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9 ,大小:1.04MB ,
资源ID:1753159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753159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体现了人口在经济活动上的结构关系,较准确的把握了城市化的经济意义和内在动因,反映了生产方式变革的广度与深度,科学性较强城市用地比重指标 综合指标法6、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i. 农业发展为城市人口提供商品粮ii. 农业发展为城市工业提供资金原始积累iii. 农业发展为城市工业提供市场iv. 农业发展为城市提供劳动力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7、 城市化的相关因素经济增长与城市化: 经济发展推动了城市化步伐城市化过程促进了经济发展经济类型与城市化:工业的轻重比例与城市化经济的内外向度与城市化“进口替代”战略一种内向型的工业化道路;以本国生产的工业制成

2、品来满足国内需求,取代进口货,并以此来逐步实现工业化:城市化速度缓慢“出口导向”战略一种外向型的工业化道路;发展面向出口的工业,并将其产品投入国际市场,用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来代替农业和矿产等初级品的出口,以推动工业化的进程:城市化速度较快产业结构与城市化: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主要靠第二第三产业比重的上升,二者几乎同步进行科技进步与城市化8、 城市化发展的S曲线(两个节点30、70)a) 诺瑟姆的城市化发展S曲线i. 美国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Ray M. Northam)1979年在研究了世界各国城市化过程所经历的轨迹后,把一个国家和地区城市化的变化过程概括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型曲线;ii. 并将城市化

3、过程分成三个阶段:1. 城市化水平较低和发展较慢的初期阶段2. 人口向城市迅速集聚的中期加速阶段3. 进入高速城市化以后城市人口比重的增加又趋缓慢甚至停滞的后期阶段。9、 城市化发展三个阶段的主题特征a) 城市化初级阶段i. 发展速度1. 科学技术不太发达,第一产业所能提供的生活资料不够丰富;2. 国民经济总体实力薄弱,第二产业发展所需要的社会资本短缺,所以城市化的发展速度较缓慢。3. 较长时期城市化水平才达到30。ii. 产业结构1. 农村经济依然占主导地位,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在50以上,2. 第二第三产业各占20左右iii. 动力机制1.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基本动力iv. 空间形态1. 城市

4、空间形态呈零星的“点”状结构b) 城市化中级阶段1. 农业劳动生产力提高,释放出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城市化自下而上的推力较为坚实;2. 国民经济和社会资本的增长,使工业化规模扩大,城市可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城市化自上而下的拉力较前增强;3. 城市化得到了高速发展。1. 农村经济已退居次席,城市经济全面崛起;2. 表现为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相继上升1. 工业化仍是城市化的重要动力;2. 第三产业开始显露出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1. 城市空间形态上的不均衡布局,2. 发达地区的城市从松散的“点”发展成紧凑的“面”状或“带”状结构,即“大都市区”和“超级城市” c) 城市化高

5、级阶段i. 发展速度:由于可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已基本被城市吸收,城市的发展主要靠自身的增长(人口的出生,用地的扩大)和城市内涵的提升;1. 城市化速度有所回落,进入平稳阶段1. 城市产业结构发生革命性变化,随着第三产业的大规模发展,其就业比重上升到50以上,2. 第二产业则稳定在30左右,第一产业进一步下降到10以下。1. 第三产业成为城市化的主要后续动力1. 城市空间形态从分离的“面”状或“带”状结发展成十分完整严密、相互交叉渗透的“网”状结构,即“城市镇体系”,呈现城乡一体化趋势10、城市化的形式集中型城市化v. 1、农村人口和非农业经济活动不断向城镇聚集的过程。2、在城市化的初级阶段,

6、集中型城市化占主导地位。分散型城市化1、城市的经济活动和基本功能向外扩散,将其周围的非城市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的过程。2、在城市化的中级阶段乃至高级阶段,分散型城市化占主导地位。a)外延性(或连续性)城市化:1、城市从地域上逐渐向外延伸,使城市面积不断扩大,将原来的郊区变为市区。2、同时大城市周围的中小城市在地域上逐渐与大城市连为一片,形成规模不等的“城市带”或“城市群”。b)飞地型(或跳跃型)城市化:1、大城市为了长远发展的需要,在距自己一定距离处新建一个城市或使原有居民点发展为城市。 2、它们虽然在空间上是分开的,但在经济文化行政和社会管理等方面又是一个整体,是大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就地型城

