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杨浦区高三上学期等级模拟考期末质量调研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543545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91.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杨浦区高三上学期等级模拟考期末质量调研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上海市杨浦区高三上学期等级模拟考期末质量调研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上海市杨浦区高三上学期等级模拟考期末质量调研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上海市杨浦区高三上学期等级模拟考期末质量调研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上海市杨浦区高三上学期等级模拟考期末质量调研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市杨浦区高三上学期等级模拟考期末质量调研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海市杨浦区高三上学期等级模拟考期末质量调研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杨浦区高三上学期等级模拟考期末质量调研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Word文件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市杨浦区高三上学期等级模拟考期末质量调研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Word文件下载.docx

A、B、C与材料无关,排除。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董仲舒的新儒学,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新儒学思想的准确把握。

4.与下面表格所示内容关联的史事是

A.商鞅变法

B.光武中兴

C.孝文帝改革

D.儒家文化圈

【详解】北魏孝文帝采取改汉姓、穿汉服、说汉语等措施,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结合材料鲜卑族改汉姓可知,材料所给信息指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C选项符合题意。

A、B、D与材料无关,排除。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准确掌握。

5.唐朝开创了政治新格局,主要“新”在

A.中央增设内朝,重用亲信

B.宰相集体议事,分工明确

C.实行文官制度,完善科举

D.设置内阁制度,总揽于上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为了加强皇权,削弱相权,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互分工,职责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标志中国官制的成熟。

结合材料唐朝新的政治格局主要体现宰相集体议事,分工明确,B选项符合题意。

内外朝制度是汉武帝时期出现的,A不符合题意,排除。

重文轻武,文人治国是在宋朝,C选项排除。

内阁是明成祖朱棣设置的,D选项排除。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解题关键在于对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的准确掌握。

6.学术界把明末清初称作“中西文化融会期”。

促成“融会”的世界背景是

A.海上丝路推动贸易繁荣

B.新航路开辟促进传教士东来

C.朝贡贸易吸引万国来朝

D.工业革命加速中西文化交流

【详解】公元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结束了世界各地之间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文明开始交汇融合,世界日益联系为一个整体。

明万历年间,耶稣会传教士来到中国,东西方文化交流由此开始,史学上称为“西学东渐”,B选项符合题意。

A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朝贡贸易本身就是一种不对等的关系,不利于与中西方文化融合。

C选项排除。

此时工业革命还未开始,D选项排除。

7.“他认为,……财产私有制,以及在私有制下的‘文明社会’剥夺了人的天赋人权。

”文中的“他”是

A.洛克

B.伏尔泰

C.卢梭

D.孟德斯鸠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卢梭主张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论,认为私有财产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但是他不主张废除私有财产,结合材料可知C选项符合题意。

A、B、D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启蒙运动的思想主张,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启蒙思想家的主张的准确把握。

8.“世界近代史开始于1500年,世界现代史开始于1900年。

”上述历史分期的视角是

A.革命史的视角

B.社会史的视角

C.进化论的视角

D.全球化的视角

结合已学知识可知,1500年前后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人类也由此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世界近代史开始于1500年”符合把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全球史观,故选D;

材料与革命史的视角、现代化的视角和进化论的视角无关,排除ABC。

点睛:

根据“世界近代史开始于1500年”,结合新航路开辟的史实和意义分析以及全球史观的内涵分析回答。

9.旨在把国王的权力关在“笼子”里的文件是

A.《权利法案》

B.《独立宣言》

C.《合众国宪法》

D.《法国民法典》

【答案】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限制了国王的权力,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A选项符合题意。

《独立宣言》是美国在独立战争期间发布的文件,与材料无关,排除B。

由于美国历史的特殊性,美国从殖民地到建国一直没有国王,C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民法典》树立了资产阶级立法的典范,与限制国王的权力无关,D选项排除。

10.“大雾弥漫。

大雾遮盖了流淌于排排轮船和肮脏的污染水源之间的泰晤士河。

大雾笼罩着埃塞克斯郡的沼泽与肯特郡的高地。

……”文中情境发生于

A.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

B.大革命时期的法国

C.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

D.大萧条时期的美国

【详解】根据材料“大雾遮盖了流淌于排排轮船和肮脏的污染水源之间的泰晤士河”可知事件发生在英国,说明第一次工业革命给英国带来了环境污染问题,C选项符合题意。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应认识到工业革命在带来生产力巨大跨越的同时,也带来巨大的环境压力。

11.“我国蚩蚩四亿之众,数千年受治于民贼政体之下,如盲鱼生长黑壑,不知天地间有□□二字。

”文中省略的两字是

A.君主

B.科学

C.西学

D.民权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

根据教材所学知识可知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要开过会,定宪法,所以省略的应该是民权二字,所以D正确,AB应该是新文化运动的旗帜,C也没有明显的时间性,排除。

