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制度汇编整体和主要内容比较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559627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219 大小:182.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旧制度汇编整体和主要内容比较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9页
新旧制度汇编整体和主要内容比较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9页
新旧制度汇编整体和主要内容比较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9页
新旧制度汇编整体和主要内容比较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9页
新旧制度汇编整体和主要内容比较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旧制度汇编整体和主要内容比较Word格式.docx

《新旧制度汇编整体和主要内容比较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旧制度汇编整体和主要内容比较Word格式.docx(2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旧制度汇编整体和主要内容比较Word格式.docx

司会计制度

简要

说明

名称

《企业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

《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

《工业企业会计制度》

名称上有差异

一、总则(或总说明)

对会计科目的编号、设置与使用、财务会计报告的编报要求及保密等相关问题作出规定。

较详细。

对制定目的和依据、适用范围、本制度的构成、会计科目的使用、财务报告的编制及提供做出规定。

最详细。

对本制度的制定依据、适用范围、会计科目的编号及设置与使用、会计报表的编制要求等做出规定。

较简略。

主要结构和内容相同。

二、会计科目名称和编号

规定了本制度所使用的五类共85个一级会计科目、65个二级会计科目和10个三级会计科目和编号。

规定了本制度所使用的五类共76个一级会计科目的名称和编号。

未规定二级会计科目和三级会计科目。

规定了60个一级会计科目的编号与名称。

并在附注中规定企业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会计科目进行必要的增、删或合并。

后来实际上又有增减。

在会计科目的编号、设置上有较大差异。

主要表现为越来越详细。

三、会计科目使用说明

 

详细对各个会计科目的使用方法进行了说明。

包括核算内容、管理要求、明细账户的设置、借贷方的核算事项、期末余额的方向及性质、可能涉及的经济业务类型及其会计核算等。

最详细具体。

主要内容与结构同左,但相对简略。

主要内容与结构同左,但最为简略。

结构相同,但详略程度差异较大。

四、会计报表的格式

对会计报表的编号、名称、编报期及其结构和格式作出了具体规定。

同左

相同。

五、会计报表编制说明

对各个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进行了详细具体的说明。

包括该会计报表的主要内容、各项目的内容及填列方法、在编制比较报表时相关项目口径不一致的处理办法等。

六、会计报表附注

详细规定了会计报表附注至少应披露的内容及披露方法。

没有专项规定,但在总则中对会计报表附注应包括的主要内容作出了规定。

同时在具体会计准则中对相关披露作出了规定。

上市公司还应按照证监委的相关规定披露。

未对会计报表附注作出明确规定。

因而一般情况下,会计报表未包括附注。

有较大差异。

附录

主要会计事项分录举例。

分类详细例举了各类会计事项的会计分录。

附件中还有营业收入确认有关会计处理规定、建筑安装业务会计处理规定、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处理规定、商品期货业务会计处理规定等。

结构与内容大致相同。

主要比较结论:

新旧制度整体上的结构和内容的最大差异表现在:

新制度自成体系,而旧制度不能单独运用。

新制度由《企业会计制度》正文和《企业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构成。

在《企业会计制度》中,对企业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要求、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基本会计要素的定义及其相关经济业务的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作出详细具体的规定,对一些特殊会计事项,如会计调整、或有事项、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等的会计处理也作出了详细具体规定,同时也对财务会计报告的主要内容及编制基本要求作出了规定。

这样,在实际上,新制度本身可以成为独立的会计核算和披露规范体系。

而旧制度对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作出了详细具体规定,并不涉及会计核算的总体要求、一般原则,以及会计确认、计量方面的内容,因而必须结合《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及具体会计准则才能成为会计核算的规范体系,不能自成体系。

在其他方面,则在结构和主要内容上是大体一致的。

新旧制度整体结构和内容上的差异可以反映出我国会计核算规范体系的发展趋势是:

