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阅读练习与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546813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5.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伤仲永》阅读练习与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伤仲永》阅读练习与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伤仲永》阅读练习与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伤仲永》阅读练习与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伤仲永》阅读练习与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伤仲永》阅读练习与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伤仲永》阅读练习与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伤仲永》阅读练习与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伤仲永》阅读练习与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未尝识书具”其中“书具”指书写工具,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房四宝。

2、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可用课文原句回答。

3、方仲永小时候是位"

奇才"

,长大后却变成一位平庸无奇的人,其原因是什么?

4、一个五岁的孩子,连书写工具都没见过,就能"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世上有这样的奇才吗?

作者写这个故事的目的何在?

5、古代有不少勤奋好学的成语典故,请写出成语、人物典故各两个。

有关勤奋好学的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勤奋好学的人物典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3)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7.填空。

本文借事说理。

叙事部分按照顺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个阶段;

说理部分点明了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表明了作者的观点。

8.请结合方仲永这一事例,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的认识。

1.笔 

墨 

纸 

2、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②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泯然众人矣。

3.他父亲每天带他去拜访县里的人,不让他好好学习。

4.不一定有这样的奇才,作者借这个故事主要想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如果不努力学习,也难取得真正的成就。

5、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学而不厌等;

苏秦悬梁刺股、孙康映雪读书等。

6、

(1)每天带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2)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3)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7.时间三受于人者不至

8.天资是人成材的基本条件;

天资好,再加上后天努力,就一定能成材;

天资好,但后天不努力,再好的天资也会泯灭(方仲永便如此)。

天资不算好;

后天又不努力,就根本不能成材;

天资不算好,但后天勤奋学习,最终也能成材。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

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 

王子曰:

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题目理解

  “伤”,流露出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强调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伤”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为仲永这样一个天才最终沦为一个普通人而感到惋惜,第二层意思是为像仲永的父亲这样不重视后天教育,思想落后的人而感到可悲,第三层意思是为那些天资不及仲永,又不接受后天教育,最终连普通人都不如,重蹈了仲永的覆辙的人哀伤。

文章的道理

方仲永的通达聪慧,其天资比一般才能的人高得多,而最终成了一个平凡的人令人感到痛惜的人,人是否能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

要学习,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和对泯灭人才环境的批评。

也对应了孔子的一句话: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文章分两部分:

叙事部分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

议论部分则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

文章通过方仲永这一实例说明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道理,给人以深长的思考。

  本文的语言十分精当。

叙事部分仅以二百三十四字就完整地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过程,议论部分也不过七十余字,文中的每一词、句都有其确切的表达作用,而不是可有可无。

例如第一段,首句交代籍贯、身份、姓名、家世,这不仅是必不可少的一般介绍,而且“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

“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

“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为方仲永的变化埋下伏笔,点出方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

第二段叙事极为简要,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

结尾的议论部分,言简意深,说理严谨。

对本文语言精当的特点,可以逐词逐句体察、品味。

  本文语言平实而又不乏感情色彩。

文章以“伤仲永”为题,写的是可“伤”之事,说的是何以可“伤”的道理,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并以鲜明的态度表明作者的观点。

问题研究

  1.本文为什么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本文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这样安排暗含了文章的主旨,是符合作者意图的。

  王安石写这篇文章,意在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题目中的“伤”字,就已经透露这一点。

“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

作者为什么“伤”仲永?

因为方仲永天资非凡而“受于人者不至”,最终“泯然众人”。

但这不是仲永自身造成的,不能怪仲永,因为他毕竟是个孩子,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这是他贪财短视的父亲造成的。

文章在首段叙事中详写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有两条线索:

一条从叙述方仲永才能的突然显露到声誉日隆;

另一条叙述仲永父亲从发现儿子才能到以儿子才能为谋利手段。

这样写的用意:

一是说明“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

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说明仲永未能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

至于仲永长大后才能衰退以至丧失殆尽,则是“不使学”的必然结果,当然不必多说。

叙事部分已经蕴含了所要说明的道理,因此议论部分也不必多说了。

  2.“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在本文叙事中有什么作用?

