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硕士联考分类模拟题外汇和汇率一有答案Word下载.docx
《金融学硕士联考分类模拟题外汇和汇率一有答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融学硕士联考分类模拟题外汇和汇率一有答案Word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名义汇率是由官方公布的或在市场上通行的没有剔除通货膨胀因素的汇率。
它是随着外汇市场上外汇供求的变动而变动的外汇买卖价格,不能反映两种货币的实际价值变化。
实际汇率的计算公式为:
e=E·
P*/P,其中e和E分别代表实际汇率和名义汇率;
P*和P分别代表外国和本国的有关价格指数。
实际汇率剔除了通货膨胀对于货币实际价值的影响,因此它比名义汇率更能反映不同货币实际的购买力水平,并且可以用来衡量两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相对(价格)竞争力。
5.外汇(ForeignExchange)
外汇是“国外汇兑”的简称。
外汇有动态和静态之分。
动态意义上的外汇指人们将一种货币兑换成另一种货币,以清偿国际间债权债务关系的行为。
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动态的外汇等同于国际结算。
静态意义上的外汇具有三个特点:
①普遍接受性,即必须是在国际上普遍接受的外汇资产;
②可偿性,即这种外币债券是可以保证得到偿付的;
③可兑换性,即这种外币资产能自由地兑换成本币资产。
它可以进一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
广义的静态外汇泛指一切以外国货币表示的资产。
在各国的管胖法令中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解释巾所沿用的便是这种概念。
狭义的静态外汇是指以外币表示的、可用以进行国际结算的支付手段。
按照这一定义,外币有价证券和外国钞票等不能直接刚于国际间支付的外币资产不能构成狭义的外汇。
6.单一汇率(SingleExchangeRate)与复汇率(MultipleExchangeRate)
单一汇率指一国货币当局对本国货币只规定一种买卖价格的制度形式。
在实行单一汇率的国家,外汇买卖不分贸易、非贸易外汇收支,均按一种汇率进行外汇买卖。
在实行外汇管制的国家,汇率由外汇管制机构制定和公布;
在不实行外汇管制的国家,汇率受外汇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而变动。
中国在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后,实现了汇率并轨,从此人民币实行单一汇率。
复汇率又称“差别汇率”或“多重汇率”。
它是某螳外汇管制国家对汇率管制的方式之一。
指一国货币当局根据不同情况和需要人为地规定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汇率,不同汇率适用于不同类别交易项目的制度形式。
复汇率根据需要对不同的交易实行歧视性待遇,原则是对需要鼓励的交易规定优惠的汇率(如对出口规定适用较高的外汇价格,对先进技术设备的进口适用较低的外汇价格等),对需要限制的交易则规定不利的汇率(如对奢侈品进口和资本输出用汇规定适用较高的价格)。
有些国家,只存在两种或三种的歧视性汇率,有些国家则规定有多达几十种的歧视性汇率。
7.一价定律(thelawofoneprice)
一价定律是关于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国际商品价格定价规律的一种理论。
该理论认为,在自由贸易条件下,贸易者的套利行为会使得同一种可贸易商晶无论在什么地方出售,扣除运输费用外,其价格都是相同的。
所谓可贸易商品是指套利活动能使其地区间的价格差异保持在较小范围内的商品。
根据此定律,由于各国所采用的货币单位不同,同一可贸易商品以不同货币表示的价格经过均衡汇率的折算,在数值上相等。
用公式表示为:
P。
=e·
Pb。
(Pa、Pb表示同一可贸易商品在两个国家的价格;
e表示两国货币的汇率。
)
一价定律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英国金块主义者J.威得利首次提出的概念,它反映了一种国际商品的套利条件。
一价定律的成立基于自由贸易的严格假定,即商品与服务能在国家之间自由流动。
这一定律的意义在于现实中自由贸易的条件在大多数情况下不能满足,因此国际间就会产生商品套购,套购者根据贱买贵卖的原则,在低价国购买,运到高价国出售,从中获取无风险套购利润。
一价定律与绝对购买力平价学说在内容上是一致的,是绝对购买力学说的前提之一,为购买力平价理论捉供基本的绝对形式,可以说购买力平价说是一价定律的翻版。
