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生物复习第九单元第30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526425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561.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生物复习第九单元第30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版高考生物复习第九单元第30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版高考生物复习第九单元第30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版高考生物复习第九单元第30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版高考生物复习第九单元第30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生物复习第九单元第30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版高考生物复习第九单元第30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生物复习第九单元第30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考生物复习第九单元第30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4)(2013·

全国卷Ⅱ)用样方法调查某种双子叶植物种群密度时,为避免调查者主观因素的影响,要做到随机取样。

(5)(2012·

全国卷Ⅱ)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种群的密度。

(6)(2014·

浙江高考)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

(7)(2014·

浙江高考)植食动物在自然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冬季最大。

知识自主梳理

一、种群的基本特征

1.种群的概念

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种群的数量特征

3.种群密度的调查

(1)样方法

①使用范围:

植物和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调查某种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种群密度、跳蝻的种群密度等。

②取样方法:

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

③取样关键:

随机取样。

④计数原则

⑤计算种群密度:

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

(2)标志重捕法

①适用范围:

活动能力强和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如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等。

②计算方法:

N(种群数量)=×

M(初次捕获标记数)。

③注意事项

a.调查期间无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

b.标志物对所调查动物无影响,并不能太醒目且不易脱落。

(3)灯光诱捕法

黑光灯诱捕趋光性昆虫。

4.种群的空间特征

主要包括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集群分布等。

二、种群数量变化及应用

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1)含义:

种群在理想条件下,即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其增长率不随种群密度的变化而变化,这类增长通常呈指数增长,又称为“J”型增长。

其曲线如图所示。

(2)“J”型曲线数学模型

①建立模型:

t年后种群数量表达式为Nt=N0λt。

②各参数意义:

N0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为时间(年),N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易错判断]

1.种群数量多,种群密度一定大。

2.种群出生率增加,种群密度一定增大。

3.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4.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数量一定能增加。

5.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

 

1.样方法并非只适用于植物,对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或昆虫也适用。

2.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

3.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若标记的田鼠部分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低。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

当死亡率增加到与出生率相等时,种群的增长就会停止,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这类增长呈“S”型。

(2)环境容纳量:

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又称K值。

3.种群数量的变化

(1)变化形式:

波动和下降。

(2)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人为因素——人类活动。

三、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

1.酵母菌计数方法

抽样检测法:

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

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

稍待片刻,待细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

2.吸取培养液前要轻轻振荡培养液几次。

3.如果酵母菌过多,要对培养液稀释,记录稀释倍数。

观察后再换算回来。

4.对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记录相邻两边及夹角的酵母菌数目。

1.当种群数达到K值时将稳定不变。

2.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

3.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有利于防治有害动物以及保护和利用野生生物资源。

4.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可能来自外部,也可能来自种群内部。

5.种群数量的变化就是种群数量的增长和波动。

6.一个物种引入新地区后,一定呈“J”型增长。

7.种群“J”型增长曲线中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均恒定不变。

考点题型突破

考点  种群的特征

题型一种群的基本特征及相互关系

1.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有专家预测,我国人口数量在以后几年将出现明显增长。

下列有关(人口)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性别比例是所有种群都具有的特征

B.自然增长率主要由出生率决定

C.一个城市的人口数量可以反映其人口密度

D.年龄结构稳定的人群保持零增长

答案 C

解析 有的种群没有雌雄性别之分,所以性别比例不是所有种群都具有的特征,A错误;

自然增长率主要由出生率与死亡率之差决定,B错误;

一个城市的人口数量可以反映其人口密度,C正确;

年龄结构稳定并不等同于年龄结构为稳定型,即使年龄结构为稳定型,其人群也不一定保持零增长,所以年龄结构稳定的人群不一定保持零增长,D错误。

2.下列为种群数量特征的两个概念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图1中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b

B.图1中的c为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C.图2中丁与图1中的a表示的含义相同

D.图2中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解析 图1中a只影响出生率,而b既影响出生率也影响死亡率,据此判断a为性别比例,b为年龄组成,进而可知c为种群密度。

图2为图1的变式,图2中甲使种群密度增加,应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应为死亡率和迁出率,丙只影响出生率,应为性别比例,丁为年龄组成。

技法提升

(1)解答有关种群密度的影响因素题时,若涉及“直接因素”,则考虑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是主要决定因素。

若涉及“间接因素”,则考虑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年龄组成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性别比例能够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2)种群年龄组成的类型及判断技巧

无论何种图形,均应注意各年龄段个体的比例——增长型中的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

稳定型中的各年龄段个体比例适中;

衰退型中的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

题型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及选择

3.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式

B.调查古树木、蝗虫的幼虫、某种蛇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

C.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一般不是最精确的现实反映

D.将M只鹿标记后释放,在重捕获的n只鹿中有m只被标记,则该鹿群约有(M×

n)÷

m只

答案 B

解析 样方法应做到随机取样,常采用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A正确;

种群密度的调查对于植物和活动范围较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如蝗虫的幼虫等采用样方法,对于活动能力强和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如蛇采用标志重捕法,B错误;

