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投资基础因素分析宏观经济政策分析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532923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1.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股票投资基础因素分析宏观经济政策分析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股票投资基础因素分析宏观经济政策分析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股票投资基础因素分析宏观经济政策分析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股票投资基础因素分析宏观经济政策分析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股票投资基础因素分析宏观经济政策分析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股票投资基础因素分析宏观经济政策分析Word格式.docx

《股票投资基础因素分析宏观经济政策分析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股票投资基础因素分析宏观经济政策分析Word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股票投资基础因素分析宏观经济政策分析Word格式.docx

XXXXXXXXX

自2000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基本走向。

自2000年一来,我国经济运行正处于新一轮上升期。

投资高速增长,消费结构保持升级势头,对外贸易增势强劲,外汇储备大量增加。

预计2004年我国经济将在较高水平上继续稳定增长。

但经济运行中仍存在以下问题:

新的结构性矛盾出现;

投融资体制改革滞后,市场化程度偏低;

就业形势仍然严峻;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突出。

要实现经济的稳定发展必须继续强化市场择优汰劣的作用,防止各种非市场因素加大经济增长的波动幅度和风险。

在宏观经济政策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前提下,适当弱化政府刺激经济总量扩张的力度,强化结构性的政策引导。

重要特点

经济运行正处于新一轮上升期。

(一)经济增长进入新一轮上升期。

今年1~3季度,尽管受到非典的冲击,GDP增长率仍然达到了8.5%。

预计4季度经济增长率会继续提高,运用月度宏观经济计量分析模型预测,全年GDP增长率可以达到8.6%。

这表明从2002年开始,我国GDP增长率已经稳定在8%以上,经济运行正处于新一轮周期的上升期。

(二)支柱行业增势强劲,重化工业化特征日益明显。

前三季度,电子通信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冶金工业和化学工业等支柱工业实现快速增长,对整个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7%。

重工业增速明显快于轻工业,重工业增加值增长18.4%,轻工业增加值增长13.9%,重工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64.37%,比2002年全年水平(60.95%)提高3.42个百分点。

1998年以来重工业增长相对于轻工业增长有加速趋势,重工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不断提高,今年这一比重的提高幅度更大,说明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一轮重化工业化时期。

这一轮重化工业化主要是由工业支柱产业和房地产业快速增长拉动的,与消费结构升级密切相关,具有较强的市场内生机制,将成为未来10年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主要支撑力量。

(三)投资高速增长,消费结构保持升级势头。

1~3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0.5%,增幅提高8.7个百分点。

投资高增长,主要受重化工业化趋势和民间投资日趋活跃等因素的拉动。

消费增幅受非典影响一度降低,但前三季度累计增长率达到8.6%,同比仅下降0.1个百分点,已经恢复到正常的增长水平,可以认为消费继续保持了较高水平的稳定增长。

尽管有非典冲击,但消费结构升级态势比较明显,1~3季度,建筑及装璜材料类零售额同比增长46.6%,汽车类零售额同比增长77.5%,通信器材类零售额同比增长74%,住、行等方面新的消费热点持续升温。

  (四)对外贸易增势强劲,贸易摩擦存在隐忧。

1~3季度,出口同比增长32.2%,增幅提高12.9个百分点,持续保持高增长态势。

进口同比增长40.5%,加快23.3个百分点,因此贸易顺差比上年同期减少(净出口91亿美元,同比减少109亿美元)。

分国别和地区看,对美国和部分欧洲国家的出口顺差持续增加;

而对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省的出口逆差则持续扩大。

由于美欧是我国主要出口市场,顺差扩大势必加剧贸易摩擦,我国面临的反倾销压力不断加大。

近年来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省对美欧出口的一些产品陆续转移到中国大陆设厂,是我国对美欧顺差扩大的重要原因。

  (五)总量矛盾缓解,某些能源、原材料供应出现缺口。

随着国内市场活跃和出口增长加快,我国总需求不足的矛盾逐步缓解。

物价指数由负转正,1~3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上年同期提高0.7%;

