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引路》教学设计10416074749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10416074749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蜜蜂引路》教学设计10416074749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观察和思考是一个人要具备的好品质,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一是列宁找养蜂人时沿途经过的花丛、园子、小房子的位置关系;
二是列宁是怎样观察、分析和推理的。
媒体和资源:
多媒体课件及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
【教学过程】课前活动:
1.进行猜字游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课件出示要猜的字,在学生猜字中进行字理分析,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
2.观看视频《晨趣》(出示视频短片,让孩子观看引出今天学习的课文主人公:
蜜蜂)
【用4个字谜和一段生动的视频资料导入本课,旨在利用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所谓“阅读期待”,即面对文本,学生产生一种期待心理。
如当学生看到生动的视频,一定会很想去读一读课文,希望从中读到有关蜜蜂的故事情节。
这样清新自然的课前活动,让学生很快地进入了课堂,为的就是突出简单、实在。
】
一、顺学而导,抓好识字写字
1.出示课题,指导写“蜂”字。
师:
孩子们,大家喜欢猜字谜么?
下面老师这就有个字谜,咱看谁最聪明,师生共读字谜,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跟蜜蜂有关的文章。
大家一起读。
指导写“蜂”字。
学生写两个。
【中国有句古话“人能写字,字能写人”,写字是每个炎黄子孙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件事,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写字应作为课程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它的地位不容忽视。
因为它既是当今每个小学生应具备的一项语文基本功,也是一个学生对民族语言的理解、掌握和运用,是民族素质的一种重要体现。
写字教学常由于课堂的时间不足而流产,因此,我把写字教学放在第一个五一节,每堂课认认真真地指导写好一两个字,相信会让孩子受益匪浅。
2.学习词语
孩子们的字写得这么认真!
我相信,你们一定能把这些词语读好!
(课件出示词语:
谈天附近引路惊讶旁边敲门跟前观察)
谁能标准地读出这些词语?
当一回小老师!
(生读)如果你们认为小老师读得很好,就跟着他读。
二、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基点
《蜜蜂引路》是一个怎样的小故事呢?
请同学们翻开课本119页,自由小声地读读这个故事。
(生读)
孩子们,这篇课文讲的是谁和谁之间的故事?
(出示列宁头像)孩子们,你们看!
他是谁?
列宁是伟大的革命领袖,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他是一个非常伟大!
非常了不起的人物!
虽然他已经离我们远去!
但是他却给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宝贵的精神财富!
(出示名言)这就是他留给我们的话,让我们一起读!
瞧!
列宁多好学呀!
现在,让我们带着对列宁的崇敬之情走进他的小故事,故事发生在1922年,(出示第1段)孩子们,请你们告诉我当时列宁住在哪里?
莫斯科是前苏联的首都。
列宁和养蜂人是什么关系?
(朋友)
你从哪句话感受到他们是朋友关系?
生读句字,出示句子:
当地有个养蜂的人,列宁常常派人去请他来谈天。
孩子们,这句话中哪些词语告诉了我们他俩是好朋友?
为什么?
预设1:
“常常”字体变红。
常常的近义词是?
只有好朋友才会经常见面呀,只有好朋友才会有聊不完的话呀!
谁能用常常说一句话?
预设2:
“谈天”字体变红,想象他俩会聊什么?
只有好朋友才会无话不谈呀!
2.引读第2段,明白故事的起因
有一回,列宁又想找养蜂人谈谈怎样养蜂,可是遇到困难了,读出他的困难。
(出示句子:
可是往常派去找他的人到莫斯科去了……)生接着读。
“往常”(变红)和常常意思一样吗?
往常的近义词是以前、以往。
它和常常的意思一样吗?
谁能用往常说一句话?
(指名说,师及时评价引导)
列宁就亲自去找了。
【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应当引导学生学会用好两只眼睛,实施语文学科教学的实质过程——“生态还原”。
理解文字面上的内容是还原的前提。
就是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进行字词句段的理解。
三、图文结合,品读词句意味(教学第4段)
1.出示插图,揭示故事的结果。
列宁找到养蜂人的家了吗?
(生答)
(出示课文插图)是的,找到了!
列宁找到养蜂人了,心情怎样?
养蜂人是什么心情呢?
请看(出示句子)。
2.体验“惊讶”,朗读对话。
孩子们,养蜂人是什么心情?
生:
惊讶(变红)
认真思考,可以把“惊讶”换成什么词?
养蜂人惊讶地说,还可以怎么说?
(生答:
惊奇、好奇、奇怪)
师:
我们就来读读养蜂人的话,读出他的惊讶、惊奇、奇怪。
(出示泡泡)
请1位学生读。
老师也想展示一下,可以吗?
