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x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孩子们还是单纯的,即便是他们有那种懵懂,有那种叛逆,可只要你真正的了解他们的心理,正确的启发引导他们,他们还是会很听话的。
《人生之旅》教学反思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材第1单元《我们长大了》中的第3课。
通过本课的学习,要让学生认识人生命周期的一些基本情况,主要了解人的一生大致可以划分为哪几个阶段,从胎儿到成年再到老年,对人的一生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在这一堂课的教学中,我先引用古希腊神话故事“斯芬克司之谜”入手,猜测这种动物是“人”来激发学生们学习研究的兴趣。
在神话故事中就告知了可以将人的一生分为三个阶段:
幼年、成年、老年。
但我们不惟课本,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标准来划分阶段,不要求按严格意义上的生理和心理标准,只要合理、恰当就行。
充分体现了《科学课程标准》中这样一个教学理念:
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
是让学生主动地去学,而不是被动地接受;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在进行人的一生阶段划分时,我并没有只告知一种划分方法,而是倡导多种划分的方法,这样,学生不但认识了教材上的划分方法,而且还根据了自己的标准进行划分,划分的结果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
部分学生在开展调查活动时,流于形式,遇到麻烦了没有很好地想办法去解决,遇难而退,使得调查工作开展得不够深入。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多地对学生进行开展调查工作的指导。
《踏上健康之路》教学反思
《踏上健康之路》是第一单元《我们长大了》的最后一课,起着总结和引导的作用。
通过研究相关资料并进行自我对照,评价自己的生长发育情况,从而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
指导学生正确处理生长发育关键时期应该注意的卫生问题,以促进健康成长。
本课的主要活动是统计全班同学的身高,制作统计图。
课上我引导学生通过调查、统计、制图等活动,了解自己的生长发育情况;
通过比较、分析、评价等活动,来科学认识健康成长的意义;
通过讨论活动,明确要有健康的身体,现在该“怎样做才会有健康的身体”。
教材从个人卫生、营养及膳食卫生、学习卫生、体育锻炼、睡眠情况、电脑使用和科学用脑七方面向学生做了相关的介绍。
现代社会对健康的定义已不仅仅是身体无疾病或身体不虚弱,还应是身体的、心理的以及对社会适应的良好状态。
身体的健康学生是比较明确的,但心理的问题往往会被忽略。
因此,本课我还从心理方面展开,结合学生中存在的一些不良习惯,有重点、有针对性地深入探讨健康知识,通过采用讨论、提建议的方式进行纠错,用健康的生活学习方式指导自已的健康成长。
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
部分学生在开展调查活动时,流于形式,遇到麻烦了没有很好地想办法去解决,使得调查工作开展得不够深入。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多地对学生进行开展调查工作的指导。
《踏上健康之路》是在先前学习的基础上,通过研究相关资料并进行自我对照,评价自己的生长发育情况,从而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
本课的宗旨就是指导学生如何正确处理生长发育关键时期应该注意的卫生问题,以促进健康成长。
统计全班同学(男、女)的身高,绘制统计图,是本课的主要活动。
它是评价生长发育的依据,有了对自己生长发育情况的正确认识以后,引入健康生活方式的话题便是自然而然的了。
在教学中,我遇到以下问题:
1.在制作身高统计图时没有考虑周全学生存在差异,结果少数学生统计图没有制作正确,要么是人数上标错位置,要么是看错了身高段,也有学生制作的是曲线图。
应该在学生制作图表前把图表的要求明确,并提醒学生找对数据的位置,或是在学生制图时帮助一下有困难的学生。
2.在引导学生作自我评价时,给予学生交流汇报的时间不足。
也没有引导学生对自我评价等级进行深入思考。
3.由于课前没有让学生收集健康知识方面的资料,所以,学生对于健康的生活学习方式的讨论仅局限于课本内容。
虽然学生讨论较热烈深入,但我感觉仍显得面狭窄。
对整个教学反思,我自我感觉还行的地方总结如下:
1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去观察、去分析、去发现,提高了全体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度,使更多的学生都能获得自由发表意见的机会,在成功的体验中获得一种学习的自信,求知欲必然会得到充分的激发。
2.课前教师让学生统计全班同学身高,使他们对本班学生的身高有了初步的感知,再加上课上的作图活动,进一步加深了对全班同学身高整体情况的了解。
3.把评价的权力交给学生自己,这一做法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学生在对照等级表进行自我评价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了自己的身高情况,同时也会引发反思,自我调整生活习惯,促进身体健康成长。