我国仍将保持以企业会计制度形式为主的会计核算规范体系,或者说是将呈现出双重会计核算规范体系,即企业会计制度规范体系和会计准则规范体系。

三、新旧制度适用范围比较

工业企业会计制度

适用于除不对外筹资、经营规模较小的企业以及金融保险企业以外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所有企业(含公司,下同)。

是一种按经济成分制定的企业会计制度。

适用于按照规定程序,经批准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

是一种分行业会计制度。

适用于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所有工业企业。

但实际上,工业企业中在经济成分上属于股份有限公司的,则适用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

属外商投资企业的,适用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

主要比较结论:

新制度是一种打破行业界限和经济成分界限的全国统一的企业会计核算制度,使不同行业的企业、不同经济成分的企业的会计信息口径一致,便于全国范围内不同行业之间、不同经济成分之间企业会计信息的对比分析和汇总。

旧制度是一种分行业或经济成分的企业会计制度,在会计方法、会计科目乃至会计报表格式和内容及编制要求方面有较大差异,从而导致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之间会计信息口径不一致而缺乏可比性。

差异体现出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发展趋势是:

我国要建立一种打破行业界限和经济成分界限的全国统一的企业会计核算制度。

第二节新旧制度主要内容比较

一、会计基本要素定义的比较

项目

旧企业会计制度

简要比较

资产

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

既有拓宽,又增加了限制。

负债

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实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是企业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以资产或劳务偿还的债务。

扩大了负债的范围。

所有者权益

是指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其金额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

所有者权益包括实收资本(或者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等。

是企业投资人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包括企业投资人对企业的投入资本以及形成的资本公积金、盈余公积金和未分配利润等。

表述有变化,但无实质性的变化。

收入

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

收入不包括为第三方或者客户代收的款项。

是企业在销售商品或者提供劳务等经营业务中实现的营业收入,包括基本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

内涵变化较大,更谨慎。

成本和

费用

费用,是指企业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耗费。

费用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耗费。

未直接定义成本,但认为:

直接为生产商品和提供劳务等发生的直接人工、直接材料、商品进价和其他直接费用,直接计入生产经营成本。

表述上有差异,实质内容变化不大。

利润

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包括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

营业利润,是指主营业务收入减去主营业务成本和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加上其他业务利润,减去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后的金额。

利润总额,是指营业利润加上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减去营业外支出后的金额。

净利润,是指利润总额减去所得税后的金额。

是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包括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

营业利润为营业收入减去营业成本、期间费用和各种流转税及附加税费后的余额。

投资净收益是企业对外投资收入减去投资损失后的余额。

营业外收支净额是指与企业生产经营没有直接关系的各种营业外收入减营业外支出后的余额。

稍有变化。

前者将利润分为三个层次,后者的利润相当于前者的利润总额。

但从利润表来看,无实质变化。

说明:

旧制度中并未对会计基本要素给出定义。

这里引用的是《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的定义。

主要结论:

新制度对资产、负债、收入等基本会计要素的定义,采用了经济利益流入、流出法,是一个显著进步,既与《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的定义保持了一致,又与经济事实相符,并导致新制度对这些内容的会计处理发生了较大变化,如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将待处理财产损溢、不能使企业受益的待摊费用等虚拟资产排除在资产负债表之外,可在较大程度上防止企业虚增资产和利润。

新制度在会计基本要素定义上体现出:

一是与国际会计准则协调;

二是更重视经济业务的实质;

三是会计核算基本原则的差异在会计基本要素定义中得到了进一步体现。

  二、主要内容方面的比较

新制度与旧制度比较,除了包括后者的全部内容外,增加了较多内容。

增加内容主要是将经过实践认为比较成熟的具体会计准则的内容纳入了会计制度规范之中,体现了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协调和整合。

这些内容主要是:

非货币性交易、或有事项、会计调整、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债务重组等。

这些新增加的内容在股会制度中没有明确提出,但或多或少有涉及。

另外,新制度对原具体会计准则中的一些规定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如非货币性交易和债务重组中,对换入资产的计价不再运用公允价值的概念,改用换出资产账面价值为基础进行计价,与新修订的相关具体会计准则保持一致。

新制度已将稍后修订发布和新发布的无形资产、借款费用、租赁等八项具体会计准则的内容吸收纳入其中,保证了《企业会计制度》内容的先进性。

  三、会计报告体系的比较

新《企业会计制度》

股份有限

公司会计制度

会计报表主表

1.资产负债表

2.利润表

3.现金流量表

但内容和格式有变化。

会计报表附表

1.资产减值准备表

2.所有者(或股东)权益增减变动表

3.应缴增值税明细表

4.利润分配表

5.分部报表(业务分部)

6.分部报表(地区分部)

1.股东权益增减变动表

2.应缴增值税明细表

3.利润分配表

4.分部营业利润和资产表

1.应缴增值税明细表。

2.利润分配表

3.主营业务收支明细表

新制度会计报表体系更完整。

同一附表的内容和格式也重新进行了调整。

会计报表附注

对其至少应包括的内容和披露要求作出了详细具体规定。

对其应包括的主要内容作出了规定。

仅在《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对其主要内容作出了简单规定。

内容及详略程度上有较大变化。

新制度在会计报告体系上更完整、全面,内容更详细、具体,体现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会计报告目标的转变,重视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要,尽量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

四、在制定指导思想和精神实质上的比较

新制度除了制定指导思想上是要建立全国统一的、通用的企业会计制度外,还注重制度的原则性和具体性相统一的原则,注重会计人员的专业分析和判断。

体现得较为明显的内容是:

(1)涉及资产确认和计量的会计处理,如资产的定义、计提减值准备、确认条件等;

(2)涉及负债的确认和计量的会计处理,如预计负债的确认条件及计量等;

(3)涉及收入的确认和计量的会计处理,如收入的确认条件及计量等;

(4)涉及会计调整、或有事项、非货币性交易、关联方关系、债务重组等的会计处理;

(5)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谨慎性原则、重要性原则等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均需要会计人员进行全面的专业分析和判断等等。

这一思想和精神实质在股会制度中有较好的体现,但不及新制度深入和广泛;

在工会制度中有所体现,但不是非常明显。

此外,新旧制度在对其他一些会计概念的界定上、会计科目的设置上也存在一些差异。

详见以后各章的具体会计处理比较。

由于新制度对成本和费用、外币业务的会计处理与旧制度的规定区别很小,本书对此不作比较。

五、新旧制度整体比较小结

通过对新旧制度的整体比较,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几点重要结论:

1.从新制度整体结构和内容上来看,新制度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会计核算规范体系,反映出我国会计核算规范体系的近期发展趋势是:

2.新制度是适用于除不对外筹资、经营规模较小的企业以及金融保险企业以外其他所有企业的会计核算制度,体现出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发展趋势是要建立一种打破行业界限和经济成分界限的全国统一的企业会计核算制度。

3.新制度进一步强调会计专业分析和判断,注重会计核算的全面谨慎性和会计信息的高质量性,力求从制度规范上使会计信息更接近企业实际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有利于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营决策。

4.新制度在会计基本要素定义和核算内容上既重视经济业务的实质,又与国际会计准则协调;

在会计报告体系上更完整、全面,内容更详细、具体,体现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会计报告目标的转变,重视满足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要。

5.新制度将经过实践认为比较成熟的具体会计准则的内容纳入了会计制度规范之中,并与新修订和新发布的具体会计准则内容保持一致,体现出《企业会计制度》的先进性和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协调和整合。

第二章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基本原则及其比较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据以进行会计核算的基础性假定;

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是进行会计核算的指导思想和衡量会计工作成败的标准。

新旧制度关于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完全相同;

