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岳麓版历史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527253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9.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上册岳麓版历史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七年级上册岳麓版历史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七年级上册岳麓版历史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七年级上册岳麓版历史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七年级上册岳麓版历史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上册岳麓版历史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

《七年级上册岳麓版历史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册岳麓版历史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上册岳麓版历史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

粟、白菜、芥菜

⑥饲养:

猪、狗、鸡

⑦手工业:

陶器(红陶)

3、河姆渡遗址:

约7000年

浙江余姚(长江流域)

干栏式房屋(特点:

屋分两层,上层住人,下层饲养牲畜)

使用磨制工具、骨器

水稻

猪、狗、水牛

陶器、玉器、原始乐器

3、新石器时代

人类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2、意义:

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

3、出现早期制陶业

第三课传说时代

1、炎黄传说

1、传说:

文字记录产生之前,先民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讲述他们对历史的记忆。

2、人文始祖

①炎帝:

教人播种五谷;

改进农具;

尝百草,发明医药;

发明陶器;

开辟集市,让人们互通有无。

②黄帝:

建造宫殿;

发明车船;

制作衣裳;

教人打井。

还让下属发明文字、算数和音乐,嫘祖发明养蚕抽丝技术。

3、部落征战联盟的目的:

争夺生产资源。

著名战役:

逐鹿之战(炎黄联盟大败蚩尤部落)

2、尧舜禹传说

1、尧的功绩:

制定历法,使百姓不误农时,促进了农业发展。

2、禅让制:

公共推举,首领让贤

3、大禹治水:

疏导方式

4、禅让制意义:

尧舜禹时代农业有所发展,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有所提高,但部落联盟首领依旧由成员推选,不过已临近跨入国家时代的门槛。

第四课夏与商的政治统治

1、夏与夏文化

1、夏朝:

①黄河流域第一个国家——夏(奴隶制国家)

②时间:

公元前2070年

③建立者:

④都城:

阳城

⑤亡国之君:

夏桀(将人做马)

⑥灭亡时间:

公元前1600年

⑦灭亡原因:

夏桀残暴奢侈,人心尽失;

商汤崛起。

2、王位世袭制:

①夏传子,家天下:

②特点:

父子兄弟相承(父子相传,兄终弟及)

3、夏朝为成熟国家的标志:

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

2、商的政治统治

1、商朝:

①商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留下自己的文字记载的政权。

②建立时间:

公元前1600年

⑤盘庚迁殷(时间:

公元前1300年;

水患和政治动乱)

⑥亡国之君:

商纣(酒池肉林)

⑦灭亡时间与事件:

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

⑧灭亡原因:

纣王残暴;

周部落崛起。

2、商的政治统治:

①军队:

师、旅编制

②刑罚:

墨面、割鼻、断足、斩首

③礼仪:

祭祀先祖

④商王:

自称“余一人”,显示商王的至高地位。

⑤中央与地方关系:

商对较大地域的统治还很不稳固。

3、与商同时期的其他文明

距今约5000——3000年

2、发现地点:

四川、湖南

3、出土文物:

青铜、玉、金等

4、特征:

其文明高度发达,其出土文物具有鲜明的本地特征,显示出不同于商核心地区文明的特点。

5、代表:

三星堆文化遗址

第五课西周的封邦建国

1、周朝的建立

1、周朝:

①建立时间:

公元前1046年

②建立者:

周武王

③都城:

镐京

2、商亡周兴启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统治者应勤于政事,爱护百姓,以百姓利益为先”

2、封建天下(封建:

封邦建国)

1、分封制:

①目的:

为了巩固对辽阔疆土和殷商遗民的统治

②分封对象:

宗室、功臣、先朝贵族

③分封内容:

授民授疆土(土地、臣民)

④诸侯义务:

奉周天子为天下共主;

服从周王号令;

定期朝觐纳贡;

率兵随同周王征伐

⑤分封结果:

形成逐级分封的局面

⑥作用:

加强了对全国的控制,改变了夏商时期的松散状态,使西周迅速发展为疆域辽阔,对周边民族影响巨大的国家。

(注:

没有改变部落时代以分散和割据为特征的众国林立的局面)

3、制礼作乐

1、礼乐制:

维系分封制的稳定

②与分封制关系:

互为表里,相辅相成(注:

