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练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531268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50.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练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练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练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练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练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练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练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练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练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他来到山顶,看到了那顶帽子。

在太阳落山之前,那位头领两手叉着腰,大笑起来。

帕霍姆又一次想起了自己的梦想,他大喊一声,双腿一软,身体向前一扑,用手去拿帽子。

1.从以上的文段中,你认为帕霍姆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

2.本文细腻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试就这一段简要分析人物内心的发展变化过程。

3.帕霍姆最后用生命代价换来的结局,你认为值得吗?

为什么?

⊙发展空间

家园落日

莫怀戚

很久以来,我都有种感觉:

同是那个太阳,落日比朝阳更富爱心。

说不清楚这是因为什么,当然也可能是:

眼睁睁看它又带走一份岁月,英雄终将迟暮的惺惺惜惺惺,想到死的同时就想到了爱。

……这么说着我想起已到过许多地方,见过各种落日。

戈壁落日很大,泛黄古旧,半透明,边缘清晰如纸剪。

此时起了风。

西北一有风则苍劲,芨芨草用力贴紧了地,细沙水汽一般游走,从太阳那边扑面而来,所以感到风因太阳而起;

恍惚之间,太阳说没了就没了,一身鬼气。

云海落日则很飘忽柔曼,宛若一颗少女心。

落呀落,落到深渊了吧,突然又在半空高悬,再突然又整个不见了,一夜之后从背后起来。

它的颜色也是变化的——我甚至见过紫色的太阳。

这时候连那太阳是否属实都没有把握。

平原落日总是一成不变地渐渐接近地平线,被模糊的土地浸润似的吞食。

吞到一半,人没了耐心,扭头走开。

再回头,什么都没啦,一粒种子种进了地里。

看大海落日是在美国。

或许因为是别人的太阳,总感到它的生分不遂意:

你无论如何也看不到太阳是怎样浸进海水的,隔得还有一巴掌高吧,突然就粘在了一起——趁你眨眼的时候。

这时美国朋友便骄傲地说,看,一颗水球在辉煌地接纳火球了。

我说唔,唔唔。

说到底,我看得最多的,还是浅缓起伏的田野之上的落日。

一说起它想到庄稼和家园的落日,普通得就像一个人。

在我居住的中国川东,就是这种太阳。

我常常单骑出行,驻足国道,倚车贪看丘陵落日。

那地势的曲线是多层的,颜色也一一过渡,从青翠到浓绿,从浓绿到黛青,而最近夕阳之处一派乳白,那是盆地特有的雾霭。

似乎一下子静了一阵,太阳就这样下来了:

红得很温和,柔软得像泡过水。

有时候有如带的云霞绕在它的腰际。

有时候是罗伞般的黄桷树成了它的托盘。

农舍顶上如缕的炊烟飘进去了,化掉了;

竹林在风中摇曳,有时也摇进去了。

当路人不顾这一切时,我很焦急,很想说,喂,看哪!

两只小狗在落日里追逐;

老牛在落日里舐犊……有一天一个老农夹在两匹马之间,在光滑的山脊里走进了太阳。

马驮着驮子。

老农因为老了,上坡时抓着前面的马尾巴。

后面的马看见了,就将自己的尾巴不停地摇着。

我不禁热泪出眶,一种无法描述的爱浸透全身。

这个迟暮的老农!

他随心所欲的自在旷达让我羞愧……我突然想到就人生而言,迟暮只有一瞬,长的只是对迟暮的忧虑而已。

这个起伏田野的落日啊……我曾经反复思索这种落日为什么特别丰富——曲线?

层次?

人物活动?

抑或角度的众多?

最终承认:

仅仅因为它是家园落日。

家园!

这个毫无新意的单纯的话题!

家园的感觉何以如此说不清?

譬如在我生长的重庆——我心知凡是它能给予我的,其他地方也能给予,然而一切的给予,又代替不了家园。

关于这个,一切的学术解释都是肤浅,似是而非的。

只能说:

家园就是家园。

而人在家园看落日,万种感觉也许变幻不定,有一种感觉却生死如一:

那才是我的太阳啊!

