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地理高考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2单元 1718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549686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18.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地理高考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2单元 1718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北师大版地理高考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2单元 1718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北师大版地理高考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2单元 1718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北师大版地理高考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2单元 1718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北师大版地理高考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2单元 1718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地理高考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2单元 1718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北师大版地理高考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2单元 1718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地理高考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2单元 1718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师大版地理高考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2单元 1718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类型

形成

特点

常见岩石

喷出岩

地下岩浆在内部压力作用下,喷出地表后冷却凝固而形成

有气孔或流纹构造

流纹岩

安山岩

玄武岩

侵入岩

地下岩浆在内部压力作用下,侵入地壳上部,在地表以下冷却凝固而形成

有明显的晶体形态和突出的矿物颗粒

花岗岩

沉积岩

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等作用形成

具有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

砂岩

砾岩

页岩

石灰岩

变质岩

原有岩石在岩浆活动、地壳运动等产生的高温高压作用下,使原来的成分、结构、性质发生改变而形成

具有片理构造,重结晶作用明显

板岩石

英岩

片麻岩

大理岩

3.地壳的物质循环

(1)岩浆岩由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形成。

(2)沉积岩由岩浆岩、变质岩等各类岩石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等外力作用而形成。

(3)变质岩由已经形成的各类岩石(如岩浆岩、沉积岩等)经变质作用而形成。

(4)岩浆由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回到地幔深处时,经过重熔再生作用而形成。

(5)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实质就是从岩浆到岩石再到岩浆的转化过程。

(6)岩石转化中能量的地球内部的热能和来自地球外部的太阳能。

考点二|地球表面形态

1.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1)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内力作用,二是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

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外部的太阳能,它主要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

(2)各种地表形态(山脉、丘陵、高原、盆地、平原等)都是内力与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

2.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岩石圈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

板块处于相对的运动状态;

板块之间的基本关系是互相挤压碰撞或彼此分离。

板块相对移动

边界类型

对地貌的影响

举例

板块张裂

生长边界

裂谷、海洋、海岭

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

陆陆相碰

消亡边界

巨大褶皱山系

喜马拉雅山(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

阿尔卑斯山(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

陆海相碰

海沟、海岸山脉、岛弧

马里亚纳海沟、美洲西岸山脉、亚洲东部岛弧

世界两大地震带: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

3.地质构造的类型及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地质构造

新老关系

地形

实际应用

中间老

两翼新

山谷(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抗侵蚀能力弱)

良好的储油气构造;

开凿隧道。

(原因:

背斜成拱形,安全稳定,不易积水)

中间新

两翼老

山岭(槽部受挤压,岩石坚硬,抗侵蚀能力强)

储水构造

相对上升,多形成山峰,如庐山、华山、泰山、峨眉山等

断层线附近易形成泉水、湖泊;

工程建设选址,应避开断层,以免诱发地震、滑坡、渗漏、坍塌等地质灾害

相对下降,多形成盆地或谷地,如吐鲁番盆地、渭河谷地、汾河谷地等

4.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分布

风化作用

在温度、水、生物等的影响下使地表的岩石发生崩解和破碎,形成许多碎屑物质。

如石蛋地形、棒槌山

普遍

流水侵蚀

喀斯特地貌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河流流经的高原、山地

风力侵蚀

风蚀地貌(风蚀蘑菇、风蚀柱、风蚀洼地)

干旱、半干旱的沙漠地区

冰川侵蚀

冰蚀地貌(冰斗、角峰、U形谷、峡湾)

有冰川分布的高山;

高纬度地区

海浪侵蚀

海蚀地貌(海蚀崖、海蚀柱、海蚀穴)

滨海地带

流水搬运

泥石流

湿润、半湿润地区

风力搬运

沙尘暴

干旱、半干旱地区;