  本文叙事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第一段是“闻”,第二段是先“见”后“闻”,依次写方仲永五岁时才能初露时的情形、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时的状况和又过七年后“泯然众人”的结局,表明方仲永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

叙事一气贯通而又层次分明,详略有致而又结构紧凑,内容集中而又意旨鲜明。

这种见闻录的方式还使方仲永与“我”发生了联系,富有生活气息,给人以真切之感。

文章叙事部分按时间顺序把“闻”“见”“闻”三个片断结为一个整体,其中的过渡句就是“余闻之也久”这句话。

此句中的“之”字承前,指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

“闻”“久”二字则表明作者长期不在家乡,仅从传闻中得知,尚未见到仲永——这最后一点是暗含在全句话中的。

如果把这一点意思明说出来,则全句应是“余闻之也久而未见其人”。

这样,下文再说“见”就十分自然了。

由此可见,“余闻之也久”这句话,是用一明一暗的两层意思来实现上下文的过渡的。

  3.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结尾的议论部分就事说理。

作者认为“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他的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并引发天赋不如方仲永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慨。

这段话论说事理,步步推进,辨明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令人深感“受之人”的重要。

  作者所说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资;

“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

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这里要注意,“受之人”是说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而不是说人自身的后天学习和主观努力(方仲永因其父“不使学”而根本无从学习,无从努力),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而后者并不在本文的议题之内。

但我们却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对我们认识人的天资与后天学习和主观努力的关系不无裨益。

《伤仲永》

1.“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交待了方仲永的哪些情况?

联系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答:

“金溪民方仲永”交代了他的籍贯、身世、姓名、家世。

“世隶耕”为下文作铺垫,既衬托出他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2.方仲永的才能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童年天资过人少年才思衰退青年才能泯灭

3.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因为他的父亲贪图小利,目光短浅,“不使学”。

正如作者在文中所议论的那样:

“卒之为众人”,因“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就是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4作者阐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后天教育对于一个人成才是至关重要的

5、题目:

《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要“伤”?

伤是哀伤、叹息的意思。

因为仲永原本是天才,没有得到后天良好的教育,而变得平庸。

6、思路:

第一部分叙述方仲永幼年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

第一段写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

第1层(开头至⑤句)写方仲永幼年天资过人,具有非凡的作诗才能;

第2层(⑥句至⑦句)写其父贪利而“不使学”的错误做法。

第二段写方仲永才能衰退,终于成为普通人。

第1层(首句至③句)写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第2层(④句至⑤句)写成年后的方仲永完全变成了一个平庸之人。

第二部分议论就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强调后天教育对于成才的重要性。

第1层(“王子曰”至“不至也”)提示方仲永才能泯灭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也”。

第2层(“彼其……”至文末)由方仲永引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于人”,结局更加可悲。

7、文中交代方仲永的籍贯、身份、姓名及家世的句子是:

8、“世隶耕”三个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对下文“未尝识书具”、“不使学”进行铺垫,衬托方仲永天资过人。

9、幼年时的方仲永有哪些令人称奇的表现?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C、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10、刻画出方仲永的父亲愚昧无知、目光短浅、贪图眼前利益的句子是: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11、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贪图钱财,目光短浅,愚昧无知。

12、父亲“不使学”的原因的句子是: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

13、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

不使学.

14、作为家长,在发现孩子天资聪慧时应该怎样做?

方仲永的父亲是怎样做的?

他为什么会这样做?

因材施教,及时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使其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世隶耕”,“邑人”的“追捧”,“父利其然也”。

15、你怎样看待方仲永父亲的做法?

方仲永的父亲贪图小利而断送了仲永的前途,这是相当愚昧无知的,是让人鄙弃的。

16、作者为什么极力渲染方仲永幼时的天资?

为了强调后天的教育对人的才能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让读者领悟到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有关。

17、“余闻之也久”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承上启下。

18、“不能称前时之闻”中的“前时之闻”具体指:

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19、“泯然众人矣”一句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对方仲永“泯然众人”感到哀伤、惋惜。

20、揭示仲永由“奇人”转变为“凡人”原因的语句是: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21、此段中的“受之天”指的什么?