8.购买力平价和利率平价理论(theoryofpurchasingpowerparity&
theoryofinterest-rateparity)
购买力平价和利率平价是汇率决定理论的两种形式。
购买力平价说(简称PPP),其基本思想是:
货币的价值在于它所具有的购买力,两种货币间的汇率及其变动决定于两国货币各自所具有的购买力之比。
购买力平价理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多种形式,主要有绝对购买力和相对购买力两种形式。
绝对购买力平价认为汇率取决于不同货币衡量的可贸易商品的价格水平之比,即取决于不同货币对可贸易商品的购买力之比。
相对购买力平价认为汇率的升值与贬值是由两国的通胀率的差异决定的。
购买力平价的理论基础是货币数量说。
在购买力平价理论看来,货币数量决定货币购买力和物价水平,从而决定汇率。
所以汇率完全是一种货币现象。
利率平价理论的思想由凯恩斯于1923年首次提出,他认为汇率波动由两国利率差价决定,不久英国学者爱因齐格进一步阐述了远期差价与利率之间的相互关系。
利率平价说的基本观点是:
远期差价是由两国利率差异决定的,并且高利率国货币在期汇市场必定贴水,低利率国在期汇市场上必定升水。
在两国利率存在差异的情况下,资金将从低利率国流向高利率国以牟取利润。
利率平价理论又分为抵补利率平价和非抵补利率平价两种。
前者假定投资者的投资策略是进行远期交易以规避风险,因此分析的是汇率远期升贴水率的实际值。
后者即非抵补利率平价理论,即假设交易者根据自己对未来汇率变动的预期来计算预期的收益,在承担一定的风险情况下进行投资活动,因此分析的对象是汇率升贴水率的预期值。
同为汇率决定理论,购买力平价和利率平价的分析角度不同。
购买力平价理论从汇率是两种不同货币的价格的性质着手研究汇率的决定及其变动规律。
它主要由开放经济下一国与外国商品市场间存在的联系分析汇率与价格水平间的联系。
利率平价理论则考虑到现实生活中,开放经济下一国与外国的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国际资金流动的发展使汇率与金融市场上的价格一利率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在理论关系上,购买力平价和利率平价互相补充。
购买力平价侧重于从中长期的角度分析,一国发行的货币数量决定货币的购买力,进而决定两国的汇率水平;
与之相比,利率平价说是一种短期内的分析,在短期国际金融市场上,货币(资金)的供求数量决定利率(资金价格)的波动,进而国际资金的流动又使利率间的差异影响汇率。
9.国际借贷说(theoryofinternationalindebtedness)
国际借贷说是汇率决定理论中关于汇率由外汇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决定的理论。
1861年,英国学者葛逊较为完整地阐述了汇率与国际收支的关系,他的理论被称为国际借贷说。
该理论认为,汇率是外汇市场上的价格,外汇市场上供给与需求流量的变动对它有着直接的影响,而外汇市场上的交易行为又都是由国际收支引起的。
而商品的进出口、债券的买卖、利润、捐赠、和旅游收支、资本交易等等,都会引起国际收入和支出。
而只有已进入支付阶段的国际收支,才会影响外汇的供求。
当一国进入支出阶段的外汇支出大于进入收入阶段的外汇收入时,外汇的需求大于供给,因而本国汇率下降;
反之,则本国货币汇率上升。
当进入收支阶段的外汇供求相等时,汇率便处于均衡状态。
这种进入支出阶段的外汇支出又称为流动债务,进入收入阶段的外汇收入又称为流动债权。
国际借贷说,是国际收支说的早期形式。
葛逊的理论实际上就是汇率的供求决定论,但未触及汇率决定的基础,也没有分析影响汇率变动的其它重要因素,这就大大限制了这一理论的应用价值。
国际借贷说的这一缺陷在现代国际收支说中得到弥补。
10.凸轮效应
凸轮效应又称“不对称效应”或“棘轮效应”,指浮动汇率制下,通货膨胀在国家之间的传递效应。
其原理如下:
当本国货币贬值时,进口成本上升、物价上升;
当本国货币升值时,进口成本则因价格刚性而不容易下降或下降不足,其净效应便是物价的上涨,即价格容易上涨而很难下降。
将这一原理运用到两个国家的相互关系中(一国货币的升值即是另一国货币的贬值),则有贬值国家的物价上升幅度要超过升值国家物价下降的幅度。
因此,凸轮效应的结果便是世界总体物价水平的上升。
11.汇率目标区(ExchangeRateTargetZone)
汇率目标区的含义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
狭义的汇率目标区是特指美国学者威廉姆森(JohnWilliamson)于80年代初提出的以限制汇率波动范吲为核心的,包括中心汇率及变动幅度的确定方法、维系目标区的国内政策搭配、实施目标区的国际政策协调等一整套内容的国际政策协调方案。
广义的汇率目标区是泛指将汇率浮动限制在一定区域内(例如中心汇率的上下各10%)的汇率制度。
汇率口标区区别于其他类型的汇率制度的特点包括:
①目标区中当局在一定时期内对汇率波动所限定的区间限制是比较确定的,并且目标区下汇率变动的范国比较大;
②目标区制下,政府并不像可调整的钉住汇率制中那样严格承诺在任何情况下都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以将汇率维持在目标区内,而只在其认为必要时利用货币政策等措施将汇率变动尽可能地限制在目标区内。
依据目标区区域的幅度、目标区调整的频率、日标区的公开程度以及对目标区进行维持的承诺程度,目标区可分为严格的目标区与宽松的目标区两种类型。
前者的目标区区域较小、极少变动、目标区域公开、政府负有较大的维系目标区的义务;
后者则是目标区区域较大、经常进行调整、目标区域保密、政府只是有限度地将货币政策运用于对汇率目标区的维持。
12.固定汇率制(FixedExchangeRateSystem)与浮动汇率制(FloatingExchangeRateSystem)
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是汇率制度的两大基本类型。
旧定汇率制是指政府运用行政或法律手段确定、公布及维持本国货币与某种参照物之间的固定比价的汇率制度。
其参照物可以是黄金,也可以是某一种外国货币或一组货币。
从19世纪中后期到1973年,世界各国的汇率制度基本上属于固定汇率制,它包括金本位制下的固定汇率制和纸币流通条件下的固定汇率制两种类型。
在金本位制度下,两国货币之间的中心汇率按金平价之比确定,汇率波动幅度以黄金输出点为上限,以黄金输入点为下限。
固定汇率制自发形成,并且各国货币的金平价一般不会变动,各国之间的汇率也就能够保持真正的稳定,因此,金本位制度下的固定汇率制是典型的固定汇率制。
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固定汇率制是通过国际间的协议(布雷顿森林协定)人为建立起来的,各国货币当局通过规定虚设金平价来制定中心汇率,再通过外汇干预、外汇管制或国内经济政策措施被维持在人为规定的狭小范围内波动,固定汇率制人为形成,并且原则上各国货币的金平价是可以经常调整的,这样汇率也就可以经常变动,因此,这种固定汇率制严格说来只能称为“可调整的钉住汇率制(AdjustablePeggingSystem)”。
浮动汇率制是指现实汇率不受平价的限制,随外汇市场供求状况变动而波动的一种汇率制度。
1973年2月,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西方各主要工业国先后都实现了浮动汇率制。
一国货币不再规定金平价,不再规定对外货币的中心汇率,不再规定现实汇率的波动幅度,货币当局也不再承担维持汇率波动界限的义务。
浮动汇率制按照政府是否干预,可分为自由浮动和管理浮动;
按照汇率浮动的形式,可分为单独浮动和联合浮动。
从总体上看,浮动汇率制相对固定汇率制有以下特点:
①汇率形式多样化;
②汇率不是纯粹自由浮动而是有管理地浮动;
③汇率波动频繁且幅度大;
④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是多元化的;
⑤特别提款权等“一篮子”汇价成为汇率制度的组成部分。
13.CrawlingPeg
CrawlingPeg中文译为“爬行钉住”,又称“滑动平价(SlidingParity)”或“蠕动钉住(WrigglingPeg)”,指国家货币当局承担维持一个钉住(或平价)的义务,以使汇率保持在一定限度内,并允许钉住(或平价)进行经常的、小幅度的mi非偶然的、跳跃性的变动。
这种汇率制度介于可调整的钉住汇率制度与管理汇率制度之间,因而它具有两种制度的特点,主要包括:
①规定货币平价;
②货币平价可以调整;
③货币平价调整是经常的、有一定时间间隔的(区别于可调整的钉住汇率制);
④汇率的波动幅度比较小(如2%~3%)。
由于这种制度兼具约束和自由的特点,较符合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特征,因此它成为发展中国家特有的一种汇率制度。
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如巴西、智利、阿根廷、哥伦比业从20世纪60年代起就相继实行了这种汇率制度。
这些国家的政府可以经常地、按照一定时间间隔、以事先宣布的百分比对汇率平价作小幅度调整直至汇率达到均衡汇率为止。
根据运用的条件和目的不同,爬行钉住可以分为“消极的爬行钉住”和“积极的爬行钉住”两种主要形式。
“消极的爬行钉住”是指在受约束的经济中,由于本国的通货膨胀率难以控制,事前义无法准确地进行预测,政府对汇率只能进行事后调节,调节的指标是国内外通货膨胀率的差异。
其目的是使本国货币的实际汇率能够与国际经济相协调,避免降低本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减少外贸波动。
“积极的爬行钉住”是指一国根据本国的政策目标,对汇率进行经常性的小幅度的调整以此诱导汇率走势。
