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本义引申义假借义等1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568724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57.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本义引申义假借义等1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本义引申义假借义等1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本义引申义假借义等1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本义引申义假借义等1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本义引申义假借义等1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本义引申义假借义等1文档格式.docx

《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本义引申义假借义等1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本义引申义假借义等1文档格式.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本义引申义假借义等1文档格式.docx

3.草菅人命,纵横乡里 

本义“野草”,比喻义“不值得珍惜的事物”。

词的假借义:

所谓词的假借义,古文中常常出现通假字现象。

所谓通假字,就是指本应用甲字,使用时借用与其意义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字去代替它的现象。

甲字是本字,乙字是甲字的通假字。

这里的乙字就含有了假借义。

如:

“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中“蚤”同“早”,其假借意义为“早一点”;

“至莫夜月明”中的“莫”同“暮”,其假借意义为“夜晚”。

[小练习]指出下列句子的通假字并解释其含义。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背叛之意。

2.赢粮而景从 

[景]同[影],像影子一样。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智慧。

4.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坐]同[座],座位。

5.风吹草低见牛羊 

[见]同[现],露出。

6.乃善刀而藏之 

[善]通[缮],修治。

7.离骚者,犹离忧也 

[离]通[罹],遭受。

第二课时

复习要点:

古今异义和偏义复词。

一、什么叫古今异义?

所谓“古今异义”,就是指文言词语或短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中书写相同的词语之间的意思不同的现象。

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辨明这些词语的“古”“今”意思和用法,有助于增强我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二、古今异义的种类:

1.词义的扩大。

所谓“词义扩大”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的意义小,而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变大了。

“江”“河”二字,古代指长江和黄河,现在泛指一切较大的河流。

“好”,古代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

练习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1秦以虎狼之势,与中国抗衡。

古义:

中原地区。

今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

2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母亲。

晚辈对任何女性长辈的亲切称呼。

③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父母兄弟等亲属。

有婚姻关系的成员。

2.词义的缩小:

所谓“词义缩小”,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词义大,而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变小了。

“臭”,古代表示好坏气味均可,现在只表示坏的气味;

“让”,古代既可表示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示责备之意,现在则只有第一种意义了。

练习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1沛公居山东时 

崤山以东。

山东省。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儿女。

妻,与“丈夫”相对

3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古义:

因此写作。

因果连词,表原因。

④古之学者必有师 

求学的人。

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3.词义转移:

所谓“词义转移”,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是一个方面的意思,到了今天却变成别的一个方面的意思了。

“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

“偷”,古代指苟且、马虎、刻薄、不厚道,今义转移为偷窃。

练习3.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外交使者。

出门时带的包裹。

2颜色不少变 

容颜、脸色。

色彩。

3秋天漠漠向昏黑 

秋日的天空。

秋季。

④上初即位,富于春秋 

年岁、年龄。

春天和秋天。

4.词义弱化:

所谓“词义弱化”,就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时所表示的语义较强,而今天所表示的语义则较弱。

“很”,古义是凶狠,表示的程度很高,很深,现在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深。

“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表示埋怨、责备。

练习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1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约束 

盟约。

限制。

2戊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举 

攻克。

抬起。

3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走 

跑。

行走。

④吾羞,不忍为之下 

羞 

羞愧、感到耻辱。

害羞、不好意思。

5.词义强化:

所谓“词义强化”,就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意义较弱,而今天所表示的语义增强了。

“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今天表示仇恨、怀恨。

“诛”,最初只是责备之意,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

练习5.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1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

古代表示地位低,见识短浅,今天表示品德低下。

2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烈士:

古代表示刚直侠义之人,现在表示为正义牺牲的人。

③(廉颇)宣言曰:

“我见相如,必辱之。

宣言:

古代是扬言的意思,现在表示宣告,声明。

4璧有瑕,请指示王 

指示:

古代是指给人看,现在是表示上对下申明处理问题的原则和方法。

⑤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

古代表示与外界隔绝之地,现在表示走投无路之时。

6.感情色彩变化:

有些词语在应用的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步发生了变化,这往往与它们意思的改变分不开。

“卑鄙”原指地位低,见识浅,中性词,现在表示品德低,含贬义。

“爪牙”古代表示得力的帮手,褒义词,现在表示坏人的帮凶,贬义词。

“锻炼,古代除有冶炼之意外,还有玩弄法律对人进行诬陷之意,属贬义词,现在是褒义词。

练习6.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1东家有好女,可怜体无比 

可怜:

这里是可爱之意,褒义词,今意是令人怜悯之意,多含贬义。

2牺牲玉帛,弗敢专也 

牺牲:

这里是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中性词,现在指为正义而舍弃生命或其他利益,褒义词。

③天下云集响应 

响应:

这里是像回声一样应和,中性词,现在指积极听从号召,褒义词。

7.名称说法的演变:

有些时候古文中用一个词表示某一意思,而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该词语表示,而是换用别的词语表示了。

“目”现已换成“眼睛”,“寡”现已换用“少”了,“足”现已换用“脚”了。

练习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1读书欲睡,引锥刺其股 

股:

古代指大腿,现在已不用,指臀部、屁股。

2愿为市鞍马 

市:

这里指买,现在已不用,指城镇、集市。

③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谢:

古义指告戒、告诉,现已不用,用于指感谢。

三. 

