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21世纪大学生心理健康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541023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3.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绪论 21世纪大学生心理健康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绪论 21世纪大学生心理健康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绪论 21世纪大学生心理健康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绪论 21世纪大学生心理健康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绪论 21世纪大学生心理健康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绪论 21世纪大学生心理健康Word文件下载.docx

《绪论 21世纪大学生心理健康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绪论 21世纪大学生心理健康Word文件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绪论 21世纪大学生心理健康Word文件下载.docx

21世纪,科学与社会的发展对大学生成才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21世纪是高科技的时代,要求大学生具有学习的能力,必须学会学习

面对21世纪,已经满足于以灌输来掌握知识的学习方式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新的时代对学习的要求是不仅要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掌握知识的能力(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等和方法,学会如何去学习。

清华大学原校长蒋南翔“文化大革命”前就曾在学校主持过师生参加的大讨论。

讨论的题目是:

学校教育应该给学生“干粮”还是“猎枪”。

所谓“干粮”就相当于知识。

很多同学讲,上了大学,自己要拿个“大口袋”使劲往里装“干粮”,用功学习,捕捉很多知识,满载出校门。

所谓“猎枪”是指学习的能力。

“干粮”再多总有吃光的一天,而“猎枪”可以在你没有食物的时候自己去捕捉。

有了猎枪就有了工具,就不会饿死。

可以说对“干粮”与“猎枪”关系的讨论,时至今天高科技的社会看得更加清楚。

面对高科技社会新知识不断涌现的现实,即使一个人天天不吃不喝不睡地学,而且所学知识都掌握了,但是面对知识的更新换代,所学的知识很快就陈旧了。

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前几年用“386”、“486”就觉得很满足了,现在用“586”,“奔腾4”,计算机发展很快,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知识陈旧得很快。

要想跟上新知识、新学科不断问世的时代,必须学会怎样去学习。

只有具备很强的学习能力的人才能从各种各样复杂的环境中求得发展与成才。

这是21世纪对大学生的第一个方面要求。

(二21世纪是高速发展的时代,要求大学生要有一种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要有面对挑战的勇气

21世纪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经济迅猛发展,社会日新月异,社会变化的速度已经让人来不及观察,来不及思考。

近几年来社会逃直坦通燮,如“当兵热”、“从政热”、“出国热”、“经商热”、“金融热”、“文凭热”„„就说明了这种变化。

其实,每一个

“热点”都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刺激着人们的心理,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社会的迅速变化使人们越来越感到,

适应的相对平衡期越来越短,动态调整期越来越长。

因此,面对发展迅猛的社会,变是必然的。

这就要求大学生要有视变化为正常的心态,不断地进取和创新,学习新的社会经验、新的知识,完善自己的个性,提高自己的能力,以增强自信,迎接新的挑战。

(三21世纪是竞争激烈的时代,要求大学生必须具备竞争的意识,要有承受挫折的能力

21世纪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带来职业选择的竞争,升学的竞争,考试的竞争。

“优胜劣汰”的法则,使得人们不得有一刻的喘息,否则,很快就会落伍;

任何人不奋力拼搏则无法生存。

每个人都想取胜,每个人都可能面对挫折。

因此,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要求我们大学生必须树立竞争意识,同时,还要有承受挫折的能力。

这是21世纪一个人取得成功必不可少的素质。

(四21世纪是人际交往更加频繁的时代,要求大学生要有与人合作的能力,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与人为善的道德观念。

人是社会的人,人不可以离群索居。

人一出生就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之中,并在社会生活中总是要和人进行交往。

因此,人际交往是每个人必须要学习的一课。

随着21世纪科技、通信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空间不断扩展,人际交往的范围也不断拓展,国际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多。

同时,随着个体独立意识的增强,对自身利益的关注和追求,使得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加剧,人际关系的冲突也会增加。

因此,面对人与人之间竞争加剧、冲突增多的现实,要求大学生必须具有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处理人际冲突的能力,善于同别人和睦相处,共同发展。

(五21世纪是人类生存更加尖锐的时代,要求大学生要懂得关心社会,学会关心他人

21世纪随着科技的发展,一方面给我们生活带来了恩惠,如洗衣机、吸尘器把我们从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但同时科技的发展也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如公害、环境污染、资源匮乏等,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的原因就是因为环境破坏已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

