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市十二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570973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蚌埠市十二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蚌埠市十二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蚌埠市十二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蚌埠市十二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蚌埠市十二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蚌埠市十二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蚌埠市十二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蚌埠市十二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蚌埠市十二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产能达100MW,居国内首位;

数倍聚焦光伏发电系统国内首创,承建了国内第一个享受国家上网补贴的并网光伏电站;

太阳能超白玻璃正式投产。

农业废弃物生物发酵综合利用中试装置取得成功,产业化装置启动建设;

国家一类新药盐酸安妥沙星正式上市。

球型硅微粉填补国内空白并批量供货;

Low-E玻璃正式投产;

华皖碳纤维公司重组成功,2011年即将投产。

“十二五”期间新兴产业将成为我市经济增长的重要支点。

4、创新能力逐步增强

通过不断的宣传、引导,企业的创新热情日益激发,创新成果层出不穷。

普乐公司攻克镀膜均匀性控制、激光刻膜等多项核心技术,并自行设计研制出国内唯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非晶硅薄膜电池生产线,产量居国内首位,同时在第5代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及微晶硅薄膜电池方面也取得重大突破。

丰原集团在农业废弃物利用上取得突破,生物酶活性达国际先进水平,成功建成玉米芯生产2000吨/年木糖醇联产3000吨/年柠檬酸和秸杆生产1000吨/年乙醇联产1200吨/年丁二酸项目中试线,为生物化工原料“非粮化”提供了技术基础。

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攻克太阳能光电玻璃炉窑优化和熔液均匀混和等技术,打破国外技术封锁,生产出太阳能超白玻璃,产品性能指标达国际先进水平。

“十一五”期间全市共认定高新技术产品94项,较“十五”期间增长224%,全市专利申请量达4520件,较“十五”期间增长429%,创新成果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显现。

5、创新体系日趋完善

围绕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依托骨干企业组建了一批省级创新平台,全市现有院士工作站1个、博士后流动工作站3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8家,企业技术中心35家,重点实验室6家,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初步形成。

6、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先后出台《关于推进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工作若干政策措施》、《加快工业若干政策》、《专利资助办法》,修订了《科技进步奖励办法》;

设立了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天使基金,组建中成、科投2家风险投资公司,启动了专利权质押试点工作;

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启动建设,留学生创业园正式挂牌,大学生创新创业园正式运行,全市科技创业孵化面积达10万平米;

合工大、上理工、中科院合肥分院三家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分别在我市设立工作站,扩展了产学研合作平台;

国家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中心建成使用,国家级创新驿站启动建设,科技路路通建成基层服务站达16家,企业获取创新资源的途径进一步扩宽。

(二)存在问题

“十一五”期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虽发展较快,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产业规模不大。

无论是产业总量、增长速度还是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与省内发达地区相比均存在一定差距。

2、创新人才缺乏。

传统产业领域的中小企业创新人才匮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企业的发展;

新兴产业领域企业缺少技术创新与经营管理复合型人才,成果产业化进程相对滞后。

3、创新投入不足。

全市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为1.25%,低于发达地区水平,且主要集中在大中型企业,中小企业创新投入严重不足。

4、创新能力不强。

由于种种原因,有些企业产品长期一贯制,主动创新意识不强,致使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

5、创新服务较弱。

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刚刚起步,规模小且力量分散,服务手段有待进一步完善,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服务资源有待进一步整合,激励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

(三)面临形势

机遇:

1、“十二五”初期将经历后金融危机时代,区域的经济格局将面临深度调整,我市提出抢抓机遇,实现“弯道超越”的战略部署;

历史经验表明,实现“弯道超越”必须要有重大技术突破和产业突破为支撑,这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2、“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全面转型期,我国将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企业将由资本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自主创新将成为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的主旋律,全社会发展对高新技术产业的依赖度将进一步提高。

3、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崛起战略,建设“三基地,一枢纽”;

我省加快皖北地区发展,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和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为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4、全省已纳入泛长三角区域,与长三角的合作将不断拓展,发达地区制造业将加快向我市转移,在产业转移的同时将把发达地区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引入我市;

此外,京沪高铁即将通车,高铁同城化经济将进一步加快我市溶入长三角的步伐。

5、我市高新区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将进入二次创业和高速发展阶段,支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功能进一步完善。

挑战:

1、增强创新能力、转变增长方式、培育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发达地区发展的主战略,这一战略的实施必须依靠坚实的技术基础和人才基础,发达地区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纷纷加大人才、技术等创新资源的引入。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启动建设,合肥、芜湖等地区的政策叠加效应优势明显优于我市。

2、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虽具备一定技术优势,但还未形成产业优势;

随着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出台,以及后序配套政策的跟进,全国将进入快速发展期,技术优势将面临各方挑战。

3、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多以传统产业经高新技术改造提升而来,且化工产业比例偏重,企业的“低碳”意识普遍不强,随着“十二五”时期国家对节能减排要求的进一步提高,有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制约。

三、指导思想及发展目标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主线,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不断完善创新服务体系,为“加快转型、升级提速、加速崛起”做出贡献。

基本原则:

1、创新驱动原则:

把自主创新做为产业发展、企业成长、结构调整的主动力,切实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2、开放合作原则:

在充分发挥已有创新资源优势基础上,围绕重点产业发展广纳各类人才、技术和企业,以开放胸襟吸纳创新要素的集聚。

3、突出重点原则:

集中有限资源聚焦六大产业的核心企业和核心项目,争取在优势支柱产业实现重大突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4、协调发展原则:

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实现“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5、远近结合原则:

既要着重解决当前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技术瓶颈,又要着眼储备一批支撑产业持续发展的科技成果,实现科学、可持续发展。

发展目标:

――高新技术产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高新技术企业达10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000亿元以上,实现增加值300亿元以上,占全市生产总值20%以上;

光伏、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增长,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700亿元以上;

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导力量。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支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载体进一步完善,全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孵化面积达20万平米;

企业创新投入不断加大、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企业专利授权量较“十一五“翻一番;

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合作的研发体系基本形成,新增省级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60家以上。

四、主要任务

1、积极推进高新区跨越发展

以建设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契机,进一步完善空间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争取把高新区的范围扩至61K㎡,为今后的发展争取更大的空间;

大力推进交通、能源、信息、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谋划设立电子信息产业园、新材料科技园、汽车工业园、滤清器制造园、生物医药产业园、环保装备制造基地,提高承接产业转移能力;

以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思路,组织实施创新资源集聚、服务体系完善、产学研联动、创新载体建设等四大工程,推进科技型、集约型、节约型发展模式;

以装备制造和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产业为主导,加快产业集聚,延伸产业链,形成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产业格局,打造具有蚌埠特色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努力成为自主创新先导区、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工业强市核心区。

2、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

围绕玻璃新材料、精细化工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汽车零部件、光伏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着力推进产业园区建设,启动科技入园行动,在做好园区发展规划和软、硬环境建设的基础上,引导创新资源向园区集聚,逐步完善创新服务功能;

充分发挥骨干企业引领作用,积极组织实施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同时加大定向招商力度,有组织、有目标的,围绕产业链薄弱环节进行招商,主动与行业内知名领军企业接洽合作,进一步提升基地的综合实力和地位,增强产业承载力,使其真正成为投资密集区、人才聚集区、产业增长区。

此外,依托丰原集团和首文碳纤维公司,积极培育生物质和碳纤维战略性新型产业发展,适时启动生物质、碳纤维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申报工作,以推进产业集聚。

3、健全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平台

加强蚌埠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软实力建设,以机制创新激发服务中心活力,在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和企业家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进一步完善上海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蚌埠基地(以下简称上理工基地)各项服务配套设施,以上理工基地为桥梁纽带作用,加强与上海高校的全方位合作交流。

加快推进蚌埠大学科技园基础设施建设,以大学科技园为载体,吸引一批创新创业团队,孵化一批高新技术项目,培养一批高层次人才,实现大学科技园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和拉动。

加快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建设,积极探索适合我市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运行模式,为进一步扩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奠定基础。

鼓励支持各县区和科研机构建立专业企业孵化器。

4、完善产业技术研发平台

依托龙头骨干企业进一步加强玻璃新材料、薄膜太阳能电池、发酵技术等已有国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一批产业技术研发平台的能力建设;

以各类技术研发平台建设为抓手,引入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构建一批人才结构合理的创新团队,组织攻克一批阻碍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并加以大力推广,以推动产业技术进步;

积极推进平台绩效评价机制,以机制创新调动各类技术研摩托车平台服务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快技术扩散速度,为推进行业技术进步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围绕重点产业发展,积极培育导电膜玻璃、空气压缩机、碳纤维等一批新的产业技术研发平台,使全市产业创新研发平台与全市产业发展相适应。