(略有删改)

1.本文以什么为线索?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文章写了几种情况下的落日?

请简要概括各自的特点。

3.文章的开头作者写道:

“同是那个太阳,落日比朝阳更富爱心”,作者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

4.作者在描述“家园落日”时,就“落日”本身着笔很少,而更多地描绘了丘陵、树木、农舍、人物等。

请结合文意,简要说说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5.文章倒数第三自然段说“家园就是家园”,而文章最后又说“那才是我的太阳啊”。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博闻广知

列夫·

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俄国最伟大的作家。

出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

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

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

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

几年的军旅生活不仅使他看到上流社会的腐化,而且为以后在其巨著《战争与和平》中能够逼真地描绘战争场面打下基础。

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其成名作有自传体小说《童年》(1855)、《少年》(1857),这些作品反映了他对贵族生活的批判态度,“道德自我修养”主张和擅长心理分析的特色。

从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之中可以看到他站在自由主义贵族立场主张自上而下改革而在自己庄园试验失败的过程。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

这些观点反映在其短篇小说《琉森》(1857)之中,后又创作了探讨生与死、痛苦与幸福等问题的《三死》、《家庭幸福》。

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

他认为俄国应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理想社会;

农民是最高道德理想的化身,贵族应走向“平民化”。

这些思想鲜明地体现在其中篇小说《哥萨克》(1852~1862)之中。

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这是其创作历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

小说以四大家族相互关系为情节线索,展现了当时俄国从城市到乡村的广阔社会生活画面,气势磅礴地反映了1805~1820年之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1812年库图佐夫领导的反对拿破仑的卫国战争,歌颂了俄国人民的爱国热忱和英勇斗争精神,主要探讨俄国前途和命运,特别是贵族的地位和出路问题。

小说结构宏大,人物众多,典型形象鲜活饱满,是一部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制。

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

卡列尼娜》,小说艺术已达炉火纯青。

70年代未,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1879-1882)。

80年代创作:

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1891),中篇小说《魔鬼》(1911)、《伊凡·

伊里奇之死》(1886)、《克莱采奏鸣曲》(1891)、《哈泽·

穆拉特》(1886~1904);

短篇小说《舞会之后》(1903),特别是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也是对俄国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著作,成为世界文学不朽名著之一。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一代文学巨匠走完其人生旅程。

10 黑羊

钥匙贸易妨害逻辑诚实糟糕

敲定欺骗挑明携带遮光灯笼

二、编写一则简短的寓言,与同学交流,要求寓意明确。

阅读下文选自叶圣陶的《苏州园林》的文段,回答问题。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

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

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

这是为什么?

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

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邱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

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

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

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

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

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

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

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

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1.给“轩榭”注音,并解释“自出心裁”在文中的含义

轩榭()()自出心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一段中有句话概括了苏州园林的总特征,是哪句话?

选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这个特点的?

3.苏州园林亭台轩榭的布局有什么特点?

4.“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其“艺术”表现在哪里?

5.“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这一段,作者展开说明,除了还运用了哪两种表达方式?

有何作用?

请举例说明。

6.“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这是不足取的”中的两个“这”分别指代什么?

前者指代:

后者指代:

7.用自己的话描述“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怎样的情形。

文学的数学

人从事某一职业,一是为了糊口,二是为了爱好。

某件事若是很赚钱,干的人就多。

这一行里就混了许多凭此换饭吃的人。

这事如果不赚钱,就像个筛子,将为了糊口的人滤了去,只孤零零剩下爱好这块卵石。

爱好是最好的老师。

天底下有爱骑马的,有爱打枪的,有爱搜集破烂的,有爱钻牛角尖的,有爱发财的,有爱玩权术的……也有爱写作的,泛称为爱文学。

这个比例能有多少?

