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地理第二轮知识点总复习训练17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528409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86.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地理第二轮知识点总复习训练17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届高考地理第二轮知识点总复习训练17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届高考地理第二轮知识点总复习训练17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届高考地理第二轮知识点总复习训练17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届高考地理第二轮知识点总复习训练17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地理第二轮知识点总复习训练17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届高考地理第二轮知识点总复习训练17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地理第二轮知识点总复习训练17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地理第二轮知识点总复习训练17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我国四省(区)人口及部分自然资源统计数据(2006年)

省(区)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耕地面积(万公顷)

水资源总量(亿立方米)

木材总蓄积量(亿立方米)

34.3

532.5

1865.8

15.8

53.5

1539.1

727.9

15.0

51.9

542.4

404.4

0.4

31.1

361.0

184.6

2.0

4.上表中①、②、③、④所示省(区)的简称依次是

A.川、黑、苏、陇B.苏、川、陇、黑

C.黑、川、陇、苏D.陇、黑、川、苏

5.下列推理,其过程和结论正确的是

A.耕地面积①比②小,因此,山区面积①比②大

B.水资源总量②比③多,因此,年降水量②比③大

C.木材总蓄积量③比④少,因此,森林覆盖率③比④低

D.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①比③小,因此,乡村人口比重①比③大

解析 第4题,作为农业大省的四川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山区森林茂密;

黑龙江地广人稀,耕地广阔,降水较多,湿地面积大,森林广布于小兴安岭等山区;

江苏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较高,以平原地形为主,木材蓄积小;

甘肃地处内陆,水资源贫乏,经济相对落后,城镇化水平低。

第5题,某地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与乡村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之和为1,据此可推知D项说法正确。

答案 4.A 5.D

湖南师大附中检测)下图示意我国部分铁路的分布情况。

读图回答6~7题。

6.下列关于铁路沿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④沿线经过温带森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B.①—②沿线所属地区,地势低平,气候温和湿润,多内流河

C.②—③沿线跨越我国三个经济地带,其高新技术产业发达

D.③—④沿线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自然条件是热量

7.⑤一⑥铁路沿线的车站,使用的新能源最可能是

A.风能B.地热能

C.太阳能D.水能

解析 第6题,①—②沿线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属于外流区;

②—③沿线位于我国中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不发达;

③—④沿线位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自然条件是水分。

第7题,青藏高原地区太阳能、地热能丰富,地热能主要分布在藏南地区,故青藏铁路沿线的车站最可能使用的新能源是太阳能。

答案 6.A 7.C

8.(经典题)阅读材料(我国某区域图),完成下题。

材料

比较长江中游“地上河”(荆江河段)与黄河下游“地上河”成因的不同及其治理措施的差异。

解析 南北两处“地上河”的成因及治理措施不同,应从各自的河流特征和所处的自然环境分析。

答案 成因不同:

长江“地上河”:

河道特别弯曲,水流不畅,泥沙容易沉积。

黄河“地上河”:

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带来大量泥沙,下游水流平缓,泥沙大量沉积。

治理措施差异:

裁弯取直工程;

建设长江中上游防护林。

黄土高原打坝建库(或打坝淤地),引水灌溉(或引黄淤灌);

黄河中游地区种草植树。

9.(2015·

济南模拟)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河南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还是目前全国最大的肉类食品、速冻食品、方便面、饼干、调味品生产加工基地;

速冻食品等占据了全国60%以上的市场,河南已从“中国粮仓”变成了“国人厨房”。

材料二 黄河流域部分区域图。

(1)读图比较河南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地形地势差异,完成下表。

地形类型

地势特点

宁夏

________、山地为主

________

河南

________、山地丘陵为主

(2)在下列括号中填出B、C两地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并分析C处建水电站的利弊。

A

B

C

(3)银川地区在农业生产中可能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________。

郑州地区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气象灾害主要有________。

(4)简述河南省发展速冻食品工业的有利条件。

解析 C地位于黄河下游的华北平原地区,人口稠密,电能需求量大。

黄河流经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下游的C处修建水库,泥沙大量淤积在库区。

A、B、C三地分别代表沙漠、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

黄土高原的形成被认为是风力堆积作用。

宁夏的银川平原是重要的种植业生产基地,气候较为干旱,主要靠黄河灌溉,容易导致土壤次生盐碱化。

东部季风区最突出的自然灾害是旱涝灾害。

答案 

(1)

高原(平原亦算对)

南高北低

平原

西高东低

(2)风力 流水

有利条件:

处于二三级阶梯处,水能资源丰富;

市场需求量大。

不利条件:

河流含沙量大,容易淤塞水库。

(3)土壤次生盐碱化 旱涝、寒潮

(4)原料丰富;

劳动力资源丰富且成本低;

交通便利;

市场广阔。

再悟高考

(2014·

安徽文综,27~28)1958年竺可桢在《中国的亚热带》一文中指出:

我国亚热带北界接近34°

N,即淮河、秦岭、白龙江一线直至104°

E;