生产资料价格上升4.5%,但逐季度回稳(分别为4.6%、4.7%、4%)。

电力、煤炭、钢铁、石化、有色金属等产品供给出现缺口,不少省市被迫限制用电,一些原材料价格上涨较多。

目前这些产品的供给正在迅速增加,原材料价格上涨的态势已经趋缓。

总体看,物价仍然保持在低水平,需求约束普遍存在,大多数产品的市场竞争仍比较激烈。

  (六)粮食产量持续下降,供求关系并未逆转。

据有关统计,今年粮食产量可能低于9000亿斤,也低于全年的粮食需求量。

在连续几年的减产以后,当前市场粮价出现恢复性提高,但是预计粮价以及食品价格不会长时间、大幅度上涨。

一是因为库存水平较高,到2003年底粮食库存仍将保持在4000亿斤以上,比正常水平(近年来估计为3000亿斤左右)高出较多;

二是粮食生产能力较大,在市场需求拉动下,粮食供给会增长较快,抑制粮价上涨。

近期内粮食供给不会出现紧缺,但粮食问题事关经济全局,需密切关注,高度重视。

一方面要严格保护耕地,稳定粮食生产能力;

另一方面,要巩固和发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果,处理好粮食生产与其他经济作物生产的关系;

同时,不要过激反应,造成粮价的大起大落。

  (七)货币供应和信贷投放持续高增长,外汇储备大量增加。

9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同比增长20.7%;

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较年初增加了2.47万亿元,同比多增1.12万亿元。

外汇储备达到3839亿美元,较年初增加975亿美元,同比多增562亿美元。

从贷款投放的结构看,经济内在扩张带动的需求增加依然是货币信贷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

虽然存款准备金比率提高,但其紧缩性影响需要逐步释放,加之经济升温的惯性作用,货币信贷快速扩张的态势还会维持一段时间。

同时,货币市场利率的上升将有助于逐步约束金融机构贷款投放进度。

外汇储备大幅增加主要是由于资本项目顺差较大,其中外商直接投资仍是主要来源,也有“热钱”加快流入的影响。

针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情况、政府宏观经济政策取向问题。

 

(一)经济发展的目标应从保持必要的经济增长率转向追求经济的稳定、协调、有序、安全发展

  在经济全面回升的条件下,应当淡化速度指标,把宏观调节的主要目标转向控制经济增长的波动幅度;

加强对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总体规划、信息服务和政策引导;

规范市场秩序;

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建议2004年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定在7%,引导各级政府将注意力转向经济发展的稳定、协调、有序、安全方面,防止各级政府层层加码,盲目攀比速度。

(二)财政政策的重点应该从扩大投资转向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维护社会稳定

在需求不足明显缓解的新形势下,财政政策的重点应当相应调整。

一是继续减少国债发行规模,建设国债的使用和新开工项目可适当后移,增大结转量。

同时,应严格筛选新开工国债项目,着重优化国债资金的投向。

二是增加对城乡公共卫生、公共教育、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投入,同时加快相关领域的改革步伐,完善财政支持的机制和制度,防止财政投入的效果降低。

强化中央和省级财政支持农村基础教育的职责,完善中央对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制度,增强公共财政对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的支持。

三是继续保持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加大对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支持,增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调节力度。

四是统筹考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

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注意充实社保基金,弥补历史欠账。

五是针对非正规就业大幅度增长的特点,认真研究并合理解决这类人员的养老、医疗等保障问题,确保其基本权益及生活安全,以促进就业容量增加,稳定就业队伍。

 (三)宏观经济调节手段应从主要依靠财政政策转向主要依靠货币政策

  在弱化财政政策的扩张力度、调整财政政策着力点的同时,应加大货币政策对经济运行的调节作用,搞好财政与货币政策的松紧搭配和相互配合。

基于对当前经济总体尚未过热、但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的判断,应当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维持宽松的货币环境,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信贷的稳定增长,总量方面可合理预调、微调,同时注意加强信贷政策的结构性调节功能。

