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中出现的成语其典故与出处等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534076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选读》中出现的成语其典故与出处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论语选读》中出现的成语其典故与出处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论语选读》中出现的成语其典故与出处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论语选读》中出现的成语其典故与出处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论语选读》中出现的成语其典故与出处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语选读》中出现的成语其典故与出处等Word文件下载.docx

《《论语选读》中出现的成语其典故与出处等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选读》中出现的成语其典故与出处等Word文件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语选读》中出现的成语其典故与出处等Word文件下载.docx

’子贡问: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

‘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子贡向老师请教怎样去治理政事。

“要有充足的粮食,要有充足的军备,要让民众对政府有信心。

”子贡说:

“如果迫不得已,必须去掉一条,在这三条中先去掉哪一条呢?

”孔子说:

“去掉军备。

”子贡问:

“如果迫不得已,必须再去掉一条,在其余的两条中先去掉哪一条呢?

“去掉粮食。

自古以来人人都免不了死亡,但是,如果民众对政府失去信心,这个国家就立不起来。

I[比而不周]

指小人相互勾结而又各怀鬼胎。

(语出见[周而不比])

O[博施济众]

意为广泛地给民众以好处。

“博”,宽广;

“施”,给予;

“济”,救济、帮助。

雍也》:

“子贡曰: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可谓仁乎?

’子曰:

‘何事于仁!

必也圣乎!

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子贡问老师:

“如果有人广泛地给民众以好处,又能帮助民众过上好日子,怎幺样?

可以说是仁道了吗?

“这哪里仅仅是仁道!

这一定是圣德了!

尧、舜这样的圣人或许都难以完全做到呀!

仁是什幺呢?

自己要立得住,也要使别人立得住;

自己要行得通,也要使别人行得通。

能够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事例做起,可以说这就是实践仁道的方法了。

”唐朝著名思想家韩愈在《读墨子》中,把“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加以提炼,他说:

“孔子泛爱亲仁,以博施济众为圣,不兼爱哉?

O[博学笃志]

意为广泛地学习,而又坚守住自己的志趣。

“笃”,忠实,一心一意。

子张》: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夏记述孔子的教诲说:

“广博地学习知识,坚守住君子之道,紧扣住切近处的事物去问、去思,就能领悟到如何做人、如何为道的道理,故而仁德也就在其中了。

U[不耻下问]

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的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

公冶长》:

“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文子”是卫国大夫孔圉,谥号为“文”。

中国古代的谥法,是帝王、诸侯、卿大夫、大臣等人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生前的事迹和品德,评定一个称号,对其一生盖棺定论的制度。

子贡请教老师:

“孔文子这个人凭什么得谥号为‘文’呢?

”孔子依据《逸周书·

谥法》关于“学勤好问曰文”的规定,回答说:

“他聪明、勤奋、好学,又能谦虚地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问题,不以为耻,所以用‘文’字做他的谥号。

U[不见经传]

意为没有见到经传上有这样的记载。

“经传”,指被古人尊崇为典范的著作。

《论语·

微子》篇说:

“逸民:

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

”“逸民”,就是隐逸起来不愿出仕做官的人,这里的七人,都是古代有名的“逸民”。

宋代著名思想家朱熹于此作注:

“朱张,不见经传。

U[不义富贵]

指违背道义而得来的富贵。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疏食”,粗粮。

“水”,古人常以“汤”和“水”对言,“汤”是指热水,“水”,就是冷水。

“肱”,胳膊。

“吃粗粮,喝冷水,把胳膊弯曲起来当枕头,学而所得的乐趣也就在其中啊!

干那种不符合道义的事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孔子强调要“见利思义”、“见得思义”,他说: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U[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泰伯》:

“子曰: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孔子说:

“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考虑那方面的政务。

U[不教而诛]

意为事先不加教育,不指明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就去处罚或杀戮犯错误的人。

“教”,是教化、教育;

“诛”,是杀戮。

尧曰》:

“不教而杀谓之虐。

”孔子回答子张问政时,提出要“尊五美,屏四恶。

”他认为,那种不加教化就去惩罚或杀戮的政治,叫做“虐”,也就是残忍,应列为必须摒弃的四种恶政之首。

《汉书·

董仲舒传·

对策》引孔子的话时改为“不教而诛谓之虐。

U[不惑之年]

特指人生四十岁。

为政》: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他四十岁时,正在全力治学,教书育人。

经过“三十而立”之后,有了丰富的阅历,掌握了广博的知识,故而称这时是“四十而不惑”。

C

A[察言观色]

意为考察别人的言语,观看别人的表情。

“察”,考察。

“观”,观看。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在邦必达,在家必达。

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

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子张请教老师什么是“达”,他混淆了“闻”与“达”的区别。

“闻”,是好务虚名。

“达”,是通达、豁达。

孔子告诉他:

“什么是达呢?

