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地理大作业格式已经调好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573215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73.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贸易地理大作业格式已经调好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国际贸易地理大作业格式已经调好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国际贸易地理大作业格式已经调好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国际贸易地理大作业格式已经调好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国际贸易地理大作业格式已经调好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际贸易地理大作业格式已经调好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国际贸易地理大作业格式已经调好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贸易地理大作业格式已经调好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际贸易地理大作业格式已经调好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老师签名:

年月日

目录

一、德国的概况1

二、德国的现代化进程3

三、德国的科技4

四、德国的农业产业结构4

五、德国的工业产业结构6

六、德国的对外贸易8

七、德国的外贸进出口情况分析11

八、德国的优劣势分析12

九、小组总结13

德国经济不但讲求高速的发展,还注重社会的贫富差距,对于社会的保障十分到位。

德国经济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投资和财富创造的基础。

强大的制造业能力、基于一流产品/服务的出口导向、关注利益相关方的企业治理、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力、发达的基础设施,以及全面的结构改革。

这些都支撑了德国经济模式的良好表现。

德国经济发展的迅速使得德国贸易的高速增长,使其成为世界第二大外贸强国、第一大出口国和最大贸易顺差国,这都都凸显了德国作为欧盟头号经济强国的地位。

德国政府积极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为本国企业对外贸易创造了良好的国际框架环境。

一、德国的概况

1.德国的地理概况

 

德国位于欧洲中部,东邻波兰、捷克,南接奥地利、瑞士,西界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北接丹麦,濒临北海和波罗的海,是欧洲邻国最多的国家。

面积约为35.7万平方公里。

地势北低南高,可分为四个地形区:

北德平原,平均海拔不到100米;

中德山地,由东西走向的高地块构成;

西南部莱茵断裂谷地区,两旁是山地,谷壁陡峭;

南部的巴伐利亚高原和阿尔卑斯山区,其间拜恩阿尔卑斯山脉的主峰祖格峰海拔2963米,为全国最高峰。

主要河流有莱茵河(流经境内865公里)、易北河、威悉河、奥得河、多瑙河。

较大湖泊有博登湖、基姆湖、阿莫尔湖、里次湖。

西北部海洋性气候较明显,往东、南部逐渐向大陆性气候过渡。

平均气温7月14~19℃,1月-5~1℃。

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山地则更多。

1995年1月1日起,根据1982年国际海洋法协定,德国在北海和东海的领海由3海里增至12海里(约22公里),其面积各增加4100和1700平方公里。

2.德国的经济概况

德国是高度发达的工业国,经济总量居欧洲首位,国民生产总值和工作生产总值仅此于美国和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经济强国。

但东西两部分经济发展不平衡,西部地区是全德的经济主体。

德国工业侧重重工业,汽车和机械制造、化工、电气等部门是支柱产业。

食品、纺织与服装、钢铁加工、采矿、精密仪器、光学以及航空与航天工业也很发达。

主要工业部门的产品一半以上销往国外。

中小企业是工业的中流砥柱,专业化程度和技术水平较高。

2013年德国国内生产总值27376亿欧元,增长率0.4%,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2280欧元。

国民总收入21188亿欧元。

3.德国的人口概况

德国是欧洲人口较多的国家之一。

人口8253万(2005年底),主要是德意志人,还有少数丹麦人、吉卜赛人和索布族人。

通用德语。

居民中33.7%的人信奉基督教新教,33.2%信奉罗马天主教。

有750万外籍人,占人口总数的9%。

虽然历史上德国曾是一个传统的人口迁出过,现在却成为世界移入侨民最多的国家之一,这些侨民绝大多数来自土耳其,前南斯拉夫及其他地中海沿岸国家。

近年来,来自亚洲的移民在逐渐增多。

这些外籍工人已成为德国劳动力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长期以来,德国人口增长缓慢,人口不断老龄化,这已成为德国面临的热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德国城市化水平高,城市人口比重在85%以上;

城市化中的一个显著特点是:

中小城市高度发达,大城市数量少,规模也不突出。

全国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有三座:

柏林,汉堡,慕尼黑。

首都:

柏林,人口338.7万。

(2001年9月)

4.德国的交通概况

德国是一个交通高度发达的国家,铁路、公路、水路和航空运输全面发展,其中尤以公路为主,目前全国跨地区的公路网总长大约23.1万多公里,其中1.1万多公里是高速公路,这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上最长的高速公路网。