这种调整的比率由货币当局决定,可以背离当时的国内通货膨胀率差异,不再与前一时期的价格上涨指数相联系,目的是用一个不断降低的向下浮动的比率来影响人们的通货膨胀预期,把汇率作为降低并最后结束通货膨胀的一个工具。
14.货币替代(CurrencySubstitution)
货币替代是指经济发展过程中国内对本国货币币值的稳定失去信心或本国货币资产收益率相对较低时,外币在货币的各个职能上全面或部分地替代本币发挥作用的一种现象。
货币替代一般伴有资本外流的现象。
货币替代是在货币可自由兑换的基础上来讨论的,它也可以简单地定义为本国居民对外币的过度需求。
在某种情况下,本国居民和外国居民同时持有本币和外币。
而另一种情况则不存在外国居民对本国货币的过度需求而只有本刚居民对外币的过度需求。
前者可以称之为对称性的货币替代,这种货币替代一般发生于发达国家之间。
后者可以视为不对称的货币替代,一般发生在发展中旧家。
当一国通货膨胀水平较高或山于各种因素引起了本币币值高估或不稳定时,本国法偿货币的价值贮藏、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功能就会遭到严重的削弱,货币替代极有可能发生。
货币替代加剧了汇率的不稳定,使货币的定义更加困难,也会导致本国政府难以从本币发行中获得铸币税与通货膨胀税,从而降低政府收入。
解决货币替代问题最根本的方法是提高本币的币值稳定性、实际收益率和信心。
而在缺乏稳定货币的基础时,对货币兑换进行限制是有必要的。
15.冲销式干预(SterilizedIntervention)与非冲销式干预(Un-sterilizedIntervention)
政府对外汇市场的干预按是否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可分为冲销式干预与非冲销式干预。
冲销式干预是指政府在外汇市场上进行交易的同时,通过其他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是在国债市场上进行的公开市场业务)来抵消前者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从而使货币供应量维持不变的外汇市场干预行为。
为抵消外汇市场交易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而采取的政策措施被称为冲销措施。
非冲销式干预则是指不存在相应冲销措施的外汇市场干预,这种干预会引起一国货币供应量的变动。
二、简答题
1.简述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利弊得失。
人民币升值的潜在好处:
首先,对偿还外债有利,外债还本付息压力减轻,一批依靠外资贷款的项目的盈利能力将得到改善。
其次,对中国的海外投资有利,有利于更多的国内企业走出去,到国外去投资建厂。
虽然人民币升值将增加在华外资企业的盈利能力(以美元计算),但相应的新增投资成本上升,原有的外资企业会继续留守而新增资金会转向其他国家投资;
但国内企业去国外投资的成本将降低,会促使大量企业走出去,尤其是饱受反倾销之苦的家电业,去美国建厂就成为非常好的选择。
再次,对进口贸易有利,对抑制通货膨胀有利,对人民币朝区域货币和国际货币方向迈进有利。
最后,在出国培训和学习、增加国家税收收入和提高人民币的实际购买力方面是利好的。
(2)人民币升值的弊端:
第一,削弱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中国商品以“价廉物美”打进世界市场,人民币升值必然会影响中国产品的出口以及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第二,吸引外资能力减弱,外国企业来华投资数量将减少。
中国的发展经验证明,缺少外资,或者是外资骤减,将对中国的持续发展非常不利。
虽然人民币升值对已在华投资或在华拥有资金的外国企业家有利,因为他们的资产将会增值,但却会使即将到中国投资的企业家裹足不前。
因此,长期来看对中国经济发展不利。
第三,对发展中国的国内旅游业不利。
人民币一旦大幅度升值,对中国国内旅游业发展将起负作用。
当然,人民币升值,也会促进中国人出外旅行,但由此带来的外汇流失对中国是不利的。
第四,中国庞大的外汇储备将大幅度缩水。
中国的外汇储备以美元为主,只要人民币升值,大量的美元储备便会缩水。
第五,中国经济有可能失控。
维持货币汇率稳定,对一个国家的经济持续发展非常重要,中国金融货币体系还很不健全,一旦大幅度调整货币汇率,失控的可能性很高。
此外,人民币升值还可能增加市场投机行为、出口减少可能导致国内就业压力加大、可能导致出现通货紧缩、可能出现“暴富效应”、可能加剧低收入群体的支出负担等。
2.“当一个国家货币疲软时(价值下降),则这个国家的经济状况必然恶化”试判断正确否,并解释。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1)货币疲软是反映资金供大于求、市场利率下跌的一种货币现象。
在纸币流通条件下,货币疲软,是货币供给过多的结果,表现为过多的货币追逐较少的商品,市场物价有上扬的趋势。
