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寺讲解词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545730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5.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明寺讲解词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大明寺讲解词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大明寺讲解词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大明寺讲解词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大明寺讲解词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明寺讲解词Word格式.docx

《大明寺讲解词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明寺讲解词Word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明寺讲解词Word格式.docx

因为我们扬州四面没有山,所以我们面前看到的这座庄重典雅的牌楼,就当作是山门了。

正面横匾上四个是什么字体呢?

大家猜猜看,哦,是篆字,所以很不好认,刻的是“栖灵遗址”四个字,说的是隋文帝杨坚过60寿辰时在全国三十个州造了三十座佛塔,扬州的这座佛塔就叫“栖灵塔”,塔高九层,很是雄伟壮观,很可惜后来毁于战火。

我们再来看背面,上面有篆书“丰乐名区”四个字,是当时欧阳修在扬州做太守时写的,说的是当时扬州是个丰衣足食、国泰民安的好地方,也因过去这里属大仪乡丰乐区而得名。

我们现在看到的正反两面的篆书,都是后来由光绪年间盐运使姚径手书的,结构工整,字体雄美。

东侧的围墙上,有“淮东第一观”的石刻,是北宋诗人秦观——秦少游的诗句,碑文的字是清代大书法家蒋衡所书。

意思取自“游人若论登临美,须做淮东第一观”的诗句,那为什么叫淮东呢?

因为当时扬州属于淮南东路管辖,所以叫淮东;

又为什么叫第一观呢?

这里是整个扬州的最高点,海拔有多少呢?

整整28M,哈哈哈哈,这个地方的“观”到底是动词观看的观呢?

还是名词道观的观呢?

在这里当然应该是动词观看的观了,说的是这里看景最美。

大家想象一下,站在这个扬州的最高点,放眼四周,放眼江南,是不是诸般美景尽收眼底啊!

牌楼前两侧的两只石狮是清代乾隆时重宁寺的遗物,1961年移到这里。

因为康熙、乾隆都来过,所以,狮子头都是正的。

西面墙上石刻“天下第五泉”,说的我们大明寺的泉水品质非常好,可排在天下第五。

大家可能看着眼熟,觉得这个碑好象看过吧,原来啊当时发现这泉水可排天下第五,到了清代有人就想请当时著名的书法家王澍给写个碑,去求字之时不巧正好王澍大师右肩生了毒疮,无法抬笔,于是只得在他授意之下拓下他书写的无锡惠山歇马亭的“天下第二泉”,把二字加了两笔改成五,也就大家眼前看到的这个碑了。

[天王殿]

进了山门就的是天王殿,天王殿正中供奉的大肚弥勒佛,弥勒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继承人,所以也称为未来佛(布袋和尚的故事)。

请看两侧楹联: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楹联出处故事)。

大殿两侧是四大天王,佛教传说世界中心有座山叫须弥山,山有四个山峰,分别有四大天王镇守,代表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而“风调雨顺”的意思就取自四大天王所持的兵器,分别用他们的谐音取意。

(可以解释一下)。

大家是否注意到这四大天王都跷着脚,这跟佛教所宣扬的礼仪可是格格不入的,那是为什么呢?

(扫地的故事1和故事2,寺庙故事多跟朱元璋有关)。

弥勒佛后面的是韦驮菩萨,韦驮手持的兵器叫降魔法杵,面朝大雄宝殿保护寺庙安全,也就是充当了个保安的作用。

韦驮的姿势表示了这个寺庙的一个秘密,一种是双手合掌降魔杵横在手臂前方这表示欢迎云游的和尚在这里挂单吃斋,但不留宿,一切随缘;

另一种是手握着降魔杵柱在地上,这表示云游的和尚在这里不但可以吃还可以留宿;

还有就是降魔法杵高举过头的,那说明眼下有坏人,提醒大家注意提防;

至于皇家寺庙的韦驮,他的降魔法杵是扛在肩上的。

反正,只要这个降魔法杵是在上下一条线上的,说明这个寺庙是可以化斋可以留宿的,否则就是只能化斋不能留宿的。

这下大家知道大明寺是可以留宿的吧?

