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第一轮阶段滚动检测试题4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526424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80.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阶段滚动检测试题4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阶段滚动检测试题4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阶段滚动检测试题4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阶段滚动检测试题4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阶段滚动检测试题4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阶段滚动检测试题4Word下载.docx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阶段滚动检测试题4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第一轮阶段滚动检测试题4Word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阶段滚动检测试题4Word下载.docx

6.美国首都华盛顿所在地原来是一片荒无人烟的灌木丛林。

联邦政府机构位于城市中心,国会大厦建在全城最高点“国会山”上,在其两侧分别是总统府和联邦最高法院。

以建都时各州名称命名的15条大道由内向外辐射,覆盖全城。

华盛顿的建筑规划体现的美国政治文化是()

A.白手起家的开拓精神B.议会中心与共和意识

C.三权分立与制衡原则D.平等独立的州权观念

7.《资政新篇》曰:

“兴车马之利,以利便轻捷为妙。

倘有能造如外邦火轮车,一日夜能行七八千里者,准其自专其利,限满准他人仿造。

”有研究者据此得出“洪仁玕在中国最早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的结论。

该判断()

A.材料不充分、理解准确、结论正确

B.材料充分、理解准确、结论不正确

C.材料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正确

D.材料不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正确

8.(2018·

盐城模拟)“国民党政府监狱中所有的因共产主义或左派活动而被拘禁的人都释放了,其他逃亡到国外的人也回国为民族事业而听从分配。

甚至蒋介石也照孙逸仙的意思谈论战争对民族革命的重要性。

”这一情况的出现是因为

()

A.国民革命爆发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C.抗战取得胜利D.新中国成立

9.(滚动交汇考查)“他是一个阶级的引领者,是真正平等自由的引领者,也是另一种新型社会的预言者。

他的学说,抛弃了空想的成分,以其缜密和严谨展示了无产者的前程。

”这段话高度评价了()

A.伏尔泰和其反封建学说

B.卢梭和其人民主权说

C.马克思和其社会主义理论

D.达尔文和其进化论

10.(2018·

九江模拟)宋仁宗景祐年间,允许临街开设邸店,商人只要纳税就可以到处开设商店。

熙宁年间,开封府的鼓楼已不再击鼓,京师的警卫也不再执行夜巡制度。

材料说明()

A.推行工商皆本的政策

B.重农抑商政策被停止了

C.城市的职能发生了变化

D.商人的身份地位提高了

11.(2018·

广州模拟)著名学者彭慕兰认为:

与其说工业革命创造了新的财富,不如说新的财富的发现,导致并推动了工业革命,因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来源于两个方向的驱动:

“向下”和“向外”。

“向下”是指挖煤,“向外”是指()

A.拓展殖民地市场B.贩卖黑奴

C.传播基督教思想D.输出机器

12.(2018·

潍坊模拟)从1789~1848年,发生在英国的大变革……应该看作是一座覆盖了更广泛地区的火山的喷发,并且还在继续使整个世界发生变革。

对“使整个世界发生变革”理解不正确的是()

A.工业化进程加快B.社会结构分化加剧

C.洲际间联系加强D.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13.(2018·

杭州模拟)林增平的《近代中国资产阶级论略》一文认为,中国封建社会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过于微弱,鸦片战争后因西方资本主义入侵,大多凋零,幸存者绝少,因之“在原始积累的过程中,就缺乏原来的手工工场作为发展的基础。

中国新兴的近代企业,绝大部分是从无到有,把西方已有的企业成套地移植过来的”。

作者的观点是()

A.近代民族工业主要由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而来

B.近代民族工业主要由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而产生

C.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和近代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对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同样重要

D.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与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和近代西方资本主义侵略无关

14.(2018·

济南模拟)阅读1957~1961年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单位:

万吨)

造成经济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一五计划的实施

B.三大改造的进行

C.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D.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实行

15.(2018·

北京模拟)“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拨云见日、扬清激浊,再次把中国的思想解放推向高潮,也牵出了一个‘东方风来满眼春’的新局面。

”其中的“新局面”是指()

A.启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B.开放大连等沿海港口城市

C.发展农村乡镇企业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6.(2018·

温州十校模拟)罗斯福在1932年4月的一次全国广播讲话中说:

“在这个不幸的时代,我们要制订出一些计划来,把希望重新寄托在那些压在经济金字塔底层、被人遗忘了的人们的身上。

”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①放弃资本主义自由经济制度

②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形成

③希望依靠社会底层渡过危机

④开始关注对困难民众的救助

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③

17.(2018·

济南模拟)俄罗斯在1929年时,不能生产一架飞机,不能生产一辆联合收割机,也不能生产一辆汽车。

十年以后,到1941年时,已经拥有了最好的技术,这些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

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片面发展重工业

B.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

C.恢复部门管理体制

D.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

18.苏联工程师在接到经斯大林审批后的莫斯科地铁修筑方案时,发现图纸上不仅有斯大林的签字,还多了一个圆型的茶杯印,于是莫斯科地铁就多了一条环形线。

这则苏联笑话最能说明的是()

A.斯大林亲自过问民生问题

B.工程师没有主见

C.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D.苏联改善交通解决城市拥堵问题

19.《欧洲联盟条约》的签订使欧洲一体化进程取得突破性进展,它表明欧共体朝着一个经济、政治、外交和安全等多种职能兼备的联合体方向发展,使欧洲发展局势“脱胎换骨”。

这里的“脱胎换骨”是指()

A.欧洲取得世界局势的主导地位

B.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日益重要作用

C.由经济联合向政治联合发展

D.彻底摆脱了美国的政治控制

20.(2018·

洛阳模拟)“今日良知见在如此,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开悟,便从明日良知扩充到底。

”下列思想主张与上述言论出自同一思想家的是()

A.“天人感应”B.“格物致知”

C.“经世致用”D.“知行合一”

21.(2018·

安徽六校模拟)“把它(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改变成一种社会契约而非政治契约。

在他看来,契约就是人民之间的一个协议。

”此处材料反映的思想可能是()

A.卢梭B.孟德斯鸠C.康德D.伏尔泰

22.(2018·

杭州模拟)早期启蒙思想家格劳秀斯(1583~1645)是近代自然法学说的创始人。

他说:

“自然法是正当的理性准则,它指示任何与我们理性和社会性一致的行为就是道义上公正的行为;

反之,就是道义上罪恶的行为。

”他强调:

“自然法是如此的不可变易,就连上帝也不能加以变更。

”下列有关近代自然法学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对专制主义

B.强调保障人的基本权利

C.倡导理性主义

D.具有极端个人主义倾向

23.(2018·

武汉模拟)1903年,17岁的柳亚子读完《民约论》,激动难忍,自作主张改名为“柳人权”,字“亚卢”;

1905年出版的《卢梭魂》,讲到卢梭之魂游东方古国,遇见了黄宗羲等思想家之魂的故事。

这些内容反映出在20世纪初的中国思想文化界()

A.西方民主思想广泛传播

B.西学东渐,崇洋媚外

C.卢梭的思想占主导地位

D.君主立宪思想占主导地位

24.“邓小平……最大的功绩就是提出了新的理论。

这是一种全新的世界观,是对中国现实条件的全新理解,是对历史经验的有效借鉴。

”这种“新的理论”主要是指()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C.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理论

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思想

25.工业革命后,人们的生活空间由乡村向城市转移,在金钱至上等社会观念影响下出现了城市冷漠化问题。

下列能够反映这一问题的文艺作品是()

A.《西风颂》B.《人间喜剧》

C.《英雄交响曲》D.《日出·

印象》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4分,第27题19分,第28题17分,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参阅下图

材料二“西欧与日本都是美国非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朋友,是的。

盟友,是的。

但是,他们正在与我们竞争。

在经济领域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

……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想到的那种挑战。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的讲话

材料三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表示:

“美国的政策目标从长期来看,必须是结束大陆中国与世界社会隔绝的状态和使我们同大陆中国的关系正常化。

材料四在决定把1973年定为“欧洲年”的时候,美国总统尼克松说:

“……国际环境,尤其是欧洲发生的变化,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新的机会”,“美国同新欧洲的关系非改善不可”,“要建立一个比较完善、可维持的伙伴关系,从而共同合作”。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提供的信息,美国战后在欧洲实施了什么计划?

其目的是什么?

(3分)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一中美国的目的能否实现?

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5分)

(3)尼克松在任期间,在调整与中国关系上进行了哪些活动?

有何历史意义?

(4)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70年代美国调整对外政策的原因。

27.(滚动交汇考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马克思把19世纪称为“现代”,其划分的标准是生产方式的变化。

他认为,16世纪以来欧洲发生的社会巨变,导致了大工业的兴起,带来了现代生产方式,这种现代生产方式把单个国家的历史活动纳入世界史的共同活动。

由于“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由于这种新生产方式所揭示的现代社会的经济运行规律及其现实的发展趋势,马克思预见到,那些经济落后、工业不发达的国家将会以工业发达国家作为自己发展的未来景象。

这也是“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必然。

由于马克思认为那些经济落后、工业不发达的国家将会以工业发达国家作为自己发展的未来景象,也就是说不同国家都将走上现代化道路,而现代化造就的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则是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前提。

——《现代化研究》第四辑,第476页

(1)材料中马克思谈到的“导致了大工业的兴起”的“16世纪以来欧洲发生的社会巨变”主要指什么?

