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018恩施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学改革创新试点学校工作总结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17525640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1.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1018恩施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学改革创新试点学校工作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31018恩施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学改革创新试点学校工作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31018恩施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学改革创新试点学校工作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31018恩施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学改革创新试点学校工作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31018恩施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学改革创新试点学校工作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0131018恩施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学改革创新试点学校工作总结文档格式.docx

《20131018恩施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学改革创新试点学校工作总结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1018恩施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学改革创新试点学校工作总结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0131018恩施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学改革创新试点学校工作总结文档格式.docx

③推进专业建设规范化;

④推动品牌专业建设;

⑤改革教育教学方案;

⑥加强就业创业教育;

⑦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⑧实施师资队伍培养计划;

⑨加强教科研工作。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目标相互包含,不能截然分离,如目标①与目标⑤、目标③与目标④;

还有些目标太过宽泛,不仅包含教学方面的改革创新,还要涉及到其它方方面面的工作。

所以,我们对试点方案进行了修订,将工作目标定为六个方面:

一是实施课程体系的改革创新;

二是推进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

三是进行教学管理的改革创新;

四是强化教学监控评价机制的改革创新;

五是开展教师队伍建设的改革创新;

六是推进教学信息化建设。

自2012年始,我们将试点工作与示范校建设工作结合在一起,围绕这六个目标,开展教学改革创新的研讨与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圆满完成了试点工作的预期目标。

二、主要做法及推进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和任务分工。

2011年5月,学校成立了省中职教学改革创新试点学校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任常务副组长,成员包括教务处、教科室负责人和各专业组组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教科室具体负责试点工作的日常管理、协调指导和推进试点工作的开展。

办公室建立了相应的工作机制和保障机制,开展试点工作的六个专业组分别安排了两名督导领导(一位校长和一位部门负责人),负责各专业组试点工作的督促、协调、指导、检查等工作。

学校还建立了试点工作专家指导小组,成员由恩施州、市教育局职成教科领导、州教科院职教研究人员组成。

(二)建章立制,加强试点学校工作规范管理。

首先,建立了评估考核制度,制订了一系列的管理方案和考核细则,

(#)

如《教育教学奖励方案》、《高效课堂实施方案》等;

针对各专业组督导领导,学校还制定了《省教学改革创新试点学校工作督导领导职责和工作任务》,以加大督促、检查和推进力度;

每学期,还邀请专家咨询指导小组对试点工作进行调研和评估,及时发现和研究解决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完善改革措施。

其次,建立了信息反馈和总结交流制度。

办公室每半学期组织一次教学改革创新试点工作推进会,安排阶段工作任务;

每学期召开一次阶段小结会,由各专业组汇报情况、反映问题,办公室及时收集整理信息、公布成果;

每学年举行一次总结会,重点推介各专业组的教学改革成效,以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三)有效运作,把试点任务落到实处。

每学年,学校行政将推进教学改革创新试点工作列为重点工作内容,在年初的全体教职工培训学习会上进行了重点部署。

每学期,教科室、教务处要召开一次工作安排会议和一次座谈会,安排试点工作任务和交流各专业组的教学改革创新工作经验,找出成效与不足,进一步明确各自的工作职责与分工、任务和要求。

各专业组还不定期地召开教师会议,听取教师们对教学改革创新的意见和建议。

三、主要成效及经验总结

我校在开展教学改革创新试点工作的过程中,积极鼓励全体教师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密切联系实际,注重操作性、创新性,坚持“边实验、边研究、边总结、边提高”的理念,主要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效:

(一)实施中职课程体系的改革创新

为实现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开展了“以职业素养为核心,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

中职课程主要包括德育课、文化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

学校组成了由教学人员、行业专家组成的中职课程改革小组,对各专业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梳理,删除了一些不必要的、陈旧的课程,根据前期调查研究结论对原有专业设置内容进行更新,构建起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重点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就业等方面进行研究,推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不断增强中职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德育教学

我们始终把德育放在首要位置,强调德育工作在教学中渗透,在实践中体验。

德育教学内容以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主,以职业发展为导向,让学生掌握职业生涯的基本方法,激励其为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和人生价值积极行动;

德育教学方式以活动为主,教师经常动员和组织学生参加课外各种主题明确、形式多样、富有吸引力的集体活动;

学校还为学生创造就业环境,每年学校举办大型招聘会,让学生与企业面对面,双向选择,让他们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方向,就业形势,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主动性;

学校还十分注重把优秀的企业文化引进校园和课堂,构建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和谐校园,加强对学生自主成才意识的培养和激发,推动学生奋发努力,全面发展,健康成才。