弥勒在前韦驮在后的这种格局也是有一个小故事的,相传弥勒和韦驮并不是在一个寺庙工职的,弥勒整天笑脸相迎,所以香火很旺,但是出了问题,治安不好,经常有小偷光顾,连自己的鞋子都被偷跑了,而韦驮呢?

他治安很好,可是他一脸的严肃香客也不敢来了,老是断香火,这可怎么办呢?

后来经佛祖协调将他们放在同一个寺庙里供职,弥勒在前笑迎香客,韦驮在后严肃相送,再也没有小偷光顾,于是天王殿就这样安排了,弥勒在前韦驮在后真是黄金搭档。

[大雄宝殿]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整个寺庙的主殿——大雄宝殿,有寺庙的地方一定会有大雄宝殿,没有大雄宝殿的地方就不能叫寺庙了。

寺庙的建筑格局大体雷同,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南北轴对称,因为佛经上面规定是这样,所以天下寺庙才会大致一样。

“大雄”在古印度语中叫“梵语”,意思是一切无谓的大勇士,是对佛祖道德法力的尊称,供奉佛祖的地方自然叫做大雄宝殿了。

大家眼前的大雄宝殿级别是非常高的,那么,我们怎样来看古建筑的建筑等级呢?

简单说来:

首先看开间,一般面阔都是三间,我们眼前的建筑面阔三间还带两个半间,可以够的上五间了,其次看廊檐,一般的都是一层廊檐,我们眼前的建筑有三重檐,也可见其等级之高;

再有就是它的屋脊兽、地基高度、围栏等等,都表示着眼前建筑的等级是相当高的。

门前有个铁香炉,如果大家想烧香就在这烧就可以了,寺庙里的菩萨太多没办法做到每个菩萨面前都烧柱香,万一不小心漏掉一个就麻烦了,所以在这烧三柱香所有菩萨都会保佑你的。

进入大雄宝殿看到的这三尊佛,中间的就是释迦牟尼,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如来佛。

他原来是古印度北部一个小国的王子,叫乔达摩.悉达多,他见到人要经历生老病死诸多痛苦就舍弃了王位到深山老林苦修了6年,终于在两棵菩提树下觉悟成佛,创立了佛教。

释迦是佛祖的族名,牟尼是对佛祖的尊称,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佛祖东面的是药师佛,是东方琉璃世界的教主,他的左胁侍是日光菩萨,右胁侍是月光菩萨,这三尊佛成为东方三圣,佛祖西面的那尊佛是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他的左胁侍是观音,右胁侍是大势至菩萨,这三尊佛被称为西方三圣。

佛祖前面的两尊站立的塑像,年长的叫伽什,体现“德高望重”,年轻的叫阿难,表示“见多识广”;

伽什是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中的大弟子释迦牟尼涅槃后的当年,伽什就召集了500弟子在王舍城鹫山举行了第一次结集诵经,阿难是释迦牟尼叔父的儿子,跟了释迦牟尼25年,也是他的十大弟子之一,他擅长记忆,在第一次佛教徒结集时他能背诵佛祖生前讲的经文,并写在贝叶树的树页上,所以到现在还有“真经贝叶”的说法。

这两侧的十八罗汉相传在唐玄奘翻译的《法住记》中只有十六罗汉,到了五代的时候,画的罗汉图上就增加到了十八个,说是增加了《法住记》的作者庆友和译者唐玄奘,就成了十八罗汉了。

(木鱼故事、晨钟幕鼓、广种福田、长明灯等故事与小知识)。

我们再来看一下释迦牟尼背后的观音壁塑图,它叫“五十三参图”或叫“慈航图”,观音全名叫:

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

因为唐太宗李世民名字中有个“世”字,为了避讳由“观世音”改成了“观音”;

因为她大慈大悲,因为她救苦救难,所以她总是站在这条鳌鱼头上,因为,鳌鱼翻身地动山摇,那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地震,它是邪恶的化身,而观世音就是正义的化身。

那么,观世音到底是男的还是女的呢?