(2分)

(2)指出“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实质。

马克思认为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前提是什么?

(4分)

材料二“俄国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足以实现社会主义的水平”,他们(指反对列宁观点的第二国际和孟什维克)把这个无可争辩的论点,用千百种腔调一再重复,他们觉得这是对评价我国革命有决定意义的观点。

既然建设社会主义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用革命手段取得达到这个一定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追上别国的人民呢?

——《列宁选集》,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691页

(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列宁为“追上别国的人民”做了哪些实践尝试。

其效果如何?

材料三对于中国共产党这个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终目标的政党来说,现代化只是因为它能够创造实现社会主义所必需的物质前提而成为它的阶段性目标,而如何在实现现代化、为社会主义的实现创造物质基础的同时克服现代化的弊病,保证国家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就成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在这方面,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都作出了回应。

毛泽东思想主要解决的是实现现代化的前提,而实现现代化的实践,无疑属于邓小平理论。

(4)如何理解材料三中“毛泽东思想的主要解决的是实现现代化的前提,而实现现代化的实践,无疑属于邓小平理论”的含义?

(5)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思想在实现现代化实践中的表现。

从中能得出哪些经验教训?

(4分)

28.(2018·

黄山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梁启超说:

“我觉得这五十年来的中国,正像蚕变蛾、蛇蜕壳的时代。

变蛾蜕壳,自然是一件极艰难、极苦痛的事,那里能够轻轻松松的做到。

只要他生理上有必变必蜕的机能,心理上还有必变必蜕的觉悟,那么,把那不可逃避的艰难苦痛经过了,前途便别是一个世界。

材料二孙中山说,欲救亡图存,“革命为唯一法门”。

即认为不推翻清王朝,中国决无生存于竞争世界的希望……共和制度是当今世界上最好的制度,中国应当取法乎上,直接建立共和制度,“方才是人类的进步”。

还提出,中国可以借鉴外国经验教训,“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摘自汤奇学《孙中山的社会进化思想述评》

材料三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百事不如人。

不但物质机械上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而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

——摘自胡适《介绍我自己的思想》

材料四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

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

——摘自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1)材料一反映了梁启超怎样的历史观?

你认为“这五十年来”推动中国“变蛾蜕壳”的因素是什么?

(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说明孙中山革命进化论的主要观点。

(3)根据材料三归纳胡适的主要观点,并说明这一观点形成的原因。

(4)材料四中,毛泽东对外来文化的观点是什么?

根据这一观点,他在20世纪20年代创造性地提出了什么新的革命理论?

 

答案解析

1.【解析】选A。

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能力。

材料反映西周时期等级森严,战国时期等级秩序遭破坏,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礼乐制度遭破坏;

B项是现象;

C、D两项与材料本意不吻合。

2.【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

A项没有解释问题实质,且不合史实;

B项说法不准确,皇帝的权力没有受到侵犯;

D项说法明显错误。

此类事说明皇帝的地位至高无上,才出现避讳现象。

3.【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

根据材料可知因为“青海军兴”才“始设军机房”,可见设军机房的目的是加强边防,A、B、D三项与材料不符,选C。

4.【解析】选B。

根据“同等的社会权利赋予其他所有人”、“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在政府中担任职务”、“实行由多数人统治的民主制”等信息可以看出雅典民主政治的理念。

A项明显与材料不符;

C、D两项与史实不符。

5.【解析】选C。

材料强调了英国“合适的政治制度”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能力”,故选C。

6.【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根据华盛顿的建筑规划,国会大厦、总统府、最高法院处于市中心且左右分立,这体现了分权制衡的原则,选C。

7.【解析】选A。

本题主要考查研究史学的基本方法和认识。

题干材料主要强调学习近代西方交通事业,但这并不能成为“洪仁玕在中国最早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的依据,不过,结论正确。

8.【解析】选B。

注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因共产主义或左派活动而被拘禁的人都释放了”、“为民族事业而听从分配”、“蒋介石也照孙逸仙的意思谈论战争对民族革命的重要性”,这些说明当时国共关系的改变,故选B。

9.【解析】选C。

从“新型社会”、“抛弃了空想的成分”、“无产者的前程”等关键词可以看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故选C。

10.【解析】选C。

材料反映了政府放宽了对市的管理,“京师的警卫也不再执行夜巡制度”,说明城市的职能由政治职能向经济职能转变,故选C。

11.【解析】选A。

“向下”是指挖煤,因为蒸汽机的改进增加了煤的需求;