4.虽然教材从个人卫生、营养及膳食卫生、学习卫生、体育锻炼、睡眠情况、电脑使用和科学用脑几方面介绍了“要想有一个健康的身体”的正确做法,但我认为课本所波及的知识还是比较浅,在教学过程中,我结合学生生活学习方式上的实际情况,有重点、有针对性地深入探讨健康知识,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生物的遗传现象》教学反思
《生物的遗传现象》这一课是在学生通过研究自己的身体特征与家人有哪些相似处,并对自己比较熟悉的动植物进行观察研究,知道每一物种的个体都继承了上代的各种基本特征,认识遗传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上课时,教师可以先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自己画的一组动物父母的图片来猜测动物宝宝的样子,初步认识遗传现象。
通过帮助同学找父母,把影视明星和他的家人的照片进行对比,找出影视明星和他的家人的外貌,看看哪些部位相似。
然后通过小组合作分组观察将自己的外貌与父母的相比较,看哪些部位有些相像。
同时交流自己与自己父母的相同点。
学生通过观察自己与父母之间之间存在的相似点。
在感受了人与人之间存在这种遗传变异现象之后,“动物是否也存在这种现象呢?
”将学生的兴趣往更广阔的范围进行引领。
学生通过观察各组动物图片,以及已有的经验进一步发现,原来不光是人,动物的子代与亲代之间也存在这种遗传的现象。
然后放手让学生对植物的遗传现象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
最后将这三种现象让学生自己来进行总结:
生物的子代与亲代之间或多或少地保持着相似的特征,叫做这种想象叫做生物的遗传现象。
遗传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探究学习的过程不仅是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思维训练、找寻规律的过程。
在本课的教学中应当应用直观、形象的方法,激活学生的前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同时,暗示“处处留心皆学问”的道理,让学生感受到只有善于观察、相互比较、勤于思考才能真正学好科学。
《生物的变异现象》教学反思
生物的变异和遗传都是生物体繁殖的重要规律,遗传使物种延续,变异使物种后代出现差别。
在学习方面,变异比遗传稍难理解,所以本课的教学模式沿用上节课的。
但在进行课堂设计时我没有遵循常规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假设、验证、交流得出结论这一流程,而是重在引导学生的探究学习和思辨活动,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紧紧围绕“我为什么不像爸爸、像妈妈?
”“这是变异吗?
”他们、它们之间有哪些差异?
”“人有变异,动物有变异,植物也有变异,这说明了什么?
”等问题进行碰撞研讨式思维活动,使学生很快明白世界上所有能繁衍后代的生物都有变异,变异是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现象。
借助教师的相机引导,学生通过研究任务,得到了科学思维的发展和锻炼。
我认为,这种以“思中做,做中思”为特征的思维参与过程,是“探究”的本质属性和核心所在。
通过科学教学帮助学生习得科学方法和理性科学思维,使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最高境界。
我们必须明确,学习是一个动态的活动过程,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去做;
“信息”可以灌输,但“理解”却不能,因为理解是来自学生本身的科学思维,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
《寻找遗传与变异的秘密》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
《遗传与变异》通过介绍科学家们寻找遗传与变异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到科学家们对遗传与变异的探究过程,以及利用遗传和变异为人类造福所做的不懈努力。
由于学生对遗传变异知识了解不多,也没有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这方面的知识。
所以,在教学中,就采用了讲授式,为学生详细地讲述了孟德尔研究豌豆,而总结出的遗传学定律。
该教学设计以学生活动为主线,强调学生以探究者的身份参与教学过程,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较好地克服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脱节,体现了知识的学习作为能力培养的载体这一教学新理念,解放了学生的思想,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独立性,同时也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较大提高.应在学生思考过程中予以引导或启发。
或许学生不能得出正确结论,但毕竟他们会去想、去分析,对于培养他们敢于想象,敢于提出问题的科学创新精神是大有益处的,这样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学生以一个研究者的身份与参与了教学过程,不仅深刻理解了相关的基础知识,还学会了有关的科学研究方法,并得到了科学思维的训练,提高是必然的。
这时引导学生总结遗传变异的实质就会水到渠成。