关于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有相同之处,但也有差别。

第一节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比较

企业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也称为会计基本假设,包括:

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等四项。

新制度对于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没有变动,与旧制度完全一致

一、会计主体假设

会计主体假设是指会计反映的是一个特定单位或组织的经营活动,而不包括其他单位或组织的经营活动。

新制度第五条“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发生的各项交易或事项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企业本身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

”这就要求我们以企业作为会计核算的主体,站在本企业的立场,把企业与企业的相关利益主体尤其是投资者、关联方企业区分开来,只核算本企业发生的各项交易或事项,记录和反映本企业自身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

二、持续经营假设

这一假设又称连续性、继续经营、非清算性假设等。

其涵义是:

除非存在明显的“反证”,否则,都将假设一个主体的经营活动是连续下去的。

而所谓的“反证”,就是那些表明企业经营活动将会中止的证据,如合同规定的经营期限即将到期、企业资不抵债已被宣告破产、国家法律明文规定要求停业清算等。

新制度第六条“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

”实际上是针对持续经营做出的规定,对企业会计的正常活动做出时间的规定。

但当会计主体需要停业清算或破产清算时,会计信息系统就要相应地进行立足点的转变——从立足于持续经营向停业、清算(破产)转变。

当然,前提的变化必然导致相应的会计原则和方法的转变,权责发生制、历史成本等原则,应让位于收付实现制、可变现净值等原则。

三、会计分期假设

所谓会计分期,就是将会计主体持续不断的经营活动,人为地分割成一个个等距离的时间“间隔”,以便于核算和报告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会计分期作为一项假设,它实际上是持续经营假设的补充,持续经营把主体的经营活动看成是延续不断的“长河”,会计分期则把这连续的“长河”,人为地“隔断”,以测定其流量。

新制度第七条规定“会计核算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均按公历起讫日期确定。

半年度、季度和月度均称为会计分期。

四、货币计量假设

货币计量假设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中以货币为计量单位,记录、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

货币计量假设是会计核算计量尺度的假设,它有两层涵义:

一是在诸多计量单位中假设货币是计量经济活动中的最好单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企业经济活动是价值运动。

货币是商品的一般等价物,是衡量商品价值的共同尺度,具有广泛的适用性,综合性最强。

二是假设币值是稳定不变的。

但在发生恶性通货膨胀时,通常应采用通货膨胀会计进行处理。

新制度第八条规定“企业的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

业务收支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为主的企业,可以选定其中的一种货币作记账本位币,但是编报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

在境外设立的中国企业向国内报送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

第二节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比较

企业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包括客观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相关性原则、可比性原则、一贯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明晰性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性原则、历史成本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谨慎性原则和重要性原则等十三条。

新旧制度在基本原则方面主要是相同的,除新制度解释更为具体详细外,主要差别体现在以下四个基本原则上:

(l)新增加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2)改变了相关性原则的提法;

(3)对历史成本原则作了修正;

(4)加强了谨慎性原则的贯彻实施;

(5)强调了重要性原则。

其余部分基本上没有发生变动。

一、新旧制度相同的会计核算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

新制度客观性原则要求“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即企业不得虚构、歪曲和隐瞒经济业务事项,它是杜绝会计信息失真的基本前提。

如虚构经济业务并进行会计处理,即“假账真算”;

隐瞒已实现的收入,不纳入企业对外会计中进行核算,而是另立账册进行反映,即所谓的“小金库”、“账外账”等,均违反了客观性原则的要求。

2.一贯性原则

一贯性原则(又叫一致性原则)是指各个企业处理会计业务的方法和程序在不同的会计期间要保持前后一致,不能随意变更,以便于前后各期会计资料纵向比较。

会计核算中恪守一贯性原则,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使用价值,同时可以防止和制约会计主体通过变更会计程序和会计处理方法,弄虚作假,粉饰会计报表。

