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识论演秘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575785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7.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唯识论演秘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成唯识论演秘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成唯识论演秘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成唯识论演秘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成唯识论演秘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成唯识论演秘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成唯识论演秘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唯识论演秘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成唯识论演秘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前二义局者。

前二义但约成满圣者。

即佛也。

所以局也。

今第三解。

但据成实利乐所起之声。

即通也。

何以然者。

不同有学无学。

但能利乐起声。

总名成所引声。

故云。

谓诸圣说。

何故第三解。

唯解诸圣所起利乐之声。

不约前二。

但解利乐声说。

故无过也。

若言自分满。

至有学者。

总是外救易知。

唯此可通。

至理不明也者。

意云此释也。

准此救意。

虽亦何通。

然有其滥。

前二义。

满圣之满也。

或可滥于凡人。

如世上言此人。

言此人已满足故。

理不明者。

若言自分名满者。

道理不分明也。

如前滥失。

复有疑云。

至无记法故者。

此萨婆多。

依自宗难也。

难云。

若言善法满足。

得菩提者。

即所说法一向是无记。

如何修此无记法。

而得菩提。

以彼所修法。

唯是无记故。

难意如是。

如文。

及胜自体者。

指灭身也。

  秘云。

一云至慧决定者。

此释二识决定也。

二十唯识言。

二识决定。

如何此中云悲慧决定耶。

不违。

据义别故。

且如二十唯识不答。

悲慧相应。

必有识。

今据而谈。

不相违也。

依余心起者。

解云。

曰虽说法。

心希利养是也。

据多分说者。

多分有决定也。

或为远因者。

虽然近恶。

暂时生善。

久后知是恶。

还起不善心。

所以暂时生善。

为后不善心。

云远因也。

近善生恶者。

反前可知也。

言远因。

皆后自他二决定识。

为远因也。

身有二分者。

自他身也。

随八时。

至明八时义。

此有两解。

从随八时。

至如法薨。

是第一解。

从又解已下。

第二释也。

解成楚越者。

楚越二国别也。

安常征讨垣。

相违也。

二俱无失。

至随堕乐欲者。

此总是答意也。

且如天帝释。

虽是一天有其千号。

何妨八时而是一法。

亦得名八时。

亦得名乐欲耶。

问曰。

言一法分二名者。

未审。

约何义分出二名。

大唐三藏。

据历时声。

说有八时。

言历时声者。

有第一历八转声。

第二历八时声。

即能起文义。

故云八时转八时也。

即是前解也。

后解依自慕法。

随乐欲闻。

故名乐欲也。

从又荐福净三藏已后。

即后解也。

又八时者。

唤般若八会名八时。

又有二解。

如演秘引。

一頞二言者。

所谓一字并頞字也。

摄论梵本。

若有一頞二字。

前后三藏可堕取一。

今既梵本唯有一瑟吒。

更无頞字。

如何得各取一耶。

何废无性所制之论。

前后不同者。

无性前后所作论。