(和谐社会、全面发展的社会由于沙漠化日益严重,生存环境问题越来越需要引起重视。

在我国,近几年来,植被遭破坏,经常出现沙尘暴,严重影响人们的正

常生活和工作。

因此,21世纪人要与环境共存。

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懂得关心社会,关心环境,使人和自然更加和谐相处,学会关心他人,善待他人,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二、大学生成才需要健康的心理(仅有知识成不了人才,必须有健康的心理和积极的思维方式

时代呼唤心理健康,人才呼唤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将成为21世纪大学生成才的基础素质,并是大学生迈向21世纪的一张必备的通行证。

(一竞争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

“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竞争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前进,不断发展,不断超越自身。

在现代的市场经济社会,竞争是其内在的强大动力。

它引导、促进着社会的发展,更主宰着每个竞争者的个人命运。

入学、择业、晋升,竞争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另外,竞争必然会带来压力、挫折甚至失败,因此,拥有一个健康的竞争心理是使自己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竞争意识是对解决心理矛盾冲突所采取的积极态度,是在心理不平衡产生——消除——再产生——再消除的不断运动中生成并不断加强的。

竞争意识强的人,往往不甘人后,当落后于人时,便产生心理失衡,于是内心产生紧张、不满甚至羞辱等一系列心理反映。

这些心理对人具有激励的作用,于是,积极努力,奋起直追,直至心理失衡消除。

如此循环往复,竞争意识不断得到强化,个人能力水平不断提高,才能也得以充分发挥。

历史上无数事实证明,凡是有成就的杰出人才,都具备较强的竞争意识。

乒坛名将邓亚萍,多次在世界各种赛事中夺得冠军。

她谈到成功经验时说:

最重要的是一种不服输的个性。

从小打球只要谁赢了她,她就一定反复琢磨,认真苦练,再去找对手,直至战胜对手。

因此,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即在竞争中能保持一种积极健康的心态,正视自己、正视他人;

自信而不骄傲,谦虚而不自卑。

勤奋努力,不搞投机,满怀希望而不心存侥幸,正确看待竞争中的得与失。

那种把竞争理解为不择手段、争夺名利,把竞争理解为人与人的互相嫉妒、倾轧、坑骗、虚伪、投机等不健康心理,都对竞争极为不利,往往有害于社会和他人,更有害于自己。

“卢刚事件”

就是典型的事例。

卢刚是中国留美学生,因对指导教师和校方在其论文评奖和就业等方面的处理感到不满。

他认为导师是故意刁难他,偏爱他的师弟单林华(中国留美学生,于是,他对导师的仇恨、对单林华的嫉妒心日益膨胀,终于丧失理智,于1991年11月5日开枪打死了包括导师和单林华在内的5人,自己也当场自尽。

这一恶性事件影响极坏,它充分说明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环境中,保持健康心理,正确对待竞争的意义多么重要。

一个人意志的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性如如何,自我控制调节情绪的能力如何,以及一个人所具有的气质、性格的特征如何,都会直接影响到他的竞争能力和发展水平。

(二合作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

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而竞争大量发生在群体之间,即使是个人间的竞争,也往往不能脱离群体。

因此,能与不同的人有效地协同合作,就成为现代社会知识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就成为现代人,尤其是21世纪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

随着科技的进步,生产力的飞速发展,社会分工日趋精细,使得人类日趋一体化,世界已变得越来越不可分割。

卫星、电脑、空间技术、飞机等把人们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同时,人类面临的共同威胁,如生态危机、环境危机、人口危机、资源危机,所有这些重大问题的解决都要求人们具备全球意识、合作意识,通力协作,共创未来。

当今世界,任何国家、民族、地区,都必须与别的国家、民族、地区发生联系、交流合作,否则就无法生存。

每个人成就的取得和竞争的胜利,也日益依赖于群体的通力合作。

很多重大的科研成果,都是多人甚至多国通力合作的结果。

根据西方学者统计,自上个世纪以来,在获得诺贝尔奖金的科研成果中,合作成果增长很快。

通过合作而获奖的人,1901-1925年占全部获奖者41%,1926-1950年增加到65%,1951-1972年上升为79%。

1961年美国10年的阿波罗登月计划,有42万人参加,涉及2万家公司、120所大学。

可以预见,21世纪的重大发明将大多数属于人才群体通力协作。

(中国航天,神舟5号、6号,杨利伟;