7、市化1、原来的农村地区,在并无城市直接作用和影响的情况下,由于某种资源的发现和开发;2、或者由于对外交通地位的建立;3、或者由于生产结构的变化,使得农民脱离土地从事非农业生产,农村地域进化为城市地域的过程。11、“逆城市化” :美国著名城市规划师贝利于1976年首次提出这一现象。即大城市的人口和经济活动部分地由城市中心区向城市外围迁移和扩散,使郊区无限蔓延,并导致城市中心区和中心城市的衰退。“超前城市化”:城市化速度大大超过了工业化速度,造成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脱节。这种城市化不是由工业化所推动的,而是由大量失去土地的乡村移民和人口高度失业所造成的,可以把它称为虚假城市化。“滞后城市化

8、”:由于工业向乡村扩散农村人口就地非农化,从而城市化水平不能真实地反映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进程。12、乡村城市化的几种模式 苏南模式(苏锡常地区)地方推动型“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以村办企业和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农村经济体系温州模式(温州和宁绍地区)市场推动型以家庭工业为主体的农村个体经济体系,在流通领域开辟专业市场,并通过个人外出经商,使生产与消费结为一体珠江三角洲模式外资促进型集体所有制企业结合“三资”企业混合型,“三来一补”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二章1、 我国的产业划分标准2、 城市经济基础理论a) 城市的两大经济部类i. 基本经济部类1. 满足城市外部需求、以出口为主的经济

9、2. 城市基础产业部门(或称输出产业部门)ii. 从属经济部类(或称非基本经济部类)1. 满足城市内部需求的经济2. 城市非基础产业部门(或称地方产业部门)b) 基本经济部类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基本经济部类带动从属经济部类。3、城市总体规划报请核定的城市人口 i. 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实际居住人口:1. 城市非农业人口2. 居住在城市的农业人口3. 暂住期一年以上的暂住人口4、人口老龄化老年型人口: 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达到10以上,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达到7以上属老年型人口 5、劳动人口1. 基本人口a)在城市的基本经济部门从业的人员。 b)它不是由城市的规模决定的,相反,它却对城市的规

10、模起决定性的作用。2. 服务人口a)在城市的非基本部门从业的人员。 b)它的多少是随城市规模而变动的。非劳动人口(被抚养人口)3. 未成年的、没有劳动力的以及没有参加劳动的人员。4. 它是随劳动人口而变动的。6、 自然增长自然增长量:城市人口再生产的变化量,即出生人数与死亡人数的净差值。自然增长率:自然增长率 = ()出生率-死亡率年平均总人口数(或年期中总人口数) 第三章1、城市发展方向的涵义和定位城市发展方向的涵义:城市各项建设规模扩大所引起的城市空间地域扩展的主要方向。城市发展方向的定位:城市现状基础条件,城市发展区域条件,国家和区域的政策导向,城市发展优势与劣势,城市发展机遇与挑战2、

11、 城市用地选择的影响因素建设现状基础设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环境文化遗存社会问题城市发展战略城市发展方向3、 城市性质与城市职能的概念城市性质 :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城市职能: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城市性质只能是城市主要职能的反映。4、 城市性质的时间范畴性城市性质不是一成不变的,对于城市性质的认识,必须建立在一定的时间范畴内。一个城市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或因客观需要、或因客观条件变化等,都会促使城市的地位、作用和主导基本因素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城市性质;5、 城市规模城市规模:以城市