《消失了的恐龙》教学反思
恐龙生活在非常遥远的古代,而且是在地球上消失了几千万年的史前动物,学生熟悉而又陌生,说熟悉是因为学生平时看过有关恐龙的漫画、动画等太多,比我们老师懂得的还多;
说陌生是因为恐龙离我们的生活十分遥远。
我想如果教师只凭借一张嘴、一支粉笔进行教学,很难使学生真正的了解恐龙的知识,可能还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甚至教学效果不尽人意。
为此,我鼓励学生回家和父母一同上网查询恐龙的相关资料,然后有条件地把资料打印出来或者重要的记录下来,让大家在晨会课上进行恐龙知识的交流,从而使学生初步了解了一些恐龙的知识。
在课堂上我利用了一节课的时间提供给学生书籍,让他们自己查阅恐龙的相关资料,取得的效果很好,学生在查阅的同时并做好的记录,能自觉的对自己喜欢的知识进行学习。
下节课我让学生汇报自己学到的知识,效果也很好,他们把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讲解的很清楚很详细,最让我感到惊奇的是六年一班的李梓琪还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做成了幻灯片,在班级进行了汇报,收到了意想不到效果。
我们的孩子实在是太可爱了。
《化石告诉我们什么》教学反思
在上课开始,先提出“什么是化石”、“什么是进化”这个问题时,有的学生说“化石是石头”、“进化就是一代比一代强”,教师适时提问:
“你怎么知道一代比一代强呢,我还觉得是一代不如一代呢?
我就不如我爸聪明”。
“对啊,我不如我妈漂亮”,“我也不如……”矛盾冲突发生了,这时又有学生说:
“我们要是能找到古代生物,把它与现代生物进行对比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可是到哪去找呢,它们早死了”……“死了以后也会留下一些东西吧?
”这时我适时出示课件,展示各种化石,看到这么多奇特的化石同学们真开心啊!
。
这一环节我适时的表扬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整个课堂的探究气氛被调动起来了。
当引出课题后,这个情境符合六年级学生自我意识较强的认知特点,所以这时很多学生已按捺不住地想表现了,所以他们高效地投入,自主在网上学习,搜集整理信息,真正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师生们不但在课上进行讨论,而且在课下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很多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做到了跨越课堂的坦诚交流。
生生、师生或鼓励、或争论。
总之,使研究的问题越来越清晰,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但也有不足之处:
最后提问我了解到有个别学生还没有弄清楚化石的真正意义及形成过程。
今后还要努力在全员参与的方面注意,做到人人有收获。
《达尔文与他的“进化论”》教学反思
本课的学习过程,课前布置让学生搜集有关达尔文、进化论的有关资料,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教师在课前也准备了有关达尔文及其进化论观点形成的有关资料,以此来调动学生了解进化论的观点,为进一步理解进化论的重要观点作好准备。
在课堂实施中,学生分别交流了进化论的观点,此时,我应让学生对进化论的观点作一个小结,在这一环节上做的不够。
学生了解了进化论的观点后,我应这样进行铺设,“达尔文关于生物进化的观点已成为现代生物学的经典理论,现在我们来用这些观点来理解以下的具体实例,假如你是一位牧民……”这样引入显得不那么仓促,环节与环节之间没有分开,是有联系的。
通过反思修改,使我认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在语言表述上,既要把问题论述清楚,力求言简意骇,文词准确。
要做到这些,并非易事,还需要认真学习,深入研究,多下苦功。
《寻找生物的家园》教学反思
本课是本单元的首课,它总领单元,将学生的视角引入生物与环境的研究,揭示了每一种动物必须生活在合适的环境里这一事实,引导学生去发现生物对环境的依赖,揭示环境对生物的意义,并突出了同一环境中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伙伴关系和敌对关系。
本次教学我采用一首诗导课,让学生通过阅读这首诗了解:
地球是生物共同的家园,每一种生物的家园分布在地球的不同地方,进而导出课题《寻找生物的家园》。
接下来,引导学生将讨论的视角集中在某些具体的生物上,如企鹅、狮子、小鸟、海龟,启发学生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通过讨论动物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引导学生把动物和它生活的环境联系起来,在通过对环境中其它生物的列举,开拓学生的视野,并让学生思考“生物为什么要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
”在这个环节如果让学生先在小组里进行交流可能效果会更好,更能调动学生激发学习兴趣。
本课的教学目标中有一条是知道生物栖息地的概念,并掌握。
在本次教学中因为方法不恰当,教学效果不是很好。
如果能让学生理解掌握,或画出重点词进行记忆,相信效果会好一些。