刘翔百米跨栏

因此,注重培养有利于合作的心理素质就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与人

交往时要善于交流、理解、沟通、信任,要尊重合作者的意见,理解合作者的观点,对合作者给予高度的信任,以减少误会、猜疑、隔阂与内耗,使群体中每个人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开发潜能,在合作中建立和谐互补的人际关系,求同存异,正视自己和别人。

当冲突和矛盾发生时,以合作为重,树立全局观念。

有时为了大局和集体利益,个人应做出某种利益的牺牲,使群体的共同目标最终达到。

要做到这一点,培养开放的性格是十分重要的内容。

开放的性格特征,即指不把自己封闭在狭隘的圈子中,乐于并自觉地、主动地与他人、环境、社会发生联系,对环境与他人表现出宽容与适应、和谐与平衡的特性,既能悦纳自我,又能悦纳他人。

这种人一方面豁达大度,通情达理;

另一方面,能乐观地对待人生的挫折和困难,不因一时的挫折而气馁,也不因一时的失败而沉沦,始终相信奋斗的力量。

(三适应社会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

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变化迅速。

社会结构重新组合,行业重新划分,技术不断进步,商品更新换代,社会潮流追风逐浪,一切都在变动不居。

这种种的变化,使千百万人不得不经常离开自己已经熟悉或刚刚熟悉的生活、工作环境而投人到新的生活、工作环境中去。

面对迅速变化的环境,现代人必须具备灵活的应变能力和良好的适应能力即面对新的工作环境、学习环境、人际环境和生活环境,能尽快地适应并积极地投其中,而不会因为新的变化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应,影响其工作学习和生活,而是积极运用环境提供的各种条件,机动灵活地进行积极的心理调适和行为调控。

(不变的是“变”,只有变是不变的总而言之,就是要做好三个适应:

1.对环境的适应

对环境的适应,即对外界环境不苛求、不抱怨,以积极的心态去适应。

尤其是面对不利的环境时,能积极调整自己的不适应心态,充分调动内在的积极性,去努力学习、认识并适应环境。

在此过程中,优化自己的情绪和心态,改善自己的个性,为自己的发展创造条件和机会,同

时,在一定程度上主动地改造环境。

2.对他人的适应

对他人的适应,即对他人应宽容、尊重,以积极灵活的态度与人交往,而不苛求于他人。

哲学家莱布尼茨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何况比叶子复杂得多的人就更不可能是相同的。

因此,在与人交往时,不可用完美的标准去衡量他人,当他人一旦不满足你的标准时,就对他人失去信心、信任;

反之,既看到别人的优点、长处,也看到其缺点、不足,同时宽容待人,采取积极的态度淡化矛盾、化解矛盾。

这样,既有利于人际关系的改善,又有利于自身的发展。

3.对自己适应(生命的价值取决于我们本身

对自我的适应,即悦纳自己,不苛求自己。

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造就了独特的自我,适应社会首先要适应自我。

在每个人心中“现实的自我”与“理想的自我”往往有一定的差距,悦纳自己主要是指悦纳“现实的自我”,既能悦纳自己的优点,也能正视自己的缺点,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审视自己。

在对自己实事求是的认识下,客观实际地对自己提出适宜的目标和要求,自信乐观地融人生活,向着“理想的自我”发展,不断完善自我,而并非对自己过度地苛求、强迫,自责、自卑,影响自我的发展。

(《心灵10游戏》P17、21,20美元的钞票,画家的画,让人找出不足与优点

(四战胜挫折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

21世纪的大学生应该具备优良的心理素质,特别是要具备高度的耐受挫折的能力,以便在遭遇挫折、困难时,能够正确地对待,理智地分析原因,冷静地思考对策,变挫折为激励,变压力为动力,克服和战胜挫折、困难,最后走出困境,步入成功。

心学上讲的挫折,是指当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或是在生活、在环境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其动机不能实现或生活不能正常的进行时的情绪状态。

行为科学还揭示了挫折是一种主观感受。

不同的人面对同样的环境和问题,有人感到是挫折,而有的人则没有挫折的感受。

事实上,现实生活中挫折是普遍存在的。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多多少少会遇到一些挫折。

关键是如何正确认识和正确对待。

历来有两种对待挫折的态

度:

一种是正视挫折,对挫折的普遍性有明确的认识,对挫折有良好的心理准备,因此,面对挫折时能“处变不惊”,耐心分析,总结经验教训,坚忍不拔,再接再厉,直至取得成功;

另一种则是对挫折没有心理准备,一经挫折则惊慌失措,怨天尤人,消极痛苦,甚至从此沉沦。

面对挫折的两种截然不同态度表明,挫折一方面可以给人以打击,带来痛苦和沉沦,但另一面也可以催人奋起,使人受到磨砺和锻炼而更加坚强,更加努力不懈。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道理就在于此。

(P40《关上身后的门》英国首相劳合·

乔治,关上身后的门——意味着重新开始

21世纪的大学生肩负历史重任,应从现在起就有意识地磨练自己的耐受挫折能力。

充分认识挫折的难以避免性,对事物应作出正确分析,正确认识挫折产生的原因,学会心理调适的方法,以尽快摆脱消极情绪,继续奋斗;

确立和适当调整成就目标,以减少挫折感;

有意识地磨练自己,增加自己的耐挫能力是战胜挫折的积极手段;

培养不屈不挠、坚忍不拔的精神,锻造坚强的人格,从而不断地克服挫折,战胜因难,走向成功。

三、21世纪大学生心理成长面临的问题

(一社会化与个性化的矛盾

个人心理成熟的过程就是实现社会化的过程。

一个人从生来由一个赤裸裸的生物个体变成一个具有一定的社会意识、适应一定的社会规范、从事一定的社会实践、掌握人类社会所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继承一定的文化传统、对社会作出一定贡献的社会的人的过程,就是社会化的过程。

大学生正处于社会化过程的关键时期。

个人社会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个性化的过程。

一方面,个人通过环境的影响、社会的教育和个人的社会实践,掌握人类社会所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继承一定的文化传统,形成一定的社会意识,掌握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形成了一个社会成员的心理面貌,实现其个体的社会化;

另一方面,由于个人的遗传素质不同,具体的环境与教育条件不同以及实践活动的差异,使每个人又获得了不同的知识经验与生活体验,形成了

个人在观点、信念、兴趣、爱好、能力与性格上的差别,即形成了不同的个性。

可见,个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乃是同统一过程的不同方面。

社会化的主导方面形成了人的心理活动的共性(包括人的民族性、阶级性、集体性等,而社会化的特殊性与差异性则构成了人的个性。

任何人在实现社会化的过程中也在形成自己的个性。

这是必然的客观过程。

从教育的目标来说,它既要求每个学生达到社会化的共同要求,成为社会合格的成员。

.同时,它也允许社会个体成员积极发展自己的个性,使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共同为社会、为国家作出贡献。

因此,大学生实现社会化的共性要求同发展大学生的个性并不矛盾。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个体个性化的过程可能同社会化的要求相一致,也可能同社会化的要求不一致。

在后一种情况下,由于环境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个人获得了消极的影响和体验,就有可能使个性的形成产生反社会的倾向。

因此,要使大学生的社会化与个性化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培养出良好的个性品质,必须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与教育环境。

大学生要求发展自己的个性,这是完全正当的、合理的要求,但是,不能把发展个性与培养共性对立起来。

凡是人,都有人的共性,但家庭和学校教育如果只强调共性,只要求学生的一切思想和行为都服从统一的要求,而不允许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理想、信念,在行动上自由选择,必将束缚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的心理压抑、消沉,甚至向病态的方向发展。

反之,如果大学生只要求发展个性而不要共性,只要个人的自由而不要集体的约束,其结果将会使他们的思想和行为脱离社会化的正常轨道,走向不健康或者危险的境地。

所以,社会主义教育希望大学生发展各自的个性,能各尽所能为社会做出贡献,同时也期望他们形成良好的共性,成为现代中国的合格公民。

(二传统价值观与现实市场经济取向的矛盾

我国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价值观,在评价人的行为时,一向是重义而轻利的,即衡量一个人行为的意义,是看他的行为是否符合“义”

的要求,而不是看他对个人利害关系的影响。

所谓“义”,按照墨子的观点,就是“国家百姓之利”,因此,义与利的

关系实质上就是国家百姓之利与个人之利的关系。

中国古代思想家都认为,义与利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两种心向或欲求,而关键、是个人的私利要服从国家百姓之公利。

是私利服从公利,还是公利服从私利,这是中国传统价值观判别“君子”与“小人”的标准。

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经济的法则是自由竞争、等价交换。

按等价交换的法则来评判人的行为,自然是获利越多,越有价值。

(贫家为孝,讲究重心不重迹,重迹无孝子;

平常我们所谓“好人”,讲究重迹不重心,重心无好人。

十几年前,大学生张华为抢救落入粪池的老农而牺牲曾引发了一场争论:

一个年轻的、有文化的大学生为救一个没有文化的老农而牺牲是否值得?