2.文化基础课教学

在保持学科型课程体系的前提下,我们以“必需、够用”为基准筛选文化基础课教学内容。

如:

语文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含普通话水平)、应用文写作能力:

把筛选信息、概括重点等作为阅读训练的目标;

以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社会的需要为准则,培养学生具备处理生活和就业中实际问题的写作能力;

通过礼仪活动、自我介绍,模拟现场招聘问答等多种形式,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等等。

数学教学主要培养学生基本的数学素养,注重在数学知识的系统性与数学知识的应用性之间选择关注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英语教学重点放在基本的阅读能力培养上,并结合专业特点,开展专业口语教学,如进行相关产品、设备、生产过程的资料阅读教学等。

3.专业课

专业课以岗位需要和就业能力为依据,打破传统学科型课程体系,进行课程体系重构和教学内容重组。

(1)对学前教育专业,我们深入到幼儿园调查、调研,组成了由幼儿园园长参与、行业专家指导的课程体系改革咨询委员会,并根据幼儿教育岗位要求,以工作项目为导向,加强“双证”(毕业证书、幼儿园教师资格证书)学生培养,建立起了“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活动课程+教育实践”的课程体系。

其中,必修课中的基础课程占学时总量的27.8%;

专业理论课程(包括普通话与教师口语、幼儿卫生与保健、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幼儿园“五大’教育活动等),占学时总量的13.3%;

专业技能课程(包括钢琴、乐理与视唱练耳、唱歌、舞蹈、美术、体育、体操等),占学时总量的29.4%。

职业技能教学以三讲(说课、讲课与演讲)、三艺(弹唱、舞蹈、绘画)、三做(课件制作、美工制作、教具制作)为重点。

选修课程包括《艺术欣赏》、《现代女性与家庭》、《幼儿园环境创设》等,占学时总量的3.3%,旨在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特长。

活动课程占学时总量的4.1%,旨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实践(含第三学年的顶岗实习)占学时总量的22.1%,旨在培养和形成学生从事幼儿教育教学的实际工作能力。

(2)计算机专业,围绕工作任务重新选择和组织专业课的课程内容,与企业共同制订出基于工作过程的计算机应用专业群的核心课程标准;

开发了职业特色鲜明、科学性强的计算机应用专业群项目化教材,形成了模块化的项目教学内容,构建了融入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专业课课程体系。

(3)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在大量了解国内外同类或近类专业现

(5)

状、研究他们的办学理念与模式之后,深入到电子行业,了解市场需求,找出差距与优势,吸纳先进理念,借鉴先进的教学与管理方法。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平台+岗位模块化课程”的专业课课程体系。

(4)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深入汽车“后市场”企业,开展专业人才需求和专业课程改革调研,开展对汽车“后市场”各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了解岗位需求,确立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拟定专业课程设置框架,逐步形成了“专业核心课程+考证课程+活动课程”的专业课课程体系。

(二)推进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

在教学模式上,我们努力突破传统的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组织模式,采取“校校合作、校企联合、长短结合”的开放式办学模式,把企业文化引进校园,把兄弟学校教学经验引入课堂,实现了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的目的。

“校校合作”方面,采取“1+1+1”的合作方式(第一年在我校学习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第二年到联办学校主要培训实践技能,第三年由联办学校推荐顶岗实习和就业),先后与10余所学校等联合办学。

“校企合作”方面,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的校企合作领导小组和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了《恩施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施意见》,现与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及恩施州内数十家企事业单位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共同制定了培养计划,目前各专业都已拥有长期稳定的合作企业,计算机应用、学前教育、电子电器运用与维修、汽车运用与驾驶三个专业还开设了“冠名班”(视野教育班、东莞班、宏晖班、神龙班),形成了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培养)学生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内容上,从注重专业学科向注重实践教学环节转变,及时根据行业发展和企业需要变化制定教学计划并及时调整课程。

在教学方法上,做到了“做中学,做中教”,改变了过去“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方法;

同时,还认真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开始推行仿真实训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以及讲座式、探究式、协作式和自主学习等适合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学校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寓教于活动之中,如成立艺术团(下设朗诵队、舞蹈队、声乐队、器乐队、礼仪队、书画队等),每天下午安排两节课时间进行训练;

中专二年级还开设了实践活动课,每周安排半天时间,各专业学生自主开展专业技能实训(如模拟上课、模拟导游、维修汽车和家电、开展计算机维修与设计实训等);

每学年,各专业都要举行一到两次专业技能竞赛,对竞赛优胜者给予物质奖励。

止匕外,学校还定期开展“体育文化艺术节”、“红歌赛”、“十佳歌手赛”等各种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学生专业技能的成长。