考点:

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康梁维新派的思想主张

12.“白话通神,红楼梦、水浒,真不可思议。

古文讨厌,欧阳修、韩愈,是什么东西。

”这副对联可能出自

A.洋务运动时期的同文馆

B.戊戌变法时期的京师大学堂

C.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北京大学

D.抗日战争时期的西南联大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主要是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根据材料“白话通神,红楼梦、水浒,真不可思议。

”结合相关知识可知C选项符合题意。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的准确把握,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13.下表为英法美德四国工业生产总值在全世界所占的比重,导致列国比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国别年份

美国

德国

英国

法国

1870年

23%

13%

32%

10%

1913年

38%

16%

14%

6%

 

A.第二次工业革命

B.垄断与资本输出

C.帝国主义瓜分世界

D.世界市场形成

【详解】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率先完成,因此英国的工业产值在全世界的比重较大,到了19世纪中期后,第二工业革命兴起,美德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因此美国和德国的工业产值在世界比重迅速上升,A选项符合题意。

B、C、D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14.历史学家汤因比说:

“俄国不仅从西方输入工业革命,而且还从西方引进信仰作为反对西方的武器,这是1917年创造的俄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新起点。

”材料中的“信仰”是指

A.基督教义

B.人文主义

C.启蒙思想

D.共产主义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俄国十月革命的指导思想的共产主义,主要脱胎于《共产党宣言》,最早诞生于欧洲,D选项符合题意。

A、B、C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15.2018年7月,上海中华艺术宫举办了“从石库门到天安门”的大型展览。

此次展览反映的历史时期是

A.1919年—1945年

B.1921年—1949年

C.1919年—1949年

D.1931年—1945年

【详解】根据相关知识可知这次大型展览是一具有史诗气质的大型红色主题展览,以96幅作品象征中国共产党走过的96年卓越历程,既是对党的光辉历程和丰功伟绩的颂扬,也是对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牢记历史使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讴歌,更是对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走向美好未来的展望。

B选项符合题意。

A、C、D选项排除。

16.“欧洲仍以英法为中心,而亚太地区则以美国为中心”。

这一国际格局是

A.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B.雅尔塔体系

C.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D.多极化趋势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东亚以及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是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体系。

英法通过巴黎和会操纵欧洲,美国通过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在亚洲的中心地位,C选项符合题意。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包括政治、经济和殖民体系,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

雅尔塔体系以美国和苏联两极为中心,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争夺霸权的冷战,但不排除局部地区由两个超级大国直接或间接参与的战争。

1989年的东欧剧变和1991年的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上的瓦解,也象征着雅尔塔体系最终瓦解。

B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D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17.某城市举办了“站在‘十四年抗战’起点讲述抗战故事”的活动。

这座城市是

A.北京

B.南京

C.沈阳

D.上海

【详解】1931年日军在沈阳发动九一八事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从1931年9月18日到1945年8月15日,这个阶段被称为十四年抗战,C选项符合题意。

18.在某条约的附件上有这样的叙述:

“英法德意四大国为捷克斯洛伐克的新国界提供保证”。

该条约是

A.《大西洋宪章》

B.《慕尼黑协定》

C.《开罗宣言》

D.《联合国家宣言》

【详解】《慕尼黑协定》,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的一项绥靖政策。

结合材料可知B选项符合题意。

《大西洋宪章》,表明彻底摧毁纳粹暴政的决心,并提出了战后世界格局所赖以建立的一系列进步的、民主的原则,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

《开罗宣言》主要是解决对日本作战和督促日本无条件投降,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

《联合国家宣言》第一次使用了联合国家这一词,是联合国名称的由来。

19.某一场改革的内容可用“3R”概括,即复兴(Recovery)、救济(Relief)和改革(Reform)。

这场改革是

A.日本明治维新

B.俄国农奴制改革

C.苏俄新经济政策

D.美国罗斯福新政

【详解】受1929年—1933年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影响,使美国经济受到严重损失,罗斯福总统上台后,为了挽救资本主义制度,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关于罗斯福新政内容可以概括为“复兴、救济和改革”,结合材料可知D选项符合题意。

A、C、D与材料无关,排除。

20.与下图相对应的是

A.《布雷顿森林体系示意图》

B.《北约成员国示意图》

C.《美苏冷战示意图》

D.《欧洲联盟示意图》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盟的旗子是由12颗星星组成,12颗星代表的不是成员国数字,而是完美的象征,是圣母玛利亚的象征。

结合材料可知D选项符合题意。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美元为核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

北约是以美国为首的政治军事组织,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

材料并未反映美苏冷战,C选项排除。

二、综合分析题(共60分)