“受之人”又指的什么?

“受之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

“受之人”指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

22、此段中作者认为“仲永之通悟”是由于“受之天”,他的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

至此作者认为在“受之天”和“受之人”的两个因素中,后天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才更为重要。

23、纵观全文可以看出,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到“泯然众人”的直接原因是:

不使学。

根本原因是:

24、表明作者写《伤仲永》目的的句子是: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邪!

25、在学业上,不管天生聪明与否,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受于人”或“受之人”

26、方仲永这一故事的结局是什么?

读完本文,你悟出什么道理?

(本文作者要讲述的道理是什么?

泯然众人矣。

说明了人的天资与后天成才的关系。

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受教育,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27、仲永由天资过人到平庸无奇的变化过程说明了什么?

(仲永的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如果不继续努力学习新知识,也很难取得成就。

28、你认为资质聪明的人怎样才能成才?

不骄傲,勤努力,发扬自己的长处,继续学习、发展。

29、如果你天资聪颖,你将怎样做?

如果我天资聪颖,我也会努力学习,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不学习将会落后,我要勇于进取,敢为人先,将来更好地回报社会。

30、如果你学习成绩一般,你是否会自暴自弃?

如果我成绩一般,我也会加倍努力,因为我知道“勤能补拙”、“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

31、简叙仲永的变化经历了那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

“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幼年作诗表现出非凡的才华与天赋。

第二阶段:

“……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十二三岁时才能大不如先前。

第三阶段:

“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写成年之后的仲永才能泯灭。

32、本文为什么先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课文详写第一阶段。

一方面是说明“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

另一方面,与后文形成对比,说明这时已经埋下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说明仲永未能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

而文章就是以方仲永为反面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这样写暗含了文章主旨,符合作者意图。

33、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一个什么道理?

方仲永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

34、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

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35、表现仲永天资过人的句子是哪一句(文中哪个语句最能表现方仲永才思敏捷)?

36、由方仲永所想到的(方仲永给你的启示)?

人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这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后天的教育和学习。

青少年应正确认识自己:

天资好的,加上勤奋学习,可能成为栋梁之材;

反之,即使天资再好,如不学习,同样会碌碌无为。

另一方面,即使天资差的人,如勤奋学习,也可以成为有用之才。

37、作者在文中说“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为什么?

请你根据上文的内容概括作答。

方仲永家世代务农,他从来未见过笔、墨、纸、砚,五岁时却能写诗。

38、“父利其然也”之“利”体现在哪里?

/(用原文作答)

同县的人请他父亲去做客,有的还出钱求仲永题诗。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39、“余闻之也久”这句话中“之”指代什么内容?

这句话在本文叙事中有什么作用?

指代仲永五岁时即能做出“文理皆有可观”的诗句。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40、文中最后一段揭示方仲永“泯然众人矣”关键的一句话是什么?

虚词“之”

  1、忽啼求之——代词,书写工具。

  2、借旁近与之——人称代词,他,仲永。

  3、传一乡秀才观之——代词,仲永写的诗。

  4、邑人奇之——代词,他,仲永。

  5、或以钱币乞之——代词,仲永的诗。

  6、余闻之也久——代词,仲永的事。

  7、于舅家见之——代词,他,仲永。

  8、不能称前时之闻——助词,的。

  9、受之天——代词,通悟。

  10、受之人——兼词,之于。

虚词“于”

  1、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2、于舅家见之——介词,在。

  3、贤于材人远矣——介词,比。

  4、受于人者不至——介词,被,引出动作的对象。

词类活用

意动用法

  异——对…感到诧异。

  奇——对…感到惊奇。

  宾客——以宾客之礼对待。

  利——认为…有利可图。

名词作状语

  日——每天

1、“世隶耕”在全文起到什么作用?

交代了方仲永的家世,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2、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什么?

其具体做法又是怎样的?

(1)父利其然也

(2)做法是: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3、“父异焉”“邑人奇之”皆因仲永本身的“异”。

仲永自身的“异行”,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略加分析。

一、异在五岁时忽啼求书具,二、异在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三、异在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4、你认为人的天资和后天教育培养是什么关系?