海滨地区

冰川搬运

物质迁移

海浪搬运

流水堆积

冲积平原(洪积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

沉积物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具有一定的分选性

山口处,河流中下游

风力堆积

黄土高原、沙丘

干旱的内陆及临近地区

冰川堆积

冰碛地貌,沉积物大小不分,杂乱堆积

海浪堆积

海滨沙滩

考点三|大气环境

1.大气的垂直分层

分层

特征

对流层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对流运动显著;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平流层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

气流以平流运动为主;

天气晴朗,能见度高

高层大气

气温先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到达一定高度后,又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作用形式

作用特点

参与作用的大气成分

被削弱的辐射

形成的自然现象

反射作用

无选择性

云层、较大尘埃

各种波长的太阳辐射

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太高

散射作用

选择性

空气分子、微小尘埃

波长较短的蓝、紫色光

晴朗天空呈现蔚蓝色

颗粒较大的尘埃等

天空呈灰色

吸收作用

臭氧、水汽、二氧化碳

紫外线、红外线

3.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大气受

热过程

①太阳辐射能传播的过程中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大部分到达地面,并被地面吸收

②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增温,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

③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大气保

温作用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向上的部分散失到宇宙空间,向下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把热量归还给地面

①多云的阴天夜晚气温不会太低是因为云层厚大气逆辐射强②十雾九晴:

晴天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空气中的水汽易凝结成雾滴③青藏高原光照强但热量不足的原因:

青藏高原空气稀薄,大气吸收太阳辐射少,光照强;

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

4.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三圈环流

气压带

名称

成因

气流运动

对气候的影响

赤道低气压带

附近

热力作用

受热膨胀上升

高温多雨

副热带高气压带

南北纬30°

动力作用

受空气重力作用下沉

炎热干燥

副极地低气压带

南北纬60°

冷暖气流相遇,暖气流抬升

温和湿润

极地高气压带

南北纬90°

冷却下沉

寒冷干燥

风带

风向

北半球

南半球

低纬信风带

东北风

东南风

中纬西风带

西南风

西北风

温暖湿润

极地东风带

(2)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导致气压带、风带也随季节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5.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分布

时间

亚洲大陆

太平洋

七月:

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切断

亚洲低压(又称印度低压)

夏威夷高压(西太平洋副高对我国夏季天气影响显著)

一月:

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

亚洲高压(又称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对我国冬季天气影响显著)

阿留申低压

形成原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2)季风环流

气候类型

分布范围

东亚

季风

冬季西北风夏季东南风

北回归线以北地区:

温带季风气候

我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

北回归线以南地区:

亚热带季风气候

南亚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冬季东北风夏季西南风

热带季风气候

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我国西南地区

6.常见的天气系统

(1)锋面系统

冷锋

暖锋

准静止锋

运动

冷气团主动移向暖气团

暖气团主动移向冷气团

冷暖气团势力相当

过境前

受暖气团控制,气压低、气温高、湿度大,天气温暖晴朗

受冷气团控制,气压高、气温低、湿度小,天气低温晴朗

连续性降水

过境时

阴天、强风、降温、雨雪

连续性降水或雾

过境后

受冷气团控制,气压升高,气温、湿度下降,天气转晴

受暖气团控制,气压下降,气温、湿度升高,天气转晴

降水位置

锋后

锋前

天气实例

北方夏季的暴雨,冬春季节的寒潮、沙尘暴

华北春雨连绵

长江中下游的梅雨

(2)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系统

低压系统

高压系统

气压状况

气压中心低,四周高

气压中心高,四周低

气压梯度力方向

从四周指向中心

从中心指向四周

气流

流向

逆时针辐合中心上升

顺时针辐散中心下沉

顺时针辐合中心上升

逆时针辐散中心下沉

天气状况

阴雨

晴朗干燥

我国的典型天气

夏秋季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

长江流域的伏旱;

我国北方“秋高气爽”天气

考点四|水循环和洋流

1.水循环的类型

水循

环类型

发生区域

主要环节

作用

人类干预和控制的环节

海陆

间循

环(大

循环)