德国人拥有的汽车数量十分惊人,8000多万人口拥有5000多万辆汽车,一个家庭可能就同时拥有几辆汽车,城市的车流量可想而知,这样一个车轮上的国家交通却非常好。

德国发达的公共交通堪称世界一流水平,国内各主要城市间都有班机飞行。

在3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公路50万公里,密如蛛网,高速公路仅次于美国。

还有3.1万多公里的铁路四通八达。

市内公共交通有公交车和地铁,售票检票自动化。

西德人80%靠自己的小车上下班,道路上轿车首尾相接,没有交通警察,只靠红绿灯。

立体交通,网安全畅通,秩序井然。

二、德国的现代化进程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教育也是生产力,而且是更重要的生产力。

科学与教育的崛起,已成为改造生活与世界的最为强大的决定性力量,德意志人为此作出了特别巨大的贡献。

这里有一个统计数字:

在生理学领域里的重大发现中,1835年以前,德意志人取得了63项,而世界其他民族总共只有43项;

到1864年,德意志人又取得了156项,而世界其他民族总共只有57项;

1864年到至1869年,德意志人取得了89项,而世界其他民族总共只取得了11项。

在热力学、电学、电磁学、光学的发现方面,1836年前,德意志人取得了108项,英国与法国取得了206项;

但是到1855年,德意志人又取得了231项,英国与法国总共取得了201项;

1855年到1870年,德意志人取得了136项,英法总共只取得了91项。

在医学领域里,1819年前,德意志人取得了5项,英国与法国总共取得了22项,而到1869年,德意志人取得了33项,已超过了英国与法国总和的29项。

德国在环境科技开发及运用上较为成熟,企业投入于环境科技领域达2,000亿欧元以上,德国环境科技重点包括发电、永续能源交通工具、原料效率、能源效率、废弃物管理、资源回收及永续水管理。

教育和文化艺术事业主要由各州负责,联邦政府主要负责教育规划和职业教育,并通过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协调全国的教育工作,在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以及成人教育和进修方面,主要立法和行政管理权属于各州。

全国性的文化艺术活动由联邦政府予以资助。

对外文化交流由外交部负责协调。

三、德国的科技

德国十分重视高技术开发,其高科技产业主要集中在激光、纳米、电子、物、信息通讯、现代制造、新材料等领域。

近年来,德国确保在世界汽车和机器制造领域技术的中心地位之时,正日益成为激光技术和机器人技术领域的中心。

另外,德国把微电子技术在所有相关领域的应用视为重点,并一直在改善法律框架条件,促进生物技术领域的投资。

在环保技术领域,德国以18.9% 

的世界市场份额取代了美国的霸主地位。

在世界贸易中,德国高附加值产品以19.5% 

的市场份额居世界各国之首。

日本以19.3%列第二位,而美国仅占13.1%,名列第三。

德国政府为提高技术能力作出了各种努力,尖端技术产业占了其工业生产的

11.7% 

如今,德国在传统技术和高新技术领域均拥有雄厚实力,是世界第二大高技术出口国。

欧洲创新企业密度最高国家等美誉。

四、德国的农业产业结构

德国农业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畜牧业十分发达,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结构,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60%以上。

这种结构的建立是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才得以调整和发展的。

首先从自然条件和环境保护的观点来看,德国雨水丰沛,日照少,山地和沼泽地多,不利于耕种,而适于牧草或饲料作物生长,种植牧草和饲料,发展畜牧业是提高能量转换率的最佳选择,同时也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增加绿地覆盖率,涵养水土,净化空气;

第二,这种生产结构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为人们提供高质量、高营养的乳肉制品,在改善人们的饮食结构,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增加了农业产值;

第三,这种农业结构有利于走农业良性循环和农业持续发展的道路。

德国家庭农场多以养畜为主,兼营种植业,在政府政策鼓励下,有许多农场只施用有机肥或有机肥的施用超过化肥,使畜牧业和种植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减少了化肥施用过多对土壤环境的污染。

种植业产业结构

20世纪50年代中期,德国耕地中只有58%用来种植谷物,其中冬小麦和冬大麦占22%。

1979年,谷物种植面积扩大至71.8%,其中冬小麦和冬大麦达到47%。

80年代,谷物种植面积受到限制,到1990年,谷物种植面积减少到61.3%,但其中冬小麦和冬大麦的面积却增加到60%。

1998年谷物种植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59.4%,其中小麦占39.8%;

粗粮种植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35.7%,其中玉米占59.6%。

从种植业结构的调整来看,总的趋势是:

小麦、玉米和油菜的种植面积扩大。

德国统一后,1990~1998年的统计数字表明,玉米种植面积增加最大,为20.5%,其次是小麦和油菜,分别为14.2%和6%;