其实,在佛眼中纭纭众身是没有男女之别的,佛教也崇尚“四大皆空”这其中就有一个色空,在人们心目中观音是个大慈大悲的女菩萨,在这我要告诉大家观音原来是个男的,后来佛教在中国广为流传,信佛的人越来越多,信佛的女子也很多,可问题出现了,女子想在闺房里供奉一尊佛像很难,在中国人的传统思想中男女授受不亲,可没有佛像是女的啊,供奉一尊男佛像在闺房里很别扭,于是慢慢地观音由“男身男像”变成“男身女像”再变成“女身女像”,了解女人的愿望。

(妙庄王妙善公主、千手千眼观音等故事)。

后来人们认为,放一尊女像更能体现我佛是慈悲为怀的,同时也能表示佛法无边,内涵无限。

再看观音身旁站着的两个小孩,男孩是善财童子,因为他出生时有无数珍宝涌出,所以叫善财童子,他共参拜了53位菩萨才修行成佛的,女孩叫龙女,龙女曾经是一条鱼,被人打去卖了,在要被杀的时候观音菩萨及时救了她,她就感悟信佛,最终顿悟成佛,善财童子和龙女是不同途径觉悟成佛的,善财童子是渐悟型的,龙女是顿悟型的,但不管怎样结果是一样的,只要有心终能成佛。

而在寺庙中的故事是讲不完的,比如这个善财童子,在佛教故事中他是善财童子,他的孩童时期就是神话故事里面的红孩儿,也就是牛魔王和铁扇公主的儿子,而在他成年之后就是道教故事里面的财神爷。

还有,大家知道观世音菩萨为什么总是朝着北面呢?

哈哈,这个问题就留给大家了,等下次大家来扬州我再告诉大家。

[鉴真纪念堂]

我们现在来到的呢是鉴真纪念堂,纪念堂由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主持方案设计。

循唐代建筑遗规并参照日本唐招提寺“金堂”之风格设计。

纪念堂的碑亭、庭院及正殿共占地2540平方米,1973年11月建成。

鉴真,江阳人,也就是今天的扬州人,14岁出家,到了他中年的时候,做了大明寺的主持,由于鉴真生活的年代正好是中国历史上的盛唐时期,所以当时有大批的日本留学生来到中国留学,当时的日本留学生荣睿、普照两个人就请鉴真大师东渡日本弘扬佛法当时鉴真大师已经55岁了,在当时可以说是个老年人了,在他接受了邀请后用了整整十年的时间,先后六次东渡日本,前五次都失败了,而且在第五次东渡的时候积劳成疾双目都失明了,但他还是坚持不懈终于在第六次东渡成功,他不仅把佛教文化传到了日本,还把当时中国很多先进技术像建筑、雕刻、医药等等带到了日本,所以在日本倍受尊重,被尊为“文化之父”“律宗之祖”,在他76岁的时候在日本圆寂。

在他圆寂1200周年之际,中日两国佛教界在扬州造了这座纪念堂,这个纪念堂1963年开始动工一直到1974年才完工。

它是由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依唐代建筑风格,参照鉴真在日本奈良所建的唐招提寺金堂设计而成的。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块碑是郭沫若提写的“唐鉴真大和尚纪念碑”。

大和尚是对和尚的尊称,鉴真大师是很受尊重的,所以这个碑的基座是级别很高的莲花宝座,一般古人选碑都是竖起来放的,而在这碑身是横着放的,有一种现代感,再看这碑的四周刻的是卷叶草,这是唐代特有的一种花卉,表明了鉴真大师生活的年代,碑反面的碑文是由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撰写的。

