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56308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797.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docx

《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docx

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

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西晋的历史发展脉络:

包括少数民族的内迁、八王之乱的历史史实。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综合认识较长时段的历史过程,提高把握其发展线索的能力。

3.知道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所作的重大贡献。

【教学重点】

八王之乱和少数民族的内迁

【教学难点】

理解少数民族内迁的原因

【教学过程】

观利用朝代歌导入新课。

解读学习目标。

要求学生划记其中的关键词,明确学习目标。

方法指导一:

结合书本归纳梳理,识记第1题的知识模块。

第1题知识模块相对较多,跨越时间段较长,难度较大,在认真阅读查找的基础上,可采取边找边读方法让学生有个大致印象,注意指导学生按时间顺序来理清朝代更替。

方法指导二:

第1题的知识模块较多且零碎,提醒学生仔细阅读查找,注意不要遗漏;第3题较为简单,阅读即可找出答案。

注意答案完整性。

方法指导三:

知识模块三可以采用角色扮演。

假如你是北民南迁的一员,为大家介绍北方人口南迁。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同学们,在《中国历史朝代歌》里中间有几句“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这二十个字中,前十五个字是我们常讲的魏晋南北朝的历史。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的发展中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北方民族大融合,二是江南地区的开发。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北方民族融合”的相关问题。

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 西晋的建立

自主阅读课本P78~79内容,完成第1~2题。

你能写出三国末年到南北朝的大致朝代更替吗?

2.简述西晋建立的过程。

(三国政权的演变)

三国时,魏国最强,蜀国最弱,曹丕死后,司马家族控制魏国大权,灭掉蜀国。

266年司马炎自立为帝,建立西晋。

280年灭吴,结束分裂,统一全国。

知识模块二 八王之乱

自主阅读课本P79内容,完成第3~4题。

3.简述八王之乱。

(原因、目的、后果等)

(1)原因:

吸取曹魏教训,大封同姓诸王,诸王势力增大;

(2)目的:

争夺中央政权;

(3)后果:

劳民伤财,灾难深重,社会动荡,西晋衰落,人口迁徙。

4.为何西晋的统一如此短暂?

(1)统治集团腐朽,奢侈腐化之风盛行;

(2)统治集团内部发生混乱(八王之乱);

(3)内迁民族趁内乱起兵反晋,西晋灭亡。

知识模块三 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自主阅读课本P80~81内容,完成第5题。

5.北方人口南迁的原因、内迁民族、影响。

原因:

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多战乱,民族矛盾很尖锐。

内迁民族:

匈奴、鲜卑、羯、氏、羌等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

影响:

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交流预展】

1.组内交流:

(1)由组长或检查自学成果;

(2)相互质疑不明白的问题并进行交流,然后记录在导学案上,在展示完毕后可向展示者提出自己的疑问。

2.组内预展:

根据老师分配的任务,各小组明确展示的内容。

小组内先预展,由组长分配任务给组员,确定展示的方式和成员,在组内预展;合作分工时具体明确,做到人人有事做。

【展示提升】

1.西晋的统一为什么如此短暂?

2.北方人口南迁的相关情况(从原因和影响介绍)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1.结束三国鼎立局面,重新统一中国的王朝是( C )

A.曹魏      B.东晋

C.西晋D.前秦

2.推翻西晋王朝的少数民族是( A )

A.匈奴B.鲜卑

C.羯D.氐

3.三国结束的先后顺序是( B )

A.魏蜀吴B.蜀魏吴

C.吴蜀魏D.蜀吴魏

标志着西晋实现全国统一的历史事件是( C )

A.灭蜀B.西晋定都洛阳

C.灭吴D.西晋迁都长安

5.西晋短暂而亡的根本原因是( A )

A.统治者内部的腐朽和斗争

B.阶级矛盾的尖锐

C.民族矛盾的激化

D.南迁匈奴族力量的强大

6.我国古代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出现在( C )

A.东汉末年B.三国时期

C.西晋末年D.东晋南朝

【板书设计】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一、西晋的建立

二、八王之乱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2019-2020(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内迁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西晋建立;八王之乱的基本史实。

了解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情况和十六国的建立。

过程与方法:

了解西晋的治国方略,分析八王之乱的原因;识读《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并分析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影响。

全国、意志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历史上各族人民在进一步交往中,加深了了解,共同书写着中华民族的历史。

初步认识民族平等、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八王之乱和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难点:

西晋速亡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讨论法、问题探究、多媒体教学。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西晋结束了三国分裂的局面,统一了全国。

但西晋的统治很短暂,这是为什么?

魏晋时期,除汉族外,还有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活跃在历史舞台上,他们从何而来?

又做了些什么?

让我们一起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探讨这些问题吧!

(二)、讲授新课:

一.西晋的建立

1.西晋的建立

同学们有没有听过“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典故。

故事中的司马昭是何人,说明什么?

他有什么野心?

最终实现了吗?