或可言頞字。

若后作论。

或可言一瑟吒字。

前后二本。

既是不同。

何妨二个三藏各一本。

所计有别。

问云。

何性前后所制之论。

为是一本。

摄论前后有别。

为是二论。

前后有别。

但是一本。

摄论前后所制不同。

各是有别。

作如是计。

犹如此方。

至其类寔繁者。

此引喻也。

由如此方作章疏。

有先造则别后改后前。

故知一本。

前后不同也。

此亦如是。

本为标彼造释论者。

题论本但说造释者。

意不言世亲也。

世亲是制颂人。

不是造释人。

所以不言。

不是由文略义缺不标世亲。

此斥前第一解也。

又现所题。

至成唯识论者。

斥前第二解也。

如前第二解云。

成唯识名。

唯释论称举释师。

若如是者。

望其本颂。

亦复题云成唯识论。

既本及释一种。

题云成唯识论。

如何但说释师。

不言本世亲师也。

故斥第二解。

亦少缺甄简者。

甄由别也。

简者别。

若成唯识。

唯又论称。

即少亏分别。

即如前第二解。

分别理不尽也。

上下亦有者。

非但分为三分。

诸圣教中。

亦有分为上下分。

如枢要说。

或可有前二分。

无流通。

或可有后二分。

无初分。

如斯之类寔繁也。

枢要说。

第三四句通说三乘者。

即说疏中策殊胜业者。

亦通三业也。

问既云策殊胜业。

何者为能策。

论殊胜业。

即身语二种。

为似业。

若言策殊业。

即思为业。

体思为策。

即起殷净心是也。

身语二为所策也。

心谓他心。

至名记心者。

记谓记别。

或可云记谓别识。

然别字者。

是各别之义。

此人别识记彼心故。

二并依主者。

神之变故。

记之心故。

持业释者。

释轮字也。

若总通说者。

即是持云业释。

神变即轮。

余准此。

若神与变别道。

即是依主。

记心亦尔。

通依主持业二释也。

问三轮如次。

至因何不次者。

将三轮配属三通。

神变谓神境。

记心谓他心通也。

教试。

谓漏尽通。

如次摄也。

若从通起三业化即不次。

神境通起身业化。

他心通起意业化。

若漏尽通语业化。

因何意语不次耶。

总问也。

答由至故无有失者。

此总答不次所由。

有二。

初答三轮三通次第所由。

第二答从通起化不次所由。

此则先答次第也。

由语离过。

至善悟他心。

答语轮。

为他心通也。

意业至所招。

漏尽通摄也。

由斯发语教试有情者。

属他心通也。

断恶修善属漏尽通。

因果相扶者。

显语业因得他心果。

意业同得漏尽果。

上来总是答三轮三通次第也。

又知他心。

至意业亦然者。

即第二答从通起化不次所由也。

又知他心不待于语。

此说他心通起于意化所由。

教试于总必藉其言者。

此即说漏尽通起语化所由也。

故三轮化三轮业如次者。

总结也。

三轮三通有何别。

轮即是通。

无别通也。

何故名轮。

复得名通耶。

据义别也。

轮者有二义。

一云。

流轮。

不定义。

自既得此三业轮。

复亦令他得此三轮故。

了云不定也。

又二云。

推坏义。

摧坏烦恼也。

今言通者。

无拥滞义也。

非语业因即语为果者。

依通起化不佛者。

约胜化用行相别说。

不约因果相扶说。

意业亦尔。

故与前不同也。

何者以语业为因。

用语为果。

即如如前。

由他心轮发语教试是。

遍计至亦名唯识者。

遍计无体。

不离识之证性。

名唯识性。

非非为说于真如性也。

言断于前亦无失者。

无漏依他。

既名圆成。

然有漏善法。

虽非是染。

断亦无失。

善逝体所生。

至属法身。

此之二释。

总是释善逝体义也。

言体二义者。

通依主持业也。

慈氏继佛袭。

至名彼体生者。

此释所生义也。

如前两义释善逝。

今言所言所生。

依何义。

而得所生名。

二义俱通。

若论持业。

善逝即体。

即报化佛。

能生名慈氏苦等。

若论善逝之体。

体是真如。

真如即与善逝为体。

然今解亦是报化佛。

能生慈氏菩萨。

据义但约持业释时好。

弥勒既未成佛。

但说他报化佛所生也。

不可以依主释。

即许法身体。

生于慈氏也。

已又后第二解。

善逝及体总是一法身。

故知释此。

望所生即是报化也。

今此解与前不殊。

故知但约前解为胜也。

弥勒即从法身生也。