切实加强金融监管,关注和调节资本市场的波动变化,加快处理不良资产。

积极发展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渠道。

在保证币值稳定的前提下,维护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好势头。

  (四)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提高市场配置资源能力

  投融资体制是当前制约市场配置资源能力提高的体制瓶颈,对此次经济回升扰动极大。

要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的要求,尽快落实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各项部署。

应该强调“管住政府、放开市场、吸引民间资本、加强风险约束”,让民间投资主体发挥主要作用。

政府投资要严格限定在公共产品领域,并引入公正、公开的竞争机制,加强审计、舆论等方面的公共监督。

减少投资审批程序,放宽产业准入限制,扩大民间投资的准入范围,即使是公共产品领域,也要尽可能吸引各类民间资本参与投资。

积极发展适应中小企业需要的金融机构、资本市场、信贷担保体系和投资服务机构。

以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为目标,推行农村金融体制的整体改革。

尽快完善保护私有财产的法律制度和鼓励民间投资的财税金融政策,充分调动社会蕴藏的创业积极性。

  (五)进一步增强鼓励消费增长的政策力度

  当前经济回升的根本拉动力量是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因此,扩大内需的重点应从投资转向消费。

政府在促进消费增长方面的工作重点可考虑:

一是进一步拓展消费领域,鼓励发展新的消费热点和消费方式,清理限制性的消费政策,大力促进消费结构的升级活动;

二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发展社会公共事业,增强居民的安全感,改善居民的支出预期;

三是促进低收入群体的收入稳定增长,特别是加大对农民减负增收的支持力度;

四是继续整顿市场经济秩序,改善消费环境,增强消费信心。

  (六)积极化解外经贸困难,进一步发展开放型经济

  明年发展外经贸的困难加大,需做好充分的应对准备。

重点可考虑:

积极发展区域经济合作,努力争取一个较好的国际经贸环境;

遵循世贸组织规则,合理运用有关机制,妥善解决贸易磨擦,规范出口秩序,积极扩大出口。

在利用外资方面,应加强对外资结构和投向的引导,进一步完善有关法律法规、管理制度、市场开放、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资环境。

  在开放型经济不断发展的条件下,贸易顺差减少或出现一定逆差是难免的。

我国外汇储备很大,有一定贸易逆差也不必过于担忧。

国内需求升温可以基本弥补贸易顺差减小带来的需求缺口,对经济回升的总体态势不会产生明显冲击。

今后应当努力保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不必追求过大的贸易顺差,这样也有利于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

  (七)加强对重大战略问题的研究,把年度工作与中长期发展规划衔接起来

  当前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的进程全面加快,面对这一新的形势,政府在粮食、石油、水等战略性资源供给、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长远发展规划、城市发展规划、国土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应该加大工作力度,增强科学性和预见性。

建议结合“十一五”计划制定,组织各方面力量,加快完成这些方面的研究和规划工作,提交人代会审议确定,防止随意更改。

此外应结合国防建设的要求,加大基础性研究和核心技术的开发力度,为我国产业升级奠定坚实基础。

这些政策对调整宏观经济产生的作用。

当前的经济回升是建立在市场基础上的,应当倍加珍惜,继续强化市场择优汰劣的作用,防止各种非市场因素加大经济增长的波动幅度和风险。

经济回升时期也是加快改革的有利时机,要抓住这一机遇,加快改革步伐,以改革促发展,通过完善新体制和新机制,克服非市场因素对经济的扰动,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

(一)新的结构性矛盾有所显露。

随着经济回升和重化工业化的启动,各个生产行业间的供求关系发生较大变化,出现新的结构性矛盾。

比较突出的是电力和钢材等部分原材料供应出现紧张,同时很多领域的产能过剩仍然存在。

从电力、钢材等方面情况看,市场对生产的调节相当灵敏。

今年以来电力、钢材和有关原材料的投资项目增加很多,发电设备产量增幅超过70%,预计这些产品的供给紧张状况不会持续很久。

随着电站建设的加快和煤炭需求的增加,运输也可能出现紧张局面。

在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和建设方面,应注意吸取电力的教训,避免陷于被动。

对于普遍存在的产能过剩问题,也要通过市场机制促进调整,不要轻易运用行政手段限制供给增长,否则会加剧以后的结构性矛盾。

一些领域“重复建设”的症结,在于行政干预和行政主导的投资扩张,应当对症下药,用市场手段促进竞争,尽可能少用行政手段。

  