近年来,一些人见义勇为的义举又引发了同样的争论:

这种行为是否有价值?

这种不同价值观辩论的实质依然是义与利的关系问题。

而最后的价值观取向显然会把大学生引致不同的方向:

或者是见义勇为,或者是见利忘义,见危而远遁之。

从理论上讲,把思想领域中判断道德行为的准则同经济领域中市场交换的法则混为一谈是不正确的。

经济是道德思想的基础,道德是经济的上层建筑。

道德思想和理论既要反映社会经济的要求,又要高于经济,以引导人们的行为向符合社会公众长远利益的方面发展。

如果完全按等价交换的法则来规范人的行为,那么,从古至今就无道德可言了。

由于市场经济对学校的影响和渗透,许多大学生常常会面临矛盾的抉择:

是舍弃个人的小利而服从国家人民之大义,还是舍国家、人民之大义而求个人之实惠?

这种取舍最后会形成两种根本对立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也是当今时代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挑战,需要慎重地加以思考和抉择。

(三东西方多元文化的矛盾和冲突

随着世界范围内人们之间交往的增多,以及信息广泛而迅速的传播,现代人比以往任何时代的人都更多地感受到不同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影响。

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他们通过各门课程的学习,通过书刊、报纸、电视、电影和国际互联网络,可以广泛地接受世界各国政治、经济、哲

学、宗教、文学、艺术、道德、法律等方面的影响,这种种影响又不可避免地在中国大学生头脑中形成东西方多元文化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例如,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人,西方的恋爱观、婚姻观、家庭观、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通过各种渠道渗透到大学生的观念中。

以恋爱观为例,按照中国的传统观念,恋爱是为了结婚,结婚是为了组成家庭,生儿育女,使家族和民族繁衍不绝。

所以,对婚恋中的男女,都希望“白头偕老,天长地久”。

可是,现在许多大学生并不是都持这样的恋爱观。

他们说:

“不求天长地久,只求一时拥有。

”他们寻求现时精神上的寄托和慰藉,并不在乎将来是否能结合在一起。

这种不以结婚为目标的恋爱观显然是“新潮”的,而非“传统”的。

这种新潮的恋爱观明显是堂于西方文化的影响,而非单纯土生土长的产物。

在大学生成才的目标上,我们也可以看到东西方文化的矛盾和冲突。

中国传统思想对读书人的期望是“学而优则仕”,“治国兴邦”,从现时社会主义教育的目标来说,是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总而言之,都是以国家民族的兴旺发达作为青年人的使命,期望他们成为国家的栋梁和社会的中坚,为人民服务。

然而,一些大学生受西方人本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往往以“自我实现”作为个人的最高追求,以满足个人需要作为生活的目标,说到底,都是以个人为中心。

虽然“为人民服务”与“自我实现”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结合,但二者的思想体系和出发点却是根本不同的。

东西方文化在婚姻观、家庭观、成才观、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别,必然会在大学生的思想上引起矛盾和冲突。

这种矛盾冲突的一种结果是用一种文化代替另一种文化;

另一种结果是两种文化互相融合。

从我国大学生和留学生的现实情况看,后一种结果更具有普遍性。

但在国内和国外的不同社会背景下,融合的性质和程度就有所不同。

在东西方文化矛盾和交融的过程中,如何保持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如何保持社会主义文化的进步与繁荣,以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也是大学生形成优良心理素质所面临的考验。

四、21世纪大学生应具备的心理品质

我们正处在一个充满希望和竞争的时代,大学生无不渴望自己能顺利地成才成功。

但由于个人成才成功与其是否具备成功的心理素质有着直接关系。

因此从教育者的角度看,育人要以攻心为上,要十分注意对学生实施以培养成功心理为目标的心理教育,要着重培养学生的优秀心理品质,诱发积极情感。

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应当高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