偏义复词:

在文言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而用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则起陪衬作用,这就是文言中的偏义复词现象。

1.语义相对的偏义复词。

①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藏否,不宜异同。

异同:

偏义复词,不同。

②昼夜勤作息 

作息:

偏义复词,劳作。

③去来江口守空船 

去来:

偏义复词,离去。

2.语义相近的偏义复词。

①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 

园圃:

偏义复词,果园。

②勤心事公姥,夜夜不能寐 

公姥:

偏义复词,婆婆。

③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父兄:

偏义复词,指兄长。

四、反训词(见课本)

五、综合小练习:

区别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

①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不过:

不超过,现为转折连词。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从而:

跟随而且,现在是承接连词。

3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交通:

交错相通,现在指运输、邮政等部门。

4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祖父:

祖辈和父辈,现指父亲的父亲。

5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出入:

偏义复词,进入;

非常:

不寻常,意外,现指很、极,程度副词。

6属余作文以记之 

作文:

写文章,现指学生的写作练习。

第三课时词类活用

一、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

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

具体而言,它包括:

1.名词作状语。

2.名词作动词。

3.名词意动用法。

4.名词使动用法。

5.动词作名词。

6.动词使动用法。

7.动词为动用法。

8.形容词作名词。

9.形容词作动词。

10.形容词使动用法。

11.形容词意动用法。

12.数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做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一月月,合起来引申为慢慢、逐渐。

[小练习]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名词用作状语的词语,并加以解释。

①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云、.响、景:

像云彩、回声、影子一样

②人皆得以隶使之 

隶:

当奴隶

3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舟:

用船

④东歌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东、北:

在东边、在北边

⑤而相如廷叱之 

廷:

在朝廷

⑥士大夫终不肯夜泊绝壁之下 

夜:

在夜晚

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

每天

2、名词用作动词:

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

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

“始见中原气象,泰然不肉而肥矣”中的“肉”,就是吃肉的意思。

[小练习]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动词的名词,并解释之。

1籍吏民,封府库 

籍:

登记

2沛公欲王关中 

王:

统治

3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敌:

攻击

4臧使者枉用三尺,以仇一言之憾,国贼戾之士哉 

仇:

报复

5大喜,笼归,举家庆贺 

笼:

用笼子装

6大楚兴,陈胜王 

王:

称王

7日将暮,取儿稿葬 

暮:

落山

8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水:

游泳

⑨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

推究

3、名词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中的“臣”,就是名词作动词,臣服的意思。

①生死而肉骨 

肉:

使……长肉

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让……称王

4、名词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就是“以……为老师”的意思。

①稍稍宾客其父 

宾客:

把……当作宾客。

②鱼肉缙绅 

鱼肉:

以……为鱼肉

③孟尝君客我 

客:

把……当作门客

④君子病无能焉 

病:

以……为病

⑤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鉴:

意动用法,以为鉴

5、动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

“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中的“亡”“北”均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

①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出、入:

产品、收入

②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收获、心得

③作有利于时,制有便于物者,可为也 

作、制:

措施、制度

④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谗、讥:

诬陷、嘲讽的话

⑤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捕:

搜捕活动

⑥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收藏、经营:

动词作名词,金玉珍珠

⑦司马子反渴而求饮 

饮:

饮料、汤食

6、动词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就是使……活命的意思。

①外连横而斗诸侯 

斗:

让……争斗

②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 

屈:

使……弯腰

③以夭梅病梅为业 

夭、病:

使……弯曲,使……生病

④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鸣:

使……发出声音

⑤李牧连却之 

却:

使……退却

⑥中军置酒饮归客 

使……饮酒

7、动词为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为了(因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怎么样。

“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中的“哀”,就是“为……哀怜”之意。

①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泣:

为动用法,为……哭泣

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死国:

为国事而死

③秦不哀吾之丧而伐吾同姓 

哀:

为……哀悼

④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为……哀叹

8、形容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

“将军身披坚执锐”中的“坚”“锐”,指的是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兵器。

①秦孝公据殽函之固 

固:

坚固的地势

②晓看红湿处 

红:

红花

③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绿、红:

绿叶、红花。

④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夷”“近”:

平坦、距离近的地方

⑤险以远,则至者少 

“险”“远”:

险峻、距离远的地方

⑥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远近”:

天下的人

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高:

高处

9、形容词用作动词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时,它不再表示事物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

“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中的“穷”,是走到尽头的意思。

①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穷:

看尽

②恐事穷且得罪,乃再诣相府 

揭穿

③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 

美:

赞美

④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升高

⑤此诚雕虫之戏,不足为多也 

多:

推崇,赞许

10、形容词使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这种活用方式,就是形容词使动用法。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就是“使……变绿”的意思。

①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弱:

使……削弱

②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 

使……高,抬高

③昂其直,居为奇货 

昂:

使……高昂

④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⑤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愚:

使……愚笨

11、形容词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上宾语时,它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

“登泰山而小天下”中的“小”,就是认为……小的意思。

①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小:

认为……小

②予怪而问之 

怪:

认为……怪

③渔人甚异之 

异:

认为……奇怪

④贵货而易土 

易:

认为……容易

⑤患志之不立 

患:

以……为忧患

12、数词用作动词(或形容词、名词)

在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用来担当谓语,陈说事情的状况,或表示具有某个数量的事物。

“六王毕,四海一”中的“一”,就是统一的意思。

①余观乎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一:

全、满

②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 

专一

③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贰:

背离

④二三其德 

二三:

不专一,不忠诚

第四、五课时虚词的用法

一、文言词语的分类:

1.实词,具有实在意义的词语。

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

2.虚词,没有实在意义的词语。

包括代词、连词、介词、助词、副词、叹词、拟声词等。

二、仔细阅读常见虚词用法列表(见下文所附),体会要求的20个虚词的用法。

然后完成下列练习:

1.下列各句中“而”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A.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你,你的) 

B.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表并列)

C.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表承接) 

 

D、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好象)

E、吾恂恂而起(表修饰关系) 

F.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这样)

(A 

2.下列各句中“乃”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才)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何怪也(竟然) 

B.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是)

B.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可是) 

D.屠乃奔倚其下(于是)

F.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你的)

(C 

3.下列各句中的“于”与例句中相同的一项是

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

A.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到)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对于)

C.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比) 

D.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被)

D.贫者语于富者曰(对) 

F.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在)虚实兼类现象:

( 

所谓虚实兼类,就是指一些文言词,它既可以用作实词,又可以用作虚词。

“之”的用法,既可以作代词(如“作《师说》以贻之”),又可以作助词(如“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可以作动词(如“佯狂不知所之者”)。

[小练习]解释下列词语在各句中的用法。

1.安

①然后得一夕安寝 

形容词,安稳 

②君子食无求饱,居主安 

形容词,安乐,安逸

③可以为富安天下 

动词,使安定 

④君安与项伯有故 

代词,怎么

⑤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代词,哪里

2、所

①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名词,处所

②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 

名词,结果

③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助词,与后面的动词一起构成名词性结构

④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助词,表被动

⑤百济国西南海中有大岛十五所 

量词,座

3、与

①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期 

介词,同,和

②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动词,给予

③与秦而不助六国也 

动词,交好

④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助词,同“欤”,吗

⑤蹇叔之子与师 

动词,参加

⑥君之始入京也,与言皇上无权…君不之信 

介词,对

虚词的一词多义现象。

古代的虚词,除了少数而外,大都是具有多种用法的。

如“因”一般用作介词,但可以表示“因为”的意思(如“因前使绝国功,封骞博望侯”),可以表示“根据”的意思(夫筑城郭,立仓库,因地制宜),可以作“经过、通过”的意思(如“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还可以用作连词,相当于“于是”(如“因出己虫,纳比笼中”)。

[小练习]解释下列虚词在各句中的用法。

1.者

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附于短语之后,相当于“……的人”

②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附于短语之后,相当于“……的事物”

③二者不可得兼 

用在数词之后,指代上文所说的几种人或几件事

④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⑤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语气助词,表提顿

⑥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用于名词之后,标明语音上的停顿,并引出下文,常表示判断

2.以

①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凭借

②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 

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因为

并且

⑤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和楚 

用以

3.焉

①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那里

②青麻头伏焉 

兼词,“于彼”,在那里

③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 

助词,了

④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怎么

⑤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拟声词词尾,助词

四、虚词的古今变化。

文言虚词和文言实词一样,随着时代的变化,在不断发生演化,古今用法已经有了很大不同,认真区别有助于对文言虚词的准确理解。

这种变化大致分为四种情况:

1.用法消失。

如“夫战,勇气也”中的“夫”作发语词,现在不这样用。

“险以远,则至者少”中的“以”是表示并列的连词,现在已不用。

2.沿用至今。

如“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中的“于是”,现在也用于表示承接。

“学然后知不足”中的“然后”,也用于表示承接。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中的“而已”,现在也用于表示限止的语气。

3.用法变化。

如“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中的“所以”,古代表原因,现在表结果。

“樊哙曰:

‘今日之事何如?

”中的“何如”,古代表示疑问,怎么样;

现在表示选择的肯定部分。

4.另词替代。

如“甚矣,汝之不惠!

”中的“矣”,感叹助词,现在为“啊”“了”取代。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中的“则”,表示判断,现在为“就是”所替代。

[小练习]解释下列各句中的虚词。

①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 

况且

②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 

③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④为众人师且不敢 

尚且

⑤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那样

⑥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你的

⑦以啮人,无御之者 

如果

⑧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同“岂”,难道

⑨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于是写作

⑩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在这职业上

附:

文言虚词例释(20个)

一、而

1.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

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三)表示承接关系。

余方心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