品质正直而坚守道义,对人既考察他的言语,又观看他的表情,从思想上愿意谦让于人。

这样的人,做国家的官员必然事事行得通,在大夫家做事也必然行得通。

什么是闻呢?

表面上似乎爱好仁德,实际的行为却违背仁德,自己以仁人自居而毫不疑惑。

这种人,做国家的官员必然会骗取荣誉,在大夫家做事也必然会骗取荣誉。

A[草偃风从]

形容草隨风而倒,借以比喻为政者的德治教化会影响、感化百姓。

“草”,指百姓。

“风”,指教化。

“偃”,倒下。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

‘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对曰:

‘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任彦升集·

策秀才文》有“上之化下,草偃风从”之说。

HE[彻上彻下]

意为贯通上下。

“彻”,指贯彻。

子路》:

“樊迟问仁。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朱熹集注》于此处作注说:

“此是彻上彻下语。

”樊迟请教老师什么是仁。

“平日在家谦恭而端庄,在外做事认真而敬业,与人相处忠实而诚信。

这几种品德,即使去了尚未开化的夷狄之邦,也不能丢弃呀。

”这样的回答,讲得非常透彻,因而称得上是“彻上彻下语。

HEN[陈蔡之厄]

比喻在旅途中食宿遇到困难。

“陈蔡”,指东周时期的两个诸侯国。

“厄”,是灾难。

卫灵公》篇记载: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

子路愠见曰:

‘君子亦有穷乎?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史记》对此事有更为详尽的记载。

孔子周游列国,有一次,在从陈国去蔡国的时候,被人围困,断绝粮食,七天没有起火做饭,跟随的弟子们都饿病了,爬不起床来,孔子仍弦歌不止。

子路很不高兴地来见孔子,问道:

“君子也有穷困的时候吗?

“君子在穷困的时候依然能坚守自己的道德,小人如果穷困就会放肆横行、无所不为。

”后人为纪念此事,把孔子被困之处命名为“弦歌台”,现在是国家旅游局开发的“孔子周游列国”旅游线路必至景点。

《孟子·

尽心下》说:

“君子(指孔子)之厄于陈蔡之间,无上下之交也。

HENG[成人之美]

指心甘情愿地帮助别人做成好事,或实现其美好的愿望。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美”,指好人好事。

“恶”,指坏人坏事。

君子的价值观是“仁、义、礼、智、信”,所奉行的是“忠恕”之道,因而必定要成人之美,而绝不能成人之恶。

小人的态度恰恰与此相反。

HENG[成仁取义]

指为正义而献出生命。

卫灵公》: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和《孟子·

告子上》:

“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志士仁人,不会由于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德,只会用牺牲生命来成全仁德。

”孟子说:

“爱惜生命,也是我的愿望;

维护正义,也是我的愿望。

如果这两者不可能同时得到的话,宁可牺牲生命去维护正义。

”孔孟提倡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精神,在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他在就义之前写下名扬千古的《绝命赞》: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表达了自己为真理和正义而献身的坚定信念。

HENG[成事不说]

意为事情已经过去就不必再提了。

“成事”,指既成之事。

“说”,指解说、提起。

“哀公问社于宰我。

宰我对曰:

‘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

使民战栗。

’子闻之,曰: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宰我是孔子的学生,名予、字子我。

“社”,就是土神,古代祭祀土神时,要替他立一个木制的牌位,叫做社主。

鲁哀公问宰我做社主用什么木。

宰我回答说:

“夏代用松木,殷人用柏木,周人用栗木,这叫做使民众战战栗栗。

”孔子听到宰我的解说后,责备他说:

“已经做过的事不便再解释了,己经付诸行动的事不便再劝谏了,已经过去的事不便再追究了。

”体现的是对前人过错的一种宽容态度。

HU[处之泰然]

意为在面对困难或紧急情况时沉着镇定。

也作“泰然处之”。

“处”,是处置、对待。

“泰然”,形容毫不在意的样子。

也指对待事情无动于衷的态度。

‘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朱熹于此作注:

“颜子之贫如此,而处之泰然,不以害其乐。

”“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颜回,字子渊,亦称颜渊。

“箪”,是古代盛饭的圆形竹器。

“瓢”,葫芦剖而为半,用作盛水之器。

孔子称赞颜回说:

“多么有修养啊,颜回!

一竹筐饭,一瓜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那样的穷苦和忧愁,颜回却从不改变他勤奋学习而得到的快乐。

多么有修养啊,颜回!

”孔子也曾说自己“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这两段话,充分反映了孔、颜师徒不怕吃苦,以苦为乐,在学习和追求道德理想中获得的精神愉悦。

宋儒对此极为重视,深入探讨了“寻孔颜乐处,所乐何事”的问题,意味深长。

朱熹所注,点出了问题的根本,肯定了颜回面对困难,处之泰然,以苦为乐的人生态度。

HUA[川流不息]

形容时光、人群、车船等像河水那样流个不停。

“川”,即河流。

“息”,指停止。

《论语子罕》: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孔子站在奔腾而去的河水边,感叹地说:

“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

日夜不停地流去。

”在南朝梁武帝时期的周兴嗣所编《千字文》中,用“川流不息,渊澄取映”比喻人们加强品德修养,就可以像大河川流不息那样延及子孙,像碧潭清澄照人那样影响世人。

ONG[从井救人]

跟从落井的人跳下井去搭救他。

喻意是假如做好事的方式方法不恰当,不仅事与愿违,反而会危及自己。

《论语雍也》:

“宰我问曰:

‘仁者,虽告之曰:

井有仁焉,其从之也?

‘何为其然也?

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

可欺也,不可罔也。

’”宰我假设了一个情境去问老师:

“一个仁人,如果告诉他说:

有人落井了,他会跟着跳下去救人吗?

“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对于君子,你可以使他前往,却不可以陷害他;

他可能被骗前往,却不会在欺骗面前不辨真假、被人愚弄。

”孔子认为,救人也好,行仁义也好,都应当讲究方式方法。

《镜花缘》第七十一回有这样的话:

“即使草木有灵,亦决不肯自戕其身,从井救人。

ONG[从心所欲]

随着自己的心意去做事。

语出《论语为政》: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十五岁立志做学问;

三十岁时“立于礼”,能够自觉地按照“礼”的规范做人做事;

四十岁时进一步通达做人的道理,能够在是非荣辱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懂得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

五十岁时“知天命”,通晓《周易》之天道、地道、人道,能够把握自然的规律,因而“可以无大过矣”;

六十岁时能够听得进去各种意见,把毁誉置之度外,对好话、坏话都抱有理解和包容的态度;

七十岁时可以随着自己的心意去做事,但是做任何事情都不超越、不违反社会的规范、规矩。

这就是说,一个人,只有经过不断地学习、修养、历练,才能实现内心感知和外部世界的高度统一,从而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人生最高境界。

HUN[存而不论]

把问题保留下来,暂不讨论。

《论语雍也》篇说:

“樊迟问知。

‘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樊迟请教老师什么是智慧。

“着力引导民众趋向仁义,要对鬼神敬而远之,这就是智慧。

”《论语》记载,孔子对鬼神是持怀疑态度的。

但他为什么重视丧祭之礼,也就是主张敬鬼神呢?

就是要借助民众信仰鬼神的心理,通过祭祀的仪式,教化民众的孝道和仁爱精神,使“民德归厚”。

《庄子.齐物论》说:

“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

”“六合”,是指天地四方。

鬼神之事,就属六合之外的事物,孔子“敬鬼神而远之”,所持的就是“存而不论”的态度。

D

A[大受小知]

形容大材小用。

“大受”,指能够委以重任。

“小知”,指可以办具体小事。

语出《论语卫灵公》:

‘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

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对于君子,不可以从小处去观察他,但可以委以重任。

对于小人,不可委以重任,但可以从小处考察他。

”这是孔子关于如何识人、用人的一个重要观点。

A[大言不惭]

说大话不感道惭愧。

《论语.宪问》篇说:

‘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怍”,是惭愧之意。

“若有人说大话而不感道惭愧,那么要他去做也就很难。

”朱熹于此处作注:

“大言不惭,则无必为之志,而不自度其能否矣。

欲践其言,岂不难哉!

