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531598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1.0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体现了人口在经济活动上的结构关系,较准确的把握了城市化的经济意义和内在动因,反映了生产方式变革的广度与深度,科学性较强

城市用地比重指标

综合指标法

6、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

i.农业发展为城市人口提供商品粮

ii.农业发展为城市工业提供资金原始积累

iii.农业发展为城市工业提供市场

iv.农业发展为城市提供劳动力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7、城市化的相关因素

经济增长与城市化:

经济发展推动了城市化步伐

城市化过程促进了经济发展

经济类型与城市化:

工业的轻重比例与城市化

经济的内﹑外向度与城市化

“进口替代”战略

一种内向型的工业化道路;

以本国生产的工业制成品来满足国内需求,取代进口货,并以此来逐步实现工业化:

城市化速度缓慢

“出口导向”战略

一种外向型的工业化道路;

发展面向出口的工业,并将其产品投入国际市场,用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来代替农业和矿产等初级品的出口,以推动工业化的进程:

城市化速度较快

产业结构与城市化:

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主要靠第二﹑第三产业比重的上升,二者几乎同步进行

科技进步与城市化

8、城市化发展的S曲线(两个节点30、70)

a)诺瑟姆的城市化发展S曲线

i.美国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RayM.Northam)1979年在研究了世界各国城市化过程所经历的轨迹后,把一个国家和地区城市化的变化过程概括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型曲线;

ii.并将城市化过程分成三个阶段:

1.城市化水平较低和发展较慢的初期阶段

2.人口向城市迅速集聚的中期加速阶段

3.进入高速城市化以后城市人口比重的增加又趋缓慢甚至停滞的后期阶段。

9、城市化发展三个阶段的主题特征

a)城市化初级阶段

i.发展速度

1.科学技术不太发达,第一产业所能提供的生活资料不够丰富;

2.国民经济总体实力薄弱,第二产业发展所需要的社会资本短缺,所以城市化的发展速度较缓慢。

3.较长时期城市化水平才达到30%。

ii.产业结构

1.农村经济依然占主导地位,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在50%以上,

2.第二﹑第三产业各占20%左右

iii.动力机制

1.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基本动力

iv.空间形态

1.城市空间形态呈零星的“点”状结构

b)城市化中级阶段

1.农业劳动生产力提高,释放出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城市化自下而上的推力较为坚实;

2.国民经济和社会资本的增长,使工业化规模扩大,城市可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城市化自上而下的拉力较前增强;

3.城市化得到了高速发展。

1.农村经济已退居次席,城市经济全面崛起;

2.表现为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相继上升

1.工业化仍是城市化的重要动力;

2.第三产业开始显露出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1.城市空间形态上的不均衡布局,

2.发达地区的城市从松散的“点”发展成紧凑的“面”状或“带”状结构,即“大都市区”和“超级城市”

c)城市化高级阶段

i.发展速度:

由于可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已基本被城市吸收,城市的发展主要靠自身的增长(人口的出生,用地的扩大)和城市内涵的提升;

1.城市化速度有所回落,进入平稳阶段

1.城市产业结构发生革命性变化,随着第三产业的大规模发展,其就业比重上升到50℅以上,

2.第二产业则稳定在30℅左右,第一产业进一步下降到10℅以下。

1.第三产业成为城市化的主要后续动力

1.城市空间形态从分离的“面”状或“带”状结发展成十分完整严密、相互交叉渗透的“网”状结构,即“城市镇体系”,呈现城乡一体化趋势

10、城市化的形式

集中型城市化

v.1、农村人口和非农业经济活动不断向城镇聚集的过程。

2、在城市化的初级阶段,集中型城市化占主导地位。

分散型城市化

1、城市的经济活动和基本功能向外扩散,将其周围的非城市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的过程。

2、在城市化的中级阶段乃至高级阶段,分散型城市化占主导地位。

a)外延性(或连续性)城市化:

1、城市从地域上逐渐向外延伸,使城市面积不断扩大,将原来的郊区变为市区。

2、同时大城市周围的中小城市在地域上逐渐与大城市连为一片,形成规模不等的“城市带”或“城市群”。

b)飞地型(或跳跃型)城市化:

