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范文之子贡赎人材料作文Word文件下载.docx
《作文范文之子贡赎人材料作文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文范文之子贡赎人材料作文Word文件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向倡导儒家道德的圣人为什么这样看重钱财?
解答这个疑问正是完成这篇作文的关键之所在,即如何看待道德与利益的关系。
德与利的关系完全对立吗?
这得看谁是最大受益者。
个人虽收受了贵重酬劳,但最大受益者却是国家和社会。
袁隆平教授接受500万元的首届“最高科学荣誉奖”,金牌运动员获得重奖,难道我们会认为他们丧失了道德吗?
国家设此重奖,是激励更多的科学家、运动员们为国作出更大贡献。
据此,可这样立意:
⑴从做好事者一方来讲:
做好事者不必藏藏掖掖,更不应苛求做了好事都不得留名不得图报;
⑵从受助者和得救人一方来讲: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蒙惠而不萌感恩之心理当受到谴责,而恩将仇报则禽兽不如。
做好事者接受感激也是对受助者人格的尊重,不让受助者脆弱的自尊旧伤添新创,让人家老感到欠情无以回报甚至连机会都不会有也是残忍的。
所以,只要不是主观上的故意,接受回报,于公于私,都大有好处。
圣人的见解很有现实意义。
【例文】满分作文
道德旗帜下的沉思
抚卷于案,初对孔子的话语感到不解:
义救鲁奴而不报账的学生受责备,同样是救人一命却收下谢礼的学生反得表扬。
掩卷沉思,方觉意义深远。
(引)
看问题做事情应以谁为最大受益者为出发点。
个人虽然收了贵重酬劳,但最大受益者却是国家和社会,孰大孰小,不言而喻。
其实德与利的关系并非完全对立,只是因为在我们的心中高树道德旗帜使我们对一切与之稍有偏差的行为做出错误的判断。
(提、析)
古人云:
“格超梅之上,品在竹之间;
德馨心必正,质雅品自高。
”的确,道德是高尚的品格。
从古到今,道德是永恒的话题,它是做人的基础,无德者不立。
但是我们在推崇道德的时候又往往过激,好像道德与金钱是天生的不共戴天的敌人似的,在评价某个人的道德是否高尚时总会把所有的目光聚集在金钱上,这是不智的,甚至可以说是完全错误的。
(道理
论证)
千禧之年,袁隆平教授接受了500万元的首届“最高科学荣誉奖”,若照以上之论,那我们便应认为他没道德吗?
不,袁隆平的二系法杂交稻技术的推广,让中国让世界多养活了亿万人口。
相比之下,这500万对于他的贡献来说是微不足道的,国家之所以设此重奖,便是以此激励科学家为国做出更大贡献,让世人明白中国是个尊重人才的国家,从而吸引更多的本国人才、留学者和外籍科学家来华工作。
“重奖效应”在这几年也确实卓有成效。
雅典奥运会中国取得历史性突破,赛后国家重奖了获金牌运动员,这件事引起很多议论,责难之语充盈于耳。
但我认为重奖是一种催化剂,可以激励更多的运动员创造佳绩,说不定我们2008年还会因此夺得金牌总数第一呢。
不能认为运动员拿了奖金就丧失了道德,女排队员不是集体捐款给慈善机构了吗?
无独有偶,来华赚得巨资的皇马队员不也在去年sars流行时将集体签名出售球衣的巨款捐给了中国慈善协会了吗?
当然,我们不能见利忘义,应该正确看待和处理道德与利益的关系。
前不久在雷州海岸面对落水渔民有人喊出的“先收费后救人”的话不免让人寒心,韩国某明星借“慰安妇”之名出“写真集”的事件更是让人为之愤怒,这种重利轻德,一心往钱里钻的行为令人不齿。
把道德与利益的关系处理好,在市场经济形势下尤为重要,我们不应偏颇地盗用道德概念,而应理性地看待和处理道德问题。
朋友,让我们用理智去审视利益,用理智去维护道德吧!