新制度中,一贯性原则要求“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

如有必要变更,应当将变更的内容和理由、变更的累积影响数,以及累积影响数不能合理确定的理由等,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

3.可比性原则

新制度中,可比性原则要求“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如果说一贯性原则是对同一个企业在不同会计期间(纵向)保持会计核算方法和会计资料口径一致的话,那么可比性原则针对的是不同企业之间(横向)保持会计核算方法和会计资料口径的一致。

4.及时性原则

及时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工作要求时效。

会计处理要及时,以便会计信息的及时利用。

任何会计信息都具有时效性,其使用价值往往会随时间流逝而降低。

新制度中,及时性原则要求“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及时进行,不得提前或延后”。

会计核算如果不及时,就很难准确地反映企业在一定时点上的财务状况和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个别企业甚至通过提前或延后确认收入、费用来人为地调节利润,造成会计信息失真,这是应该严厉禁止的。

5.明晰性原则

明晰性原则(又叫可理解性)是指会计记录和会计报告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应用。

会计报告要尽量少用难懂的专业术语,数字准确,文字规范,报表间勾稽清晰,一览无余。

明晰性不但可以扩大信息适用范围,而且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做出有效决策。

新制度中,明晰性原则要求“企业的会计核算和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利用。

6.权责发生制原则

新制度中,权责发生制原则要求“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费用;

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与权责发生制相对的是收付实现制(又称现金制),它是以现金是否实际收付为确认收入和费用的记账基础。

凡是收到现金,确认为收入;

凡是支付现金,确认为费用。

收入和费用均不存在跨期问题,既无应收收入,也无应付费用。

7.配比性原则

配比性原则同样是建立在权责发生制基础之上的,它是确认收入、成本和费用以及利润的重要原则。

通常,费用的发生是为了取得收入。

因此,配比性原则要求采用受益原则,所有费用应当与收入联系起来确认,即:

费用应该在与它直接和间接产生的收入和确认的期间内确认。

如果收入推迟确认,其费用也应推迟确认。

新制度中,配比原则要求“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收入与其成本、费用应当相互配比,同一期间内的各项收入和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在该会计期间内确认。

8.划分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的原则

新制度中,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要求“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合理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界限。

凡支出的效益仅及于本年度(或一个营业周期)的,应当作为收益性支出;

凡支出的效益及于几个会计年度(或几个营业周期)的,应当作为资本性支出。

二、新旧会计制度有差异的会计核算基本原则

1.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本条原则是新制度新增加的会计核算基本原则。

在第十一条规定:

“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

”本条原则实际为要求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处理过程中,应当而且必须进行专业分析和判断,留给了会计人员专业判断的空间。

遵循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体现了对经济实质的尊重,能够保证会计核算信息与客观经济事实相符。

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现象越来越复杂,经济现象的表现形式也日趋多样化。

会计必须反映经济事实,而不是简单地反映其经济形式,权益法、合并会计报表就是明显的例证。

从现有的会计准则看,不论是资产减值的确认,还是收入确认的方法,也都证明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已经在财务会计中广为应用,但是,以往的会计准则并未对此明确说明。

新制度将实质重于形式明确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会计实务中具有广泛的运用。

如在《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中要运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具体判断是否存在关联方关系,即有关各方是否存在关联方关系,应当按照其关系的实质进行判断,而不能仅依据其法律形式加以确定。

在具体会计实务中,交易或事项的实质,往往存在着与其法律形式明显不一致的情形,例如,企业将某项固定资产出售给其他单位,出售方已经收到了价款,并且已经办理了有关资产划转手续;

同时,交易双方又签订了补充协议,规定出售方待日后某个时间内必须将其出售的该项固定资产以原出售价格购回。

在这项交易中,如果仅仅从固定资产出售这个事项看,似乎资产所有权上的风险和报酬已经转移给购买方,出售方可以确认出售固定资产的收益,但是,由于补充协议又规定了出售方在未来某个时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