在了解同一栖息地中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时,先从大处着眼,指出同一栖息地里的生物存在着合作关系和敌对关系,再对具体生物之间怎样合作进行展现,使学生加深了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理解。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课前收集了资料,再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让回答问题的学生自信。
本课中对生物间敌对关系的巩固应用,让学生关注真实的自然环境中敌对关系的复杂性,为接下来的认识食物链、食物网做好铺垫。
《有利于生存的本领》教学反思
上一课谈了生物的生存环境,所以本课由那个环境导入,我对学生说,在生物生存的环境中,朋友固然是好,但敌人却能要了自己的命,为此生物都必须有一套生存的本领,我想,这也是在长期的竞争中留下的本领。
课本中举的两个例子都应该是面对自然环境的本领,如仙人掌,主要是在沙漠的环境下减少蒸发的本领,对于它的叶子,可能在以前的科学课本上谈到过,本节课则是通过实验加以验证,就是在三种不同的条件下察看蒸发的速度,这个实验其实是可以做的,只是需要花费时间。
与仙人掌相对应的则是雨林地区的植物,那的叶子很大,显然是为了加快蒸发。
对于动物,课本中选取了骆驼,这也是生活在沙漠里的东西,这个对学生介绍得少些。
课本中的其他东西说得不够多,我想,课本中没有谈一些动物面对天敌是如何应付,我简单地谈了一下自己的看法,因为我觉得那也应该是生存的本领,所以作一介绍。
《有趣的食物链》教学反思
新课标强调要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的能力,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初步形成正确的科学自然观。
根据这一要求,结合《有趣的食物链》一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层层深入。
在本课的教学中,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知识方面:
引导学生认识食物链、食物网,认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时,由简单的食物链到复杂的食物网,由容易分辨的生产者、消费者到重难点的分解者。
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技能方面:
由画一些比较简单的食物链到画比较复杂的食物网,将分析与综合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情感价值观方面:
由引导学生感受“人类对食物链、食物网的影响”到激发他们到生活中自己调查分析“人类对食物链、食物网的影响”,从而认识到爱护生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感悟到:
蓝色地球是生物的共同家园,我们只有保护她才能更好地拥有她!
2、多媒体运用、短片的展示化抽象为直观。
教学伊始,我就通过有趣的谜语动画,让学生直观地感知“吃与被吃”,轻而易举地帮学生建立了食物链的初步概念,同时为画食物链、食物网打下了基础。
中间部分关于“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短片,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为辨别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降低了难度,也为了解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在食物链中、在大自然中的作用提供了丰富的信息。
这节课我收获颇丰。
在以后的每一节课中,我都会反复审视自己的教学安排,尽可能地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在四十分钟课堂上掌握更多的知识。
《生态平衡》教学反思
这一课是在上节课食物链的基础上展开的,在导入新课时,我对学生说,书中所说食物链遭受破坏的情形其实就是生态平衡的破坏,所谓生态系统,其实就是生物与它们生活的环境,而生态平衡就应该是系统的平衡,说到底有二,一是环境的平衡,一是生物间数量的平衡。
我想污染其实就是对生态系统另一个因素的破坏,也是破坏生态平衡。
定义谈完了,谈两个实验,这两个实验似乎都在营造一个生态系统,所以其环境都是与外界密封的,我搞不太清楚,这么做会不会将瓶里的生物杀死。
然后谈对系统的破坏,我说这种破坏其实都是人介入自然界的后果,书中先举的三个例子正是普通人平时爱干的事情,再就是政府干的事情,书中举的是美国的例子,公知肯定不满意的,因为这样的例子,我国也不在少,只是我觉得,美国那个例子比较完整,既谈了问题,也说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一来,比单纯地谈问题要好许多。
总有来说,要求人类不能过分干涉生物间的平衡,可能我们同情弱小者却反错了。
生物界是这样的,不知对于整个人类来说,又是什么样的情形,或许希特勒、茅于轼等人有共通之处,他们所依据的可能就是这样的观点,当然这二人在方法上有区别,一个靠屠杀,另一个则是依靠市场,实在不行就是转基因。
我这样的胡思乱想自然跟学生是不好讲的,对学生仅仅简单地讲了人类不能干涉生物的平衡。
对于问题的解决,比较理想的是综合利用,书中所说的是那个用桑喂蚕,蚕粪喂鱼,塘泥肥桑,这就是一种典型的综合利用。
所以课本中介绍这样的方法。
《各种各样的能量》教学反思
在本次的有效教学活动中我讲的是六年级第五单元的第一节《各种各样的能量》。
本课的教学过程,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环节,提出问题。
先读小诗再引导学生观看课本插图:
放风筝,热气球升空,足球场上人踢球,汽车行驶,龙卷风把小屋吹倒等。
提问:
它们靠什么“工作或运动”?