【点评】
作者用两句话高度概括材料,简捷地引述材料,入题快;
行文紧紧抓住了人们对孔子观点不理解这个关键,提出“看问题做事情应以谁为最大受益者为出发点”的观点,审题准;
援引古人的话先退一步,承认道德的重要,再指出片面过激推崇道德的错误,分析实;
列举袁隆平和雅典奥运会获金牌运动员接受国家重奖的正面事例,以及雷州海岸和韩国演艺圈的反面事例,有力论述了论点,材料鲜明准确。
“道”亦有“道”
第一个“道”是道德,第二个“道”是道理,这样一来,文题便清晰了许多。
自古法律用来维护社会的安定,而道德才真正意义上保证社会的秩序,而对道德的理解和评鉴又总能左右一个社会中普遍的思潮。
而真正定义道德的是行为,可见一个人在社会中的行为既是由于社会的规范,又同时可以改变社会面貌。
孔子的两个学生正是一种对社会道德的行为定义,而孔子的指教正在于告诫大众:
一种道德的诠释需要更全面地考量对社会的影响。
(引、析、提)
我想孔子的具体说法读者都能理解,而这种说法的内在缘由我也在上段有了描述,那在这样一个要考量道德方式的前提下,所谓“道”亦有“道”才可以真正展开?
?
我便以中国作为背景。
随着十年文革动荡与改革开放的骤变,中国人对于道德的思维方式一直在快速地衍变中,同时也不断有因道德影响而产生的争论发生在媒体中,而其中绝大多数的道德事故都是针对个人的,很多民众总愿想当然地认为某个处于舆论一时焦点的对象该作出什么行为,但正因道德只是一种规范准则而非法律,因此道德只应提倡而非强制。
其实即使乌托邦式的道德传扬都要比就事论事地道德说教要聪明得多,前者是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而后者则是影响了社会心理,心若变,生活则会有所动荡。
道德的道理,在于非原则性的指导,在于社会的尝试和步进,是一种有机的调剂。
比如在不久前的大地震后,很多诸如“某明星身价很高却捐款甚微”的说法在日常交流中产生。
而这样的指责往往能达到孔子指责的第二个学生的行为效果。
即是你可以赞颂捐款多的人,但不应把捐款数量作为道德标准去卡所有捐款者的道义指数。
这种道德规范便是无道理的,有缺憾的,社会需要的是有更多捐出爱心的人,而不是一个人捐得更多。
这其间便存在着道义的选择,亦是“道”亦有“道”。
我想孔子高明就在于看清了道德的本质,不是标榜个人,而是引导群体,所以道德的铺设方向,是一个社会是否成熟的直接表现。
议论文写作
1、故事:
子路拯溺(孔子态度:
赞)
孔子的学生子路看到一个孩子掉进湍急的河里,就奋不顾身地救起这个孩子。
孩子的父亲送一头牛表示谢意,子路接受了这头牛。
这就是“子路拯溺”的故事。
社会人士对此议论纷纷,认为子路太贪心。
孔子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
孔子认为,子路是正确的,因为他的行为向社会宣告:
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收下,而行政系统认可这件事,就能鼓励更多的人去解救危险中的人。
2、故事:
子贡赎人(孔子态度:
愤)
春秋时鲁国政府有一条规定,鲁国人到国外旅行,看见在外国沦为奴隶的本国人,可以先垫钱把他赎回来,回国后再到政府去报账。
子贡是孔子门下最有钱的弟子之一,也是一位成功的商人。
他在周游列国途中,遇到了一位鲁国奴隶,于是花钱把这个人赎了出来。
子贡觉得自己应该做得更高尚一些,于是把那些“收据”、“发票”全部当众撕毁,他要自己承担所有的费用。
这个行为轰动了社会。
子贡回国去见孔子,孔子吩咐学生说:
“子贡来了你们拦住他,因为我不想再见到这个人。
”子贡感到很委屈。
于是他冲破阻挡,见到孔子。
孔子说:
“你的行为没有损害你自己的行为价值,却损害了国家的法律。
因为你,从此,这个法律再也没有明确的社会效果了。
”
(即教材p73的第五题新材料作文中的两则材料)
分析:
这是一道“多则材料”的新材料作文题,关键在于审题,应认真阅读材料,归纳概括出材料的主旨,然后围绕材料主旨,确定一个积极的健康的话题。
值得注意的是,概括出来的多则材料的主旨必须涵盖每一则材料。
解答这个疑问正是完成这篇作文的关键之所在,即
如何看待道德与利益的关系。
一、审题:
1、读材料,抓主旨
一个学生收取报酬,遭到人们非议,却得到孔子表扬;
同样是善举,
一个学生私掏腰包,得到人们夸奖,却受到孔子责备。
为什么?