12、人口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的大小。城市人口规模与城市用地规模:城市规模通常以城市人口规模和城市用地规模来界定。城市用地规模随城市人口规模而变,城市人口规模和人均城市用地指标决定了城市用地规模。城市人口规模预测(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城市人口规模预测)劳动平衡法劳动比例法职工带眷系数法递推法(又分综合平衡法、人口增长趋势法)区域分配法(城市化水平法)相关分析法(间接推算法) 环境容量法类比法6、 城市环境容量:城市环境对于城市规模及人的活动提出的限度城市所在地域的环境,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水平和安全卫生条件下,在满足城市生产、生活等各种社会活动正常进行的前提下,通过城市的自然

13、条件、现状条件、经济条件、历史文化条件等的共同作用,对城市建设发展规模及人们在城市中各项活动的状况提出的容许限度。第五章 土地利用规划1、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地位 城市土地利用是城市规划最核心和最重要的内容 2、影响土地利用规划的因素 经济因素(区位竞争)、社会因素、 公共利益 、环境因素 3、地价对土地使用的调节作用:对土地使用量的调节;对土地使用性质的调节;对土地使用强度的调节。4、居住用地的选择与布局(看一下,自己归纳)良好的自然地质条件:具有适宜建设的工程地质条件(不能存在地震、洪水、滑坡、崩塌、沙土液化等自然灾害隐患)具有适宜的地形地貌条件(在山区或丘陵地区,应尽量选择通风和向阳的坡面

14、)尽可能具有良好的自然环境条件(接近河流、湖泊、山体、森林等自然环境景观,尽量少占高产农田和不占基本农田保护区)协调的外部环境条件:与就业地点的关系:居住就业相对平衡与各级公共服务设施及城市中心区的关系:居住消费、公共活动社会生活相对平衡与城市综合交通的关系:便捷、高效、舒适与城市绿地系统及景观体系的关系:融入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框架中融入城市开放空间景观体系中充分利用城市人文景观资源避免外部地域的环境污染:与工业用地的关系与其他污染源的关系密尔顿*凯恩斯城市构成:多样性、功能混合5、居住用地的布局形式集中式布局城市规模不大,有足够的用地而且无障碍适度的集中可节约建设投资和生活成本分散式布局受地形

15、地貌等自然条件的限制或受城市产业和交通网络影响 轴线式布局 :交通轴、产业轴、绿地景观轴、开放空间轴、人文 、历史风貌轴6、表4.4.1 规划建设用地结构 类别名称 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 居住用地 25.0 40.0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5.0 8.0 工业用地 15.0 30.0 交通设施用地 10.0 30.0 绿地 10.0 15.0 7、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8、环境保护对工业用地的要求:大气污染的工业布置在城市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布置在城市最小风频风向的上风向布置在大气流动通畅的地段,以利于废气的扩散不宜布置在盆地、谷地或静风频率高的地段同时考虑城市局部环流以及温度、湿度等城

16、市小气候的影响废气能相互作用产生新的污染的工业不宜布置在一起排放大量废气的工业不宜集中布置与其他用地之间设置卫生防护带可结合河流、林地、高压走廊设置可建设少量非经常性设施,如仓库、停车场等9、工业用地的分类:10、三类工业与城市之间的关系:隔离工业(M3) 郊区工业 放射性、剧毒性、有爆炸危险性的工业环境污染极其严重布置在远离城市的独立地段,一般布置在城市远郊区有高度的安全防护业(设施和应急救援措施以工业区、大型工业区的方式组织。严重干扰和污染的工M3) 郊区工业 采掘工业、冶金工业、大中型机械制造工业、化学工业、造纸工业、制革工业、建材工业等规模大、占地大;运输量大(有的需配专用铁路线),产

17、品主要销往城市以外地区。“三废”污染严重与城市保持一定的距离,一般布置在城市近郊区,设置较宽的安全防护带 11、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之间的关系:平行布置垂直布置 混合布置12、旧城改造的四个调整措施:保留、改造、合并、外迁13、仓库的分类及其特点1、按储存货物的性质及设备特征分1)一般性综合仓库:储存一般货物,货物的的物理、化学性能比较稳定、储存设备比较简单2)特种仓库危险品仓库:易爆或剧毒等危险品仓库燃料及易燃材料仓库:煤炭、石油、液化气等建筑材料仓库:运输量大,用地大冷藏仓库:设备多,容量大,运输量大;有一定气味和污水污染蔬菜仓库:2、按仓库的职能分1)储备仓库:保管、储存国家或地区的储备物