5、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企业

围绕光伏、生物、新材料、高端装备等重点领域,遴选一批龙头骨干企业,集聚攻关计划、火炬计划、技术创新计划等各类科技资源向骨干企业倾斜扶持,使之成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创新团队、核心竞争力强的高新技术企业,进而辐射带动中小企业走依靠创新加快发展的道路;

引导、鼓励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努力形成具有显著比较优势的科技型小巨人。

6、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紧抓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契机,结合高新技术发展趋势和我市产业发展基础,依托龙头骨干企业,加快推进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光伏、生物、新材料、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加大资源整合力度,促进骨干企业间合作,推进科技成果配套化、工程化、产业化进程,加速把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7、加大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加快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建设,大力推进成熟先进适用技术在企业中的渗透应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加大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 

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MIS)和企业资源规划管理系统(ERP)等技术应用,提升企业研发水平、制造水平和管理水平;

引导、鼓励企业应用数控、节能、环保、降耗等技术,努力提高产业技术含量,努力改变企业能源耗费较大、环境污染较重、资源消耗较多的现象,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环境质量。

8、推动高技术服务业发展

紧抓“高铁经济”发展机遇,大力推进高技术服务业发展。

以第四方物流相关技术研究为突破口,提升物流业整体水平;

以重点技术推广应用为突破口,推动信息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以驻蚌科研、高校为依托,以政策为吸引,加快发展技术咨询服务业,为企业创新提供支撑;

以便利的交通和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业,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科技支撑。

五、重点产业发展路径

1、光伏产业

以重点企业为依托,以自主创新为核心,重点围绕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产业链上核心关键技术组织科研攻关,以提升电池转化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延长产业链;

同时开展光伏电站集成技术研究,提高工程化整体水平;

加大光伏电池下游应用产品开发。

攻关及发展重点:

微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铜铟镓硒(锡)薄膜太阳能电池、碲化镉薄膜太阳能电池、在线TCO导电膜玻璃制备技术、超纯硅烷气体、太阳炉制备硅晶太阳能电池技术、薄膜太阳能电池幕墙、光伏电池阵列模拟器、建筑一体化光伏(热)应用系统、光伏终端应用产品等。

2、生物医药产业

依托国家生物发酵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充分挖掘核心技术――纤维素酶的应用领域,不断研制出新的生物质材料和生物能源;

以先进的提取、纯化等制造技术提升中药保护品种的生产工艺,以“仿创结合”的思路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2类新药。

以玉米芯为原料生物发酵法生产L-乳酸、D-乳酸、L-阿拉伯糖、木糖醇、聚乳酸、柠檬酸工艺研究,以秸秆为原料生物发酵法生产乙腈、乙醇、聚丁二酸、丁二醇酯工艺研究,基因技术培育纤维素酶;

盐酸安妥沙星新剂型、新型靶向肿瘤治疗药物甲磺酸伊马替尼、一类糖尿病新药齐墩果酸二甲双胍、右旋布洛芬颗粒、抗糖尿病新药阿卡波糖、L-茶氨酸等。

3、新材料产业

依托国家浮法玻璃新技术重点实验室和省级玻璃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技术优势,发展玻璃新材料产业,重点向新型光伏玻璃和功能玻璃及玻璃微粉体材料方向发展,着力攻克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推进碳纤维碳化工艺和聚合工艺研究,适时推进碳纤维下游产品开发,力争形成具有一定影响的新兴产业群;

支持光伏、生物、化工、装备等支柱产业的基础性材料研制。

高世代TFT-LCD玻璃基板、在线Low-E镀膜玻璃、电容式触摸屏面板玻璃、TP型ITO导电膜玻璃、自洁净镀膜玻璃、超白浮法玻璃、浮法生产高硼硅耐热平板玻璃、玻璃熔窑全氧燃烧技术、空心玻璃微珠、高折射玻璃微珠、球形氧化铝、ITO靶材;

小丝束高性能碳纤维研制、碳纤维下游应用产品开发等。

4、环保产业产业

紧抓国家启动低碳经济机遇,加大产学研合作,提升环保整体水平,重点研发工业窑炉废气处理系统、工业余热利用装置、生物污水处理技术、清洁生产工艺。

生物法烟气脱硫(脱硝)技术、烟气脱汞技术;