因为孔子以多数人、社会甚至国家利益为重。
(以人为本)
2、选角度,定立意
材料中的任何一个人、事、物都可以作为一个角度,但并不是所有角度得出的立意都是切题的。
因此,得出立意后,应选择其中切题的、并有把握写好的立意来作文。
另外,从全面的角度得出的立意一般都切题,可优先考虑选用。
(1)从孔子的角度
①以人为本
②尊重人的生命和尊严,这是首要的
③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才能正确指导人
④要教育学生尊重人的生命和尊严
(2)从行善者的角度
①要遵守社会规则
②符合社会规则的小贪未尝不可
或:
为了生命(为了让更多人得到救助),宁可背负贪名。
③破坏社会规则的小善不可为。
行小善应以多数人、社会甚至国家利益为重。
或行小善应以大局为重。
④道德高尚并不排斥利益
⑤应以人为本,以虚名为轻
⑥但求无过、不求有功的思想要不得
(3)从人们的角度
①看问题做事情应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②多数人的意见(看法)并不总是正确的。
③不应人云亦云
(4)从被救者、受助者的角度
①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②好人应得好报
③表扬善行更应是有形的物化。
二、选立意,定中心,设置分论点
三、联系历史和现实,选用论据
四、写作
五步成文
如何面对榜样g1003梁颖雪
材料第一则讲的是“子路救溺”的故事,收取报酬遭人非议却得到孔子表扬。
第二则讲的是“子贡赎人”得到人们夸奖却受到孔子的责备。
可见孔子是赞成行善之人得到酬报,不让其蒙受损失,并以此激励后人行善。
(引材)
而作为今天的我们,又如何从这两件事中得到一些启发呢?
我认为这两则故事体现了榜样效应。
(亮旨)
在我看来子路见义勇为就应该受到奖赏,因为这们可以引导更多的人见义勇为,行成全社会一种积极向善的风气。
而子贡虽然也做了好事,但却没有按政策办事,即到国库却报销赎奴的钱,人们虽然夸他做好事不留名,但客观上将这种美德没有发扬光大,不能让人看到这种助人的好行为会有一个好的结果,实际上这也就破坏了一种良好行善氛围,打破了一种良好的救助机制。
(进一步析材,阐述观点)
在当下信息时代,一件小小见义勇为的事件能引起整个社会的讨论。
比如几年前的南京的“彭宇撞人案”,好心的彭宇将街头摔倒的老太太扶起,却遭老太太及其家人咬定为撞人者,要求13万元的赔偿费,彭宇向法庭起诉,最后判决赔偿4万多元。
此案一出,类似报道也屡见不鲜,社会舆论四起。
近期,不也有很多“老人倒地无人敢扶”的现象,甚至有的老人高喊“我是自己摔倒的”,才被人扶起。
各大报刊网坛上更是展开了“老人摔倒了,该不该扶的”的大讨论。
(联系当今社会现象,反面论及“回报”的必要性)
由此可见,当见义勇为的行为得不到一个正当的处理结果时,会造成多大的消极影响,使社会整个道德风气处于一种不被信任的状态。
因此,一个本应成为榜样的人却没有成为学习的对象,反而被众人弃之,那榜样还如何带动整个社会,推动构建和谐社会呢?
