象。

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

任何一名教师,不管他是否意识到这一点,不管他是自觉还是不自觉,他都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并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

这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言,“教师把学生造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该是这种人。

  小学教师的职业特点之所以具有示范性,还在于小学生善于模仿,具有强烈的“向师性”心理。

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小学生对事物缺乏深刻的理解,又无一定的分析能力。

他们善于模仿而不辨是非,感情充沛而易于激动;

他们的心灵就如一张白纸,“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可塑性很强。

这个时期,教师会成为学生模仿的中心人物。

在天真的孩子眼里,教师具有某种权威性,甚至以为“老师说的”都是对的,教师的威信远胜于父母。

许多教师发现,自己的一举一动,学生都在模仿,又因为是向教师学来的,往往就理直气壮地做下去。

教师成为学生最可信赖的模仿对象。

  教师的示范性特征,几乎表现在小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在教学中,教师对小学生提出要求时,为增强学习的直观性和规范性,使小学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教师都先做示范。

特别是在例题讲解,实物演示,实验操作以及在音、体、美的教学中,教师的示范作用显得更加重要。

此外,学生的良好习惯、品德、情操、人生观及世界观的形成,也有赖于教师的言传身教,教师的一言一行将会在学生心灵上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

正如加里宁所指出的那样:

“要知道,教育者影响受教育者的不仅是所教的某些知识,而且,有他的行为、生活方式以及对日常现象的态度。

”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影响和教育效果,是巨大而持久的。

 

  无声的“身教”更胜于有声的“言教”,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学生的几十双、几百双眼睛盯着教师,谁也没有像教师这样受到严格的要求。

因此,教师必须注重“身教”,为人师表,给学生以示范。

  总之,教师的示范是学生最直接、最经常的表率,是引导和促进学生成长所不可缺少的手段。

第二节 教师角色

  一、古今中外关于教师角色的论述

  对于教师的角色及作用,我国古代先哲们就曾作过精辟的论述。

《周礼·

地官司徒序》中,郑玄注师字说:

“师,教人以道之称也。

”《礼记·

文王世子篇》:

“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

学记篇》说: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

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师。

”孔子说: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韩愈在师说云: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霍宜尔(E.Hoyle,1969)在《教师角色》(Theeroleoftheteacher)一书中说明教师专业社会化的内涵,最重要的是将期望教师应有的行为风度及专业价值内化于其人格当中。

他指出教师应扮演“教学的事业角色”,是科学的专家,懂得教育方法及具有事业态度;

并应扮演“领导角色”,以合宜的领导方法及其领导能力,促使教学的成功。

  台湾学者林清江(1971)对教师角色的研究发现,教师扮演下列角色才有益于教育和社会的进步:

  

(1)教师在教室中之角色,协助学生社会化及选择;

  

(2)教师在学校中之角色,传授知识与方法,参与组织决策,平衡学生情绪;

  (3)教师在专业团体中之角色,研究及价值的整合;

  (4)教师在社会文化中之角色,协调社区关系,导向社会行动;

  (5)教师在社会文化中之角色,经由选择人才,协助政治社会化,促成社会流动,参与文化革新,促进全面的社会发展。

  邵瑞珍在其《教育心理学》(1988)中把教师角色分为:

  

(1)知识的传授者;

  

(2)父母形象;

  (3)课堂纪律管理员;

  (4)教师——一个榜样;

  (5)心理治疗家;

  (6)朋友与知己;

  (7)替罪羊;

  (8)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白博文在其《心理卫生与教育》(1986)中把教师角色总结为:

  

(1)教学者;

  

(2)示范人物;

  (3)远景的鼓舞者;

  (4)教室管理者;

  (5)评鉴者;

  (6)职员;

  (7)少年团体的工作者;

  (8)民众的解说者;

  (9)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10)团体的建造者;

  (11)心理的催化剂;

  (12)心理卫生的工作者。

  总之,教师的角色必须以学生的利益为前提,强调专业的知识与技术,信守教育的理想、献身教育工作、参与专业决定、负起专业责任。

  教师的角色可以说是角色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

纵观整个教师角色的研究,虽然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过这个问题,也有不同见解,但是大致把教师的角色分为3类:

  第一类是教学的与行政的角色,包括了:

  

(1)教学角色,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发动者、组织者和评定者。

通过教学传授文化科学知,发展学生智力;

  

(2)教育角色,教师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他们思想觉悟,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