(三)进行教学管理的改革创新

为应对中职教育改革,学校在教学管理方面做了大量的思考和探索,先后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的管理方案,包括《教育教学奖励方案》《教务处、教科室工作考核方案》、《高效课堂实施方案》、《教研组、专业组考核方案》(还有教学比武)等,并按方案对相关部门和教师进行评价和奖励,达到了以制度创新促进教学改革纵深推进的目的。

我们通过教学常规管理规范教师的教学环节;

通过教研活动管理规范教研行为;

通过教学质量和学生满意奖惩规范教师文明执教、依法执教的行为;

通过课题研究制度规范课题申报、研究环节监控、经费保障等;

通过实训室管理制度规范实训室操作,提高设备使用效率,形成了“中专以技能、职高以高考、培训以效益、后勤以服务”为量化指标的激励考核评价制度和绩效分配制度。

另外,学校还通过校企合作把企业对我校学生情况的反馈意见纳入学校的质量监控体系,以进一步规范对教学的管理和质量的监控。

在管理体制上,我们经

(7]

过实践探索,撤消了以学科为中心的教研组,成立了以专业技能为核心的专业组,每个专业设组长一名、副组长二至三名,并制定了详尽的专业组管理方案,明确其责、权、利,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

(四)强化教学监控评价机制的改革创新

教学质量是生命线,我们对中职教育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价作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

完成了湖北省职业教育科研规划课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研究》,通过研究、探索和反复实践,基本上形成了一套科学完备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

第一是决策体系。

我校建立了以校长、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教务主任、教科室主任、专业组为主的教学管理队伍,形成了完整的领导保障体系。

校级管理具有宏观性和全局性的视野,重在突出教学管理组织的指导职能、协调职能,加强并发挥专业教研组在教学过程中的基础作用,凸显其在教学管理中的基础性、实践性功能。

第二是标准体系。

包括学生发展的质量标准、教学工作标准、管理工作标准等。

我校在进行大量的社会调查和学情调查的基础上,研究、制订并实施了《文化基础学科达标方案》、《专业基础学科达标方案》、《专业技能达标方案》、《专业技能考证考级方案》等,根据社会对培养人才的目标需求,制定并开始实施《双师型教师培训方案》、《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评价》、《教学质量奖励机制》等,这一系列的标准体系,引导学生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引导教师更新传统的教育质量观念,紧紧围绕能力本位目标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第三是制度体系。

在制度建设过程中,牢牢把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强调依法管理,强调管理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为教师服务,现已制定的制度包括《教师教学管理制度》、《行政后勤岗位奖励方案》、《教师教学奖励方案》、《教师课堂教学十不准》、《中职学生毕业证管理办法》、《中职学生职业资格等级制度》、《中职学生奖学金实施办法》等,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实行,使教学质量的监控达到了有章可循、有章必循、奖惩分明、管理有序的目的,既能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又符合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

第四是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措施,是学生和教师发展的有效途径。

由于教学评价具有很强的导向功能,我们在制定评价标准时,树立了发展性、人本性的教学质量评价观,实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企业的评价相结合、专家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实现了评价由静态的管理转向动态的监控。

评价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

学生文化基础课成绩主要由平时成绩(学习态度、参与意识、作业情况、平时测验等)、期中期末考试成绩和活动奖励构成;

专业课成绩包括个人技能展示成绩、职业技能等级考试和职业技能竞赛参赛获奖情况、实习实训单位对学生职业道德、职业习惯和胜任工作情况的满意度等。

这种评价的结果很好的体现了中职教育的“能力本位”意识。

二是教师教学的评价体系。

我们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主要从教学设计能力、理论教学能力、实践性教学能力和教学科研能力几个方面着手,通过同行评价、领导评价、学生评价、企业评价相结合的形式,运用定性评价和量化评价想相结合的手段,促成实现教学质量的监控目的。

通过教代会反复研讨制定、并不断修订完善的《教育教学奖励方案》,包括了学科技能达标率、巩固率、满意率、就业率、考证考级合格率和各类赛事指导奖、教研成果奖等内容,通过近几年的实施,使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沿着和谐、健康发展的轨道运行,非常有效地保证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五)开展师资队伍建设的改革创新

为全面提高教师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一支品德高尚、结构合理、质量优良、适应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近两年,学校积极组织广大教职工开展以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严谨治教、依法治校、以德治教、廉洁自律等为主要内容的师德师风教育活动,使全体教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优良的师德师风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从而有力推动了学校的整体工作。