在写作日益贫困化的今天,真不好意思说得太高。

就斗胆算作百分之一吧。

按中国有十亿人算,就有1000万人热爱此道。

哎呀,这真不少。

单是爱好自然不行。

文学还需要毅力、勇气,锲而不舍的韧性,高屋建瓴的胆魄,逆境中的刚直,优裕中的清醒——总之一个大写的人格。

在卑微像蘑菇一般滋生的当代世界,这个比例实不敢乐观,姑且也算它百分之一。

现在向文学掘进的队伍里,还剩下10万人。

也浩浩荡荡呢。

最难把握的是机遇。

它像一头光滑的海豚。

当它游近我们的时候,与暗淡的背景混淆一处,难以识别。

当它瞬息而过时,犹如黑色闪电,我们只有看着它敏捷的后影叹息。

能够抓住机遇羽毛的人,能有多少呢?

做一个不大悲观的估计,也是百分之一好了。

这支最初的乌合之众已经精粹了许多,减到1000人,一间礼堂就坐得下了。

最后我们来说说天才。

语言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

凝固在甲骨、岩石、竹帛、纸张、计算机里,就成为文字的记载。

人类的历史,无数的悲欢,驾着语言的小舟,一代代运载到遥远的彼岸。

美妙的语言,犹如玄妙的天籁,只在暴风雨的夜晚,降临在极少数睿智的大脑。

他们接收了它,誉写了它,笔下流淌出千古绝唱的美文。

写出人类的大悲大痛大欣喜,需要天赋之才。

它是一把打乱了的谶语之牌,不知谁能抓到美丽的一色红桃?

这个比例,只能算它百分之一。

只剩下10个人了!

这就是关于一个时代最伟大的文学家的数学。

它给我们展现出的画面是:

他们的灵魂的额头像地球一般苍老,他们颤抖的目光火焰般跳动。

他们瘦削的脊梁像一根单薄的竹竿,可以破碎却绝不弯曲。

他们的手因为思虑过多而盘根虬曲,握住笔的时候才格外有力。

他们孤独地站在旷野之中;

代表此刻的人与以前的人、以后的人对话。

雪花披满了他们的全身。

这个比例是否太乐观?

比较·

探究

世间最美的坟墓椰子树与平等

尘嚣林阴荫庇墓冢埋葬禁锢生命所累挖空心思

陵寝肃穆震撼装饰幽暗嬉戏繁琐痱子粗糙

     

二、通读全文,按下列要求摘录课文有关语句回答。

1.为什么说托尔斯泰的坟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

美在哪儿?

请用一词来概括。

2.托尔斯泰墓朴素美表现在哪里?

为什么最美在朴素上?

3.作者是怎样表现这种朴素美的?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不能吃的蛋糕

许多父母感到很难向他们的孩子解释为什么有些电影和杂志不适合他们看。

有一位父亲想出了一个解释的办法。

  这位父亲仔细倾听孩子们想看某部限制级电影的种种理由:

影片中有他们喜爱的演员;

别人都在观看;

它被列为限制级仅仅是因为它隐含色情内容,但这些内容从未直接在影片中出现过;

它的语言相当优美。

几位少年并不否认,影片中有一个建筑和一群人被炸飞的镜头,但他们认为这样的暴力元素很正常,无可厚非。

再说影片的特技效果非常精彩,故事情节也十分紧张刺激。

  听完了这些理由,父亲还是说:

“不行!

  那天晚上,父亲问孩子们,是否愿意品尝他烘烤的果仁巧克力蛋糕。

他解释说,他选用了全家人最喜欢的配方,而且添加了一些“新花样”。

孩子们问他是什么花样,父亲平静地回答说:

“在蛋糕里加了狗粪。

  但是父亲又马上向孩子们保证只加了一点点,其他所有成分都堪称食中精品,而且他花了很多心血来烘烤果仁巧克力蛋糕,温度和时间都把握得恰到好处。

他相信这些蛋糕口味绝对一流。

  虽然父亲暗示果仁巧克力蛋糕的品质几近完美,但是这几个少年表示坚决不品尝。

  父亲故作惊讶。

他向孩子们保证,他们尝不到狗粪的味道。

但孩子们仍然无动于衷。

  于是父亲告诉孩子们,他们想看的电影就如同这个果仁巧克力蛋糕。

我们的思想往往会诱使我们相信一点点邪恶无关紧要。

事实上,哪怕是一点点狗粪都能将美味佳肴变成令人作呕、全然不能接受的东西。

父亲继续解释道,虽然电影行业让我们相信今天大多数电影老少皆宜,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现在每当孩子们想要做他们不该做的事情时,父亲就会问他们是否想要吃他特制的果仁巧克力蛋糕,他们也就不再提起了。

(选自《环球时报》2006年4月)

1.文中孩子们列举了想看某部限制级电影的种种理由,请说出其中的四点。

2.文中的父亲为了说服孩子们,他采用了一种什么样的说理方式?

你认为这种方式可取吗?

3.结合全文,说说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4.你从这则短文中受到了什么教益?

这无疑是一个资讯(即信息——编者注)爆炸的时代:

今天的一份《纽约时代》比17世纪一个普通英国人一生经历的还多;

可用的资讯平均每4年就增加一倍;

各种资料、信息、画面正排山倒海般涌现,人们已经被迫经年累月沉浸其中。

我们每天被动地接受着各种加码的信息,在自以为更加自由的同时,却更加被塑造。

资讯改变着我们的认识,甚至让我们迷失了自我。

我们总读不完堆积如山的书刊,我们总对一些新事物一知半解;

我们刚刚才明白了“量子力学”,又被深奥的经济学原理搞得一头雾水;

别人早已在电子商务领域干得热火朝天,我们还在用传统的商业手法苦苦挣扎……为了在同行业间生存,甚至在社会中立足,我们被迫追赶每分钟都在膨胀的知识,但我们的脚步总追不上周遭的变化。

在浩瀚的资讯面前我们感到极度的恐慌和精神焦虑,我们感到了人的渺小和无力,害怕在如潮的资讯中灭顶,害怕被这个多变的时代所遗弃。

我们需要跳出资讯的泥潭。

资讯时代是为能运用资讯的人而预备的。

那些把一切资料的碎片都当做资讯的人不可能正确的运用资讯;

那些把一切有用和无用的东西都往脑袋里塞的人也不可能成功运用资讯。

只有对你真正有意义的资料才称得上资讯,其他的都是垃圾,只会让你更加无知。

也许我们都有过这样的“超载健忘症”,听完一场毫无意义的演讲,我们不仅没有记住一个字,反而连车停在什么地方都忘了。

我们摄取新的资讯,是为了将其组合到旧有的知识和经验中去,获得更佳的结构,而不是为了装点门面,甚至全面否定对自我的认识。

何况资讯充斥着陷阱,有的是资讯制造者带来的麻烦,更多的则是在传播通路中的异化,面对扑面而来的种种资讯,如果不加分析、理解、取舍而“照单全收”,必将造成资讯对你的严重伤害。

富兰克林说:

一个饱读诗书的蠢材往往比一个无知的蠢材更蠢。

我们完全可以从资讯焦虑中解放出来,将其还原到个人的兴趣、工作的需要、正确的生活经验以及完全沟通的“常识”层次,以“自己的方式”去看待和处理问题。

我们没有必要附庸风雅,也没有必要吹毛求疵。

在资讯的大海里,如果你想做海绵,企图吸干所有的海水,无异于痴人说梦;

不如做快乐的游鱼好了,自由地吞吐海水,汲取所需,摒弃所废。

让资讯为我所用,而不是自己被资讯所左右,才能从资讯焦虑中彻底解放。

鉴赏·

评论

鱼,我所欲也陋室铭

一、默写《鱼,我所欲也》第一段“鱼,我所欲也,……故患有所不辟也”。

二、回答问题: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一箪食,一豆羹()蹴尔而与之()

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

谈笑有鸿儒()无案牍()之劳形

2.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把比作鱼,把比作熊掌,由“舍鱼而取熊掌”类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