礼乐制为表,分封制为里。

③作用:

有利于巩固西周的统治,稳定社会秩序,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补充:

1、商汤灭夏与武王伐纣成功的原因:

①君王暴政:

夏桀、商纣的极端残暴统治激起了平民和奴隶的不满和反抗。

②民心所向:

商汤和周武王伐无道、诛暴君,结束夏桀、商纣王的残暴统治,深得人心。

③措施政策:

商汤和周武王能够重用贤人,联合周边小国、部落,抓住时机,一举得胜。

第六课西周的衰微

1、西周王室的衰微

1、国人暴动:

周厉王对人民采取残暴的压制政策。

公元前841年

③结果:

周厉王被驱逐出镐京城。

④影响:

削弱了西周的统治基础,打击了西周奴隶主的统治,使西周由盛转衰。

2、分封制的瓦解与西周的灭亡

1、分封制瓦解:

①周王室日益衰微,分封制之下,随着时间推移,血缘关系日益疏远,联系也日渐松散。

②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区域的开发,经济的发展),各诸侯国的实力增强。

2、西周灭亡:

公元前771年

②亡国之君: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③标志事件:

周幽王被犬戎杀死于骊山之下

3、东周兴建:

公元前770年

②建国者:

周平王

平王迁都

第七课甲骨文与青铜器

1、甲骨文

1、含义:

因刻在龟甲和兽骨之上而得名

2、别称:

殷墟卜辞

3、发现时间:

1899年发现者:

王懿荣(甲骨文之父)

4、出土地点:

河南安阳小屯村

5、评价:

甲骨文是迄今所知中国最古老的文字,它是一种较成熟的文字体系,有较成熟的造字方法,为现今汉字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甲骨文记录了商王活动,反映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6、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自商朝开始,文字的出现是文明时代开始的标志之一。

2、青铜器

1、青铜时代:

夏商周时期

2、青铜器用途:

工具、兵器、车马具、礼器

3、礼器——司母戊鼎(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中华第一鼎)

4、铭文(金文或钟鼎文):

刻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作用:

告诉我们许多文献中没有记载的细节,让我们对商朝时期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5、西周晚期著名礼器——毛公鼎

第八课大国争霸

1、春秋五霸

1、东周分期:

①春秋(公元前771—前476年)

②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

2、诸侯争霸背景:

春秋时期,王权衰落,周天子逐渐丧失了号令天下的政治权威。

实质:

大国为争夺土地、人口和对其他诸侯国的控制权而发动的战争,(春秋无义战——孟子)

3、著名战役:

齐鲁长勺之战、晋楚城濮之战(退避三舍)、秦晋崤之战

4、春秋五霸:

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楚庄王、秦穆公

5、齐桓公最先称霸的原因:

①齐国地理位置优越,是东方渔盐大国。

②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增强了国力。

③以“尊王攘夷”为号召,谋略得当,提高了齐国的政治地位。

6、齐桓公称霸的标志:

公元前651年,葵丘会盟。

7、争霸战争的影响:

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灾难,但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

2、战国七雄

1、三家分晋:

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土地,公元前403年为周天子承认。

2、战国七雄:

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后中间

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即墨之战

4、公元前3世纪中叶,秦成为七雄中最强国。

5相关成语:

围魏救赵、纸上谈兵

第九课社会经济的变动

1、生产技术的提高

1、铁器时代:

春秋战国时期

2、铁器在春秋时期出现,在战国时期日益推广

3、牛耕的出现:

春秋时期,“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4、铁器的优越性:

①铁矿蕴藏量大

②开采容易

②质地坚硬且锋利

2、水利工程的兴修

1、战国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

秦国(都江堰、郑国渠),楚国(芍陂)

2、都江堰:

①性质:

综合性的防洪灌溉工程

②修建者:

李冰

③方法:

中流作堰用途:

分洪、灌溉、运输

④作用:

都江堰的营建消除了岷江水患,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促进了秦的富强,是中国古代人民生产智慧的结晶。

3、水利工程兴修的因素:

①生产工具改良和国家动员能力提高的结果

②社会稳定与经济繁荣的结果

3、城市与商业的繁荣

1、中国有史以来城市与商业繁荣的第一时期——春秋战国时期

2、表现:

人口大量增长、城市规模扩大、商业繁荣

3、影响:

商业的发展、物资交流需求的增加,使统一的呼声更加强烈。

第十课变法时代

1、各国的变法运动

1、各国变法的原因:

旧的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急剧变动。

目的:

富国强兵,使本国在争霸战争中获得优势地位。

2、著名的变法运动:

李悝变法(魏国)、吴起变法(楚国)、商鞅变法(秦国)

2、商鞅变法

1、背景:

战国初年,秦国国势转弱,秦孝公继位后,为富国强兵,启用商鞅变法。

2、时间:

公元前356年

3、内容:

①奖励耕织,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标志土地私有制出现)

②奖励军功(严重损害贵族利益)

③编制户籍,实行什伍连坐法

④推行县制(为后来的郡县制奠定基础)

⑤统一度量衡

4、影响:

商鞅变法是各国中最为彻底的地主阶级的改革,它促进了农业生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使秦国国力大增,后来居上,为以后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11课百家争鸣

1、老子及其主张

1、生活时期:

春秋末期楚国人

2、身份:

道家学派创始人

3、思想主张:

①以“道”为核心

②认为矛盾对立的双方能想回转化

③主张顺应自然,倡导以“无为”治国。

4、道教经典:

《道德经》

2、孔子及其学说

春秋末期鲁国人

儒家学派创始人

3、思想主张及贡献:

①以“仁”为核心(认为“仁者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反对苛政,主张以德治国)

②最早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公平教育)

4、儒家经典:

《论语》

3、百家争鸣

1、诸子百家:

战国时期,为应对更加剧烈的社会变革,士人们大胆思索,相互论辩,形成众多的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他们之间的思想论争被后世称为“百家争鸣”。

2、墨家:

①创始人:

墨子(墨翟)

②生活时期:

战国

③思想主张: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节用)

3、儒家:

①战国代表:

孟子

②思想主张:

主张以德服人、提出民贵君轻论、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人格

4、道家:

庄子

提倡乐天知命,顺应自然,追求精神自由,统治者要无为而治。

5、法家:

①集大成者:

韩非子

提倡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以“法”治国

6、兵家代表及著作:

①孙武:

《孙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②孙膑:

《孙膑兵法》

7、影响:

百家争鸣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各派之间相互论争、批判,彼此吸收合理的成分,共同构成而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百家争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第12课秦朝的统一

1、秦灭六国

公元前230年—前221年

2、灭六国顺序:

韩、赵、魏、楚、燕、齐

3、策略:

远交近攻,逐个击破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的割据混战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庞大帝国——秦朝。

5、秦朝的建立:

①帝国的创造者——秦王嬴政(秦始皇)

公元前221年

咸阳

2、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1、秦的疆域:

东到大海,西到陇西,南到南海,北到长城一带

2、措施:

1)政治上:

中央集权制①中央:

首创“皇帝”称号,实行皇帝制度

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②地方:

李斯,郡县制

2)经济上:

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钱或秦半两钱),统一度量衡(秦八斤),修驰道,统一车轨

3)文化上:

统一文字(小篆)

4)思想上:

焚书坑儒,推行法治

5)军事上:

派蒙恬出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修长城(孟姜女哭长城)

第13课秦朝的灭亡

1、秦的暴政(根本原因)

1、表现:

①焚书坑儒②赋税沉重③徭役和兵役繁重

④法律残酷,刑罚严苛⑤秦二世更加残暴

2、诛暴秦(直接原因:

秦末农民起义)

1、前期:

陈胜吴广起义(大泽乡起义)

(直接原因:

大泽乡遇雨,戍边农民误期当斩;

根本原因:

秦的暴政)

②时间:

公元前209年

③领导人:

陈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吴广

④口号:

“伐无道,诛暴秦”

⑤结果:

被镇压,起义失败

⑥意义:

大泽乡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它沉重打击了秦朝的统治,对以后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后期:

刘邦项羽领导的起义

①巨鹿之战,时间:

公元前207年

结果:

项羽以少胜多,消灭秦军主力

②公元前206年,刘邦兵抵关中,接受秦王子婴投降,秦朝灭亡。

3、楚汉之争

秦朝灭亡后,由项羽与刘邦展开的争夺帝位的战争

2、经过:

鸿门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垓下之围、四面楚歌、霸王别姬

3、结果:

公元前202年,项羽兵败乌江自刎,刘邦胜出。

第14课西汉初立

1、西汉的建立

1、西汉的建立:

公元前202年

刘邦——汉高祖

长安

2、汉初社会状况(背景):

土地荒芜、经济萧条、国家贫困

3、汉高祖刘邦恢复经济发展:

①措施:

“无为而治”政策,轻徭薄赋(实行十五税一)、与民休息

②意义:

促进了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复苏。

2、文景之治——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治世(太平盛世)

汉文帝、汉景帝在位期间(前180年——前141年)

2、文景之治的原因:

①鼓励生产,提倡以农为本

②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三十税一)

③提倡节俭,节省政府开支

④减轻刑罚,重视以德化民(废除连坐法和肉刑)

3、文景之治的表现:

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百姓安居乐业

三、削藩

1、原因:

西汉初年,郡国并行,诸侯王权势不断膨胀严重威胁中央政权的统治。

汉景帝采纳晁错建议“削藩”

导致“七国之乱”——王国问题的最巅峰

4、结果:

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但没有彻底清除诸侯王国的势力,留下诸多隐患。

第15课新的大一统

1、强化中央集权

1、目的:

进一步巩固政权

削弱相权(设内外朝));

加强监察制度(中央:

司隶校尉;

地方:

设刺史,监督地方官员,打击地方豪强)

3、意义:

强化了皇权对中央和地方各级行政机构的控制。

二、解决王国问题(诸侯国威胁中央)

1、措施:

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逐渐削弱诸侯王实力。

2、结果:

基本解除了诸侯王国对中央的威胁。

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初“无为而治”,思想控制较宽松,诸子百家学说重新活跃起来,这不利于集权帝国的统治。

2、人物:

董仲舒

3、举措:

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定为国策;

大兴儒学教育,并重用儒生为官。

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地位从此确立,2000多年来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领域长期居于主导地位。

第16课开拓边疆与对外交流

1、汉匈和战

1、和(和亲政策):

西汉初年,匈奴势盛而汉朝势弱

②结果:

未能阻止匈奴南下

2、战(汉武帝时):

汉武帝时国力强盛;

有卫青和霍去病等英勇善战的将领;

顺应民心

②经过:

三次大规模战役(漠南、漠北、河西战役)

迫使匈奴远盾

3、对河西地区的管理:

设郡县,派兵驻守;

将长城进一步向西延伸;

实行屯田政策。

2、张骞通西域

1、西域:

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的今新疆地区称为西域。

2、背景:

西汉初年,西域为匈奴控制,汉朝与西域几乎处于隔绝状态。

3、张骞第一次通西域:

公元前139年

②目的:

联合西域诸国夹击匈奴。

没有达到预期目的,但了解了以前未知的西域及其与汉朝交往的愿望。

④意义:

为张骞通西域奠定基础。

4、张骞第二次通西域:

公元前119年

访问西域各国,加强汉朝与西域各国的政治经济联系。

互通往来

建立了西汉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

加强了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西域的开发;

丰富了中亚和西亚人民的精神和物质生活。

5、西域都护:

公元前60年

②机构名称:

西域都护府

③职责:

对西域进行政治、军事管理

今新疆地区归属于中央政权的开始。

三、丝绸之路

1、名称由来:

丝绸之路因主要作为运输以丝绸为代表的中国手工艺品的商路而得名。

2、路线:

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中亚、西亚、南亚—大秦。

3、商品与技巧:

中国(凿井、冶铁、造纸、茶叶、丝绸、瓷器)

西方(中亚:

葡萄、黄瓜、胡萝卜、大蒜;

罗马:

毛织品、玻璃、杂技;

印度:

佛教以及乐舞、雕塑)

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深刻影响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

第17课东汉的兴衰

1、光武中兴

1、王莽专权:

公元9年

②政权:

新朝或“新莽”

使社会矛盾更加激化,引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绿林军、赤眉军)。

2、东汉建立:

公元25年

刘秀——光武帝

洛阳

④公元36年全国再度实现统一

3、光武中兴:

光武帝大力推行修养生息政策(9次下诏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

恢复西汉文景时期三十税一制度;

鼓励流亡百姓返乡垦荒

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发展,稳定了社会秩序。

③表现:

人口和垦田数迅速增长,社会安定,政教清明,国富民强,文化昌盛。

对比“文景之治”与“光武中兴”出现原因的相同点:

①吸取前朝教训

②轻徭薄赋,重视民生

③发展生产,重视农业

2、东汉后期政局的混乱

1、政治特点:

外戚和宦官轮流控制朝政,互相争斗,政局混乱

3、黄巾起义

东汉后期政局混乱,豪强大族大量兼并土地,各种社会矛盾空前尖锐,社会动荡不安。

184年

3、领导人:

张角

4、口号:

苍天(东汉朝廷)已死,黄天(新政权)当立,岁在甲子(184年),天下大吉。

5、起义军:

黄巾军(头裹黄巾)

6、结果:

被镇压,但余部坚持斗争20多年。

黄巾起义从根本上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导致了东汉末年分裂动乱的局面,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第18课汉代的科技与文化

1、造纸术的发明与医学成就

1、造纸术的出现:

西汉前期出现当前世界上最早的纸——麻纸。

2、改进造纸术:

①发明者:

蔡伦

东汉

③材料:

树皮、破布、麻头和旧渔网

造纸术发明后,逐渐传到世界各地,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⑤优越之处:

更平整,便于书写;

价格更便宜,便于普通百姓使用;

更轻巧,方便携带。

3、医学:

①《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一部医书,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②张仲景——“医圣”,《伤寒杂病论》,论述了望闻问切四诊法和辩证治疗原则,奠定了中医临床医学的基础。

③华佗——外科鼻祖,发明“麻沸散”和“五禽戏”

2、司马迁与《史记》

1、作者:

司马迁(司马迁是西汉时期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

2、鲁迅评《史记》: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3000年左右的历史,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体例完备,史料详实,叙事简洁,文笔生动。

5、修史原则:

科学客观,实事求是,公平公正

3、佛教东传与道教产生

1、佛教:

①发源地:

古印度

②传入中原:

西汉末年

③传入路线:

丝绸之路和海路

④我国第一座佛教寺庙——白马寺。

(汉明帝时建于洛阳)

⑤教义:

宣扬弃恶扬善、扶贫济困,众生平等、生死轮回

2、道教——中国唯一的本土宗教。

①发源地:

四川青城山

②创始人:

张陵

③兴起时间:

④教义:

宣扬修身养性、服丹炼药、长生成仙

3、佛教东传与道教兴起的原因:

①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结果

②是东汉后期社会动荡不安的结果

第19课三国鼎立

1、曹操统一北方

东汉末年,社会混乱,群雄割据(曹操、袁绍实力最强)。

2、原因:

①“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上优势地位

②“唯才是举”,重用人才

③经济上实行屯田,鼓励生产

④治军严谨,军纪严明

3、官渡之战:

200年

为了争夺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控制权

③交战双方:

曹操PK袁绍

④战争特点:

曹操以少胜多

⑤结果:

官渡之战后曹操基本上统一北方。

2、赤壁之战

208年

2、交战双方:

曹操PK孙刘联军(孙权、刘备联系)

3、特点:

孙刘联军以少胜多

4、相关成语:

草船借箭;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5、结果:

曹操大败,从此无力南下

6、曹操失败的原因

1)直接:

①曹军来自北方,长途行军,疲惫不堪且不习水战

②曹操因实力强盛而骄傲自满,轻率轻敌,战术失误

③孙刘组成联军战术得当;

采用火攻战略得当;

充分利用气候、地理条件。

2)根本:

当时实现天下统一的条件还不成熟。

7、吸取的教训:

骄兵必败

8、意义:

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三分天下

1、魏国(曹魏)建立:

220年

曹丕

2、蜀国(蜀汉)建立:

221年

刘备

成都

3、吴国(孙吴)建立:

222年

孙权

建业(现南京)

4、222年,孙权称吴王,229年正式称帝,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5、230年,卫温出使夷洲(今台湾),这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有关大陆与台湾直接交往的文献记载。

6、意义: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实现了较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有利于社会的安定与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后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第20课北方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1、从西晋到十六国

1、西晋的兴亡:

265年

司马炎

④西晋统一天下:

280年

⑤西晋灭亡:

316年,匈奴率军灭亡西晋。

2、西晋灭亡原因:

①西晋统治集团内部耽于享乐,争权夺利

②“八王之乱”严重动摇了西晋王朝的统治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