  (3)行政角色,包括课堂管理员和办事员。

  第二类是心理定向角色。

这包括人际关系的协调者、社会心理学家、心理催化剂、临床医师等角色。

  第三类是自我定向的角色,这包括帮助者、学习者、学者、父母形象、寻求权力者、寻求安全者等角色。

  这三类在整个教育中所起的作用有所不同。

第一类角色是教师的显著的、传统的、本职的角色。

第二类角色扩大了传统的教育概念和范围。

第三类角色中有些是积极的力量,有些是消极的力量,但教师得到心理的满足。

 

第三节 教师素质

  一、新型教师素质的构建

  

(一)教师教育领域的现状与问题

  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教师,教师是推进整个素质教育前进的核心因素,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就必须有一支强壮合理的教师队伍。

但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我国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还不高,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创新教育的能力和水平等不能满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历层次低。

  中小学教师学历层次的高低是影响中小学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

1998年,我国小学教师中专科学历以上的占12.8%,学历合格率为94.6%;

初中教师本科学历以上的占11.4%,学历合格率为83.4%。

而农村教师的合格率更低。

中小学教师学历层次偏低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教育水平与教育质量。

为此,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

“力争在2005年左右,全国小学和初中新任教师中专科和本科学历比例分别达到50%。

2010年分别达到80%,新任教师基本实现专科化和本科化。

  2.骨干力量少。

  骨干教师是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生力军。

就职业发展而言,骨干教师是指教师发展的最高一个阶段——专家型教师。

由于专家型教师本身所具有的特征,他能够顺利而高质量的完成教育任务,因此骨干教师的的数量、质量不仅体现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而且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但就我国目前状况看,中小学骨干教师严重缺乏而且年龄结构不合理。

据统计,小学教师中高级职务约占0.1%,中学教师中高级职务约占5%,中小学教师中特级教师约占1.2%,骨干力量的缺乏严重滞后了我国教育质量的提高。

  3.断层现象严重。

  近些年来,由于中小学生人数的增加,使得各学校对教师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因此在许多学校中,年轻教师占相当大的比重,全国中小学教师中35岁以下的教师占54.6%,新手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需要时间、社会支持与自我努力,因此,年轻教师中的骨干力量相对较少。

据统计,小学高级职务教师中45岁以下约占28.6%,中学高级教师中45岁以下约占9%,特级教师中45岁以下约占28.6%。

2000年前,现有中小学教师中,约有14.6%的小学高级职务教师,约有31%中学高级教师,80%中小学特级教师将达到退休的年龄,骨干教师将出现断层的危险。

从这些数字中我们可以看出培养年轻中小学骨干教师队伍的严峻性与迫切性。

  4.区域发展不平衡。

  由于经济发展或地理位置的不平衡,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育发展特别是教师体系的不平衡。

农村、边远、贫困地区的教师体系较之于城市及经济发达地区的教师体系有着更多的不合理因素。

目前我国592个国家级贫困县中,共有中小学教师约170万人,占全国中小学教师总数的19%。

尚有12万小学教师和11万初中教师学历不达标,合格率分别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个和5个百分点,约有1/4的专任教师尚未具备基本教学能力。

这些地区的教学条件差,培训条件差,接受信息花费时间长。

加强落后地区教师素质的提高是推动整个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

面对教师教育领域中的问题,八十年代以来,国家曾经对此进行了许多的努力与改进,加强了对教师的教育。

首先是对不具备基本教学能力的教师进行了基本功训练,使得他们掌握教学所需要的基本教学技能和知识。

“七·

五”期间中小学教师培训的主要任务是对学历不合格的教师进行学历补偿教育,“八·

五”期间,在继续完成学历补偿教育的同时,培训工作中心逐步由学历补偿教育转向继续教育。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

“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人们不断更新知识的需要,我们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终身学习的教育制度。

”因此,我们必须面向全体教师,开展以全员培训为目标,以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为重点的继续教育,以此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教师继续教育与以往的以学历达标为目标的教师培训有着很大的不同,它不仅是完善教师的教育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而且要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思想水平,为我国教育的振兴,为培养21世纪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提供高素质的师资支持。

为了实现继续教育的这些功能,我们有必要对以往的教师教育进行探讨与借鉴。

以学历达标为目的的教师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在教师继续教育的目标上,占主导地位的是以教师的学历达标为目标的继续教育,学历补偿教育对教师素质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还很难适应社会发展对教师素质的更高要求;

  在继续教育的体制上,是以教师进修学校和教育学院为主要形式的继续教育体制,这种体制造成教师的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脱节,与国际上“教师教育一体化’’的趋势背道而驰;

同时职后教育与教师自身的需求相脱节;

  在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设置上,以学历达标为代表的教师培训的课程设置沿袭了本世纪初形成的课程体系,学科分类过细,过分强调学科知识的内在体系,而忽略教师职业的特殊性;