海陆之间

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其中内陆循环包含植物的蒸腾作用

最重要的水循环,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①地表径流(人类影响最大环节):

修建水利工程和跨流域调水(如南水北调工程)等

②地下径流:

抽取和补充地下水

③降水:

人工降雨

④蒸发和蒸腾、下渗、植树造林等

陆地

内循环

陆地内部

补充陆地水数量很少

海上

海洋内部

携带水量最大的水循环

2.洋流

(1)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海区

洋流分布规律

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中低纬度的副热带海区

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大洋环流东部为寒流,西部为暖流;

大陆东岸为暖流,西岸为寒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

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大洋环流东部为暖流,西部为寒流;

大陆东岸为寒流,西岸为暖流

北印度洋海区

受季风影响形成季风洋流;

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冬季受东北季风影响,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南极大陆外围

在南纬40°

附近海域终年受西风影响,形成西风漂流

①对气候的影响

概念

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暖流

由低纬流向高纬,水温比流经海域高

增温增湿

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

位于北极圈内俄罗斯西北部的摩尔曼斯克港,终年不冻(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

寒流

由高纬流向低纬,水温比流经海域低

降温减湿

秘鲁荒漠环境的形成(受秘鲁寒流影响);

澳大利亚西海岸荒漠环境的形成(受西澳大利亚寒流影响)

②对海洋生物资源的影响

渔场名称

形成条件

北海道渔场

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

寒暖流交汇处,海水上下搅动,将海底的营养盐类带至表层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饵料丰富;

两种洋流汇合形成水障,阻碍鱼类游动,鱼群集中

纽芬兰

渔场

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

北海渔场

北大西洋暖流与东格陵兰寒流交汇

秘鲁渔场

盛行上升流

受离岸的东南信风影响,深层海水上涌把营养物质带到表层

③对海洋航行的影响:

顺洋流航行可以节约燃料,加快速度(最佳航线的选择);

寒暖流相遇易形成海雾不利航行;

洋流从北极地区携带冰山南下威胁航海。

④对海洋污染的影响:

加快净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

例如:

南极海洋动物体内发现农药。

章末限时集训(第二章)

(时间:

40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52分)

1.下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代表火山活动的地质过程及形成的岩石是

(  )

A.7,aB.3,b

C.2,cD.1,d

B [根据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规律,再结合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中“变质作用”这一信息,可确定d为变质岩;

由各类岩石在地球内部经重熔再生形成岩浆这一规律,可确定a为岩浆,4、6、7为重熔再生作用;

由岩浆经冷却凝固作用形成岩浆岩,确定b为岩浆岩;

剩下c为沉积岩。

火山活动的地质过程是岩浆上升冷却凝固作用过程,岩浆经冷却凝固作用形成岩浆岩。

]

2.下图为某地实景图,其所示地质构造的形成原因主要是(  )

A.搬运作用B.地壳运动

C.变质作用D.风化作用

B [通过景观图的岩层弯曲判读此处为典型褶皱山地,而形成褶皱的力量主要来自地壳运动的水平挤压。

搬运作用和风化作用为外力作用,图中信息体现不出高温、高压之后的变质作用。

下图为世界某大板块边界示意图(箭头表示板块运动方向)。

读图,回答3~4题。

3.下面关于图中各点的地质剖面示意图,与实际相符的是(  )

4.关于该板块的说法,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处海水最深

B.乙处岩石形成年代较晚

C.丙处岩石圈厚度为全球最大

D.丁处地震多,火山活动少

3.D 4.B [第3题,该板块为太平洋板块,图中甲位于板块内部,地壳运动比较稳定,A图为板块交界处,故与A图不相符;

乙处为板块的生长边界,B图中心岩层下陷,不符;

丙为板块的消亡边界,C图为板块的生长边界,故与C图不相符;

