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中小学德育工作会材料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546787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50.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中小学德育工作会材料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北京市中小学德育工作会材料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北京市中小学德育工作会材料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北京市中小学德育工作会材料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北京市中小学德育工作会材料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市中小学德育工作会材料文档格式.docx

《北京市中小学德育工作会材料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中小学德育工作会材料文档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市中小学德育工作会材料文档格式.docx

未成年人承担着继承和发扬一个国家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重任,承接着建设和发展民族事业的重要使命。

因此,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未成年人的良好的思想素质,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是学校工作的重要任务,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

特别是在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形势下,只有了解国内外信息形势,了解社会,了解学生,才能更有效的开展学校德育工作。

而做好网络环境下的德育工作是学校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当务之急

一、整体化社会下的学校德育状况。

随着人类的主要活动----经济活动的全球化程度越来越高,人的社会交往关系得到了空前的推进和发展。

人类可以通过电视技术在一天之内将场景传遍全球;

各国的援助可以在一个星期内乘着喷气式飞机纷纷抵达------再也没有游离于世界整体格局的国家。

与此同时,借助网络,个体的人也达到了空前的社会化程度:

远在千里外的场景,可以通过网络交流在一分钟内到达你的桌面(电脑);

通过网络,你对此的任何评述也可以随着鼠标和键盘的一阵嗒嗒作响发布呈现在全世界的眼前。

如今形式上的若大的地球已经变成实际意义上的地球村,

学校德育的处境也是如此:

学校德育不是孤立存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可以从社会、家庭得到和学校教育相悖离的体验和观点,使学校德育的有效性面临极大的冲击,传统道德规范遭遇着多角度的质疑和挑战,在这样一个社会道德的整体环境下,学校德育工作者经常面临这样的尴尬:

校园中所大力弘扬倡导的,走出校门却成了被嘲讽的对象;

德育工作者本人对自己讲台上倡导的东西也未必信服。

学校网络德育,就处在这种社会道德状况的整体背景下,学校德育的主要矛盾和困难来源和从属于社会整体道德规范的矛盾和困难。

用整体的眼光看待,学校网络德育不是一个和学校其它德育环节相脱离的独立话题,但它无疑集中呈现了目前学校德育状况中的最尖锐矛盾,值得中小学德育工作者去深入的探索和思考。

二、网络对学校德育的影响

计算机在城市市场的销售量已经超过了电视机,表明我国城市正在向互联网为主体的信息化社会快速发展。

我国互联网建设加快进行,学校德育日渐感受到网络逼面而来。

网络扩大了学生的交往面。

通过email、QQ、聊天室,社会活动能力较弱的学生也可以容易的结交到天南地北的朋友。

就学生而言,交往面的扩大有助于他对世界的了解,但从学校和家长的引导作用而言,则既难以了解其交流的内容,又难以了解其在网络彼端的交往对象。

网络增大了学生的信息获取量。

互联网上已经突破30亿web页面,已经成为人类最大的资源库,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首选便捷途径。

借助网络,学生可以直接面对人类信息的海洋可能。

不良信息对中小学生的网络活动可能造成严重危害。

因此,学校德育的引导功能的发挥,必须寻找新的办法。

如何教育学生分辨不良信息,引导学生利用有益信息资源帮助自身成长,甚至如何建设网络上的优质德育资源,都是摆在德育工作者面前的难题。

网络为学生提供了虚拟活动空间。

社会竞争的激烈,使父母不得不在职业上花费更多的精力,减少了甚至失去了和子女一起度过的时间。

独生子女,在家中没有活动的伙伴,聊天室和QQ中占据大部分时间。

在虚拟的身份下,人们不用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实际责任。

有一部分人,在网络上恶意的散布虚假信息甚至进行诱骗,使识别能力较低的青少年受到极大危害。

同时,网络上的虚拟身份可能比真实身份更令人感觉快乐,使人沉迷其中。

虽然活动空间是虚拟的,但它给人的感性体验确是真实的,对道德情感的培养发展起着很大影响作用。

如何对虚拟空间内的活动进行引导规范,成为社会道德建设的公认难题,也成为学校道德教育的难题。

网络德育作为学校德育重要的一部分、作为社会道德环境的重要一部分,但网络这种独特的信息资源和交流工具,给网络德育以特有的性质,给学校德育提出了新的任务。

三、应对网络因素学校开展的德育工作

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必须求真务实。

求真务实的反面是华而不实,在坚持求真务实这个问题上,我们用哲学的观点去认识,提出:

求真、求实、求精、求新的校训。

教育全校教职工做事塌实、稳固、脚踏实地,实事求是。

以真实的眼光去认识客观世界,去规范自己的言行。

学习落实党中央对提高民族精神指示:

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

学校提出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必须从教育者做起。

我们的做法是:

1、构建学习型组织,教师将工作任务、终身学习和个人价值的实现,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每位教师在工作中、学习中悟出生命的意义。

2、师德建设要注重惯”的培养。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

教师崇高的职业道德,良好的工作习惯、行为习惯、说话习惯、生活习惯等,是学生的一面镜子,学生长期视老师的好习惯为榜样,会得到教育成功的一半。

3、师德建设要注重科学性原则。

把教师引导到科研上来;

引导到改革的路上来;

引导到课堂教学上来;

引导到健康的心理上来;

引导到健康炼体魄上来;

引导到会生活的路上来等等。

4、师德设要注重教师的政治追求。

教师要有政治追求。

处理好育人与育才的关系;

处理好个人生活与学校工作的关系;

处理好教师与家长的关系;

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坚持为学生、为家长、为社会服务好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加强小学生的基础道德教育是网络德育工作关键。

然而学校要想独占或改变网络是不可能的,但抢占网络德育的教育领地学校工作重中之中。

小学生思维虽然活跃,但涉事不深,科学有效、深入细致的教育工作是我们开展网络德育教育重要手段。

叶圣陶先生说: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文明习惯,正确的学习习惯,健康的生活习惯,与人交往的习惯等等。

习惯出效益,习惯出素质,习惯出人才,使“要我做”为“我要做”。

形成一个人的世界观是一个必要的教育过程。

1、加强网络德育建立激励性教育机制,为学生设岗立责。

开展人人争星,班班摘星活动。

从培养小干部入手,提高学生自主意识。

如学校成立“校长助理”岗位,班级设立班主任助理、辅导员助理,学习委员、生活委员、体育委员、卫生委员等岗位。

小组设立组长、学习委员、生活委员、体育委员、卫生委员等岗位。

每个学生有一个贴近他实际能力的工作,有一份他力所能及的任务,有一份责任,使学生人人有事干,同时提高责任心和意志品质。

2、加强网络德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

开展诚信教育,教育学生诚实守信敢讲真话,老师主动和学生交朋友,使学生与老师无话不说。

通过电话、网络与老师沟通;

通过日记与老师交心;

通过老师对学生的观察了解学生所需,适时对学生施教、给予及时帮助,让学生心情舒畅。

3、加强网络德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交往习惯。

从鼓励学生为他人多做好事开始,培养学生心中有他人。

为小树浇一桶水、拣起一片废纸、主动把黑板擦干净、主动把桌椅摆整齐、主动倾听别人讲话、主动完成任务、主动帮助同学等等。

在无数个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实践能力。

4、加强网络德育注重民族文化的教育。

唐诗、宋词、论语等是中华民族古文化的经典,是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培养民族精神精辟的题材。

我校开展诵读古诗文活动,朗朗上口,言简意赅的民族文化,学生不仅会大量的背诵,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从中受到艰苦奋斗、团结一致、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教育。

5、加强网络德育,注重“三结合”教育。

对学生进行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缺一不可,缺少哪一体都会造成教育上的漏洞。

为此,我校多年坚持开展“一带一”大手拉小手活动,让家长在与孩子交谈时、带着孩子出游时、参观时、欣赏时自然而然的带上任务,负起责任。

学校主动与社区联系,利用节假日鼓励学生拉着大手(家长)去活动,提高学生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5、运用局域网加强同学之间的交流给学生一个主题,如:

“开展我是校园小功臣你怎样做”,同学通过局域网发表自己的看法,以此教育学生要为集体、为学校添光彩,争做集体小主人,提高同学们的“免疫力”。

四、学校德育体系应对网络因素合理吸纳。

任何一种学校德育活动,都需要相应的信息资源、交流手段、活动空间,

而网络的优势就在于能够提供丰富的信息、便捷的手段、不受地理和时间限制的活动空间。

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所有方面。

事实上,从这种认识起点出发,目前学校网络的建设呈现出一种无所不包的态势:

其内容从国际新闻到校园动态、从网络课堂到学生聊天室,试图将网络因素扩张渗透到学校德育的每一个环节,因此,网络是学校德育一个领地,学校教育要充分占领这快阵地。

学校德育所承载的任务应该是和学生所实际面对的问题相关的,由于学生实际情况的千差万别,学校德育也就承载着许多任务:

理想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家庭伦理教育、环境意识、心理偏差生的纠正等等。

然而教师对学生加强网络德育教育千方百计中,并不是堵漏的工匠,也不能充当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的庸医,加之教师个人精力和能力的局限性,决定了学校德育必须对各种问题进行筛选后才纳入工作范围-----哪些问题是我们应当解决的?

哪些问题是我们可能解决的?

哪些问题是我们当前必须解决的?

哪些问题的最佳解决时机在日后的?

当我们根据学生年龄、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根据各班集体实际需要,选

择出了不同时间、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合适的德育专题时,实际上我们就得到了由不同专题组建成的学校德育整体框架。

对学校德育体系来说,其整体框架的合理性至关重要,只有在学校整体德育框架构建的合理性前提下,各个专题活动具体实施的最终意义才能得到保证。

要“为了德育,选择网络”,而不要“为了网络,进行德育”。

我校网络德

育的内容包括德育信息、虚拟心理咨询室、网上论坛、在线交流、网上德育基地、网上家长学校等等。

此外,我们还随时关注网络德育教育。

给学生提供网络信息。

结合“校园网络环境下合作学习的研究”课题,给学生明确的学习任务。

如:

各学科学习提前预习,查找资料;

提倡学生以网络为主查找资料的同时,课前鼓励学生对自己掌握资料的交流、核对,课上以不同形式把网络学习、研究性学习、进行学习的合作、补充。

在基础道德教育中,明确要求学生,读好书,看好戏,上好网,提高网络禁毒意识。

同时,在建设学校网络德育环境时也要意识到它是归属于整个互联网络的微小局部,它应当和互联网上的其他内容联系,要自觉的发现和利用互联网上的现有资源。

事实上,网络上目前已经有不少优质的德育资源。

面向少年儿童的各类教育网站科普网站,都免费开放。

在google搜索引擎上用“科普网站”搜索,共约有1,640项查询结果;

在google搜索引擎上用“学生天地”搜索,共约有11,900项查询结果。

在学校德育网络环境的建设中,我们要自觉的利用网络上现有优质德育资源,集中精力建那些必须的、缺乏的、具备学校自身特点优势的东西。

这样,在广大学校德育工作者的努力下,互联网络上的优质德育资源将得到有效的利用并不断丰富。

在学校网络德育为孩子们奋争的同时,呼吁全社会共同努力,给孩子一片洁净的网络天空。

时代呼唤网络德育

北京六十五中学

李嫄

今天,网络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据不完全调查,中国网民已近7950万。

在网民中,中学生上网人数已占到网民总数21%。

网络在深入学生生活的过程中正在潜在而且深刻的影响着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形成。

面对网络的挑战,德育显得有些措手不及。

众所周知,网络作为信息化的产物、文明发展的标志,丰富的信息量可以使我们的视野更开阔。

跨越时空的方式使交流更方便。

积极的运用网络,不仅可以提高效率,在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促进学生创新能力方面都会使其有所收获。