请你们认真听,仔细观察,我读的和刚才同学读的有什么不一样?
提问学生说说不同。
谁来当养蜂人来问问我呀?
请你和我一起读。
这会儿,我就是列宁了。
请2名学生和老师分角色读。
现在,老师来问问大家,您好!
列宁同志,是谁把您领到这儿来的?
生齐答:
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
【雨果说,会读书的人有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着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背后。
也就是说,要透过语言文字读懂它背后包含的意思。
让学生在品词、品句当中学会读书,学会思考。
还原的实质就是想象语言文字后面的内容。
此环节为“二锄头”,意在透过语言文字,通过举象、造境,想象出一幅幅生动的原生态画面。
因此我引导学生重点品读“惊讶”一词。
四、明白路线,体会人物品质(教学第3段)
1.品读,领悟品质
“向导”就是引路的人,引路就是带路。
孩子们,蜜蜂不会说话,怎么会带路呢?
列宁是怎么找到养蜂人的呢?
课文第几自然段告诉了我们?
请孩子们认真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找,一路上列宁都看到了些什么呢?
把列宁看到的景物用圈画下来。
(自由读语文书,画圈)
列宁在去养蜂人家的路上都看到了什么?
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两个句子。
(课件出示:
“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
他仔细观察,只见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
”)这两句呀,都是说列宁在看,不过看的不一样。
你仔细观察一下,第一句是说他怎样看?
生答:
一边走一边看
很会读书!
再看第二句,怎样看?
仔细观察
不管是一边走一边看,还是仔细观察,列宁不是简单的“看”。
他不仅是看,而且还在想。
那列宁想到了什么呢?
孩子们,我想和你们一边画画,好,那我们先来画了。
列宁开始走了,从小路里走出来,他首先看到了什么?
生:
花丛
(师画“花丛”,先画一束,这就是花丛吗?
继续画,这才叫花丛!
花丛吸引来了什么?
(画蜜蜂,先画两只,只有这些蜜蜂吗?
继续画)
孩子们,让我们摇身一变,现在我和大家都是列宁了!
我们心里非常着急。
我们要找那个养蜂的人,可是又不知道他住在哪里呀。
正在这时,我们发现了很多花丛,花丛里飞着许多的蜜蜂。
看到这儿,你想到了什么?
你猜到了什么呢?
那就是这些蜜蜂很可能和谁有关系?
养蜂人
很会猜!
那就让我们随着这些蜜蜂继续去想。
好,我们随着蜜蜂走,继续观察这些蜜蜂有一个特点,它采完蜜之后都要飞到附近的一个——
园子里。
(画园子,附近就是离得……)
园子的旁边还有一所什么?
小房子(画房子)
我们看到了一群一群的蜜蜂采完蜜就飞到这个园子里,然后园子旁边还有一个人住的房子。
看到了蜜蜂、园子、房子,你又能猜到什么呢?
好,孩子们,你们看,列宁啊,他不仅是在用眼睛看,更是在用脑袋——
学生:
想
列宁正是因为他认真看,用心想。
所以才找到了谁?
生:
师:
让我们一块来读读这两句,读出列宁一边走一边看,一边观察一边思考的感觉来。
你们说列宁的想法对吗?
(接着后面出示句子)看,这句话见证了奇迹的出现!
齐读!
在这个句子里有一个特别的词,告诉我们列宁的想法对了,列宁是真的找到养蜂人了,是哪个词啊?
果然
师:
列宁很想见到养蜂的人,现在列宁终于见到了养蜂人,什么心情?
高兴或者开心
那就让我们怀着高兴、开心的心情读读这一句。
(齐读)
师:
孩子们,你们知道了列宁是这样找到养蜂人的。
你一定想夸夸列宁?
生夸
【言为心声。
人物语言是人物思想、品德、性格、情感等方面的外在反映,或者说“物化”。
离开朗读的中介,儿童往往很难理解课文,理解课文中的人物,当然更谈不上让人物活起来。
所以我在此着力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
2.再读,训练说话
是呀,要想创造奇迹就要像列宁一样,遇到问题善于观察,积极动脑!
让我们带上这些好品质,继续学习!
(出示句子1:
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
句子2:
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
句子3:
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
句子4:
列宁走到那所房子跟前)。
孩子们,请你们看,这四句话中都藏着一个表示位置的词,这些词语很重要,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把话说清楚!
现在,谁来当导游,用上这些词语,向我们介绍自己的校园?