哪方面更重要?

答:

两者相辅相成,后天教育更重要。

5、第三自然段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写出段中的两处对比。

(1)议论

(2)对比一:

方仲永“受于天”与“不受于人”对比;

对比二:

“方仲永”与“今夫”对比。

6、怎样认识“受之人”与“受之天”的关系?

你是怎样看的?

(有什么启示)

(1)“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资;

“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至关重要的.

(2)启示:

假如你的天资很好,学习的时候接受能力很强.但是,如果你忽视后天的努力,不认真学习,那么,即使有很好的学习条件,也会因为自身的携带而渐渐使自己才气消失.反之,就算你天资没有那么好,但你能够以后天的努力来弥补的话,那么天道酬勤,总有一天你会有丰硕的回报.

7、请写出本文中由方仲永类推到一般人的句子。

彼其受之天爷,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重任;

8、学完本文后,方仲永的故事对你有哪些启示呢?

不管天资多好,都要重视后天的学习,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进步。

9、品读《伤仲永》谈谈你学习之后的体会。

(1)方仲永的确是天才,但是即使是天才也离不开勤奋的学习,离不开后天的教育。

否则,“江郎才尽”的那一天是早晚会出现的。

(2)作为长辈应该有点远见,不能只看着眼前的利益,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他的父亲要承担主要的责任,正是因为父亲每天带着他到处炫耀,不让自己的孩子去学习,错过了掌握知识的最好时机。

(3)青少年是掌握知识的最好时机,我们这个年龄阶段,接受能力最强,受各方面的干扰最小,是一辈子中最适于学习本领的时候。

所以,我们千万要注意抓紧时间,不能做第二个“方仲永”!

10、请以“新时代的方仲永”为题,想象他在当今时代的发展,并说说看法。

(可通过父母盲目“挖潜”讽刺当今时代“拔苗助长”的做法)

(1)父母发现仲永的天资后,会加给他太多的压力,让他上各种补习班,急于使他成才,仲永不能像平常的小朋友那样玩,过正常的生活,仲永的生活是苦闷的,但与以前的仲永相比,新时代的仲永会很有才华。

(2)在现在,虽然没有那些油田子却被父母荒废的人,但是却有些父母盲目让孩子学习,乱上书法、钢琴、英语、舞蹈等学习班,孩子并没有兴趣,没有这方面的潜能,一样也学习不好,浪费了钱财,所以,这些父母应该在集中精力让孩子学好科学文化的同时,适当的学习一些他喜欢的项目,避免像方仲永那样有才能而被耽误。

11、本文题目是《伤仲永》“伤”是什么意思?

“伤”是“哀伤、叹息”“悲伤”仲永五岁时“做诗立就”“邑人奇之”“十二三”时已不能“称前时之闻”二十左右便“泯然众人矣”这样的结果让人为之惋惜,令人悲伤。

12、你如何评价方仲永的父亲?

他父亲目光短浅,只看重眼前利益。

13.后天的学习很重要。

请你把方仲永的故事提炼成一个论据来论证这个论点。

(2分)

简述这个故事即可。

如:

自小天资聪明的仲永,因为没有后天的学习,不也同样落得“泯然众人矣”的下场吗?

(2分)

14、本文借事说理叙事部分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说理部分点明了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表明了作者的观点后天教育对一个人的成才是至关重要的

15.请结合方仲永这一事例,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的认识

天资是人成材的基本条件;

天资好,但后天不努力,再好的天资也会泯灭(方仲永便如此)天资不算好;

天资不算好,但后天勤奋学习,最终也能成材(联系实际1分,二者关系2分,关系阐述清楚严谨者可酌加l一2分)

16、方仲永“卒之为众人”的表现有哪些(用文中的句子回答)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矣

17、按原文填空。

⑴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少年仲永才能大不如前,表现为“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青年仲永已变得很平庸了,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泯然众人矣 ”。

⑵仲永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因为“父利其然也……不使学”。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即使天赋再好,也离不开后天的培养和学习。

(这一空用自己的话作答)

18、文章开头写了方仲永的身世,意在突出什么?

“世隶耕”说明方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