然而,提及网络,我们往往谈虎色变。

今年4月1日《北京青年报》的一个调查显示,中学生上网,60.7%是玩游戏,34.1%是找朋友、聊天,29.1%是关注影视文艺动态,27.9%是关注体坛动态,27.5%是看新闻,24.3%是发E-Mail,18.6%是选择软件,5.7%是关注卫生保健信息。

不难看出,排在前两位的是聊天和游戏,目前在北京有近22万中学生在玩网络游戏,其中上网成瘾者的比例达14。

8%,远远高出了成年人。

具一项关于青少年犯罪的调查显示:

网络游戏引发青少年犯罪居高不下,80%以上的青少年犯罪案件中,网络游戏成为他们违法犯罪的直接或间接诱因。

有报道称,每年约有100万到150万中学生因游戏自毁前程。

更不用说因沉迷网络而导致的心理甚至精神状态的不正常发展,对学生整个生命质量造成的损害。

面对这些,我们是不是应该感觉到网络德育,迫在眉睫呢?

时代在进步、在飞速的发展。

今天“代沟”早已经不是两代人差距的代名词,再年轻的教师也不敢说追的上学生的潮流。

现在的学生,他们的德育需求也早已发生了改变。

我们曾经认为,主题活动和个别谈心是最有效的德育方式,而现在的学生说:

我们最喜欢社会实践。

我们曾经认为:

班主任最了解学生的心理,而现在的学生说:

我们最愿意倾诉的是同学。

既然学生喜欢网络,我们为什么不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让我们的德育更深入人心呢?

网络寻呼是现在很流行的联络方式,如果我们的老师和学生也能建立这种联系,当我们面对一个班五十几名学生,不能及时与学生沟通的时候,当腼腆的学生有话想说又难以启齿的时候,当家长想及时了解孩子在校表现的时候,网络不是可以很好弥补这些不足吗?

网络的隐蔽性、虚拟性,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虚伪、欺骗和不真实。

但它其实却是最自然的表现出人们真实的道德状态。

在网络对话中,我们不是更能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更能找准德育的切入点吗?

“非典”在我们的记忆中,渐渐被淡忘,但是在那些不能相见的日子里,网络让我们每个人认识到了它的重要性。

网上论坛、网络班会、网上学习、我们许多班级、不少学校从那时起,建立了班级网页、德育网。

东城区教委也专门建立了“数字德育网”并成立了网络德育的研究课题。

因为它让我们看到了科技发展对教育的贡献,更让我们认识到教育应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网络德育应成为一种新的校园文化。

现在,我们几乎所有学校都在使用网络办公;

拥有自己的校园网;

老师都在使用网络备课、上课;

在几所中学做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

现在我区中学生家庭电脑的拥有量超过80%,能上网的比例也在70%左右,每一个中学生在校都要进行计算机课程的学习,高中学生还要通过计算机会考。

从技术层面看,我们提高的很快。

但是我们也应清醒的看到:

正是因为它的便捷,网络带来多彩的同时也带来了阴晦、带来了沟通的同时也带来了谎言、带来了自由的同时也带来了放纵。

谁的抵抗力差,谁将堕入不能自拔的深渊。

我们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引导学生健康上网,引导学生取长补短,有责任为学生开发丰富、有益的网络环境,为他们的成长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所以今天我们要说:

网络德育势在必行。

 

数字德育,创设学生健康成长的空间

北京市第五中学

高宇军

一.数字德育的背景

由于计算机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在短短20年间从无到有,异常迅猛地扩展到了全球的每个角落。

网络的出现,以及其他例如DV、数码相机、MP3等数字产品的逐渐普及,拉近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加快了人们生活的节奏,从根本上改变了信息被接收和分配的方式,从而对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和合作交流的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个名副其实的数字时代已经来临。

网络的迅速发展和青少年网络群体的日益庞大,给学生的道德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如何结合数字时代的新特点,利用数字化的各种工具,探索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方法,就具有了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数字德育这一概念,那么,什么是数字德育呢?