司马懿(179-251)字仲达,世称号冢虎、管兵伐,有卧龙凤雏幼麒冢虎一说。

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曹魏大都督,权臣。

多次率军对抗诸葛亮。

以其功著,封宣王。

其孙司马炎称帝后,追尊晋宣帝。

司马昭是三国时魏国权臣司马懿的儿子,在司马懿死后,掌握魏国大权。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说明阴谋家的野心非常明显,已为人所共知。

司马氏想统一天下。

他的儿子司马炎最终实现了愿望。

2、三国鼎立的局面的结束:

263年,魏灭蜀。

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废魏帝,自立为帝,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

司马炎就是晋武帝。

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三国鼎立的局面结束。

结束三国鼎立局面的不是曹魏,而是司马炎建立的西晋,西晋266年建立,280年统一全国。

三国建立:

魏、蜀、吴→三国灭亡:

蜀、魏、吴。

3、西晋能够短期统一的原因

(1)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比较迅速,国力充足,逐渐超过了南方。

(2)南方蜀、吴两国的统治者日益腐朽,国力日趋衰落,且蜀国已被魏国所灭。

(3)从客观上看,统一符合历史发展总趋势和人民愿望。

4、西晋的统治

材料一

大臣石崇与国舅王恺斗富

材料二 (晋武)帝既平吴,颇事游宴,怠于政事,掖庭殆将万人。

常乘羊车,恣其所之,至便宴寝,宫人竞以竹叶插户,盐汁洒地,以引帝车,而(皇)后父杨骏及弟(杨)珧、(杨)济始用事,交通请谒,势倾内外。

                        ——《资治通鉴·晋纪》

阅读课文,结合以上材料分析西晋的统治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这导致了什么后果?

西晋王朝制定了一系列优待大地主、大贵族的政策,以保护他们的利益。

统治阶级在政治上昏庸腐朽,唯钱是图;在生活上极为腐化,大地主、大贵族无不以豪华奢侈为荣。

西晋初期的这种社会现状为“八王之乱”的发生和西晋的短命而亡做了铺垫。

二.八王之乱

1.西晋统治政策:

西晋初年,晋武帝认为,曹魏削弱所封诸王的势力导致孤立而亡,于是大封同姓诸王。

西晋实行分封制使宗室诸王手握重兵,又掌管民事,势力日益强大。

2.“八王之乱”:

晋武帝的儿子晋惠帝昏庸无能。

他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

3、影响:

八王之乱主要在洛阳一带展开。

这场内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的灾害,当时米价飞涨,贵到一万钱一石,人民饱受痛苦。

八王之乱历时16年,西晋从此衰落。

在八王之乱中,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南迁,数以十万计数,形成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讨论:

“八王之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人民饱受痛苦,西晋从此衰落。

不久,西晋被内迁的匈奴人所灭。

为什么西晋的统治如此短暂?

从中得到怎样的历史教训?

原因:

(1)统治集团非常腐朽:

奢侈之风盛行,在位皇帝(晋惠帝)昏庸无能。

   

(2)统治集团发生内乱:

“八王之乱”使西晋走向衰落。

   (3)民族矛盾激化:

内迁的少数民族受欺压,乘机起兵反晋,西晋灭亡。

教训:

统治者统治要开明;要团结,不要内耗;民族关系要融洽等。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1.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匈奴、鲜卑、羯、氐、羌族

(1)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

你们知道北方游牧民族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吗?

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2)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过程

内迁路线:

原来生活在西北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鲜卑族有一部分迁到辽宁,有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

西晋时期,山西、陕西内迁的各族人口,已经占当地总人口的一半。

2.十六国

西晋灭亡后,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

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

3、前秦统一北方

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统一了黄河流域。

氐族贵族深受汉文化的影响,皇帝苻坚汉文化修养水平很高。

措施:

整顿吏治,厉行法治,加强集权,招抚流民,减赋禁奢,兴办学校,提倡儒学。

影响:

前秦境内的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有所缓和。

(三)、课堂小结

西晋短暂的统一,固然是多种矛盾冲突的结果,但统治阶级的贪婪腐败是导致当时政治黑暗不可忽略的一个原因。

历史警示我们,应居安思危,吸取历史教训。

(四)、课堂练习

1.三国结束的先后顺序是(A)

A.魏蜀吴B.蜀魏吴C.吴蜀魏D.蜀吴魏

2.标志着西晋实现全国统一的历史事件是(C)

A.灭蜀B.西晋定都洛阳C.灭吴D.西晋迁都长安

3.西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短命的王朝,从建立到灭亡持续了(C)

A.14年B.36年C.50年D.46年

4.晋惠帝时发生了争夺中央政权的(B)

A.七国之乱B.八王之乱C.靖康之变D.靖难之役

(五)、板书设计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一.西晋的建立

1.西晋的建立

2.西晋的统治

二.八王之乱

1.原因 

2.概况 

3.影响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1.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2.十六国

3.前秦统一北方

(六)、教学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学设计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课程标准:

知道两晋南北朝的更替,理解这个时期的政治特色,民族政权的并列与晋王室南迁。

教材分析:

本课上承三国鼎立的分裂割据局面,介绍了三国归晋之后西晋的发展脉络。

首先介绍了西晋的统一,但是蕴含着新的矛盾,统治集团内部日益腐朽,奢侈堕落风气盛行,隐藏着分裂的矛盾。

其次引出西晋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争夺皇位的内乱,破坏了西晋的统治秩序,也耗竭了西晋的国力。

最后突出表现为内迁的少数民族受到西晋统治阶级的压迫,民族之间存在着矛盾。

少数民族的上层利用西晋内乱的机会起兵反晋,推翻了西晋的统治。

学情分析:

学生们本课内容比较陌生,毕竟西晋的历史如昙花一现,而且其中夹杂着阶级、民族矛盾有着诸多矛盾,所以说,学生们对本课的学习具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