21.改革开放四十周年(15分)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

改革开放不仅使中国重新融入世界,实现民族振兴,也探索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1)某杂志要办一期纪念改革开放特刊,请完成下列内容框架设计。

(将字母填入相应空格中)

A.世界贸易组织B.经济特区

C.上海浦东D.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E.十一届三中全会F.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版块一、改革开放的起点

1978年,①召开。

版块二、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

农村:

实行②。

城市: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发展多种经济成分。

版块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初步开放:

1980年起,试办③。

深入开放:

1990年起,开发开放④。

版块四、融入全球化的大潮

1991年,中国加入⑤。

2001年,中国加入⑥。

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

版块五、改革开放和人民生活

百姓的衣食住行。

(2)不同史料展示了改革开放的不同侧面,将下列史料与其研究方向对应。

(将图片序号填入相应空格中)

①若要研究版块二最合适的是________________

②若要研究版块三最合适的是________________

③若要研究版块五最合适的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E②F③B④C⑤D⑥A

(2)①图②②图③③图①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的起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主要体现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0年中国设立四个经济特区,1990年浦东新区开放,改革开放进一步发展;

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根据材料可知板块2反映的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板块三反映的是中国的对外开放;

板块五反映的是改革开放后人们衣食住行的变化。

22.脱亚入欧

1885年,“脱亚入欧”出现在日本思想家福泽谕吉主办的《时事新报》上,旨在倡导西化。

材料一“所奉行的主义,惟在脱亚二字。

我日本之国土虽居于亚细亚之东部,然其国民精神却已脱离亚细亚之固陋,而转向西洋文明。

”“我国不可狐疑,与其坐等邻邦之进,退而与之共同复兴东亚,不如脱离其行伍,而与西洋各文明国家共进退。

——(日)福泽谕吉《脱亚论》(1885年)

材料二1897年驻华武官神尾光臣拜见张之洞时说:

“前年之战,彼此俱误。

今二日西洋人日炽,中(中国)东(东即东洋)日危,中东系同种同文同教之国,深愿与中国联络。

——《张之洞全集》(第三册)

材料三“进广公益、开世务、常重国宪、遵国法。

一旦缓急则义勇奉公以扶翼天壤无穷之皇运,如是者不独为朕忠良臣民,又足以显彰尔祖先之遗风矣。

——《教育敕语》(日本政府于1890年颁布)

材料四(1901年,日本哲学家井上哲次郎受陆军教育总监部委托发表演讲)“日本的道德,随着明治维新而发生了很大变化。

儒教陈腐了,佛教不行了,武士道也没有人提了。

……今后为了确定日本的道德,必须使构成了日本从来的道德思想的根底的东西(武士道),永远发展下去……不能与日本武士道精神调和的(西洋)道德主义,在日本绝不能繁荣。

——井上哲次郎:

《武士道的本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二中“前年之战”指何事件?

(2)材料一的“脱亚论”与后三则材料的观点有何矛盾之处?

(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脱亚入欧”论?

(1)甲午战争。

(2)材料一主张脱亚入欧,与西方国家共进退。

材料二则主张联合中国抗衡西方。

材料三则主张通过教育向国民灌输传统“忠”的观念,以做天皇的“忠良臣民”为爱国真谛。

材料四则要以武士道精神为魂,西洋道德为辅。

(3)观点参考:

如: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无论内政外交,“脱亚入欧”并不是主流,日本在吸收现代文明和西方国家竞争的同时也产生了“西化焦虑”,所以在思想领域有复古倾向。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脱亚入欧”论在实践上只是有选择性的使用,物质上模仿和学习西方,但在思想领域却是保守传统的。

(1)根据材料所给时间可知前年指的是甲午年,战争是甲午中日战争。

(2)根据材料“如脱离其行伍,而与西洋各文明国家共进退。

”可知材料一主张与欧美共进退;

根据材料“中东系同种同文同教之国,深愿与中国联络。

””可知主张联合中国对抗西方;

根据材料“如是者不独为朕忠良臣民,又足以显彰尔祖先之遗风矣”可知张通过教育向国民灌输传统“忠”的观念,以做天皇的“忠良臣民”为爱国真谛;

根据材料“必须使构成了日本从来的道德思想的根底的东西(武士道),永远发展下去……不能与日本武士道精神调和的(西洋)道德主义,在日本绝不能繁荣。

”可知,以武士道精神为魂,西洋道德为辅。

(3)根据材料可知,日本在脱亚入欧方面并不是一种社会主流思想,而是由选择的学习西方先进文明,在西化的同时也产生了西化的焦虑,在传统文化领域中处于一种保守状态。

23.留学大潮与近代中国

留学是国际教育交流的重要途径。

近代中国曾出现三次留学大潮,留学生西赴欧美,东渡扶桑,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材料一1872年8月,包括詹天佑在内的30名幼童乘船离上海赴美,成为中国近代第一批留学生,成为当时国人“睁眼看世界”的先锋。