我们认为是利用各种数字化的手段,开展育人自育的活动。

其中主要是在网络环境,即在局域网(LAN)和广域网(WAN)上所开展的一系列德育活动,其内容包括德育信息、网络德育课、在线讨论、网络游戏、虚拟社区、网上咨询答疑、就业指导、网上德育基地、网上家长学校、网上漫游等,这些德育活动必须围绕现代德育思想、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来开展,它与学校德育有着紧密的联系,是学校德育的延伸,也是德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数字德育的特点

数字德育作为学校德育的延伸,与现行德育相比,它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开放性数字德育是一种真正开放式的德育,网络可以进行各种类型的信息服务,它以计算机数据库为中心,通过信息高速公路网络连通学校、家庭、社会各个角落,人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开放性,加大对德育信息的开发、充实德育内容,从互联网上查询先进国家和地区的德育理论与实践,并努力开发本地先进的德育理念,使其精品上网交流,建立学校、社会网上德育信息资料库,使学生能根据需要选择健康的精神慰藉。

2、交互性交互性是数字德育的又一大特点,它分为实时交互和非实时交互,实时交互又分两种,即人—机—人交互、人—机交互。

前者指人们通过多媒体网络进行的双向交流,受教育者可以在“网上论坛”或“网络班会”上发表自己的思想观点,大家一起讨论,后者则是德育管理者或教育者针对某一专题预先设计好问题与答案,当受教育者访问该专题时,由机器提问或解答,实现人机对话。

而非实时交互是指人们通过E—mail、万维网、电子公告板等来相互传递信息,由于这种交互的不可见性,更容易促进师生的双向民主交流,开辟网上聊天室,让师生进行网上交流,就某一热点问题,组织学生开展网上辩论,能增强学生对非主流意识的免疫力。

3、趣味性集文字、图形、图像、三维动画及影视于一身的多媒体技术给我们的网上课堂带来无穷的乐趣。

因而,数字德育也使学生变得轻松起来,这里再也看不到老师严厉的面孔,听不到老师不厌其烦的说教,学生可通过德育软件(CAI)来感受德育内容,甚至可通过网络游戏来体验,使学习更愉快、更自主。

4、能动性在网络上开展德育工作,受教育者是绝对自由的,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选择自己想要感受的德育内容,而不是由教育者指定和强迫他们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这样更容易调动他们接受教育的主动性,更容易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也有利于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

5、超时空性网络时代人们可以不受物理时空的限制而自由交流,这一特性解决了德育内容滞后于时代的矛盾,在数字德育中,教育工作者可随时掌握新资料、吸取新知识、利用新材料,以优化德育效果,数字德育构建了开放型的德育方式,可以联合校内外德育工作者、心理学专家等成立“数字德育咨询室”共同会诊学生的德育问题。

受教育者以可以不受时空尤其是空间的限制,在更广阔的空间受到并体验各种教育。

三.我们的实践和探索

针对数字德育的特点,我们课题组进行了一些探索。

1、网络班会

2、网络调查

3、社会实践活动

4、网络竞技比赛

为了营造全新的网络环境,真正创设学生成长的自育空间,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培养同学们的团队合作精神,为了让学生在理论知识、思维方式以及动手能力等多方面得到提高,东城教委主办,北京五中协办,于2004年7月29-30日举办了“东城数字德育网”电子竞技挑战赛,比赛项目定为现在最流行的网络组队对战游戏反恐精英(又名CS)。

参赛同学在信息技术组教师的指导下,在学校电子阅览室进行局域网知识的培训,团队配合的演练、比赛。

经过这次培训,很多同学都表示受益匪浅,并对比赛充满了信心。

5中的小李兴奋地说,“不用偷偷摸摸地玩网络游戏,简直太棒了!