  在教材建设上,由于培养目标不明确,使得教师继续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材存在着针对性不强、实效性不高等问题;

  在教师继续教育的评估与监控方面,缺乏客观的评估指标与完整的制度。

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教师教育体制应该解决教师教育领域中现存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使教师教育符合时代的要求与发展。

  

(二)我国新型教师素质特征

  针对我国教师教育领域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否则实施素质教育就会缺乏必要的保障。

而教师教育作为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一项重大的现实课题,同时也是重要的理论问题。

理论与实践是密切相关的,加强对教师素质的基础理论研究,将有助于提高教师教育实践的针对性、实效性、科学性。

针对这一点,我们近些年来开展了大量的教师研究工作,初步提出了关于教师素质结构的看法,力图为我国教师素质的提高做出自己的努力。

在多年的研究中,我们认为科学的教师素质的涵义应具备以下条件:

  首先,要切实体现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反映出教师的独特的本质;

  其次,对于教师素质的理解,要有深刻的理论背景,不能由研究者凭空设计。

就我国的教育实际而言,邓小平理论指导我们研究教师问题的基石;

  第三,教学活动是教师工作的中心任务,教师素质的涵义必须着眼于教学活动本身。

  第四,反对那种元素堆砌的教师素质观,应将教师素质看成是一个系统的结构,其内部包含着复杂的成份;

  第五,教师的素质是结构和过程的统一,发展性、动态性是其精髓;

  最后,教师素质的涵义应能为教育实践和教师培训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具有可操作性。

  由此,根据我们近年来的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的结果,我们把教师素质理解为,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思想和心理品质的总和。

我们认为,教师素质在结构上,至少应包括以下成份:

教师的职业理想、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师的自我监控能力以及教师的教学行为与策略。

  1.教师的职业理想

  教师的职业理想是其献身教育工作的根本动力。

动机因素是一切行为的发动性因素,这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来说也不例外。

教师要干好教育工作,首先要有强烈而持久的教育动机,有很高的工作积极性。

很难设想一个对教育工作毫无兴趣、一见到学生就心烦的人会努力完成好教育教学工作。

目前我国教育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就是相当一部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不高。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问题对我国的教育事业构成了最大的威胁。

增强教师的事业心,强化教师队伍的职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2.教师的知识结构

  小平同志指出:

“只有老师教得好,学生才能学得好”。

根据这个主张,教师知识应作为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

对此,我们把教师知识视为其从事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并将它分为四个方面,即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文化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

(1)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如语文知识、数学知识等,这是人们所普遍熟知的一种教师知识。

教师扎实的本体性知识是其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基本保证,但不能因此而认为这些知识和学业成绩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具有丰富的学科知识只是“基本保证”,而不是唯一保证;

(2)文化知识。

教师除了要有本体性知识以外,还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这样才能把学生引向未来的人生之路。

教师的丰富的文化知识,不仅能扩展学生的精神世界,而且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3)实践知识。

教师的实践知识指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

情景有分寸地进行工作,才能表现出教师的教育教学机智来。

在这些情景中教师所采用的知识来自个人的教育教学实践,具有明显的经验性、(4)条件性知识。

教师的条件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包括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我们把教师的条件性知识具体化为三个方面,即学生身心发展的知识、教与学的知识和学生成绩评价的知识。

这些知识能够帮助教师去遵循教育的规律,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并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

  3.教师的教育观念

  教师的教育观念或信念是其从事教育工作的心理背景。

教师的观念影响他们的知觉、判断,而这些又影响他们的课堂行为。

因此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这样才能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

  其实,教师的教育观念和信念是一种教育态度,是对学生的一种期望。

人们把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期望定义为教师的教育效能感。

教师的教育效能感包括两个方面,即一般教育效能感和个人教育效能感。

所谓个人教育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教学任务、教好学生的信念。

一般教育效能感反映了教师对教与学的关系、对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的一般看法和判断;

教师的一般教育效能感正是实现“人人成才”的一个重要的基础。

  4.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

  在教师素质的结构中,有一种素质可以称之为才华,即教师的教育能力。

教育能力所包括的范围非常广泛,但大体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教师的教学能力,一种是教师的教育能力,这两者加起来构成合格教师教书育人的才华。

这种才华的核心成份是什么呢?

我们从自己的思维结构观出发,认为其核心为自我监控能力。

它表现为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那种“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品质。

这种监控能力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要素。

  我们提出了教师自我监控能力这个概念。

所谓教师自我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育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在这些过程中,将教育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可分为三大方面:

一是教师对自己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