18、资规模较大,物资流动性不大,要求便利的对外交通,主要不是为本城市服务转运仓库:专为物资中转、转运作短期储存的仓库不需作货物的加工和包装,要求与对外交通设施密切结合常作为物流区(中心)的组成部分3)收购仓库:收购零碎物资并暂时储存,再集中批发、转运出去兼有收购、储存、批发转运多种职能4)供应仓库:主要储存供应本城市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兼有储存或加工包装职能主要为本城市服务14、仓储用地的选址1、对自然条件的要求地势高亢,地形平坦,有一定坡度,利于排水地下水位不宜过高,不宜布置在潮湿的洼地上蔬菜仓库:地下水位深2.5m 地下室的食品和材料仓库: 地下水位深4.0m 地基承载力高,避开不良地质2、有

19、利于交通运输接近货源或供应地区交通运输条件便利3、有利于建设、运营与管理同类别仓储用地尽量集中不同类别仓储用地分设不同地段4、节约用地并预留发展空间节约用地:集中紧凑布置,采用竖向储存与运输预留发展空间5、预留城市生活岸线,保护城市景观风貌6、注意城市环境保护,军事战略防御要求15、仓储用地的布局储备仓库1、设在城市郊区或远郊区的专用独立地段2、对外交通运输条件便利转运仓库1、设在城市边缘或郊区的独立地段2、与对外交通设施密切结合3、可配合物流区(中心)设置收购仓库1、接近货源或货源主要来向2、货物集散方便快捷,交通运输便利供应仓库1、以接近供应地区、方便使用为原则2、可设置在使用仓库的地区内

20、或附近地段3、具有方便的市内交通运输条件特种仓库1、危险品仓库设置在城市远郊区的专用的特殊独立地段与使用地区或单位所在位置方向一致,避免危险品货物运输穿越城市远离大中型重要工程设施和军事战略目标2、燃料及易燃材料仓库设置在城市郊区的独立地段在气候干燥、风速大的城市,必须设置在城市大风季节的下风向或侧风向3、建筑材料仓库设置在城市郊区对外交通运输线(铁路、公路)或河流(港口、码头)附近4、冷藏仓库常设置在城市郊区河流沿岸,建有码头或专用线5、蔬菜仓库设置在城市市区边缘与郊区联系便捷的城市干道入口不宜过度集中布置6、堆场用地占地较大,有一定的环境污染(空气、土壤、水)靠近使用单位或地区,交通运输方

21、便预留发展备用地,注意环境保护16、仓储用地规模的影响因素城市规模城市性质储存货物的种类与特点国家经济实力与居民生活水平仓储用地的布局形式与设置方式17、城市公共活动中心的分级18、公共设施用地的规模1、影响因素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居民生活习惯城市布局结构19、城市绿地的功能与作用1、提高城市自然生态质量改善城市热环境调节城市气温,缓解“城市热岛”现象改善城市降水和湿度改善城市风环境2、有利于城市环境保护防止大气水体和土壤的污染减弱噪声强度安全卫生隔离20、城市绿地的功能构成1、公园绿地综合公园 社区公园 专类公园 带状公园 街旁绿地 2、生产绿地 3、防护绿地 附属绿地 居住绿地 公共设施绿

22、地 工业绿地 仓储绿地 对外交通绿地 道路绿地市政设施绿地 特殊绿地4、其他绿地风景名胜区 水源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 野生动植物园 郊野公园 森林公园风景林地等21、城市绿地的空间形态1、点状绿地:集中成块、成片的呈点状平面布局形式2、带状绿地:沿水域岸线城墙街道景观通道防护区边缘或城市外缘等布置,呈带状平面布局形式3、楔形绿地:呈楔形楔入城市建设用地4、环状绿地:在城市内部或城市外缘环状布局用以连接沿线的城市绿地,或是限制城市向外蔓延和扩展,保障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和居民游憩活动。第六章 城市综合交通城市综合交通的构成:城市交通和城市对外交通城市交通主要交通方式:城市道路交通、城市轨道交通、城市水