丁处为板块的消亡边界,形成海沟等,与D图相符。

第4题,甲处位于板块内部,海水比较深的位置,一般在板块的消亡边界;

乙处为生长边界,故岩石形成的年代较晚;

丙处为消亡边界,但是不能判断是大陆板块,还是大洋板块形成的消亡边界,故不能判断是不是最厚处;

丁处为消亡边界,多火山地震活动。

图1为某地貌景观图。

为解释该景观的部分成因,教师在教学时进行了如图2的演示。

读图,回答5~6题。

图1         图2

5.该景观的地质构造是(  )

A.地堑B.地垒

C.断层D.褶皱

6.教师演示了(  )

A.板块挤压碰撞B.岩块断裂上升

C.岩层水平挤压D.外力侵蚀搬运

5.D 6.C [第5题,从图1中显示岩层有弯曲现象,并没有断裂,所以为褶皱。

第6题,图2是教师用书本演示岩层受到挤压,板块挤压碰撞应是两块岩层相向运动的结果。

下图为我国西北干旱区某地河谷剖面图。

该河谷两侧山坡植被景观截然不同,一侧植被茂盛,另一侧植被稀疏,完成下题。

7.从成因看,该河谷为(  )

A.地堑谷B.断层谷

C.背斜谷D.向斜谷

B [图中显示沉积岩2和3并不连续,且位置错开,说明此处是断层,因此应是断层谷。

下图中①~⑨代表水循环的各个环节。

读图,完成8~9题。

8.下列选项,与图中③环节相吻合的是(  )

A.黄河入海流B.沙尘暴

C.台风登陆D.伏旱

9.城市地面大面积硬化,水循环的部分环节会发生改变,其中(  )

A.⑤增加B.⑦减少

C.⑧增加D.⑨减少

8.C 9.B [第8题,黄河入海流为地表径流,台风登陆为水汽输送,沙尘暴、伏旱为天气系统影响下的天气特征,与水循环无关。

第9题,城市地面大面积硬化,水循环下渗环节受阻,从而使得部分⑦⑧减少,⑨增加。

城市地面大面积硬化,使蒸发、蒸腾作用减弱,⑤减少。

读太平洋洋流分布示意图,回答10~11题。

10.①②③④所代表的洋流中,属于寒流的是(  )

A.①B.②

C.③D.④

11.甲、乙、丙、丁四海域,形成世界著名渔场的是(  )

A.甲、乙B.乙、丙

C.甲、丙D.丙、丁

10.C 11.D [第10题,从高纬度流向低纬度的为寒流,图中③为寒流。

第11题,丙处寒暖流交汇,形成北海道渔场,丁处上升补偿流形成秘鲁寒流。

水循环包括自然循环和社会循环。

读图,回答12~13题。

某地水循环示意图

12.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为(  )

A.蒸发、地表径流、跨流域调水、降水

B.降水、地表径流、蒸发、跨流域调水

C.跨流域调水、下渗、地下径流、蒸发

D.降水、蒸发、地表径流、跨流域调水

13.在水资源的各社会循环环节中,下列做法不够恰当的是(  )

A.取水——保护水源地

B.输水——减少过程损耗

C.用水——节约、综合利用

D.排水——防止当地污染

12.B 13.D [第12题,水循环的四个基本环节是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和径流。

结合图中箭头方向和流程可判断出:

①表示降水,②表示地表径流,③表示蒸发,数码④的图例含义为流域间循环,因此为跨流域调水。

第13题,在水资源的各社会循环环节中,排水环节,既要注意防止当地污染,又要防止对下游地区造成污染。

二、非选择题(共48分)

14.下图是某地地质剖面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24分)

(1)该地地形是________。

(2)该地地质构造在形成时受到________力作用,其方向是________向。

(3)甲地地质构造是________;

乙地地质构造是________。

(4)根据该地地层的形态和组合关系,说明其成因。

(5)若要在图中所示地区寻找地下水资源,则水井应打在甲、乙两地中的________地,理由是什么?