标志重捕法是一种对种群密度的估算方法,结果与现实有一定的偏差,C正确;

根据=,可计算出该鹿群的总数,D正确。

4.(2017·

全国卷Ⅲ)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

A.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

B.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

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

D.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面积

解析 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样方内部的个体要全部统计,不用进行标记,A错误;

要注意随机取样,取样时可采用等距取样法或五点取样法,但由于该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取样时应适当扩大样方面积,增加样方数量,B正确,C、D错误。

1.“两看法”选择合适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

2.样方法的计数原则

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处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如图:

注:

图甲为方形样方,图乙为圆形样方,实心圈表示要统计或测量的个体,虚线表示圆形样方的直径。

3.标志重捕法答题技巧

(1)须牢记估算公式:

N总=。

(2)善于快速确认估算值与“实际值”间的误差:

由于再捕中标志者位于分母上——若初捕放归后某些原因致分母增大(如标志物影响其活动),则估算值偏小;

反之,若某些原因致分母减小(如因初捕受惊吓,不易被再捕,因标志物致其更易被天敌捕食等),则估算值将偏大。

考点  种群的数量变化

题型一“J”“S”型曲线的比较

1.关于图中种群数量变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种群“J”型曲线只有在理想条件下才能出现

B.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在达到K值之前就是“J”型增长

C.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达到600时,种群的增长率为0

D.环境条件变化时,种群的K值也会发生相应变化

解析 “J”型曲线发生在食物充足,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的环境中,则只有理想条件下才能出现,A正确;

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在达到K值之前由于有环境阻力的存在,种群增长曲线不是标准的“J”型,所以不是“J”型增长,B错误;

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不变,此时种群增长率为0,C正确;

环境条件变化时,种群的K值也会发生相应变化,D正确。

1.种群数量增长方式的判断

(1)根据条件进行判断:

若题干中告知的条件是“理想条件下”或“实验室条件下”或“外来物种入侵的早期阶段”或“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条件适宜且没有敌害”等,则该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若题干中告知的条件是有限的,如“有环境阻力”或“自然条件下”或“自然界中”或“资源和空间有限”等,则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2)根据曲线进行判断:

若曲线中有K值,则为“S”型增长;

若没有K值,则一般为“J”型增长。

2.“J”型曲线与“S”型曲线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的判断

理解和识记相关基础概念是解题的关键。

增长率=;

增长速率=。

“J”型曲线与“S”型曲线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曲线如图所示:

[1-1] 右图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

B.bc段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C.a到c变化过程中,其天敌捕食成功率将会变大

D.曲线Y表明种群数量的增长受环境阻力的制约

解析 K值是环境容纳量,种群的K值大小与环境条件有关,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可能使K值提高,A正确;

bc段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逐渐下降,但增长速率仍大于0,种群的数量增加,故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错误;

a到c变化过程中,种群的数量增加,故其天敌捕食成功率将会变大,C正确;

在有限的环境中,随着种群密度上升,受食物、空间、天敌等因素的影响,最终使种群呈“S”型增长,故曲线Y表明种群数量的增长受环境阻力的制约,D正确。

[1-2] 如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平均值)随时间(单位:

年)的变化关系。

经调查在第5年时该种群的种群数量为200只。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由图可知,该物种迁入新环境后,其种群数量一直呈“J”型增长

B.理论上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400只

C.由于天敌、生活空间和资源等原因,第5年到第9年这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减少

D.如果该种群为东方田鼠,则将其数量控制在200只左右可有效防治鼠患

解析 将题中柱形图转换成曲线图后,可知该种群数量增长速率符合“S”型增长曲线的增长速率,A错误;

在曲线所示的9年内种群数量持续增长,C错误;

在K/2时达到最大增长速率,即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为400只,B正确;

种群在数量为K/2时的增长速率最大,故防治鼠患应在种群数量达到K/2以前进行,D错误。

题型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的应用分析

2.如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

B.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

D.控制种群数量在d~e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解析 分析图中曲线可发现,由起点到b点为“S”型曲线,a~b段中,该种群的增长率在逐渐下降,而种群密度在逐渐增加,二者呈负相关,B错误;

a点时,种群增长速率大,此时防治蝗虫效果差,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A正确;

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后,降低了出生率,故可防止c点出现,C正确;

蝗虫种群数量控制在d~e水平,可大幅度降低蝗虫对各种植物的危害,同时保护了生物多样性,有利于维持该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D正确。

3.(2017·

全国卷Ⅰ)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呈S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

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畜,则应在种群数量合适时开始捕获,下列四个种群数量中合适的是(  )

A.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B.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C.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D.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答案 D

解析 该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纵坐标为种群增长率,横坐标为种群数量,曲线最高点时种群增长率最大,对应种群数量的K/2。

为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畜,应在种群数量超过K/2时捕获,剩余量保持在K/2,此时种群数量增长率最大,可使种群数量迅速得以恢复。

知识拓展

K值的四种表示方法

实验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1.为了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操作,其中错误的是(  )