(二)投融资体制与经济市场化的矛盾比较突出。

投融资体制改革滞后,市场化程度偏低。

投资活动中的行政审批仍然过繁,政府介入过多,竞争性行业的行政管理门槛过高。

融资活动过于依赖政府信用,过于依赖投资项目的行政审批,市场风险往往转化为行政干预下无人负责的更大风险。

现在国有商业银行的新增贷款中,很大一部分是有政府背景或以政府信用担保的长期贷款。

这类贷款行为缺乏风险约束,容易推动信贷过度膨胀,形成金融风险和财政的隐性债务。

现行投融资体制与市场主导的新一轮经济增长产生了越来越突出的矛盾:

一方面限制了民间投资主体的投融资活动,限制了充分竞争,削弱了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

另一方面助长了行政权力对投融资活动的干预,使得行政主导型的重复建设难以根治。

如果不尽快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损害此次经济回升的积极效果。

  (三)就业稳定性下降,就业形势仍然严峻。

随经济升温,城镇总体就业情况逐步好转,绝大部分地区就业都有明显增加的趋势。

值得指出,这轮经济增长以重化工业为主,吸收劳动力的能力相对较低。

在就业总量增长中,正规就业增长较慢,新增就业主要是非正规就业。

正规就业主要是指在正规部门工作并且形成了稳定劳动关系的就业;

非正规就业既包括诸如个体、自雇佣等非正规部门的就业,也包括在正式部门的非正式雇佣。

与正规就业相比,非正规就业的稳定性差,特别是非正规就业人员一般难以进入制度化的社会保障体系,一些基本权益也难以得到有效保护,增加了这部分人群未来生活的不稳定性。

此外,大量人员处于非正规就业状态,对于社会管理的挑战也很大。

如果以是否参加制度化的社会保障为尺度,我国目前城镇非正规就业人员总量已经超过正规就业人员。

在市场化改革和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的进程中,非正规就业将成为越来越普遍的就业形式,对缓解就业压力具有重要作用。

但是,对非正规就业存在的或可能引发的劳动者权益保护问题以及劳资关系矛盾等,应予以足够重视,并尽快建立健全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和矛盾协调机制。

  (四)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突出。

2003年农民增收面临新的困难,由于非典疫情的影响,今年第2季度有大约10%的农民因非典返乡,据调查其中有17%今年不准备再外出。

此外,非典发生后,乡镇企业外贸出口订单减少,产品因运输不畅造成积压,农民从乡镇企业得到的收入增幅下滑。

促使农产品价格明显上升的因素尚未产生,部分地区的畜产品和水果蔬菜或销售不畅,或出口受阻,价格普遍下跌,农民务农收入增长也不会乐观。

完成全年农民增收4%的预期目标面临的难度较大。

这些政策对证券市场行情的影响。

在不同的经济形势下,国家会采取不同的经济政策来调控宏观经济。

而这些经济政策,会对证券市场产生极大的影响。

当前政府政策对股市的影响力很强。

首先,目前宏观形势本身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政策调控有很大影响。

其次,在市场敏感位置,投资者对政策的依赖性很强。

因此,在近期宏观面数据冲击过后,海外市场企稳回升的大背景下,利好政策的出台无疑很大程度上提振了市场信心,短期内能够推动市场保持健康稳定格局。

货币政策:

主要是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市场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调整市场的货币供应量,从而平衡市场总供给与总需求,调整和控制国民经济的增长。

提高印花税引发的5.30暴跌使得上证综指从4300点跌至3400点,短期跌幅超过20%。

7月初市场在经过一轮反弹和下跌后从3560点开始了新一轮上涨,并一举升至5400/5500点,2季度涨幅超过30%。

我们认为,市场对4300点一带的突破一方面受到了上市公司中报业绩超预期的推动,另一方面仍然在于新增入市资金的推动,受股市赚钱效应吸引和实际负利率的逼迫,大量储蓄资金从银行“大搬家”至股票市场。