好了,我们再来看一下眼前的建筑,这是我们唐代最典型的建筑,建筑学上称之为“大屋檐”,非常遗憾,非常让大家伤心的是在我国,盛唐时期的建筑原件保存至今的一件都没有了,而在我们临国日本的奈良、东京保存着大量的这样建筑,他们管他叫“和式建筑”,甚至前几年还在国际上说这样的建筑是他们日本的,我们清华大学教授,也是古典建筑系的权威梁思成曾经走遍我国的大江南北,专门寻找盛唐建筑的实物,在他前几年逝世时才告诉他的大儿子一个天大的秘密:

在山西大同的深山中有一座寺庙,是盛唐初期的实物,也是当今中国现存的唯一一件实物,因为交通很不便,所以保存得非常完整,因为这件实物的出现,就完全确立了“大屋檐”建筑是我们中国的。

大家请看,它的屋顶平缓、宽阔,都用垂檐,都用方梁、圆柱,柱子远看中间粗两头细,成自然的纺锤型,给人感觉端庄、朴实、厚重。

明代开始有雕梁和飞檐,清代开始有画栋和翘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飞檐翘角”和“雕梁画栋”。

屋脊上面两个相对而视的动物叫鸱chi鲔wei(或螭chi吻,生性好吞,专吞水,做消防用),是一种海鸟,意思是逢凶化吉,因为鉴真东渡遭遇太多磨难,所以在日本的唐招提寺金殿顶上特意放了这样一对海鸟。

我们再来看一下周围,这种围廊格局也是唐代特有的建筑形式,露台、围廊、大屋檐等等都是端庄朴实的手法分割出了很大的建筑内部空间,中间院子中用白矾石铺地,营造出一种犹如大海的意境,也说出了鉴真大师东渡的艰辛。

大家再来看一下中间的这座石灯笼,这是鉴真在日本奈良的第八十一代传人——森本孝顺长老在1980年赠送给扬州的,用的是缅甸上等花岗岩在现场雕刻而成的,里面的灯是当年他亲手点燃的,直到现在长燃不熄,所以称它为长明灯。

请大家随我到纪念堂里面去看一看,这尊像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呢?

这是我们扬州的工艺美术师,用我们中国特有的传统工艺制作而成的漆器制品,鉴真到了日本,把扬州的漆器工艺也带到了日本,鉴真到日本的第十年身体就不行了,在他临死之前弟子们就为他做了这尊干漆夹紵像,那么这又是怎么做成的呢?

先用泥根据真人摸样做好一个泥胎,然后在外面裹上一层麻布,然后刷漆,干了一层再刷一层,就这样刷了几十层上百层的漆,等漆干透了以后再将里面的泥掏空,所以塑像的质地是非常轻的,时间越长漆的质地就越坚硬,鉴真大师的塑像塑好以后鉴真大师还亲手摸过呢,当然不是我们眼前的这尊,现在那尊塑像被保存在日本,被日本人奉为“国宝”,当时那尊像是鉴真的中国弟子,用当时带过去的中国原料和用中国特有的传统工艺制作成的。

这“国宝”在1980年曾经回国探亲,第一站就来到他的家乡扬州,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尊坐像是仿造日本的国宝用同样的方式做成的,仿的工艺非常精湛,除了用传统的“干漆夹紵”工艺,还运用了中国特有的油法,做新如旧,就连日本专家单凭肉眼都分辨不出哪一尊是他们的,哪一尊是我们刚做的,还特地派人二十四小时盯着,就怕被调换呢。

这个塑像像高二尺七,重12.7公斤,比日本的国宝塑像重了0.7公斤,漆器大师解释说,因为漆器有很长时间的脱水期,日本的塑像已经保存里1200年,而这个是刚刚做好的,如果再过1200年来称肯定是不差分毫的,可见我们扬州的漆器工艺是非常高超非常精湛的。

鉴真大师东渡日本可以说是历尽千幸万苦,为什么会这么难呢?

人们常说何以成事?

那是因为“天时、地利、人和”,何以败事呢?