“向外”指殖民扩张,殖民扩张为工业革命的发展提供了资金、市场和财富,故选A。

12.【解析】选D。

从题干时间来看应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而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即19世纪末20世纪初,故D理解不正确。

13.【解析】选B。

结合材料“中国封建社会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过于微弱,鸦片战争后因西方资本主义入侵,大多凋零,幸存者绝少”、“中国新兴的近代企业,绝大部分是从无到有,把西方已有的企业成套地移植过来的”等信息,可看出近代民族工业主要由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而产生,故选B。

14.【解析】选C。

从图片信息看,我国的粮食产量、轻工业产量在1959-1961年间出现下滑现象,国民经济遇到严重困难,这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的结果,故选C。

15.【解析】选D。

A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始于1984年;

B项,1984年大连等沿海港口城市开放;

C项,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乡镇企业得到发展。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视察,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同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故选D。

16.【解析】选C。

理解材料,罗斯福在新政改革中,准备实行一些有利于社会底层、普通民众的措施,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秩序。

如:

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保护劳工权利、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等。

本题选③④。

①②说法正确,但材料中没有反映,与材料不符。

17.【解析】选A。

1929年到1941年,苏联处于斯大林时期,这个时期苏联加速进行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建设,所以出现了材料所示情景,故选A。

B项属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C项属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D项属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三项都错误。

18.【解析】选C。

A、B、D三项都体现了这则笑话的表面现象。

根据这则笑话我们不难看出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因为一个茶杯印,于是莫斯科地铁就多了一条环形线就集中体现了这一点,选C。

19.【解析】选C。

《欧洲联盟条约》签订前,欧共体是一个经济共同体;

条约签订后,欧盟成为一个政治经济共同体,实现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是欧洲一体化过程的里程碑,选C。

20.【解析】选D。

材料的意思是人们的行动随着思想的变化而变化,体现了“知”与“行”的统一,故选D。

21.【解析】选A。

本题考查启蒙运动的主要思想。

根据“契约就是人民之间的一个协议”分析,应属于卢梭社会契约论的主要内容。

22.【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

“自然法是正当的理性准则”说明C项正确;

近代自然法学说属于启蒙思想,故A项正确;

“道义上公正的行为”说明B项正确;

“上帝也不能加以变更”体现了近代自然法的地位,但不是个人主义倾向,D项错误,符合题意。

23.【解析】选A。

卢梭是启蒙运动中的代表人物,柳亚子的做法及《卢梭魂》中的故事,说明其在当时的中国已有较大的影响,选A。

C、D太绝对,B项“崇洋媚外”不准确。

24.【解析】选B。

邓小平的最大功绩就是提出了邓小平理论,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A、C、D三项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

25.【解析】选B。

注意问题及问题出现的时间。

时间为“工业革命后”,问题是“城市冷漠化问题”,这说明文艺作品反映社会现实,故选B。

26.【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

(1)题,根据材料一可知美国援助欧洲,实施了马歇尔计划。

(2)题,回答时注意分清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材料划分阶段回答。

第(3)题,联系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即可得出。

第(4)题,考虑问题的角度要切中要点,注意选好角度。

答案:

(1)马歇尔计划。

通过经济扶持然后控制西欧,抑制苏联。

(2)二战后初期基本实现,20世纪70年代以后破灭。

二战后初期,美国经济、军事实力强大,西欧衰弱;

西欧经济一体化促进了西欧经济的发展,在经济上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

(3)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订《中美联合公报》,促成了中美关系的缓和。

(4)美国霸权地位削弱,侵越战争失利,实力削弱;

苏联军事实力赶上美国;

西欧、日本崛起;

中国实力增强。

27.【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

(1)题,注意16世纪这一关键信息。

(2)题,“经济落后、工业不发达的国家将会以工业发达国家作为自己发展的未来景象”是关键信息。

物质前提根据材料回答即可。

第(3)题,主要联系列宁时期苏俄的经济政策和实践活动。

第(4)题,“前提”是指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

“实践”是指改革开放以后的理论与实践活动。

第(5)题,注意紧扣所学知识进行归纳,从经验和教训等方面总结。

(1)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2)世界范围的工业化(或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高度发达的生产力。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但因为极大地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引发了经济政治危机;

新经济政策提高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稳定了政治形势。

(4)含义: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贡献是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赢得了民族的独立,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邓小平理论主要贡献是解放了思想,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特别是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标。

(5)成功的表现:

一五计划取得了辉煌成就;

八大的正确论断。

失误: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