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文档格式.docx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修卢汉铁路所用的铁轨也是由汉阳铁厂生产的。
性质:
洋务派后期创办的民用工业,投资大多采取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形式,产品主要作为商品投放市场,管理上采取雇用劳动制,所以其本质上属于带有封建因素的资本主义性质企业。
(3)筹划海防,19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初步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4)创办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出国,开近代教育先河。
这些都是西学东渐的具体体现。
洋务运动性质的分析
长期以来,史学界对洋务运动的性质存在激烈争论,随着对洋务运动研究的深入,对其性质的认识逐渐达成一致,多数人认为,这既是地主阶级的一次自救运动,同时又是地主阶级搞的一次改革运动。
首先,在“内忧外患”局势下,在镇压农民起义中崛起的部分地主官僚,借助洋枪洋炮,镇压了农民起义;
同时又试图通过练兵,兴办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来“求强”、“求富”,以挽救清王朝。
因此,洋务运动是一次地主阶级的自救活动。
其次,洋务派在不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上,实施了一些变法,引进西方科技,兴办近代企业,改革传统模式,这与当时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潮流是一致的,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是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分析
洋务运动在当时的中国,其失败命运是不可避免的。
第一,在不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洋务派试图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这种手段和基础的矛盾,使洋务运动注定是不可能成功的。
同时,洋务运动处处受到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从而加大了洋务运动开展的阻力。
第二,洋务派本身的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既是近代工业的创办者和经营者,也是其摧残者和破坏者,其封建衙门和官僚式的体制,必定导致洋务企业的失败。
第三,洋务运动的目的之一是抵御外侮,但洋务派在主持外交活动中,坚持“外须和戎”,对外妥协投降,他们所创办的近代企业有抵御外侮和“稍分洋人之利”作用,但却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位。
甲午战争,洋务派标榜的“求强”、“求富”目标未能实现,洋务运动基本失败。
至于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可以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来综合理解,即腐朽的清朝统治阻碍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新的生产力不可能在封建主义的外壳中发展起来的,是同封建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阻碍分不开的。
评价
(1)洋务运动的洋务派继承了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提出“自强”“求富”的主张,通过所掌握的国家权力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军事工业,同时发展若干民用企业,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
(2)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翻译了一批西学书籍,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使人们打开了眼界,开创了近代中国教育的先河。
购买或生产的一批武器装备了清军和近代海军的创建,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国防力量。
洋务运动的开展有利于中国的经济(工业)近代化,军事近代化和教育近代化,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3)传统的“重本抑末”“重义轻利”等观念都受到冲击,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工商业者地位上升。
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变。
(4)民用工业的兴办,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5)洋务运动布新而不除旧,非但不触动封建统治,反而以维护其存在为目的这就注定了洋务运动没有也不可能使中国富强起来,洋务派想以此达到维护清王朝统治的目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洋务运动其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朝统治。
洋务派创办的企业管理腐朽,生产效率低下。
军事工业主要是为了镇压人民革命,不能为国求强。
民用工业主要是为了解决军事工业困难,不能为社会求富。
教训及其启示
(1)教训:
地主阶级不能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历史重任。
(2)启示:
从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史实中可以看出,单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而不从根本上改变经济、政治体制以适应经济发展,是不可能真正取得成功的。
因此,我们今天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一要注意尊重客观规律,二要改革经济、政治体制。
2.浅谈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特点及其影响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它的产生,一方面受洋务运动的刺激,另一方面也是外国资本主义影响的结果。
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中国扩大了商品市场,形成了劳动力市场,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货币财富,从而客观上为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准备了一定的条件。
产生原因:
(1)鸦片战争前,中国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鸦片战争后,外国的工业品开始倾销到中国市场,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
(2)外商企业的刺激。
外商在华投资建厂和洋务派兴办近代工业,吸引了一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投资近代工业。
(3)洋务运动的诱导。
洋务派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企业,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这样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了。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也诞生了。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从产生之时起就具有中国特色。
它出现在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到本国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其发展过程举步维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基本模式。
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标志着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为以后的中国社会改革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1)从企业的产生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走了一条独特的道路。
它不是由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生产,而是在列强入侵,加速了自然经济解体的前提下,直接从外国输入机器、技术创办起来的。
因此它不是在中国封建社会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基础上逐步成长起来的。
(2)从工业部门的结构看,中国民族工业基本是轻工业,其中又主要是纺织工业。
中国民族工业缺乏雄厚的经济基础,本身又不能生产机器,只能从投资少、周转快和获利多的轻工业开始。
产业结构不合理,没有形成完整工业体系。
(3)从工业的地区分布看,中国民族资本的发展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海大城市。
其原因是这些城市多为列强推销商品和掠夺原料的据点,自然经济较早解体,同时这些地区便于利用外来技术,引进机器,利用廉价的劳动力。
(4)民族资本所经营的企业,规模小,经营分散,技术设备落后,劳动生产率低。
这种情况,使得民族工业的产品成本高,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它发展的办法就是加大对工人的剥削,力求获得最大的剩余价值。
(5)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封建势力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当一部分民族资本家的前身是官僚、地主,他们的资本是地租转化而来的,一些民族资本家还用经营工商业所得的利润,到农村去购买土地,兼有资本家和地主的两重身份。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
(1)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推动中国的近代化、现代化的进程,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生产技术提高,大机器生产的工业生产。
(2)从政治上看,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阶级基础,推动民族资产阶级不断壮大,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推动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推动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传播马克思主义,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3)从思想上看,为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并最终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核心素养聚焦
1.对于自然经济的解体,可以从原因、表现与后果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关于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要着重从外部因素即资本主义入侵来进行分析。
2.洋务运动可以从背景、内容、失败原因与影响等方面来分析,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自主探究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洋务运动的影响。
3.对文中图文史料进行分析,学会从历史资料中获取历史信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了解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2)通过对课文中提供的图片、文字等材料的观察和阅读,培养学生对史料的诠释和解读能力;
通过对洋务企业的评价,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通过对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
