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阀门维修行业概况研究文档格式.docx
《我国阀门维修行业概况研究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阀门维修行业概况研究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石
油化工及煤化工阀门产品、长输管线配套阀门将被做为“十三五”阀门行业新产品重点开发工作工
作。
石油化工的维保运行和检修业务以前主要由国企、央企的下设单独部门完成,为了节省人力成
本和提高服务质量,大型国有企业如中石油、中石化、中化等此类业务已通过公开招投标的方式外
包给第三方专业检维修服务供应商,给公司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石油化工行业检维修作为维修行业的新兴细分行业从早期的自主修理到外包给专业的第三方
检维修服务提供商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企业自设部门对设备装置进行维保检修。
石油化工企业一般为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
型企业,其下设专门的维保部门承担全部“动、静、电、仪”设备的日常维保运行、检修、更新、
安装。
但此模式下需要公司承担巨大的人力成本并且相关技术已不能满足先进化工设备的需要。
随着国家提出要对国有企业进行“主辅分离,逐步分流”,国有企业将其设备维保及检修外包给第三
方,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第二阶段:
第三方专业检维修服务提供商出现。
设备技术发展的需要和市场竞争的驱动下,第
三方专业检维修服务提供商渐渐成为行业发展的新生力量,第三方服务的优势在于价格和服务质量
上,第三方以合理的价格和高质量的服务赢得客户资源,第三方聘请的人员一般为经验丰富维修能
力很强的技术人员,其可以根据客户需求定制灵活的检修计划。
目前大型国有企业如中石油、中石
化等已通过公开招投标的方式外包给第三方专业检维修服务提供企业,给行业发展提供了机遇。
将
来在市场竞争的驱动下,国企改制的继续深入下,为节省检维修成本,第三方专业检维修服务提供
商必将成为检维修行业的主流。
2、行业竞争格局
相对于国外市场,中国第三方阀门专业检维修服务市场起步晚、市场化程度较低,占市场较大
份额的大型龙头企业较少,市场集中度低,低端市场竞争较激烈,市场中存在无序竞争、不规范运
作、品牌意识淡漠等问题,整体市场处于向规范化、规模化发展的过程中。
对于中小型检维修服务项目,主要面对价格竞争,比较接近完全竞争市场;
而对于大型、特大型阀门检维修服务项目,大型阀门检维修企业能够提供专业的检维修服务、更多技术熟练的专业维修人员、优质的组织协调能力以满足客户的维修需求,因此具有竞争优势,市场发展潜力较大。
3、行业进入壁垒
阀门产品广泛运用民用和工业生产等领域,不同行业、不同运用领域对阀门的质量、性能的需
求差距巨大。
对于运用于高温、高压、低温、高真空、耐腐蚀等严酷环境同时对阀门提出防辐射、
防爆等高要求的中、高端阀门领域,则具有较高的行业进入壁垒。
(1)前置生产壁垒
阀门作为重要系统控制设备,广泛用于各类特殊行业生产和运行,阀门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企
业的生产安全。
因此国家对于工业阀门领域制定了前置生产许可制度,未取得相应生产许可资质的
企业,不允许进行相关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活动。
对于压力管道方面,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机构按
专业制定了特种设备行政许可规则和技术规范,企业只有取得相应许可证后,方能从事相应的生产
活动。
(2)质量认证体系
为保证阀门生产企业间产品的通用性,确保阀门产品质量标准的一致性,全球主要市场的国家
或机构对阀门产品建立了相应的质量认证体系。
世界主要工业阀门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包括美国API
认证、挪威ISO认证和欧盟CE-PED认证等。
这些质量认证主要围绕生产企业的管理体系、产品
设计标准、生产和检验设备、以及专业人员配置等方面进行评估,对企业提出了较高的硬件和软件
标准,对于阀门维修企业的进入存在较高的门槛。
(3)合格供应商资格
阀门作为系统控制设备的重要组成,其质量的优劣,对于终端客户的安全生产至关重要。
因此,
无论是国内或者国际上的终端客户在进行维修服务采购时,都将其视为关键服务进行采购。
终端客
户通常会建立自身的合格供应商认定体系,只有进入其认可的的阀门检维修企业才能参与由终端客
户举行的招标,并最终取得相应的订单。
终端客户对于供应商通常都有严格的筛选程序,通常其会
结合阀门维修企业的规模、企业信誉、产品质量、维修能力、售后服务等多方面进行数轮严酷的考
察和筛选。
一般而言,终端客户的规模越大,对产品的要求越高,企业进入其最终合格供应商的难
度越大。
(4)技术壁垒
中高端阀门通常运用于严酷环境如高温、高压、超低温等,同时根据阀门的所控制的介质,常
对阀门有耐腐蚀、防辐射、防爆、防泄漏等特殊要求。
这些要求对阀门的生产工艺、生产材料、以
及阀门的检验设备、检验技术有着较高的要求。
阀门检维修企业需要较强的研发实力,以满足不同
行业,不同客户的特殊需求。
(5)资金壁垒