南界横贯台湾中部和雷州半岛南部……。

完成10~11题

10.我国亚热带在34°

N以南、104°

E以西分布范围小,主要影响因素是

A.纬度位置B.地形

C.季风D.海陆位置

11.北半球亚热带在我国分布总体偏南,是因为我国

A.冬季气温南高北低

B.地形阻挡了夏季风深入西北

C.夏季南北普遍高温

D.冬季风势力强且影响范围广

解析 第10题,亚热带地区最冷月气温介于0°

C~15°

C之间。

我国34°

N以南、104°

E以西青藏高原和横断山区所占面积比重大,受地形影响,亚热带分布范围小,故B项正确;

由题目的文字材料中亚热带的纬度判断A项错误;

温度带的形成主要受气温影响,季风和海陆位置的影响较小。

第11题,影响我国的冬季风势力强,影响范围广,与北半球同纬度地区相比,冬季气温偏低,故亚热带总体偏南。

答案 10.B 11.D

上海地理)根据我国北方半湿润区某小流域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率图,回答12~13题。

12.1998年之后该流域土地利用类型转化主要表现为

A.由耕地、草地向林地转化

B.由耕地、草地向水域转化

C.由耕地、草地向城乡用地转化

D.由城乡用地向耕地、草地转化

13.据图可以推断,从1976年到2010年该流域生态环境

A.前期改善明显,后期改善缓慢

B.得到持续明显改善

C.前期改善缓慢,后期改善明显

D.改善效果不甚明显

解析 第12题,由图示可知:

1998年后,林地变化率最高,为正值,说明增加林地多;

耕地和草地变化率也较大,但为负值,说明耕地与林地减少的多,而其它用地变化率不大,故选A。

第13题,由图可知,1976~1998年,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率都很小,所以改善缓慢。

1998~2010年变化率大,故改善明显。

答案 12.A 13.C

(2012·

福建文综,8~9)下图为中国某河干流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日蒸发量和日蒸发总量(各类用地面积与其日蒸发量的乘积)。

读图完成14~15题。

14.影响该河干流区日蒸发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土层厚度和植被覆盖率

B.太阳辐射和土层厚度

C.植被覆盖率和水分条件

D.水分条件和太阳辐射

15.该河最有可能是

A.塔里木河B.松花江

C.淮河D.珠江

解析 第14题,主要考查影响蒸发的因素。

由图可知,日蒸发量指图中左侧部分,水体最高,可以判断水分是影响因素之一;

其次耕地、林地和草地的日蒸发量明显高于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反映出日蒸发量受植被覆盖率的影响,故C项正确。

(注意:

不要受日蒸发总量的影响)第15题,主要考查中国地理及其土地利用类型。

由日蒸发总量的概念可计算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大小;

由图计算可知,该河干流区建设用地和水体面积小,草地面积比林地和耕地面积大,因此可以判断该河是处于干旱区的塔里木河,故A项正确。

答案 14.C 15.A

16.(2011·

北京文综,4)平均海拔由高到低的省区依次是

A.湘、辽、宁B.台、鲁、苏

C.青、粤、晋D.桂、甘、豫

解析 A选项中湘、辽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宁位于第二级阶梯,故A错;

B选项三省都位于第三级阶梯,但台湾省有高大的台湾山脉,山东省有山东丘陵分布,江苏省地形平坦,符合题意;

C选项三省分别位于我国第一、第三和第二级阶梯,不合题意;

D选项桂大部分位于第三级阶梯,显然不符合题意。

答案 B

17.(2013·

课标Ⅰ,36,2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居住在成都的小明和小亮在“寻找最佳避寒地”的课外研究中发现,有“百里钢城”之称的攀枝花1月平均气温达13.6℃(昆明为7.7℃,成都为5.5℃),是长江流域冬季的“温暖之都”。

图1示意攀枝花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位置,图2示意攀枝花周边地形。

图1

图2

(1)分析攀枝花1月份平均气温较高的原因。

(8分)

(2)推测攀枝花1月份的天气特征。

(6分)

(3)小明建议把攀枝花打造成“避寒之都”,吸引人们冬季来此度假。

小亮则从空气质量的角度提出质疑。

试为小亮的质疑提供论据。

解析 第

(1)题,攀枝花位于河谷中,北部有高山阻挡冷气流,所以受冷气流影响小;

背风坡气流下沉增温,使河谷处气温升高。

(2)题,应从气温、阴晴、风等方面描述。

攀枝花位于背风坡,云雨天气少,晴天多;

受到北部山脉阻挡,风力弱;

气流运动弱,气温较高且变化小。

第(3)题,应从大气污染的来源和污染物扩散两方面分析。

工业以重污染的钢铁工业为主,且城市交通尾气排放多;

河谷地形封闭,位于背风坡,盛行下沉气流,污染物不易扩散,所以空气质量不佳。

答案 

(1)因地形阻挡,冬季受北方冷空气(寒潮)影响较小;

位于河流(金沙江)谷地,山高谷深,盛行下沉气流,气流在下沉过程中增温。

(2)多晴天、少云雨,风力弱,气温较高、较稳定(波动小)。

(3)论据:

钢铁工业以及其他工业,城市交通等排放大量废气;

(山高谷深,)地形相对封闭,下沉气流空气稳定(易出现逆温),不利于空气中污染物的扩散。

因此,空气质量可能不佳,不适宜度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