1000MW超超临界火电机组配套电除尘器技术、高效换热器、浮法玻璃全氧燃烧技术、新型高效燃烧器、深水清淤设备、高分子水溶性金属防腐材料等。

5、装备制造及零部件产业

依托安徽柳工专用车底盘资质适时启动各类工程改装车研制,加大数控技术在改装车和机械装备中的应用,推进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在传统产品的应用,提升产品档次和附加值。

50-150吨系列汽车起重机及其专用底盘、150-600吨系列履带起重机、100-500吨系列全地面起重机、1000MPa级超高强度钢成型焊接工艺、汽车底盘全轮驱动(转向)技术,集抢险、救援于一体的多功能消防车,新能源汽车技术;

数控龙门铣(镗铣)床、数控加工中心、大吨位(容积)专用压缩机、螺杆—活塞串联压缩机、六辊以上矫直机、金属探伤仪;

汽车领域用变矩器、电动汽车空调电动压缩机、汽车空调整体驱动装置、乘用车车轮钢圈、模块化滤清器、汽车尾气处理装置等。

6、电子信息产业

充分发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40、41研究所、中国兵器工业第214研究所的技术优势,加大寓军于民、军民结合产品研制,重点研发第三代移动通信相关设备、汽车电子模块、片式电子元件。

TD-SCDMA增强技术终端综合测试仪、TD-LTE无线综合测试仪、高性能电源性能分析仪、光通讯模块、孵化养殖成套设备、家用安全综合控制系统、物联网相关系统、电容式触摸屏、MEMS压力(温度、加速度)传感器、MEMS继电器、片式电阻器(电感器、钽电容器)、片式天线、片式微波无源滤波装置、动力机车控制模块、乘用车电子控制模块、车载汽车电子装置、汽车用预热起动固体继电器、大功率集成电路铆合结构引线框架等。

7、精细化工产业

充分发挥骨干企业综合优势和安徽省化工新材料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平台,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用低污染、低能耗、高智能等先进制造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艺,提高产品品质;

依托现有产业优势,开发下游产品,努力延长产业链,提升产业附加值。

色谱法生产柠檬酸、聚乳酸、硝基甲苯、硝基氯苯、生物法聚丙烯酰胺、苯基硅烷、乳酸酸化剂、β—二酮盐类、柠檬酸脂类、特种硅树脂等。

五、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

围绕重点产业发展,加强政府部门间沟通、会商,统一认识,合力推进产业快速发展;

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纳入县区政府年度目标考核,切实把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作为县区经济结构调整、实现跨越发展的主抓手。

2、加大资金投入

充分发挥财政科技投入的杠杆作用,放大企业创新投入;

加强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督查力度,引导、督促企业不断加大科研投入。

积极推进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工作,加快培育创业风险投资公司,探索科技保险,推广专利质押贷款,努力扩宽科技型企业融资渠道。

3、强化政策落实

认真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企业研发投入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产品增值减税等扶持企业创新政策,以实实在在的优惠政策,引导企业重视创新、敢于创新、舍得创新,不断加快企业创新步伐。

4、培育创新团队

围绕重点产业和企业发展,加快人才引进和培育,不断壮大和完善创新队伍。

加强省级以上各类创新平台建设,以研发平台为载体柔性引进和集聚一批创新人才;

推进股权激励和期权激励,进一步激发企业管理团队和创新团队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5、增强专利工作

加大相关政策宣传,着力提高社会公众的知识产权意识;

推进专利服务体系建设,提升中介服务能力和水平;

深化专利试点企业建设工作,以点带面推动企业专利工作全面开展;

开展专利预警机制建设,及时应对国外技术贸易壁垒,减少国际贸易的知识产权纠纷与摩擦;

加强与工商、公安等部门合作,建立日常监督和重点检查相结合的执法机制,严厉查处和打击侵权行为,规范市场秩序,切实保护知识产权人的合法权益,以营造鼓励创新、保护创新的社会环境。

6、促进合作交流

进一步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鼓励、扶持企业加强与全球行业领军企业的合作,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缩小与国外先进技术差距;

支持、引导和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各种长期、稳定、互利的产、学、研合作试,积极推进产学研实体和产业创新战略联盟建设,重点加强与上海、江苏、浙江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合作,实现与长三角的科技对接;

围绕重点产业发展,梳理出产业链上缺失和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加强与国内外相关优势企业交流、沟通,动员来我市投资兴业,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提升产业承接转移能力,加快产业集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