(出示说一说:
我们的学校在 的附近,走进校门,中间有 ,跑道旁边是 , 的跟前有 。
请孩子们随着音乐去想,去回忆,想到了就举手告诉我。
音乐停,师生交流
【阅读教学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让学生在语言文字和生活中走几个来回的过程。
在这个来回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的体会语言的魅力,体会作者字词句的表达技巧,学习写作,体会文章蕴含的情感、情趣等。
五、课题小结,充实文本内涵
师小结:
孩子们,观察和思考是好品质。
正因为列宁善于观察,才让不会说话的蜜蜂会引路。
正因为列宁很爱思考,才让不会说话的蜜蜂会引路!
师升华:
此时此刻,列宁在我们心目中不正像一只会引路的蜜蜂吗?
他是我们学习道路上的引路人,因为他的话在鼓舞着我们努力前进!
让我们牢牢记住!
请孩子们回家后把他的名言背下来。
是呀,学习,学习,再学习!
孩子们,像列宁这样会引路的名人还有很多很多,老师希望孩子们多读名人的故事,从他们身上一定能学到很多东西!
【这是一堂课的小结,但更是孩子学习名人的引领。
相信在老师的鼓励下,在这堂课的生动学习中,孩子对名人的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将成为孩子阅读名人故事的开始,大大地充实了文本的内涵。
附板书设计:
26、蜜蜂引路
【好的板书是一篇课文的袖珍版,是直观教学的体现,更是课堂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
本课的板书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抓住重难点采用学生感悟、教师归纳的方法来设计,根据作者的思路,展示教学的思路,体现课堂的重难点。
主要体现了教师教、学生学的思路。
培养能力发展思维陶冶情操
──《蜜蜂引路》第一课时说课设计
一、基本理念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曾说过:
“语文脱离了感情,就是麻木的、冰冷的、僵死的,语文就失去了生命的底蕴。
这样的语文,根本不可能植根于学生的心灵世界,根本不可能给学生的生命铺上一层温暖、纯净的底色。
”“语文教师要学会用好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文字,另一只眼睛看文字背后的东西。
”詹昌平主任告诉我们:
一个好的语文老师,还应当引导学生学会用好两只眼睛,挖好“三锄头”,实施语文学科教学的实质过程——“生态还原”。
因此,本节课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努力营造在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中培养阅读能力,发展思维,陶冶情操。
努力引导学生用好两只眼睛,挖好“三锄头”。
二、教材分析
蜜蜂竟然能当向导引领着列宁顺利地找到了养蜂人!
本课是课标版教材第四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是一篇传统教材。
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列宁,把不会说话的蜜蜂当作向导,在陌生的地方找到了自己要找的人。
看来,只要肯动脑筋,许多好像不可能的事情也能办成。
课文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却能给人很深的启迪。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的教学理念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我班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能准确认读本课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及表达能力。
3、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
4、能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四、教法
本节课我以新课标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根据二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主要采用了课前搜集资料,质疑问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法,采用现代教学手段,配合板书和贴画,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提供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五、教学策略的具体运用
1.观看视频,辅垫教学。
新课标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2.发展语言,提高思维。
课标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加强思维训练是因为: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是提高人才素质的关键。
思维又是语文能力的核心,是语言能力的基础。
根据本课内容和学生特点,我在学习第二自段时设计了让学生运用“往常”“常常”说一句话,让学生准确理解词语的意思,达到思维和语言的统一发展,从而积累语言。
在学习第三段时,为了让学生准确理解列宁是怎样利用蜜蜂引路的,我让学生大胆猜测列宁当时是怎么一边想象,一边仔细观察,最后一步一步找到养蜂人,让语言和思维能力同时得到训练和提高。
3.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习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习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里有自由朗读后对课文内容的交流,也有句子中对词语理解的交流,在交流中达到一定的共识。
4.口语训练,延伸教学。
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
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学完第三段课文后,我让学生来当导游,用上我给的一些词语,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校园?
)这样锻炼了学生自由组织语言的能力,也提高了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
5.板书和贴画,总揽全文。
《蜜蜂引路》是以“找”字为线索,课文的教学重点是列宁怎样找到养蜂人。
本板书按“找”的顺序贴出“花丛”、“园子”、“小房子”,既分清了列宁找养蜂人的三个步骤,又标明了列宁找养蜂人所走的路线,还直观地“再现”了列宁住处和花丛、园子、小房子的方位。
有助于学生弄清楚“找”的经过。
“利用”一词,既概括了蜜蜂回蜂房和列宁找养蜂人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也体现了列宁善于观察、深入思考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难点。
总之,这节课是根据本年级学生的特点,让阅读教学进行“生态还原”,让他们在读中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培养阅读能力,在读中发展思维,在读中陶冶情操,为学生营造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