余者易解。

善逝者。

善者好也。

逝者往也。

既证涅槃。

出去生死之义也。

如前二义可通。

第三解。

以法身为善逝者。

其义云何。

若约真如。

初出障边名去也。

昔时名有垢真如。

今时无垢真如。

约此初出障边说。

简异于昔在名者。

古者不作此解。

今时作此解也。

佛至随学者。

随学者是僧所依学。

更不言随学即是僧也。

四瀑流者。

一谓无明。

三谓欲四谓爱瀑流也。

法证净者。

谓独觉三无漏根。

至学无学法。

是菩萨二无漏根。

至缘彼信等。

总名法证净。

问何名法证净。

为证此净法故。

名法证净也。

如上诸有学法。

及三根二根谛信等。

为是有漏。

是无漏耶。

并是无漏。

如何彼计云。

有学无学等法。

是无漏故。

何言三谛。

不言道谛耶。

道即是智。

如三无漏根等。

即是道也。

且言三谛。

不言道谛也。

缘彼信者。

意说菩萨身中。

有诸有学法。

并苦等三谛理。

及缘三谛理。

无漏信心。

并名法证净也。

问何故不许。

至不说彼有无漏根者。

于中至有二无漏根已来。

总是问意。

何不许有多菩萨同出世。

又复云何菩萨有二无漏根。

问意如是。

从容但据已下。

是答意。

不妨有多菩萨同出。

今言但有一菩萨者。

据后身得菩提菩萨。

说得有二无漏根。

第三十四念。

即成佛故。

三十四念者。

如菩萨先欲界有漏心。

断见道修道八地烦恼。

唯除非想天一地。

以难断故。

后身欲成道时。

先观十六心。

至第十六。

断非想一地。

见道惑断了。

然后依上界根本定。

起无漏智。

断非想一地修道九品惑。

谓有九无间九解脱道。

二九成十八。

兼前十六。

成三十四念。

前三十三。

总是二无漏根。

第三十四心。

即是成道也。

不是坐道场菩萨。

虽有众多菩萨。

亦不说有二无漏根。

故但言一菩萨也。

虽无事和者。

意衍云。

夫言事者。

谓僧事。

若多僧和合。

即僧事得成。

上界天等。

既非出家和。

何得有僧事和合。

故云上界天室无僧事和。

理和者。

约道理说。

多人有道理名和。

一人无道理。

不可和故。

如上但约小乘说。

若望大麟角。

亦是僧宝摄也。

独觉有具和根者。

约有果说也。

云何若一三十世界。

唯一出即得三根。

声闻者。

多不得有具知根也。

邪定三者。

定者即决定。

不决定之义。

今此一段文。

总问大乘说。

初瑜伽论明。

第二约十信等说。

第三约十住等说。

虽后不同。

总依大乘说。

至下当知。

不约小乘辨。

若望小乘。

五无间业。

与大乘别。

小乘无间业者。

第一煞父。

第二害母。

第三杀阿罗汉。

第四破和僧。

第五出佛身血。

此是小乘无间业也。

然大乘五无间业者。

依萨遮尼乾子经云。

所谓起大邪见。

拨无因果。

故佛法僧等。

广如彼说。

今不依小乘也。

望意不取依十信十住等解。

但依前解者。

即瑜伽是也。

又案佛地论。

至现益名义者。

说现益者。

即是乐也。

既云乐。

何故名现义。

义者即道理义理也。

于现有如是宗义理故。

所以名义也。

合为五对者。

即以十利。

束为五对也。

论中初对二义合释者。

论中者即瑜伽论三十五六也。

二义者合释者。

利差别对中。

有纯共二利。

二利之中。

一一皆有二义。

且纯利中二义者。

一即纯自利。

二即利他。

然共利中二义者。

一即自利共他共自。

虽有二。

即利他失。

自虽有四义。

合而之总为二义。

故云论中初对二义合释也。

余依彼论次第明者。

意说除对已外。

余四对。

依彼论明也。

逮物者逮由及也。

物者即有情也。

智以绝等。

至而共他者。

意显菩萨悲智双运也。

除却如何纯自利纯利他。

但反前自利共他即是也。

若反前自利共他。

即名利他共自。

有何差别。

答但约前后回亦说。

亦无别义。

初先约自利。

后约利他。

今先约利他。

后约自利。

故曰他利共自也。

三利益种类利者。

何名利益种类。

利益谓利多种有情不同。

名种类利。

如前所说利乐。

亦利多种有情。

如何不得名利益种类利那。

虽然皆能利益多种。

行与不行有差别。

所以有别也。

如何得知。

如次言自他一种。

行一法故。