从内外因两方面,指导学生分析中国民族工业艰难发展的原因,学会客观、辩证地认识和分析历史事件。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问题引导,情景设置,师生互动,共同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探究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分析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从整体宏观的角度把握时代特征,学会客观、辩证地分析列强侵华对中国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增强学生对近代民族工业这种进步经济的理性认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2.难点:
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19世纪中期,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之下,中国社会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封建经济开始解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由此出现,这就是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新课学习】
一、小农经济的逐渐解体
1.小农经济的含义、地位及其特点
(提问思考)什么是小农经济?
它在古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中占有什么地位?
有什么特点?
(学生根据课文P46第一自然段回答,然后教师强调)中国小农经济的特点是以家庭为单位,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男耕女织是其鲜明写照。
2.小农经济的逐渐解体
(问题探究)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小农经济的逐渐解体?
怎样理解这一“解体”过程?
如何认识小农经济解体所带来的影响?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指出:
)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在洋纱、洋布的冲击下,使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和农家的“织”与“耕”分离,小农经济逐渐解体。
与此同时,列强还对中国的生丝、茶叶等农产品进行大肆收购,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中国逐渐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小农经济的解体,是历史的进步,它为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二、洋务运动与官办企业
(思考与探究)19世纪60年代,是什么原因引发了清政府内部的洋务运动?
为了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洋务派创办了哪些企业?
这些企业对中国早期现代化产生了什么影响?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探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洋务运动。
)
三、民族工业的出现和艰难发展
教师:
洋务运动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仔细分析一下民族工业产生的历史条件,了解民族工业出现的时间、分布的主要地点、代表性的企业。
然后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民族工业在什么时间出现第一次发展机遇?
为什么?
影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艰难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思考与分析,理性认识民族工业这种进步经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新课小结】
引导学生从原因、表现两个方面归纳本课知识结构(课件显示)。
【课堂练习】
1.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这里的“解体”指的是(D)
A.大量洋货涌入中国
B.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控制了中国市场
C.小农经济被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取代
D.封建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逐渐分离并日益商品化
2.下列与洋务运动无关的是(C)
A.引进西方一些近代科学技术B.标志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
C.建立近代化国家政治制度D.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中的“近代”的含义主要是指(A)
A.使用机器进行生产B.产生于中国近代历史时期
C.由私人投资兴办的D.受外商企业的刺激而兴起
4.中国近代资本主义(C)
A.是由封建社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而来的
B.与明清手工业在行业分布上基本相同
C.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刺激下产生的
D.从根本上破坏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5.近代中国民族工业步履维艰,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是由于(D)
A.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B.封建主义的剥削
C.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D.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课后作业】
根据课后“解析与探究”所提供的不同观点,结合本课所学知识,写一篇500字左右的小论文,题目自拟。
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对“实业救国”的评价
(1)“实业救国”运动的积极作用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实业救国”的活动与主张反映了其阶级利益和要求。
这一思潮的根本目的是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产阶级专政,与民主共和成为当时两大社会思潮。
民族资产阶级企图通过发展实业来挽救民族危亡,具有爱国主义的进步意义。
在“实业救国”的思潮影响下,民族工商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有利于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为中国政治变革与思想革新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促进无产阶级队伍壮大,对帝国主义经济侵略起了抵制作用。
(2)“实业救国”在中国行不通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状况和张謇等实业家创办实业的经历,都说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在帝国主义控制下,中国民族工业不可能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仍占绝对优势的封建经济,使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受到很大束缚。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夹缝中生存和曲折发展。
当时日本没有出兵欧洲,美国参战也很晚。
美、日趁火打劫,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并没有完全摆脱帝国主义的控制。
在一些主要工业部门,外国资本仍超过本国资本。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列强各国又卷土重来。
帝国主义压迫是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缓慢最重要的原因。
中国封建自然经济严重束缚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表现在国内市场狭小,苛捐杂税沉重和资本匮乏等。
不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不彻底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就不可能发展,中国社会就不可能发展。
2.浅谈民族工业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对近代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1)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2)从政治上看,它导致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力量的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也导致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3)从思想上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和动摇着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4)从发展趋势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
1.从宏观上掌握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轨迹:
产生──初步发展──短暂的春天──曲折发展──萎缩,注意分析每一历史阶段发展的背景、特点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从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矛盾等角度出发,分析、评价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原因、主要内容、影响及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3.学习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时,要从劳动力、资本、技术、市场等因素分析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和曲折发展的原因;
从列强入侵和中国内部经济结构的变化理解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的过程;
要结合各个阶段的阶段特征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表现和影响。
(1)识记:
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实业救国;
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民族工业发展显著,抗日战争时期遭受沉重打击,《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
官僚资本的垄断;
通货膨胀。
(2)理解: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
辛亥革命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
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及其短暂的原因;
1927年~1936年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和地位,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三大政治障碍。
(3)使学生认识到:
帝国主义的侵略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最根本的因素;
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民族工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原因。
难点:
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和民族工业的历史地位。
教学过程及要点
导入新课:
提问: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什么时候?