培训方式上,一是加大校本培训力度,通过学习职业教育理论和技能实训,充实业务知识,优化知识结构,有效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

二是鼓励教师自我提高,自我完善。

近两年有6人考读研究生,15人报读函授进修提高学历,更多教师通过教学教研自我完善,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知识的引领者,思想的带路人。

三是选派各专业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培训,目前,已派出了近30名教师参加国家级培训和省级培训I。

四是选派技能课教师到工厂企业和联办院校学习,近两年,已派出了100余名教师到企业参观考察学习,派出了150余人次到联办院校参观访问。

五是通过开展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教学水平。

两年来,我们开展了全员参与的“备课、说课、上课、观课、评课、反思”的教学比武活动,开展了“专业组长说专业、专业教师说课程”的活动。

另一方面,完成了省级课题“专业建设的标准、质量及特色研究”,申报了省级课题“中职信息化发展研究”,达到了以研促教的目的。

为了解决如汽修、服装设计、数控、焊工等特殊课程专业教师动手能力不强的问题,学校还与有关企业联系,聘请他们的骨干师傅(行业能工巧匠)到学校兼课,很受学生欢迎。

(六)推进教学信息化建设

职业教育信息化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支撑,其建设内容主要是全面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全面提升教学、实训、科研、管理、服务方面的信息化应用水平。

近两年,我校抓住国家示范校项目建设的契机,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以信息化促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促进了教育教学的改革,发挥了信息技术在扩大规模、提高质量、办出特色、校企合作和服务社会中的支撑作用,形成了以办公自动化、平面设计和网络技术为骨干的专业群,不仅培养了大批信息技术人才,更为本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农民工培训、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提供了大力扶持。

学生在各级各类信息技术类竞赛中获得过大量奖项,并有若干名学生因大赛获奖直接获得了“高级技师”的技能证书。

目前,我校已建成了恩施地区规格最高的国家级计算机应用实训基地,基地内有计算机11oo多台,包括软件实训室7个、网络实验室1个、硬件维护实验室1个,校园网主控室1个;

教师人手一台办公电脑,教师队伍普遍具备了多媒体教学相关技术技能;

“一卡通”和“班班通”工程已竣工投入使用;

学前教育、计算机运用、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分别与河南省南阳市宛西中等专业学校、辽宁省沈阳市信息工程学校、福建省漳州第一职业中专学校、四川省成都市工业职业技术学校等四校签订了职业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技术开发(委托)合同。

教学管理与质量评估平台、网上教学资源与交互学习平台即将建成,在今后的教学管理过程中,将采用全新的管理理念、思维方式、服务习惯和指导原则,围绕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模式设计、日常教学运行、教学质量评价等教学管理的重难点问题,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学观念,加快教学管理信息化与科学化的步伐;

同时,根据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要求,制定规范、严密、适应计算机管理需要,并具有相对稳定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真正实现教学管理的标准化、程序化、科学化和规范化。

四、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中职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工作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随着试点

工作的不断推进,一些问题和困难也日益显现:

一是行业企业支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缺少制度保障,“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运行机制不健全,行业企业只以用工为主,认为没有义务指导、和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

国家对企业参与职业学校办学的税收优惠和经费补偿政策等激励机制不够完善,现有政策效应对企业引导和推动力度不大,企业缺乏积极性,校企合作普遍存在“一头热、一头冷”的现象。

二是校企一体化办学大格局尚未形成,校企合作领域比较狭窄,不少还停留在用工层面上,校企合作的丰富内涵和真正活力未能充分发挥,难以实现校企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局面。

三是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还不够,受到传统观念、用人制度、舆论环境和职业学校自身基础薄弱、办学质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仍然存在学生不愿意报考中职学校,家长也不支持孩子接受中职教育的现象,成为制约中职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关键所在。

必须采取措施解决好这些问题和困难,才能确保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顺利实施和预期实效。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和工作安排

下一步,我校还要继续认真贯彻省里关于中职教学改革试点工作的统一部署,切实增强教学改革的紧迫感,集中力量实施攻坚,抓好落实,确保试点工作顺利推进,切实试出成效、试出经验。

一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狠抓落实,不断完善教学改革创新试点工作的机制,做到组织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保障到位。

二要进一步加强研研究和实践,建立和完善教学改革创新的跟综评估制度,研究制订具体的评估方案和考核细则,定期邀请中职教育专家对试点项目进行调研和指导,及时发现和研究解决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完善改革措施。

三要进一步加强信息反馈,总结经验、推广成果、找出不足,更好地推动教学改革创新工作。

(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