1、大城市为了长远发展的需要,在距自己一定距离处新建一个城市或使原有居民点发展为城市。

2、它们虽然在空间上是分开的,但在经济文化行政和社会管理等方面又是一个整体,是大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

就地型城市化

1、原来的农村地区,在并无城市直接作用和影响的情况下,由于某种资源的发现和开发;

2、或者由于对外交通地位的建立;

3、或者由于生产结构的变化,使得农民脱离土地从事非农业生产,农村地域进化为城市地域的过程。

11、“逆城市化”:

美国著名城市规划师贝利于1976年首次提出这一现象。

即大城市的人口和经济活动部分地由城市中心区向城市外围迁移和扩散,使郊区无限蔓延,并导致城市中心区和中心城市的衰退。

“超前城市化”:

城市化速度大大超过了工业化速度,造成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脱节。

这种城市化不是由工业化所推动的,而是由大量失去土地的乡村移民和人口高度失业所造成的,可以把它称为虚假城市化。

“滞后城市化”:

由于工业向乡村扩散﹑农村人口就地非农化,从而城市化水平不能真实地反映经济发展水平。

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进程。

12、乡村城市化的几种模式

苏南模式(苏锡常地区)——地方推动型

“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以村办企业和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农村经济体系

温州模式(温州和宁绍地区)——市场推动型

以家庭工业为主体的农村个体经济体系,在流通领域开辟专业市场,并通过个人外出经商,使生产与消费结为一体

珠江三角洲模式——外资促进型

集体所有制企业结合“三资”企业混合型,“三来一补”劳动密集型产业。

第二章

1、我国的产业划分标准

2、城市经济基础理论

a)城市的两大经济部类

i.基本经济部类

1.满足城市外部需求、以出口为主的经济

2.城市基础产业部门(或称输出产业部门)

ii.从属经济部类(或称非基本经济部类)

1.满足城市内部需求的经济

2.城市非基础产业部门(或称地方产业部门)

b)基本经济部类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基本经济部类带动从属经济部类。

3、城市总体规划报请核定的城市人口

i.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实际居住人口:

1.城市非农业人口

2.居住在城市的农业人口

3.暂住期一年以上的暂住人口

4、人口老龄化

老年型人口:

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达到10%以上,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达到7%以上属老年型人口

5、劳动人口

1.基本人口

a)在城市的基本经济部门从业的人员。

b)它不是由城市的规模决定的,相反,它却对城市的规模起决定性的作用。

2.服务人口

a)在城市的非基本部门从业的人员。

b)它的多少是随城市规模而变动的。

非劳动人口(被抚养人口)

3.未成年的、没有劳动力的以及没有参加劳动的人员。

4.它是随劳动人口而变动的。

6、自然增长

自然增长量:

城市人口再生产的变化量,即出生人数与死亡人数的净差值。

自然增长率: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年平均总人口数(或年期中总人口数)

第三章

1、城市发展方向的涵义和定位

城市发展方向的涵义:

城市各项建设规模扩大所引起的城市空间地域扩展的主要方向。

城市发展方向的定位:

城市现状基础条件,城市发展区域条件,国家和区域的政策导向,城市发展优势与劣势,城市发展机遇与挑战

2、城市用地选择的影响因素

建设现状

基础设施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生态环境

文化遗存

社会问题

城市发展战略

城市发展方向

3、城市性质与城市职能的概念

城市性质:

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城市职能:

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

城市性质只能是城市主要职能的反映。

4、城市性质的时间范畴性

城市性质不是一成不变的,对于城市性质的认识,必须建立在一定的时间范畴内。

一个城市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或因客观需要、或因客观条件变化等,都会促使城市的地位、作用和主导基本因素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城市性质;

5、城市规模

城市规模:

以城市人口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的大小。

城市人口规模与城市用地规模:

城市规模通常以城市人口规模和城市用地规模来界定。

城市用地规模随城市人口规模而变,城市人口规模和人均城市用地指标决定了城市用地规模。

城市人口规模预测(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城市人口规模预测)

劳动平衡法

劳动比例法

职工带眷系数法

递推法(又分综合平衡法、人口增长趋势法)

区域分配法(城市化水平法)相关分析法(间接推算法)