但我一定不会耽误学习的,这可是我象老爸、老妈保证了的。

”(摘自《北京图片周刊》2004,29)

可以用东城区教委副主任李弈老师的话来总结,“我们一直期待着这样一种状态,就是教师传授的内容是学生所乐于接受的。

网络游戏或许是个桥梁。

我们应该看到这其中学生所能感受到的相互理解、宽容、关爱与共享。

同时,那种常规环境下难以体验到的牺牲精神和团队精神也可以在战斗中形成。

德育的资源应该有着更加广泛的定义,我们更应看中德育资源的能动性和实效性。

树立和改变德育资源观是拉近学生和教育的关键。

交流互动在体验中成长

北京市第二十七中学

袁利军

随着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网络作为新生事物,以其不可逆转的势头出现在我们面前,并前所未有、深入广泛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方式。

未成年人因其对新事物的敏感热情和自身的可塑性,又成为了受影响最大的一个群体。

一、网络发展,信息化的双刃剑。

关于网络对未成年人影响的新闻报道,似乎负面信息占据了主流,我们都早已得知:

有一些青少年因为沉迷网络游戏荒废了学业;

有的不能分辨网络虚拟环境与现实生活的区别对自身的身心健康造成的巨大的损害;

有的误入黑网吧,被榨干了身上的钱财从而走上了犯罪的歧途……多少家长流泪的诉说,多少老师焦急的目光,让人们视网络为洪水猛兽,很多家庭做出了让孩子远离网络的选择,工商、文化等主管部门也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然而,在我们进行网络封堵战的时候,又深切地知道如果仅仅采用“围追堵截”的办法,并非解决的良策,况且网络的巨大吸引力是无法抗拒的。

于是,我们开始尝试着对学生的兴趣加以引导,在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同时,把网络做为实施德育的另一个渠道。

二、因势利导,开展数字德育。

2003年“非典”疫情在北京的蔓延,造成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损失,但同时也使学生网络的应用得到了迅速的普及。

在那两个月的时间里,通过网络人们传递情感、交流信息;

学生们在各个学校校园网的指导下,在坚持学习。

我们发现了一个令人欣慰的现象:

在校园网的论坛里出现了同学们和老师相互交流、共同探讨的气氛;

当个别同学出现不文明的网络行为时,有更多的同学自发地进行纠正、主动维护网络秩序,大家共同建立起了一个和谐的网络氛围。

那段特殊的日子里,很多同学在网络的世界中展现了平时被大家所忽略的才能,原本沉默寡言的突然变得神采飞扬、口若悬河;

平时习惯懒散的同学,在网络活动中变得行为敏捷、井井有条……在这段特殊的日子里,网络起到了其他任何手段所无法替代的作用。

“非典”过后,我们在东城教委的组织下开始了“数字德育”的实验与探索。

在第一个网络班会上,同学们积极参与,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热情。

随后的日子里,在校园评论栏目,留下了同学们的精彩发言;

在紧张学习的同时,同学们在网络中实现了跨校参加主题班会;

在新闻板块中,了解到了各个学校最新的活动动态;

在暑假中,一个个网络班会使足不出户或远在异国他乡的学生们与班集体密切沟通……

三、交流互动,引领学生成长

在数字德育的建设中,我们切身体会到,正是因为网络的“便捷性”和“资料性”可以为我们德育工作建立完备的资料库和展示平台;

而因其开放和互动的特点,可以成为一条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有效渠道;

而因其“虚拟性”和“匿名性”的特点,受到未成年人的喜爱,成为他们表达情感、交流思想的园地。

正是在网络环境中,学生们改变了原来在学校单一的教育承受者的身份,改变了心理角色,成了自己的主人。

在网络活动中,他们表现出了高度的热情和活力,以主动地姿态投入到课题实验中去,成为了教育的参与者乃至实践者,也使部分学生因此获得了在成长过程中宝贵的成就感与自信心。

对于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也恰恰是因为网络的虚拟性,使这些问题在他们真正进入社会之前得到了一次有效的“预演”,他们可以体会到遵守网络秩序而赢得大家的尊重,也会认识到因违反网络行为准则而要付出的代价。

而这种同学间网络舆论的约束往往比教师单一的提醒和批评更加有效。

在后来的数字德育网建设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