23、上交通城市对外交通:本城市与其它城市间的市际交通;及城市地域范围内的城区与周围城镇、乡村间的市域交通。主要交通方式:铁路交通、公路交通、管道运输、水运交通、航空交通城市交通的组成与用地:客运交通(公共交通、个体交通)和货运交通(过境货运交通、出入市货运交通、市内货运交通)城市道路的分类: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快速路 设有中央分隔带,具有四条以上机动车道,全部或部分采用立体交叉与控制出入,供汽车以较高速度行驶的道路,又称汽车专用道。 为城市中、长距离快速机动车交通服务,常布置在城市组团间的绿化分隔带中,并成为城市与高速公路的联系通道。主干路 又称全市性干道,是城市中为常速主要交通服务的道路

24、,在城市道路网中起骨架作用。 大城市的主干路多以交通功能为主,负担城市各分区或组团之间的交通联系,以及与城市对外交通枢纽之间的联系,也可以成为城市主要的生活性景观大道; 中、小城市的主干路常兼有沿线服务功能。次干路 又称地区性干道,是城市各分区或组团内的主要道路; 次干路联系各主干路,并与主干路组成城市干道路网,起交通集散的作用; 同时,由于次干路沿路常布置公共建筑和住宅,又兼具生活性服务功能。支路 街区性道路,上联次干路下接街坊路,服务局部地区的交通要求; 机动车较少,以非机动车和步行交通为主; 在交通上起汇集作用,直接为用地服务,以生活性服务功能为主。城市道路横断面形式单幅路一块板适用于:

25、机动车专用道、自行车专用道以及大量作为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合行驶的次干道及支路。优点:占地小、投资省、交叉口通行效率高,灵活调节路幅使用宽度、适应“钟摆式”的交通流;缺点:机非混行,相互干扰,存在安全隐患双幅路两块板解决对向机动车流的相互干扰问题。纯机动车行驶的车速高、交通量大的交通性干道,包括城市快速路和高速公路。有较高景观、绿化要求的生活性道路。既有单幅路的优点又具有较好的绿化景观机非混行,机非错峰地形起伏变化较大的地段。利用地形高差形成中央分隔带,节省土石方量和道路造价。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行适用于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流量、车速都很大的近郊区道路;但在交叉口的交通组织不易处理得很好,故而较少采用

26、。用于大量车流出入和集散的辅助道路形式上类同于双幅路,减少出入车流对主要交通干道的干扰。1三幅路三块板 机非分行,提高行驶速度、保障交通安全; 较好的道路绿化景观。 对向机动车流相互干扰; 机动车与沿街用地之间联系不便; 非机动车与街道另一侧联系不便; 道路红线宽度至少在40m以上,占地大,投资高;同时交叉口的通行效率受到影响。适用条件:适用于机动车交通量不十分大而又有一定的车速和车流畅通要求,非机动车交通量又较大的生活性道路或交通性客运干道, 不适用于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交通量都很大的交通性干道和要求机动车车速快而畅通的城市快速路。四幅路四块板 低速非机动车流穿越快速机动车流,影响机动车流的车速

27、、畅通和安全; 如果限制非机动车横穿道路,则道路两侧的联系不便,允许过街口交通过于集中,影响机 动车的畅通和快速; 四幅路占地和投资都很大,交叉口通行能力也较低,并不经济。 一般在城市道路中不宜采用这种断面类型。城市各级道路的规划要求快速路规划规划人口在200万以上的大城市和长度超过30km的带形城市应设置快速路。快速路应与其他干路构成系统,与城市对外公路有便捷的联系;快速路上的机动车道两侧不应设置非机动车道。机动车道应设置中央隔离带;与快速路交汇的道路数量应严格控制。相交道路的交叉口形式应符合表 7.2.14-1的规定;快速路两侧不应设置公共建筑出入口。快速路穿过人流集中的地区,应设置人行天桥或地道。主干路规划主干路上的机动车与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