自他行同名为种类。

此一解。

或可此利益中。

有五种不同。

名种类利也。

显非一相似者。

非一者显有多种。

相似者一释门。

故云同一种类。

无染污乐者。

乐有多种。

有染有净。

染者所谓饮酒乐受。

名无染污乐。

或众乐具。

谓饮食衣服等。

名相应乐。

遂五欲等乐。

今菩萨教化。

欲断此染。

得与善乐具。

缘此乐。

名乐具。

即乐家之具也。

或住定乐者。

谓引得定。

诸根调畅名乐也。

或有此世能为利益。

至俱为利益者。

约众多菩萨说故。

故他世非此世也。

俱非利益者。

菩萨行行无有暂停。

云何说言。

俱非利益菩萨耶。

要待有缘。

既未熟利益。

俱非何爽。

云何此世他世。

世通三种。

一刹那三世。

二谓一期三世。

三过现未三世。

世既多种种不同。

不似唯说大三世。

通诸世也。

又解云。

俱非利者。

但谓对前三句故来。

未必须依第四句也。

或可此世他世善法。

即菩萨利益。

诸恶不善法。

菩萨二世俱不利益。

亦无违也。

所有涅槃者。

即菩萨所证涅槃也。

及得涅槃。

至分法者。

亦得涅槃家世间涅槃之分法意。

不说更得涅槃。

分者因也。

即涅槃之因也。

即是世间善出世间善也。

少疾者。

少有疾病故。

名大力苦。

有疾者。

即无力故。

勤定一分者。

谓修慧时。

亦有勤定。

修或忍时。

故分处别也。

以如玉理者。

即正道理也。

工巧处者。

所谓修造诸功德等也。

所生善业。

是自利也。

又先造可爱善业。

今现功受用。

彼业之异熟果。

亦名自利也。

如诸菩萨现法自利者。

意说所化有情。

若得利益时。

亦如现在菩萨。

所得利益相似也。

若于欲界。

至亦复如是者。

意说他世利也。

如诸菩萨先在欲界。

修清净业为因。

未来咸得陀他世财宝。

自体等果。

亦能自利他。

乃至诸界。

圣者亦然。

不似须当处终当世也。

获得一切世间善法者。

谓菩萨断一切烦恼。

得八圣道支。

名自利。

即此八道圣为因。

而能教化一切有情。

皆今获得世间善法。

不可发初。

得无漏也。

菩萨亦得如是世间善法也。

世间清净若因若果者。

如上财宝及体。

即是其无记。

因即是善。

若世间清净因果俱是善。

即是世间有漏善法也。

皆报利益。

体即曰断如疏所引者。

所谓根境乐相应触受。

心等乐所发业。

乐所发业者。

为求当来乐果。

而起于业。

名乐所发业。

因此善业。

而得乐故。

如下断意。

取此名乐所发业。

不取相应思所发业。

名乐所发业也。

故瑜伽云若诸所有现法。

至名因果者。

现法即现世别报果也。

当果者。

即当来可爱果也。

其业者。

即是通三果之业也。

后后现法未爱之果者。

亦唯前解。

亦业通二果之业也。

不尔云何言通三界者。

若尔不用于受为乐体者。

如何说言乐受通于三耶。

非唯受中乐者。

不是唯取遍计受数名乐受。

故知更有余法。

法者即喜舍也。

若不唯取乐受者。

如何云乐者性耶。

为简异于因乐。

及后在对治乐等。

但言乐受为体。

其实通余相应舍等也。

然非想天舍受者。

即是遍行中受数收。

所言舍受。

亦名乐受者。

未知何识舍受为乐受耶。

但诸识相应舍受。

有调畅义。

即名乐受也。

不须别配。

文云不取七八识舍受。

以无记故。

前六识舍受耳通。

通三性故。

故善性收也。

非想天。

可有前五识耶。

通前诸地起。

[漪-大+(立-一)]乐为体者。

云漪者。

水波澄息之貌。

今定名[漪-大+(立-一)]者。

从喻为名也。

意取定中乐受为体也。

若顺乐受根境所生者。

根境所生得乐受。

名乐受。

以能顺生乐受想。

名乐受也。

受等不行者。

舍受断故名受断。

故名受断乐。

名胜义苦者。

非想一地舍受。

名胜义苦。

舍受既是微细。

何故苦耶。

对前粗动受等。

名胜义。

对无法名苦。

是有漏故。

据远加行者。

此欲入灭定。

先猒舍受缘。

须先猒得远加行名。

临入定时即灭。

无漏心心所法。

名近加行也。

出家等曰者。

无恼害乐中。

分出曰乐。

第一出离乐者。

谓出家也。

今举出家等。

后曰乐。

总得名无恼害乐。

离此恼害等故。

不是说有四种人也。

