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攻略大二轮通史版讲义增分练第1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Word版含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574684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155.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攻略大二轮通史版讲义增分练第1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Word版含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高考历史攻略大二轮通史版讲义增分练第1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Word版含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高考历史攻略大二轮通史版讲义增分练第1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Word版含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高考历史攻略大二轮通史版讲义增分练第1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Word版含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高考历史攻略大二轮通史版讲义增分练第1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Word版含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攻略大二轮通史版讲义增分练第1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Word版含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考历史攻略大二轮通史版讲义增分练第1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Word版含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攻略大二轮通史版讲义增分练第1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Word版含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攻略大二轮通史版讲义增分练第1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Word版含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官营手工业实行工商食官制度。

(3)商业:

商朝职业商人产生;

周朝商人由官府统一管理。

(1)历法:

夏朝时出现《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

(2)文字:

最早的原始文字是“图画文字”,至商代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甲骨文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熟文字。

春秋战国(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1)王室衰微、诸侯混战,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社会动荡;

为富国强兵,各国纷纷改革或变法。

(2)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出现;

国家呈现从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

井田制遭到破坏,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

铁犁牛耕出现并得到推广;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态;

重农政策开始出现。

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并存,以官营手工业为主导。

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抑商政策出现。

(1)思想:

出现儒家、法家和道家等思想“百家争鸣”的局面,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2)科技:

战国时期出现了司南和《石氏星表》;

出现算筹计数法。

(3)文学:

《诗经》《离骚》等文学杰作。

(4)艺术:

帛画《人物龙凤图》等艺术珍品。

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7年)

(1)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统一全国,建立秦朝。

(2)秦始皇开创了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形成,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统一货币、车轨、度量衡等,修驰道,加强了各地之间的经济交流。

重用法家思想;

实行“焚书坑儒”,使儒学受到沉重打击,禁锢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2)艺术:

小篆和隶书均开始流行,小篆成为官方文字。

两汉(公元前202—公元220年)

(1)中央集权:

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导致了“七国之乱”;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

在地方设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2)君主专制:

汉承秦制,基本沿袭了秦代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汉武帝时期,出现中外朝制度。

(3)选官制度:

汉朝主要实行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牛耕逐渐普及全国,出现了耧车、代田法和二牛一人犁耕法;

修建了漕渠等水利工程。

开始用煤炭做燃料冶铁;

西汉时丝绸远销亚洲、欧洲;

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专供贸易的“市”出现,但时间和地点都受到政府的严格限制;

西汉时开通了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

(4)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

由“无为而治”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治国思想更能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

西汉前期已有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出现了《九章算术》《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和《氾胜之书》等重要论著。

汉赋集中代表了当时文学的最高成就,司马相如等人是比较著名的赋作家。

楷书也称正书,形成于汉末,字体方正,规矩严整。

考向一 早期政治制度的创新与传承

论点1 分封制下的等级秩序

分封制形成的等级秩序不仅体现在政治层面,还贯穿在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中,小到衣食住行(出行车马、朝服、房屋排列、食器种类等),大到国家祭祀、丧葬习俗、礼仪等。

论点2 分封制推动民族交融与文化认同

(1)被分封子弟及其率领的技工等与封地的土著族群相互通婚,构成一个多元的社会,促进了民族交融。

(2)周朝的思想文化在分封制的影响下被传播到各地,偏远诸侯国逐步接受中原文化;

一些大的诸侯国不断向周围的少数民族用兵,兼并其土地,进行文化渗透。

论点3 理解“家国同构”

(1)“家国同构”即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通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是宗法社会的显著特征。

(2)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嫡长子世袭王位,是君主,也是宗族的大宗。

其他诸子分封为诸侯,是臣子,在宗族中,对天子而言是小宗。

(3)“家”是小“国”,“国”是大“家”。

“家国同构”体现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融合。

论点4 宗法制的历史遗存

(1)封建政治:

封建社会中皇位继承的嫡长子制原则;

对祖宗的崇拜;

“家国同治”的统治理念等。

(2)社会习俗:

后世的百家姓丛书、家族家谱的修订、宗祠家庙的修建;

民间的尊宗敬祖、认祖归宗、渴望亲情的传统观念及祭祖扫墓等。

(3)思想观念:

“忠”“孝”等伦理观念;

重视家庭建设、尊老爱幼、夫妻相敬、兄弟相亲、和睦相处等社会公德;

男尊女卑、等级贵贱、过分强调家庭本位、任人唯亲等现象。

论点5 礼乐制度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1)积极:

首先,形成尊崇礼仪的精神,如《礼记》曰“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其次,形成崇德尚群的社会美德,崇德即重视人的节操和修养,尚群即视群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再次,社会价值观秉承中和之道,不走极端;