大麦、马铃薯和甜菜的种植呈下降趋势,1990~1998年,大麦种植面积减少最多,减少了14%,其次是马铃薯和甜菜,分别为13%和9.2%。

(一)畜牧业产业结构

德国的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例在60%以上,1986年达68%。

1992年原联邦德国的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62%,其中牛奶的产值占24%,牛肉占18%,禽肉禽蛋占5%,其它畜产品占1%。

新联邦德国(原东德)的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4%,其中牛奶占22%,牛肉占9%,猪肉占15%,禽肉禽蛋占6%,其它畜产品占1%。

近年来,原联邦德国的牛肉、猪肉及肉类总产在欧共体12国中居前3名。

猪肉的生产约占欧共体猪肉市场的30%。

近10年来,受市场导向和政策调节的影响,畜群数量逐年递减。

例如:

肉牛屠宰头数1991~1998年从760.2万头减少到459.1万头,8年期间减少了39.6%;

同期奶牛从601.6万头减少到502.4万头,减少了16.5%;

猪肉、羊肉等产量逐年下降,原因均是受欧共体生产限额的影响。

(二)渔业产业结构

近几十年内,德国渔业生产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全世界各沿海国家将其捕鱼区扩大到200海里。

传统的重要渔业资源由于过量捕捞,特别是由于无节制地采用现代化的捕捞方法而大大减少。

由于这种情况,德国的鱼船队急剧减缩。

德国最重要的捕鱼区是北海,其次是波罗的海、西不列颠和格陵兰水域。

根据欧共体共同的渔业政策,各成员国要按分配比例及捕捞定额进行捕捞,从而保证渔业生产与生态、经济长期合理地发展。

1997年德国海洋渔业的捕捞份额是41万。

五、德国的工业产业结构

鲁尔工业区是德国,也是世界重要的工业区,在德国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鲁尔工业区突出的特点是,以采煤、钢铁、化学、机械制造等重工业为核,后来电气、电子工业有了很大发展。

二战以后,一些以采煤工业起家的老工业区严重衰退,但鲁尔区仍保持较强的生命力,与其不断调整经济结构与部门结构分不开。

这也为其他传统工业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一)采矿冶金工业

随着结构方面的调整,采矿冶金工业逐渐失去了原有的位置。

但是,一部分采矿冶金企业仍然在鲁尔区发挥着重要作用,如RAG股份公司、德固赛、蒂森克虏伯,他们在鲁尔区都有工厂和生产基地。

2008年,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从业人员的比例占鲁尔区的28%。

(二)能源、服务与食品工业

按照《世界》报纸的统计,在德国500家最大的企业中,有37家坐落在鲁尔区,其中16家属于工业领域,21家属于手工业与服务业。

能源与供水公司包括RWE公司与E.Onrush,贸易企业包括Aldo-Grippe,DouglasHolding,Arcadian和Telemann。

另外,很多物流企业也在鲁尔区设有工厂。

(三)重工业

重化工业是鲁尔区经济的基础,煤炭和钢铁工业是主导部门。

铁矿石全部从巴西、利比里亚、瑞典等国进口。

机器制造业和化学工业也是本区重点发展的部门,前者以重型机械为主,面向区内其他工业部门,生产采矿、冶金、化工设备等;

化学工业以炼焦和合成氨为基础,生产多种基本化工产品。

电力工业发达,以火电为主。

全区工业结构日臻完善。

形成多特蒙德、埃森和杜伊斯堡三大工业中心。

随着采煤区由南向北逐渐推移,工业分布也相应转移,并形成了新的采煤和化工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本区工业明显出现向莱茵河沿岸集中的趋势,以便利用廉价水运以及进口的铁矿石和原油等原料。

炼油、石油化工等也主要分布在莱茵河沿岸。

(四)汽车与电子工业

1962年,汽车制造商欧宝公司在鲁尔区建厂,这也是鲁尔区结构调整的一个缩影。

但是,汽车行业有时也会受到结构问题的困扰,有被划入“老行业”的危险。

另外,鲁尔区成立了科学园,在这里,中小型企业在从事着高科技产品的生产。

(五)可再生能源产业

德国不仅把发展可再生能源作为确保能源安全、能源多元化供应和替代能源的重要战略选择,而且也视之为减少碳排放和节约化石类燃料引起的环境问题的重要措施。

德国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水利发电等开发利用方面居世界领先水平。

从2000年到2010年,德国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比重从5%上升到18%,到2011年上半年超过20%。