但说其乐故。

后之现未等之果之业者。

亦业通二果收也。

异熟果者。

先辨异熟果。

后辨异熟因也。

以信戒为体者。

意此出离者。

即出家所得乐故。

以信戒为体。

或总五支者。

谓初禅有五支。

总以为体。

五支者。

谓喜舍乐寻伺支。

以心一境性名五支。

寂静乐者。

至随应为体者。

第二禅寂静乐者。

即以二禅四支为体。

若三禅。

即以五支为体。

至四禅。

即以四支为体。

捡法数诸禅乐体。

各多少不同。

故言随应。

或唯喜乐随应为体者。

诸禅各各唯以喜乐为体。

如诸禅不同。

禅有乐。

即不得寂静名。

何故第二禅乐。

而得寂静名耶。

初有寻伺。

即不得名寂静。

第二禅无寻伺故。

得寂静名。

如次信戒总以禅支为体者。

如上三种乐。

初乐以信戒为体。

远离乐及寂静乐。

总以禅支为体也。

疏配后二。

至不尔违论者。

且如瑜伽论中。

有四种乐。

即如此中四名是也。

若望疏家。

[嚶-賏+吉]后二。

为涅槃菩提。

所以疏家不依瑜伽论。

立后二名。

但取婆沙意。

不取即违论者。

若依瑜伽论。

即违瑜伽论也。

以伽论中。

无后二名故。

出离等四乐。

既是瑜伽论中说。

如何疏家依婆沙。

配后二乐。

婆沙亦有。

问前三如何。

至名无恼害乐者。

前三是觉法乐之因。

或能行觉法等乐。

或能随顺觉法性乐。

依瑜伽论。

前三亦得名无恼害乐也。

第四乐得名无恼害乐不。

觉法乐者。

即是菩提当体。

即名无害乐。

所以不说第四。

但说前三。

名无恼害乐。

今约因果而论。

所以前三。

第四果也。

第三云者。

引论证第三护法义。

今于唯识深妙理中得如实解者。

此难崇福法师。

不许护法师生真智。

今约护深文。

亦通生真智。

如言深妙理者。

岂此理唯发世俗智。

妙理即胜义中道道理。

故知亦生真智也。

又知识。

至亦何爽理者。

此难计大辨论师。

不许有俗智。

如论言了俗已。

然后证真。

今大辨既得真智。

何为不得俗智耶。

于唯识相如实知者。

即俗智也。

于理如实知。

即真智也。

此上即是发端等也者。

将解此字。

有其四释。

且第一一云上字提也。

合是者字。

意说。

即此字当体者。

发端等四也。

第二云。

此字句上字。

皆是发端等四也。

虽发端下。

不言等。

计合有也。

何故但言皆是发端。

不言发端等耶。

此与上字。

皆有发端等四也。

所以存略不言等。

但言发端也。

若望本意。

唯明此字。

缘上字。

是此字之流类故。

上字亦有发端等四也。

所以兼明上字也。

此解不好。

三云今造等言者。

此上二字。

意明。

今造二字。

不明此字。

以今造二字。

此字上故。

所以云此上。

何故第二解。

但言发端。

但言标举等。

如何二义不同。

但回亦举。

更无义义也。

今造此论。

至发端等也者。

是第四解。

此一句论论。

总是发端等四。

以今造此三字。

如上别明讫。

所以今第四解总指云。

此上即发端等也。

疏家若言论字释即无妨。

疏但言此上发端等。

何得意句之言。

总是发端等耶答。

说此之言。

即是端论。

故得总指也。

犹理差可者。

若作此解。

少有道理也。

故云差可。

如世间人人差可如此。

不可如彼也。

迷执明理者。

若众生执空。

应将有破于空执。

而显于有理耶。

答演秘说。

即答前难。

有不尽失者。

望本难意。

众生执空。

即为说有。

既中有教。

空相即除。

空相既除。

有应显理。

本难意如是。

有有若也执空。

亦为说有。

虽为说有。

而不显理。

若如是答者。

即有答前难不尽失。

既不显理。

何用说有耶。

故故不尽也。

有义故名为重者。

释贪等亦名重所以。

二执是根本沉下。

说为重贪等。

与执理相应非沉下。

故不名重。

答二执据沉下。

二执得名重。

相应贪等能行果。

与昔为依。

亦名重。

义不违也。

害伴等者。

我见是主。

随眠是伴。

即伴彼□。

故名害伴。

所以唤随眠。

名害伴也。

但断少分者。

第四地中。

断第六识中法执少分贪等。

余害伴障等。

至五六二地。

方名不行。

华严经第七说。

菩提分法观。

第七地方名不行。