A.将适量干酵母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

B.将培养液振荡摇匀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一定量的培养液

C.在血细胞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并用滤纸吸去边缘多余培养液

D.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立即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

解析 将适量干酵母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酵母菌能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A正确;

为保证实验准确,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培养液时应先振荡几次,B正确;

利用血细胞计数板时,应先放置盖玻片,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让培养液从边缘处自行渗入计数室,吸去多余培养液,再进行计数,C错误;

血细胞计数板加样后,需要让细胞沉降到计数室底部的网格线中,避免细胞分布在不同液层深度,导致计数被遗漏,D正确。

2.下列对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培养酵母菌时,必须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

B.对于压在一个方格界限上的酵母菌的处理方法是计数四条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数

C.已知血细胞计数板的方格为2mm×

2mm,若盖玻片下经稀释10倍的培养液厚度为0.1mm,计数时观察值为M,则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约为2.5M×

105个

D.与一般的生物实验一样,该探究实验也需要单独设置对照组

解析 酵母菌主要进行有氧呼吸,所以在培养酵母菌时,不能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A错误;

在统计血细胞计数板每格内的酵母菌数时,压在边上的个体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个体,B错误;

C项所述的计算结果是×

10M=2.5M×

105,C正确;

该实验不需要单独设置对照组,只要分组重复实验,结果取平均值即可,D错误。

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方法

血细胞计数板有两种方格网,对于16×

25的方格网而言,计四角的4个中方格共计100个小方格中的个体数量;

而对于25×

16的方格网而言,计四角和正中间的(共5个)中方格共计80个小方格中的个体数量,如图所示。

计算方法:

大方格长、宽均为1mm,高度为0.1mm(即规格为1mm×

1mm×

0.1mm),则每个大方格的体积为0.1mm3(10-4mL),故1mL培养液中细胞个数=×

400×

104×

稀释倍数。

方向真题体验

1.(2018·

全国卷Ⅰ)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

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

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

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

解析 种群的S型增长的原因是资源和环境等条件有限,因此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A正确;

老鼠的繁殖力强,但是也受到空间大小的限制,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导致个体之间的斗争加剧,因此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种群密度制约,B正确;

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密度大的,种内竞争较大,增长量相对较小,密度小的,种内竞争相对较小,增长量相对较大,导致产量最终可能相同,C正确;

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种群密度逐渐增大,个体之间的斗争逐渐增强,种群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也逐渐增强,D错误。

2.(2018·

江苏高考)由于农田的存在,某种松鼠被分隔在若干森林斑块中。

人工生态通道可以起到将森林斑块彼此连接起来的作用。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农田的存在,增加了松鼠的活动空间

B.生态通道有利于保护该种松鼠遗传多样性

C.不同森林斑块中的松鼠属于不同种群,存在生殖隔离

D.林木密度相同的不同斑块中松鼠的种群密度相同

解析 据题干“某种松鼠”可知,不同森林斑块中的松鼠属于同一物种,不存在生殖隔离,C错误;

据题干“由于农田的存在,某种松鼠被分隔在若干森林斑块中”可知,农田的存在,减少了松鼠的活动空间,A错误;

据“人工生态通道可以起到将森林斑块彼此连接起来的作用”可知,生态通道有利于保护该种松鼠遗传多样性,B正确;

林木密度相同的斑块其他环境条件不同时,松鼠的种群密度可能不同,D错误。

3.(2017·

江苏高考)某小组开展酵母菌培养实验,下图是摇瓶培养中酵母种群变化曲线。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培养初期,酵母因种内竞争强而生长缓慢

B.转速150r/min时,预测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

C.该实验中酵母计数应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

D.培养后期,酵母的呼吸场所由胞外转为胞内

解析 培养初期,酵母菌数量少,营养物质、空间等充足,种内竞争弱,A错误;

在转速150r/min时,种群增长较慢,受外界条件限制,呈“S”型增长,B正确;

酵母菌计数常采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而不是稀释涂布平板法,C错误;

培养后期,酵母的呼吸场所只有胞内,D错误。

全国卷Ⅱ)林场中的林木常遭到某种山鼠的危害。

通常,对于鼠害较为严重的林场,仅在林场的局部区域(苗圃)进行药物灭鼠,对鼠害的控制很难持久有效。

回答下列问题:

(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山鼠种群的增长曲线呈________型。

(2)在苗圃进行了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论上,除药物灭鼠外还可以采取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鼠害,如引入天敌。

天敌和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__。

(4)通常,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结构等。

那么,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J”

(2)苗圃中山鼠种群中个体的迁出

(3)捕食

(4)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解析 

(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山鼠种群呈“J”型增长,在资源有限的自然条件下,山鼠种群呈“S”型增长。

(2)在鼠害较为严重的林场局部区域(苗圃)进行药物灭鼠后,山鼠种群数量下降与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有关,同时山鼠种群中部分个体迁出苗圃也会导致山鼠种群数量下降。

(3)引入天敌是控制鼠害的生物防治方法。

天敌以山鼠为食,天敌和山鼠之间是捕食关系。

(4)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