无非“天灾、人祸”,鉴真东渡总共六次,第六次才成功,前四次都是因为有人告密说他要谋反而失败的,其实,这也难怪,鉴真东渡可不像我们现在出门这样简单,他一出发就是一整个船队,有好几十条船,粮草人员会有很多,多时有数千人之众,真要是谋反那就是一个不小的战斗舰队,航海的船又是大船,还不是一般内河的小船,所以难怪会有人怀疑他要谋反呢。

后来,第五次好不容易出海了又偏偏遇上天灾,海上遭遇台风,风非常大,以至于把船上的主桅杆都刮断了,出航的30多条船也损失一大半,在海上徘徊数月,无奈只得回航,就在那幅画(东面墙)的地方弃舟登岸的,那地方就是现在的海南岛靠近三亚的地方,鉴真就是在这一次因为积劳成疾,再加上前后历时十年东渡又一次失败了,并且他知道以后他再也没有能力组织这样的活动了,最后双目失明了;

容睿也就是在这一次病死了,就葬在那里。

第六次东渡是搭乘日本第九次遣唐使船,遣唐使是当时日本专门派到中国来学习的,第六次也是最后一次,最后东渡成功了,是从当时叫“秋凄物蒲”的地方上岸的,也就是现在的冲绳岛。

这幅画(西面墙)描写的就是当时东渡成功时的情景。

说的是鉴真的弟子在看到陆地时欢呼雀跃,告诉双目失明的鉴真成功了。

另两幅画说的也是鉴真的身世,东面这幅是西安的大雁塔,唐僧和鉴真都在里面整理经文的,那地方是去西北必经之地,也是当时西北最繁华的城市了;

大家再细看一下这幅画,大家会发现画上面的塔门和塔角,始终是正对你的,无论你怎么变换位置都会正对你,大家可以感受一下这种神奇的现象;

西边这幅画描写的就是鉴真在到达日本后,在日本的奈良所建的“唐招提寺”,顺便说一下,在唐代的中国,佛教是最繁盛的,寺庙等级也是最严格的,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这样规模,有官方给以封额的叫“寺”,有这样的规模没有官方封额的叫“招提”,而庙只是供奉单一菩萨的小的佛教场所,后来也被道教及民间广泛运用。

那为何鉴真所造的寺庙叫“唐招提寺”呢,只是因为,当时对唐代的中国来说,日本只是一个附属国,还没有资格以官方给以封额,虽然当时日本天王原举全国之力为鉴真造寺庙,也只得把当时的几个名字合起来用了。

眼前画面上的建筑是面阔五间的,而我们的纪念堂只是三间。

[欧公祠]

我们现在到的这里是欧公祠,是光绪五年(1879年)由欧阳修的后代,时任两淮盐运使的欧阳正墉募资建造,专为欧阳修建的祠堂,欧公祠曾两次被毁,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清光绪五年重建的。

欧公祠里有一幅艺术珍品,就是我们看到的这幅石刻像,这有什么神奇之处呢?

原来啊,这幅画是欧阳修的后代欧阳炳在京城做官的时候,请人偷偷临摹了一幅宫廷博物院珍藏的他的祖宗欧阳修的画像,后来听说扬州要建一座欧公祠就连忙跑过来把这幅画交给了一个叫朱静斋的老石匠,这个老石匠用了很长时间终于将这幅画刻好了,刻好以后一看觉得自己都被这幅作品打动了,只有传神才能打动人啊,朱师傅从此之后就离开扬州隐居了,再也没有雕刻任何作品。

大家看一下欧阳修的眼睛,无论你从哪个角度看他都是对着你的,好像在跟你交流,大家可以换几个角度看一下,看是不是有这感觉。

(中轴对称原理)。

再看他的胡子,远看是白色的,近看是黑色的,看了半天是不是觉得不太明显啊?