环境容量法

类比法

6、城市环境容量:

城市环境对于城市规模及人的活动提出的限度

城市所在地域的环境,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水平和安全卫生条件下,在满足城市生产、生活等各种社会活动正常进行的前提下,通过城市的自然条件、现状条件、经济条件、历史文化条件等的共同作用,对城市建设发展规模及人们在城市中各项活动的状况提出的容许限度。

第五章土地利用规划

1、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地位

 城市土地利用是城市规划最核心和最重要的内容

2、影响土地利用规划的因素

 经济因素(区位竞争)、社会因素、公共利益、环境因素

3、地价对土地使用的调节作用:

对土地使用量的调节;

对土地使用性质的调节;

对土地使用强度的调节。

4、居住用地的选择与布局(看一下,自己归纳)

①良好的自然地质条件:

具有适宜建设的工程地质条件(不能存在地震、洪水、滑坡、崩塌、沙土液化等自然灾害隐患)

具有适宜的地形地貌条件(在山区或丘陵地区,应尽量选择通风和向阳的坡面)

尽可能具有良好的自然环境条件(接近河流、湖泊、山体、森林等自然环境景观,尽量少占高产农田和不占基本农田保护区)

②协调的外部环境条件:

与就业地点的关系:

居住—就业相对平衡

与各级公共服务设施及城市中心区的关系:

居住—消费、公共活动社会生活相对平衡

与城市综合交通的关系:

便捷、高效、舒适

与城市绿地系统及景观体系的关系:

融入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框架中

融入城市开放空间景观体系中

充分利用城市人文景观资源

避免外部地域的环境污染:

与工业用地的关系

与其他污染源的关系

密尔顿*凯恩斯城市构成:

多样性、功能混合

5、居住用地的布局形式

①集中式布局

城市规模不大,有足够的用地而且无障碍

适度的集中可节约建设投资和生活成本

②分散式布局

受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的限制

或受城市产业和交通网络影响

③轴线式布局:

交通轴、产业轴、绿地景观轴、开放空间轴、人文、历史风貌轴

6、表4.4.1规划建设用地结构

类别名称

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

居住用地

25.0~40.0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5.0~8.0

工业用地

15.0~30.0

交通设施用地

10.0~30.0

绿地

10.0~15.0

7、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

 

8、环境保护对工业用地的要求:

大气污染的工业

布置在城市主导风向的下风向

布置在城市最小风频风向的上风向

布置在大气流动通畅的地段,以利于废气的扩散

不宜布置在盆地、谷地或静风频率高的地段

同时考虑城市局部环流以及温度、湿度等城市小气候的影响

废气能相互作用产生新的污染的工业不宜布置在一起

排放大量废气的工业不宜集中布置

与其他用地之间设置卫生防护带

可结合河流、林地、高压走廊设置

可建设少量非经常性设施,如仓库、停车场等

9、工业用地的分类:

10、三类工业与城市之间的关系:

隔离工业(M3)—郊区工业

放射性、剧毒性、有爆炸危险性的工业

环境污染极其严重

布置在远离城市的独立地段,一般布置在城市远郊区

有高度的安全防护业(设施和应急救援措施

以工业区、大型工业区的方式组织。

严重干扰和污染的工M3)—郊区工业

采掘工业、冶金工业、大中型机械制造工业、化学工业、造纸工业、制革工业、建材工业等

规模大、占地大;

运输量大(有的需配专用铁路线),产品主要销往城市以外地区。

“三废”污染严重

与城市保持一定的距离,一般布置在城市近郊区,设置较宽的安全防护带

11、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之间的关系:

平行布置

垂直布置

混合布置

12、旧城改造的四个调整措施:

保留、改造、合并、外迁

13、仓库的分类及其特点

1、按储存货物的性质及设备特征分

1)一般性综合仓库:

储存一般货物,货物的的物理、化学性能比较稳定、储存设备比较简单

2)特种仓库

①危险品仓库:

易爆或剧毒等危险品仓库

②燃料及易燃材料仓库:

煤炭、石油、液化气等

③建筑材料仓库:

运输量大,用地大

④冷藏仓库:

设备多,容量大,运输量大;

有一定气味和污水污染

⑤蔬菜仓库:

2、按仓库的职能分

1)储备仓库:

①保管、储存国家或地区的储备物资

②规模较大,物资流动性不大,要求便利的对外交通,

③主要不是为本城市服务

转运仓库:

①专为物资中转、转运作短期储存的仓库

②不需作货物的加工和包装,要求与对外交通设施密切结合

③常作为物流区(中心)的组成部分

3)收购仓库:

①收购零碎物资并暂时储存,再集中批发、转运出去

②兼有收购、储存、批发转运多种职能

4)供应仓库:

①主要储存供应本城市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②兼有储存或加工包装职能

③主要为本城市服务

14、仓储用地的选址

1、对自然条件的要求

①地势高亢,地形平坦,有一定坡度,利于排水

②地下水位不宜过高,不宜布置在潮湿的洼地上

③蔬菜仓库:

地下水位深>2.5m

④地下室的食品和材料仓库:

地下水位深>4.0m

⑤地基承载力高,避开不良地质

2、有利于交通运输

①接近货源或供应地区

②交通运输条件便利

3、有利于建设、运营与管理

①同类别仓储用地尽量集中

②不同类别仓储用地分设不同地段

4、节约用地并预留发展空间

①节约用地:

集中紧凑布置,采用竖向储存与运输

②预留发展空间

5、预留城市生活岸线,保护城市景观风貌

6、注意城市环境保护,军事战略防御要求

15、仓储用地的布局

储备仓库

1、设在城市郊区或远郊区的专用独立地段

2、对外交通运输条件便利

转运仓库

1、设在城市边缘或郊区的独立地段

2、与对外交通设施密切结合

3、可配合物流区(中心)设置

收购仓库

1、接近货源或货源主要来向

2、货物集散方便快捷,交通运输便利

供应仓库

1、以接近供应地区、方便使用为原则

2、可设置在使用仓库的地区内或附近地段

3、具有方便的市内交通运输条件

特种仓库

1、危险品仓库

设置在城市远郊区的专用的特殊独立地段

与使用地区或单位所在位置方向一致,避免危险品货物运输穿越城市

远离大中型重要工程设施和军事战略目标

2、燃料及易燃材料仓库

设置在城市郊区的独立地段

在气候干燥、风速大的城市,必须设置在城市大风季节的下风向或侧风向

3、建筑材料仓库

设置在城市郊区对外交通运输线(铁路、公路)或河流(港口、码头)附近

4、冷藏仓库

常设置在城市郊区河流沿岸,建有码头或专用线

5、蔬菜仓库

设置在城市市区边缘与郊区联系便捷的城市干道入口

不宜过度集中布置

6、堆场用地

占地较大,有一定的环境污染(空气、土壤、水)

靠近使用单位或地区,交通运输方便

预留发展备用地,注意环境保护

16、仓储用地规模的影响因素

城市规模

城市性质

储存货物的种类与特点

国家经济实力与居民生活水平

仓储用地的布局形式与设置方式

17、城市公共活动中心的分级

18、公共设施用地的规模

1、影响因素

城市经济发展水平

城市居民生活习惯

城市布局结构

19、城市绿地的功能与作用

1、提高城市自然生态质量

改善城市热环境

调节城市气温,缓解“城市热岛”现象

改善城市降水和湿度

改善城市风环境

2、有利于城市环境保护

防止大气﹑水体和土壤的污染

减弱噪声强度

安全﹑卫生隔离

20、城市绿地的功能构成

1、公园绿地

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带状公园街旁绿地

2、生产绿地

3、防护绿地

附属绿地居住绿地公共设施绿地工业绿地仓储绿地对外交通绿地道路绿地

市政设施绿地特殊绿地

4、其他绿地

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园郊野公园森林公园

风景林地等

21、城市绿地的空间形态

1、点状绿地:

集中成块、成片的呈点状平面布局形式

2、带状绿地:

沿水域岸线﹑城墙﹑街道﹑景观通道﹑防护区边缘或城市外缘等布置,呈带状平面布局形式

3、楔形绿地:

呈楔形楔入城市建设用地

4、环状绿地:

在城市内部或城市外缘环状布局

用以连接沿线的城市绿地,或是限制城市向外蔓延和扩展,保障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和居民游憩活动。