最后,整体思维形成,集中体现在“天人合一”等思想上。

(2)消极:

形成了尊卑等级观念及任人唯亲、重男轻女等社会陋俗。

论点6 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的内涵及关系

(1)权力分配:

分封制——政治生活等级化——天下归周。

(2)权力继承:

宗法制——家族生活政治化——天下归宗。

(3)权力认同:

礼乐制——等级观念生活化——天下归心。

(4)宗法制是内核,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表现,礼乐制是维护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工具。

论点7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将国家权力和家族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局面。

(2)等级森严:

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不同等级的权力和义务固定,很难逾越。

(3)地方权力较大:

分封制给予诸侯国较大的统治权力,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4)神权色彩浓厚:

王权和神权紧密结合。

(5)稳定延续:

夏商周政治制度前后沿袭,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家国情怀——周代政治文明对后世影响深远

(1)分封制:

从政治结构方面建立了贵族等级秩序,促进了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强化了国家整体观念。

(2)宗法观念:

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有利于团结广大海外侨胞,实现和巩固国家统一。

(3)礼乐制度:

是西周文化的精髓,是维护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工具,有利于社会和谐与安定,是调节社会关系的准则,对价值观的传播、民族文化的交流和文化认同起促进作用。

    

命题点1:

西周政治制度的创新与发展

1.(2019·

全国Ⅰ卷,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

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

这反映出(  )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关联主干

商周的王位继承制度

寻找题眼

西周王位更替时间相比商朝较长,理解西周宗法制与王位继承方式变化的关系

错点诊断

禅让制强调选贤举能;

王位世袭与君主寿命无关;

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有利于强化血缘纽带关系

B

命题点2:

宗法观念的深远影响

2.(2019·

全国Ⅲ卷,24)“教民亲爱,莫善于孝;

教民礼顺,莫善于悌;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

A.宗法制B.禅让制

C.郡县制D.察举制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题干信息中的“孝”“悌”“乐”“礼”都与宗法制的内涵有关,且有服务于宗法制的特点

“禅让制”强调继任者的“才”;

“郡县制”与“伦理道德”无关;

“察举制”具有“孝”的内容,但其本身是服务于君主专制的

A

命题点3:

商汤灭夏与治国思想

3.(2018·

全国Ⅱ卷,24)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

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商汤灭夏及治国理念

商汤见猎人所设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会将鸟兽杀绝,“乃去其三面”,显示了他的仁德之心,他从而得到诸侯拥护,并最终取得天下。

这一记载意在说明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农业生产是夏商时期的主要经济活动;

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商汤的仁德之心,而非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材料强调统治者的治国理念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命题点4:

青铜铭文与商周文明传承

4.(2016·

全国Ⅲ卷,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

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

这表明西周时(  )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商周青铜铭文与宗法制

从西周青铜铭文记载内容和作用角度思考,紧扣青铜铭文书写历史、传播文明的作用,认识国家观念的认同

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的甲骨文是继承关系,并非全新的文字体系;

宗法制是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

材料信息体现的是青铜器上刻的铭文发生了变化,并不能说明青铜器的功用是否发生重大改变

1.(视角1:

西周政治统治的特点)商代实行内外服制,内服是商王直辖区,外服是一些附属国,外服对商王没有隶属关系。

西周在直辖区外分封诸侯,各诸侯国定期向周天子朝贡,并提供赋役。

这表明西周(  )

A.废除商代制度而推行分封制

B.继承和发展了商代政治制度

C.最高统治集团权力高度集中

D.实现了对诸侯国的直接控制

解析 材料中“西周在直辖区外分封诸侯”,说明西周在沿用商代的内服制度的基础上,以分封诸侯的形式加强了对“直辖区”以外的统治,体现了西周对商代制度的继承和发展,故选B项;

材料中体现了西周有继承商代内服制的内容,故废除商代制度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

由于西周实行的分封制,受封诸侯在封地有很大的独立性,故没有实现最高统治集团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C项;

分封制实行层层分封,给予诸侯很大的独立性和自主权,故实现了对诸侯国的直接控制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答案 B

2.(视角2:

商周治国理念的变化)“天命”是商周时期的重要观念,商人认为“天命”不可转移,而周人则以为“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故统治者为了获得“天命”,必须“敬天保民”。

这表明周代(  )

A.王权与神权相分离B.德治思想逐步形成

C.天子权力有所下降D.对天的认识理性化

解析 据材料“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敬天保民”,可知周代具有爱惜百姓的德治思想,故选B项。

由“天命”可知商周时期王权具有神秘色彩,A项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爱惜民力的德治思想,而非“天子权力”,C项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德治思想,而非对天的理性认识,D项错误。

考向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论点1 宗法制瓦解的表现

(1)小宗上升发展,大宗沉沦下降。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王室内部:

周幽王废储君(嫡长子)而改立庶子,导致西周灭亡;

东周王室的继位之争,造成王室尊严扫地,天子地位下降。

二是诸侯国内部:

大夫专政,互相兼并;

贵族没落,平民崛起。

(2)人才的流动方式。

春秋战国时期,为满足争霸的需要,各诸侯国尚贤思想流行,传统的世卿世禄制被打破,出现许多布衣卿相,如管仲、苏秦、吕不韦等。

各国盛行养士之风,任人唯才,打破了宗法血缘限制。

(3)中央集权政治体制流行,有计划地打压奴隶主贵族(如楚国吴起、秦国商鞅等)、以定额的俸禄代替土地分封,分封阶层向编户齐民转变等,都在客观上起到了瓦解宗法制的作用。

论点2 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1)“贵族政治”是指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由世袭贵族的代表人物掌握政权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贵族政治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也就是以血缘宗法制度为基础的贵族分封制度。

(2)春秋战国时期是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的关键时期。

周天子权威的下降,分封制和宗法制的逐渐崩溃,促使了贵族政治的衰落,而各国的变法改革及礼贤下士的“养士之风”又进一步促进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演变。

论点3 土地制度和工商业政策的变化

(1)土地制度:

从土地国有的井田制到封建土地私有制。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私田”大量出现,井田制逐步瓦解,鲁国的“初税亩”、商鞅变法等逐步确立起封建土地私有制。

(2)工商业政策:

从“工商食官”到“重农抑商”。

西周时期采取“工商食官”制度,国家垄断性经营手工业和商业。

春秋战国时期私营手工业和大商人的出现,周王室的衰微,导致“工商食官”制度的衰落;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从此,“农本商末”观念成为古代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主流。

论点4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1)政治: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各国变法;

分封制逐渐崩溃,开始出现郡县制,形成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

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由奴隶制贵族政治向封建的官僚政治演变。

(2)经济:

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水平提高,社会经济发展;

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耕经济开始形成。

(3)思想:

礼乐制度崩溃,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在政治学、哲学、伦理学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基础。

(4)教育:

西周到春秋,教育一直被贵族所垄断。

春秋后期,私学兴起,平民阶层加入了知识分子队伍,在天文、医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论点5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中的突出历史现象

(1)传统兵役制破产

“兵农合一”和“国人当兵,野人不当兵”等规范的存在取决于血缘宗法制度和分封制度的存在。

春秋中期由于晋、鲁、郑等国相继打破传统的国、野界限,征召野人当兵,使得传统的兵役制度面临破产。

战国以后,血缘宗法制度之下的兵役制最终覆灭。

(2)编户齐民制的出现

由于血缘关系的疏远,宗法制度遭到破坏,诸侯国之间的扩军备战直接促使一家一户小家庭成为独立的社会单元,社会组织形式也因此由血缘宗法关系走向地缘编户齐民。

编户齐民是服务于中央集权政治的基层民众组织形式,是新制度之下国家控制全国财产赋税和人力的有效方法。

它打破了传统的只关注血缘大家族“正夫”的做法,而以小家庭一家一户组织人口。

它不仅是地缘乡里制度以及郡县制度的基础,也是战国时期普遍征兵制度的基础。

(3)世卿世禄变成选贤与能

原本依靠采邑的血缘贵族失去存在的条件,从此出现依靠食禄的行政官员,官吏选拔制度便由世卿世禄变成了选贤与能。

多数诸侯国广纳英才,重视从平民中擢用人才。

秦国中央集权与水利工程的修建

全国Ⅱ卷,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战国后期秦国中央集权的萌芽

从材料“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与商鞅变法后秦国建立了集权统治的关系角度理解

战国后期,井田制遭破坏;

铁农具普及是在秦汉时期;

秦统一后,修筑驰道、直道,加强了交通运输

D

手工业发展与社会进步

2.(2018·

全国Ⅲ卷,24)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

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春秋时期手工业(冶铁业)的发展

观察地图,铁器分布的重点区域是在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这些地区在当时是比较发达的地区

铁器实物并非就是“铁制农具”;

仅凭铁器分布无法判断出“新疆与中原联系紧密”;

图中铁器实物并没有广泛分布,故冶铁技术还未普及

区域位置与商业发展

3.(2017·

全国Ⅱ卷,24)下图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

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

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

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

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

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

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的发展

观察地图,认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并存的政治局面、地理位置对商业发展的影响

“争霸战争”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是消极的;

“决定”夸大了“交通条件”的作用;

地图未反映“城市规模扩大”

先秦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先秦时期,官方颁布的月令体著作中,将一年中每月的物候列出,表明动植物的生长情况,然后要求人们按照时令合理安排采集渔猎活动和农业生产。