为什么会产生?
产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原因:
(1)列强入侵逐步瓦解中国的自然经济;
(2)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3)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
(4)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投资办厂。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出现后工艺从落后到先进,资本从薄弱到增强(结合课本一组民族火柴业留下的商标——火花)。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夹缝中脱颖而出,顽强成长,由此导入新课。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1.原因:
(1)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列强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
(2)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2.时间:
19世纪末(即甲午中日战争后)。
3.特点:
(1)商办企业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
(2)兴办的近代企业由沿海向内地扩展;
(3)以轻工业为主,其中棉纺织业发展最为迅速;
(4)受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压迫和束缚,民族工业发展仍然十分艰难
4.影响: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主要表现为:
(1)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旨在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
(2)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旨在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辛亥革命,使中国的近代化由器物层面开始提升到制度层面。
二、短暂的春天:
(1)辛亥革命的推动:
(2)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3)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4)“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备课资料】“实业救国”思潮
①产生和发展:
19世纪末期,伴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而产生,随着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高涨而发展,在20世纪初与“民主共和”一起成为当时两大社会思潮。
②思想内容:
把振兴实业看作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问题,倡导“实业救国”。
③实质:
反映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根本目的是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产阶级专政。
④积极作用:
在“实业救国”的思潮影响下,民族工商业有了进一步发展,有利于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为中国政治变革与思想革新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促进无产阶级队伍壮大,对帝国主义经济侵略起了抵制作用。
(5)结果:
“实业救国”在中国行不通。
民族工业的春天之所以很短暂就是最好的证明。
一战期间(1912~1918年)
3.表现:
(1)新建和扩建厂矿企业增多:
470多家;
(2)投资总额增加:
投资近亿元,新增资本达到1.3亿元,相当于辛亥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
(3)面粉业和纺织业发展最快,化工、皮革、卷烟等行业也有发展。
【探究】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特点是什么?
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明显地被打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烙印,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
第一,民族工业的发展主要偏重于轻工业方面,如面粉、纺织、皮革、卷烟等。
重工业方面基础极为薄弱,造成工业结构极不平衡;
第二,新建的民族工业大都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附近,地区分布极不平衡;
第三,民族资本与外国资本相比,力量十分薄弱;
与封建经济相比,封建经济仍占绝对优势。
因此,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控制和封建主义的束缚下,不可能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4.结局:
一战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探究】指导学生阅读“学思之窗”中对张謇及其企业兴衰的介绍,并引导学生结合所学历史知识思考、讨论为什么张謇的企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迅速发展,而到20年代又很快衰落下去?
三、曲折的发展:
1.较快发展:
(1)时间:
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1927~1936年);
(2)表现:
工业部门增多,产品出口国外,国民生产总值增长;
(3)原因:
国家基本实现统一;
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过渡:
1936年民族资本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已经占据主导地位,不仅超过了官僚资本,而且超过了外国资本。
1935~1936年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创历史最高纪录,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列强的经济侵略,为抗日战争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2.日益萎缩: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
(2)原因:
①在沦陷区日军的摧毁和吞并;
②在国统区国民政府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
(战时体制)
③官僚资本垄断经济命脉,压制民族工业牟取暴利。
(官僚资本的垄断和压制)
3.陷入绝境
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年)
美国的经济掠夺;
官僚资本的挤压;
苛捐杂税,通货膨胀;
第一,美国经济侵略的加剧。
美国与国民政府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攫取了大量的在华政治、经济特权,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国货。
有人称这一条约是“新二十一条”。
第二,官僚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