德国现任政府的目标是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比重至少达到35%。

而德国可再生能源协会认为,到2020年德国可再生能源发电可保证全国约一半的电力需求。

今年6月德国决定在2022年前关闭所有17座核电站,进而大幅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为保持和拓展该领域的强势地位,德国政府准备至2013年斥资120亿欧元用于支持技术革新,其中大部分资金将用在可再生能源开发、可再生原材料生产和能效提高方面。

其工业布局有以下几点特点:

1.传统工业区诸如鲁尔区一带,以钢铁,煤炭工业等重工业为主,著名工业城市如多特蒙德,盖尔森基兴等,但鲁尔工业区曾经因煤炭能源地位下降,环境污染严重等原因出现衰落,近年来大力发展新兴工业,治理环境污染,采用新能源,重现鲁尔雄风!

2.新兴工业区以慕尼黑为首的南部工业区发展迅猛,以航天,微电子等工业为主。

3.北部工业区如不莱梅,汉堡,柏林等,不莱梅和汉堡临近海洋,故海洋工业发展前景远大。

4.德国汽车工业发达,足迹几乎遍布全国,奔驰总部在西南的斯图加特,宝马总部在南部的慕尼黑,大众总部在中北部的沃尔夫斯堡。

5.德国城市以中小城市为主,分布较为分散,小型工业区分布较多,大型历史悠久的工业区就属鲁尔区最有名。

6.近年来德国的工业有往西北部迁移的趋势,原因有靠近鲁尔区能源资源丰富,工业发展历史悠久,工业基础好,交通便利,靠近荷兰比利时市场广阔,沿海便于运输。

六、德国的对外贸易

德经济实际从经济全球化和海外市场上的获益要远高于德国外贸统计数字所显示的结果。

2006年外贸对德国GDP增长贡献率高达39%,而2007年这一比率仍有望提高。

德国工商大会对3600家有海外业务的德国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仅自2006年7月以来出口就新创了20万个工作岗位。

德国企业海外业务带动了其国内业务的增长,平均增幅达25%,尤其是加工行业的企业受益最大,国内业务增幅达33%。

德国许多大型企业的产业链业已实现了国际化,既直接在海外投资设厂或兼并收购,利用当地的廉价生产成本和海外市场,也从廉价的海外供货商处采购商品。

德国政府一直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组织的活动,在世贸组织、经合组织、国际清算银行等多边机构内发挥着推动贸易自由化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国家间签订双边和多边互惠协定,为本国企业扩大对外贸易创造有利条件。

如1979年中德两国政府签署了《经济合作协定》,1985年两国政府又签署了《避免双重征税协定》。

德国联邦经济与技术部下设的联邦外贸局,主要为德国公司提供海外市场信息,研究外国经济形势、行业走势和经贸法律等,并将信息通过光盘、网络等途径发布。

联邦经济与出口管制局(BAFA)的主要任务是负责执行出口管制和进口监控方面的行政审批工作。

在进口监控方面,该局的工作依据是欧盟统一的贸易政策,德政府随时根据本国需要和欧盟规定对《对外经济法》的“进口清单”附件进行修改,并定期在其官方刊物《联邦公报》上公布。

该清单不仅列出了允许进口的全部商品,还标出了哪些商品的进口须经专门审批(约占2%)。

德国对外贸易的主要特点

(一)德国是全球主要外贸强国之一

2007年德国外贸总额为2.38万亿美元,仅次于美国的3.18万亿美元,领先于中国的2.17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

从2003年开始,德国就一直是世界出口冠军,2007年德国出口额达1.33万亿美元,高于中国的1.22万亿美元。

自2001年起,德国就是全球最大的贸易顺差国,且顺差额屡创新高,2007年更是达到了创纪录的1965亿欧元。

世界第二大外贸强国、第一大出口国和最大贸易顺差国都凸显了德国作为欧盟头号经济强国的地位。

(二)欧盟市场尤其是欧元区是主要的进出口市场

总体来看,2007年德对欧盟贸易额为10874亿欧元,同比增幅为10%,占同期德外贸总额的62.4%。

其中,对欧元区贸易额为7204亿欧元,占同期德对欧盟贸易额的66.2%,占外贸总额的41.4%。

欧盟内部贸易的迅猛发展是德外贸保持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有效平衡了德对美、日贸易的疲软甚至衰退。

对欧盟出口额6275亿欧元,同比增长11.1%,占同期德出口总额的64.8%,明显高于向欧盟外国家的出口额3415亿欧元(增长率仅为4.1%),其中对欧元区的出口额为4149亿欧元,同比增长10.2%,占同期德出口总额的42.8%。