1870年,经曾国藩同意并向清廷奏准,又与李鸿章磋商,制订了《挑选幼童前赴泰西肄业章程》十二条,最终,分四批各30名幼童赴美留学。

留学生除了学习军政外,不少是学习机械、造船、铁路、采矿、邮电、农业、医学专业的,从而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实业人才。

第一批留学生在“轮船招商局”门前的合影

材料二在1896年派出第一批13名留日学生后,赴日留学日渐成风。

据统计,1901年为280人,1902年9月为614人,1903年增至1300人,到1906年11月猛增至8000多人。

数万留学生中,除20岁左右的年轻人居多之外,也不乏老翁、幼童和女子。

大多学的是军事、政治等课程。

留学生中有黄兴、秋瑾、陈独秀、鲁迅等人。

材料三中国近代史上兴起的第三次留学热潮,当时国家正处于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时期,“人们感到痛苦彷徨”。

法国是资产阶级自由、民主、平等思想的摇篮,于是大批“输世界文明于国内”的人们,形成了“留法勤工俭学运动”。

五四运动前,留法学生不足200人,1919—1920年间,增至近1600人。

这次留学热潮的最大特点是,他们把“俭学”和“勤工”、教育和生产劳动有机结合起来,“以自己的实践对传统的留学教育进行了观念、内容和形式等方面的根本性变革,开创了中国留学教育的新纪元”,涌现了一大批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新型知识分子,如周恩来、蔡和森、邓小平等。

——摘选自李玉民《中国近代留学的三次热潮》

结合材料及所学,回答问题:

(1)概括三次留学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何不同?

(2)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三次留学的学习内容为何有此变化?

(3)谈谈三次留学大潮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1)材料一:

学器物(或技术)材料二:

学制度(或军事政治)材料三:

学思想文化。

(2)第一次:

两次鸦片战争惨败促使一部官员认识到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遂开办洋务派遣留学,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以维护清朝统治。

第二次:

甲午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器物改革的失败,面对瓜分危机,仿效日本“以强敌为师”的维新变法运动开启了以变制度为目标的改革探索。

第三次:

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让国人感到离民主共和越来越远,促使欲“输世界文明于国内”的有识之士从思想文化层面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适当赋分)

(3)本小题采用分项评分法。

评分要素是:

观点与论证、材料与史实、叙事与逻辑。

评分项一:

观点与论证

水平1:

回避问题,无观点、无论证。

水平2:

观点不甚清晰;

论证不尽一致、合理。

水平3:

观点鲜明;

论证一致、合理。

例如:

留学促进了近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

经历了向西方学习技术到政治制度再到民主思想的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

虽然由于国内外政局不断变化,留学热潮的特点也各不相同。

但是,谋求民族的独立、国家的富强则是不变的共同的主题;

涌现爱国志士豪杰在近代社会各个领域,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能从留学对近代中国经济、政治、思想、教育、军事、社会风气等其中几个方面的变革影响加以说明。

评分项二:

材料与史实

没有使用材料信息或所学知识。

能提取材料信息或使用所学知识。

能在所学知识与材料信息间建立联系,史实充分。

第一次留学生归国后为引进西方技术,成为洋务的技术和实业人才,如詹天佑设计中国人第一条铁路。

第二次留学在西方政治思想学说的熏陶下,成为反清爱国运动的主体,涌现一批中国民主革命运动的领导人和新文化运动的骨干分子。

第三次为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培养了一批骨干,也造就了一大批各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

能从出国的目的、学习的内容上、出国人员回国后的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

评分项三:

叙事与逻辑

仅罗列史实。

叙述连贯通顺。

叙述结构完整。

(1)根据材料“留学生除了学习军政外,不少是学习机械、造船、铁路、采矿、邮电、农业、医学专业的,从而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实业人才。

”可知第一批留学生主要是学习西方的技术。

根据材料“大多学的是军事、政治等课程。

”可知第二批留学生主要学习的西方器物。

根据材料“涌现了一大批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新型知识分子,如周恩来、蔡和森、邓小平等。

”可知第三批留学生主要是学习西方的文化。

(2)结合相关知识可知,第一批留学生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主要是由于国内开展洋务运动的需要。

第二批留学生学习西方制度,主要是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深,而进行的制度性探索。

第三批留学生学习西方文化,主要是由于辛亥革命失败后,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使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思想解放的重要性。

(3)关于留学大潮对中国的影响可以从留学的目的、学习的内容、留学生回国的作用等角度展开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社交礼仪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