中高端阀门维修属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需要高效、维修经验丰富的团队、现代化的生产
厂房、先进的维修设备和精密的检测仪器。
因此,进入中高端阀门维修领域投入巨大,对企业资金
实力要求较高。
4、行业市场规模
据《中国通用机械工业年鉴》的数据,2011年全行业生产阀门595.87万吨,完成工业总产
值1,895.56亿元;
2012年全行业生产阀门721.30万吨,同比增长11.23%,完成工业总产值2,081.04亿元,同比增长16.53%;
2013年全行业生产阀门800.24万吨,同比增长4.12%,增幅较上年大幅回落,但全年生产量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412.25亿元,同比增长12.71%;
2014年全行业生产阀门1,031万吨,实现营业收入2,577亿元。
根据中国通用机械协会预测,全行业未来仍将保持7%左右的增长率,到2020年全国阀门行业工业总产值将达到3,600亿元。
根据《CHINAVALVEINDUSTRYSALEWORTH$8.79Bin2014:
GLOBALANALYSISAND
2018MARKETFORECASTREPORT》伴随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国内阀门行业整体上保持持续增
长的态势,2008年-2013年,中国阀门需求保持在7.3%复合增长,景气程度高于全球3.3%的水平。
根据McIlvaine的分析,2015年至2017年,中国工业阀门行业市场规模的增长率稳定在7%左右,高于全球的工业阀门行业增长速度。
能源阀门广泛的应用于能源生产领域,包括石油、石化、天然气以及,作为阀门需求占比最大
的行业,其市场需求与全球能源消费总量和能源结构有较强的相关性。
全球阀门需求最大的是石油、
天然气和电力等能源工业领域。
据《BP2030世界能源展望》预测到2030年,世界一次能源消费
预计年均增长1.6%,全球能源消费总量到2030年将增加39%;
几乎所有(96%)能源消费增长
都来自非经合组织国家。
到2030年非经合组织国家的能源消费将比2010年高出69%,年均增长
速度为2.7%(每年人均增速为1.6%),占全球能源消费的65%。
经合组织国家2030年的能源消费仅比2010年高出4%,到2030年的年均增速为0.2%。
全球能源消费增长日益依靠非化石燃料的供应。
可再生能源、核电和水电在全球能源增长中共占34%份额;
非化石燃料在全球能源增长中的总体份额首次超过任何一种化石燃料。
可再生能源作为一个整体在全球能源增长中的份额超过了石油。
在全球能源增长中占据最大份额的燃料是天然气,它在全球能源预期增长中占31%的比重。
5、行业的周期性、季节性及地域性
(1)周期性
阀门作为流体控制的关键部件,广泛的应用于石油天然气、能源、化工等领域。
由于石油天然
气、能源、化工等均属于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是整个工业体系的支柱产业,作为石油化工行业配
套产业的阀门检维修行业,阀门行业的周期性波动往往与整个宏观经济的周期性波动相关联,存在
一定程度的弱周期性特征。
(2)季节性
阀门检维修行业不存在明显的季节性特征。
一般为了方便室外检修作业,北方石油化工企业四
年一次的大检修一般安排在春秋两季进行。
南方石油化工企业大检修则无明显的季节性特征,一般
根据企业的年度生产计划确定。
(3)区域性
阀门检维修行业市场需求的区域分布主要与上游石油化工行业分布密切相关。
重工业聚集的地
区,尤其是石油化工企业密集的地区阀门检维修需求相对较大。
从国内来看,阀门检维修需求主要
集中于石油化工工业较为发达的省市,如:
上海、南京、武汉、北京、兰州、沈阳和海南等。
6、行业特有风险
(1)市场开拓风险
公司提供的石油化工企业的阀门维修与再造业务之前主要由国企、央企的下设单独部门完成,
为了节省人力成本和提高服务质量,大型国有企业如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等已通过公开招投标的方
式外包给第三方专业检维修服务提供企业,给公司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但是目前本行业还需进一步
引入市场竞争体系,客户的开拓存在风险。
(2)人才培育风险
公司的人才主要为阀门维修专业人才,设备技术的先进性和复杂性对人才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很多岗位要求持证上岗,这类人才的培养周期在5-8年,培养周期较长,需要花较大成本。
该种类
型的人才集中在国有大中型企业,市场上比较稀缺,公司目前采用自主培养人才的方式,但由于周
期较长和成本较大,培育风险较大。
(3)作业安全性风险
公司的客户主要为石油化工企业,在石油化工企业作业时会接触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有毒有
害气体,为防止上述事故的发生,作业人员按照相关的规范与标准操作可以避免事故的发生,但仍
存在一定的作业安全风险。
(4)资质获取的风险
公司虽然处于阀门维修行业,但须取得相关特种设备制造许可证,资质的取得是进行项目投标、
承揽工程的首要条件。
不同的资质需要满足不同的条件,资质等级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公司能够承揽
项目的类型、规模的大小。
若公司的人员和设备不能满足获取相关资质的要求,则将限制公司承接
业务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