道德在当下并不只是个人内心的无愧,更要得到社会的认同才行。
当然,给予行善者精神的赞美,是一种肯定与鼓励,但给予一定的物质上的奖励,不更是对行善者的价值与尊严的认同,更能
有力的推动更多的向善的力量。
(说理到位)
另一个积极的榜样事例发生在不久前,2011年7月的一天,在杭州滨江区的一住宅小区内,一个两岁的小孩突然从十楼坠落,当时正在楼下路过的吴菊萍奋不顾身地冲过去用双手接住了孩子,结果其双手骨折,但仍称不后悔,被称为“最美的妈妈”。
这位母亲的事迹感动了全社会,杭州市还因此为她造了雕塑,以此来宣扬她见义勇为的精神。
同时医院为其治疗免除五万多的的医疗费用,杭州市、阿里巴巴公司都给予了救人者物质上的奖励。
吴菊萍的行为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算是一个不错的结局,因此让我们这个社会中的许多人在温情的感染中重新感受到了道德力量,对人的善心有了信心,对道德的前景有了乐观的认识。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的遭遇却不同。
只有榜样能得到好结果时,就会有人学习。
这个社会会有些不尽人意之处,会有人性之悲哀之时,我们更应好好树立榜样,不能因利益而否定了道德的高尚,相信好人必有好报,相信好人也可道利两全。
(总结观点)
别说“不留名”g1005高锐琪
在许多武侠小说中都会有这们一位劫富济贫、广散善财的大侠,也大都会有这样的对话,“敢问大侠尊姓大名?
”这时,大侠总会摆摆手说:
“姓名甚的,不足挂齿,要叫的话,不如就叫不留名吧!
换到现代的现实生活中,也如此,报纸上总会见到这样的一行文字: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好心人士向贫寒学子送去了温暖。
从古到今,中国人似乎有着不成名的规定,做好事不留名,不图回报。
如果违反规定者,那可就是思想觉悟低下,做了好事反而被人唾骂。
可是,我们都是凡夫俗子,做了善事希望得到肯定。
如果得到回报,心理上还是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满足,这是人之常情。
给予善举回报,于个人而言,那是他人对自身人生价值的一种肯定。
如果自己做的善事,给予别人的帮助能够有所回报,其实也证明了自己所做的善事对别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这样的回报并非只是物质上的,精神上的回馈其实更重要。
一声感谢,能了却受助者多年的心愿,而做下善事的你也会感到生命价值与尊严上的满足。
所以不要羞于接受回报,因为那是一种情感的交流,一句发自内心的尊重与肯定。
我还记得“长江大学大学生救人不幸身亡”事件后,社会上的一片漫骂声,见义勇为的越来越少了,袖手旁观者越来越多。
可是,扪心自问,我们,社会给了见义勇为的英雄什么?
面对危险,谁都会怯懦,下河救人,如果不小心,就会丢了性命。
英雄身后没有保障,鼓起勇气却无法做出毅然决然的行动。
因而,这个社会太多的善意被冷落,太多的善举被看成理所当然了。
我们是时候给予英雄回报了,而英雄们也应该理直气壮地站出来授受回报了。
社会需要榜样,榜样需要被树立,只有这样才会有更多榜样屹立在社会的前沿。
别将“不留名”说得那么轻易,因为那会让很多人失去做善事的信心。
走出那道枷锁,只为让这个社会温暖常在,只会让那份善良细心珍藏。
站出来吧,听一句发出肺腑的谢谢,接受那份只为善良颁发的奖品,或许不丰厚,但那是他人、社会对你的尊敬。
别害怕伸出你的手,善良没有那么理所当然。
请别说善良不需要回报。
善行有价g1005彭程
做好事不难,难得是经常做好事还不求回报。
正因为这一点,雷锋成了大众偶像。
然而,事实真是这样吗?
做了好事不求回报真的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受到推崇的吗?
其实,从“雷锋”作为一个文化符号的尴尬处境,就可以读出不同的看法。
记得小时候,有人在被要求做一些费力不讨好、甚至吃亏的事时,会不屑地说一句:
“噫!
我又不是雷锋!
”此时的雷锋,仿佛成了一个触不得的霉头,一个冤大头。
当今社会,做好事的人每天都有,但似乎只有在“学雷锋日”那一天我们才会特别强调做好事,由此,“雷锋”只能走到“偶像”这一步,做好事的人也只能局限在“每天都有”。
我做好事是因为我想做好事,我乐意,很自然。
可是每当我做好事时,如果总有人标榜我是在“学某某”,难道我不会感到恶心吗?
