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577118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09 大小:115.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9页
最新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9页
最新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9页
最新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9页
最新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文档格式.docx

《最新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文档格式.docx(10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文档格式.docx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7、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

教学难点:

100以内的加、减笔算,以及数学实践、数学思维的训练。

五、全册课时安排:

(约60课时)

(一)长度单位(4课时左右)

(二)100以内的加、减法

(二)(13课时左右)

1、两位数加一位数……………………………………………3课时左右

2、两位数减一位数……………………………………………5课时左右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左右

我长高了…………………………………………………………1课时左右

(三)角的初步认识(2课时左右)

(四)表内乘法

(一)(13课时左右)

1、乘法的初步认识……………………………………3课时左右

2、2——6的乘法口诀

5的乘法口诀………………………………………………2课时左右

2、3、4的乘法口诀……………………………………4课时左右

6的乘法口诀………………………………………………3课时左右

复习和整理…………………………………1课时左右

(五)观察物体(4课时左右)

(六)表内乘法

(二)(13课时左右)

7的乘法口诀…………………………………5课时左右

8的乘法口诀……………………………3课时左右

9的乘法口诀……………………………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左右

看一看摆一摆………………………………………1课时左右

(七)统计(3课时左右)

(八)数学广角(2课时左右)

(九)总复习(4课时左右)

第一单元:

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单元教材分析:

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主要特点有:

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

单元教学要求: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单元课时安排:

约4课时

第一课时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

课本P1、1,例1,练习一1、2、3题。

教学目标: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

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

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

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4、得出:

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

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

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

引导小学生体会到:

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从两个方面来组织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练习巩固,实践应用

1、做一做第1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来年感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3、做一做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

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

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

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际练习,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再次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你想说什么?

五、随堂练习

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练习一1、2、3题。

2、家庭作业:

指导丛书,小灵通。

第二课时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课本P3,例2,练习一4、5。

1、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

(限整厘米)

2、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尺子、图钉、纸条等

一、谈话引入

1、上一节课我们都知道要统一长度单位,也用了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进行了测量。

但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是很不方便的。

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2、介绍认识尺子。

3、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

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介绍认识尺子提高学生的知识面,为下面的学习作准备。

二、操作活动,建立表象

(一)认识厘米

1、投影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

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1厘米的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1厘米。

2、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

师:

“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有多少长。

交流得出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长。

3、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

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看另一端对着几。

①请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学生活动,同桌交流。

②巩固1厘米的表象。

请小朋友用手势比划1厘米的长度。

闭上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等。

6、想想在自己的周围,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也是大约1厘米长的?

让学生去找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

帮助学生形成1厘米的鲜明表象。

(二)用厘米量

1、我们已经知道了量的方法,也对1厘米有了初步的表象,下面我们就来量一量物体的长度。

请小朋友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条。

注意测量的方法要正确。

2、学生测量纸条。

教师巡视,加强个别指导。

3、交流反馈。

教师再次强调测量的正确方法。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三、巩固深化,实践应用。

1、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

量好后同桌交流检查。

2、4人小组合作,每人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给大家看。

教师个别指导。

3、学生自己选择身边的物品量一量,如一枝新铅笔的长,数学本子的长,橡皮的长等。

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巩固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

练习一4、5题。

小灵通。

第三课时认识线段

课本5页及练习一第6、7题。

1、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

直的和可度量。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用具:

刻度尺,各种弯的、直的实物若干,如:

牙膏盒、吸管、绳子等。

一、引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英勇的消防员叔叔为了抢救国家、人民的生

命财产时都是争分夺秒,刻不容缓的,当每次接到任务时,为什么他们都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走楼梯呢?

(比较快)为什么从铁管滑下来比走楼梯快呢?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观察体验,探究新知

l、感知线段的直

请拿出袋里的东西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的曲的吸管、铅笔、绳子、铁丝等。

学生汇报。

你觉得桌子上哪些东西是直的?

学生迅速找出自己认为是直的东西。

请大家互相坚持谁拿对了,谁拿错了,并且互相纠正。

2,感知线段的两个端点

请同学们再看一看,摸一摸那些直的东西除了直以外,你还发现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假如从铅笔的任意一端开始,摸到铅笔的另一端,我们就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把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我们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

像书本的边、直的吸管那样都有两个端点。

3、从实例理解线段

请同学们在练习纸上按自己的想法把没两点连结起来。

教师在黑板出示:

学生操作,指名把黑板上的两个点用线连起来。

同学们画的这些线都有什么特点?

师;

大家说得好,请同学们看看、想想教科书第5页“做一做”的图下面那句话和三条线。

小结:

我们就把像课本第5页中间的图叫线段,线段都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比如书本的边、盒子的边、铅笔、直的吸管都可以看作是线段。

学生找出身边的“线段”,并说一说、评一评。

4、量线段和估线段

线段可以量度吗?

让学生量一量课本第页上面线段的长度,并说说量法。

小结量法:

先把尺子上的Q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教师出示横、竖两条同样长的线段,请学生估计这两条线段哪条长、哪条短或者同样长呢?