这反映出当时(  )

A.自然科学有了长足进步B.官方重视发展农业经济

C.争霸战争推动农业发展D.耕作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解析 据题干中“官方颁布的月令体著作……表明动植物的生长情况,然后要求人们按照时令合理安排采集渔猎活动和农业生产”,可知先秦政府重视农业发展,故选B项;

自然科学有了长足进步是在启蒙运动前,且题干中只是提及月令知识的规范,排除A项;

争霸战争会阻碍农业发展而不是推动,排除C项;

耕作技术也就是铁犁牛耕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且题干中未提及,排除D项。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春秋时期各国的国君一般称为公或侯,进入战国,各国国君纷纷自称为王。

国王是最高政治权力的代表,总揽国家的统治权。

材料反映了战国时期(  )

A.国君集权体制逐步形成B.官僚政治初步取代贵族政治

C.分裂到统一的趋势加强D.天子逐渐加强对诸侯的控制

解析 据材料“国王是最高政治权力的代表,总揽国家的统治权”,可知国君集权体制的形成,故选A项;

郡县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B项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集权体制而非国家统一,C项错误;

由材料中战国时“各国国君纷纷自称为王”,可知周天子权势衰微,D项错误。

答案 A

考向三 汉代的政治和经济文明

论点1 秦汉政治文明的传承及评价

(1)传承:

①承袭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创立中外朝制度,限制相权。

②承袭秦朝的监察制,后发展为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的监督。

③承袭秦朝的郡县制,采用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

后通过“推恩令”,削弱和限制王国的权力。

④承袭秦朝的田租、户赋徭役、兵役,创新发展为西汉的编户制度,加强对百姓的管理。

(2)评价:

“汉承秦制”有利于巩固两汉的政治统治,有利于地主阶级专政。

它既稳定了汉朝初年的统治,又推动了以后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完善。

论点2 汉代强干弱枝的重要措施

(1)迁徙郡国豪富,有效地打击了地方势力,加强了朝廷力量。

(2)推恩王侯子弟,进一步解决了诸侯王强大难制的问题。

(3)颁布“附益法”,限制士人与诸侯王交游。

(4)惩治地方豪族,对于压制地方豪族的猖獗气焰,加强专制皇权,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5)设置十三部刺史,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论点3 汉朝政治的特点

(1)布衣将相:

是指西汉开国授官将相的人绝大多数“起自布衣”,这些人大都没有贵族头衔,被称为“布衣将相”。

这既是对秦末农民起义结果的承认,也是削弱贵族势力的必然产物。

(2)重视母族亲属关系:

汉代皇室的母族势力受到了充分的重视。

西汉先后出现了吕后暴政和窦太后的专权,东汉出现了外戚干政的局面,这些都是母族势力强大的表现。

(3)儒士受到重用:

汉初,重视“黄老之学”,但并不排斥儒学。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士受到了重用,几乎垄断了汉代官僚体系。

(4)地方势力强大: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王国成为中央集权的主要威胁。

王国问题解决后,豪强地主逐渐成为威胁中央集权的主要力量,最终导致了东汉的灭亡和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

论点4 东汉豪强势力

(1)西汉后期,由于土地的兼并与集中,豪强势力有了很大发展。

东汉政权建立后,豪强势力迅速发展,成为东汉末年出现军阀割据混战局面的主要原因。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豪强势力发展成为门阀士族。

(2)豪强势力的特权表现为:

①选举凭门第,豪强势力垄断仕途,把持各级政权,累世做高官,反映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削弱。

②豪强势力拥有庄园,在庄园中组织生产,以满足生活需要为主组织生产,基本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单位。

③庄园里拥有“部曲”或“家兵”。

论点5 汉代庄园经济

(1)土地来源:

汉代庄园主要是由商人、豪强地主、官僚等用威胁、欺骗、敲诈、买卖、强占等各种手段,兼并农民的土地,形成的私有土地。

(2)经济形态:

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经济,庄园主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需要,布置庄园,使耕种与纺织等手工业相结合,把庄园建成一个独立而封闭的世界。

(3)剥削方式:

庄园土地除有一部分奴仆耕种外,大多由徒附、宾客、族人通过租佃的方式来耕作,他们一般向庄园主交纳实物地租。

除交纳实物地租外,他们也须无偿地为庄园主服一些劳役,如砍伐林木、看家护院、充当“部曲”等。

史料实证:

学习和研究汉代历史有丰富的史料可供使用。

例如:

汉代画像石的有关史料可用以研究“汉代田庄经济”,这是可信的一手史料。

“汉代政治的特点”“东汉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等内容都可以在《史记》和《汉书》等文献中找到相关史料,可信度也很高。

秦汉政治文明的传承

1.(2016·

全国Ⅲ卷,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

“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