已上是崇称法所解。

已下是演秘家难。

并会华严经也。

以第四地中。

至更思者。

会前所破。

第四地菩萨。

初学二乘菩提分法观。

何故须学。

以欲化他。

须遍知故。

五六两地。

由[方*力]于彼者。

第五地学二乘四谛观。

六地学独觉十二缘生观。

故言由教于彼。

未能超过二乘。

至第七地菩萨所修学观等。

即超彼二乘故。

名为最胜。

不是第四地中。

断法执种不尽。

至七地中断尽。

名最胜也。

故知第四地中。

令断种也。

其法执家害伴随眠。

亦第四地断。

以断种故。

不同故执也。

菩萨初证有百法明门。

至四地中功德弥广。

岂谓不知小果可须学耶。

为欲化他。

故示现学。

非为不知。

总四句答第二问者。

非但四句答第二问。

亦得将四句答第一句。

如演秘自作法易知。

问若是护法。

至为等流耶者。

此总是问护法之意也。

就中有两问。

一问云。

智障数同烦恼。

亦有一百二十八种。

执障后别。

何故但忌执云无品类耶。

第一同也。

执障后。

别者。

五识但有障而非执。

六七识障执俱有。

执则染慧。

障即贪等。

故执障别也。

第二问云。

意识亦有是障。

而非是执者。

谓有异熟生无记贪等心心所法。

但是障非执。

何故答中。

但云五识有爱恚等。

不言第六识耶。

如下举秘答。

先答第一问。

后答第二问。

所障至无品类者。

答第一问。

答中既云五识至言识中爱等者。

答第二问。

问即无违者。

此约问安慧师也。

即无违者。

疏问云。

烦恼有品类。

可言根尽茎叶除。

如所知障执。

既无品类。

何得言根尽茎叶亦尽。

此是问意。

不违安慧家。

故言无违。

以安慧法执与障无差别故。

答亦有过者。

如疏中答云。

六识等中。

法爱恚等有差别。

是法执之等流。

故言有过也。

以问中无差别。

然答中有差别。

故言答中有过。

今安慧所通言。

亦无过障。

即是执无差别故。

言有本末者。

但约诸识。

执有浅深。

义分本末不道实有本末品类等差别也。

此是安慧解。

更有异解。

如枢要记。

有义至无记心等故者。

今安慧师。

执与障相望。

得有两句。

一句云。

但障皆执。

二句有执非障者。

所谓善无记心等。

善无记心等。

何得是执不是障耶。

安慧三性心中。

皆有法执。

所以得名执。

谓非是不善心第不得名障。

交障者。

必是不善障于善。

故知善等不得是障。

总是初义。

即下第二句为初也。

复云执障至皆名执故者。

是第二义也。

即配初但障皆执。

即是后文。

如下破。

初后二义。

准此配也。

初义至不覆理耶者。

此即斥初义也。

夫论执者。

于境坚蔽不了是虚。

取相不舍。

存既有相。

即中道难明。

覆蔽于真。

亦名为障。

何得是执而非障耶。

后义有滥者。

意斥后义也。

若言有漏障皆名执者。

即此言有滥。

如佛地论云。

障所发业乃至皆名为障。

未必名执。

且如色果等。

岂有执耶。

一但执皆障。

至有二分故谓业果中。

有是心心所者。

有非心等者。

是心心所者。

且业有似业。

谓身语等是也。

无见相二分。

故今不取。

但取是心心所者。

有见相二分。

果中亦有总别报。

但取别报。

心心所者。

有二分故。

如是心心所。

皆是执皆障。

二但障非执者。

即取业果中不是心心所者谓色等。

无相见二分故。

但可言障而非是执也。

二分者。

谓相见二分。

色即无二分。

心心所法有二分也。

今复佛地论。

障及业果而为二句。

一但障皆执。

谓障自性及业果中。

取心心所法一分。

如何名一分。

且如业中。

有色业有非色业者。

色业谓身语二业。

是色似业。

身语非应思。

为实业体。

不名色也。

取一分者。

取心心所者。

果中亦尔。

谓别报果。

业果中有二分故。

别报果中。

即心心所有见相二分故。

色果中即无二。

但障非执。

即业果中。

非心心所者。

但取业中身语。

果中色果。

不取心心所法为果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自我管理与提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