2007年德前十大出口市场中仅有美国(第二位)和瑞士(第九位)为非欧盟国家,德对美出口同比减少5.9%,而对欧盟成员国的出口却保持了大幅上升,尤其是对法、荷、比、西、波出口增长率分别高达10.4%、10.3%、10%、15.3%和24.3%。

自欧盟进口4599亿欧元,同比增长8.5%,占同期德进口总额的59.5%,其中自欧元区进口3055亿欧元,同比增长7.2%,占同期德进口总额的39.5%,自欧盟外进口3126亿欧元。

在德2007年前十大进口来源国,欧盟成员国占了六个,与自美、俄进口额同比分别下降7.3%和4.2%不同,德自六大欧盟进口来源国的进口额都保持了稳定或快速的增长。

欧盟内部贸易也是德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

2007年德国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国分别是法国(289亿欧元)、美国(277亿欧元)、英国(276亿欧元)和西班牙(270亿欧元),其中欧盟成员国就占了3席,德与法、英、西三国外贸顺差占同期外贸顺差的42.5%,在德外贸顺差中占有主要地位。

(三)外贸对经济增长贡献率高

德经济实际从经济全球化和海外市场上的获益要远高于德国外贸统计数字所显示的结果。

(四)众多措施促进德国企业出口

德国企业的出口融资手段主要包括卖方信贷、赫尔梅斯担保的买方信贷和债券贴现等,此外,欧盟、德联邦政府和各州也从参加海外展会、外贸咨询、担保抵押和培训等方面促进德国企业的出口。

其中,赫尔梅斯信用保险是由德国政府设立的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机制,为出口商提供具有优惠条件的出口信贷,具体承办公司为裕利安宜信用保险公司。

此外,企业、政府和商协会三方有机结合形成了良性的外贸促进机制。

企业是德国外贸的主体,按照相关法律进行进出口贸易;

德国政府负责制定相应的进出口法律和政策,为企业的对外贸易行为保驾护航;

工商总会、各地工商会、海外商会和各行业协会积极为企业和政府进行沟通和联系,为企业的对外贸易牵线搭桥,协助企业解决贸易纠纷等问题。

(五)政府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七、德国的外贸进出口情况分析

据德国联邦统计局8日公布数据,1-6月,德出口5583亿欧元,同比增长2.4%;

进口4590亿欧元,增长2.6%。

其中,对欧盟国家出口3273亿欧元,增长4.7%,对欧盟外国家出口2310亿欧元,下降0.7%;

自欧盟国家进口3011亿欧元,增长4.2%,自欧盟外国家进口1579亿欧元,下降0.3%。

6月当月,德出口934亿欧元,同比增长1.1%,环比增长0.9%;

进口770亿欧元,同比增长2.1%,环比增长4.5%,创2010年11月以来环比最高增幅。

其中,德对欧盟国家出口548亿欧元,同比增长2.6%,对欧盟外国家出口386亿欧元,下降0.9%;

自欧盟国家进口511亿欧元,同比增长5%,自欧盟外国家进口258亿欧元,下降3.2%。

八、德国的优劣势分析

德国的劳动力价格较低,同时德国也拥有制造业的基础,因此德国在战后迅速承担起了欧洲主要消费品的生产责任,承接了从美国转出的制造业企业。

二战结束后到20世纪70年代以前,德国作为欧洲主要的制造业强国,大量生产各类工业制成品,特别是一些轻工产品。

20世纪60年代,德国机械工业的产值年均增长10%,1960-1970年下降到了5%,这导致了德国机械制造业比重逐渐下滑。

1984年德国机械制造业产品出口额占世界机械制造业总出口额的18.7%,已经低于美国。

20世纪80年代以后,德国的制造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在这一时期,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明显,而日本、韩国的产品质量优良、性能出众,德国制造业与之相比,并不具有性能和价格方面的优势,因此,德国调整了制造业的产业结构。

德国自身的优势是在技术方面的领先,具有大量的人才和技术储备。

德国通过政策鼓励,进一步加强了研发,在耐用资本品的生产如机械产品、大型医疗设备、电机和电气产品等方面继续保持世界领先的水平,同时舍弃了一些技术含量不高或自己缺乏竞争优势的制造领域,如家用消费电子产品、纺织品等,不与日本、亚洲四小龙及后来的中国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竞争。

一些初级产品也逐渐退出了出口市场,如通用钢板等。

1990年德国机械产品的出口额占世界机械产品出口额的比重上升到了21%,超越了美国和日本,成为了世界第一,并保持到现在。

由于及时调整了产品结构,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德国的对外贸易并没有像美国那样出现出口的增长减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