AI[待贾而沽]

比喻读书人等待时机出来做官。

“沽”:

出售。

指等待高价出售。

语出《论语.子罕》:

‘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

求善贾而沽诸?

‘沽之哉,沽之哉!

我待贾(价)者也。

’”“韫”:

把宝藏起来。

“椟”:

藏宝的木匣。

“贾”:

一是指商人,二是指价钱。

子贡因老师身怀治世之道而未出来做官,故而以美玉设问。

“这里有一块美玉,是把它放在匣子里藏起来呢?

还是求一个好价钱卖掉呢?

“卖呀!

卖呀!

我是在等待识货者。

”子贡强调的是一个“求”字,孔子强调的是一个“待”字,其中的境界大不相同。

孔子非常希望有机会出来做官,以实现他的政治理想。

但他是有原则的,即所谓“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违背自己的政治意愿去“求”官,他是不干的。

他还说: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如果有人用我,就行此道于世;

不用我,就藏此道于身。

这就是那个“待”字的含义。

AI[待人接物]

指与人相处之道,“物”在此处也指众人。

《论语.里仁》篇说:

‘参乎!

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

‘唯。

’子出,门人问曰:

‘何谓也?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曾参呀!

我的学说贯穿着一个中心思想。

”曾参说:

“是。

”孔子出去以后,弟子们就问:

“这是什么意思呢?

“先生的学说,只有忠恕二字啊!

”“忠”,是真心待人;

“恕”,是推己及人,“忠”、“恕”二字是实践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学说的两个方面。

朱熹在《朱子语类.论语(子曰参乎章)》中说:

“且看《论语》,如《乡党》等处,待人接物,千头万状,是多少般,圣人只是这一个道理做出去。

AN[箪食瓢饮]

“箪”:

盛饭之器。

“瓢”:

盛水之器。

形容贫苦的生活。

语出《论语.雍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这是孔子赞扬弟子颜回不怕吃苦,勤奋好学精神的名言。

ANG[当仁不让]

指在遇到应该做的事情时,要挺身而出,积极主动地予以承担,而不能推诿。

‘当仁不让于师。

’”朱熹于此作注:

“当仁,以仁为己仁也;

虽师亦无所逊。

言当勇往而必为也。

”这也就是要见义而勇为。

孔子向来以谦让为美德,强调以礼让治理国家。

他同时又强调,当面临需要维护仁德的情况时,即便是对于老师,也不能谦让。

可见孔子讲“让”与“不让”,是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的;

是从实际出发,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的;

是当让则让,不当让则不让。

孟子认为,孔子善于适应时势的变化而应变,称他是“圣之时者也”,于此可见一斑。

AO[道(路)不拾遗]

形容社会安定,民风淳朴。

“遗”:

丢失的东西。

意为把东西丢失在路上也没有人拣去据为己有。

《论语.微子》篇说:

“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归”,是馈赠之意。

“女乐”,指歌姬舞女。

齐国馈赠给鲁国一批歌姬舞女,鲁国的执政上卿季桓子接受了,三天不理朝政。

孔子感到非常失望,愤然离开鲁国。

这里记载的是鲁定公10年,孔子任鲁国大司寇(掌管全国公安司法工作的官员)期间的一件事。

当时,孔子采取礼治德化与政令刑罚相结合的方法,使鲁国的刑事案件大幅度减少,社会风气大变,出现了民安政清的局面。

然而在国内,由于他的治世之道触犯了当时权贵的利益,遭到皇族“三桓”的猛烈攻击。

各诸侯国也对鲁国起用孔子深感不安。

于是,齐国就用“女乐”之计迷惑鲁定公和“三桓”之一的季桓子,离间孔子与他们的关系。

孔子因反对此事,看到鲁国没有希望了,就再次离开鲁国,周游列国。

《韩非子.内储说下》评价孔子在鲁国从政的政绩说:

“仲尼为政于鲁,道不拾遗,齐景公患之。

AO[道不同,不相为谋]

意为主张不同,不必互相商议。

语出《论语.卫灵公》:

‘道不同,不相为谋。

’”

AO[道听途说]

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路上听来的话。

语出《论语.阳货》:

‘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听到道路上的传言就四处传播,这是抛弃道德的行为。

E[豋堂入室]见[升堂入室]

[颠沛流离]

“颠沛”:

跌倒,比喻生活困难、窘迫。

“流离”:

为生计而东奔西走,家人离散。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这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颠沛,倾覆流离之际。

“富与贵,是人人所盼望得到的;

不用正当的方法去得到它,是不应该接受的。

贫与贱,是人人所厌恶的;

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是不应该摆脱的。

君子如果抛弃了仁德,怎样去成就他的名声呢?

君子是不会在吃顿饭这样短暂的时间内丢掉仁德的,在仓猝匆忙的时候必然是这样,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必然是这样。

[笃信好学]

“笃”:

忠实、坚定。

指有坚定的信仰,并能勤奋学习。

语出《论语.泰伯》: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

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这是孔子对其弟子们的要求,他说:

“要坚定地信仰我们的道,勤奋地学习它,誓死捍卫它。

危险的国家不要进入,动乱的国家不要居住。

天下有道时就出来干事业,天下无道时宁可隐居起来。

国家政治清明,自己却因无所事事而贫贱,这是耻辱;

国家政治黑暗,自己却因同流合污而富贵,也是耻辱。

F

AN[犯上作乱]

冒犯君主,造反作乱。

犯:

触犯、冒犯。

EI[非礼勿视]

颜渊》对待没有礼貌的人,应当避免接近他,一但人适应了非礼的事,便会渐渐失去坦白公正的心,不能主持公道。

ENG[风行草偃]

颜渊》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在上位者的德政好比是风,老百姓的德行好比是草,风加诸于草上,草必定会随风仆倒·

[分崩离析]

“分崩”:

破裂。

“离析”:

散开。

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不可收拾。

语出《论语.季氏》:

“孔子曰: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反求诸己]

意为回转过来追究一下自己。

“求”:

寻找,追究。

“诸”:

“之于”的合音。

《论语.卫灵公》篇说: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君子遇事总是要求自己,小人遇事总是要求别人。

”他告诉我们的人生态度是:

“不怨天,不尤人。

”(《论语.宪问》)君子对人对事,总是多从自己方面找原因,多要求自己,多充实自己。

孟子发挥了孔子的思想,《孟子.离娄上》说: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

G

A[刚毅木讷]

子路》刚毅木讷,近仁·

(公正无欲,果敢坚忍,性情质朴,言谈迟钝,是接近仁者的风范·

O[功亏一篑]

子罕》:

“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堆聚一座山只差一笼土沙即可完成,但半途而废,则前功尽弃。

U[过勿惮改]

学而》贤者勇于认错勇于改进,并时时警惕自己不再犯同样的过错。

U[过犹不及]

先进》道理应该力求中庸,不偏不倚,过与不及,同样不合理·

H

O[后生可畏]

子罕》年轻人只要肯发愤苦读努力工作,将来的前途无可限量,是令人敬畏的。

U[患得患失]

《论语·

阳货》其未得之也,患得之;

既得之,患失之。

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未得到官位时,处心积虑谋取官位,得到官位则忧心失掉官位,那便什么事都做得出来。

J

I[既往不咎]

对以往的错误、罪行不再责备、处分。

咎,责怪,加罪。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IA[见贤思齐]

见到好人就想学得跟他一样。

齐,相等。

里仁》: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IAN[见义勇为]

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

(被利益所诱感或为保护自己而畏缩不前的人,是没有勇气的人。

U[举一反三]

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用一个四角形作譬喻,列举一个角而不能推想其余三个角的人,我是没有兴趣再教导他了。

UN[君子不器]

为政》立志成为伟大人物,应避免自己变成像器皿一般只有单一用途的人。

ING[尽善尽美]

形容外表和实质,形式和内容,整个都好到极点,毫无缺陷。

《八佾》:

“尽美矣,又尽善也。

ING[近悦远来]

子路》近者说,远者来·

(治理国家道先使周遭的人士,对您的政绩满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