  经济景气推动了上市公司业绩超预期增长,与国民经济关联度最密切的金融、地产板块成为中报业绩浪行情的领衔者,而钢铁、有色、汽车等与工业化、城市化和消费升级相关的行业随后跟进,大盘在上述权重板块的轮涨中不断创出新高。

根据卖方分析师的综合预测,截至9月7日沪深300指数成份股07年的业绩增长为56.33%,比5月底1季度财报公布完毕时的预测值提高了12个百分点;

而与此同时,分析师对于08年的盈利增长率预期目前也上调至33%。

可以说,市场的上涨有其健康的层面。

历史分析来看,印花税调整难以从根本上改变股市既有趋势。

历史上,我国共有6次调整印花税政策。

在2000年以前,印花税率调整的量比较大的情况下,对趋势影响的程度要大。

例如下调的情况中,1991年印花税从6‰下调至3‰,半年后,沪综指数从180点飙升至1992年5月的1429点,升幅达694%.但也有下调印花税效果不明显的情况,如1998年印花税率从5‰下调到4‰以及2001年印花税从4‰调到2‰,市场都形成波段性机会,甚至1998年调降反而形成阶段性头部。

而近两年印花税率调整数量较小,对股市的趋势影响程度要小很多。

例如2005年印花税率从2‰调降到1‰,此后一个月内出现波段行情,随后继续探底,直至年中股改行情启动;

2007年印花税率从1‰调升至3‰,市场经过近两个月的震荡调整后重新步入升势。

印花税本身并没有改变股市上行或下行的方向。

整体来看,印花税率本身数量已经很小,对投资成本的影响日益微弱,很难从根本上改变股市的既有趋势。

从这一轮下跌来看,海外市场的动荡、对经济减速的忧虑、企业面临成本上升的业绩下行风险以及大小非解禁的冲击等各种因素综合造成了市场下挫,印花税表面了政府对市场的态度,但未能从根本上消除上述风险。

本轮市场下跌较大,短期内反弹持续性可能会比较强。

具体到本次调整印花税的影响,我们注意到市场前一段的确有超跌迹象,短期内调整力度大、时间短、压力重,市场需要一个反弹整理的过程。

政府的组合拳也给了市场一定的信心,我们认为反弹的力度和持续性可能都会较强,具有波段操作的价值。

在这样的背景下,投资选择应基于三个方面:

1、直接受益于印花税调整的金融行业,主要是证券行业,可能交易量有所放大会刺激证券股走强;

2、间接受益于印花税调整的大盘蓝筹股,因为这类股票流通盘比较大,对税率和交易规模的敏感性较大,资金在短期内介入的成本也较低,可能是反弹考虑的主要品种之一;

3、超跌反弹品种,这与我们在上一次点评中观点一致,即印花税下调释放的也是系统性风险,应该选择前提超额较多的行业板块,主要是有色金属、交通设备、机械、钢铁、房地产、石油石化等行业值得关注。

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干预经济,与货币政策并重的一种手段。

它是通过国家高财政预算,税收政策和财政支出来进行。

当经济出现过热,国家会采取紧缩的财政政策,减少支出,降低需求,抑制经济发展;

反之,采取扩张的财政政策,扩大需求,刺激经济发展。

中国自1998年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从总体上看有利于证券市场尤其是股市的发展。

同时我们预期今年、明后两年GDP增长分别保持在7.0%-7.6%、7%-7.5%的运行区间比较符合实际。

预期积极的财政政策将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目前宜从微观的结构调整着手;

将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利率暂时(1年左右)不会调整,将在维持一段时间的低利率状态后,在2002年下半年或2003年上半年缓慢上升。

其影响主要是:

中国证券市场已经步入了调整的弱市走势;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从总体上将重点支持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国家产业政策支持的产业的结构优化和升级换代。