再看看我“学”的这个人,一身正气,无私奉献,无偿做了一辈子好事,太高尚了,像他那样做好事不求回报的程度与境界,恐怕没有几人可匹敌,于是千千万万的“我”瞬间消失了,我做好事的欲望一下子软了下去。
【篇二:
写作练习五材料作文导写及例文】
写作练习五材料作文导写及例文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从中引出一个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孔子有个学生看到一小孩掉进湍急的河里,就奋不顾身跳下去把他救起。
这个小孩的父亲很感动,于是送了一头牛给他表示感谢,他高兴地接受了。
当时一头牛价格昂贵,类似现在的一辆豪华摩托车。
大家议论纷纷,认为他太贪心,这让他很苦恼。
孔子听说此事后对这个学生说,你做得对,因为你的行为向社会宣告:
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心安理得地收下,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
春秋时鲁国政府有一条规定,鲁国人到国外旅行,凡是看见在外国沦为奴隶的本国人,可以先垫钱把他赎回来,回国后再到政府去报账。
孔子的一个学生把一个沦为奴隶的人赎了回来,没有到官府报账,人们都夸他品格高尚。
孔子听说此事后,不仅不为自己的学生受称赞而高兴,反而非常生气,很严厉地批评了他一顿,说他的行为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被赎回来,因为人们假如垫钱赎回了奴隶,不报账自己会蒙受损失,而报账了则说明自己的人格不如孔子的学生,于是以后只好假装没看见。
【写作提示】材料的主要内容是孔子表扬学生见义勇为后收取贵重酬谢礼品、批评学生赎回奴隶后
不到官府报销的故事。
材料的叙述对象是孔子和他的两个学生。
材料中的两位学生只是议论的对象,材料主要是表述孔子对这两件事的看法而不是重点写这两位学生的行为。
所以材料的主要陈述对象是孔子。
选取角度应是孔子对这两件事的评价。
抓关键就是抓住孔子对这两件事的评价的关键句。
孔子赞成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心安理得地收下,因为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
孔子反对学生赎回奴隶后自己报账。
因为人们假如垫钱赎回了奴隶,不报账自己会蒙受损失,而报账了则说明自己的人格不如孔子的学生,于是以后只好假装没看见。
辨明是非就是要明确孔子表扬学生接受奖赏、批评学生自己报账,这种做法是否正确。
分析原因:
为什么别人批评学生而孔子表扬?
为什么别人表扬学生品德高尚而孔子却很生气?
这两件事究竟有什么联系?
由以上分析可以确定如下立意:
1.善举应该得到酬报,不让行善之人蒙受损失。
2.道德和利益统一。
3.符合义理,追求财富。
4.理智看待利益与道德。
5.利益和道德要追求社会价值最大化。
【例文】
其实德与利的关系并非完全对立,只是因为在我们的心中高树道德旗帜,使我们对一切与之稍有偏差的行为做出错误的判断。
前不久在雷州海岸面对落水渔民有人喊出的“先收费后救人”的话,不免让人寒心,韩国某明星借“慰安妇”之名出“写真集”的事件更是让人为之愤怒,这种重利轻德,一心往钱里钻的行为令人不齿。
在许多情况下,只有将个人的“道德和利益”和整个群体、整个社会的公德和利益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处理好道德与利益的关系。
在市场经济形势下,我们不应偏颇地盗用道德概念,而应理性地看待和处理道德问题。
朋友,让我们用社会公德去审视个人的品行,用民族利益去维护社会公德吧!
我便以中国作为背景,随着十年文革动荡与改革开放的骤变,中国人对于道德的思维方式一直在快速地衍变中,同时也不断有因道德影响而产生的争论发生在媒体中,而其中绝大多数的道德事故都是针对个人的,很多民众总愿想当然地认为某个处于舆论一时焦点的对象该作出什么行为,但正因道德只是一种规范准则而非法律,因此道德只应提倡而非强制。
比如在不久前的大地震后,很多诸如:
“某明星身价很高却捐款甚微”的说法在日常交流中产生。
我想孔子高明就在于看清了道德的本质,不是标榜个人,而是引守群体,所以道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