第六章城市综合交通

城市综合交通的构成:

城市交通和城市对外交通

城市交通主要交通方式:

城市道路交通、城市轨道交通、城市水上交通

城市对外交通:

本城市与其它城市间的市际交通;

及城市地域范围内的城区与周围城镇、乡村间的市域交通。

主要交通方式:

铁路交通、公路交通、管道运输、水运交通、航空交通

城市交通的组成与用地:

客运交通(公共交通、个体交通)和货运交通(过境货运交通、出入市货运交通、市内货运交通)

城市道路的分类:

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快速路

设有中央分隔带,具有四条以上机动车道,全部或部分采用立体交叉与控制出入,供汽车以较高速度行驶的道路,又称汽车专用道。

为城市中、长距离快速机动车交通服务,常布置在城市组团间的绿化分隔带中,并成为城市与高速公路的联系通道。

主干路

又称全市性干道,是城市中为常速主要交通服务的道路,在城市道路网中起骨架作用。

大城市的主干路多以交通功能为主,负担城市各分区或组团之间的交通联系,以及与城市对外交通枢纽之间的联系,也可以成为城市主要的生活性景观大道;

中、小城市的主干路常兼有沿线服务功能。

次干路

又称地区性干道,是城市各分区或组团内的主要道路;

次干路联系各主干路,并与主干路组成城市干道路网,起交通集散的作用;

同时,由于次干路沿路常布置公共建筑和住宅,又兼具生活性服务功能。

支路

街区性道路,上联次干路下接街坊路,服务局部地区的交通要求;

机动车较少,以非机动车和步行交通为主;

在交通上起汇集作用,直接为用地服务,以生活性服务功能为主。

城市道路横断面形式

单幅路—一块板

适用于:

机动车专用道、自行车专用道以及大量作为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合行驶的次干道及支路。

优点:

占地小、投资省、交叉口通行效率高,灵活调节路幅使用宽度、适应“钟摆式”的交通流;

缺点:

机非混行,相互干扰,存在安全隐患

双幅路—两块板

解决对向机动车流的相互干扰问题。

纯机动车行驶的车速高、交通量大的交通性干道,包括城市快速路和高速公路。

有较高景观、绿化要求的生活性道路。

既有单幅路的优点又具有较好的绿化景观

机非混行,机非错峰

地形起伏变化较大的地段。

利用地形高差形成中央分隔带,节省土石方量和道路造价。

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行

适用于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流量、车速都很大的近郊区道路;

但在交叉口的交通组织不易处理得很好,故而较少采用。

用于大量车流出入和集散的辅助道路

形式上类同于双幅路,减少出入车流对主要交通干道的干扰。

1

三幅路—三块板

机非分行,提高行驶速度、保障交通安全;

较好的道路绿化景观。

对向机动车流相互干扰;

机动车与沿街用地之间联系不便;

非机动车与街道另一侧联系不便;

道路红线宽度至少在40m以上,占地大,投资高;

同时交叉口的通行效率受到影响。

适用条件:

适用于机动车交通量不十分大而又有一定的车速和车流畅通要求,非机动车交通量又较大的生活性道路或交通性客运干道,

不适用于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交通量都很大的交通性干道和要求机动车车速快而畅通的城市快速路。

四幅路—四块板

低速非机动车流穿越快速机动车流,影响机动车流的车速、畅通和安全;

如果限制非机动车横穿道路,则道路两侧的联系不便,允许过街口交通过于集中,影响机动车的畅通和快速;

四幅路占地和投资都很大,交叉口通行能力也较低,并不经济。

一般在城市道路中不宜采用这种断面类型。

城市各级道路的规划要求

快速路规划

规划人口在200万以上的大城市和长度超过30km的带形城市应设置快速路。

快速路应与其他干路构成系统,与城市对外公路有便捷的联系;

快速路上的机动车道两侧不应设置非机动车道。

机动车道应设置中央隔离带;

与快速路交汇的道路数量应严格控制。

相交道路的交叉口形式应符合表7.2.14-1的规定;

快速路两侧不应设置公共建筑出入口。

快速路穿过人流集中的地区,应设置人行天桥或地道。

主干路规划

主干路上的机动车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物植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