这是因为在文革的时候被破坏过,文革时大明寺的和尚害怕这幅画被破坏,事先用石灰将它粉起来,在外面写上一条毛主席语录,这样才能够将这幅画保留下来,后来将画像清理出来,胡子已经不如从前了,所以非常可惜(光的折射原理)。

大家再抬头看一下正面匾额上书“六一宗风”,原来是欧阳修的后裔侄孙叫欧阳正墉所写,现在这块是1980年著名书画家武中奇所书。

那为什么要在这里挂这样一块匾额呢?

欧阳修号“六一居士”所以这就理所当然啦。

那这“六一”又是哪六一呢?

大家可以跟我一起数一数,“藏书一万卷、集取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有酒一壶”几个啦?

对,五个,再加上他自己,一老翁,这样六一就全啦。

好了,回头我们来简单说说欧阳修,欧阳修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才华横溢,中年之前可谓是春风得意,一路平步青云,一直做到参政知事、枢密知使,相当于当时的右相,也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国务院秘书处秘书长。

当时人们称他为“文章太守”,他也自称为“仙翁”;

中年时因反对左承王安石变法,后来被假借“范仲淹事件”,被贬到安徽滁州琅琊山做了个县令,职务落差非常大,于是他就整天借酒消愁,得了个“醉翁”别号,还在当地建了一个“醉翁亭”,同时在如此失意之时,还写下了不朽的名作“醉翁亭记”;

后来,皇上也是为了给他一个最后交代,把他从安徽滁州调到当时极为发达的扬州做太守,改了个别号叫“六一居士”就是上面所说的六一。

这在一般人看来就很不错了,可对于曾经做过“国务院副总理”的欧阳修来说,内心失落和愤闷是很正常的,他的追求也远不是这些,但是,他也很清楚皇上的意思,自己年事已高,再要有所作为已经很难了,所以,他到扬州之后心情一直是愤愤不平,可又万般无奈,只好寄情于山水之间,可内心的豪情始终不减,这从他的别号上面就可以看出来,你看他从“仙翁”很得意,到“醉翁”很失意,到“六一居士”似乎看破红尘,作为文人内心又有些不甘,所以内心就是这么矛盾,他在扬州期间的很多文字上面都可以看出这种心情来,你看这个“六一居士”,表面上是看破红尘,其实细想,他曾经位居高官,为官一身,到头来只落下这六个一,晚景的凄凉和悲惨不言而喻,他的朋友都是文人,心里都明白他的这个无声的呐喊。

回头我们再来看这个雕像,为什么要让他的眼神正对着任何角落呢?

其实就是渴望着跟人述说心中之事,想让人们知道他欧阳修虽然年事已高,可还能够为国家效力,心中豪情不减当年啊!

而远看白髯近看黑髯的效果,更是在抒发“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感慨啊!

[西苑芳圃]

在大明寺的西面有座花园,花园与寺庙连在一起是十分少见的,这座花园叫平山西园,是两淮盐运史汪应庚为乾隆下江南修的一座小御花园,门额上有砖刻“芳圃”二字。

“芳圃”为西苑别名,建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

此园四周山庄起伏,园中有水池,池东堆砌着黄石假山,造型如狮子盘山图,构思精美怡人。

这个花园非常有特点,其建造手法一反常态,正常的园林都是堆土为山,依山而建亭台楼阁,而这里是围土在周围,使其成一个正放的锅状,人游览就在这个山凹凹里面,这样就给人感觉身在山谷中穿梭,显得山很深、林很密、路很曲折,当年这个花园建造就是根据“重重叠叠山,高高低低树,弯弯曲曲路,叮叮咚咚水”的意境而建。

现在,这个山、树、路还是当年的样子,可惜这个水再也不会叮叮咚咚了,原因在于在我们面前能够看到的这座黄石叠山,原来就是依据这当时下面的一个自然喷泉而建的,使喷泉由山顶涌出,又流泻下来形成瀑布,很是美观。