了解学生的前认识,使学生再次建立能量的概念。
第二环节,探究我们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能量都有哪些作用。
在这个环节中,我将利用图片向学生们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逐渐引领他们寻找,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形式的能量存在。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讨论:
如果没有能量那会怎么样?
生活中能量的存在形式有很多种,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每个人都有经历,所以学生们每个人都会动脑,动口。
在扩展认识的过程中丰富学生的感知
第三环节,动手做实验,探究能量大小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这一部分是本课的重点。
学生实验用的材料是生活中常用的,如皮筋,卫生纸的卷芯等,引导学生明白在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让学生自己制作的实验装置“火箭”,分组实验,并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引导学生探究“箭”射出的距离远近与用力大小的关系。
课进行的非常顺利,学生也能跟着老师的步伐非常愉快的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唯一遗憾的就是在小组合作探究中觉得有些乱,主要原因实验材料的不到位,测量“箭”射出的距离很难测量,导致好多学生站在凳子上高高举着尺子,我就想这课是不是在最后实验时挪到室外时效果会不会更好?
科学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看来值得一试。
《能量的转换》教学反思
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能量的转换:
首先用搓手取暖这样的实例帮助学生建立能量转换的概念,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现象入手,认识能量是可以转换、而且是经常发生的。
指导学生感受能量如何转换:
这部分是本节课的难点,通过一个小实验,点燃花生米学生体会能量转换的过程。
实验结束学生汇报水温升高了,我追问:
水温为什么会升高呢?
热量来自于哪里?
能量是怎样进行转换的呢?
就是让学生弄清楚并感受各个形式的能量之间是如何转换的。
从而惊叹:
一粒小小的花生米中的能量竟然会使水加热;
做一个简单的能量转换玩具,感受能量的转化过程:
这样做让学生在“做”中领会能量的转换。
学生能完成制作,操作成功,使其通过自身的活动切实体验能量的动、势能转换,表述能量的转换过程,使学生更加深入地领会能量是可以转换的。
动手做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创造力,使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画能量转换的卡通画,下节课进行展示评比,在日常生活中看到有能量转化说一说,画一画,养成爱科学、用科学的好习惯。
做一个科学有心人。
是在学生理解了能量转换的基础上进行的,也是对前面学习的一个巩固和检验。
《能源》教学反思
这一课的教学,我想改变一下近期沉闷的课堂气氛,采用了游戏激趣的教学方法,具体过程如下:
“前面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常见的各种能量和能量的转换,可这些能量是从哪里来的呢?
现在我们做一个猜猜它是谁的游戏。
要求每位学生列举一种能源,要求说清它的样子和作用,其他同学猜是哪种能源。
”我给了学生几分钟的准备时间,然后请一名学生说某种能源的样子和作用,其他同学猜,猜完后写在白纸上,举起来面向讲台;
再让那名学生公布答案。
在同学们准备过程中,我走到学生中间,把耳朵贴在学生嘴边,让学生悄悄告诉我。
这样既增加了游戏的趣味性,又达到了了解学生的目的。
游戏时,我尽可能多让几位学生说,大家猜。
在这个游戏中,全班学生人人参与,既增加了对不同能源性质的认识,还了解了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