在弱市环境中,这些国家支持的产业和重点扶持的企业包括民营企业的上市公司股票将能够跑赢大势;

在弱市环境中,随着利率市场化后,对于证券市场来说,一个重大的投资机会就是债券市场。

  政策的效应和影响分析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从总体上看有利于证券市场尤其是股市的发展。

  1、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效应评价

  2000年及最近几年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总的来说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

通货紧缩的趋势已经基本消除,宏观经济运行基本进入“零通胀、高增长"

的理想状态:

经济增长率的下滑基本得到了遏制;

物价水平止跌回升;

社会公众对未来经济形势好转的预期上升。

尽管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长放缓的阴影笼罩着全球,但中国经济仍保持了7.9%的增幅。

产业结构得到了进一步的调整,经济运行质量有所提高,企业经营环境有所改善。

这为我国股市的健全发展提供了比较坚实的经济基础。

  2、稳健的货币政策的效果分析

  近年来,我国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货币供应有了适度增长,货币流动性增强,企业资金充裕程度有所增加,资金成本保持在较低水平,财务负担较轻,低利率刺激了消费信贷的发展,特别是刺激了人们对住房、汽车的消费需求,并增加了人们对理财和投资问题的关注,从而促进了直接融资特别是股票市场的发展。

  持续的低利率政策产生了明显的宏观经济效果。

现在看来,这几年发挥重要作用的货币政策工具是连续几年的低利率政策。

首先,持续多年的低利率政策,大大缓解了中央财政的再融资成本压力,也刺激了民间消费和投资的增长,对推动国民经济实现恢复性增长,摆脱通货紧缩趋势,起了重要作用。

其次,1997年以来中央银行在调整利率时采取了加大利差政策,大大促进了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积极性,为促进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持续的低利率政策有利于资本市场发展。

1999年以来,我国股市快速发展与低利率政策实施有一定的相关性。

  为支持资本市场的发展,扩大直接融资比例,从去年年初开始,人民银行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如证券公司股票质押贷款管理办法、批准第二批证券公司进入全国银行间同业市场从事融资业务。

人行按有关条件增加对证券公司的短期融资,商业银行可按规定对证券公司开办证券抵押融资。

  同时目前在中国,出现了金融市场繁荣和商品市场收缩并存的现象。

在宏观经济复苏尚未稳定的情况下,无论是继续吹胀泡沫,还是令其破灭,都不是很恰当的办法,有可能使刚刚复苏的经济夭折。

而保持稳定,加强监管,同时象对待婴儿那样大力爱护股市,大力提高上市公司的业绩和质量,也许是正确的选择。

这样,不但可以促进经济持续复苏,而且通过实质经济的增长可以化解一部分泡沫。

其策略:

从银行业方面来看,应该逐步放开民间金融和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

从证券市场来看,应该尽快建立和严格实施一套规范市场行为的制度规则。

如应该迅速建立健全证券市场的退出机制。

  当然,近期中央银行组织查处违规资金对于市场的影响比较大,因为它已直接影响到股市短期的资金供求关系。

中国上海、深圳两个股市在今年7-9月的大幅下跌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对于当前下跌四百多点的中国股市今后走势,不少人士预期内地股市向好的格局未变,随着违规资金被封杀,开放式基金、保险基金、保障基金等合规资金入市正门开启、下调佣金等一系列政策利好出台,股市将从“违规资金支撑牛市”过渡到“合规资金支持牛市”的阶段。

产业政策:

是政府对产业结构变化进行定向于预指导的方针和原则,它包括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技术政策和产业贸易政策等。

实现产业政策的目的,是促进产业结构高效化、合理化,促进社会资源合理配置和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促进产业和产品的技术水平达到或接近国际标准,使产业和产品提高国际竞争能力。

在国家4万亿元经济刺激政策及十大产业振兴政策影响下,证券市场走出了一波独立向上的上涨行情。

可以说,这种单边上涨趋势调动了投资者的投基热情。

应把握以下五方面主线。

第一,新股发行带来的契机。

对于打新的债券型基金而言,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