【解析】 本题立意在于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1)题,该地海拔约为50米,地势平坦,地形为平原。

(2)题,该地有褶皱构造,说明在形成时受到的力应为挤压力,且为南北方向。

第(3)题,甲地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

乙地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

第(4)题,岩层受挤压力形成褶皱后,曾经遭到侵蚀,以后地面下沉,在侵蚀面上沉积了图中上面的沉积物。

第(5)题,向斜构造有利于储存地下水,故寻找地下水资源应在乙处打井。

【答案】 

(1)平原 

(2)挤压 南北 (3)背斜 向斜

(4)岩层受到挤压力形成褶皱后,曾经遭到侵蚀,以后地面下沉,接受外力沉积,形成沉积物 (5)乙 向斜构造有利于储存地下水。

15.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图甲       图乙

(1)图甲中,只包含a、b的水循环称为________,包含a、c、d、e的水循环称为________,它使陆地水不断得到________,使水资源得以再生。

(2)古诗云: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从水循环角度解释,它在我国可通过________环流进行水汽输送,实现西归。

(3)如果图乙表示1月北印度洋海区的季风洋流,若此时日本的一艘油轮从波斯湾回国恰经过此海区,那么该油轮航行为(  )

A.顺风顺水B.逆风逆水

C.顺风逆水D.逆风顺水

(4)在图乙中洋流C的名称是________,形成洋流A和D的主要动力是________和________。

(5)洋流B对沿岸地区气候的主要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海域渔业资源丰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

(1)题,水循环示意图中,a表示蒸发,b、d表示降水,a、b构成海上内循环,c表示水汽输送,e表示陆地上的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a、c、d、e构成海陆间循环,使陆地水不断得到更新。

(2)题,通过季风环流实现水汽输送。

第(3)题,1月北印度洋盛行东北季风,受其影响,北印度洋的洋流呈逆时针方向运动;

日本油轮从波斯湾回国是向东航行,逆风逆水。

第(4)题,受东南信风和西风的影响,南印度洋的洋流终年按逆时针方向运动;

C位于澳大利亚西部,为西澳大利亚寒流。

第(5)题,洋流B为暖流,对沿岸地区具有增温增湿的作用。

E海域为本格拉寒流,渔业资源丰富的原因可借助秘鲁渔场的成因归纳。

【答案】 

(1)海上内循环 海陆间循环 更新

(2)季风 (3)B (4)西澳大利亚寒流 东南信风 西风

(5)增温增湿 海洋底部冷海水上泛,将大量营养盐类带到表层,饵料丰富,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渔业资源丰富

学考章末检测(第二章A卷)

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回答1~2题。

1.人造天体在升空的过程中,途经大气层的温度变化为(  )

A.减—增B.增—减

C.减—增—减—增D.增—减—增—减

2.人类排放的氟氯烃,会破坏图中哪层中的臭氧(  )

A.①层B.②层

C.③层D.③层以上大气层

1.C 2.B [第1题,结合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规律可知,先减再增,再减再增,故选C。

第2题,人类排放的氟氯烃,能破坏平流层中的臭氧层,图中②层即为平流层。

下图中甲、乙两地的纬度相同。

读图,完成3~4题。

3.a处气温比近地面气温低的主要原因是(  )

A.地面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B.太阳辐射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C.a处大气的散射作用比近地面强

D.a处的太阳辐射比近地面弱

4.b处气温比同纬度平原地区低的主要原因是(  )

①到达b处的太阳辐射少 ②b处的地面辐射弱

③b处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少 ④b处大气的保温效应差

A.①②B.③④

C.①④D.②④

3.A 4.B [第3题,地面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因而离地面越远,获得地面辐射越少,温度越低。

第4题,b处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的保温作用弱,大部分热量向高空辐射,近地面大气吸收的热量少。

5.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的原因,是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  )

A.散射作用B.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