(2)当一个国家货币疲软时(价值下降),则这个国家的经济状况可能会恶化,因为有时,因生产和市场不景气,经营者负债经营的收益率不高,也会产生货币疲软的现象,此时,就会立即转化为资金价格(市场利率)下跌。
此时这个国家的经济状况可能会发生恶化。
(3)当一个国家货币疲软时(价值下降),这个国家的经济状况不一定就会恶化。
当一国的货币疲软时,其市场利率对经济会起到一定的刺激作用。
①成本效应。
即利率通过影响资金的使用成本来决定它的作用。
具体分为三种效应:
第一,投资成本效应,利率变动引起投资决策和规模的变动,达到疏导和调节资金流向的效果。
利率下降使投资的成本相应下降,从而可以增加投资,促进经济增长。
第二,产品成本效应,利率的高低同时也决定流动资金的成本,从而决定产品的成本和价格。
产品的成本降低,产品的价格在一定程度上相应降低,则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消费,促进经济增长。
第三,持有货币的成本效应,这种成本效应有两种,一是持有货币而放弃的利率收入损失,二是因价格变动引起的购买力的损失。
②利率的预期效应。
即中央银行利率变动对人们预期产生的影响。
对中央银行的贴现率的预期影响银行的利率,从而影响企业和个人的资金成本,进而影响经济的发展。
货币疲软使人们对市场利率的预期会降低,人们不愿再将钱存到银行,则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消费与投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的增长。
③汇率效应。
利率的变动对一国外汇市场起作用,使该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的比价变动,从而影响国际收支。
一国的货币疲软,使该国的汇率降低,货币贬值,这会使该国的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该国经济的增长。
所以说,当一个国家货币疲软时(价值下降),则这个国家的经济状况必然恶化是不正确的。
3.试论新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基本内容与运行状况。
新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基本内容
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
人民币汇率按照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若干种主要货币,赋予相应的权重,组成一个货币篮子。
同时,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计算人民币多边汇率指数的变化,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管理和调节,维护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参考一篮子表明外币之间的汇率变化会影响人民币汇率,但参考一篮子不等于盯住一篮子货币,它还需要将市场供求关系作为另一重要依据,据此形成有管理的浮动汇率。
(2)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的运行状况
由于汇率调整幅度和时机选择适当,且事先精心准备了实施预案,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平稳实施。
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以市场供求为基础,人民币总体小幅升值。
通过参考一篮子货币,人民币汇率波动体现了国际主要货币之间汇率的变化,弹性逐渐增强。
4.在资本完全流动和浮动汇率制度的情况下,绘图说明汇率预期的自我实现机制,并说明其含义。
在浮动汇率制度和资本完全流动下,汇率预期的自我实现机制分析如下。
如图3-1所示,假设横轴表示用本币表示的收益率,纵轴表示直接标价法下本币汇率水平,FR曲线为外币的预期收益率。
本币的收益率越高,则外币的预期收益率越低,所以FR曲线为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而本币收益率曲线为一条垂直于用本币表示的收益轴的曲线。
图3-1汇率预期的自我实现机制假设市场预期本币将贬值,则用本币表示的外币预期收益率将升高,于是FR0向右移动到FR1。
在原来的均衡汇率E0处,由于市场预期本币贬值,在资金完全流动的情况下,国内资金将外流,形成本币的过度供给,本币的收益率比外币低,因此本币相对于外币贬值,直至达到均衡点E1为止。
汇率预期自我实现。
5.简述汇率决定货币分析法(mon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