学生自由发表想法。

学生通过用尺子量度,发现这两条线段是一样长的。

不太长的线段通常用厘米和米可以量出它的长度。

而生活中的线段有时需要估计一下,有时又要通过实践来得出正确的结论。

另外,同样出的两条线段,往往人们会觉得竖放比横放长,’这是视觉的误会,同学们在生活中要注意这个问题。

5、画线段

教师让学生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

学生尝试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让几个学生演示怎样画线段,大家评价哪种方法好。

.学生操作后汇报。

请方法好的学生再演示一遍,并边画边说。

教师出示断了3厘米多的断尺让学生讨论:

怎样用这把断尺画出3厘米出的线段?

小组讨论,试画。

小组派代表汇报。

刻度尺有不同的标记方法,只要掌握画法就能准确画出线段。

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l、下图有四个点,每两点之间画线段。

·

·

2、想一想,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

学校

小明家

你们明白消防员叔叔为什么一接到任务后马上从铁管滑下来,而不走楼梯了吗?

生活中运用这个原理的例子还有很多,你们能说说看吗?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什么问题?

五、布置作业:

练习一6、7题。

完成第5页的做一做,用卷尺量一量周围环境,量跳远距离。

第四课时:

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

课本第6-7页练习一8、9、10题。

巩固厘米和米的认识,它们之间的进率以及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尺子、卷尺、三角板及回针,准备一条长十几厘米的纸条。

第一题

完成课本图中铅笔的长,然后自己量一量自己的铅笔的长度。

注意测量的方法是否正确,适当复习。

第二题

量一量自己的铅笔,练习本,和准备好的墨水盒。

延伸练习,量一量其他的东西。

第三、四、五题

第3,4,5题,是实际测量题目,可以让学生根据实际的测量需要选择该用什么工具。

第六题

先估测再实测,重点是培养学生的长度的观念。

第七、八题

根据对线段定义的理解判断图形是否是线段,先让学生复习线段的定义,以便判断。

第九题

第一次出现带单位计算。

计算第一题时,让学生联系实际的例子进行计算,如14厘米的纸条剪去8厘米,还剩几厘米。

再类推到第2小题。

第十题

利用学生的视觉差,让学生判断。

练习一8、9、10题。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实践活动:

我长高了

单元教才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编排的。

主要包括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连减混合运算以及两位数加减法估算等内容。

实践活动:

我长高了,这部分教材结合前面所学的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测量长度的活动。

教材通过让学生互相量身高、步长、臂展以及测量门窗的宽度等实际活动,加深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进一步建立长度观念。

同时,使学生通过对自己身体各部分长度的测量,感受成长的快乐。

在这个活动中,教材还设计了统计的内容,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统计知识的掌握。

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使学生能够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注重学生对两位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笔算的计算过程及方法的理解。

1、两位数加一位数………………………………3课时左右

2、两位数减一位数………………………………5课时左右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左右

我长高了…………………………………………1课时左右

第一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

(不进位加法)

课本P8---P10例1、例2,练习二1、2题。

1、在具体情境下,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时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初步掌握笔算加法的法则,能熟练的计算。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书写工整的习惯。

1、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掌握笔算的计算法则,能熟练计算。

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实物投影

投影出示P8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同学们准备去参观博物馆。

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字信息?

说给你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全班汇报发现。

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

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组织教学例1。

学生说想法及理由。

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计算方法。

先尝试写竖式,再讨论总结列竖式应注意的问题。

2、完成P9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计算方法。

3、教学例2。

学生尝试计算,交流算法。

尝试用多种算法计算。

4、完成P10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在尝试、交流中掌握计算方法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三、练习,实践应用

1、练习二第1题说说图意,交流算法并汇报。

2、练习二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并板演笔算过程,同时教师巡视、指导。

通过练习,帮助学生巩固两位数与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计算,熟练掌握计算方法。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

教师引导梳理。

课堂作业:

练习二1、2题。

第二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

(进位加法)

课本P11---P12例3,练习二3、4、5、6题。

1、通过学生的交流,发现100以内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2、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3、能运用数学知识尝试解决问题。

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

  

1、通过学生的交流,发现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进位的方法。

1、出示第8页主题图。

问:

(1)班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

为什么?

1、教学例3。

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

2、汇报各自的计算方法。

3、小结。

今天学的内容有什么特点?

你能给这种算式取个名字吗?

板书课题:

进位加法。

4、完成练习二第3题学生看图,了解题意,或是摆小棒帮助理解。

再列竖式计算。

学生汇报,并说明计算方法。

5、总结算法。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指名汇报,引导学生总结:

要把相同数位对齐;

从个位加起也可以从十位加起;

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在尝试、交流中掌握计算方法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理解算理。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P11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

同桌交流想法。

学生汇报并说明算法。

2、完成P12做一做交流观察到的信息。

   

3、完成P13第4题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汇报、订正,指两道题说说计算方法。

通过练习学生能更为熟练地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

练习二3——6题。

家庭作业:

第三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练习课

课本P14---P15练习二7——10题。

1、巩固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加深加法意义的理解,为退位减法的学习做准备。

 2、让学生有机会在不断探索和创造的气氛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3、引导学生在辨识的练习中体验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挑战性,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能力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通过练习,使学生能比较熟练的进行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提高学生的运算技能。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练习,使学生比较熟练而准确的进行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可爱清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