旁边的这个亭子过去叫“观瀑亭”,后来也就是在民国期间,这个喷泉自然枯竭了,后来只能改名为我们现在看到的“待月亭”了,因为此亭原来观瀑布,所以靠近瀑布假山,后来没有水了,改成观月亭,可是,左等月不出,右等月不来,原来,我们看月亮都是就着水看,所谓“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流”,这样动静结合看月才有意境,可是,瀑布没有了,池塘又在亭子的西边,而人们看月亮都是上半夜看,那要就着东面的湖水才能看到这样的意境呢,无奈啊,所以也只能等待了,只好叫“待月亭”。

这边的竹林小径就是当年乾隆皇帝散步的小道,乾隆当了皇帝之后学着他爷爷曾六下江南,用现在人的话来说可以称得上是旅游爱好者了,他们走到哪写到哪,所以江浙一带留下了许多康熙、乾隆的墨宝,园内有两座御碑亭,康熙写了一块,乾隆写了三块碑。

为什么他们都写这么多碑呢?

一方面是乾隆的书法非常好,在当时,所谓“浓墨宰相刘庸,淡墨探花王文治,妙笔帝王就是乾隆”,另一方面,乾隆下江南时期,正是“康乾盛世”,可谓国泰民安,所以乾隆才有闲情游江南,也才有闲情舞文弄墨,所以才留下了那么多的墨宝,当然,在他写的那些碑文中我们也能看出乾隆忧国爱民的心态。

[乾隆御碑亭]

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乾隆御碑亭,单檐歇山顶,坐北朝南,三面敞开,北墙嵌有御碑三方可以说是扬州现存最大、最好的三块御碑了。

记载了乾隆五次南巡维扬,多次游览大明寺平山堂的事迹。

乾隆的书法飘逸潇洒,华美流畅,可以说是集柳公权和赵孟(音俯)的书法精华,在当时可以说是历代帝王里面比较好的,他自1751年—1784年的34年间六下江南,六临扬州,留下了三块碑,那么,我们大家看看哪个是他第一次来写的?

哪个又是他最后一次来写的呢?

表面上看来,三块碑字体都不同,其实就是乾隆一个人留下的,他年轻时期的字体飘逸潇洒,秀美有余,刚劲不足,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开始变的深沉含蓄,字体也变的遒劲有力,入木三分。

所以我们这样理解了,再来看他的碑就很容易明白写碑的次序了。

乾隆在碑文内容里每次都提到一个人,就是宋代欧阳修,他对欧阳修是十分崇敬的。

再看这三块碑,这块上面写着“梅花绽放为春寒,果见淮东第一观”,果然见到了淮东第一观——大明寺,很明显是第一次来写的,当时乾隆40岁。

再看这块碑上的这句,“蜀岗可见西吴苑,永叔何曾逊谢安?

”永叔就是欧阳修,他觉得比晋代大学者谢安毫不逊色,可见乾隆对他的评价是非常高的,再来看碑上这句“西寺西头松竹深,欧阳旧迹试游寻”。

说明已经来过了,这是第二次写的,当时乾隆46岁。

第三块上写“画舫轻移邗水滨,人思六一重游巡”,说的是过了好多年,又来到这里,原来看过的景致现在也不知道能否再找到了,这是1762年第三次写的,当时的乾隆51岁。

三次都写到欧阳修。

[天下第五泉]

现在我们可以过去看一下天下第五泉,从乾隆御碑亭向南有一片梅林,梅林南面有一小池,称为“上池”,池边有个六角尖顶的风亭,名叫“待月亭”。

亭前有深井,开挖于南朝宋大明年间,古称“下院蜀井”,当年这口井水的质量是非常好的。

欧阳修在扬州做太守时,专门为其建过“美泉亭”。

大家都知道,在历史上被称作“天下第一泉”的共有四个:

江苏镇江中冷泉、江西庐山谷簾泉、北京玉泉、济南的趵突泉,而被称作天下第五泉的只有扬州一个。

唐元和九年(814年)状元张又新著有《煎茶水记》曰:

“扬子江南泠水第一(镇江的中泠泉)、无锡惠山寺石泉水第二(歇马亭二泉),苏州虎丘寺水第三(虎丘寺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中职中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